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愛影片中男女主表演是否與原著契合
不完全契合,電影的拍攝時間與原著有一定間隔,所以也更加註重事實觀點與社會現象。
㈡ 電影《簡愛》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簡愛》作為一部風靡全世界的文學名著,時常被搬到大熒幕中,各個電影版本層出不窮,都備受關注。電影《簡愛》相比原著內容有許多不足之處,畢竟將原著濃縮為幾個小時的電影是無法與原著進行媲美的,缺少人物情感的變化,沒有看過名著的觀眾或許會對故事情節感覺莫名其妙,但電影也並非完全無可取之處。對於原著內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女性地位和思想價值,電影較完整的呈現了出來,影片的畫面格調黯淡深沉,極易與九十年代時期的社會 接軌,另外女演員對於簡愛人物的詮釋也非常完整到位。
電影《簡愛》真正做到了簡練精華,在述說故事的基礎上,不失原著主旨靈魂,充分體現了原著中具備的思想價值,值得前去欣賞。
㈢ 簡愛電影拍攝有關的一切背景資料
簡愛被拍成電影有很多版本。
最早的是1944年,robert stevenson導演,joan fontaine,elizabeth taylor主演的《簡愛》。
1970年的簡愛主演為喬治-科斯特,蘇珊娜-約克。電影人對這個故事頗為熱衷,從早年的Orson?Welles版本到近期的威廉.赫特版本,在歷時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7、8個版本簡愛影片的誕生,不同的電影人在各自的作品中用自己的角度闡述對作品的理解,同時也推動了這部經典名著在全球的普及。? 1970年的George?C.?Scott飾演的版本歷來被認為是所有版本中改編得最恰到好處的--既忠實於原著精神,且故事結構更為緊湊,愛情主題更加突出。蒼涼靜謐的英國荒原,神秘詭異的古堡,陰郁迷離的氣氛,加上「老戲骨"George?C.?Scott的表演,將一個維多利亞時代歌特式的愛情故事演繹得凄美動人。George?C.?Scott的表演無疑是本片的一大看點,他的激情演繹使其他版本的Rochester黯然失色,其鋒芒直逼早年的Orson?Welles。而Susannah?York外表沉靜,含蓄內斂的風格也被評為最接近原著簡愛的精神氣質。
然後是1983年,julian amyes導演,zelah clarke,timothy dalton 主演的版本也不錯 你去比較大的音像店一般都可以買到!
㈣ 《簡愛》這部電影有幾個比較害怕的場景大神們幫幫忙
有一個是瘋女人把自己哥哥抓得血跡斑斑 還有那個女人燒羅切斯特的床鋪 還有那個女人在簡婚禮的前一天闖入她的卧室將婚紗撕得粉碎 最後就差她放火燒掉整個山莊了 隨後她就墜樓自殺了 我認為全劇中比較恐怖的情節都圍繞那個瘋女人的 她死去了 所謂恐怖就結束了 其實簡愛里更多的是那種真善美,自尊自立,自強自重的體現 如海倫。 哈哈 方~TO 小破蕾~
記得採納啊
㈤ 簡愛 經典圖片
您好,這張可不可以呢?
如果您好需要更多的,可以到網路上看看呀,那些電影的照片也可以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ic=0&z=0&se=1&word=%BC%F2%B0%AE%B5%E7%D3%B0&s=0
㈥ 求96版《簡愛》中女主角的照片
http://www.mtime.com/person/914453/photo_gallery/
有很多圖啊,不知道你會喜歡哪一種(我同學喜歡頹廢系的,而我比較喜歡文靜系的),注冊個ID,去看看吧。我想應該會有你喜歡的。
(扯句題外話,她在電影里的形象就是我心中簡·愛的樣子,文靜而不失倔強)
㈦ 簡愛電影的的背景介紹
《簡·愛》1847是一部自傳成分很濃的小說,雖然書中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許多人物的生活、環境,甚至許多生活細節,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圍人的真實經驗。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牧師家庭。母親早逝,八歲的夏洛蒂被送進一所寄宿學校。在那裡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她的兩個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後死去。於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鄉,在荒涼的約克郡山區度過了童年。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後來她曾作家庭教師,但因不能忍受貴婦人、闊小姐對家庭教師的歧視和刻薄,放棄了家庭教師的謀生之路。她曾打算自辦學校,為此她在姨母的資助下與艾米利一起去義大利進修法語和德語。然而由於沒有人來就讀,學校沒能辦成。但是她在義大利學習的經歷激發了她表現自我的強烈願望,促使她投身於文學創作的道路。
《簡·愛》寫於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說。她借一個出身寒微的年輕女子奮斗的經歷,抒發了自己胸中的積愫,深深打動了當時的讀者。小說於1847年秋以柯勒·貝爾的筆名發表,隨即在次年又相繼兩次再版。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進入英國著名小說家的行列。
《簡·愛》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小說的真實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還在於小說塑造了一個不屈於世俗壓力,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小說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情故事,生動地展現了的那火一樣的熱情和赤誠的心靈,強烈地透露出她的愛情觀。她蔑視權貴的驕橫,嘲笑他們的愚蠢,顯示出自強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膽地愛自己所愛,然而當她發現自己所愛之人還有妻子的時候,又毅然離開她所留戀的人和地方。小說表達出的思想,即婦女不甘於社會指定她們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獨立平等的思想,在當時不同凡響,對英國文壇也是一大震動。小說的虛構結尾,描寫簡愛獲得一筆遺產,回到孤獨無助的羅切斯特身邊。這一情節雖然值得推敲,但是它顯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經濟、社會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獨立平等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不移。
在寫作風格上,夏洛蒂也獨樹一幟。她文筆簡潔而傳神,質朴而生動,加之第一人稱的敘述語言,使得小說貼近讀者,貼近現實。同時,小說又體現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的特點,顯示出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詩人的氣質。作者在敘述中自然地使用了夢境、幻覺、預感和象徵、隱喻等手法,使小說的「自然」境界撲朔朦朧,情節扣人心弦。
在當今文壇中,有人批評小說缺乏對社會現實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在對瘋女人的描寫中,過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說」的神秘氣氛而減弱了表現現實的真實性。在對牧師聖約翰的描寫上,美化他獻身基督教的傳道事業,而掩蓋了殖民主義者文化侵略的性質。小說中所表現的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復雜,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閱歷所限她只活了39歲,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點而定,而有的則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所至。總之,一百多年來,《簡·愛》的影響不衰,作家、評論家對它的熱情不成。它至今仍然是廣大讀者喜愛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