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乾女兒的名字叫紅英,老人的名字叫好婆,電影的名字是什麼。
《越活越明白》該劇以仁愛為主題,以人性的百態為素材,預示人生短暫須珍惜,人當有寬懷之氣,寬懷待人,亦寬懷待已。
集數 24集
製片地區 中國內地
類型 情感
都市 倫理
首播時間 2001年
導演 吳培民
好婆無後,幼年家境富裕,她怕死後無人送終,萌生了過繼子女的念頭,鄰居請來了保姆紅英照顧好婆,紅英為財所惑,假仁假義地騙取了好婆的信任,在辦好母女公證手續之後,紅英就開始不擇手段地作弄好婆
Ⅱ 求《我的名字叫紅》的評論。
說實話開頭寫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商業,故事以一個人被謀殺開始,挺像個好萊塢電影的故事解構模式,一開頭給你一個突發事件,吸引你的關注,想往下看到底兇手是誰?
於是接著往下看,都是一篇兒一篇兒的,每一篇兒都是一個人的第一人稱敘述,關於被殺者,關於繪畫,關於宗教等等。開始看的時候是被這個謀殺案吸引的,可看到一半的時候就發現,作者其實根本就沒打算好好給我們將一個謀殺案的故事,他的用心更為深沉,是想通過一個細密畫家的死來展現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以及宗教文化的東西。真是用心良苦哇。
從小說結構上來看,這種多人物第一人稱的寫法其實並不新鮮,我接觸到的第一個這種結構方式是黑澤明的那部偉大電影《羅生門》,說來也巧啊,這本《我的名字叫紅》的故事跟《羅生門》還真有點像!都是以一個兇殺案為開始,以展開調查為線索,電影可能更有意思:關於一起謀殺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每個人都指天發誓自己看到的是事實真相,結果每個人都在說謊,呵呵。
說到這兒我想起好像早時年間王朔也用過這種寫作方法,那個小說叫《各執一詞》,圍繞一個女孩被先奸後殺的故事,不知道老王是不是得到了黑澤明電影的啟發,或者說得再臟點兒,借著當時我國人民對日本電影不太了解的狀況,直接把《羅生門》改成一個中國現代版。
扯遠了啊。
繞回來說《我的名字叫紅》,小說也有點這個意思,但是相對來說,這部小說的內涵似乎更為深刻,對於一個不了解土耳其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宗教民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以被當作一個宗教文化普及本來看,在書里你大致可以了解一些關於繪畫,關於宗教傳成的知識。
然而造成閱讀障礙的恰恰就是這些關於藝術,歷史,和宗教文化的「點綴」,你要是稍微欠點兒的話就肯定特別想知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小說里寫得又不多,於是,你要是想再稍微了解多點的話就得去翻資料,穆斯林到底是怎麼回事(是穆斯林吧?),細密繪畫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完的了。
我一直覺得讀書的過程就是從一滴水裡尋找大海的過程。什麼意思?就是你看了一本書之後,它裡面牽扯的相關知識,或者提及到的其他的書,你就會想要找來看看,好奇心就被這個吸引過去,書讀得就越來越多,而且讀了越多的書,就越覺得自己淺薄——還有那麼多東西我都不知道吶!
這本《我的名字叫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天小瑪問我有沒有看這本書,我心說這么爛俗的小資讀物我能放過么?小瑪的讀後感基本跟我的差不多,並且派生出一個新的觀點,就是:應該有一本導讀的小冊子伴隨著這本書一起出版,這樣在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還能有個抓撓兒。於是我建議小瑪寫一本《導讀》,於是一個新的職業誕生了:
專門為名著以及一時看不懂的書寫導讀。不是有「紅學家」這個職業么,我爸曾經擠兌這些人說:「這幫傢伙也夠可憐的,一輩子就看了《紅樓夢》一本兒書。」我覺得這就了不得啦!趕巧了這本書名字里也有個「紅」字,應該由此派生出一個新生職業,專門研究這本書以及它背後的宗教文化。
再說說翻譯。我個人覺得翻譯水平一般,很多帶有韻律的語句沒有翻譯出原文的意思來,反而搞得語言特別晦澀,就像開車經過一條坑坑窪窪的石子路一樣。
對於這種大師的作品,我覺得翻譯就應該盡量通俗,畢竟出版的目的是讓盡可能多的人來閱讀這本書,而不是單純的顯擺自己牛逼。最近幾年看過的譯文書里,我覺得翻譯得最好的一本書就是艾柯的《帶著鮭魚去旅行》,據說翻譯是一個80後的小女孩,但是真服!一個哲學家的隨筆,裡面充滿了我們熟悉的語言,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是在讀一個外國人寫的東西,文字非常親切,可見翻譯下了功夫了。
又扯遠了。
回到這本《我的名字叫紅》,總的感覺這是一本需要讀第二遍的書,從了解土耳其文化的角度上來說也是值得一讀的書。另外還有一個讓你閱讀的理由,就是至少你還能看看這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都是怎麼寫書的,備不住看多了這些獲獎作品之後,咱們也能寫出個諾貝爾獎來呢。到時候您就偷著樂去吧。
Ⅲ <我的名字叫紅>的主旨思想是什麼
享譽全球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是六本小說的作者,《我的名字叫紅》於一九九八年推出後,已被譯成至少二十種語文之多,可算是帕慕克最享盛名的代表作。整部小說以色彩、景物、圖畫為背景,道出十六世紀鄂圖曼帝國的秘辛。透過一位遭到謀殺的畫家(鍍金師高雅‧埃芬迪),去鋪陳各種敘事聲音,由死者本身到兇手到周邊的各種人物及動植物:姨丈、小孩奧罕、守活寡的莎庫兒及追求她的布拉克,或以斯帖、奧斯曼、三位畫師(除了橄欖,還有蝴蝶、鸛鳥)、撒旦,乃至馬、狗、樹、金幣、死亡、紅色等。帕慕克不斷就謀殺事件的歷史與社會脈絡、個人與國家、藝術與宗教、公共與私人、個別境遇與共同命運,扣緊三本書的插畫(尤其針對蘇丹特別屬意的《慶典之書》及主角正在進行的「一本秘密編纂的書籍」),去「圖」顯政治、愛情、美學信仰的沖突及其暴力。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以謀殺與偵探情節為主軸,不如說它是個故事拼圖、歷史縮影及權力重新被騰寫的版面,一再以新色彩、布局、主題、人物去再度建構、理解,讓個別敘事者的真相再現方式化入更大的圖畫展軸的縫隙之中。一方面運用有如電影的「縫合」(suture)技巧,連結情節, 擴充人物心理之發展面向,另一方面則又引爆更多的問題,把敘事體的完整、封閉性予以質疑和解除,以便讀者仔細玩味,看出景物在細部鋪寫(detail)、小節復制(miniature)、背景秘辛揭露、重新謄寫的過程里,一再以新的面貌出土。每一位敘事者的故事真實性也因而成為水中明月,不斷引發漣漪作用,跟著其它繼起的敘事角度而起伏、波動、蛻變、破裂、瓦解。
以「紅」這個主色調為例,它充斥了全書的篇幅,由鮮血(王子弒父兄、畫師殺同事)到紅地毯、紅蠟燭、紅墨水、紅衣裳、紅絲紗、遠方紅船,或紅色所象徵的熱情、真誠,可算得上是既能與各種歷史謀殺篡位、情色角逐、劇烈痛楚等聯想在一起,但也與個人的死亡、記憶、作畫活動,乃至喜悅、自由等情感彼此輻輳。如在一二九頁,「我的思想,我面前的事物,我的記憶,我的眼睛,全部,融合在一起,化為恐懼。我分辨不出任何單一顏色,接著,我才明白,所有色彩全變成了紅色。我以為是血的,其實是紅色的墨水;我以為他手上的是墨水,但那才是我飛濺的鮮血」。不過,到一三八頁,色彩則是「眼睛的觸摸,聾子的音樂,黑暗吐露的話語」,紅色是「炙熱、強壯」的象徵,與情慾、純正幾乎劃上等號,「紅」這位敘事者更透過兩位畫家的對話,問「紅」的感覺、意義及氣味,視紅為對阿拉的狂熱信仰,及對伊斯蘭藝術的堅定理念(本土藝術超過威尼斯的藝術)之表徵,「紅」的意義在於「它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無法向一個看不見的人解釋紅色」,一如「受撒旦誘惑的人為了否定真主的存在,堅持說我們無法看見真主」(一四○頁)。反諷的是,這兩位熱烈討論紅色的畫家卻是盲者!在高雅這位鍍金師靈魂飄上天際之時,他肉身所染上的血污卻引導他迎向陽光、天使,他突然察覺到自由的真諦,「頓時,驚懼狂喜之中我明白了自己就在他身旁。在此同時,我感覺到四周湧入一股無以匹敵的紅」。「短短的一瞬間,紅色染透了一切。這艷麗的色彩溢滿了我和全宇宙」,但是血污的深紅也令他在被帶到衪面前時「感到羞恥難堪」。
紅色是物質與精神兼具,世俗而又神聖的色彩,透過紅色,敘事者將一五九○年左右的伊斯蘭世界日常生活的細節予以著色、勾勒、再現,每一種色彩就像小說中的人物及其觀點一樣,也彌漫了紅,但大致是血污、熱情與孤獨,只有在純正的紅加以照亮之下,也就是與真主產生信仰接觸之時,才綻放出紅色火花。小說是在這兩種文本技巧(多元聲音彼此交織及紅顏料與純紅之對照)之下展開它的歷史魔幻情節,成為既富偵探色彩又具文學、政治、宗教、自傳、浪漫、流浪、成長,乃至後設小說(metafiction)各種文類的故事拼圖。
《我的名字叫紅》是文類混雜、多音交響、各種畫面不斷重迭的故事拼圖。「故事」的大畫面是以一個歷史重要轉折場景為其視域中心,也就是十六世紀的帝國與宗教、政治、藝術興亡史,而這幅畫的遠近交點(vanishing point)則放在東西文明的橋梁伊斯坦堡,因此可說極具關鍵地位。一五○一年到一七三六年是薩非王朝統治時期,伊斯蘭什葉派為當時的國教,如火如荼地展開對其他教派及其教義的擠壓排斥作用。一五一四年鄂圖曼蘇丹在察地倫擊敗了薩非王朝的軍隊,大舉掠奪波斯大不里士的宮殿,將精美的細密畫、書籍帶回伊斯坦堡,於一五二○年至一五六六年締建鄂圖曼文化的黃金時期,將帝國的版圖加以擴充,往東西方延伸。繼位之蘇丹穆拉德三世登基,《我的名字叫紅》便是在蘇丹三世的任內(1574〜1595),以鄂圖曼蘇丹在伊斯坦堡下令編纂《技藝之書》、《慶典之書》、《勝利之書》的繪制工作此一歷史事件為背景,深入鋪陳細密畫家奧斯曼大師及他的徒弟(橄欖、蝴蝶、鸛鳥、高雅)的作畫工程。
故事一開始是高雅這位鍍金師被殺之後,他以屍體的位勢,作出自我表白及回溯。但是,小說並不是以偵察兇手為其主軸,反而是從不同的觀點一一拼出整個歷史的圖像,先是高雅的屍體說話,他請讀者注意追究他死亡背後所隱藏的「一個駭人陰謀」,因為它「極可能瓦解我們的宗教、傳統,以及世界觀」(一一頁)。死者的記憶其實相當含糊,而且他每一段的敘事長短不一,反而是另一位敘事者,也就是出國十二年浪子回頭,剛從東方返回伊斯坦堡的布拉克,提供了較詳細且立足於個人成長經歷的集體記憶與心理認同戲劇。除此之外,有趣的是:狗、馬、樹、小孩也都來講述所見所聞,一幅一幅由遠而近,個人與群體、公共與私下彼此交織的史詩圖畫長軸於焉展開。值得注意的是:眾多敘事者中有個小孩,也就是原配丈夫一去不回的莎庫兒她的第二個兒子,名字也叫奧罕,據帕慕克在訪談中供稱,莎庫兒的孤獨及她與兒子的關系大致是他本身的親身經歷,兄弟之間的爭吵、打鬥,他們與母親的不斷妥協、和好,其實頗具自傳色彩,這在某一意義上加深了此一小說將歷史與個人傳記交織的面向。
但是歷史與魔幻的面向並不出現於歷史、帝王、人物、畫師,乃至作者本人的童年往事彼此糾纏而已。年代紀(如布拉克是於一五九一年回到伊斯坦堡)往往與更重要或隱而不彰的事件連結而在無意識中產生其意義,尤其這些畫師正在奧斯曼的引領之下,紛紛由邊飾、畫馬、著色、鍍金去呈現《慶典之書》的各種面貌。他們是在伊斯蘭教派之間對政教偶像、宗教儀式、繪畫再現的詮釋沖突、族群暴力,乃至伊斯蘭面對基督教勢力,細密畫傳統與威尼斯藝術、東方時間與西方時鍾(伊麗莎白女王所贈)彼此角力的背景之下展現個人的創意及局限,同時四位畫師與師父、同事、宮廷、行政長官之間也充滿了矛盾,高雅被謀殺之後,他所遭謀殺的原因,不斷在各種敘事聲音中呈現出不同的緣由:貪人錢財、同行相嫉、愛情三角、宗教迫害等,似乎莫衷一是,很難下定論。這些歷史、文化上無法輕易釐清的沖突、變化、暴力、掠奪及協議,扣緊了公共與私人的大小事件,從內到外,由遠而近,或以大型敘事(如布拉克的歷史回憶)及其國家轉型敘事,或以細節(如奧罕、莎庫兒及死者本身的枝節敘事),彼此交會、紋飾、掩蓋,構成了各種交互肯定、指涉或質疑的存在。什麼是主?何者是客?而真相又如何彰顯?這些議題在中古或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尤其一些插圖本(illuminated text)中,其實並非日後的空氣遠近法,以觀賞者之主體位置為准所統合的視域及其世界觀所能比擬。在伊斯蘭的繪畫美學中,畫與隱藏的世界秩序,賞畫者的精神狀態及其宗教情操之間,存在著多重神秘的聯系,誠如布拉克指出:
趁著每一段寂靜,我研究面前的圖畫,想像畫紙上的顏色分別出自熱情的橄欖、美麗的蝴蝶與亡故的鍍金師之手。我忍不住想學學恩尼須帖對著圖畫大喊:「撒旦!」或「死亡!」,但恐懼阻止了我。不僅如此,這些插畫讓我心煩意亂,因為盡管我的恩尼須帖再三堅持,我卻實在寫不出一則可以配合它們的適當故事。而且,慢慢地,我愈來愈肯定他的死亡與這些圖有關,感到焦躁不安。(一六二頁)
畫
與死亡、謀殺、失序、焦躁,尤其與故事背後所隱含的線索有密切的關系。
模仿或復寫是《我的名字叫紅》非常重要的手法。其實不只是畫師做插圖,重新再現畫的意境,人物之間也不斷復制彼此,而畫師們個別講述的三個寓言故事,乃至皇室之中的家庭血腥史,都一再復述出人類的宿命。「兇手」在二十三章結束時的告白也許是個腳注,說明這部作品何以會透過繪書之細節復制畫師及其心路歷程,去鋪陳一個大時代的變化及其潛在的多元沖突、轉機:
我們兩人愛上了同一個女人。他走在我的前方,渾然不覺我的存在,我們穿越伊斯坦堡蜿蜒扭曲的街道,上坡又下坡,如兄弟般行經野狗群聚打架的荒涼巷弄,跨越邪靈徘徊的火災廢墟、天使斜倚圓頂熟睡的清真寺後院。我們沿著對死者靈魂低語的扁柏樹,繞過幽魂聚集的積雪墓園,看不見的遠方盜匪正在勒殺他們的犧牲者。我們走過數不完的商店、馬廄、苦行僧修院、蠟燭工廠、皮革工廠和石牆。隨著我們持續前進,我感覺到自己不是在跟蹤他,相反地,我其實是在模仿他。(九五頁)
踏著古人走過的足跡,穿越荒涼但又熟悉的街道,置身於廢墟與聖殿之間,主角們突然發現自己已進入虛實難分難解的敘事魔域。在這種詭異的情境中,歷史想像、現實世界、小說情節、藝術再現彼此復制,一再可被重新騰寫,此一驚悚體驗大概是這部作品最耐人尋味的面向吧。(本文作者為清大外文系教授)(本文由麥田出版社提供)
其它相關閱讀
Ⅳ 這個電影到底叫什麼名字
電影《升級》
Ⅳ 她們的名字叫紅。電影中的英文歌叫什麼
是Fly Me To The Moon,美國曾經用阿波羅飛船把這首歌送上月球,使得它成為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人類歌曲……這首歌有很多版本的,至於電影裡面那個歌手不認識……採納我吧。
Ⅵ 電影名字
《跑吧,孩子》
阿坤和小黑等人是一群喜愛踢球的鄉村孩童。倒霉的阿坤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把妹妹小芳(鄭智允飾)的鞋子弄不見,為了不讓本來已經很多經濟問題的爸爸媽媽擔心,妹妹決定不告訴父母,但是要哥哥盡快解決問題。阿坤因此一時之間面臨了兩個棘手的問題,一是為自己找一雙球鞋,二是為妹妹找回她的鞋。可是阿坤怎樣都找不回妹妹的鞋子,只好和妹妹暫時共穿自己僅存的破爛鞋,因為這樣,哥哥經常遲到。哥哥湊巧的參加一個越野賽跑,因為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哥哥希望用可以拿到這雙鞋子送給妹妹作為補償。就在比賽當天,哥哥面臨最嚴峻的競賽,沒想到在另一邊,妹妹也面臨另一個更觸動人心的挑戰……
Ⅶ 想知道對於《我的名字叫做紅》這本小說的評價怎麼樣
小說這一名稱的由來,是很久遠了。
據《莊子·外物篇》載:「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小說修飾一番用來求得高名和美譽。」小說的名字,是早是從這句話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年了。可是那時「小說」一詞的含義與現在的所謂小說並不相同。那時,小說是指爭辯中用的詞語,是與「大達」相對稱的。大達,是指學說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說,是指微細瑣屑的言語,與大達不能相提並論,屬於貶義詞。
到了漢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漢書·藝文志》里,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並說:「小說家者流,街頭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同時列出許多他認為是小說的作品,這才與現在所說的小說相近了。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論》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劃和情節,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獨立於文學之林了。
小說到唐代叫作「傳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的小說與六朝的「筆記小說」相比,篇幅加長,故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刻畫人物性格細致鮮明。從這時起,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藝術上基本成熟了。
1
Ⅷ <<我的名字叫紅>>有結局嗎
說實話開頭寫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商業,故事以一個人被謀殺開始,挺像個好萊塢電影的故事解構模式,一開頭給你一個突發事件,吸引你的關注,想往下看到底兇手是誰?
於是接著往下看,都是一篇兒一篇兒的,每一篇兒都是一個人的第一人稱敘述,關於被殺者,關於繪畫,關於宗教等等。開始看的時候是被這個謀殺案吸引的,可看到一半的時候就發現,作者其實根本就沒打算好好給我們將一個謀殺案的故事,他的用心更為深沉,是想通過一個細密畫家的死來展現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以及宗教文化的東西。真是用心良苦哇。
從小說結構上來看,這種多人物第一人稱的寫法其實並不新鮮,我接觸到的第一個這種結構方式是黑澤明的那部偉大電影《羅生門》,說來也巧啊,這本《我的名字叫紅》的故事跟《羅生門》還真有點像!都是以一個兇殺案為開始,以展開調查為線索,電影可能更有意思:關於一起謀殺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每個人都指天發誓自己看到的是事實真相,結果每個人都在說謊,呵呵。
說到這兒我想起好像早時年間王朔也用過這種寫作方法,那個小說叫《各執一詞》,圍繞一個女孩被先奸後殺的故事,不知道老王是不是得到了黑澤明電影的啟發,或者說得再臟點兒,借著當時我國人民對日本電影不太了解的狀況,直接把《羅生門》改成一個中國現代版。
扯遠了啊。
繞回來說《我的名字叫紅》,小說也有點這個意思,但是相對來說,這部小說的內涵似乎更為深刻,對於一個不了解土耳其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宗教民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以被當作一個宗教文化普及本來看,在書里你大致可以了解一些關於繪畫,關於宗教傳成的知識。
然而造成閱讀障礙的恰恰就是這些關於藝術,歷史,和宗教文化的「點綴」,你要是稍微欠點兒的話就肯定特別想知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小說里寫得又不多,於是,你要是想再稍微了解多點的話就得去翻資料,穆斯林到底是怎麼回事(是穆斯林吧?),細密繪畫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完的了。
我一直覺得讀書的過程就是從一滴水裡尋找大海的過程。什麼意思?就是你看了一本書之後,它裡面牽扯的相關知識,或者提及到的其他的書,你就會想要找來看看,好奇心就被這個吸引過去,書讀得就越來越多,而且讀了越多的書,就越覺得自己淺薄——還有那麼多東西我都不知道吶!
這本《我的名字叫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天小瑪問我有沒有看這本書,我心說這么爛俗的小資讀物我能放過么?小瑪的讀後感基本跟我的差不多,並且派生出一個新的觀點,就是:應該有一本導讀的小冊子伴隨著這本書一起出版,這樣在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還能有個抓撓兒。於是我建議小瑪寫一本《導讀》,於是一個新的職業誕生了:
專門為名著以及一時看不懂的書寫導讀。不是有「紅學家」這個職業么,我爸曾經擠兌這些人說:「這幫傢伙也夠可憐的,一輩子就看了《紅樓夢》一本兒書。」我覺得這就了不得啦!趕巧了這本書名字里也有個「紅」字,應該由此派生出一個新生職業,專門研究這本書以及它背後的宗教文化。
再說說翻譯。我個人覺得翻譯水平一般,很多帶有韻律的語句沒有翻譯出原文的意思來,反而搞得語言特別晦澀,就像開車經過一條坑坑窪窪的石子路一樣。
對於這種大師的作品,我覺得翻譯就應該盡量通俗,畢竟出版的目的是讓盡可能多的人來閱讀這本書,而不是單純的顯擺自己牛逼。最近幾年看過的譯文書里,我覺得翻譯得最好的一本書就是艾柯的《帶著鮭魚去旅行》,據說翻譯是一個80後的小女孩,但是真服!一個哲學家的隨筆,裡面充滿了我們熟悉的語言,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是在讀一個外國人寫的東西,文字非常親切,可見翻譯下了功夫了。
又扯遠了。
回到這本《我的名字叫紅》,總的感覺這是一本需要讀第二遍的書,從了解土耳其文化的角度上來說也是值得一讀的書。另外還有一個讓你閱讀的理由,就是至少你還能看看這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都是怎麼寫書的,備不住看多了這些獲獎作品之後,咱們也能寫出個諾貝爾獎來呢。到時候您就偷著樂去吧。
Ⅸ 有個電影主角是個女鬼`她的名字叫小紅請問影片名字是什麼
山村老屍!把分給我吧,跪求了!我要拿分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道!
Ⅹ 電影《她們的名字叫紅》下載鏈接!章明導演的!
她們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