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個老電影,裡面三個女鬼姐妹采陽補陰,還有一個長著三面臉的男怪物,是什麼電影
你所描述的劇情出自香港出品的古裝電影(聊齋艷譚之艷魔大戰)!葉子楣 文素 單立文 工藤曈 張江濤主演!那三姐妹是狐狸精!三張臉的怪物是五通神!
❷ 愛潑斯坦的介紹
讓·愛潑斯坦(Jean Epstein,1897年3月25日,華沙-1953年4月2日,巴黎),電影導演,早期電影理論家。主要作品有《三面鏡》《風暴》《二三十年代早期實驗電影》等。
❸ 求《世界電影史》讀後感一千五百字左右
《世界電影史》對電影傳媒專業的學生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有助於學生發揮獨立自主的探究能動性,從而更好的成長成才。美國克莉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等學者共同編著的《世界電影史》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電影發展歷程。它們分別是:藝術史,技術史,產業史這個三方面。藝術史,主要從電影的形成,發展,成熟和演變。舉例有重要意義的導演作品。以及重要思想流派。技術史,即技術發展的演變,及對電影自身的影響。電影產業史包括電影產業的組織原則,運作方式,重要的電影公司。並論述電影產業與文化,藝術,技術的關系,與整個娛樂產業的關系。在三方面的講述中,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電影的發展軌跡,從而更加有興趣地去觀測切身體會電影發展的重要規律。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培養一種探索的精神,全方面的視點,多角度地挖掘探索,去感受事物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正如電影的多重屬性一樣,電影具有藝術,技術,文化,商品多重屬性。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開拓研究電影的思路,視野,在很好的大方向的帶領下,讓興趣這個好老師牽引著,培養出一種自主獨立,敢於探索,不畏困難的精神。並不斷進行更深的探究。對未來的科學學習發展過程中,具有深遠意義。
眾所周知,電影是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觀眾是電影的直接受眾群體,每部電影或多或少地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被」完成二度創作,而觀眾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三度創作。在這個狂躁,人心惴惴不安的時代,電影發出了一種穿越心靈的聲音。它來自毫無束縛的時間,空間限制的和平時空,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來融入多元化的現代生活元素。電影,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向受眾者,參與者訴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請允許它也擁有自己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學生在淺讀名著《世界電影史》後,彷彿沐浴在一片祥和的沃土,卻難以釋懷,心中不禁卻泛起絲絲漣漪。讓我明白的是什麼電影的力量,什麼是一種來自時間的重量,發人深省。恰似行者無疆,電影的歷史將不會有淺析擱置的牽絆,電影的歷史本身就是一種對歷史真實存在的尊重,在欣賞世界歷史的電影發展歷程中,可以大大豐富自己的綜合文化內涵,讓我們了解到是怎樣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一個讓電影由一個在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一個可以在國家的工業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巨大動因。探索實踐的真諦,讓我們更加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來了解電影這門平凡卻又神奇偉大的事物,而不是單純為消遣光陰而去欣賞,去娛樂,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是具有濃厚意味的。
在進行書本閱讀時,我做了一些心得體會的摘記。要想真正的通篇的全部掌握,必須擁有十分強大的美學觀念和豐富的經驗知識內涵。在進行藝術審美的過程中,始終把握著一個正確積極向上的態度,在進行審美趣味提高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入到知識的海洋中,同時牢牢地堅持住自我前進的方向,把握自己的前進方向,不要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亂了步伐。我決定在這片書評中選擇一個方向來闡述閱讀心得。即列舉要點,重要線索來進行淺析晚期默片時期多種電影流派特點。從而做到由點到面的提升,並不斷取得進步。
首先談談關於對電影本性的探索。抽象電影流派主張運用具有音樂和美術藝術中的抽象原則進行創造,抽象主義認為電影的本性在於視覺性,運動性。主張通過抽象的圖案來製造一種有節奏的運動,試圖創造一種純視覺電影,一種具有音樂性的電影。如在《機械芭蕾》中。闡述電影賦予生活形式美,把表現對象的具體性取消,只留一種形式。暗示出電影藝術本身是一種形象美。老婆婆不斷上樓梯,指明這個動作被取消了具體的目的性,取而代之的是為影片增加了一種動感。如利用純視覺形式傳達音樂效果,圖案的變化產生了節奏感的電影《對角線交響樂》。它用抽象的線條,光影,圖形,機械的無生命的物體。圖形的變換賦予新的電影節奏感,彷彿用對角線譜寫了交響曲,電影的內在潛力也被挖掘出來。《對》是對電影本質的闡釋。在法國印象派電影理論中,電影是其他藝術的綜合。能夠創造空間性關系,如建築、繪畫、雕塑藝術創造空間能力一樣。由於具有時間性的特徵,充滿著韻律性。強調綜合性,電影也有自身的藝術語言和規律,無需藉助文學或戲劇,提出「上鏡頭性」。是導演表達情感的場所。提出具有電影是有著形式強烈的視覺韻律,從而導致印象派電影在追求韻律性的時候緊靠音樂的形式。而德國重要的趨勢流派室內劇,把話劇舞台的三一律引用進來,更好地體現了藝術的而綜合性。並不是簡單的物理的綜合,而是有選擇的綜合,發生有機的反應。正是有機性的融合,電影藝術將會不斷取得進步。
其次,從主要表現內容,題材上來進一步了解代表性流派。抽象電影是接近純視覺的電影,具有音樂的節奏美感,沒有添加進更多的關於現世元素的思考。而印象派電影探索人的主觀思想,心理活動,能夠理解的意識活動。表達某個特定情境下的運動感受,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主觀印象。並且十分善於表現人物心理。通過攝影機的操作來表現「影像精靈」的效果和主觀性,是它的重要特色。如《車輪》中迅速剪輯的場景中的一個片段,多個短鏡頭表現男主角激動的情緒,以及在後半部懸崖附近的搏鬥場景中,影片在人物面部特學剪輯連串大膽急促鏡頭,表現人物的復雜情緒。以及《忠誠的心》中攝影機的運動表現女主人公的不滿。而隨著電影技巧風格化普遍流行,電影工作者朝著不同的方向實驗催生出了超現實主義流派。它比印象派更為激烈,前衛。傾向於對意向不合邏輯的組合,探索人的無意識心理。始終秉著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控制,超越任何美學和道德的框架信條,在題材選擇題材上,往往突破時代所處社會環境的道德和宗教底線,形象性,熱衷表達慾望,瘋狂,暴力等電影元素,起到喚醒觀眾在內心深處的沖動。代表電影有《一條名叫安達魯的狗》、杜拉克《貝殼和僧侶》兩部電影。《貝》夢境的描寫,表現了一種迷濛,毫無邏輯可言的生活狀態,製造出一種幻覺。影片的前一半,表現受到了壓抑,採用多種手段。慢鏡頭來表達。空間充滿了矛盾,不流暢性,強烈的非理性色彩。採用了大量的隱喻,如貝殼的兩性關系的隱喻,刀表達的女子創傷心理,男子的閹割受損心理。而德國的表現主義流派與前幾種表現手法一樣,都喜歡表現人的主觀感覺。把文學、戲劇、繪畫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到電影創作中。善於通過不自然的形式,極度變形的世界形象,側重表現人物心理的恐懼,焦慮。帶有強烈的極端主義色彩。在《罪與罰》中傾斜的建築與街燈,《托格斯》每一級階梯上繪制的細長的黑色三角形陰影樓梯搭配的令人眩暈。傾斜構圖,扭曲,不平整,給人急躁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觀眾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要求。而德國重要的趨勢流派室內劇,把話劇舞台的三一律引用進來,走向一種帶有親民色彩的路線。拋棄了表現主義常常選用的鬼怪和瘋子的題材,把保險對象瞄準小人物,描寫他們日常生活環境。集中在人物心理的刻畫,重要的是擁有豐富的社會內涵,反應現實生活。除了具有宿命論觀點的思想表達上,也具有濃郁的悲觀主義精神。如《最卑賤的人》令人難以置信的大團圓結局,表現了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
接下來結合具體流派的剪輯手法,鏡頭運用,技巧變化,選擇重點,場面調度方面試著理解電影風格的演變。在印象主義流派中,用疊印,虛焦,快速剪輯,慢鏡頭,通過濾鏡拍攝,傳達主觀意識,使用主觀鏡頭,視點鏡頭傳達心理活動,強調形式為內容服務,演員多採用生活化的表演,多為實景拍攝,採用傳統敘事手法。表達某個特定情境下的運動感受,帶著限時限刻色彩。影片《新居》中,女主角含蓄細膩,豐富的表現性。表演演繹了一種內斂含蓄的風格。濾光鏡的運用,創新手法。《車輪》、《忠誠的心》快速剪輯的手法,以及在《拿破崙傳》的最後一場戲,與多重的畫面疊印手法結合,營造視覺節奏。細節表現性的鏡頭以及迅速有節奏的剪輯造成扣人心弦的效果。同時印象派電影運動大膽地進行敘事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三面鏡》中,晦澀詭異的情節,三段故事,帶著強烈的現實「真實」問題的疑問暗示。同時也是對闡釋男子沒有愛情的忠貞態度,總是在游離的狀態。在燈光方面,表現一定的關注,他們善於強化拍攝對象的影像精靈效果。如《忠誠的心》攝影機就擺置於男女主角盪漾的鞦韆上。但對場面調度並沒有什麼探索。而在超現實流派中,場面調度受到超現實繪畫的影響,剪輯方式混合象徵派的手法:疊化、疊印,蘇聯蒙太奇手法,主流剪輯手法,非連貫性剪輯。來呼籲一種純粹電影。在德國的表現主義流派中,是具有高度風格化的布景,燈光,表演。畫面排斥透視原則,缺少縱深感。布景、人物,陰影,服裝等視覺元素共同組成風格突出,造型奇特的圖案。演員表演相與之協調,也做到高度風格化。使用強光照明,鮮明的明暗對比。舉例《卡里加里博士》風格化的布景,繪畫般的風格,光效,表演。影片敘事在最後意識到這不過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假想情形。與攝影機操作技術決定法國印象派獨具的特色不同的是,憑借運用多種媒介技巧,重要的是場面調度和電影的緩慢剪輯決定了表現主義極端的風格。對單鏡頭平面構圖的強調,如《艾戈》的對稱性構圖,《罪與罰》傾斜性構圖。場面調度的另一個層面,往往由與人形象相關的表現性延伸產生。布景,以及人物的身體都成了生命力極強的視覺元素。動作的發生是隨性的,運用多種技巧來混合布景,服裝,人物,燈光。扭曲,誇張,相似形狀的並列構圖。風格化促使多種元素協調統一。《沙吉佛利》的狂亂造型就很好的說明了這點。在燈光處理上,採用前方、側光的簡單燈光,均勻鋪灑,與布景融合,陰影也得到良好的運用來強化形象。敘事上的「戲中戲」結構特點。而在德國的室內劇採用較簡潔的背景,扭曲的風格多為了表示環境的陰郁。集中在人物的心理刻畫,結合象徵的手法,多採用「三一律」的表現形式來敘述故事。《最卑賤的人》善於用微仰的角度表現人物的筆挺制服的穿著,人物地位的上升,也善於用相反的角度表示人物內心的失落,倒霉的處境。
以上是我從電影本性的探索,主要表現內容,題材兩個角度,再結合具體流派的剪輯手法,鏡頭運用,技巧變化,布景,燈光重點的選擇,場面調度方面理解電影風格角度進行的所學代表性電影流派的淺析。
在春天這個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季節,在代表性風格流派的牽引下,深刻地領略了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開始試著去詮釋電影的語言,聆聽電影的訴說。雖然電影在開始產生的時候是脆弱的,低微的,廉價的,但是卻是一種語言,一種真實的存在。電影可以用來良好地傳達出某種特定思想,如《一個國家的誕生》開始很好地說明電影是可以用來傳達思想的有力手段。亨利·阿傑爾說過:「電影意味著深厚性,隱秘性,遍在性。」特寫的力量可以讓觀眾產生一種極具沖刺性的視覺刺激,攝人心魄。以面部為媒介的表達手段,是直接與靈魂進行溝通,交流的。電影是具有散文的靈魂精髓的藝術,並且來的更加真實深刻。電影可以自由的穿越時間,延續時間。在著名的敖德薩階梯段落中,節奏感,緊張感,產生新的內涵,在空間的處理上,避免用大景別,大角度,是為了重新建構一個空間,避免產生真實的時間感,全力維持畫面的緊張感。用空間控制住時間。
電影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像生命的贊歌在不停被訴說著。在《世界電影史》的知識的寶庫中,我開始真正地領略到來自靈魂藝術在發出自身強烈的吶喊的強烈悲壯之歌。電影藝術是一種需要去用心琢磨的精細學科,我們在影視劇欣賞創作中,需要良好准確地把握電影的熟悉,感受來自電影的深刻思想感染力。在欣賞畫面時,保持著自主的原則,並且始終保持著,避免電影藝術成為一種麻痹思想的鴉片。世界電影史是廣博,並擁有博大胸襟,源遠流長的。這個春天,可以做好一個詳盡的計劃,傾聽電影的訴說,請用心品讀楊博士推薦的優秀名著《世界電影史》,對心靈,學習生活有著重大的啟迪意味。
❹ 愛潑斯坦的相關介紹
讓·愛潑斯坦屬於二十世紀20年代受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英斯的影響進入電影界的法國電影人。受惠於早聰,愛潑斯坦很早就對文學發生興趣。1922年,他年僅25歲就拍攝了紀錄片《巴斯德》(而在此之前,他已有大量文學、哲學和電影論著問世。)次年又拍攝了三部劇情片,其中有著名的《忠實的心》,該片被評論界認為可媲美阿貝爾·岡斯和馬塞爾·萊爾比耶(Marcel L』Herbier)的作品,把他推向了法國先鋒電影製作的前沿。
在1925,1926兩年間,愛潑斯坦為俄國人emigré Alexandre Kamenka的電影公司Albatros 攝制了四部影片,其中兩部,L'Affiche 和Le Double Amour,的劇本是他妹妹瑪麗·愛潑斯坦(Marie Epstein)寫的。史詩片Le Lion des Mogols 的劇本是該片主演,大明星Ivan Mosjoukine 寫的,非常荒唐可笑。Les Aventures de Robert Macaire 則改編自卡爾內《天國的孩子》里Fredéric Lemaître 的滑稽戲劇。這四部電影都不是愛潑斯坦最好的作品,但卻在圍繞《忠實的心》展開的論爭結束後,確立了他的導演地位,並且也使他得以在1926年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片公司。
愛潑斯坦以製片兼導演的方式拍了很多作品。他首先拍攝了兩部兼顧藝術追求和商業流行的電影。其中一部改編自George Sand的小說 Mauprat,是他幼年讀過的作品。另一部Six et demi onze,又是他妹妹寫的劇本。最後的兩部電影則是完全的獨立作品。短片《三面鏡》以其形式構成馳名,它所追求的電影敘述結構實驗,在三十年後還在復現在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里,依舊驚人。《厄舍古廈的倒塌》是愛潑斯坦對艾德加·愛倫·坡的黑暗世界的招魂,其表演和拍攝手法更為復雜,敘述方式也十分迷人。愛潑斯坦以絕妙的風格講述了這個關於愛、藝術和瘋狂的故事,大量使用了慢動作和多重疊印。正如片中的男主角,拒不接受生與死的分離,通過意志力,召回他通過藝術創作殺死的女人,愛潑斯坦的電影也創造了一個宇宙,在那裡,古堡和森林,內部與外部互相滲透。
這部精巧的電影是對北方想像力的召喚,可以比肩德萊葉的《吸血鬼》,也是對愛潑斯坦波蘭血統的提醒。拍完該片後,愛潑斯坦基本退出了巴黎電影界,只是偶爾拍點商業電影,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對布列塔尼鄉下和海濱風物的半紀錄片拍攝,其中有1929年的Finis terrae 和1947年的Le Tempestaire 。
愛潑斯坦是一個復雜而強硬的電影人物,他電影拍攝手法受到持續的理論關注。雖然他30年代的論著La photogénie 里的核心概念還是不明確的也是無法明確的,他所依賴的「電影本質上是神秘的」的觀念在當時也是應者了了,他的理論還是引起了廣泛興趣。在1974-75,隨著全集Ecrits sur le cinéma 的再版,人們再次認識到他在觀眾和銀幕關系的探索上的現代性和持久興趣。
❺ 電影三什麼的
《三面夏娃》、《三騎士》、《三角洲部隊》、《三重間諜》、《三面紀事》(又名《東京之眼》)
❻ 一個書生變成三面臉的電影
你說的是動畫片鏡花緣裡面的兩面國吧
鏡花緣
已完結共4集
1991|中國|國語
類型:勵志|冒險|社會|科幻
❼ 這部電影叫什麼
《貝奧武夫》
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雷·溫斯頓、安東尼·霍普金斯、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史詩動作電影,於2007年11月16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勇敢的武士貝奧武夫經歷了三場影響深遠的戰役,最終成就了不朽傳奇的故事。
❽ 關於讓·愛浦斯坦的相關資料
讓·愛浦斯坦
開放分類: 電影、人物、導演、作家、製作
讓·愛浦斯坦 (JeanEpstein,法國)
1899年3月26日生於華沙,1953年4月2日逝於巴黎。散文作家。1921—1922年發表《向電影致敬》,《詩韻學》與《從埃特納火山看電影》。
製作的影片:1922年:《巴斯德傳》(與伯諾阿·萊維合作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紅色的旅店》。1923年:《忠實的心》(主要演員:琪娜·馬內,萊翁·馬篤)。1924年:《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根據A.都德原作改編),《異教徒的山區》(紀錄片)。1925年:《莫哥爾的獅子》(主要演員:莫茲尤幸),《招貼廣告》。1926年:《羅培·馬蓋爾歷險記》。1927年:《莫普拉》,《柯達克》。1928年:《厄舍古廈的倒塌》(根據埃德加·坡的原作改編),《三面鏡》(根據保爾·莫朗原作改編),《他的頭顱》,《最後的土地》。1930年:《莫爾旺山脈》。1931年:《海洋中的黃金》。1937年:《建造者》(長紀錄片)。1946年發表《一架機器的智慧》一書。1947年:《戰勝風暴的人》。發表《魔鬼的電影》一書。1955年發表《電影的精神》(遺著)
❾ 愛潑斯坦的生平概述
讓·愛潑斯坦(Jean Epstein,1897年3月25日,華沙-1953年4月2日,巴黎),電影導演,早期電影理論家。1897出生於波蘭華沙,先後在瑞士和法國接受教育。他曾在里昂學醫,後出於熱愛投身電影和文學。他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文學作品,1922年拍攝了處女作巴斯德(Pasteur)。
愛潑斯坦在早期現代主義雜志L'Esprit Nouveau(新精神)上發表過很多評論。拍攝手法上,讓·愛潑斯坦起初受到了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在拍攝布列塔尼島的紀錄片時找到了自己的手法。他的《愛的香頌》是史上第一部布列塔尼語電影。
2005年8月,他的電影《三面鏡》(1927)和《風暴》(1947)修復後重發行,收入DVD《二三十年代早期實驗電影》(Avant-Garde: Experimental Cinema of the 1920s and 1930s)。
1953年,愛潑斯坦因腦出血逝世於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