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楊德昌電影

台灣楊德昌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19 19:48:08

『壹』 台灣導演楊德昌一共拍了幾部電影呀,聽說每一部電影都獲得過國際性大獎,是不是真的

在拍電影之前他拍攝過一部電視劇。
1982年的電影【光陰的故事】是由4部短片組成,其中第二個短片【指望】是楊德昌的作品。他因這部電影開始受到矚目。
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是【海灘的一天】,獲美國休斯敦國際影展評審團推薦金牌獎、第二十八屆亞太電影展最佳攝影獎
1985年的【青梅竹馬】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
1986年【恐怖分子】獲第二十三屆金馬獎最佳作品獎,第四十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國際影評人獎,英國電影協會最具創意和想像力獎,第3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震的銀幕處女作;這部電影的名字也影響了後來《名偵探柯南》的中文翻譯)獲第二十八屆金馬獎最佳作品獎、最佳編劇獎;同時獲第三十六屆亞太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十三屆南特三大洲最佳導演獎、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92』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
1994年的【獨立年代】(這一部沒有拿到國際大獎)獲第三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導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6年【麻將】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及新加坡影展最佳導演獎
2000年【一一】獲戛納影展最佳導演大獎

這些就是楊德昌一生所拍的電影,說是每一部電影都獲得過國際性大獎也不算太吹牛,但是其實沒有哪個人每部電影都能去威尼斯和戛納,楊德昌的成就在整個華語電影界也是數一數二的,只可惜此人逝世太早,不然會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貳』 楊德昌的電影有哪些

1981年
春天參與《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
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
《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導演、編劇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鍾 導演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鍾 導演
1986年
《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鍾 導演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鍾 導演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鍾 導演∕編劇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鍾 導演∕編劇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灣、日本 編劇、導演

『叄』 台灣八十年代有哪些電影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則成了他電影作品的一項重要標記。隨後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這種復述青春與童真的過程中,他仍然沒有放棄其慣有的長鏡頭視覺模式,悠長而沉悶,所以並沒有人給他下過一個肯定的結論。而到了1984年則有了轉機,隨著他拍攝技術的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推出後,使他獲得了空前的好評,此時輿論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一些國際國內的獎項,也給他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轉機。

<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把事情鬧得太大,而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孩童和少年時代的那種幻夢般的執迷,是這個時期侯孝賢電影的一大創作特點,即使是一些細瑣閑雜的小趣,他都會以一種近乎偏執的距離和角度,去傾注自己情懷與關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種沾染著稚氣面對著成長體驗的情結,成為他早期作品裡最重要的基調。也正如他自己所體驗的那樣:「莫如一個俯瞰人世的旁觀者。溫暖,但帶著距離,所以更需要絕對的清醒。」

從<兒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對寵溺嬌縱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對自然與社會、生活與現實的初步領悟,侯孝賢總是在利用著孩子們的視覺與思考,來發掘並且披露現實生活背後的一些創痕與陰影。充滿了彷徨與無奈的歲月里,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於拙劣地過活,然而孩子們卻是無辜的,他們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們都在找尋著奔忙下去的理由,那麼又有誰來為孩子們解釋清楚,那些他們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總總,究竟都是在為了些什麼

<童年往事>(1985年)中,這種微妙的情結仍舊在繼續著,不同於以往的是這種情結似乎已經有所依託,其實這種依託的端的和源頭,則更多是來自於他自己一些成長經歷。又是一個兀長的鏡頭給過來,我們看到那少年(侯孝賢)精赤著腳站在芒果樹下,整個街道非常寂寥。遠遠傳來腳踏車吃力輪轉聲,聲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腳踏車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樹下面是一個獨立世界,有人出來轉一圈,一會兒又不見。坐在樹上的少年侯孝賢清醒地感受到微熱的風,安靜的蟬聲,人的活動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時空整個凝結在那裡……

我們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游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漸漸地打動了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從<戀戀風塵>(1986年)中的顧盼與滯等,到<尼羅河的女兒>(1987年)中的徇徇不羈與突然死亡,我們忽而發現了侯孝賢對於愛情觀念的一種決絕與虛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現,就已經把他那決絕的哀與樂、生與死的情結,完全地超越了童真與愛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現了那個幻滅的時代,男與女、大與小、老與少,都混沌在一種從無奈到絕望的狀態里生存著。與其是說那個令人痛至決絕的城市充滿悲情,莫不如說是人們對自己命運與前途的焦慮與絕望,生離——死別,死別——生離,或許在這種傷情的故事裡,唯一能令人暢釋心胸的畫面,也只有那長鏡頭下的遠山近水……

陶醉在長鏡頭的古典寫實形式,或許會是侯孝賢今生今世都無法放棄的情懷,而對於現實生活與田園野趣的執迷,也源自於其寫實個性下的完整經驗。而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在秉執這種特質,但是他這種寫實的特質卻與侯孝賢的鄉土田園氣韻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觸角牢牢地扎在了台灣城市的最深處,總是在揭批著那些披著改良外衣的生活與人性,揭開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陰冷的最底層。

與侯孝賢一樣,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啟始於那些孩提時代的意趣與感悟。在最初<光陰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並沒有過於偏執地堅守批判與懷疑的態度,而僅只是對於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淺顯、而又是最單純的解讀。女中學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緩慢的畫面中給予呈現,既沒有傷害,也沒有沖突,只有那留存在記憶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間,在細膩的囈語聲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這無奈的青春,體會這「光陰的故事」。

在隨後的<海灘的一天>的創作中,這種天真、爛漫的情懷忽然原離了他的視線,一股迷惘而空虛的落寞情結,彌蓋了他對愛情與生活的幻夢與憧憬。故事的調子飽涵著沉重,那種原離了生活環境,而又揭示著現象的側面寫實,把一種對人性的懷疑推到了觀眾們的面前。身在那個物慾橫流的年代空洞而虛偽的社會環境下,人際關系足逐漸變得疏離、冰冷,任何情感與允諾都顯得無比蒼白而毫不可信。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鏈條,緊禁地捆綁著彷徨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每一個年輕人,愛沒有了希望,恨也就無所謂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擱置到了一種更加極端、更加邊緣的狀態。

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發展到<青梅竹馬>(1985年)與<恐怖分子>(1986年),則成為更教人恐懼悲觀的軟弱道德行為,大都會五光十色的物質環境,只會更加劇這些個人的絕望與無助。<海灘的一天>畢竟在劇終時成就了兩個獨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虛的概念卻展開了更為悲觀的結論。到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會敗德和軟弱人性的「共犯」控訴。小四的殺人行為,被拓寬為六十年代台灣社會的封閉,以至於對純潔、真誠的扼殺。如此看來,若說楊德昌是一位當代台灣社會道德觀察省思者,也並不為過。

『肆』 關於台灣導演楊德昌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參與《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陳嘉謨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吳念真、楊德昌 攝影:杜可風、張惠恭 剪接:廖慶松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朱天文、侯孝賢 攝影:楊渭漢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燈光:王志康 音樂:楊德昌 錄音:杜篤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小野、楊德昌 攝影:張展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鍾 監制: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閻鴻亞、楊順清、賴鉻堂 攝影:張惠恭 剪接:陳博文 美術:余為彥、楊德昌 音樂:詹鴻達 錄音:杜篤之、楊靜安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鍾 監制: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黃岳泰、張展、李龍禹、洪秀武 成音:杜篤之 剪接:陳博文 音樂:李達濤 美術:蔡琴、楊德昌、關傳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鍾 監制: 余為彥 編劇: 楊德昌 導演: 楊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灣、日本 編劇、導演:楊德昌 攝影:楊渭漢 製片:余為彥 音樂:彭鎧立 錄音:杜篤之 剪輯:陳博文

『伍』 有哪些推薦的台灣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揭曉心中的謎底。

5、《卧虎藏龍》

豆瓣8.0分,將近20萬人標記。李安導演帶領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劍影,人心的情感和慾望才是李安要表現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無法化解的內心掙扎,李安卻表達得風度翩翩、意境圓融。最好的武俠片之一。

台詞: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情里何嘗不是?

『陸』 侯孝賢,楊德昌和李安在台灣電影誰的地位高

論三者在台灣電影誰的地位高?就好像對比西施,貂蟬,或者王昭君誰更美麗,真心無聊且極具主觀性以及不確定性。中國人尤其是梁山好漢奪位成功以來,是要排個位次的。那就給大家白話白話吧。
藝術性,沒法比,三者都很藝術,在藝術精英眼裡,藝術美不是只有春花,還有秋月。所以在文藝界三者地位可謂「仁者見仁」,難分高下,並且藝術本身就不能量化。
力量性,優秀電影是有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力量的。《悲情城市》,《牯嶺街》,兩個立場反映台灣社會生活,所以侯楊二人促進台灣社會族群彼此認識,和解與融合,這點上李安電影就沒有這樣的力量,但是其《斷背山》反映出來的東西,改變了世界社會(除了極其保守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以及同性婚姻平權的進程。簡言之,前兩者電影的力量有一定地域限制,但是李安沒有這個困境。
流行性,我們動不動就想對比地位高下,其實是對比的流行程度。藝術本身不能被量化,但是藝術卻能轉化成比較可以被量化的東西。比如票房,粉絲數量,得獎數,導演酬勞等等。如果從這點看,李安無疑是台灣乃至華人電影執牛耳者,其次在本土意識抬頭的台灣島內,當然是《悲情城市》的侯孝賢,最後才是人緣一般的楊德昌,最最主要的是前兩者依然健在,依然活躍在電影圈,所以還在創造流行,後者駕鶴西去,不會再有新作品出現,影響力也會日漸淡薄。
所以,李第一,並且無人可以撼動其地位,候第二,台灣電影「國師」般存在,楊第三,台灣電影過去的傳奇。

『柒』 30年前台灣的電影

楊德昌《光陰的故事》1982年,《海灘的一天》1983年
侯孝賢《風櫃來的人》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 》1983年
好電影就記得這些

『捌』 求楊德昌《一一》電影百度雲資源!!電影 求楊德昌《一一》電影百度雲資源

鏈接:

提取碼:awne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簡介:

《一一》(AOneanda

Two)是2000年台灣導演楊德昌的執導的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由楊德昌親自編劇,吳念真、金燕玲、李凱莉、張洋洋等人主演。

『玖』 楊德昌,侯孝賢電影的比較

城市和鄉村是對世界的簡單劃分,楊德昌和侯孝賢就站在這世界的兩側舉起了手中的鏡子。於是,在侯孝賢的沉鬱蒼涼中,在楊德昌的冷靜酷烈中,我們看到了台灣這塊變動不居的土地上曾被埋沒的悸動和痛楚。在他們的影像中,慢慢浸淫而出的楊儒侯禪使得他們互為映照。悠遠的鄉村場景,我們依稀能體察侯孝賢天人合一的胸懷;死寂的城市景象,我們也約略能知曉楊德昌儒者情懷的失落與困惑。當然,如此這般的簡單劃分未免顯得過於粗淺了,事實上,拍片之初,侯孝賢就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交叉跑動。只是過去式的鄉村情懷使得他在處理《尼羅河女兒》、《海上花》這樣的城市題材時也顯得悲涼如水。相比之下,楊德昌則簡單得多,他至今只拍過一個地方,或許也將窮盡畢生的精神和智慧描述在這里發生的故事――當然,對於犀利如楊德昌者,台北已足夠。
同為廣東省梅縣人的侯孝賢和楊德昌,都生於1947年,但他們的人生歷程卻迥然而異。候孝賢1948年隨父母遷入台灣,住在高雄附近的一個小島上。12歲時父親去世,18歲時母親又去世,躲在樹上看小說的無憂日子隨著母親的去世而結束,他不得不出去做事。1969年服兵役期滿後,侯孝賢進入國立藝專影劇科,1972年畢業。逐漸進入電影圈。相對於侯孝賢,楊德昌的青少年生活很順暢,而且學歷復雜。他1969年畢業於台灣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後赴美學電腦,獲碩士學位後,又入南加州大學電影科學電影。
1981年回台。那時候台灣新電影的風起雲涌已在醞釀之中。對於這一運動而言,侯、楊的相交相識可以說是一次歷史事件。 就在楊德昌回台不久,兩人相識,而當時天天與陳坤厚坐在咖啡館等著天上掉膠片的侯孝賢,還不完全明白這個戴大眼鏡的台北人給自己帶來了什麼。以後的一段時間,楊德昌給他看了一些從國外帶回來的西方大師的片子,其中就有被侯孝賢日後提到的帕索里尼。而這幫負笈而歸的電影青年所秉承的新的電影觀念和創作觀念對新電影運動的影響,更是自不待言。從此之後,侯孝賢的悲憫,楊德昌的理性,都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噴薄而出。他們在台灣、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電影史上互為映照,套用一位學者的話說便是:一面鏡子前面的另一面鏡子。

『拾』 為什麼有人說楊德昌的《一一》是最好的華語電影

他可以十年不碰老婆,不可以一刻不想……

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導演因癌症在洛杉磯比弗利山莊病逝。

人間從此少了一位離經叛道的華語電影大師。

大師已逝。

這張面孔的背後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他用編程式思維方式構築起來的電影世界,留給後人破譯。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第一講完整版)上線

(總八講)

每周六20:00上新一集(45分鍾)

閱讀全文

與台灣楊德昌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文電影字幕視頻 瀏覽:878
牛年新上映的情侶電影 瀏覽:689
電影命中註定最後英文歌 瀏覽:454
媽媽鬼媽電影完整版 瀏覽:240
睡兄弟大電影 瀏覽:173
那個電影是什麼名字 瀏覽:654
電影印度歌曲大全 瀏覽:109
十大機器人電影 瀏覽:834
晴雅集高清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76
男女親吻戲視頻大全的電影 瀏覽:581
什麼龍谷電影 瀏覽:931
台灣老電影外遇 瀏覽:451
英文電影觀後感中文100字 瀏覽:176
釋小龍電影經典名字 瀏覽:292
蛙人電影演員表 瀏覽:820
法國電影觸不可及國語在線看 瀏覽:971
雞犬不寧電影完整版 瀏覽:988
倒霉熊新的大電影 瀏覽:837
活著中文版韓國電影完整版觀看 瀏覽:226
725項目什麼電影 瀏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