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顧城寫過哪些情詩 顧城和謝燁的愛情故事
顧城寫過哪些情詩 顧城和謝燁的愛情故事
最後編輯:2017/1/17 8:53:55 瀏覽:39 分類:微信頭條
顧城情詩
顧城的詩普遍是朦朧的意境,從詩文真正意義上來講完全純粹的情詩。而且,在顧城的詩集資料上,顧城的情詩並沒有單獨記載,而是與其他詩集一起歸檔一冊。所以,對於顧城情詩的鑒別,只能由我們讀者來自行判斷。在顧城死後,顧城的詩更為人們所知,而顧城的情詩大概就是《遠和近》、《我是一座小城》、《別》、《鐵鈴》、《雨行》等詩。
顧城《遠和近》
顧城情詩略帶有絲絲朦朧的傷感和綿延的思緒,並非濃烈的愛情和心心相映的愜意。就拿《遠和近》來說,「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這首情詩並沒有常人所讀的愛人心心相惜,心靈互通之寓意,而是用大自然的愜意和淳樸在象徵這愛情的美妙氛圍,觸景生情。另外運用「遠」和「近」這個物理上的衡量標准婉轉的表現了與愛人之間那份似近似遠,亦或是對於愛情的存在之疑惑,愛在哪裡?有多深?傷感層層流轉在詩間揮之不去。顧城的情詩也並非都是傷感的,又有《雨行》就像是他的妻子謝燁的愛情之路,「我們打開了雨傘,索性塗黑了天空」二人互相扶持去面對人生的苦難,情詩裡面又有「兩對行星,似乎沒有定軌」表露了:其實顧城的心裡對於愛情或者是感情,是空虛的。所以才寫出來了這么空靈,若即若離的情詩。
顧城的情詩自然是由情而發,也許是在他年少成年時所寫,也許是他邂逅愛人是所創,也或者是與愛人攜手天涯時所作,這個世人都不知道,但對於顧城的情詩,我們能夠深入理解他的意境和涵義,這才是最重要的。
顧城散文
在文革時期,顧城便開始創作,為人們廣為流傳大多數是他的詩文,但是顧城散文相比較而言,並沒有那麼出名。其實,顧城的散文大多數是歸納在了一個單獨的《顧城散文選集》里,並沒有以每篇散文區別成冊。
顧城圖片
與他的詩文文筆一樣,顧城散文同樣是干凈無瑕,充滿幻想也略有情感憂郁,甚至包涵積極的人生態度。顧城一生的散文前前後後歸納在《顧城散文選集》里一共有58篇。其中包涵:《兩個夢》、《啟開天國的門》、《在萬物中》、《母親》等散文。從這些優秀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顧城除詩歌之外的對文學,繪畫和音樂爆發性的創作和從未改變的心中思想。其實顧城在文學界的名聲已經很大了,對於寫作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從他的散文裡面就可以領略到他對於文學的熱愛和堅持,對於純真的執著。
而且伴隨著詩歌的流傳,也有不少散文也漸漸出名。「我喜歡海洋也露水,我喜歡永恆也愛生命。」這句很出名的句子是來自於顧城的散文,這句話很直接坦白表露了顧城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個人追求,與以往顧城的詩的風格大不一樣。再有「有些燈火,是快樂的,它知道熄滅以後的日月,我知道她的快樂。」讀完不難感受到,顧城很歡快的意境氛圍和他與自然心靈互通的靈魂釋然。所以說,顧城的散文其實是更高層次的一個表達方式。
顧城和謝燁
1979年,顧城和謝燁相遇在一列火車上,茫茫人海,相識在那裡,也算是緣分,當時顧城就坐在謝燁的對面,謝燁也更加不知道這就是很出名的詩人顧城。
顧城和謝燁圖片
後來,顧城給謝燁寫了表白的情書,謝燁對顧城的情分記在心裡,就去顧城家裡找他。從此,他們二人便開始了戀愛的歷程。
顧城和謝燁得感情如膠似漆,在四年之後共結連理,正式成為夫妻。謝燁其實是生性豁達,為人樂觀,吃苦耐勞,而顧城在生活上基本無法自理,買菜做飯等都不會,所以很依賴謝燁。謝燁為了讓顧城更好的寫詩,自己養雞賣蛋賺錢來維持家庭。兩個人互相依賴互相扶持,據說在顧城國外演講的時候,顧城也要帶上她,等顧城演講完,他們就一起回家,那一幕猜想應該很溫馨。在朋友的眼中,他們是一對模範夫妻。
1987年顧城和謝燁一起去了國外,為的是顧城找一個思想的自由空間。在國外,顧城英語不行,那是的汽車他也不會開。跟之前一樣,顧城很依戀謝燁。但謝燁對於顧城沒有經濟收入來源,因為這件事,曾經和他鬧過矛盾。後來,顧城和謝燁,並迎來了第一個他們的家庭新成員,桑木耳。但顧城對於他們的還是並不是很喜歡,因為他對於生活思想單純,覺得孩子的出現,帶走了謝燁對他的照顧。於是,桑木耳和他們二個人,並沒有像其他夫妻一樣成立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是顧城和謝燁的感情是很深厚的,這點無可厚非。
舒婷顧城
舒婷顧城同事一個派系的詩人,是顧城一生的朋友,也是文學上的小夥伴。
舒婷圖片
舒婷顧城是在當時北京的一個詩會上認識的,那時候的顧城24歲,兩個人文學交流很是歡快,隨後就成為了朋友。在北京的那段日子,無論是在詩會和住宿還有吃飯,二人都是經常在一起交流。那個時候,舒婷還幫助顧城擺脫了嚴肅的教導老師。隨後,舒婷和顧城遊玩了北京很多好玩的地方,為他們的友誼添加了很多溫情。後來顧城愛上了謝燁,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舒婷,作為顧城的好朋友,舒婷心裡很高興,也很祝福他們。
舒婷的文學價值雖然沒有顧城的高,但是大家的水平和創作差不多是在一個層次上,畢竟文學作品是沒辦法用世人喜歡的程度來衡量的。舒婷可以說也是一個傑出的文學才子。舒婷顧城曾經共寫了一部詩集叫《舒婷顧城抒情詩選》。作上也有很多的碰撞,最後也必定會有作品見士世。後來顧城在外國的那段生涯,舒婷也過去了,在外國的荒島餘生,舒婷和他們一起艱難的過著。最後顧城和妻子謝燁產生矛盾,舒婷在當時勸解,調和,是有心幫著這位老朋友過上家庭幸福的生活。但是終不遂人願,結局的殘疼也撞擊著舒婷的心疼。她是即為謝燁抱屈,也心疼顧城,畢竟認識很多年了。在顧城死後,舒婷對謝燁和顧城感到很惋惜,也很是懷念他們。
❷ 顧城和妻子死後,兩人唯一的兒子現在怎麼樣了
1993年10月8日,文壇發生了一件令人非常震驚的事——著名詩人顧城用斧頭砍殺了自己的妻子謝燁,然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誰也沒想到,這位性格內向的詩人,竟然拿起斧頭,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再自殺。那麼,顧城和謝燁唯一的兒子後來怎麼樣了?
原本木耳還想去看看外祖父和外祖母,但被祖父阻攔了。因為顧城殺害謝燁後,兩家人就斷了關系,沒了來往。他害怕木耳一不小心說出當年謝燁去世的真相,讓謝家人觸景傷情。後來,木耳還是回到了紐西蘭,娶妻生子,過著普通且平淡的生活。
❸ 顧城和謝燁走了十多年了吧!小木耳該長大了,他過的好嗎
1993年10月8日,詩人顧城殺妻後自殺、留下5歲兒子桑木耳的爆炸性新聞轟動一時。13年來,顧城遺孤桑木耳的情況時刻牽動著國人的心,但其家人卻始終對桑木耳的成長守口如瓶。昨日,顧城父親、著名詩人顧工打破13年的沉默,首次向本報記者講述了孫子桑木耳在異國他鄉的故事。
跟著姑姑海外小島長大
昨日下午,顧城父親、著名詩人顧工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雖然年事已高,顧工老人的思維和語言卻十分清晰。顧工告訴記者,顧城之子全名為SAMUEL·顧,中文翻譯為桑木耳。1993年,顧城殺妻自殺的人間悲劇發生時,5歲的小木耳並不在現場。「13年過去了,現在木耳已經是個18歲的帥小夥子了。」多年來,桑木耳在紐西蘭的生活一直是個謎。顧工先生告訴記者,桑木耳一直在紐西蘭的一所小島上成長,陪伴在他身邊的是顧城的姐姐顧鄉以及顧鄉的兒子彌樂。「木耳上學都是在島外,顧鄉每天會送木耳坐渡船去島外上學,晚上又會接木耳回島上。」木耳跟顧鄉的兒子彌樂十分親密,兩人經常徹夜長談,「這是木耳能在異國他鄉唯一感受到的血緣親情了。」
❹ 為什麼顧城自殺前砍死了謝燁
顧肯定是精神不正常,正常人可以做到討厭自己的孩子,把孩子送外族人養這么狠心的?謝要是阻止李進入他們的生活或者早點離婚,悲劇估計不會發生。顧是依賴謝的,李的背叛,謝的背叛,他就奔潰了。謝要是果斷離婚走人,現在估計能幸福生活。李可以說是這兩人悲劇的催化劑。謝被殺很大原因是顧認為謝出軌,謝離婚是因為顧的出軌,可以說這是出軌釀成的悲劇,當然要是顧是理性的正常人,熱愛生活的人,悲劇根本不可能發生。
希望這件事能警惕後人,不要有一夫多妻的生活,生小孩一定要負起做父母的責任,不想要孩子就要做好避孕措施,精神有問題及早就醫,名人也是人,不要過度迷戀,女性要勇敢自立,碰到這種男人盡早離開,不要存在一絲幻想,絕不能心軟
❺ 求這部電影名字。找不到電影名字。求這女的叫什麼名字也可以
你要想知道電影名字,那得上傳一張或兩張圖片讓大家幫你看看呀,不然怎麼幫你。
❻ 顧城與謝燁的死亡之謎
我覺得我們還是不要對任何死亡做出評價或自認為
畢竟有些事情不像一般人那樣想的
也有些感受是我們察覺不到的
如果你真的愛他
愛他的詩
愛他的痛苦與彷徨
那就讓我們靜靜地閱讀與緬懷
對於這樣一個童話詩人
❼ 以前看過這部電影,但是忘記了這女的叫什麼名字,連電影名字也忘記了。
電影:內衣少女 (2008)
導演: 陳慶嘉 / 秦小珍
編劇: 陳慶嘉 / 秦小珍
主演: 鄧麗欣 / 鄭中基 / 王祖藍 / 賈曉晨 / 李曼筠/ 文詠珊 / 梁詠琪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2008-08-08
又名: La lingerie
劇情簡介 · · · · · ·
Miu(鄧麗欣 飾)去應聘一家內衣公司,結果得到內衣調查員的工作,同時一直單身的姑姑去世,Miu與號稱「大叔殺手」的表妹Donut(文詠珊 飾)一同搬入了姑姑的華居。公司這邊,市場部的少女殺手Lucas(鄭中基 飾)試圖推倒Miu未果,轉而以朋友的立場對她,在Lucas的開導下,Miu先後捲入與「銀行經理」、著名才子、自戀的公司太子爺諸人的荒誕交往。住在Miu樓下的空姐Celina頻頻丟失內衣,在報警時結識了輔警沈家俊(徐天佑 飾),二人很快同居,但代價是小輔警不能阻礙空姐的攀高枝夢想……Miu在市場調查中結識的酒店公關CC(賈曉晨 飾)巧遇羞澀的哈佛畢業生Eugene(安志傑 飾),後者讓CC找到了愛情的希望……幾個女孩在各自的愛情路上磕磕絆絆,而內衣,也在她們尋找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❽ 謝燁的人物作品
當我離去的時候/我們相信你能微笑/能用愉快的眼睛,去看鴿子/能在那條小路上/跳舞,一邊想入非非地/設計著未來/我相信我是幸福的/甚至幸福得不能呼吸/不能回答你的詢問/我待得太久/已變成/一片山谷/已變成了/山谷中泉水和雲雀的歌聲。」(《我不相信,我相信》)。
顧城和謝燁原本是非常相愛的,但後來很不幸,英兒介入了他們的感情。
1993年10月8日於紐西蘭所居島,謝燁被其丈夫顧城重傷,顧城後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
❾ 顧城怎麼死的謝燁背叛了他嗎
顧城的「自毀毀人」固然殘忍,雖然他完成了自我審判,是是非非都隨生命的風帆遠去了。他留下的悲劇是大的,我們應當予以理性的反思。顧城的殺妻然後自殺,原因眾說紛芸,無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糾葛中不能自拔等諸如此類。但莊周先生此刻如獨立檢查官跳將出來,硬是從顧城詩作中檢索出一連串並非「孤證」的鐵證,搞了一個顧城殺人行凶動機大曝光。也就是說顧城從25歲時(1981年)寫下《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開始,就埋下了殺人的伏筆,直到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等待了12年之後才得以實現「自毀毀人」的夢想。這真是驚人的發現,詩歌歷史上的「哥得巴赫猜想」。在莊周先生的筆下,顧城若干年前傳誦一時的詩作,不但今天「看起來毫不朦朧」,完全是一名兇手明顯顯的供詞!可惜時下不興「文字獄」,要不憑莊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現在我將莊周先生引用的「證據」用「*」標明還原原詩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為什麼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時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只有撕碎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讓它們去尋找蝴蝶*讓它們從今天消失
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待著*等待著又等待著*到了,大鍾發出轟響*我要在震顫間拋出一切*去享受迸濺的愉快*我要給世界留下美麗的危險的碎片讓紅眼睛的上帝和老闆們去慢慢打掃《有時,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時候我也在路上想過好象你會先去,按照古老的習慣我沒想過那個人,因為習慣是抽象的螺紋*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學*她們害怕我,她們只敢在門外跺腳*我恨她們藍色的腿彎,恨她們把你叫走*你們在樹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惡的計劃最後,我總沾滿白石灰,慢慢離開夜晚
(《顧城詩全編》中「凶惡」為「搗亂」)《鐵鈴——給秋天離家的姐姐》(1983年)
根據我粗淺的讀詩經驗,《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真實地表現了那個時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沒有得到一個彩色時刻」,沒有蠟筆只有手指和創痛,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也就是喜愛幻想的孩子不能在心愛的白紙上描繪「蝴蝶」般的夢想世界,只好一張張撕碎失落如單調的昔日時光,但少年依舊任性地想,明天一定是個彩色時刻。《有時,我真想》這首詩的副題是「一個異國侍者自語」,作者虛擬侍者厭倦老闆的專制,在想像的對抗中打爛瓶子,讓老闆自己打掃的場景,抒發作者對新時代到來的「鍾聲」的應和與喜悅。《鐵鈴——給秋天離家的姐姐》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我」回憶了童年與姐姐生活的許多細節,親情感人,歷歷在目。抄錄的第四節寫的是姐姐和女同學在樹林里玩耍而不讓愛搗亂的弟弟「我」參與,「我」十分氣恨她們丟下「我」,便想著拿白石灰砸她們來報復一事。作者適度採用了誇張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莊周先生為何一眼就從詩中看出顧城包藏禍心,步步陰險透著殺氣,並由此推斷詩句預示著顧城自毀毀人的陰謀?
莊周先生將「迸濺」,「凶惡」,「憎恨」,「寵壞」,「任性」,「撕碎」等一類詞語簡單粗暴地與顧城後期所為聯系在一起,又包藏著怎樣的用心,透著怎樣的意氣呢?
顧城之死並不足道,但顧城作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詩歌領域是有相當特殊的貢獻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那個時代的聲音永遠不會隨記憶磨滅。我不禁要問莊周先生:假如你是在1993年以前寫下《齊人物論》,對顧城的評價是否還這樣蓋棺定論呢?
淺論顧城詩歌的藝術特點
張虹
摘 要:本文認為顧城詩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現手法:首先是象徵隱喻法;第二是抽象變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疊合法;第五是物人轉換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躍法。
關鍵詞:顧城;詩歌;藝術;意象
顧城的詩,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正如這首《一代人》,短短的兩行詩句,卻清晰地勾畫了一群探索者的堅定形象。我暗嘆詩人獨特的想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僅僅是十幾個字,字里行間卻還有著看似簡單實為復雜的意象。在顧城的詩作中,人們總能找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❿ 反映詩人顧城一生的電影名字叫什麼
《顧城別戀》
導演:李載勇
主演:馮德倫、李綺紅、森野文子
國別:中國香港
劇情簡介:
顧城,1956年生於北京,後隨父母下放至山東,在膠東半島度過了童年。後成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1979年在京滬特快列車上見到謝燁,對她便一往情深,不久,他全不能自製,趕到上海,向謝燁求婚。狂熱地追求謝燁四年後終於如願以償。1983年8月5日結婚。隨後出國漫遊瑞典、英國、荷蘭、紐西蘭、澳大利亞諸國後,定居於大洋洲的激流島上,過起了自耕自足的桃花源生活,這應說是一個童話詩人很好的歸宿了。
但是正因為顧城太天真、太童話了,所以他追求的完善在現實面前成為另一種永遠不可實現的烏托邦。顧城是個已經長大的卻不願長大的孩子。他是註定了要在時間之河上傷心而焦灼地漂流。窮居小島,顧城他們的生活是很拮據的。再加上有人追求他的妻子,使他更覺得自己的完美夢殘破不堪;遂有他所愛的情人「英兒」——在國內詩壇小有名氣的麥琪又隨一練氣功的洋老頭私奔離他而去,又有因夫妻間一件小小的爭吵而導致用斧弒妻的惡劣行徑,然後懸頸自盡的悲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