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豫劇電影大全孫成打酒

豫劇電影大全孫成打酒

發布時間:2022-07-28 19:15:05

1. 豫劇李金枝丈夫是誰

李金枝的丈夫也許並非演藝圈的名人,也許是個低調的人,查不到他的公開資料。
李金枝,女,中專學歷,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員,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74至1980年,在洛陽戲曲藝術學校學習;1980至1990年,在洛陽地區豫劇二團任演員;1991至今,在河南省豫劇一團任演員。主攻閨門旦、青衣。現為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優秀專家。主演劇目《淚灑相思地》、《魂斷上河圖》、《風流女人》、《王屋山下》等。
主要作品
1.《洛河女兒》
2.《淚灑相思地 》
3.《金雞引鳳》
4.《孫成打酒》
5. 《風流女人》
6.《江姐》
7.《山鄉秋紅 》
8.《鵲橋仙》
9.《常香玉》
10.《魂斷上河圖》
11.《王屋山下》

2. 尋找一部豫劇

豫劇《抬花轎》

劇情

明朝永樂年間,州城的大街上鞭炮爆響,人山人海。新科武狀元披紅掛彩,在二十名軍校的護衛下騎馬誇官遊街,威風八面。當朝四品官周定大人從外歸來,向夫人講述了在邱府為公子武狀元接風洗塵的宴席上,經眾位年兄作媒,武狀元答應娶他的女兒周鳳蓮為妻。周夫人聽罷大喜,馬上喚鳳蓮來商量婚事,溫柔嫻淑的周鳳蓮自是同意。周定立即吩咐家院,回復邱府三月之內來迎親。轉眼到了迎親之日,周府上下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周鳳蓮早已打扮完畢,激動地等待著迎親的武狀元。不想周府今天雙喜臨門:公子周進寶進京赴試,考中新科文狀元,前呼後擁回到家中。爆竹聲聲,鼓樂齊鳴,武狀元迎親的隊伍到了。周鳳蓮在丫環、儐相的陪伴下,走進了披紅掛彩的花轎。三聲炮響,花轎啟動。文武新科狀元,一個女婿,一個弟弟,帽插金花,並馬齊鸞,喜送周鳳蓮花轎。周進寶送姐姐來到喜氣洋洋的邱府,驚慌地發現府內一丫環竟是跳河身亡的定情妻子王定雲,王定雲此時也看見了他。二個四目相視,卻沒有機會相認。周進寶送親回到家裡,想念王定憂思成病。周鳳蓮聞信急忙回家看望弟弟,才知道弟弟與王定雲定情相愛的坎坷經歷。周鳳蓮回到邱府,巧審王定雲,終於弄清王定雲跳河自盡時,幸被邱府官船救起,後就在邱府做了貼身丫環。周鳳蓮勸說王定雲夫妻相認,可定雲擔心如今他倆地位不同,門第不同,二府雙親不會答應。周鳳蓮決心勸說公婆爹娘,為他們重搭鵲橋。周鳳蓮在公婆面前順利地過了第一關,又巧妙地對爹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使爹娘拋棄了門第觀念,促成了弟、媳的美滿姻緣。

視頻
http://video..com/v?word=%D4%A5%BE%E7%B5%E7%D3%B0+%CC%A7%BB%A8%BD%CE&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3. 河北豫劇、浙江越劇、四川川劇的資料

京劇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譚派。代表人物譚鑫培,專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3、劉派。代表人物劉鴻聲,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楊派。代表人物楊小樓,演武生,講究「武戲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蘭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種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硯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創造出一種幽怨婉轉、若繼若續的唱腔。

7、蓋派。代表人物蓋叫天,以短打武生為主,武戲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臉。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雲,「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馬派。代表人物馬連良,三十年代同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合稱「四大須生」。

主要地方劇種及其代表人物

京劇: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有近二百年歷史。

昆劇:也叫崑山腔、崑曲、崑腔。編演《十五貫》、《牆頭馬上》、《李慧娘》等劇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員有俞振飛、華文漪、李淑君、張繼青等。

越劇:流行於浙江、上海等地,約有五、六十年歷史。《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等劇目流傳很廣。著名演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金采鳳等。

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省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清代乾隆年間由山西梆子傳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著名演員有韓俊卿、銀達子、金寶環、張淑敏、裴艷玲、張惠雲、趙鳴岐、周春山、齊花坦等。

評劇:流行於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北、東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喜彩蓮、新鳳霞、魏榮元、席寶昆、李憶蘭、馬泰等。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常香玉、陳素貞、崔蘭田、馬金鳳、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劉毓中、劉箴俗。

晉劇:也叫中路梆子,流行於山西中部。主要演員有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等。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張德成、賈培之、周慕蓮、陽友鶴、陳書航等。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區。歷代著名演員有李文茂、鄺新華、馬師曾、紅線女等。

漢劇:也稱漢調,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著名演員有陳伯華、吳天保等。

黃梅戲: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著名女演員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創造。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4. 求二人轉《孫成打酒》,最好是高秀敏版的,實在沒有誰唱的都行!

先用QQ郵箱發一些全劇mp3,包括錫劇、越劇、楚劇、豫劇、黃梅戲全劇。
QQ郵箱中還有一個TXT文檔,給你發我網盤上的戲曲目錄,包括錫劇、越劇、楚劇、豫劇、黃梅戲全劇和選段。
由於郵箱容量有限、網友眾口難調,而且郵箱文件需要不斷更新上傳才能保證網友順利下載,所以不提倡通過郵箱接收我的戲曲。如要求不高,建議接收我郵箱中的近2G戲曲。
如需超多戲曲,建議注冊網盤,並加我為網盤好友,才能傳給你。我在115網盤上的名字叫拉爾修,注冊網盤並加我為好友後,在網盤上給我發個消息,將你的網路提問鏈接復制到給我的網盤消息里,我就可以給你分享權,你接收文件只需一分鍾就能把我的戲曲變成你的。整出的打包的全劇mp3和選段近20G。
郵箱方式和網盤方式,希望大家只選一種,因為我郵箱中的文件都是我網盤上的,希望大家和我都不要做重復勞動。要求不高用郵箱,要求高用網盤。用網盤的就不要讓我再用郵箱發了。(如果發現你要的資料郵箱中沒有,你又非要不可,建議用網盤方式,一定在網盤上。)
請大家仔細閱讀,認真理解。由於工作量大,不希望總是回答一些無厘頭的追問。
衷心祝願大家聽戲愉快,天天開心,事事如意!

5. 戲曲大舞台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藝術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

聲腔劇種: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戲劇名詞:九宮、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麴、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雲手、雲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台詞、台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曲、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幢、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台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丑、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倈、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台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綵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牆、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台詞、舞台、舞台燈光、舞台美術、舞台指示、舞台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等
1、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戲曲家: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戲曲基礎知識

6. 盤點高清豫劇電影大全,【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高清豫劇電影大全,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風雪配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dikw
劇名:包青天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vy3v

7. 河南豫劇李金枝老公簡歷

李金枝的丈夫也許並非演藝圈的名人,也許是個低調的人,查不到他的公開資料。

李金枝,女,中專學歷,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員,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74至1980年,在洛陽戲曲藝術學校學習;1980至1990年,在洛陽地區豫劇二團任演員;1991至今,在河南省豫劇一團任演員。主攻閨門旦、青衣。現為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優秀專家。主演劇目《淚灑相思地》、《魂斷上河圖》、《風流女人》、《王屋山下》等。

主要作品

1.《洛河女兒》

2.《淚灑相思地 》

3.《金雞引鳳》

4.《孫成打酒》

5. 《風流女人》

6.《江姐》

7.《山鄉秋紅 》

8.《鵲橋仙》

9.《常香玉》

10.《魂斷上河圖》

11.《王屋山下》

8. 豫劇《大祭樁》選段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全國最大的戲曲資料下載網站學知網里有您需要的:
www.downknow.com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視頻/豫劇全場/王清芬《大祭樁》/大祭樁01.rm [0] 105.5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視頻/豫劇全場/王清芬《大祭樁》/大祭樁02.rm [0] 46.4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音頻/唱段/[常香玉]/常香玉 大祭樁(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mp3 [0] 1.2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豫劇/音頻/唱段/[張桂梅]/張桂梅 大祭樁(惱恨爹爹心不正).mp3 [0] 1.3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河南文化網的選段/王清芬《大祭樁》哭樓.rm [0] 44.1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視頻/王清芬/王清芬《大祭樁》哭樓.rm [0] 44.1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戲曲卡拉OK/豫劇《大祭樁》選段: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rm [0] 11.2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音頻/常香玉/常香玉《大祭樁》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mp3 [0] 1.5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音頻/虎美玲/虎美玲 大祭樁.rm [0] 2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豫劇_曲劇_越調_墜子/最新資料/音頻/蘇良玉《大祭樁》打 路.mp3 [0] 6MB 下載頁
此外,還有其他大量豫劇:

梨園春唱段
梨園豫曲
(曲劇全場)劉雲打母
(曲劇全場)包公告狀
(曲劇全場)宋士傑告狀
(曲劇全場)郭舉埋兒
(曲劇選段)洛陽令
(視頻文件)唐派唱段
(豫劇全場)三打金枝
(豫劇全場)包龍圖坐監
(豫劇全場)反楊河
(豫劇全場)抬花轎
(豫劇全場)花打朝
(豫劇全場)討飯國舅
(豫劇全場)韓信拜帥
視頻
全劇
宇宙鋒(陳素真)
拷紅(常香玉)
朝陽溝(全)
桃花庵(崔蘭田)
秦雪梅(閻立品)
花木蘭(常香玉)
花槍緣(馬金鳳)
豫劇 打金枝 劉忠河 黃愛菊
豫劇 劉墉回北京 謝慶軍
豫劇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
唱段
[謝慶軍]
[郭志成]
豫劇全場
《梨園錦綉》豫劇流派大型演唱會
任宏恩 高秀敏《我愛我孫》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宏恩《糊塗盆砸鍋》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愛我爹》
蘭力《下陳州》
關靈鳳《三上轎》
劉忠河 黃愛菊《打金枝》
劉忠河《三打金枝》
劉忠河《十五貫》
劉忠河《血濺烏紗》
劉忠河《轅門斬子》
劉曉燕《長孫皇後》
唐喜成 吳碧波《血濺烏紗》
唐喜成 吳碧波《轅門斬子》
唐喜成《三哭殿》
唐喜成《南陽關》
宇宙鋒(黃河版)
崔蘭田《對花槍》
常香玉《人歡馬叫》
常香玉《拷紅》
常香玉《斷橋》
常香玉《斷橋》(中藝版)
常香玉《柳河灣》
常香玉《花木蘭》
開封市豫劇團《竇娥冤》
張寶英 吳心平《包青天》(金馬電影版)
張寶英 崔少奎《徐九精陞官記》
張寶英《賣苗郎》
張寶英《尋兒記》(河南音像)
張寶英《桃花庵》
張寶英《秦香蓮後傳》
張枝茂 張鈺東 劉新民《司馬茅告狀》
張枝茂《嚴海斗》
張枝茂《劉墉二下南京》
張枝茂《火燒紀信》
張枝茂《諸葛亮弔孝》
張海龍 馬剛良《老子·兒子·弦子 》
張自立 張書軒《反楊河》
探陰山(吳心平)
曾廣蘭《洛陽橋》
朱坤芳 楊勝利《趙匡胤借頭》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趙匡胤哭頭》
朱坤芳 索文化《楊家將》
朱坤芳 索文化《趙匡胤登基》
朱坤芳《司馬懿扒墓》
朱坤芳《司馬懿探山》
朱巧雲《穆楊會》
朱巧雲《花轎錯》
朱巧雲《香囊記》
李 雲《忠誠衛士》
李 英 王 凱《三請樊梨花》
李斯忠《下陳州》
李斯忠《包龍圖坐監》
李斯忠《忠烈千秋》
李樹建《清風亭》
李樹建《程嬰救孤》
李樹建《鞭打蘆花》
李良魁《包公誤》
李金枝《淚撒相思地》
杜啟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婦》
林秀蘭《佘太君辭朝》
柳蘭芳《小二黑結婚》
湯玉英《狀元與乞丐》
汪荃珍《香魂女》
洛陽豫劇二團《孫成打酒》
洪先禮 劉純正《劉庸下山東》
洪先禮《大登殿》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願意》
牛得草《卷席筒》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賢 袁秀榮《梳妝揀柴》
牛淑賢《宇宙鋒》
王希玲《陸遜拜帥》
王希玲《風流才子》
王希玲《鴛鴦戲水》
王清芬《大祭樁》
王清芬《抬花轎》
王素君 王秀蘭《王金豆借糧》
王素君《小二姐做夢》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陳妙常》
王紅麗《三更生死緣》
王紅麗《五鳳嶺》
王紅麗《司文郎》
王紅麗《淚血姑蘇》
王紅麗《風雨行宮》
索文化 段紅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東》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東》
索文化《王莽趕劉秀》
苗文華《五女拜壽》
范 靜《骨肉冤家》
虎美玲《寶蓮燈》
虎美玲《武則天》(粉黛冤家)
虎美玲《白蛇傳》
袁國營《岳陽樓》
謝慶軍 劉新民《反徐州》
謝慶軍 張枝茂《三碟裝紅臉唱腔精選》
謝慶軍 索文化《呼家將》
謝慶軍 陳首凱《黃鶴樓》
謝慶軍《劉庸回北京》
謝慶軍《崇禎弔死眉山》
謝慶軍《王祥卧冰》
谷秀榮《五世請纓》
豫東紅臉戲《劉公案》
賈廷聚 范靜《大明驚雷》
賈文龍《村官李天成》
趙吟秋《麻風女傳奇》
郭志成《南陽關》
鄢陵縣豫劇團《孟姜女哭長城》
金不換《唐知縣斬誥命》
閻立品《盤夫索夫》
閻立品《秦雪梅》(中藝版)
閻立品《藏舟》
陳素真《宇宙鋒》
陳素真《梵王宮》
馬金鳳《七奶奶》(金馬香港電影版)
馬金鳳《楊八姐游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電影版)
馬金鳳《花打朝》
馬金鳳《花槍緣》
魏 雲《朝陽溝》
音頻
全劇
西廂記(豫劇)
豫劇《三不願意》
豫劇崔蘭田
唱段
[於波]
[劉忠河]
[吳心平]
[唐喜成]
[唐玉成]
[崔蘭田]
[常香玉]
[張寶英]
[張桂梅]
[李麗娜]
[李斯忠]
[桑振君]
[段冬梅]
[牛得草]
[王二順]
[王清芬]
[閻立品]
[陳素真]
[馬蘭]
[馬金鳳]
[高玉秋]
[黃愛菊]

9. 急求老年人喜歡的戲曲,要曲劇、豫劇的

給你幾個豫劇名段
春風吹得人心醉
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
走一道嶺來翻一道山
討回銀子五十量
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
自幼兒隨爹爹苦讀文章
秦雪梅觀詩文心花怒放
老身家住南陽地
窪窪地里好莊稼
惱恨爹爹心不正
西門外放罷了催陣炮
陳駙馬休要性情急
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
李世民登龍位成民稱頌
下決心要娶你魏淑蘭
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
一張張大狀把嚴氏告
斬駙馬本是把孤王來欺
小郎門外連聲請
別光說那外行話
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
今日是我出閣的前一晚上
歷艱辛保皇叔重把業創
當初他甜言蜜語把我騙
下朝來一邊走一邊長嘆
到有500G免費戲曲資料下載的學知網找找看看:
www.downknow.com
梨園春唱段
梨園豫曲
(曲劇全場)劉雲打母
(曲劇全場)包公告狀
(曲劇全場)宋士傑告狀
(曲劇全場)郭舉埋兒
(曲劇選段)洛陽令
(視頻文件)唐派唱段
(豫劇全場)三打金枝
(豫劇全場)包龍圖坐監
(豫劇全場)反楊河
(豫劇全場)抬花轎
(豫劇全場)花打朝
(豫劇全場)討飯國舅
(豫劇全場)韓信拜帥
視頻
全劇
宇宙鋒(陳素真)
拷紅(常香玉)
朝陽溝(全)
桃花庵(崔蘭田)
秦雪梅(閻立品)
花木蘭(常香玉)
花槍緣(馬金鳳)
豫劇 打金枝 劉忠河 黃愛菊
豫劇 劉墉回北京 謝慶軍
豫劇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
唱段
[謝慶軍]
[郭志成]
豫劇全場
《梨園錦綉》豫劇流派大型演唱會
任宏恩 高秀敏《我愛我孫》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宏恩《糊塗盆砸鍋》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愛我爹》
蘭力《下陳州》
關靈鳳《三上轎》
劉忠河 黃愛菊《打金枝》
劉忠河《三打金枝》
劉忠河《十五貫》
劉忠河《血濺烏紗》
劉忠河《轅門斬子》
劉曉燕《長孫皇後》
唐喜成 吳碧波《血濺烏紗》
唐喜成 吳碧波《轅門斬子》
唐喜成《三哭殿》
唐喜成《南陽關》
宇宙鋒(黃河版)
崔蘭田《對花槍》
常香玉《人歡馬叫》
常香玉《拷紅》
常香玉《斷橋》
常香玉《斷橋》(中藝版)
常香玉《柳河灣》
常香玉《花木蘭》
開封市豫劇團《竇娥冤》
張寶英 吳心平《包青天》(金馬電影版)
張寶英 崔少奎《徐九精陞官記》
張寶英《賣苗郎》
張寶英《尋兒記》(河南音像)
張寶英《桃花庵》
張寶英《秦香蓮後傳》
張枝茂 張鈺東 劉新民《司馬茅告狀》
張枝茂《嚴海斗》
張枝茂《劉墉二下南京》
張枝茂《火燒紀信》
張枝茂《諸葛亮弔孝》
張海龍 馬剛良《老子·兒子·弦子 》
張自立 張書軒《反楊河》
探陰山(吳心平)
曾廣蘭《洛陽橋》
朱坤芳 楊勝利《趙匡胤借頭》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趙匡胤哭頭》
朱坤芳 索文化《楊家將》
朱坤芳 索文化《趙匡胤登基》
朱坤芳《司馬懿扒墓》
朱坤芳《司馬懿探山》
朱巧雲《穆楊會》
朱巧雲《花轎錯》
朱巧雲《香囊記》
李 雲《忠誠衛士》
李 英 王 凱《三請樊梨花》
李斯忠《下陳州》
李斯忠《包龍圖坐監》
李斯忠《忠烈千秋》
李樹建《清風亭》
李樹建《程嬰救孤》
李樹建《鞭打蘆花》
李良魁《包公誤》
李金枝《淚撒相思地》
杜啟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婦》
林秀蘭《佘太君辭朝》
柳蘭芳《小二黑結婚》
湯玉英《狀元與乞丐》
汪荃珍《香魂女》
洛陽豫劇二團《孫成打酒》
洪先禮 劉純正《劉庸下山東》
洪先禮《大登殿》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願意》
牛得草《卷席筒》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賢 袁秀榮《梳妝揀柴》
牛淑賢《宇宙鋒》
王希玲《陸遜拜帥》
王希玲《風流才子》
王希玲《鴛鴦戲水》
王清芬《大祭樁》
王清芬《抬花轎》
王素君 王秀蘭《王金豆借糧》
王素君《小二姐做夢》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陳妙常》
王紅麗《三更生死緣》
王紅麗《五鳳嶺》
王紅麗《司文郎》
王紅麗《淚血姑蘇》
王紅麗《風雨行宮》
索文化 段紅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東》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東》
索文化《王莽趕劉秀》
苗文華《五女拜壽》
范 靜《骨肉冤家》
虎美玲《寶蓮燈》
虎美玲《武則天》(粉黛冤家)
虎美玲《白蛇傳》
袁國營《岳陽樓》
謝慶軍 劉新民《反徐州》
謝慶軍 張枝茂《三碟裝紅臉唱腔精選》
謝慶軍 索文化《呼家將》
謝慶軍 陳首凱《黃鶴樓》
謝慶軍《劉庸回北京》
謝慶軍《崇禎弔死眉山》
謝慶軍《王祥卧冰》
谷秀榮《五世請纓》
豫東紅臉戲《劉公案》
賈廷聚 范靜《大明驚雷》
賈文龍《村官李天成》
趙吟秋《麻風女傳奇》
郭志成《南陽關》
鄢陵縣豫劇團《孟姜女哭長城》
金不換《唐知縣斬誥命》
閻立品《盤夫索夫》
閻立品《秦雪梅》(中藝版)
閻立品《藏舟》
陳素真《宇宙鋒》
陳素真《梵王宮》
馬金鳳《七奶奶》(金馬香港電影版)
馬金鳳《楊八姐游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電影版)
馬金鳳《花打朝》
馬金鳳《花槍緣》
魏 雲《朝陽溝》
音頻
全劇
西廂記(豫劇)
豫劇《三不願意》
豫劇崔蘭田
唱段
[於波]
[劉忠河]
[吳心平]
[唐喜成]
[唐玉成]
[崔蘭田]
[常香玉]
[張寶英]
[張桂梅]
[李麗娜]
[李斯忠]
[桑振君]
[段冬梅]
[牛得草]
[王二順]
[王清芬]
[閻立品]
[陳素真]
[馬蘭]
[馬金鳳]
[高玉秋]
[黃愛菊]
我也是幫您查來的,希望可以幫到您

10. 跪求幾個豫劇唱段~~~~~~~~~~~~

學知網的豫劇不少,基本有您要的免費下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b05570100ab01.html
梨園春唱段
梨園豫曲
(曲劇全場)劉雲打母
(曲劇全場)包公告狀
(曲劇全場)宋士傑告狀
(曲劇全場)郭舉埋兒
(曲劇選段)洛陽令
(視頻文件)唐派唱段
(豫劇全場)三打金枝
(豫劇全場)包龍圖坐監
(豫劇全場)反楊河
(豫劇全場)抬花轎
(豫劇全場)花打朝
(豫劇全場)討飯國舅
(豫劇全場)韓信拜帥
視頻
全劇
宇宙鋒(陳素真)
拷紅(常香玉)
朝陽溝(全)
桃花庵(崔蘭田)
秦雪梅(閻立品)
花木蘭(常香玉)
花槍緣(馬金鳳)
豫劇 打金枝 劉忠河 黃愛菊
豫劇 劉墉回北京 謝慶軍
豫劇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
唱段
[謝慶軍]
[郭志成]
豫劇全場
《梨園錦綉》豫劇流派大型演唱會
任宏恩 高秀敏《我愛我孫》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宏恩《糊塗盆砸鍋》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愛我爹》
蘭力《下陳州》
關靈鳳《三上轎》
劉忠河 黃愛菊《打金枝》
劉忠河《三打金枝》
劉忠河《十五貫》
劉忠河《血濺烏紗》
劉忠河《轅門斬子》
劉曉燕《長孫皇後》
唐喜成 吳碧波《血濺烏紗》
唐喜成 吳碧波《轅門斬子》
唐喜成《三哭殿》
唐喜成《南陽關》
宇宙鋒(黃河版)
崔蘭田《對花槍》
常香玉《人歡馬叫》
常香玉《拷紅》
常香玉《斷橋》
常香玉《斷橋》(中藝版)
常香玉《柳河灣》
常香玉《花木蘭》
開封市豫劇團《竇娥冤》
張寶英 吳心平《包青天》(金馬電影版)
張寶英 崔少奎《徐九精陞官記》
張寶英《賣苗郎》
張寶英《尋兒記》(河南音像)
張寶英《桃花庵》
張寶英《秦香蓮後傳》
張枝茂 張鈺東 劉新民《司馬茅告狀》
張枝茂《嚴海斗》
張枝茂《劉墉二下南京》
張枝茂《火燒紀信》
張枝茂《諸葛亮弔孝》
張海龍 馬剛良《老子·兒子·弦子 》
張自立 張書軒《反楊河》
探陰山(吳心平)
曾廣蘭《洛陽橋》
朱坤芳 楊勝利《趙匡胤借頭》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趙匡胤哭頭》
朱坤芳 索文化《楊家將》
朱坤芳 索文化《趙匡胤登基》
朱坤芳《司馬懿扒墓》
朱坤芳《司馬懿探山》
朱巧雲《穆楊會》
朱巧雲《花轎錯》
朱巧雲《香囊記》
李 雲《忠誠衛士》
李 英 王 凱《三請樊梨花》
李斯忠《下陳州》
李斯忠《包龍圖坐監》
李斯忠《忠烈千秋》
李樹建《清風亭》
李樹建《程嬰救孤》
李樹建《鞭打蘆花》
李良魁《包公誤》
李金枝《淚撒相思地》
杜啟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婦》
林秀蘭《佘太君辭朝》
柳蘭芳《小二黑結婚》
湯玉英《狀元與乞丐》
汪荃珍《香魂女》
洛陽豫劇二團《孫成打酒》
洪先禮 劉純正《劉庸下山東》
洪先禮《大登殿》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願意》
牛得草《卷席筒》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賢 袁秀榮《梳妝揀柴》
牛淑賢《宇宙鋒》
王希玲《陸遜拜帥》
王希玲《風流才子》
王希玲《鴛鴦戲水》
王清芬《大祭樁》
王清芬《抬花轎》
王素君 王秀蘭《王金豆借糧》
王素君《小二姐做夢》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陳妙常》
王紅麗《三更生死緣》
王紅麗《五鳳嶺》
王紅麗《司文郎》
王紅麗《淚血姑蘇》
王紅麗《風雨行宮》
索文化 段紅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東》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東》
索文化《王莽趕劉秀》
苗文華《五女拜壽》
范 靜《骨肉冤家》
虎美玲《寶蓮燈》
虎美玲《武則天》(粉黛冤家)
虎美玲《白蛇傳》
袁國營《岳陽樓》
謝慶軍 劉新民《反徐州》
謝慶軍 張枝茂《三碟裝紅臉唱腔精選》
謝慶軍 索文化《呼家將》
謝慶軍 陳首凱《黃鶴樓》
謝慶軍《劉庸回北京》
謝慶軍《崇禎弔死眉山》
謝慶軍《王祥卧冰》
谷秀榮《五世請纓》
豫東紅臉戲《劉公案》
賈廷聚 范靜《大明驚雷》
賈文龍《村官李天成》
趙吟秋《麻風女傳奇》
郭志成《南陽關》
鄢陵縣豫劇團《孟姜女哭長城》
金不換《唐知縣斬誥命》
閻立品《盤夫索夫》
閻立品《秦雪梅》(中藝版)
閻立品《藏舟》
陳素真《宇宙鋒》
陳素真《梵王宮》
馬金鳳《七奶奶》(金馬香港電影版)
馬金鳳《楊八姐游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電影版)
馬金鳳《花打朝》
馬金鳳《花槍緣》
魏 雲《朝陽溝》
音頻
全劇
西廂記(豫劇)
豫劇《三不願意》
豫劇崔蘭田
唱段
[於波]
[劉忠河]
[吳心平]
[唐喜成]
[唐玉成]
[崔蘭田]
[常香玉]
[張寶英]
[張桂梅]
[李麗娜]
[李斯忠]
[桑振君]
[段冬梅]
[牛得草]
[王二順]
[王清芬]
[閻立品]
[陳素真]
[馬蘭]
[馬金鳳]
[高玉秋]
[黃愛菊]

閱讀全文

與豫劇電影大全孫成打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神合集大電影 瀏覽:104
超女在哪一部電影 瀏覽:29
被綠了是什麼電影 瀏覽:791
威震天電影版圖片 瀏覽:181
盲井電影完整觀看 瀏覽:349
永不放棄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380
外國一部電影叫什麼空間 瀏覽:87
哈利波特電影英文字幕組 瀏覽:773
泰國愛情電影大集合 瀏覽:278
泰國電影千星傳說免費觀看 瀏覽:517
周潤發2009版電影大全 瀏覽:770
bbc生命電影觀後感 瀏覽:781
2018第一部大尺度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07
小學生ppt電影觀後感 瀏覽:100
電影山路十八灣演員表 瀏覽:523
有一部電影男主是傻的會飆車 瀏覽:672
法國電影春光之島 瀏覽:708
李連傑一億電影叫什麼 瀏覽:786
周星馳電影泡妞被打 瀏覽:137
王一博劉亦菲電影大全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