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婺劇戲曲電影大全集

婺劇戲曲電影大全集

發布時間:2022-08-06 06:11:34

Ⅰ 金華婺劇哪些是武戲劇名

婺劇,俗稱「金華戲」,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等地。是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 [編輯本段]婺劇歷史 明清以來,金華一帶是鹽、絲入贛和漆、瓷入浙的商業貿易地區,加之物產豐饒,故歷來是各種戲曲爭勝斗奇之地。明中葉流行的義烏腔形成於金華府(治今浙江金華)屬義烏縣。明末的高腔、崑腔,清初的亂彈腔,清中葉的徽戲,均曾在金華流行。
高腔有侯陽、西吳、西安、松陽之分。侯陽高腔流行於東陽、義烏一帶,有人認為可能是義烏腔的派生,擅演武戲。西吳高腔因在金華北鄉的西吳村開設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較西安高腔委婉、質朴,且多滾唱,與徽池雅調有淵源關系。西安高腔流行於衢州一帶,衢州古稱「西安」,故名。相傳與弋陽腔有密切關系,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西平腔的遺響。其曲調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盡的特點。以上三種,均一人啟唱,眾人幫腔,鑼鼓助節,音調隨心入腔。
多數高腔的特點是鑼鼓助節,不管托弦,一人啟齒,眾人相和,聲調高亢激越。而西吳高腔及松陽高腔卻有樂隊伴奏,是我國各種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劇目有規定的「套式」。初用長短句詞格。劇目豐富,如《槐蔭記》、《合珠記》、《白兔記》等。
崑曲,俗稱「草昆」、「金昆」,是崑腔流傳在金華一帶的支派。因長期流動演出於農村的草台和廟會,以農民為主要觀眾對象,故語言較通俗,追求情節曲折,唱腔也不拘泥於四聲格腔,以演武戲、做工戲、大戲為主。在明代之後,一直被視為婺劇諸聲腔中的正宗。實際上是崑曲在衢州(今衢縣一帶)、金華的一個支流,在語言、曲調上均結合當地習慣予以簡化或改變,故稱「草昆」。現其劇目已較少演出,部分曲調則為亂彈聲腔所吸收,如亂彈曲調中含有[昆頭][小桃紅][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斷。
亂彈,因專工亂彈的「亂彈班」多出自浦江縣,故又稱「浦江亂彈」。以二凡、三五七、蘆花為主要唱調。其流行地區除金華、衢州、嚴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廬一帶演出。二凡具北方戲曲唱腔的特點,有人認為源出於西秦腔,也有人認為源於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調。三五七具有南方戲曲唱腔的特點,屬早期吹腔。有人認為其形成與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諸腔有關。蘆花則源於吹腔一類,系徽戲遺響。
據《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亂彈在婺劇中,指唱「三五七」「蘆花調」「二凡」「拔子」四個聲腔。「三五七」「蘆花調」由安徽「石碑腔」演變而來,用笛主奏,曲調華麗、流暢、舒展,唱調字少腔多,後發展為字多腔少的「疊板」。「二凡」是秦腔傳到南方後演變而成的聲腔,在婺劇中又發展為「尺字」「小工」「正工」「凡字」四種不同屬性的曲調,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緊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別具有激昴、高亢、悲壯、沉鬱等感情特點。「拔子」也有「倒板」「回龍」「原板」等板式。按定調性質,一般「二凡」與「三五七」相聯,「蘆花」與「拔子」相聯。劇目較多,如《蘆花絮》《桂芝寫狀》《雪裡梅》《珍珠衫》等。
徽戲,自皖南傳入。清末以來,大量皖人遷往金華一帶,多數經商,徽戲隨商路流入,金華、衢州兩府本地徽班達三十餘個,僅1918年前後開設的本地科班就有十餘個。婺劇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蘆花、吹腔等老徽調為主。唱西皮、二黃,表演粗獷、潑賴、朴實、健康,劇目有《二進宮》《法門寺》《青龍會》等。其中《火燒子都》《水擒龐德》等的表演風格,在今皮黃劇中較少見。
灘簧,相傳源出蘇州灘簧。乾隆、嘉慶年間(1936-1820),金華已有曲藝灘簧坐唱班。有人認為,灘簧系由往來於衢州、蘭江的花船船娘賣藝帶入,先有業余坐唱班,後由婺劇藝人衍為戲曲,成為婺劇聲腔之一。有「浦江灘簧」、「蘭溪灘簧」、「東陽灘簧」之分。劇目有《僧尼會》《斷橋》《牡丹對課》等。解放後整理的傳統劇目《僧尼會》《斷橋》在劇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創造。
時調,是明清以來時尚民間小戲的統稱。有來自明清俗曲,有的屬南羅,有的為油灘,有的源於地方小調。由當地民歌、歌舞演變而成,是一種演唱農村生活小戲的聲腔,劇目有《走廣東》《賣棉紗》《王婆罵雞》等。
以上六種聲腔,在婺劇中不是一戲混用,而是各個聲腔都有一批專長劇目。最初,高腔、崑腔、亂彈等獨立成班,後發展為合班,並有不同的組合。高、昆、亂兼唱的戲班,俗稱「三合班」。以後,徽戲傳入金華一帶,有的三合班棄高腔而兼唱徽戲,有的徽班卻兼唱亂彈。之後,又吸收了灘簧和時調。 [編輯本段]婺劇概述 婺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代戲《桃子風波》等。
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由於過去服裝原無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
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凈)、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員有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錫貴、王金龍、葉阿苟、鄭蘭香、葛素雲、吳光煜等。
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婺劇班社達四十餘班。1935年後,婺劇始有女演員,曾先後辦了民生、文化、民樂、小文化等女子科班(徽班),各「三合班」、「亂彈班」也都通過隨團收徒等方式,培養了不少出色女演員。
早期婺劇班社主要在四鄉集市、廟會(統稱趕會場)演出,30年代初,才開始進城,以金華城隍廟、西華寺等為演出場地,後逐漸經常在長樂、北山、金城、群眾等戲院演出。在農村,早期的業余班社,有的稱為「太子班」(主要由村鎮的「有閑階層」組成)。這些組織初期以坐唱自娛為主,每逢迎神賽會,則敲鑼打鼓沿街挨村游動演唱,後來始發展為化裝上台演出。
抗日戰爭時期,金華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員如小花面阿堯、筱蘭英,花旦樟樹奶等死於戰亂,婺劇班社星散,這一劇種幾乎一蹶不振。建國後,在有關部門支持下,組成婺劇改進會(後改為金華地區戲曲聯合會),並於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劇實驗劇團,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劇團聯合招收了二百多名學員,培養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劇實驗劇團基礎上成立了浙江婺劇團,並對婺劇的傳統藝術進行較系統的挖掘記錄和繼承改革工作。至80年代初,婺劇共有劇團十二個,其中原為徽班的七個,三合班的二個,兩合半班的一個,亂彈班的二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浙江省婺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編輯本段]相關名詞 1、義烏腔
古代戲曲聲腔。明隆慶萬曆之間開始流行於浙江義烏。明王驥德《曲律》: 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 此為關於義烏腔之最早記載。據沈寵綏《度曲須知》,義烏腔於明末仍與海鹽、弋陽諸腔同為當時影響較大之戲曲聲腔。現已失傳,其劇目、音樂、表演藝術上之特色已無從查考。根據部分婺劇老藝人回憶,浙江浦江一帶清代曾流行義烏腔,系高腔形式,其劇目、音樂、表演藝術均與目前婺劇中之 西吳高腔 甚為接近。不過浙江省藝術研究所洛地先生認為:所謂義烏腔只是義烏人在外地唱戲時所帶出的「義烏口腔」,時間一久凡義烏人唱的戲就被人稱之為「義烏腔」了。所以所謂的義烏腔在義烏幾乎是找不到的。從聲腔曲種上說,義烏腔不是一種聲腔。
2、西吳高腔
戲曲劇種。因曾流行於浙江金華西吳村,故名。據說明末即已盛行。有人認為西吳高腔系 義烏高腔 之訛音。過去由衢縣一帶的三合班演唱,現在婺劇也偶有演唱。在發展過程中和西安高腔曾互相影響。採用後台幫腔,又加了管弦樂伴奏。音樂曲調較西安高腔為粗獷、淳樸。傳統劇目有《磨房相會》等。
3、西安高腔
戲曲劇種。曾流行於衢州(治所今浙江衢縣)。衢縣古名西安,因此也叫 衢州西安高腔 ,過去由當地的 三合班 演唱,現在婺劇也偶有演唱。是江西弋陽腔傳到衢州一帶演變而成。在發展過程中受崑腔、吹腔較多影響,採用後台幫腔,又增加笛子伴奏和過門。幫腔的形式和方法都較自由,除 滾唱 和部分引子外,每句幫唱句尾一字或數字。傳統劇目有《槐蔭樹》《合珠記》《蘆花絮》等。
4、侯陽高腔
戲曲劇種。流行於浙江東陽、義烏、浦江等地。原由 東陽班 演唱。現在婺劇也偶有演唱。有人認為系湖南嶽陽高腔傳到東陽之後被訛稱為 侯陽高腔 。所唱曲牌帶有較多民歌色彩,以管弦樂伴奏,但仍用樂師幫腔。旋律簡單,很少用滾唱形式。傳統劇目有《白鸚哥》《梁山伯》《賣水記》等。侯陽高腔和紹興的調腔有較多的共同點。
5、松陽高腔
戲曲劇種。流行於浙江遂昌、龍泉一帶(浙江原有松陽縣,1958年並入遂昌縣)。起源於明末清初,清代光緒年間頗盛行。常用花腔以及高八度假嗓。加有管弦樂伴奏,但用幫腔。板式分套板、平板、緊板、倒板、疊板、疊子、科子等七種。伴奏曲牌分別來自崑曲、徽戲和民間打擊音樂。語言主要用松陽官腔。傳統劇目比較豐富,《夫人傳》《白兔記》《蘆花記》等整本劇目現在仍能演出。解放前已衰落,解放後進行了挖掘和整改。 [編輯本段]絕活絕技 1、蛇步蛇行
這是婺劇灘簧《斷橋》中白素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貞和小青不是人間婦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們在表演中就要兼有兩者的風格。婺劇《斷橋》的表演,幾已盡善盡美。白蛇和青蛇的台步輕捷細碎,S形地前行,猶如蛇行水面,飄飄欲仙,加上優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小青在追趕許仙時,殺氣騰騰,一旦停住,就來個「三竄頭」,即把頭突然竄抖三下,好似水蛇覓食時兇悍而敏捷的形態。解放後表演《斷橋》白娘娘和小青的演員已有好幾代,最早的要數陳美娟和陳娟弟,其後有徐汝英和金鳳茶,劉玉蓮和江淑英,倪志萱和朱珠鳳,方磊和龔健,方曉蓉和金國娟等。她們表演的「蛇步蛇形」,保持著濃郁的婺劇特色。在徐勤納導演的《白蛇前傳》里。
2、飄若紙人
「飄若紙人」又名「紙人功」,屬輕功一類的特技。角色猶如懸在半空,低頭直臂,左右晃動,前後打轉如紙人一般。演員表演方法是:兩只腳尖踮地,利用輕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搖擺,忽而左右移動,忽而360癴0打轉,均要顯示出如紙在空中飄浮的形態。其要領是演員兩腳踮起時,雙臂盡量下垂,然後用小碎步移動身子,並要把戲裝遮住雙腳,這樣才不致使觀眾看出你是在用腳尖功夫。
婺劇徽戲摺子戲《活捉三郎》中的張文遠就有此功表演。《活捉三郎》說的是《水滸傳》中宋江殺惜的故事。鄆城縣押司宋江,為人好義,揮金如土,人稱「及時雨」,深得鄉親父老的擁戴和江湖好漢的敬仰。時有閻婆和閻婆惜母女二人落難鄆城,宋江憐其生活艱辛,時常施捨一些小錢以供其維持生計。閻婆看宋江揮金如土,又在衙門內辦事,就將閻婆惜許於宋江作妾。於是宋江就在城內買下一幢房子把閻婆惜供養起來。
宋江有一同僚名喚張文遠,生得眉清目秀,風流倜儻。因與宋江同為衙門書吏,且還有些師徒情份,故宋江常與其對飲,遂成朋友。宋江為人大度,有時竟把張文遠帶入閻婆惜處飲酒,席間命閻婆惜彈唱助興。這閻婆惜生得面若桃花,頗有姿色。張文遠原系拈花惹草的偽人君子,一見閻婆惜生得美貌,便起了不良之心。恰逢閻婆惜也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兩人一拍即合,不久便成姦夫淫婦。張文遠常來幽會,僅是瞞著宋江一人罷了。閻婆惜有了新歡,便對宋江冷淡起來。宋江原非好色之徒,見閻婆惜有意冷淡也就不大來閻婆惜處過往。
合該出事,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後,官府派兵捉拿,幸虧宋江通風報信才得以脫身去梁山落草。為報救命之恩,晁蓋命劉唐送來金子三百兩和書信一封。宋江並非愛財之人,僅收下一錠金子和書信,余叫劉唐帶回。送走劉唐後,恰被閻婆撞見,一把拖住不放,生拉硬扯把宋江拖到樓上,要留宋江過夜。因閻婆惜冷落,宋江十分沒趣,不待天明便離去了,卻把裝有金子和書信的「朝文袋」忘在了房中。閻婆惜取過袋子一看,知宋江暗通梁山,便借機逼宋江寫下休書和拿出三百兩金子,以供她和張文遠後半生快活。
宋江發現「朝文袋」失落房中,急忙趕回尋找,可袋子已被閻婆惜藏匿。閻婆惜百般刁難,惹得宋江火起,一怒之下便殺了閻婆惜。
閻婆惜被宋江殺死後,陰魂不散,她要與張文遠生死不離,同赴陰曹以續前情。是夜,張文遠在書房想念閻婆惜,閻婆惜陰魂潛入書房相會,訴說往事,並要他同赴陰曹地府。張文遠嚇得魂不附體,欲避而遁之,被閻婆惜迷住,吊得七竅流血。「紙人功」就是用在吊的時候:閻婆惜一把將張文遠(三郎)衣領抓住,張三郎就像鍾擺似地左右晃動,像蒼蠅似地原地打轉,飄若紙人,輕如裊煙。這種特技表演,將張文遠嚇得喪魂落魄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出婺劇小花臉的看家戲,演得最出色的要數馮進流和俞蘭英。「飄若紙人」特技在各劇種中均有使用,至今仍久演不衰。但在婺劇中卻很少見到了。(作者:賈祥龍)
3、失傳的絕活----大眼小眼
這是婺劇徽戲《火中練》(《湘子渡妻》)中韓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韓湘子到深山拜師學法,三年未歸。一日,湘子下山,為試探其妻林氏有否變心,變為丑僧,偷偷潛入花園,時林氏在花園焚香祝告,祈夫早回,即上前用花言巧語挑逗調戲,林氏囑婢女將他逐出,湘子放下了心,變回原身,囑其妻說:「若要夫妻相會,再待三年。」說完隱身而去。湘子在喬裝丑僧向林氏挑逗時,右眼睜得很大,左眼縮得很小,甚至連烏珠也看不到。這種神情,將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動表露無疑。婺百名丑應阿堯、徐東福都會表演。這種特技已後繼無人。
4、失傳的絕活----蜻蜓點水
是婺劇徽戲《探五陽》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陽城時,尋找水源,將右手直立撐地,全身平直,時而表演「吃水」,時而身子後翹。這一特技,顯示王英的高超武藝和偵察時的神秘姿態。現已失傳。
5、失傳的絕活----踢鞋穿鞋
這是婺劇灘簧《斷橋》中許仙的表演。婺劇徽班著名小生范壽棋,能將腳上的平靴踢到頭頂,然後又從頭頂落到腳尖上,自動穿進。壽棋將這特技用於許仙身上。當許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趕時,落荒而逃,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坐地一跌,將鞋踢到頭頂上,四處尋找,一無所獲。到處抓摸,原來落在頭上。然後將頭一聳,鞋子准確無誤套入腳尖。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許仙膽怯驚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現已失傳。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婺劇的角色行當,過去稱為「十三頂半網巾」,即四白面:小生、老生(正生)、老外、副末;四花面: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凈)、三花面(丑)、四花面(武凈);五旦堂:花旦、正旦、作旦、老旦、武小旦,此為十三行。外加「三箱」(管砌末,兼演神仙、老虎、狗)兼雜腳,為「半個網巾」。後又增加了三梁旦(衢州一帶稱花旦為「大梁旦」,作旦為「二梁旦」,「三梁旦」意即第三位花旦角色)和小旦(又稱「小包頭」、「拜堂旦」,專演丫頭、宮女等很少開口的角色),共十五行角色。一個班社,過去多為二十八人(尤其是徽班)。計班主(亦稱「領班」,實為老闆)一人,「承頭」(即「戲螞蟻」,組班時幫助邀角請人,組班後主要負責接洽演出場地,50年代已取消)一人,樂隊五人,後台管頭箱(衣箱)一人,盔箱(帽、盔、髯口)一人,三箱(砌末)一人,總務一人,伙頭二人,加一十五行演員,共二十八人。
表演藝術方面,由於長期在廣場演出,形成誇張、粗獷、強烈、明快的特點。如武將出場,以迅速後退一步,並亮一高架子來突出人物,與其他劇種的站定後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劇種一招一式都講究圓,動作呈連續變化的曲線,而婺劇卻往往圓中帶直,曲線中出現折線和直線來顯示動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強烈。它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即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如《斷橋》是一出文戲,但白素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連串的舞蹈身段,許仙的「吊毛」、「飛跪」、「搶背」、「飛撲虎」等跌撲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於武戲。反之,武戲《水擒龐德》,卻慢招緩式,在樂曲中開打,以舞蹈動作取勝。
過去婺劇無水袖,因而手腕和手指功夫十分突出。旦角的開門、整裝、整容等動作,無不注重手指的顫動功夫;凈、生等角色的各種雲手動作,也十分注重轉腕,翻掌加上亮相時常曲腿亮靴底,與儺舞和佛教舞蹈頗有接近處。此外,角色上場時兩肘(下臂)平曲,大拇指翹起,其他四指並攏,「起霸」時盡用身子旋轉動作,揚鞭催馬時鞭梢總是向上等,又與傀儡戲的動作相似。同時,婺劇中還保存了許多特技表演,如《火燒子都》中通過筋斗帶彩的三變臉,《滾燈》中的頂燈,《大補缸》中的翻梁和七十二吊,《肉龍頭》中的紅拳、舞叉,《僧尼會》中的耍佛珠,《水擒龐德》中的「倒插順風旗」,《三打王英》中的「倒喝水」,《相梁刺梁》中的「飛僵屍」等。
人物塑造上,有些劇目往往從農民生活的角度來理解人物,即使帝王將相亦然。如《九錫宮》中已官填封九千歲的程咬金,在人們為他祝壽時,竟自顧自偷吃起棗子來。又如《三結義》中的劉備,卻是個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
婺劇班社過去演出,必先點戲:由二旦色頭飾珠翠,臉敷脂粉,身穿紅綠男客衣(褶子)。其一持牙笏,上開戲名,另一持筆,請「廟會頭首」以筆點戲。演出之前,必先鬧台,稱「鬧頭台」,一般只用打擊樂器奏出各種鑼鼓點,取其熱鬧,藉以招攬觀眾,謂之「鬧頭台」。但是,每逢頭場演出,則必鬧「花頭台」,在鑼鼓中插入大嗩吶、小嗩吶、笛子、胡琴主奏的四支樂曲,時而委婉清柔,時而激昂雄壯(「花頭台」樂曲今已成為獨立的民間吹打組曲),觀眾通過「花頭台」來品評樂隊水平。「頭台」鬧完,繼以「蹈八仙」(有「堆花八仙」、「追桃八仙」等多種,均以蟠桃會眾仙為王母慶壽為內容),再「跳加官」(俗稱「跳白面」、「天官賜福」)、「跳魁星」、「跳財神」,然後演三至四齣「摘劇」(摺子戲),稱為「開台」。每逢頭場開台,徽班必演《百壽圖》(《滿床笏》《打金枝》),亂彈班必演《九錫宮》。演此兩劇,一為取其吉利;二為亮行頭;三因戲中行當全,唱做並重,能反映出班社演出水平。廟會主事人也據此決定戲碼和演期的長短,觀眾則據此選擇看哪幾本戲。開台戲演完,接著「鬧二台」,一般用大嗩吶吹演奏一支曲牌,配以鑼鼓,較簡短,目的使演員和觀眾各以稍事休息。然後大戲開始,稱為「正本」。正本演完,須加演一出小戲,稱為「後找」。如《啞背瘋》、《罵雞》、《王小二過年》之類。從開台到後找,一場戲約需四、五小時以上。
婺劇的名演員有江和義(擅老生)、徐東福(丑),徐錫貴(老生)、葉阿苟(老生)、徐汝英(旦)、周越先(旦)、王金龍(小生)、王景春(老外)、鄭蘭香(旦)、徐鳳仙(旦)、吳光煜(丑)等。

Ⅱ 求一部80/90年代戲曲電影/電視連續劇的名字

黃梅戲劈棺驚夢

Ⅲ 你知道那些戲曲種類你對這些劇中有哪些了解

中國戲曲劇種簡介

【京劇】

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它從產生到現在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

清代乾隆以來,崑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後進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藝人高朗亭率領有名的徽戲「三慶班」進入北京,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以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入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此時,崑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漸冷落下來。約於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 劇和徽劇出於同一源流,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溶化了崑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又名「京調」。

185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它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在舞台表演上富於鮮明的舞蹈性和強烈的節奏感。

一百多年來,京劇著名演員先後輩出,特別是不斷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京劇藝術的珍貴財富。

解放後,京劇藝術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並成功地演出了許多現代題材劇目,為京劇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京劇藝術代表團還多次出國訪問演出,轟動了世界藝壇。

【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評劇】

評劇是全國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形成於清末民初,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稱。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成兆才是早期評劇的著名演員和劇作家。他創造了許多新腔,並創作改編了一百餘種劇本,對評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隸梆子」,後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淵源於陝西秦腔的梆子系統。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後來梆子和皮黃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藝術上日趨完整。北京的直隸梆子吸收皮黃精華之後,又稱「京梆子」。辛亥革命後,許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員不斷涌現,給梆子劇種帶來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
河北梆子流行時,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區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剛勁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調等板式,還有近百支用於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帶農村得到廣泛發展。但在國民黨統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則日漸衰落。解放後,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對過分喧噪的鑼鼓、梆子進行了革新,創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壯之中兼有柔和悅耳、優美動聽的特色。

【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河北省地方劇種之一。約產生於明朝末年。它長期流傳在民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腔朴實、激越、剛健,有頭板、二板、安板、起板、撥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區以河北保定為中心,分東路(高陽、安新一帶)、西路(保定西部地區)、南路(石家莊一帶)。各路唱腔無甚大區別,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調表演形式完整,行當齊全,傳統劇目較為豐富。《潘楊訟》是較有影響的劇目,已拍攝成戲曲影片。

【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調」的一個支脈,古名叫「弦索腔」。絲弦戲原來沒有女演員,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員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聲交替運用的特點。絲弦的伴奏樂器,長期沿用兩把柳琴與兩把三弦,清咸豐年間,因與老調梆子經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樂器改用了老調的中音板胡,其它樂器也有增減。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崑曲、河北梆子、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它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的廣大農村,及山西部分地區。絲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轉,以板腔為主,分越調與管調兩個系統,又各有多種板式。解放前夕,絲弦僅存一兩個專業班社。解放後,絲弦有了較大發展,並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絲弦的優秀傳統劇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銀幕。

【平調】

平調是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發源於冀南武安縣一帶,也 稱「武安平調」。流行於冀南、豫北和晉東南廣大地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平調的產生,據傳始於明末清初,由武安藝人汲取了豫j[淮調的特長,結合武安民間音樂、舞蹈演變而成。

平調屬於「梆子戢」,行當齊全,善演歷史戲。它的唱腔屬板腔體,結構 較完整,旋律優美,長於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個板頭。音樂伴奏有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百餘個。從前,伴奏樂器主要有二弦,軋琴等;;解放後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潑、粗獷、激昂,豪放的風格特點。其代表性劇目有《三進帳》、《鍘陳士美》、《金鍾記》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閑聚眾演出,征上述地區的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一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凋,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前輩藝人的發展創造,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是解放後在單弦等曲藝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劇種。單弦是北京廣泛流行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用第三人稱說唱故事過去有時用兩個以上演員化裝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劇就是脫胎於牌子曲的戲曲形式。1950年曲藝演員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親》叫做新曲藝,以後改稱曲劇,陸續演出了《柳樹井》、《羅漢錢》、《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等劇目。

北京曲劇的曲調種類很多,生動活潑,並且念字清楚,易於表現現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內蒙西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並廣泛流傳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一帶。;最初只有兩個演員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當地小曲「絲玄坐腔」的基礎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變而成。有近百年的歷史。二人台的劇目內容多為生活小戲。二人台音樂有 濃厚的地方色彩,所採用的曲調是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來的).:音階跳動大,滑音,裝飾音多,具有悠揚、開闊、粗獷的風格。伴奏樂器有笛子;四胡;揚琴、三弦等,用「四塊瓦」(竹製樂器)擊打節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動統治的摧殘。解放後在劇本,表演、音樂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內容都有很大的改進。

【吉劇】

吉劇,是在「二人轉」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其它民間藝術和借鑒其它地方戲曲的長處,融合提煉,於1959年誕生的.流行於吉林省:
吉劇的唱腔音樂,包括「柳 調」和 「咳調」兩大類,各有一套曲牌。這些曲牌是「二人轉」音樂中有代表性,而且適於戲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劇中後,按照「板腔體」戲曲音樂的規律,形成了三節板、正板。快正板.搶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種形式。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和嗩吶。吉劇的表演,繼承了二人轉唱,扮、舞、說,絕(手絹、扇子等絕活)等五功,並吸收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特長,而發展形成獨特的風格。經過整理,恢復上演的《包公賠情》和《燕青賣線》等劇,展現了吉劇的表演風格和藝術成就。

【晉劇】

晉劇又稱「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後定名晉劇,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劇種。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內蒙、陝北等廣大地區.晉劇是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在晉中秧歌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崑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樂成份,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逐步發展並盛行起來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而又圓潤工細。經常用大沒唱詞來表現戲劇情節,用對唱代替對白。在板類上,主要有四股眼.夾板、二性、流水,以及用來表現激昂情緒的介板和表現悲痛的對白。它的每個行當各有不同唱法;唱腔變化多端;豐富多彩。晉劇的許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發)也是很馳名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一帶,不少藝人曾演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為抗日戰爭服務。解放後,·晉劇出現了《打金枝》,《蝴蝶杯》、《劉胡蘭》等許多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

【蒲劇】

蒲劇因其發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而得名、又稱「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晉南群眾又稱之為「亂彈」。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中最古老的一個劇種。山西、河北,河南幾省的梆子戲,都曾受它的影響。蒲劇是晉南人民喜愛的劇種,在豫西、陝東、·甘肅、寧夏,帶也有廣大群眾基礎。追溯源流,它是由「鐃鼓雜戲」演變而來,至明嘉靖年間已基本形成,分為西路和南路:南路較文雅,細膩;西路則火爆,豪放。蒲劇的音樂高昂、強烈,音節跳動性大,調活潑,感染力很強。它的,呂腔板類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間板、滾白等多種。在表演上誇張性很強,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種特技。

解放前,這個劇種受到統治階級的鄙視和摧殘,戲班四散,藝人轉業謀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經過挖掘整理和革新創造,蒲劇藝術得到恢復和發展。《竇娥冤》一劇曾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於晉北、內蒙及冀西北一帶地區。淵源於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緒年間即已盛:七七事變後,由於日寇摧殘,班社解散,藝人改業,幾乎瀕於絕滅,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屆戲曲會演才重新恢復起來。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調,念白均同蒲劇相近,但音凋更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別它的「彎調(即花腔)」,唱起來千變萬化,婉轉動聽。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夾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滾白等。北路梆子擅長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強落」的規律,但由於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聽來變化多姿,絕不單調。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也叫「 晉東南梆子」、「上黨宮調」,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傳明末起源於澤州(今晉城)一帶,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地區。「上黨」一詞,是因晉東南為古「上黨郡」而得名。

上黨梆子的表演,無論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獷、古樸的藝術特色。唱腔高亢、活潑,曲牌相當豐富,特別是「花腔」一類曲凋,優美動聽,獨具格調。除梆子腔調外,過去也兼演一部分羅羅腔,崑腔口皮黃的劇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區主要的地方戲曲之一,它是在陝西關中地區生長起來的。周代以來,關中地區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大約於明代在陝、甘一帶的民歌基礎上形成。發展過程中受到崑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的影響。清初,得到蓬勃發展,廣泛流傳到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發展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變為三路: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稱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稱西安梆子。秦腔本來是陝西各路梆子的總稱,後來習慣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長處,流傳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一帶。

秦腔創造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成為梆子腔(亂彈)系統中的代表劇種。現在北方幾省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在曲調上有「歡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滾板、搖板、代板等五種,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在表演上,朴實熱烈,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很濃,並有噴火,跌撲、耍髯口等多種特技。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一些秦腔劇團進行了戲曲改革工作,曾創作演出過《窮人恨》、《血淚仇》等現代劇目,深受抗日軍民歡迎。解放後上演的《三滴血》,:趙氏孤兒》《紅梅閣》等經過改編的傳統劇目,展現了秦腔
藝術發展的新成就

【鄂劇】

鄂劇也叫「曲子」、「迷鬍子」是西北人民喜愛的戲油形式之一。它流行於陝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由
郡縣、鄂縣的山歌、小調、童謠等發展而成。清代中葉已在舞台上演出.在發展過程中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多發揮小曲子的長處,活潑明快,健康優美。西略則重大麴』,曲調優雅、悲壯,唱時比較緩慢。中路則介乎二者之間,唱法上受秦腔影響較大,聽起來高昂悲壯。

郡鄂的曲牌非常豐富,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之說。伴奏上,在「地攤子」演唱時比較簡單,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塊瓦(四片竹板製成之節奏樂器)等。搬上舞台以後,吸收了秦腔等劇種的打擊樂,加進了二胡等弦樂,使樂隊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十二把鐮刀》等新歌劇,就採用了鄖鄂的曲調。

【碗碗腔】

碗碗腔,原為流行於陝西省東部一帶的皮影戲。由於樂器中有小銅碗,配合月琴,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因而得名。它雖是地方小戲,但形式完整,行當齊全,並具有悠揚清麗的音樂和生動感人的唱詞。它的劇目大都是本戲,摺子戲很少。碗碗腔在音樂上吸收了秦腔、蒲劇、鄖鄂,晉劇等曲調因素,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頭回南路、二回南路、東路腔.緊板,滾板、揚句子、花花腔、西廂調等。伴奏樂器以月琴、硬弦、二胡為主,運用起來非常和諧,而且極富變化。1956年在皮影戲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舞台劇,流傳於陝東.晉南,晉中一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隴劇】

隴劇是建國後在隴東道情的音樂唱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年輕劇種.隴東道情是流行於甘肅東部環縣,慶陽一帶的皮影戲。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別是音樂上,都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深為群眾所喜愛.解放前,它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摧殘,藝術上得不到發展。解放後,經過挖掘和整理,於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專業劇團,並正式定名為「隴劇」.以後,先後排演了很多大小型歷史劇和現代劇。其中大型歷史劇《楓洛池》,受到觀眾的好評。
隴劇音樂旋律開闊、優美,節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飛板」、「新板」。「滾白」等多種,並有「傷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幫腔)的運用,形成了隴劇音樂的獨特風格, 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及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部分地區,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當地民間戲曲結合而形成的。由於長期在農村演出,帶有 濃厚的鄉土氣息,唱工多,口白少,長於表達多種多樣的感情,表演風格朴實清新,深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

現在的豫劇主要分「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個流派。豫東:凋以商丘,開封為中心,演唱用假嗓,聲音高亢,多用花腔,較為活潑輕快,又稱「上五音」「祥符調」和「沙河調」是其支派。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轉,尾音低落;又稱「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飛板、栽板、滾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瓢胡,月琴,橫笛、梆子等。文武場曲牌有幾百種之多。流傳的傳統劇目達四百餘出。解放後,豫劇在演出現代劇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劉胡蘭》,《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等都受到群眾廣泛的歡迎。豫劇現巳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

【越調】

越調,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區。它是在元,明時期流行於民間的弦索的基礎上,受到秦腔、漢劇的影響,至明末清初時形成的。

越調的音樂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伴奏樂器以四股弦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過去它以善演悲劇著稱,解放以來,由於音樂的革新和劇目的變化,在表演喜劇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現在河南流行的越調分兩個流派。一是南陽地區的越調,它保持著大越調的特色,唱的節奏較慢,慢板第三個字要用假嗓拉後腔,唱腔用的曲牌較多。另—是豫南,豫東的
越調,近幾十年來,尤其是解放以後;有了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後腔,所唱的節奏比較快,適於表演現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在民間說唱音樂——鼓子曲均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來流行於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時以三弦、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伴奏;曲調委婉動聽,但纏綿曲折有餘,跳盪激越不足,為著適應群眾新的欣賞需要,一些輕快活潑易於上口的曲牌,開始在洛陽一帶的鼓子曲中演變分化出來,以踩「高蹺」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戲,音樂伴奏也變為以音量較大的墜胡為主,人們稱這種曲子為「小報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於南陽一帶,稱為「大調曲子」這種改革是從說唱過渡為戲曲的一個重要轉折,到1926年前後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後,曲劇音樂唱腔有了很大發展,其中有些腔調已打破了原曲牌音樂的局限,逐漸接近板腔音樂,克服了不善大段宣敘的缺陷,。同時又對 原有的曲調加以豐富變化,從而增強了表現力。

【呂劇】

呂劇過去稱為「上裝洋琴」或「洋琴戲」,是在山東琴書(坐腔洋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劇種。清末,廣饒縣的琴書藝人時殿元、 譚秉倫等將「坐腔洋琴」里的節目化裝上演,受到群眾歡迎。這時,化裝演 員要同時演奏樂器,後來,.伴奏和演唱分開,發展成為「洋琴戲」。它的流行地區不斷擴大,逐漸遍及山東省各縣市,在農村,尤為婦女群眾所喜愛。

呂劇的傳統劇目除部分本戲外,多系以民間傳說及家庭故事為題材的小戲。呂劇的唱腔較為簡單,朴實,平易近人,它的曲調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兩種,演唱時由演員根據劇情自由運用,長於抒情和表現現代生活。解放後,成立了專門機構,重點對呂劇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響的劇目。在音樂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劇種的音樂特色,創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調,充實了呂劇音樂的表現能力。呂劇已經發展成為較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弦子戲」,是山東的一個古老劇種。明末清初時由河南.山東一帶流行的「黃鶯兒」、「山坡羊」等弦索小曲發展而成;後來又吸收了更為通俗的七字句說唱一一「柳子調」,便以「柳子戲」命名。它是皮黃劇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說的我國「南昆、北戈、東柳、西梆」四大聲腔之一。柳子戲流行於山東,江蘇,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區。
柳子戲的傳統劇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還包括了一部分離腔、青陽,崑曲,亂彈、羅羅,娃娃、微調劇目及唱腔。曲調曲折委婉、優美動聽,有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四種。曲牌二百餘支。伴奏樂器為三弦、笙,笛。柳子戲在表演藝術上,有深厚的基礎和獨特的風格,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粗獷細膩兼而有之。

柳子戲在解放前備受摧殘,近於湮沒。建國後,成立了山東省柳子劇團,使這個劇種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該團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其中《孫安動本》一劇獲得人們的贊許。

【黃梅戲】

黃悔戲是安徽省的地方劇種,源於湖北省黃悔縣的「採茶調」。「採茶調」在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廣泛流行,與當地民間流行的舞蹈、曲藝相結合,逐漸形成為民間小戲,安徽人稱它為「黃梅調」,解放後改秤黃悔戲,
黃梅戲早期多演出「兩小戲」(小丑,小旦)和「三小戲」(加上小生)。後來受「高腔」影響,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清道光以後,黃梅戲流入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曾與徽劇同台演出,深受徽劇的影響;此外,還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得到再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解放後,黃梅戲發展很快,受到各地觀眾的歡迎。

黃梅戲曲調豐富,共有一百多種,如「評詞」,「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黃梅戲用安慶地區的語言演唱,加之唱時一律用本嗓兒,所以使人感到語言易懂,字音清晰。

【廬劇】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以大別山地區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間舞蹈為基礎發展而成的,約有二百年的歷史。1955年改名為廬劇。在發展過程中受過徽劇、京劇的影響。現在是安徽地區廣泛流行的一個劇種。由於流行地區不同,又形成了幾個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帶,唱腔比較高亢、粗獷;南路流行在蕪湖、南陵一帶,唱腔比較細膩、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縣,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藝術特色。

廬劇在長期流行中,曾不斷向安徽民間曲藝(如「鑼鼓書」)。戲曲(如「目蓮戲」、「徽劇」)等藝術形式吸收養分,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音樂唱腔+曲調有一百多種,主要分「花腔」和「主調」。「主調」又根據不同行當有不同特點,有「老生調」,「寒調」等區別。在劇目和表演藝術方面,也十分豐富多采。
(泗州戲) 泗州戲,俗稱「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淮河兩岸。它與山東。江蘇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在安徽流傳時間很長,並有所豐富發展。最初是以說唱形式出現,常年用「唱門子」、「地攤子」等形式在農村流動演出,後吸收花鼓燈的舞蹈豐富其表演藝術,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泗州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泗州戲的唱與白結合得非常緊,唱腔富於變化+婉轉動人。它以表演勞動人民生活小戲見長,如《拾棉花》,《走娘家》等都是有影響的劇目。

【漢劇】

漢劇,舊名「楚調」,也稱「漢調」。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而演變出來的西皮

Ⅳ 浙江代表戲曲劇種有哪些

浙江戲曲代表劇種有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昆、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一、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

紹劇也是浙江很出名的地方戲,擁有3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上虞,以前叫做「紹興大班」,主要流傳於紹興,蕭山,餘姚等區域。

主要劇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龍虎鬥》、《蘆花記》。

Ⅳ 金華的婺劇簡介

金華婺劇,發源於浙江金華,是金華最古老的戲曲。她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當地的人們有的叫她為農村戲,俗稱金華戲,是浙江省第二大劇種,因金華歷史上素稱婺州而得名。她擁有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大聲。婺劇在金華這個擁有濃厚藝術文化的城市,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比發源於江蘇崑山,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崑曲只晚200年。 婺劇是一個在農村土生土長的劇種,藝人多系農民出身。以前,農閑時出外組班演戲,農忙回家生產,直到抗戰初期才開始有固定的班社出現,長期流動於鄉村演出,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婺劇在表演藝術上以鮮明生動與強烈粗獷相結合,不但保留了許多傀儡、儺舞、目蓮戲等古老的表演動作和程式,且擁有變臉、耍珠、舞叉、竄火、竄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

Ⅵ 婺劇是什麼地方戲

婺劇,俗稱「金華戲」,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等地。是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
http://ke..com/view/24483.htm?fr=ala0_1_1

Ⅶ 浙江的代表戲曲劇種是什麼

浙江的代表戲曲劇種是越劇、紹劇、婺劇,具體介紹如下:

1、越劇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

婺劇的唱腔特點

婺劇的唱腔由於長期在農村草台演出,重做輕唱,其唱腔已不如蘇昆嚴謹,著重於感情和氣氛的渲染,而不過分講究吐字運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詞成了「堂眾曲」,各個戲中可以自由套用。

有的曲牌如武將出場的<點將唇>,旦腳走場的<懶畫眉>等,都只在樂曲中表演一番而乾脆不唱了。有人認為婺劇的崑曲與弋陽武班有一定關系,它的表演、鑼鼓經都與蘇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滾喉」(著重喉總發聲,很少用鼻腔共鳴),其曲牌旋律亦與蘇昆略異,裝飾較少。

Ⅷ 關於婺劇的資料

婺劇,俗稱金華戲,是浙江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浙江金華、衢州、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地區的建德、淳安、桐廬,以及贛東北一帶,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定名為婺劇。

Ⅸ 浙江婺劇經典唱段有哪些

有很多,例如:

婺劇小戲《奶奶愁》、《三砸公示牌》、《老鼠戲貓》和婺劇小演唱《銀河渡》、《情結仙源湖》、《九峰會》、大型神話故事劇《白沙大帝》、《西施淚》、《雪裡梅》、《千秋令》、《雙合印》、《槐蔭分別》《三五七》、《棒槌計》、《斷橋》、《賣扇》、《花頭台》等等。

名稱由來

婺劇是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俗稱「金華戲」。建國後,因金華古稱婺州,改稱婺劇。

婺劇歷史發展

明清以來,金華一帶是鹽、絲入贛和漆、瓷入浙的商業貿易地區,加之物產豐饒,故歷來是各種戲曲爭勝斗奇之地。

明中葉流行的義烏腔形成於金華府(治今浙江金華)屬義烏縣。明末的高腔、崑腔,清初的亂彈腔,清中葉的徽戲,均曾在金華流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婺劇

Ⅹ 七八十年代的戲曲有哪些

六七十年代樣板戲。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1980 《白蛇傳》(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0 《屠夫狀元》(眉戶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0 《花牆會》(天沔花鼓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0 《盜御馬》(京劇) 昆明電影製片廠
同年還拍攝了另一出裘派名劇《姚期》。
198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調)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桃李梅》(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紅娘》(京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楊三姐告狀》(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李慧娘》(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1 《忠烈千秋》(保定老調)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1 《智收姜維》(河南越調)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1 《包公誤》(河南曲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2 《西施淚》(婺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2 《陞官記》(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2 《清宮怨》(北京曲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
1982 《洛陽橋》(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2 《四姑娘》(川劇) 峨眉電影製片廠根據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改編。
1982 《紅柳綠柳》(萊蕪梆子) 山東電影製片廠
1982 《花燭淚》(越劇) 浙江電影製片廠
1983 《火焰山》(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三打陶三春》(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鄰里風波》(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3 《呂布與貂蟬》(京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83 《哪吒》(河北梆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3 《嫁不出去的姑娘》(評劇) 河北電影製片廠
1983 《樊梨花》(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3 《皇親國戚》(龍江劇) 龍江電影製片廠
1983 《莫愁女》(越劇) 南京電影製片廠
1983 《真假美猴王》(京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4 《佘賽花》(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五女拜壽》(越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三全其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岳雲》(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杜鵑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風雨情緣》(豫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龍女》(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4 《三關點帥》(晉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5 《花槍緣》(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6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6 《芙蓉女》(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棒打薄情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6 《孟姜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6 《七奶奶》(豫劇)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1987 《斬花堂》(上黨梆子)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7 《千古一帝》(秦腔) 西安電影製片廠

閱讀全文

與婺劇戲曲電影大全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州杜橋大光明電影院 瀏覽:911
電影黑俠音樂原聲 瀏覽:22
時光的圖片電影 瀏覽:284
英國電影天衣無縫觀後感 瀏覽:822
微電影配樂電子音樂 瀏覽:313
晚娘電影中文迅雷在線下載地址 瀏覽:419
三大電影之一的好聽音樂 瀏覽:94
愛的陷阱在線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33
法國電影愛尺度 瀏覽:246
台灣武俠電影小子 瀏覽:143
蘇大強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91
一個女主角去巴黎電影百度雲 瀏覽:19
成龍為什麼在大同舉辦電影周 瀏覽:363
電影解說君韓國愛情 瀏覽:774
香港電影囡囡結局 瀏覽:250
求武藤難電影網站 瀏覽:433
有帶劇情的電影網站嗎 瀏覽:144
妹夫電影女主角 瀏覽:240
網站想看啥電影 瀏覽:317
周星馳電影里傷感的背景音樂 瀏覽: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