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在世界獲最高獎項是什麼
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B. 我國的電視電影的獎項都有哪些
1.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於1981年創辦的,以獎勵優秀影片和表彰成績卓著的電影工作者。
首屆金雞獎評獎活動於1981年(農歷雞年)5月舉行,以金雞啼鳴象徵百家爭鳴並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故名金雞獎。從第一屆開始金雞就有產「雙黃蛋」的傳統,最佳故事片有8屆是「雙黃蛋」甚至「三黃蛋」,可以說舉世罕見。金雞獎每年評選一次,評獎委員會由電影專家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
金雞獎設最佳故事片、記錄片、科教片、美術片、戲曲片,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特技、服裝、化裝、道具等20個左右獎項(時有增減),必要時增設特別獎或者榮譽獎。獎品為金雞雕像。
2.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群眾性的電影獎。《 大眾電影 》雜志編輯部主辦,由群眾投票評選。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有11.7萬人參加評選;第二屆(1963)增至18萬多人。1980 年舉辦了第三屆,有70多萬人參加評選。此後每年舉行一次。百花獎主要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紀錄片、最佳美術片、最佳科教片等。百花獎的選票隨《大眾電影》發送,評選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大眾電影百花獎是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一年一度的群眾性評獎,和金雞獎一起通稱為「中國電影雙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獎品為銅質鍍金花神,表示電影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百花獎只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又被稱為「群眾獎」。
百花獎由《大眾電影》發放選票,由讀者投票評獎,各項獎均以得票最多者當選。
百花獎評獎始於1962年,但在1963年第二屆評獎之後,一直中斷了17年,直到1980年才恢復並舉行了第三屆評獎。此後每年舉辦一次,到今年已是第28屆了。
雖然自1983年以來百花獎只設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5個名目的獎項,但由於從1980年的第三屆評獎開始,「最佳故事片」得獎名額由前兩屆的1個增至3個,因此,目前的百花獎實際上共有7個獎項。
3.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國家廣電總局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其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每年評選一次。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政府獎,體現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本屆華表獎共設立17個獎項:優秀故事片獎、優秀戲曲片獎、優秀紀錄片獎、優秀科教片獎、優秀美術片獎、優秀對外合拍片獎、優秀電視電影獎、優秀電影技術獎、優秀數字電影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優秀電影歌曲獎、優秀導演獎、優秀男女演員獎、電影新人獎、優秀出品人獎和市場開拓獎。
4.金鷹獎
從1983年我國設立金鷹獎以來,到今年已走過17年的輝煌歷程,金鷹獎從一個單純
獎項評選,發展到目前這樣一個規模不斷壯大的金鷹藝術節,我們看到金鷹獎的評選,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在中國的上空展翅飛翔。如今在長沙舉辦的金鷹藝術節就要開幕了,
本報記者就金鷹獎走過17年的輝煌歷程作一回顧,在這一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金鷹獎
的發展及壯大,看到這個獎項越來越為中國內地演藝圈中最為人關注的盛會之一,而由
觀眾直接評選出的獎項,也使金鷹獎正朝「東方奧斯卡」的目標前進。
難忘開創篇
每一種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的過程,金鷹獎也不例外,在1983年那個豐收的秋天
迎來了第一屆金鷹獎的頒獎晚會。80年代的中國,改革的春風迅速吹遍了每一個地方。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一度遭受破壞的文藝迅速地恢復熱度,第一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應
運而生。
在第一屆大眾電視金鷹藝術節上,推出優秀連續劇、優秀單本劇、優秀短劇、小品
、優秀兒童劇、優秀戲曲片、優秀男演員、優秀女演員、特別獎等幾十個獎項。雖然這
樣的數量與今日的金鷹獎評選的規模不能同日而語,但金鷹獎的評選也猶如空曠的大地
上突然冒出一株挺拔的大樹,給文藝界注入了一股充滿希望的力量。
在第一屆金鷹獎的頒獎典禮上,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雲南電視台、湖南電視
台一起站在榮譽的面前。值得一提的是,陝西電視台也和當時脫穎而出的一些電視台一
起,寫下了開創篇的榮譽碑,當年陝西電視台的《喜鵲淚》喜獲了優秀單本劇,從那時
開始,也標志著陝西的文藝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而最讓人懷念的是第一屆獲獎的男女演員,他們的名字也和金鷹獎一起,載入了史
冊。當年獲優秀男演員的是在《武松》中飾演武松的祝延平,在《蹉跎歲月》中飾柯必
舟的郭旭新,在《赤橙黃綠青藍紫》中飾劉思佳的陳寶國,獲得優秀女演員的是《蹉跎
歲月》中出演杜見春的肖雄,在《第五家鄰居》中飾京京媽的王馥麗,以及在《上海屋
檐下》中飾楊彩玉的秦怡。
人們說,萬事開頭難,第一屆金鷹獎取得成功後,接下來就有了第二屆,第三屆…
…直到今天,我們仍深深體會到,許多事物難忘的是最初,正因為有了最初才有現在,
因此人們提起昨日會覺得尤加珍貴。
金鷹在前進
從第一屆金鷹獎設立以後,一年一度的金鷹獎評選也就拉開了序幕。在1984年開評
的第二屆金鷹獎基本上承襲了上一屆的風格,但也有一些突破,除了上一屆設立的獎項
以外,第二屆金鷹藝術節還增設了優秀男、女配角,從此配角也正式走進了金鷹獎的大
門。首次在金鷹獎中獲得優秀男女配角的分別是佟瑞敏和王玉梅。而獲得優秀男女主角
的達式常、周里京和相虹、茅善玉卻似乎沒有優秀男女配角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實在
金鷹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明顯感覺到它澎湃的力量,到了第三屆,大眾電視金鷹獎以
超常的魄力,設立了最佳外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獎,在《血疑》中飾大島茂的寧
津井健,以及在《女奴》中飾伊佐拉的露塞莉桑脫斯獲得了這一榮譽。
金鷹獎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改革和完善的過程,這其中也有很多變化。第四屆金鷹獎
又增設了最佳男女配音演員獎,第五屆增設了優秀系列片、優秀戲曲片。而金鷹獎面臨
最大變革的是1998年的第十六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整個規模空前龐大,組委會共設立了
上百個獎項,不僅有長篇電視劇、中篇電視劇、短篇電視劇,還首次設立了電視劇類單
項獎,導演、編劇、攝像、照明、剪輯、美術、錄音等劇組人員終於可以走出幕後,走
上了千萬人關注的領獎台,這不可不謂是電視界的一件大事。
金鷹獎發展的三個階段
金鷹獎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初評選的規模比較小,設立的獎項也較少,這
時候獎項的評選還處在初級階段,候選的電視節目也十分單調,全國參評的電視節目也
不多,題材也相對比較集中。
而到了金鷹獎發展第二階段,大約第七八屆之後,這時候我國電視行業面臨著一個
快速的發展,各種電視節目受國外的影響以及本身發展的需要,迎來了一個電視行業初
步繁榮的階段,這時候金鷹獎的評選也逐步向藝術化、思想性等綜合評判發展,一些國
內好的影視作品也在這個時候紛紛嶄露頭角,同時,受港台電視劇的影響,像《戲說乾
隆》等合拍片也在內地大受歡迎。
作為電視金鷹獎的第三階段,應該是湖南電廣買下電視金鷹藝術節,這是國內行業
的一次大手筆。湖南電廣傳媒一直是近幾年風雲突起的一支電視生力軍,它是湖南衛視
、湖南有線、湖南生活頻道等組成的一個電視集團軍,就目前的國內電視界來看,湘軍
無疑是一支電視界的王牌勁旅,在國內除了老牌的中央電視台,恐怕無人能抗拒這樣一
支氣魄宏大的電視隊伍。
金鷹獎是巨星的搖籃
隨著金鷹獎的深入人心,明星們也把金鷹獎看作他們演藝生涯中一個神聖的殿堂。
5.飛天獎
飛天獎是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授權中央電視台、電視劇藝術委員會、中國電視文藝學會舉辦的中國電視劇獎,是對每年一度電視劇市場藝術成就的一次檢閱和評判。它於1981年開始評獎,評委會由聘請的有關專家組成,評定獲獎劇目和個人單項獎。飛天獎每年舉辦一屆。
6.香港電影金像獎 Hong Kong Film Awards
【金像獎簡介】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評判團由香港資深電影人擔任,同時邀請世界知名導演、演員擔任評獎嘉賓。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女演員獎」,以後又陸續增設了「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新演員獎」、「柯達特別大獎」、「最創新意獎評判團大獎」、「有特別表現影片評判團大獎」等,1990年,又設立了「終身成就獎」,以上獎項全部授予香港攝制的影片。另外,為了擴大金像獎的影響和規模,評判團還設立了「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1996年(第十六屆),金像獎制定了新的評獎規則:提名獎(第一輪投票)中的最佳影片獎由所有電影從業人員投票選出,其他專業獎項由各電影專業團體分別選出,身兼數職的電影製作人員可利用多重身份投票,但最佳影片獎只能投一次票;第二輪投票確定最終獲獎的名單。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金像獎董事局由十個本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包括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及香港電影剪輯協會。董事局每月召開常務會議,解決會內的決策性問題,至於跟進、執行工作和協會內外的行政及管理事務則交由金像獎秘書處負責處理。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為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
7.台灣電影金馬獎
台灣金馬影展是台灣年度性文化活動,其目的是藉由欣賞藝術電影 以推廣國內外電影,進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
金馬影展是重要電影文化活動,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第二部分為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此為非競賽影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傑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中國觀眾,拓展中國人觀影視野,並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15位電影學者專家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並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至二人襄助主席推動會務,下設三個部門,行政部負責所有行政業務;國內部負責華語影片競賽及頒獎典禮;國際部負責邀約國際知名優秀影片,並辦理國際影片觀摩展各項事宜。
8.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在中國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國上海舉行。
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文化廣影視集團國際大型活動辦公室承辦。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
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
電影節舉辦至今,已經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823部影片的報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計票房2770萬人民幣。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現在,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9.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是經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由廣東省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永久性的國家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每兩年一屆,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首屆於1994年6月在珠海市舉行。
電影節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促進海峽兩岸及香港地區電影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為宗旨,口號是:團結、交流、創新、繁榮。電影節不僅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攝影獎等獎項,分別頒發獎杯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10.法國嘎納電影節
「嘎納電影節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真空地帶,是一個濃縮的好象人們能直接聯系,講同一種語言的微觀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Jean Zay)提議在法國創建一個國際電影節。嘎納因其「陽光及美麗的景色」而當選會址。
第一屆嘎納國際電影節,由路易·盧密耶(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但是被二戰延誤。1945年,法國國家文藝協會(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組織電影節;自1946起,剛創造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聯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嘎納國際電影節作為戰後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盛事,在嘎納的舊賭場里舉行。當時,嘎納國際電影節是一個設有董事會的非營利組織;並在1972年變成慈善機構。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為缺乏資金嘎納電影節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舉行為期兩周的嘎納電影節;1951年以前是在9月舉行,後來變成 5月。1968年,嘎納電影節因政治騷亂被迫中斷。
最開始的時候,嘎納電影節主要是一個旅遊和社交事件,更像是電影論壇而非 賽事。 幾乎所有參展的電影都可獲得獎項。歷經多年後,隨著參加者的急劇增加和新的經濟後盾,嘎納電影節改變了原來的定位,逐漸演變為電影工業中最為媒體關注的年度盛事。時至今日,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媒體的四千多個記者參加嘎納電影節。
1959年「電影市場」的創建更增添了嘎納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其不但提供了一個商業平台,而且為電影工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會晤及討論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斷發展的45年間,嘎納電影場已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主要市場。同樣,在2000年創建的圍繞電影宮的國際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能促進自己的文化及電影,並為他們的製片人和電影工業提供支持。
與正式提名並行的是1962年創建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創建的「導演雙周」。這兩項活動都設有各自的競賽單元。1978年,時任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以獎勵三個競賽中的最佳影片。
嘎納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嘎納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1998年,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電影學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發現和提攜新的電影人才。自此,各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部電影被送到電影節競選提名。
追隨電影基石的構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開辦的嘎納電影節官邸也是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在國外發展自己的拍攝計劃的機會並鼓勵其在國際的推廣。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擔任嘎納電影節的總代表的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繼皮爾·福娃(Pierre Viot)之後被董事會選為主席 。皮爾·福娃(Pierre Viot)從1985年到2000年擔任主席,2000年成為電影基石會長。從2001年起,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由嘎納電影節總經理維若妮卡·蓋拉(Véronique Cayla)及藝術總監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協助工作。
他們加強了嘎納電影節作為年度國際電影講壇的地位。所有的電影風格、學派和類型都各得其所。無論是通過電影放映還是通過眾多豐富電影節的文化、藝術活動:討論會、表彰會、大使講堂、音樂會、展覽等,其永恆的目標是為了電影藝術的成長服務。
嘎納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嘎納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不但為展示的影片保證了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平台,而且在維護「為廣泛的受眾提供電影產品」的理念同時,也揭示和反映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趨勢。
11.奧斯卡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令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C. 奧斯卡獲獎金曲有什麼
1、《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是動畫電影《獅子王》的插曲,由英國歌手艾爾頓·約翰演唱,由艾爾頓·約翰作曲、蒂姆·萊斯作詞,收錄在電影《獅子王》的原聲帶中,發行於1994年5月12日。
該首歌曲在法國SNEP音樂排行榜取得了第一的成績。1994年到1995年,艾爾頓·約翰憑借該首歌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第37屆格萊美音樂獎獎最佳流行男歌手獎、第52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2、《My Heart Will Go On》
《My Heart Will Go On》是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翁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歌詞、曲譜由詹姆斯·霍納和威爾·詹寧斯編寫,後者負責音樂製作。該歌曲作為1997年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於1997年12月8日通過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布。
《My Heart Will Go On》登上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丹麥、比利時等18國音樂排行榜第一名,並拿下多周冠軍。1998年,《My Heart Will Go On》分別獲得由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55屆金球獎頒發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3、《Let It Go》
《Let It Go》是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2013年動畫電影《冰雪奇緣》的主題曲,由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茲和羅伯特·洛佩茲作曲作詞。在電影冰雪奇緣中,伊迪娜·門澤爾為主角艾莎配音並配唱,而收錄於《冰雪奇緣》官方音樂帶里是迪斯尼歌手黛米·洛瓦托版的《Let It Go》。
2014年3月2日晚,《Let It Go》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伊迪娜·門澤爾在現場演唱了此曲。
4、《Glory》
《Glory》是由美國說唱歌手科曼與美國靈魂樂歌手約翰·傳奇共同演唱的歌曲,由朗尼·林恩、切·史密斯和約翰·史蒂芬斯共同譜寫,為2014年電影《塞爾瑪》的主題曲。歌曲被收錄在該電影原聲專輯內,於2014年12月11日發行。
2015年,歌曲獲第72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2016年2月,歌曲獲第58屆格萊美獎最佳影視歌曲獎,並入圍最佳說唱歌曲、最佳說唱合作獎。
5、《Falling Slowly》
《Falling Slowly》是愛爾蘭音樂電影《Once》中的一首插曲,由愛爾蘭音樂人格倫·漢塞德(Glen Hansard)和捷克音樂女孩瑪可塔·伊爾格洛娃(Marketa Irglova)創作並演唱。
二人同時也是電影的男女主角,影片中在都柏林的一家樂器行里,他們第一次的共同演奏就是這首歌,格倫吉他主奏,馬可塔鋼琴伴奏。該歌曲獲得第80屆奧斯卡原創歌曲獎。
D. 奧斯卡都設立什麼獎項
最佳影片獎(BEST FILM AWARD)
最佳表演獎(BEST PERFOMANCE AWARD)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AWARD)
最佳劇本獎(BEST SCREENPLAY AWARD)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AMATOGAPHY AWARD)
最佳音響獎(BEST SOUND AWARD)
最佳音樂獎(BEST SCORE AWARD)
最佳美工獎(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獎(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最佳剪輯獎(BEST EDITING AWARD)
最佳化妝獎(BEST MAKE-UP AWARD
該獎項從第54屆開始設置。
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最佳短片獎(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最佳記錄片獎(BEST DOCUMENTARY AWARD)
榮譽獎(HONORARY AWARD)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科技成果獎(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1奧斯卡的來歷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令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 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 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 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 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2 奧斯卡獎杯的樣子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製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3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4 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最佳影片獎(BEST FILM AWARD)
最佳表演獎(BEST PERFOMANCE AWARD)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AWARD)
最佳劇本獎(BEST SCREENPLAY AWARD)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AMATOGAPHY AWARD)
最佳音響獎(BEST SOUND AWARD)
最佳音樂獎(BEST SCORE AWARD)
最佳美工獎(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獎(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最佳剪輯獎(BEST EDITING AWARD)
最佳化妝獎(BEST MAKE-UP AWARD
該獎項從第54屆開始設置:
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最佳短片獎(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最佳記錄片獎(BEST DOCUMENTARY AWARD)
榮譽獎(HONORARY AWARD)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科技成果獎(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5 奧斯卡獎項的設置
首屆奧斯卡頒獎的項目跟現在不同,只有七項: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員③最佳女演員④最佳導演⑤最佳編劇⑥最佳攝影⑦最佳美術設計。以及另外兩項特別獎:藝術品質獎及技術效果獎,但這兩項只頒了一次,第二屆就取消了。首屆的金像獎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產生,於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大飯店頒獎,出席人數約二百五十位。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成就獎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特別獎則有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眾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為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後」之稱,是男女演員們凱覦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從一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義大利獲獎十次,法國獲獎七次,瑞典獲獎四次,日本,前蘇聯和聯邦德國各獲獎三次。
E. 獲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1、《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2、《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3、《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大閱兵》獲評委獎。
5、《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F. 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影片及與影片同樣名字的音樂
《人猿泰山》第72屆(99年)「你將長存我心」最佳電影主題曲《莎翁情史》第71屆(98年)最佳原創音樂獎《埃及王子》第71屆(98年)「When You Believe」最佳電影主題曲《泰坦尼克號》第70屆(97年)最佳原創歌曲獎《英國病人》第69屆(96年)最佳原創歌曲獎《辛德勒的名單》第66屆(93年)最佳原創音樂獎《與狼共舞》第63屆(90年)最佳音樂獎《末代皇帝》第60屆(87年)最佳原始音樂獎《走出非洲》第58屆(85年)最佳音樂獎《火的戰車》第54屆(81年)最佳原始音樂獎《教父》(續集)第47屆(74年)最佳原始音樂獎《音樂之聲》第38屆(65年)最佳改編音樂獎《西區故事》第34屆(61年)最佳音樂、最佳歌舞片音樂獎
G. rain所有得的獎項是什麼
rain在做采訪時,曾說過:劇里每一次流淚都是發自內心的,他經歷過痛苦,那時他的母親離開他的時候,為他祈禱要好好演戲,他的夢實現了。每次,他想起他的母親,就會因生活帶給他的痛苦而流淚,他說他很懷念母親做的菜。。。尚度那種心底的男子漢味就是他本人真摯的情感。
眼淚流過一次又一次,悲傷一波又一波,但是我不悔,不悔看過這樣一場好戲,看到這樣一個男人,讓我對人性,還沒有絕望。尚度確是無法拋開責任感的一個人。之後,03年10月16日雨的第二張專輯《躲避太陽的方法》火熱推出,其同名主打歌《躲避太陽的方法》連續三月雄踞韓國排行榜榜首,風光無限,一時之間好評如潮。這張專輯更是將雨推上了M.NET的『最佳人氣歌手』、漢城歌謠大賞的『最佳男歌手獎』等等韓國擁有絕對實力表現的大獎。
2004年韓國KBS電視台准備拍攝由熱銷漫畫改編的電視劇『full house』浪漫滿屋,在男主角有韓國的演技派演員李政宰,趙仁成,和RAIN同時試鏡的情況下,RAIN脫穎而出。同宋慧喬搭檔。其實該劇故事並不新鮮,無非是歡喜冤家最終有情人成眷屬。然而也許正是這兩個魅力演員,給劇集注入了一種新鮮的活力。在劇中RAIN扮演亞洲當紅影星李英宰。「那個霸道的,不給人面子的,甚至讓人討厭的大男人主義的李英宰呀,他終於還是放棄了所謂的自尊,終於還是選擇和自己的女人一起廝守,不再成天裝憤怒,不再死撐,不再隨時隨地批著一身硬殼做人,是他深愛的女人讓他學會了愛,學會了表達愛,李英宰終於在愛情里長大了。」
浪漫滿屋是今年以來韓劇裡面難得的喜劇,在宋慧喬以及Rain成為幸福的戀人之後,完美的畫下句點。而多少人看到最後兩人相擁在一起的時候,感到由衷的高興,那幸福的時刻,快樂,越是短。
當他從一個懵懂的少年一步一步地走來,你看到了他的變化了嗎?希望他在紛雜的娛樂圈裡,能繼續保持純純的笑容,少年的激情,不懈的努力,謙虛的本質,還有那份率真!
【RAIN小檔案】
原名:鄭智熏
出生日期:1982年6月25日
學歷:Kyoung Hee大學 Post modern學科修學中
血型:O型
身高:184公分
興趣:電影欣賞音樂欣賞籃球
喜愛的食物:不挑食都喜歡吃
喜愛的音樂類型:Hip-Hop, R&B, Funky
1、破碎家庭長大的憂郁男生
「我從小就喜歡淋雨,我覺得它很憂郁,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作為我的藝名。」Rain,鄭智薰是現在韓國、甚至整個東南亞最炙手可熱的偶像,他狂放、性感的舞蹈,純真、可愛的笑容迷倒了數以萬計的少女、師奶,但原來明星光環背後卻有一段辛酸的故事,陽光、帥氣的Rain竟是在破碎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我生活在弘益大學附近,比我小三歲的妹妹和我一樣,話很少,性格內向,一整天我們彼此只有兩三句話,這種性格一直保持到我長大以後。現在想要讓我與某人親近起來,同樣需要很長時間,但假如彼此熟悉之後,我又會被自己的滔滔不絕而嚇倒。」Rain的媽媽在2000年的時候去世,那時17歲的Rain正面臨高考,而做生意連連失手的父親卻在留下「安頓好以後就回來」的信後遠走巴西。當時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全都落在患有糖尿病的母親身上,母親病得越來越厲害,最終離開了這個世界,只留下話讓Rain好好照顧妹妹。對於一度支離破碎的家,Rain曾經怨恨過,但後來家和母親的叮嚀成為Rain走向成功的最大支持力。
「小學時,我對學習沒什麼太大的興趣,也不覺得有什麼學習的天賦,只是在一整天的無言中默默度過。這樣一來,自然就不會有喜歡我的女孩子,記得那時我除了個子高這點優勢外,很少有同學會注意到我。可是,一直很安靜的我終於有一天做出了讓所有人都非常吃驚的事情。記得那是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的一次野外郊遊的大型表演,眼看就要到我們班表演了,卻沒有任何人願意挺身而出,我當時心裡一急,就提出上台試試看的要求,但同學們反應不太好,『為什麼讓他去?他怎麼可以?』的聲音此起彼伏,這讓我心裡陡然產生一股傲氣。不久,該我上場了,我慢慢走上舞台,音樂響起,台下一片寂靜,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成功。於是瘋狂地在台上跳起了曾經在電影,電視,還有街頭看到過的舞蹈。表演結束後,台下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瞬間,我的心中湧出一陣莫名的感動,腦海里快速閃過一個念頭:沒錯,就是舞蹈。」
2、生命的一半是舞蹈
「開始是智薰,但在不知不覺間,雨已經成為我生命的全部。我會一直努力,一直謙虛下去,音樂對我來說是人生的50%,舞蹈對我來說是另外50%。為了鄭智薰,為了雨的稱呼,還有,為了很渺小但很珍貴的幸福。」
小學時的一次經歷,讓Rain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為了跳舞,Rain不得不與那些可怕的哥哥們混在一起,那時他向父親保證,發誓絕對不抽煙,也不做任何壞事,這個誓言一直維持到現在。小時候家裡很窮的Rain不只一次地餓著肚子進行舞蹈練習,也在面試的時候碰過很多次釘子、受過多次挫折,但他說想起母親,就感覺全身充滿力量。
「中學二年級時,一直對橄欖球也很感興趣,可是舞蹈和運動兩樣不可能兼得,於是選擇了舞蹈。中學3年級時,為了選擇前途苦惱了一陣,最終選擇的是藝術高中,我沒去課外補習班,只是在家裡一邊看電視劇一邊記下台詞,然後獨自一個人背下來。考入安陽藝術高中後,想來非常有趣的表演,作為功課學起來卻一點不合我的口味。於是,一年級的功課馬馬虎虎,繼續跟著哥哥們一起到處跳舞混日子。這樣子的我,給學校的學長們留下不太好的印象。熱衷於跳舞的我經常耽誤小組的排練,於是學長們非常討厭我,有時把我叫到學校沒人的地方,拳打腳踢一通,叫我不要給大家抹黑。為此,我也決心把表演排在舞蹈之前,但是,抑制跳舞的沖動只能是暫時的,終於有一天我還是忍不住跑出來了。第二天,負責教學指導的老師准備了一根木棒,進教室見到我,就把木棒遞到我手上,說『現在,要麼你用木棒打我,要麼我拿木棒打其他同學。』這下,我懵了,一起上課的同學全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還有不少是女同學。於是,愣了半天,我拿起木棒揮向老師的屁股,說實話,那時候的我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Rain說直到快畢業時,老師才跟他交了底,其他藝術高中的授課時曾用過這種方法,結果大多情況下,孩子們都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求饒,教室也沒成哭的海洋,老師根本沒想到自己真的能打他。
3、幸遇朴振英走上成功路
著名製作人朴振英是Rain的貴人,他讓Rain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男孩變身成為多棲發展的超級巨星。
「2000年,高三時,我參加了跳舞的業余組合fanclub。有一天跟經理人哥哥去了一間簡陋的辦公室,但我驚奇地發現從裡面走出來的竟是朴振英哥哥,.他看到我問了一句:『這位是干什麼的。』我緊張的回答:『我是跳舞的。』振英哥就讓我給他送一盤試聽用的節目帶,哇,推出god的製作人朴振英是不是要我成為歌手?那一刻我太高興了。」
很快朴振英告訴鄭智薰准備安排他出唱片,並且收他當徒弟。「我高興極了,於是更加熱衷於跳舞、練歌。就在我沉浸在歌星的美夢之際,母親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了,父親回到韓國後,仍奔走於各地,而我從小看慣了母親生病,根本沒看出事情的嚴重性,家裡沒人照看病重的母親。我跟振英哥說了母親的事情,振英哥說:『我負責你母親住院的治療費用,你就不用操心了。』」
遺憾的是,母親終究還是沒能等到Rain當大明星的一天。「振英哥每周日都來練功房指導我跳舞,但他從來都不說我跳得好,雖然他現在經常說『漂亮,很好』,但他那時經常說,像你這樣怎麼能跳舞呢?乾脆算了。每次說得我一點信心都沒有,但這就是他的教育方式。振英哥為了製作人的事情去了美國之後,我經常胡亂猜疑『我這樣下去是不是一切都要泡湯』,但我還是堅持和孤獨作斗爭,獨自一人認真地進行訓練。2001年3月,振英哥回到韓國,於是我的首張唱片製作又推到8月份。我開始為振英哥的歌曲編舞,同時也成了他的舞蹈演員,雖然這樣對我積累舞台經驗也很好的機會,但每天形影不離地跟著他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振英哥和經紀人談笑休息的空隙,我就見縫插針地進行練習,他一打手勢,我就自動開始唱歌。每次振英哥都會彈我腦門:『又跑調了。』彈腦門好像沒什麼,但挨完了再挨,也就感覺疼了。」
在給朴振英當舞蹈演員的那段日子裡,Rain光《寶貝寶貝》這首歌就唱了一百多次,沒完沒了地唱下去。可是出唱片的事情卻一推再推,Rain的心裡也開始懷疑自己:「練習了兩年,是不是連個唱片都出不了啊?作為歌舞型的歌手,我是不是歲數太大了?」終於,2002年的4月28日,Rain第一首歌曲《壞男人》推出,在不斷的努力中,Rain找回了自信。
4、知名度持續上升
從2002年第一張專輯開始,Rain迅速引爆韓國歌壇。2002年一出道就囊括了當年幾乎所有的新人獎,更在2003年一舉橫掃了韓國樂壇最重要的5個獎項,風頭一時無兩。2003年,Rain放慢了在音樂上的腳步,和孔孝珍主演電視連續劇《尚道,我們去上學》。第一次主演電視劇,在裡面演未婚爸爸,而且身份還是舞男,這樣的角色對Rain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但Rain首次觸電的出色表現還是一舉攻佔了廣大韓國觀眾的心,並且在KBS年終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表演新人獎。
2004年和宋慧喬主演《浪漫滿屋》則讓Rain的知名度迅速上升,從韓國紅到了香港、日本,甚至整個東南亞,在年輕一代中颳起了一場不小的「浪漫滿屋」風暴。拍《浪漫滿屋》期間有當地師奶們准備了一百人份的人參雞,讓所有工作人員一起跟著加菜進補,吃得個個眉開眼笑。在《浪漫滿屋》播出期間,不少網友在網站上表示跟中毒似的每天除了想看到Rain可愛的笑臉就不想做別的事,Rain在表演方面的才華得到公眾的一致認可。談起那段日子,貴為小天王的Rain沒有絲毫自滿的情緒,他很謙虛地表示說自己還差得遠,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很羞澀地說:「那段時間幾乎沒怎麼睡覺,只有趁拍戲空當在椅子上小眯一會。」
舞台上他的魅力無人能擋,舞台下他對人的態度謙虛有禮,有時候更自爆自己的趣事逗大家開心。「是在乘飛機的時候發生的。我正在坐在座位上看著顯示屏,經過的乘務員給我蓋上毯子,甚至連屏幕也給我關上然後走掉了。我明明睜著眼睛在看電影,可她看我的眼睛就判斷我是在睡覺。」
5、接吻等於是為對方付出一切
《浪漫滿屋》里的默契表演讓Rain和宋慧喬成為「熒幕最佳情侶」,自宋慧喬和李秉憲的童話愛情結束後,大家開始期望Rain和宋慧喬能夠真正擦出愛火花。
「理想中的女生可並不一定要有玲瓏的身體曲線,相反的是,我最喜歡可愛地挺出小肚腩,或者手臂胖嘟嘟、一晃一晃的女生。」正是Rain的這句話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像,宋慧喬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最佳人選,前段時間關於兩人的緋聞更是鬧得熱烈。早前一位影劇界人士向《韓國體育演藝新聞》爆料:「其實Rain與宋慧喬的戀情是來真的!」他表示,「早在去年8月開始,剛與李秉憲分手的宋慧喬,相當痛苦又空虛,而天天朝夕相處拍戲的Rain在一旁適時給予安慰,從此以深厚友誼為基礎,漸漸地發展一段浪漫戀情。」據說兩人的這段戀情相當低調,只有幾位身邊的死黨知道。這一年裡,宋慧喬幾次前往美國短期游學,也順便休息調養身子,巧合的是同一時間內,Rain也幾次去了美國接受聲樂訓練,因此兩人在國外甜蜜約會的消息,在網路上也傳得甚囂塵上。其實,早在去年《浪漫滿屋》拍攝期間,就有Fans曾目擊他們一起去體育用品店購物,不過雙方都嚴詞否認,並斥責是毫無根據的謠言。
再次傳出緋聞,宋慧喬的經紀人否認了:「宋慧喬與Rain只是合作上的夥伴,兩人拍戲時有和劇組人員一起聚會,戲殺青後彼此並沒有聯絡,更沒有私底下見面。」而Rain更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發表了「接吻重要論」,他說:「接吻的話就等於是為對方付出一切,我覺得接吻就是把靈魂在內的所有一切都押給對方的意思。」
完美「眯眼」進化論———Rain的成長
H. 中國有哪些電影獎
1、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於1981年創辦的,以獎勵優秀影片和表彰成績卓著的電影工作者。
首屆金雞獎評獎活動於1981年(農歷雞年)5月舉行,以金雞啼鳴象徵百家爭鳴並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故名金雞獎。從第一屆開始金雞就有產「雙黃蛋」的傳統,最佳故事片有8屆是「雙黃蛋」甚至「三黃蛋」,可以說舉世罕見。金雞獎每年評選一次,評獎委員會由電影專家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
金雞獎設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戲曲片,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特技、服裝、化裝、道具等20個左右獎項(時有增減),必要時增設特別獎或者榮譽獎。獎品為金雞雕像。
2、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群眾性的電影獎。《 大眾電影 》雜志編輯部主辦,由群眾投票評選。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有11.7萬人參加評選;第二屆(1963)增至18萬多人。
1980 年舉辦了第三屆,有70多萬人參加評選。此後每年舉行一次。百花獎主要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紀錄片、最佳美術片、最佳科教片等。百花獎的選票隨《大眾電影》發送,評選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3、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國家廣電總局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其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每年評選一次。始評於1957年。
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4、金鷹獎
從1983年我國設立金鷹獎以來,到今年已走過17年的輝煌歷程,金鷹獎從一個單純獎項評選,發展到目前這樣一個規模不斷壯大的金鷹藝術節,我們看到金鷹獎的評選,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在中國的上空展翅飛翔。
5、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金像獎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
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與台灣電影金馬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一般於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21個獎項。
I. 張國榮在音樂界和演藝界分別獲得了什麼獎,具體時間,什麼作品,
1977-1982年 1977年他憑《American Pie》獲麗的電視亞洲歌唱大賽香港區亞軍,並被「華僑日報」評為最有前途新 張國榮寫真照(15張)人獎,隨後加入麗的電視,在多部連續劇中擔任主角,這段期間他的代表作可屬電視劇《浣花洗劍錄》。 他初期的歌唱形象較為前衛不羈,帶有占士甸那種反叛和浪漫。他曾在一次戶外演出中唱到興奮時向現場觀眾擲帽,但竟然被人把帽子擲回台上。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歌唱事業。香港人有感於他艱苦奮斗終於成功的經歷而造了一句諺語「張國榮也要十年才有今天」來勉勵那些奮斗中的年輕人。 在此期間他也接拍了不少電影如《烈火青春》、《喝采》等,憑借在這些電影中的出色表現,他漸漸受到觀眾歡迎,這為他日後成為天皇巨星打下基礎。 1978年他推出了首張英文唱片《Day Dreaming》。1979年推出首張粵語唱片《情人箭》。1980年他憑電視短劇《我家的女人》獲得英聯邦電影電視節最佳表演獎。1982年他主演的電影《烈火青春》為他贏來了第一個金像獎影帝提名,這部電影也成為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和金像獎評選的「百年百部最佳華語片」之一。 遇見伯樂--終獲成功 1982年,麗的約滿,張國榮便跟隨恩師黎小田轉投無線電視和旗下的華星唱片,並認識了他後來的經理人也是他一生的朋友陳淑芬。後來張國榮將黎小田和陳淑芬比喻成他生命中的伯樂。 1983年,推出唱片《風繼續吹》,與唱片同名的粵語主打歌成為張國榮歷來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這張唱片也使其歌唱事業平步青雲。 80年代的張國榮(10張)1984年,專輯《Leslie》轟動全港,銷量突破四白金。他的一曲《Monica》唱至街知巷聞,這首歌也奠定了張國榮歌壇巨星的地位。他充滿青春激情的演繹更為歌曲添上異彩,使《Monica》成為香港流行音樂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作品,在業界和公眾中都影響深遠,直到15年後仍被評為港台「世紀十大金曲」冠軍,他亦憑《Monica》首奪「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勁歌金曲」的金曲獎。 從此他在樂壇的發展勢如破竹,舞台表演冠絕一時。醇厚的嗓音、十五度的寬闊音域和「以情帶聲」的演繹方式傾倒無數歌迷,《風繼續吹》、《倩女幽魂》、《沉默是金》、《當年情》、《Monica》、《無心睡眠》、《共同渡過》、《追》等歌曲被許多人稱為成長的背景音樂。他演唱過的歌曲三百餘首,正式出品近80餘張專輯和精選集,銷量總計已過千萬;在香港紅館舉行了121場個人演唱會,世界巡迴演唱會近300場。他連續包攬「十大中文金曲獎」、「十大勁歌金曲獎」、「最受歡迎男歌星獎」、「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等多項樂壇大獎,成為香港樂壇無可替代的天皇巨星,華語樂壇地位至尊的一個名字。 1985年,他在紅館連開十場個人演唱會,打破了香港歌手初次開演唱會的場數紀錄。 1986年,他在紅館連開12場演唱會。在當年「十大勁歌金曲」季選中,張國榮一人獨佔7首歌曲,為眾歌手之最。他憑一曲《有誰共鳴》壓倒勁敵譚詠麟首奪「十大勁歌金曲」的「金曲金獎」。同年,他和周潤發一起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成為經典,由他演唱的主題曲《當年情》亦成為經典歌曲。 1987年,是張國榮歌壇、影壇雙豐收的一年。他推出的大碟《Summer Romance》銷量突破七白金,擊敗譚詠麟獲得當年IFPI 全年銷量冠軍大獎。該張唱片十首歌曲中有九首輪流占據排行榜, 其中的大熱歌曲《無心睡眠》橫掃1987年度各大頒獎禮,並再次獲得「金曲金獎」。他憑電影《英雄本色II》再次獲得金像獎影帝提名,而他在影片《倩女幽魂》中扮演的寧采臣則成為經典的書生形象。 1988年,張國榮成為第一位亞洲區百事巨星代言人 ,並在紅館連開23場演唱會。他擊敗譚詠麟獲得「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並囊括了「最受歡迎男歌手獎」、「IFPI大獎」等多項樂壇大獎,由他親自作曲的歌曲《沉默是金》亦成為經典。他憑電影《胭脂扣》第三次獲得金像獎影帝提名,而影片中他扮演的「十二少」成為又一經典電影形象。 1986至1987年張國榮連續兩屆奪得「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金曲金獎】; 1988至1989年張國榮連續兩屆奪得「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最受歡迎男歌星】; 1988至1989年張國榮連續兩屆奪得「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的【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 告別樂壇演唱會(10張)1989年,張國榮包攬了「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IFPI大碟獎」等多項樂壇大獎,事業如日中天的他宣布告別歌壇,並在紅館連開33場「告別樂壇演唱會」。他精湛的歌藝,出色的舞台駕馭能力令歌迷如痴如醉,這場演唱會也被喻為香港最為經典的演唱會之一。 同年,他推出 的 《側面》、《Salute》、《Final Encounter》三張大碟張張大賣。大碟《側面》香港本地銷量突破六白金,並獲得「叱吒樂壇大碟IFPI大獎」。作為翻唱專輯的《Salute》一經推出即成為一張叫好又叫座的唱片,它亦成為香港流行樂史上翻唱類大碟難以逾越的高峰。 大碟《Salute》之所以受到業內的一致稱贊並成為經典,究其原因:首先是盡心;然後是一份自信,一位樂壇王者,自然有一份超乎尋常的自信,演繹起他人作品來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1990年,退出歌壇的張國榮前往加拿大開始他的隱居生活。 退出樂壇--揚威影壇 張國榮電影劇照(10張) 歌壇盛放的同時,他在影壇也造就了同樣的輝煌。他是第一位既獲得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同時也是 金像獎影帝 的香港男藝人 。2005年,金像獎協會評選了「中國電影百年百部最佳華語片」,他主演的電影有八部,入選作品數量居華人演員之冠,他亦被選為「中國電影一百年最喜愛的男演員」。在同時期的「港人最喜歡的十部電影」評選中,張國榮主演的作品佔了五部,其中有三部在前五名之中,《霸王別姬》則名列第一名。 1990年,張國榮主演了《阿飛正傳》,這部電影被稱為香港影壇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影片里張國榮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孤傲叛逆的浪子形象,精彩傳神的表演也讓他成功摘得金像獎影帝桂冠。此後無論是文藝片、喜劇片亦或是動作片,他都能揮灑自如,並以自己的氣質和天賦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銀幕形象:《倩女幽魂》中的寧采臣、《胭脂扣》中的十二少、《阿飛正傳》中的旭仔、 《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東邪西毒》中的歐陽鋒、《春光乍泄》中的何寶榮都已成為留名影史的經典角色;《家有喜事》中的常騷、《花田喜事》中的高柏飛等喜劇形象深入人心 ;《槍王》、《異度空間》等電影則展示了他在演藝生涯後期對人物內心世界更加深入的挖掘。 代表作《霸王別姬》 1993年,他主演了《霸王別姬》,這部電影被稱為中國電影史上難以超越的豐碑,同時也為他帶來了崇高的國際聲譽。張國榮以其精湛的演技把「程蝶衣」這個不瘋魔不成活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該片先後獲得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這是中國影片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獲此殊榮),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費比西獎(《霸王別姬》全票通過,這也是中國影片首次獲此獎),第51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大獎。張國榮也憑此片獲得「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外語片男主角」、「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最佳男主角」、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提名(張國榮僅以一票之差落選戛納影帝,而且原因是組委會想要分散獎項)。 1994年,他主演了《東邪西毒》,這部電影被稱為華語武俠電影的另類高峰。張國榮以其精湛的演技將歐陽峰這個殺手角色刻畫的入木三分,他本人也憑此片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 代表作《東邪西毒》 張國榮以自己的天才和勤奮,塑造了命運曲折跌宕、個性千變萬化的數十個角色,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並重,在華人電影史上留下了寶貴而鮮明的足印,也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肯定。他主演的電影名作有《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東邪西毒》、《胭脂扣》、《倩女幽魂》、《春光乍泄》、《槍王》、《金枝玉葉》等。他個人以精湛的演技,先後獲得包括戛納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在內的十八個影帝提名,當選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男主角、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最佳男主角,受邀擔任東京國際電影節和柏林國際國際電影節評委,公認為最傑出的華人影星之一。 26年的演藝生涯中,他一共出演了56部電影,香港本埠票房總成績達7.76億港幣,票房號召力居影壇前列。 他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打破大陸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紅色戀人》位居1998年國產片票房前三甲,《金枝玉葉》拿下了1994年香港電影暑假檔票房冠軍,《大富之家》、《花田喜事》均進入香港電影歷史上最賣座的50部電影排行榜,而在1996年,張國榮主演的電影有3部進入當年香港電影票房TOP10排行榜。 復出樂壇--走向事業另一高峰 1995年 ,退出樂壇六年的張國榮在萬眾期待下重新開始了他的音樂事業。復出後的他雖然宣布不再領取任何競爭性質的獎項,但是仍然保持著很高的人氣,歌曲長時間在各大排行榜上占據頭名。 他推出的專輯《寵愛》全亞洲年度銷量突破200萬張,香港年度銷量30多萬張,位居IFPI公布的全年唱片銷量榜榜首,被業界稱為「救市之作」。此後陸續推出多張唱片,皆取得銷量佳績。他親自作曲的歌曲繼續在樂壇大熱,並且憑《紅顏白發》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跨越97世界巡迴演唱會 1996年12月 ,他舉行了55場「跨越97」世界巡迴演唱會。在演唱會中,他將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送給他生命中摯愛的朋友唐先生。這份在華人社會中一向被排斥的感情,仍然因其坦率、誠摯和持久而贏得了公眾的廣泛尊重。 1999年 ,他獲得了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以及「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的榮譽大獎。2000年7月31日-2001年4月16日,舉辦「熱·情演唱會」世界巡迴43場,他親自擔任演唱會的藝術總監,世界時尚大師Jean Paul Gaultier擔任整場演唱會的服裝設計。張國榮是唯一一個能夠讓Jean Paul Gaultier為其設計服裝的亞洲藝人,這場堪稱完美的演唱會也受到樂迷的熱烈歡迎。 2000年, 他在香港電台舉辦的「九十年代十大演藝紅人」評選中名列榜首 ;同年由他執導的公益電影《煙飛煙滅》上映後得到了廣泛好評,他的導演才華也初露鋒芒。 從2000年到2001年這兩年內,張國榮囊括了華語樂壇的多項榮譽大獎 , 包括「亞洲最傑出藝人獎」,「千禧全國成就大獎」,「金曲銀禧榮譽大獎」等。
J. 電影《無間道》系列都獲得過什麼獎項
一、《無間道》
1、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2、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梁朝偉);
3、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劉偉強、麥兆輝);
4、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輯(彭發、彭正熙);
5、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麥兆輝、庄文強);
6、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黃秋生);
7、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伍樂城);
8、第46屆日本藍絲帶電影大獎最佳外語片;
9、新浪港粵十年頒獎禮最受歡迎香港電影;
二、(《無間道Ⅱ》)
1、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黃家強,葉世榮);
2、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電影(劉偉強);
3、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配角(廖啟智);
4、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觀眾票選最受矚目男演員(梁朝偉);
5、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觀眾票選最受矚目電影,
三、《無間道3:終極無間》
1、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劉德華)。
電影創作背景:
《無間道》的創作靈感源於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變臉》。麥兆輝認為《變臉》中「交換面孔」的橋段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於是麥兆輝提出可不可以講一個故事,將兩個角色交換過來,但是不需要手術,只是身份和內心的交換。
麥兆輝、庄文強在創作《無間道》劇本的時候一直在寫作上相互溝通,麥兆輝寫完了一個完整的劇本,寄給庄文強,庄文強把劇本改了一遍又寫信送給麥兆輝修改。
在麥兆輝的劇本構想里,最初只有警察到黑社會卧底的故事線條。後來劉偉強又在原始劇本的基礎上加了很多的元素進去,並加入黑社會的人去警局做卧底的另一條線。
在劇本的修改過程中,《無間道》的定位也隨之改變,電影劇本最初是警匪鬥智為重,後來黑幫或英雄片的元素變得濃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