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冷戰時期電影
好象是美國排的《K-19:寡婦製造者》哈里森·福特主演。
本片根據一位原蘇聯潛艇指揮官如何制止一場足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核爆炸事故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1961年,正是冷戰最為緊張的時期,蘇聯第一艘彈道核潛艇,綽號:「寡婦製造者」在北大西洋海底試航時發生了冷凝系統故障,導致核反應推系統過熱,若不及時排除故障,核反應爐便會融毀並誘發艦載核導彈,K-19將發生劇烈的核爆炸。
在冷戰期間,這種突如其來的核爆炸必然會被美國視為惡意攻擊。眼看世界性的核毀滅勢不可免,K-19船長阿里克斯·費斯特里科夫(哈里森·福特飾)冷靜地帶領全體船員在高度核輻射的環境下挽回系統,以求全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⑵ 關於冷戰的電影
名氣大如《獵殺紅色十月》之類就不說了,推薦4部關於美蘇對抗的電影
關於二戰的《拯救大兵瑞恩》 《兵臨城下》 《風語者》《星星敢死隊》之類大家都耳熟能詳,在此不再重復。
《驚爆13天》
驚爆13天(Thirteen Days)
新線影片公司(New Line, USA)2001年出品
主演:凱文·科斯特納(Kevin Costner)
布魯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
戴蘭·貝克(Dylan Baker)
斯蒂芬·考普(Steven Culp)
導演:羅傑·多納森(Roger Donaldson)
類型:政治片
本片導演羅傑-唐納森緊緊圍繞1962年美蘇古巴導彈危機這一充滿懸念的嚴重突發性事件,著力描繪了美國在肯尼迪總統時期的一場政治軍事危機。
《紅色黎明》又名《天狐入侵》
原 名: Red Dawn
譯 名: 天狐入侵 / 紅色黎明
導 演: ( John Milius )
主 演: (帕特里克·斯韋茲 Patrick Swayze) (托馬斯·豪威爾@湯瑪斯郝威 C. Thomas Howell) (莉·湯普森 Lea Thompson) (查理·辛 Charlie Sheen) ( Darren Dalton) (詹尼弗·格里 Jennifer Grey)
上 映: 1984年08月10日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olby
時 長: 114
類 型: 動作 劇情
劇 情:
本片敘述蘇聯入侵美國,並屠殺美國的居民,居民都無力反抗,此時有一群年青人聯合起來對抗入侵者......
《紅色黎明》是一部低成本影片,講的是蘇聯入侵美國之後,在一個被蘇聯佔領的小鎮上,一批美國青年進行游擊戰的故事。
整部影片意識形態色彩十分濃厚,情節極不合理,但由於題材本身的吸引力,上映時還是在美國引起轟動。
《第四次世界大戰》(1990)
英文名: The Fourth War
中文名: 第四次大戰 / 第四次世界大戰
導 演: ( 約翰·弗蘭肯海默 John Frankenheimer )
主 演: (羅伊·謝德 Roy Scheider) (喬根·普羅斯諾 Jürgen Prochnow) ( Tim Reid) ( Lara Harris) (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戴爾·戴耶 Dale Dye)
上 映: 1990年03月23日 美國
地 區: 美國
對 白: 英語
評 分: IMDb評分5.5/10 ( 430票 )
時 長: 91
類 型: 劇情
分 級: 澳大利亞:M 冰島:12 瑞典:15 英國:15 美國:R 西德:12
劇情介紹
約翰.弗蘭肯海默執導的一部獨具慧眼的戰爭片,由美國名星羅伊.謝德和曾主演過《從海底出來》的德國國際名星喬根.普羅斯諾兩個硬朗倔強的男星主演。片中雖沒有二戰片和越戰片那樣有規模巨大的戰爭場面,但在描寫人物心態方面有過人之處。片中兩位被時代錯置的戰爭英雄――美國越戰英雄和蘇聯阿富汗戰爭英雄都分別被派遣到捷克邊境過太平日子。兩個失意的軍官,在個人英雄主義的驅使下,獨力開展了第四次戰爭。兩人表面上雖熾熱但在內心卻有著難言的悲涼,這就使得這個戰爭片有著悲劇色彩,也是片中最感人的地方。片中也不乏精彩的戰斗鏡頭,對觀眾有一定的吸引力
《火狐》
英文名: Firefox
中文名: 火狐
導 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奇連·伊士活 Clint Eastwood )
主 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奇連·伊士活 Clint Eastwood) (弗雷迪·瓊斯 Freddie Jones) ( David Huffman) ( Warren Clarke) ( Ronald Lacey) (肯尼斯·科萊 Kenneth Colley)
上 映: 1982年06月14日 美國
地 區: 美國
對 白: 英語
評 分: IMDb評分5.6/10 ( 7153票 )
時 長: 136
類 型: 動作 驚怵 科幻
分 級: 澳大利亞:PG 加拿大:PG 美國:PG 西班牙:T 澳大利亞:M 芬蘭:K-16 挪威:16 新加坡:PG 瑞典:15 英國:15
劇情介紹
蘇聯在1982年開發了米格31噴氣機時,全世界大為驚恐,唯一對策只有盜取這架超性能之飛機,而有能力擔任此任務的就只有越戰空中英雄甘德,甘德終於被說服由退休生涯中復出,接受一連串的特種訓練後,前往俄國並與俄國特務數次交手,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空戰。
⑶ 台灣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片(電影)有哪些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
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日俄戰爭。戰後,日本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時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連、旅順的統治權掌握到自己手中,經營「南滿鐵路」,開始侵入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並迫使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還得到在中國修路、開礦等許多權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是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口炮轟沈陽,至1932年2月,中國東北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隨後日軍將侵略目標瞄向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並迫使中方代表簽署《塘沽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為日軍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事後,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團結抗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宣布准備抗戰。「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從此形成兩個戰場———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是為正面戰場;在日佔區,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開辟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軍部和政府以為佔領南京就可使中國屈服,因此動用20萬軍隊進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和士兵30萬人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面對日本侵略,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敵後軍民則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了「百團大戰」。兩黨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戰,令日軍雖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對中國實行全面進攻,無法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向相持階段。1943年下半年後,中國軍隊逐漸轉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參考資料:紀念抗戰60周年
⑷ 求一部反映美蘇冷戰時期的電影,男主是個間諜,為了偷女主放在胸衣里的情報,把自己頭割破,騙女主上床
聖徒 The Saint (1997)
男主是大盜,被俄羅斯石油巨頭僱傭去偷女主研究的新能源技術......
⑸ 介紹幾部關於冷戰的電影
<雙重間諜》,/《 諜影疑雲 》/ 《蛇》影片以冷戰時期為背景,記述了蘇聯克格勃骨幹分子偽裝叛逃西方的假象,利用所提供的假情報給大西洋組織和西方的諜報機關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混亂,紙終究包不住火,這個陰謀間諜的真實身份最後被甄別清楚,他的假面孔也隨之原形畢露。 <BR> 世界大明星尤爾·布萊納、亨利·方達、德克·博加德、菲利普·努瓦雷等聯合主演,使得全片懸念迭出,至始至終充滿著詭秘的氛圍,是世界影壇有關間諜題材的著名佳作。!_
《西北偏北 》也是一部不錯的描寫冷戰期間的懸疑電影
⑹ 關於中國大陸和台灣關系的電影電視劇, 關於朝鮮和韓國關系的電影電視劇,介紹一些
朝韓關系:
《共同警備區》在韓國電影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首部正面表現處於分裂的南北雙方士兵之間友誼的影片,對於這兩個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突破。
《生死諜變》朝鮮女殺手隱蔽於反間諜特工身邊,竊聽器放在魚里。但最後兩人拔槍相對,在殺手扣動扳機的時候,特工先開槍,看到女人帶著微笑倒下。她終於解脫了。不管如何相愛,究竟兩個只能活一個。在動作的外衣下,愛情是主題,固然短暫如此。但,敵對的陣營,甜蜜的愛情,痛苦的掙扎,都是吸引觀眾的法器。
《實尾島》所選擇的題材相當敏感,影片開頭字幕也註明著純屬虛構,然而這一支684特種部隊卻在歷史上真實的存在過。
《太極旗飄揚》不僅描繪那場影響韓國歷史最重要的戰爭,表現普通人家兄弟在戰爭中的手足情,更再現了戰爭給朝鮮南北人民帶來的災難。
《歡迎來到東莫村》有兩種魔力。一種是「時間」的魔力,另一種是「語言」的魔力。這兩種魔力在影片某一時刻合二為一,那就是在捧腹大笑後,感到無比心酸的時刻。描寫的村莊美麗得令人窒息,但表現的戰爭場面既殘酷又凄慘,讓人慘不忍睹。
《向著炮火》是不折不扣的陽剛之作,並取材於真實故事,著力刻畫了男人間的情感,男孩成長為男人的心路歷程,描寫的是南韓軍事大動脈遭到朝鮮人民軍集中火力、兵力威脅下,千鈞一發之時發生的故事。
⑺ 台灣八十年代有哪些電影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則成了他電影作品的一項重要標記。隨後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這種復述青春與童真的過程中,他仍然沒有放棄其慣有的長鏡頭視覺模式,悠長而沉悶,所以並沒有人給他下過一個肯定的結論。而到了1984年則有了轉機,隨著他拍攝技術的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推出後,使他獲得了空前的好評,此時輿論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一些國際國內的獎項,也給他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轉機。
<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把事情鬧得太大,而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孩童和少年時代的那種幻夢般的執迷,是這個時期侯孝賢電影的一大創作特點,即使是一些細瑣閑雜的小趣,他都會以一種近乎偏執的距離和角度,去傾注自己情懷與關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種沾染著稚氣面對著成長體驗的情結,成為他早期作品裡最重要的基調。也正如他自己所體驗的那樣:「莫如一個俯瞰人世的旁觀者。溫暖,但帶著距離,所以更需要絕對的清醒。」
從<兒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對寵溺嬌縱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對自然與社會、生活與現實的初步領悟,侯孝賢總是在利用著孩子們的視覺與思考,來發掘並且披露現實生活背後的一些創痕與陰影。充滿了彷徨與無奈的歲月里,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於拙劣地過活,然而孩子們卻是無辜的,他們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們都在找尋著奔忙下去的理由,那麼又有誰來為孩子們解釋清楚,那些他們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總總,究竟都是在為了些什麼。
<童年往事>(1985年)中,這種微妙的情結仍舊在繼續著,不同於以往的是這種情結似乎已經有所依託,其實這種依託的端的和源頭,則更多是來自於他自己一些成長經歷。又是一個兀長的鏡頭給過來,我們看到那少年(侯孝賢)精赤著腳站在芒果樹下,整個街道非常寂寥。遠遠傳來腳踏車吃力輪轉聲,聲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腳踏車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樹下面是一個獨立世界,有人出來轉一圈,一會兒又不見。坐在樹上的少年侯孝賢清醒地感受到微熱的風,安靜的蟬聲,人的活動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時空整個凝結在那裡……
我們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游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漸漸地打動了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從<戀戀風塵>(1986年)中的顧盼與滯等,到<尼羅河的女兒>(1987年)中的徇徇不羈與突然死亡,我們忽而發現了侯孝賢對於愛情觀念的一種決絕與虛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現,就已經把他那決絕的哀與樂、生與死的情結,完全地超越了童真與愛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現了那個幻滅的時代,男與女、大與小、老與少,都混沌在一種從無奈到絕望的狀態里生存著。與其是說那個令人痛至決絕的城市充滿悲情,莫不如說是人們對自己命運與前途的焦慮與絕望,生離——死別,死別——生離,或許在這種傷情的故事裡,唯一能令人暢釋心胸的畫面,也只有那長鏡頭下的遠山近水……
陶醉在長鏡頭的古典寫實形式,或許會是侯孝賢今生今世都無法放棄的情懷,而對於現實生活與田園野趣的執迷,也源自於其寫實個性下的完整經驗。而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在秉執這種特質,但是他這種寫實的特質卻與侯孝賢的鄉土田園氣韻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觸角牢牢地扎在了台灣城市的最深處,總是在揭批著那些披著改良外衣的生活與人性,揭開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陰冷的最底層。
與侯孝賢一樣,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啟始於那些孩提時代的意趣與感悟。在最初<光陰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並沒有過於偏執地堅守批判與懷疑的態度,而僅只是對於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淺顯、而又是最單純的解讀。女中學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緩慢的畫面中給予呈現,既沒有傷害,也沒有沖突,只有那留存在記憶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間,在細膩的囈語聲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這無奈的青春,體會這「光陰的故事」。
在隨後的<海灘的一天>的創作中,這種天真、爛漫的情懷忽然原離了他的視線,一股迷惘而空虛的落寞情結,彌蓋了他對愛情與生活的幻夢與憧憬。故事的調子飽涵著沉重,那種原離了生活環境,而又揭示著現象的側面寫實,把一種對人性的懷疑推到了觀眾們的面前。身在那個物慾橫流的年代空洞而虛偽的社會環境下,人際關系足逐漸變得疏離、冰冷,任何情感與允諾都顯得無比蒼白而毫不可信。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鏈條,緊禁地捆綁著彷徨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每一個年輕人,愛沒有了希望,恨也就無所謂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擱置到了一種更加極端、更加邊緣的狀態。
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發展到<青梅竹馬>(1985年)與<恐怖分子>(1986年),則成為更教人恐懼悲觀的軟弱道德行為,大都會五光十色的物質環境,只會更加劇這些個人的絕望與無助。<海灘的一天>畢竟在劇終時成就了兩個獨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虛的概念卻展開了更為悲觀的結論。到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會敗德和軟弱人性的「共犯」控訴。小四的殺人行為,被拓寬為六十年代台灣社會的封閉,以至於對純潔、真誠的扼殺。如此看來,若說楊德昌是一位當代台灣社會道德觀察省思者,也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