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中國國產的兒童電影
1、《動物出擊》是馮小寧執導並編劇的萌寵歷險電影。本片講述萌娃「媽寶」和一群逗萌寵物,在無人察覺和幫助的情況下,組隊營救一艘滿載劇毒葯品並失控的輪船,保護人類免於滅頂之災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4月30日在全國各大院線登陸。
2、《小狗奶瓶》是由彭力自編自導、徐小明監制,奶瓶、康瀟諾、高婷婷、陳一榕、魏子涵、亓小飛主演的現代寵物電影。該片講述了萌犬奶瓶與小主人好好從美好的相遇到分離走失、尋找彼此的故事。
3、《斗魂之熊孩子》以一個8歲孩子的視角講述一位80後單身辣媽與熊孩子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用極具生活氣息的輕喜劇方式探討了單身媽媽、離異家庭等嚴肅話題,以幫助廣大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4、《兩個俏公主》是由薛玉崢執導,馬正陽、張艾、顧辰參與配音的一部動畫電影。該影片講述了兩位公主紅鈴和桃茜,為了兌現幫助天鵝王子找回聖羽的承諾,前往鷹王的國家冒險的故事。
5、《雲上日出》是改編自夏家駿的自傳體作品《在崖縫中生長》,由熊瑋執導,榮梓杉、關亞軍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片講述細菌戰下,一所兒童教養院內孩子們之間陪伴、成長與救贖的故事。
B. 尤小剛主要經歷
尤小剛
尤小剛,1952年5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72年,在安徽滁州文工團任演員、導演。1979年,由其編導的話劇《葉挺軍長》獲中國文化部演出獎、創作獎。1982年,開始製作個人第一部軍旅劇《獵鷹》。1983年,由其執導兼編劇的戰爭題材電視劇《緊急起飛》播出,該劇獲第四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單劇本三等獎。1986年,由其執導電視劇《凱旋在子夜》播出,該劇獲第五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優秀連續劇獎、第七屆中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1989年,由其執導的電視音樂藝術片《夜郎風情》播出。1990年9月,由其執導的戰爭劇《巾幗悲歌》播出,該劇獲第十一屆中國優秀電視劇獎。1996年,由其執導的傳奇劇《大命運》播出。1997年,由其執導的劇情劇《銀樓》播出,他憑借該劇獲得第九屆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優秀導演獎。1998年,由其執導電視劇《補天裂》播出,他憑借該劇獲得第一屆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家獎。
2003年,由其執導的古裝宮廷劇《孝庄秘史》播出,他憑借該劇獲第十三屆春燕獎最佳電視劇導演獎。2005年2月,獲得2005中國十大魅力英才。2011年4月,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時代新聞人物稱號。2014年9月,獲得第二屆斯拉夫童話國際影視節太陽神獎。2018年10月,獲得美國亞洲影視聯盟金橡樹獎金牌出品人獎。
中文名:尤小剛
別名:趙曉剛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52年5月
職業:導演、製片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
代表作品:緊急起飛、凱旋在子夜、銀樓、補天裂、京都紀事、孝庄秘史、前清秘史、楊貴妃秘史
主要成就:1987年十大新聞人物
2000年中國文聯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
2007年第十屆歐亞廣播電視節傑出貢獻大獎
2010年俄羅斯歐亞廣播電視協會重大貢獻獎
2014年第二屆斯拉夫童話國際影視節太陽神獎
第十二屆中國時代新聞人物稱號
第十三屆春燕獎最佳電視劇導演獎
職務:製片人
人物經歷
1972年,在安徽滁州文工團任演員、導演。1979年,由其編導的話劇《葉挺軍長》獲中國文化部演出獎、創作獎。
1982年,開始製作個人第一部軍旅劇《獵鷹》;之後拍攝了電視劇《一代天驕》。1983年,由其執導兼編劇的戰爭題材電視劇《緊急起飛》播出,該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描寫了中國空軍某一個運輸小組在執行一次緊急搶險任務時,全體人員團結一致,合生忘死,最終勝利完成任務的故事。該劇獲第四屆中國優秀電視劇獎飛天獎。1984年,執導根據王朔同名小說改編的愛情劇《空中小姐》。
1986年,由其執導,朱琳、石兆琪等主演的電視劇《凱旋在子夜》播出,該劇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講述了童川和江曼在戰火中依然不離不棄的浪漫愛情故事。4月25日,該劇獲第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連續劇獎、第七屆中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
1987年,由其執導的電視連續劇《狂潮》播出,該電視劇獲全國優秀改革題材電視劇獎、華北地區優秀電視劇獎。1988年,由其執導的電視連續劇《我在尋找那顆星》播出,該劇獲華北地區優秀電視劇獎二等獎;同年,他獲得全國新時期十佳電視導演。1989年,由其執導的音樂藝術劇《夜郎風情》獲得北京市國慶四十周年優秀文藝作品獎以及北京市優秀文藝作品二等獎。
1990年9月,由其執導的戰爭劇《巾幗悲歌》播出,該劇主要講述了闖王義女慧梅為大義犧牲兒女私情,但卻無法阻止丈夫袁時中背叛闖王,在闖王與小袁營反目的爭殺中,慧梅香殞魂消的故事。該劇獲第十一屆中國優秀電視劇獎。
1992年,由他執導的電視劇《神州第一街》獲北京市優秀文藝作品獎;同年由他執導的8集情感命運電視劇《走出沼澤》獲北京市優秀文藝作品獎以及第十二屆中國優秀電視劇獎提名。1993年,由他執導的電視劇《電視茶館》獲第十三屆中國優秀電視劇獎。
1994年,由其執導,鄔倩倩、石兆琪、劉文治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劇《京都紀事》播出,該劇主要講述的三代人的命運曲折,以及四家人情愛跌宕的故事。播出後獲華北地區優秀電視劇獎。
1995年,由其執導電視劇《李潤五》播出,該劇入選中宣部九六年度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六屆作品獎、北京市九六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作品獎,獲得華北地區短篇電視劇二等獎、北京市第七屆電視藝術春燕獎優秀單本劇獎、北京市第一屆文學藝術獎、九六年度中央電視台「迎國慶--優秀電視劇展播」優秀劇目獎。
1996年,由其執導,翟萬臣、鄔倩倩、劉濤等主要的傳奇電視劇《大命運》播出,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風雲際會,港澳回歸舉世矚目,大命運如浪翻卷,引得家族沉浮的故事,該劇獲得第十屆華北地區電視藝術舞龍獎中篇電視劇二等獎、第八屆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特別獎以及第二屆南京市五個一工程獎優秀作品獎。
1997年,由其執導,鄔倩倩、奇夢石、蓋麗麗等主演的電視劇《銀樓》播出,該劇講述的是十九世紀發生在商界里的故事。他憑借該劇獲第九屆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優秀導演獎。
1998年,由其執導,蔣愷、楊_娜、謝爾蓋等主演的電視劇《補天裂》播出,該劇講述了百年香港風情畫,感天動地生死戀,異彩紛呈眾生相,慘烈悲壯群英圖的故事,該劇獲得入選中宣部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在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徵集評獎活動中獲得榮譽獎,獲得北京市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獎、第二十屆飛天獎長篇電視連續劇三等獎、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劇作品獎,第十屆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優秀製片獎。他憑借該劇獲得第一屆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家獎。
1999年,由其執導電視劇《共和國往事》播出,該劇通過孫成蕙一家3代人的悲歡命運,把50年的滄桑歷程,一幕幕呈現在觀眾面前。該劇入圍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劇作品獎、首屆老舍文學創作獎提名獎,獲得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優秀獎第一名,第十屆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長篇電視連續劇特別獎。
2000年,獲得第二屆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以及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2002年3月9日,其執導的古裝劇《鳳在江湖》播出,該劇講述了燕山派大弟子雲瀟瀟因為尋找雪劍而發生的一段驚心動魄愛恨情仇的江湖故事。他憑借該劇提名第二屆中國電視藝術「雙十佳」十佳導演獎。
2001年6月,由其執導,巍子、鄔倩倩、廖京生主演的偵探懸疑劇《非常接觸》在北京電視台首播。該劇講述了中國東南沿海即將進行三軍聯合演習之際,國家安全人員與某海外間諜機關的特務圍繞導彈發射的關鍵問題,展開的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
2003年,由其執導,寧靜、馬景濤、劉德凱等聯袂主演古裝宮廷劇《孝庄秘史》播出,該劇改編自清朝孝庄文皇後的生平事跡。播出後獲得獲得第二十一屆金鷹獎中國長篇電視劇優秀作品獎、新浪新聞評選年度人氣電視劇銀獎、中宣部第九屆北京市五個一工程作品獎、第十三屆春燕獎最佳長篇電視劇獎,他憑借該劇獲第十三屆春燕獎最佳電視劇導演獎。
2004年3月22日,由其執導,馬景濤、胡靜、戴嬌倩等主演的清裝宮廷劇《皇太子秘史》在上視電視劇頻道首播。該劇是「前清秘史劇」系列之一,講述了清朝被兩立兩廢的皇太子胤_的故事;6月16日,由其執導,陳龍、戴嬌倩、劉冠翔等主演的年代愛情劇《情斷上海灘》播出。該劇講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六個青年男女是如何抗拒社會,要擺脫繁縟束縛,追求自我理想不斷掙扎的故事。
2005年2月18日,獲得中國十大魅力英才;4月22日,由其執導,由馬景濤、陳德容、劉燦等主演的秘史系列劇第三部《太祖秘史》在CCTV8黃金檔首播,該劇講述了一代君王努爾哈赤金戈鐵馬又兒女情長的傳奇一生。
2007年5月,由其執導,吳奇隆、陳德容領銜主演的民國商戰電視劇《大碼頭》播出,該劇講述了民國初期廣東商埠里中國商人與外國商人互相競爭、爾虞我詐、一代華商巨子從崛起到沒落的命運經歷。
2008年2月23日,由其執導的歷史電視紀錄片《前清秘史》播出,講述了明清兩代自明朝萬曆至清朝雍正共9位皇帝、579位歷史人物、236個歷史故事。該劇獲得薩拉托夫全俄影視節「最佳紀錄片大獎」、第二屆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人文紀錄片獎、優秀編導獎、第十屆歐亞廣播電視節傑出貢獻獎;12月30日,獲得「國劇盛典」中國電視劇30周年最具影響力人物獎。
2009年7月,由其執導,馮遠征、趙文_、劉燦等主演的諜戰劇《對手》播出。該劇以嶄新的視角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的命運。該劇獲得第五屆烏克蘭共贏國際電視節評委會大獎、第十一屆歐亞廣播電視節最高獎創作大獎、第四屆俄羅斯影視節外國影視節目大獎、第十二屆莫斯科國際偵探電影電視節最佳電視劇獎。他憑借該劇獲得騰訊網2009年度星光大典年度電視導演獎。
2010年4月3日,由其執導,陳小春、萬妮恩、劉燦等主演懸疑劇《勇士的最後秘密》播出,該劇講述了《獵人筆記》法國版手稿一直珍藏在法國國家博物館中,隨著這份手稿在俄羅斯展出,各路犯罪團伙為得到它絞盡腦汁,展開了一場奪寶大戰的故事。該劇獲得第五屆共贏國際電視節評委會大獎、第十二屆歐亞廣播電視節論壇特別獎、俄羅斯歐亞廣播電視重大貢獻獎。
2011年4月24日,他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時代新聞人物稱號;7月26日,獲得第一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最具影響力人物獎。
2012年3月,由其執導的電視連續劇《8090向前沖》獲得第十三屆歐亞廣播電視節最佳青年題材電視劇獎;10月26日,他憑借執導的電視連續劇《凱旋在子夜》獲北京電視劇輝煌30年優秀導演獎。
2014年9月15日,獲得第二屆斯拉夫童話國際影視節太陽神獎;12月30日,獲得第六屆澳門國際電影節中國影視產業發展貢獻獎。
2017年7月14日,跟許永昌聯合執導,黃維德、牟星、何晟銘等主演的警匪劇《反恐特戰隊之獵影》播出,該劇講述了反恐隊員們為了保衛國際及周邊環境的安定,承擔了嚴峻任務,在復雜的局面面前表現了反恐英雄的忠誠、奉獻、作戰意志和犧牲精神的故事。10月,該劇獲得美國亞洲影視聯盟「金橡樹獎」特別藝術貢獻獎,他憑借該劇獲得第十三屆中美電視節年度最佳導演獎。
2018年10月26日,獲得美國亞洲影視聯盟金橡樹獎金牌出品人獎。
個人生活
尤小剛的第一任妻子是田歌,兩人於婚後因忙於工作忽略了感情的交流,最後這段婚姻維持不到十年而終離異。第二任妻子是鄔倩倩。
2015年,尤小剛在接受采訪時確認自己與鄔倩倩於2012年和平分手,同時確認跟周庭伊是戀人關系並表示兩人都很認真對待這份感情。
主要作品
編劇作品
導演作品
製片人作品
獲獎記錄
人物評價
在電視劇《乾隆秘史》中,尤小剛開創性地將《紅樓夢》中大家族噩運覆滅的歷史背景與大清第一謎案——弘皙逆案聯系起來,角度之新,填補了國內清史大劇的空白。而從影視劇角度來說,尤小剛把秘史IP與《紅樓夢》這樣的泛IP有機結合,也可謂一大壯舉(北青網評);在《楊貴妃秘史》中,尤小剛試圖把大唐盛世時期的每一個細節呈現給觀眾觀看。(搜狐娛樂評)
在電視連續劇《對手》中,導演尤小剛充分發揮了他擅長處理宏大題材和精於剖析人物內心的兩大特點,既描繪了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又揭示出人性的磨難和心靈的掙扎,體現出對於「昔日中日同窗好友,今日戰場生死對手」的無限感慨,展現了人性在戰爭煉獄中的博斗沉浮,或扭曲或升華的不同命運歷程。(北京大學影視學院院長彭吉象評)
C.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D. 《太平輪》你看過了嗎
整部片講的是1949年年底上船前發生的一切雜事,如果你想看撞船、沉船,想看豆瓣截圖里章子怡落水,想看《泰坦尼克號》般的生死離別,那你就直接看《下》吧。《上》的背景是1945年-1949年間抗日戰爭結束到國共內戰結束。盡管演員名單里金城武和宋慧喬排在最前面,但在《上》里沒有主角,也就沒有主線。講的是國黨將軍黃曉明抗日戰爭後一見鍾情宋慧喬,娶了她,讓她懷孕,然後把她送上太平輪到台灣養胎的事;講的是少女宋慧喬愛上帥哥黃曉明突然就成了女人到台灣養胎等老公打完仗團聚的事;講的是日軍軍醫金城武抗日戰爭後,乘著太平輪回到台灣繼續當醫生思念舊情人長澤雅美的事;講的是國黨小兵佟大為和章子怡假結婚並愛上章子怡但還沒碰上太平輪的事;講的是農村靚女章子怡為賺錢買船票去台灣賣淫並一臉無辜貞烈的事。
129分鍾,估計有近50分鍾在描繪打鬼子和打自己人上,其餘80分鍾就是這波人的緩慢眷戀中。明明兩集可以壓縮到一集,主角可以提煉,鋪墊可以50分鍾就夠,但「浪漫的」吳宇森把這個鋪墊拍了129分鍾,然後在最後一分鍾匆匆閃過幾個眾人上船、船上貧民音樂會、船艙進水、金城武滿臉驚愕的鏡頭就彈出一行字「欲知後事,請看《太平輪(下)》」辛辛苦苦駕著笨重的3D眼鏡等待的太平輪在哪?船都沒上!上了,是上了一次,宋慧喬上了,金城武上了,章子怡還興沖沖地跑到售票窗口問船票多少錢。正當我默默點頭影片要進入正題時,章子怡嫌貴沒上,那倆人嗖地就到了台灣,黃曉明和佟大為還在戰場呢。原來這只是太平輪1947年首輪……
這可能是這一群大牌職業演員從業以來拍攝得最簡單的電影。因為從結果看起來,導演沒有任何要求。你根本無法看出任何導演痕跡。章子怡一直綳著一張無表情的臉,佟大為完全靠方言倒口給自己添彩,宋慧喬堅持發著瑪麗蘇的癔症,黃曉明時不時沙溢附體,金城武一直覺得自己就不該開口說話……這部電影基本就是依靠面部特寫、朗誦腔的台詞和永不消停的配樂強撐起來的,那大段大段煽情的曼陀林配樂無論什麼情節,都隨時竄出來……對於這些,吳宇森卻都能接受。作為一部叫做《太平輪》的電影,那艘「輪」就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電影已經進行了40分鍾。如果不是船上印著「太平」那倆字,我都忘了這部電影還和一艘船有關系呢。船第一次出現之後,吳宇森用俯視視角跟著三隻海鷗拍了20秒,就算你曾經拍鴿子成了符號,也不能弄這么個莫名其妙的鏡頭啊,你以為自己在拍《鳥的遷徙》嗎?然後,電影就用字幕敷衍地告訴人們這艘船即將遇到的災難,還希望觀眾敬請期待下部。如果片方和院線真的考慮市場,下部就沒必要上線了。
E. 抗戰微電影不朽的歌觀後感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