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戲曲《天仙配》講述的是什麼
《天仙配》,取材於民間傳說中七仙女與董永的愛情故事,由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主演。七仙女難耐天上的孤寂生活,偷偷下凡,與憨厚的董永結婚,過著清貧但幸福的生活。不想此事被玉帝得知,譴天將把七仙女拿回天上,將一對好夫妻生生拆散。劇中有許多唱段為大家所熟知,如「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等。
『貳』 天仙配的戲曲故事講的是什麼
雲海深處,玉帝的小女兒七仙女在仙宮過著孤單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虛台遊玩,撥開雲霧,見到人間男女婚嫁、勤勞耕作的生活,十分羨慕。七仙女看到為葬父而賣身為奴的董永忠厚老實,遂生愛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礙於天宮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懇求,大姐不得已應允。臨別贈七妹難香一枝,囑其遇難時焚香招姐解救。下凡後,七仙女與董永結為夫妻。為贖丈夫,兩人同去傅員外家做工。傅員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飯,先不收留,後又刁難,他要七仙女一夜織十匹錦絹。並說織得成董永三年長工改百日,織不成則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難香,姐姐們聞訊借織女天梭前來相助,織成了錦絹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員外只得縮短董永工期。做工期滿,夫妻返家。之後,他們夫妻二人便過起了凡人的生活,每日挑水做飯,耕田織布,生活幸福而美滿。一段時間後,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驚喜異常,去前村討水為她解渴。這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現天將傳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上,否則便將董永碎屍萬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傷害董永,等董永回來便向他講明自已來歷,並在槐蔭樹上留下「來年春暖花開日,槐蔭樹下把子交,不怕天規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帶著滿腹悲痛返回天宮。
『叄』 什麼是天仙配
《天仙配》為安慶黃梅戲戲曲傳統經典劇目。董永賣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為同情,私自下凡,與董結為夫婦。一百日後,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樹下忍痛分別。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晉時已見於曹植《靈芝篇》和干寶《搜神記》。戲曲或名《織錦記》、《百日緣》、《槐蔭樹》。黃梅戲整理本較有影響。
【故事的由來和影響】
董永行孝的故事最早見於東晉干寶(?~336)編撰的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集《搜神記》和東漢末年武梁祠石刻畫像。明代青陽腔《織錦記》又豐富了變文和話本的描寫,對後世戲曲有很大影響。
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劇作家陸洪非根據老藝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編而成。故事大意是: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在傅員外家為奴。七仙女(玉帝之第七女)同情董永,下凡結親。百日後,玉帝差兵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天地間的美滿姻緣活生生拆散。
改編本成功地刻畫了七仙女的反抗性格。1954年,該劇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優秀演出獎、劇本獎、道演獎、音樂獎,飾七仙女的嚴鳳英、飾董永的王少舫獲演員一等獎。據此劇拍攝之影片獲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
也許,這個故事有一天會被人遺忘或不感興趣,但是,那段膾炙人口的「滿工對唱」絕對是永恆的旋律,永遠不會消失於時空之中。多少年來,《天仙配》似乎就是黃梅戲的代稱,對一台劇目而言,這真是驕傲,而對一個劇種而言,悲哀是註定的。
平調《天仙配》又名《張七姐落凡》、《百日緣》。故事見明傳奇《織錦記》。由王昌言、李慶番整理改編,張光、王文德導演,武安縣人民劇團首演,秦崇德飾董永,李秀奇飾張七姐。參加1954年河北省第一屆戲曲會演,獲戲曲音樂二等獎,秦崇德獲演員三等獎。
【同名電影】
介紹:
1955年底,由桑弧執筆改編劇本,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攝制完成。
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安慶黃梅戲《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天仙配》是黃梅戲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豐碑,影響遍及海內外。它為人們留下的眾多精彩唱段至今還為人們所深愛。
影片於一九五七年獲文化部優秀舞台藝術片二等獎。
《天仙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託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嚮往。影片系根據同名黃梅戲改編,劇本改編桑弧,主演是在戲曲界享有盛名的黃梅戲演員嚴風英、王少舫。嚴鳳英創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間村姑,既熱情大膽,又勤勞智慧;嚴鳳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對董永誠摯的愛情,表現得十分深沉動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實、敦厚、可親。這兩個形象,富有濃郁的人情味與強烈的真實感,雖系神話,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勞動人民審美理想的體現。影片上映後,同樣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祖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黃梅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演,風靡了無數觀眾,創下了空前賣座記錄,而這部影片是從1954年「上影」攝制的越劇戲曲彩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移植的。
其實現在最流行的是《天仙配》這首夫妻對唱的黃梅戲。
劇情介紹:
人間:董永家貧,父亡,賣身為奴,得資葬父。
天上:玉帝七個女兒戲於鵲橋,窺視人間。
七女厭惡天宮歲月之凄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乃不顧森嚴天規,隻身奔向人間。槐蔭樹
下路遇董永,傾訴衷曲,二人遂結伉儷。
僱主傅員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約為由,要挾七女須於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七女邀眾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
工滿,歸程中,夫妻正嚮往未來,憧憬幸福,忽聞玉帝旨意,令七女即刻回宮,否則禍及董永,七女無奈,忍痛泣別,別時誓言:「不怕你天規重重活拆散,我與你天上人間心一條」。
(榮獲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優秀演出獎、劇本獎、導演獎、音樂獎;據此劇拍攝之影片獲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
【同名歌曲】
歌詞: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
比翼雙飛在人間
『肆』 天仙配是什麼劇種
天仙配是黃梅戲劇種。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
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評價:
戲劇片《天仙配》的成功,充分說明創新賦予藝術生命的力量,其所包含的創新精神為當代戲曲藝術的繼承、革新與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經典劇目《天仙配》改編前後在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董永的形象經改編變得單薄,主題思想由「孝悌」變為 「情愛」,這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方面。
改編後的《天仙配》之所以能為人喜好,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唱腔,其綿軟、柔美、細膩、婉轉,具有純音樂的質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仙配
『伍』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里的音樂是有哪幾種樂器完成的
所有的中國戲曲(包括曲藝,民歌等,以下統稱戲曲,免得麻煩)幾乎都是五音調式的,這是中國民族的特有調式,跟西方的大調,小調調式還不一樣,雖然有類似。
主要伴奏樂器,並逐步建立起以民族樂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揚琴、嗩吶、司鼓等)為主;西洋樂器(電子琴、單簧管、口琴等)為輔的混合樂隊,以增強音樂表現力。
從源流上說,中國戲曲音樂有皮黃、高腔、梆子、崑腔四大體系。但我個人感覺,這所謂體系並不完全是從音樂上分類的,主要是從歷史源流來說的。比如皮黃體系的西皮二黃其實音樂上很不一樣,比如川劇的二黃又和京劇的二黃有兩個風味。細分的岔子很多。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天仙配》的創作基礎是董永行孝,又名《百日緣》、《織錦記》、《槐蔭記》等,曹植《靈寶篇》和干寶《搜神記》對此均有記載,主旨是獎勵中國幾千年來提倡的「孝」。
最早的《天仙配》戲本里,七仙女是玉帝「嘉獎」給董永而非私自下凡,仙女下嫁是「奉命行事」而非情之所至,百日後七仙女上天也並無生離死別之痛,之後董永還高高興興地娶了傅員外之女夫妻雙雙把家還……真相好殘酷,後來才改成現在這樣以愛情為主題的。
『陸』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里,還有幾位仙女健在
天仙配該電影主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該劇獲得第一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被評為建國50周年經典劇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七仙女嚴鳳英
嚴鳳英於1953年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1954年的華東區戲曲會演,是嚴鳳英事業走向輝煌的重要一步,這次匯演直接為1955年電影《天仙配》拍攝奠定了基礎。隨著電影的播映,黃梅戲從安徽省的一個地方小劇種,變成了全國皆知的劇種。
13年間,嚴鳳英演出了50多個大小劇目,尤其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黃梅戲中的珍品。1956年下半年,嚴鳳英在排演《王金鳳》時認識了導演王冠亞,並與之結婚。1968年4月8日,嚴鳳英不堪在那段特殊時期受到的屈辱,服安眠葯自殺。
『柒』 天仙配是什麼劇種
天仙配是黃梅戲劇種。
《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據東漢董永遇仙故事編成的,最先編人話本的是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編成雜劇的是元代,僅留下《路遇》一套《商調集賢賓》載於明郭勛所編《雍熙樂府》。
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間就出現過不只一個董永戲文的演出本。據傳與安徽省青陽腔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顧覺宇的《織錦記》(又名《織絹記》《槐陰記》),該劇全本早已失傳,只有《槐陰分別》作為戲膽分別載於明代有關青陽腔諸刻本。
(7)電影天仙配戲曲大全擴展閱讀: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傳之後世的也多,但傳之婦孺之口的要算「滿工」一場,這一段戲文膾炙人口,是一首清新質朴的田園牧歌,同時也是傳唱海內的愛情二重唱。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注重文學性和賞析性,跳出一般戲文重戲劇性輕文學性的窠臼,是戲劇性與文學性並舉,擷取其戲文唱段,或雅或俗,雅俗並重,創作者側重錘煉詞句,從文學的層面挖掘人物內心,從賞析的層面賦予戲文美感,從而形成黃梅戲戲文獨特的審美風格和文學特色。
『捌』 《天仙配》屬於什麼劇種
《天仙配》屬於黃梅戲。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解放後本著「去蕪存精」的精神,經過整理加工,剔除了舊本中的封建糟粕,形成今本。
《天仙配》故事內容取材於民間傳說。七仙女嚮往人間幸福生活,獨自下凡,在槐蔭樹下與董永結為夫妻,共度百日之期。期滿,夫妻二人返家之時,玉帝令七仙女立回天庭。為使董永免遭災難,槐蔭下七仙女與夫悲痛訣別。
(8)電影天仙配戲曲大全擴展閱讀:
該劇通過神話故事,歌頌了七仙女渴望幸福生活,敢於同封建傳統觀念斗爭的叛逆精神,同時對封建倫理道德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作品對人物形象刻劃較好。「路遇」一出,表現了七仙女機智直率的性格。「槐蔭別」一出,七仙女的一大段唱,則表現了她純真善良的感情,浸透著對董永無限的愛,情真感人。
《天仙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自然朴實,講究以情感人。在表演上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唱腔優美動聽,多年來在觀眾中廣為流傳,已成為戲曲傳統劇目。明代傳奇劇本《織綿記》,楚劇《百日緣》,婺劇、正字戲《槐蔭記》都屬同一題材。1955年黃梅戲《天仙配》攝製成戲曲藝術片,由著名演員嚴鳳英飾七仙女,王少舫飾董永。
『玖』 「天仙配」的完整故事是什麼
天仙配
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石揮
黃梅戲《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
影片於一九五七年獲文化部優秀舞台藝術片二等獎。
《天仙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託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嚮往。影片系根據同名黃梅戲改編,劇本改編桑弧,主演是在戲曲界享有盛名的黃梅戲演員嚴風英、王少舫。嚴鳳英創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間村姑,既熱情大膽,又勤勞智慧;嚴鳳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對董永誠摯的愛情,表現得十分深沉動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實、敦厚、可親。這兩個形象,富有濃郁的人情味與強烈的真實感,雖系神話,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勞動人民審美理想的體現。影片上映後,同樣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祖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黃梅戲影片《粱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演,風靡了無數觀眾,創下了空前賣座記錄,而這部影片是從1954年'上影'攝制的越劇戲曲彩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移植的。
其實現在最流行的是《天仙配》這首夫妻對唱的黃梅戲。
劇情介紹:
人間:董永家貧,父亡,賣身為奴,得資葬父。
天上:玉帝七個女兒戲於鵲橋,窺視人間。
七女厭惡天宮歲月之凄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乃不顧森嚴天規,隻身奔向人間。槐蔭樹
下路遇董永,傾訴衷曲,二人遂結伉儷。
僱主傅員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約為由,要挾七女須於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七女邀眾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
工滿,歸程中,夫妻正嚮往未來,憧憬幸福,忽聞玉帝旨意,令七女即刻回宮,否則禍及董永,七女無奈,忍痛泣別,別時誓言:「不怕你天規重重活拆散,我與你天上人間心一條」。
(榮獲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優秀演出獎、劇本獎、導演獎、音樂獎;據此劇拍攝之影片獲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