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作品分析大全

電影作品分析大全

發布時間:2022-07-13 05:23:42

Ⅰ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演員
1)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2)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Ⅱ 如何分析影片

一部影片的構成,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分析結果,但無外乎主題、結構,人物,和場景、攝影,音樂等。而其中分析主題是最為核心,也是最為關鍵的,其他的角度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這個角度,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所以我們重點來說說電影主題的分析。

確立主題

在經過上述幾個方面的分析後,我們基本能確立電影的主題,也就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然後,這還只是一個粗略的判斷,只是為更細致的分析找到了起點。如果我們對影片主題的分析,不能支持最初的看法,主要是通過攝影,音樂,台詞,節奏等分析,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則應該根據分析所暗示的新方向重新考慮。


答主:王忠瑋,邀你關注微信公眾號【營銷航班】

Ⅲ 評價一部電影需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Ⅳ 安東尼·明格拉影視作品風格分析。要最全面的!

安東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英國導演、編劇,擅長文藝片,抒情、浪漫題材。1954年1月6日出生於英國的懷特島(Isle of Wight),父母都是義大利人。1996年因執導了《英國病人》而在國際影壇上贏得了聲譽。《英國病人》美侖美奐,感人至深,堪稱經典;該片獲得了11項奧斯卡獎項的提名,最終獲得9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2003年明格拉改編並拍攝完成另一部文學作品,即查爾斯·弗雷澤的內戰題材的小說《冷山》。2006年的作品是《解構生活》。2008年3月18日因術後腦溢血於英國倫敦逝世,享年54歲。 他做為《英國病人》的導演獲得了學院獎。1980年代他在電視台工作,為BBC 的電視劇編寫劇本。1990年他開始進入電影界,他為BBC創作並導演的獨幕劇《真實地,瘋狂地,深刻地》獲得成功並在電影院上映。這是明格拉首次擔任導演,他選擇自己做導演因為他希望少受一些監控並有機會在投身大項目前學多些技術。為了製作這部電影,他拒絕了去導演一部知名度更高的《摩斯警長》Inspector morse的劇集機會。 在《英國病人》登峰造極之前,在好萊塢名不見經傳的明格拉,曾經歷了一場理性與感性的雙重摺磨。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這個幕後財團的脅迫下,明格拉差一點就要讓票房毒葯黛咪·摩爾接演那個名叫嘉芙蓮的女人。但明格拉終究無法屈從於任何意志,尤其是在他尚未涉足好萊塢之前——他認定溫婉的英國名伶克里斯蒂·斯克特·托瑪斯,更適合扮演那個周旋與婚姻與真愛之間的悲劇女人,於是勇敢接受了一個慘痛代價:福克斯公司臨時撤資。事實上,當米拉邁克斯公司在關鍵時刻拯救明格拉之時,奇跡便已註定,亦如明格拉在拍攝日誌中所寫:沒有退路的《英國病人》,也許會比常人更健康。 《英國病人》所營造的壓抑感,在當年《紐約時報》影評人看來,「是多年罕見的、令人窒息的。」而影片極度沉抑的筆調和剋制到底的鏡頭語言,則讓人在看似悄無聲息的影像中被擊潰。即便男女主人公全裸出浴的瞬間、在玻璃門口後狂吻的激情釋放同樣有著歐洲情色電影的表徵,但畫面與心理嚴絲合縫的融合,已徹底避免了張揚失度的硬傷。此外,《英國病人》雙時空交叉敘事手法、對民族主義和主流道德觀念的大膽解析、以及比《阿拉伯的勞倫斯》更唯美的銀幕美感(或者說是女性視角里的沙漠圖景),在特效片開始泛濫好萊塢的1996年,無疑有著難以抗拒的驚艷效果。 平均3.5年才推出一部作品的明格拉,幾乎達到了在銀幕上綉花的地步。但這種極度嚴謹的創作態度,卻讓他在《英國病人》登頂九項奧斯卡大獎之後,在好萊塢贏得了長達十餘年的尊重。而大製作和大明星的信任,也讓明格拉保持了最強勁的創造力。 在1999年翻拍《陽光普照》(1960)的《天才雷普利》中,明格拉用一種更為精緻和剋制的敘事風格,呈現出了與舊版完全兩樣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明格拉也藉此片開始顯現出「捧人導演」的驚人內力。在《英國病人》中,他讓拉爾夫-費恩斯的名氣如日中天,把法國人朱麗葉特-比諾什送上了奧斯卡領獎台;而在《天才雷普利》里,他又讓永遠充當男花瓶的裘德-洛,變成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大熱門——因為在明格拉的鏡頭里,裘德-洛扮演的紈絝子弟已少了分邪惡,多了分令人唏噓的悲愴感,而全片張馳有度的節奏感,亦表明明格拉不僅擅長悲劇式沉悶氣氛的營造,對懸疑、諷刺的效果控制也有著不凡功力。四年後,明格拉的《冷山》再次讓當時的好萊塢一姐雷妮-齊威格媳婦熬成婆,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明格拉善於錘煉演員的美譽,已成為好萊塢的一段佳話。 事實上,明格拉除了對演員的控制力外,對自我藝術品位的堅持,也是其保持旺盛創作力的一大原因。盡管《冷山》得到的兩極評價,已無法與《英國病人》壓倒性好評相提並論,但兩者在敘事圓熟度上的高度統一以及審美訴求上的相似,卻使《冷山》依然成為明格拉的水準之作,只是在這部以「等待」與「死亡」為主題的愛情電影面前,影迷期望能從明格拉那裡得到更多。2006年,明格拉在《解構生活》中再次邀請了御用演員裘德·洛和朱麗葉特·比諾什加盟,講述了一個圍繞盜竊案展開的情感故事。影片中分分合合的夫婦,新感情和舊感情的糾葛,信任與背叛的危機、理想化與現實性的選擇等等,均在明格拉嚴謹的敘事線索中密集展開,故事本身的多維性以及處處流露的象徵意味,實為明格拉創作技法的集大成體現。盡管影片的反響並不如預期熱烈,但裘德-洛、朱麗葉特-比諾什以及羅賓-萊特-賓的集體演出,卻讓全片仍然閃爍著光芒,此片也曾引進內地電影市場公映。 有著中國妻子的明格拉,一直是中國電影界的朋友,為了擔當今年第1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他甚至特意安排新片的拍攝檔期,以促成即將到來的中國之行。然而,當明格拉真正離開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有些東西確實是很難簡單被替代的,就像他十二年前從奧斯卡頒獎現場走出來時所說,「我期望明格拉的電影,永遠可以保持獨特,新鮮,持久到足以在半個世紀內不會被人輕易遺忘。」而他親筆撰寫的《路易的第九條命》改編劇本和《紐約,我愛你》的精悍佳篇,也終究屬於明格拉一個人——即使,它們也許再也不可能轉化為銀幕上的班駁光影了。

Ⅳ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Ⅵ 影視作品分析怎麼寫,只要模塊就行

從電影的題材,背景,故事情節,和它要傳達給觀眾一種怎樣的精神,傳達給你的有是什麼?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卻希望能幫到你。

Ⅶ 影視作品分析的作品分析

一:考試形式
考場內當場觀看影視劇短片二遍;考試時間為150分鍾(觀摩時間不計在內);評論文章字數為2000字以上。
影視作品分析主要考分析電影或電視劇,也可能是電視散文、專題片或紀錄片,還有可能是綜藝節目片等等,考生觀摩後,當場寫出一篇評析性的文章。評卷主要從考生對作品的主題分析能力、結構把握能力、寫作能力、藝術分析能力、編創能力及文學常識等方面進行評 分。
二:影視分析
1、情節的把握
能對全片的情節結構准確把握,了解全片情節的起點、轉折點和終點;能用最簡煉的語言介紹銀幕故事;寫出對情節結構的設置與人物主題的必然關系有一定認識。
2、結構
指出故事所圍繞的線索和故事的敘事手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009年《農民張來芳和他的「農情筆記」》就出了這樣一道題:「本片從結構上講有三個線索,分別是什麼?」
3、人物和人物關系的分析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分析作品中主次人物及他們的關系;把握和分析人物關系發展中的矛盾沖突以及解決的方式。
這是影視分析最常見的題型:例如2009年《農民張來芳和他的「農情筆記」》「本片中張來芳是個善於思考的新型農民,請說明片中是用哪些例子說明他是個新農民的?2008年影片《豆腐女的詩意生活》試題中「分析片子主人公形象」
4、主題的揭示
評論者必須通過對作品的讀解把握和主題揭示;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題,並寫出一定的意義,能用影視作品內容中的細節來論述主題。這是編導考試最常見的題型之一:在歷年影片分析的考試中多次出現:例2009影片《畫「春」的人》中,有這樣一道考題:本片為《畫「春」的人》 「春」指的是什麼?它有什麼寓意?
5、藝術手法(視聽語言)的初步讀解
昭陽區對影像的讀解主要包括鏡頭、畫面、色彩、燈光、鏡頭運動方式等;對聲音的讀解主要包括音樂和音響,台詞和對白、旁白等;還有蒙太奇的讀解與分析。鑒於考生只是影視初次接觸,對這方面的考察力度不是太大,但這幾的這方面的考試分值,在考試所佔比例中越來越大。

Ⅷ 誰能給以篇優秀的影視作品分析文章

《我的父親母親》除了毫無任何矯飾的實物拍攝外,是一種少了一份華麗瀲灧的場景,多了一份真實質朴的視覺之宴。
一出場,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氣,一絲寒意從心底慢慢滲透每道骨頭。黑白的畫面,穿著厚棉襖的人們,純樸厚實的氣息從畫面上吹落下來,沉積在我的內心裡。
父親死了,兒子趕回來為父親辦喪事,而母親,年老了,仍固執地親自把相濡以沫幾十年的丈夫抬回來。
這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轉,回憶兜兜轉轉而來,明朗歡快俏皮的綠色鋪天蓋地地傾瀉下來。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莊,貧瘠落後,但是孩子們嚮往知識,姑娘們嚮往愛情,村民們希望下一代有出息,於是,一個高大英俊的城裡男人出現在這座村莊里。他是坐一輛馬車來的。下車後,無數的村民們翹首仰望這個象徵著知識和文明的男人。筆挺的中山裝,短短的蓋分頭,干凈的笑容。他回過頭去,一個女孩清亮的眸子緊緊追隨著他的身影。那是母親第一次見到父親。第一眼看到父親,便喜歡上了。
父親在鄉村唯一的一所學校教書,吃的飯是村民們弄得。而母親為了讓父親吃上她煮的飯菜,每次都用同一個白底青花紋的碗,並在不遠處窺視父親是否吃了她煮的飯。
那樣等待心愛的男人的場面,那樣純朴執著的感情,它們像一根線,牽引著畫面不斷變換。
母親開始了每天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因為那口井靠近村小學,可以看見父親的身影。母親不停踮足回望,而父親,也帶著有點傻的笑容望向母親。沒有多餘的話語,只有柔情脈脈的眼神。
章子怡美得幾乎讓人不敢呼吸。太清純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這個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著,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親送學生回家,母親守候在父親必經之路,一看到父親的身影,立即提起籃子,開始了追逐父親的行程。終於,有一天,他們面對面相遇了,父親對母親簡單說了幾句話,母親就歡喜得忘掉了整個世界,籃子丟落在地。她跑回去,對父親一笑,像一隻小鹿一樣歡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這並不是影片的高潮,卻讓我感動至極。懷著愛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邊守候心愛的人,這樣的場景,或許我們每一個初戀的人都經歷過。或許,張藝謀也是這樣訴說著初戀的情懷。
一天父親跑到母親的家門前,他拘束地立在柵欄外,說,我要走了。母親的歡喜頓時煙消雲散,父親又說,過兩天,我會回來的,一定會回來的。並送母親一個紅色的發夾。母親呆了,回到屋裡時,看到一碗餃子還沒給父親,她快速包好餃子,追趕父親。可是父親已坐上馬車走遠了。母親就抄近路,幾次看到馬車就在前面了,追趕再追趕,愛的力量,超越了疲勞,超越了恐懼。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來。當再一次跌倒時,摔得那麼重,碗也摔破了。連同母親的心,也一起破碎。然而,更讓母親傷心的是,父親送的發夾不見了。她就一直找,一連幾天,最後終於在家門口找到。那隻摔破的碗,母親請人縫補好了。
父親要回來的那幾天,母親都早早出發,到村路口等父親。漫天漫地的大雪,凜冽的大風。冰天雪地里,母親一直張望,凍得感冒了,暈倒了。而父親終於回來了。
回憶的大門漸漸閉合,明亮寬闊的平原,金黃色的田野.舒緩而略帶感傷的音樂.
父親的葬禮簡單,但又隆重無比。很多很多他的學生都趕來了,長長的人群,灰暗的色彩。

這部影片獲得柏林電影節的大獎。沒有浮華塵世的艷麗和空虛,或者復雜到百折迂迴的情節。平淡,朴實在這里得到升華。內容是如此建簡單,畫面是如此極致。單純的藝術,單純的人性。發夾和青花瓷碗成了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簡單的道具啊!可是,誰又能說得出這簡單下的深深情意!
電影里音樂一直不斷,三寶的音樂確實讓影片增色不少。音樂是電影里一種清越的靈魂。因為有音樂,我們的心才會一絲一絲的疼,然後慢慢沉靜下來。
隱約之中,總覺得張藝謀導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總是很明亮,以至於掩蓋了男性的光芒。18歲的章子怡有著柔順濃密的長發,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純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樣輕快嬌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這樣清純質朴的少女,卻有著野性的桀驁不順,倔強的執著。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追求的是什麼,並為之堅持不懈。
《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式的含蓄愛情,並且,是人們對於知識和美好愛情的象徵。極少的話語,極多的音樂。村莊純凈的空氣,迂迴的山坡,廣闊的平原,讓人的心嘩的一聲沉靜下來。
張藝謀把個人的風格融入到作品當中,金光閃閃的麥浪,大片的青綠,藉助了大自然的美。欣賞時,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在心裡傳遞,而另一方面,一種惆悵也悄悄滋生。那樣的愛情,如今還存在嗎?是否有男子,正為尋找這樣一個姑娘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
那種明亮溫暖的色彩,一直纏繞在我的心裡。
這樣的愛情,或許就是我們苦苦追尋的。

Ⅸ 對電影作品的內容分析通常包括哪五個方面!

一、主題
二、人物
三、環境
四、道具
五、細節

Ⅹ 電影作品的場景分析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影視場景大體可劃分為:內景、外景、實景、場地外景、特技合成景、電腦模擬景。

(1)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影視中場景的意義在於: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我們常說,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光線的運用;實景利於影片空間表達。簡單的說就是: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

3、場景制約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達更有環境依據,內景優化了攝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於人物出戲。

4、場景關繫到影片的影調構成,不同的場景可構成不同的影調效果。

(10)電影作品分析大全擴展閱讀:

分析一部電影:

一、主題

主題的兩方面層次:

①影片內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

②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試聽形象表達的理解,我們感悟到的內容。

二、結構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1、電影的劇作結構、電影的敘事結構、故事的結局基於以下四種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預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預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預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的表現在劇作中的合情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結構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焦點,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人物的表現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現——影視中非常重視其服裝、發型、化妝的處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敘事還要有鮮明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影視中往往充分利用鏡頭的景別,著重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情的描寫。

3、人物形體表現——人物的形體處理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是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現——影視畫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義,有的人物在畫面中是居中處理,有的居邊處理,有的卡頭卡腳處理。

閱讀全文

與電影作品分析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國電影愛情故事片丁山 瀏覽:308
電影標准英語 瀏覽:827
江寧有哪些電影院 瀏覽:102
民國電影剪輯大全 瀏覽:342
英語電影好句子圖片 瀏覽:262
丁程鑫微電影完整版 瀏覽:922
愛情喜劇美食電影大全 瀏覽:447
電影女主角叫美和 瀏覽:841
13歲男孩的bl網站視頻電影 瀏覽:819
宮崎駿電影音樂百度雲 瀏覽:144
哆啦a夢大電影怎樣的道理內容 瀏覽:860
功夫槍戰電影大全集 瀏覽:621
張徹電影音樂 瀏覽:398
周星馳電影和本人判若兩人 瀏覽:10
類似古墓麗影的女主角電影 瀏覽:353
電影極惡非道3音樂 瀏覽:476
魯冰花台灣電影視頻下載 瀏覽:152
金秀賢電影臉上貼的是什麼 瀏覽:166
劉德華古裝電影全集大全 瀏覽:565
蠟筆小新大電影大全2004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