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該電影於2012年7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並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
120年前,那些人物、事件在熒幕上浮現時,盡管我不喜歡辮子裝,也不願去復習那場慘敗,內心不由得嚴肅、沉重。
這部片子導演讓我想起老年的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馮小寧真的老了,滿篇是老人的固執、嘮叨——讓人辛酸。在敘事方面,大東溝海戰之後和電影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急促了,略感凌亂。但是前期的重重鋪墊、鄧世昌的壯烈殉國,以及劉公島海戰中劉步蟾、楊用霖的自殺,已將整部電影的情感帶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亂,也毫不破壞觀感,無損電影的激情。光緒皇帝在風雪中面對頤和園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鴻章在病床上含淚概嘆「千古罵名」,算是給這段歷史以蒼涼的結筆。
我們經常會因為它過於沉重而不去面對,可是這段歷史遠遠沒有結束,它註定深深的影響著國家的進程,當電影結尾處,解說人在海上回憶往昔,解說一百年後中國以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為代價,取得抗日的勝利,奪回因甲午之敗、馬關條約而失去的澎湖列島和台灣;鏡頭中,碧藍的大海深處,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艦艇銹跡斑斑的船體,海面上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盡情歡笑。這是一段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現實,從釣魚島到黃岩島,從黃海到南海,那些沉澱在海下的遺骸是有著和自己相同的血脈,他們默默地守護著祖國的海疆。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2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台、古老的遺跡,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里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說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但是我們手中卻拿著印有」MADE IN 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么漫長的歲月,現在的我們能說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鍾,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可以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 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佔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葯少,抵不過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棄,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這里,我非常生氣,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挨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3
回到家,眼淚就不爭氣的從我的臉上往下流,那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
這部電影的內容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鄧世昌的人,他很愛國,也很好學。從廣東到北京的一個叫「船政學堂」的校園來求學,最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入學考試。全校師生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一致決定去英國留學,而鄧世昌並沒有和他們一起去,因為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
十幾年後,鄧世昌到英國的軍校來尋找自己的好朋友劉步檐,而再去英國軍校的路程中碰到了劉步檐的表妹小妹(化名),兩人相見,互相都覺得曾經好像見過一樣。一問,兩人正好同路。當小妹去攔車時,英國人嘲笑鄧世昌,說鄧世昌是中國人,不應該得到尊重,而鄧世昌卻冷靜的對這位英國人說:「如果我們中國人不應該得到尊重,那麼你們英國人更不應該得到尊重,難道不是嗎?」鄧世昌的話激怒了這位英國人,這位英國人就想拿刀來刺鄧世昌,而鄧世昌不僅靈巧的躲過了英國人的暗器,還拿著刀對英國人說:「如果有下次,你認為我會放過你嗎?」
就這樣,小妹和鄧世昌去英國軍校找到了已經畢業的劉步檐,湊足了兵力,開始了海上大戰。
在中國湊足了兵力時,也就是中日兩國開戰之時。鄧世昌帶領著自己的「致遠號」在中國的海疆開戰了,在中國一籌莫展的時候,鄧世昌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為了戰爭的勝利,他決定用自己的「致遠號」去撞擊日本的「吉野號」,可是,由於撞擊的裂縫非常的大,所以當時船上所有人都淹沒在海中,只有十幾人活了下來,這些活下來的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代價,打出了最後一戰。他們用已經破損的「致遠號」,對著正在得意洋洋的「吉野號」發出了一顆魚雷,可是讓「吉野號」跑掉了,真可惜,然後中國又向日本連續發出了兩顆魚雷,在發出第三顆魚雷的時候日本已經無路可逃了,被我們中國的魚雷炸毀了!最後我們還是失敗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被鄧世昌的愛國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的感想是:我們小學生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做祖國的棟梁!
『貳』 《甲午戰爭》觀後感 在線等待
觀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以雪國恥。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到拒絕,並且還因揭露方伯謙的賣國行為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擊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只可惜了那三萬北洋水師,就這樣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數年來的訓練籌備,頃刻間付諸東流;只可惜了那鐵血男兒,滿腔愛國熱情,壯志凌雲,卻仍換不來人心的統一,最終悲壯戰死。「寧為溺死鬼,不做亡國奴。」多麼振奮人心的話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卻不識豪情志士,終不肯拚死一戰,眼睜睜看著別人在自家園里肆虐。
100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願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了祖國而光榮犧牲的英武的靈魂!
『叄』 觀《甲午大海戰》有感
觀《甲午大海戰》有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觀《甲午大海戰》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夜色已深,我踏著月色從電教室漫步回宿舍。剛剛參加完文學社舉辦的電影欣賞講座活動,我的心情異常激動,但拂面吹來的一陣秋風卻讓我的腦子清醒了起來,同時我也開始沉思……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簽訂了辱國喪權的《馬關條約》,故事背景雖然慘痛,可在許多英勇犧牲的勇士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精忠愛國的鄧世昌。鄧世昌年少時勤奮學習,誓要報效祖國,長大後,他參加了北洋軍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最後帶領「致遠號」沉入海底。
鄧世昌英勇犧牲的精神令我十分佩服,看到他年少時那副精忠報國的抱負,令我想到了「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自古以來,多少偉大人物曾在少年時立下努力讀書,保家衛國的誓言:周恩來少年時便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毛澤東也曾立下以知識改變中國的理想。後來,他們都做到了,成為偉大的領袖。
在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學學那些勇士,努力讀書,增長知識,長大後報效祖國呢?如果一個國民連自己的國家都不能保衛的話,談何發展?談何幸福?因此現在,我們要把自己變得強大,好好保衛國家,不能再讓外國欺負我們的`祖國。
當初國家送學生出國留學,是為了讓少年學有所成。如今我們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不用離鄉背井,如果我們還不好好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好好學習,將來如何報效祖國對我們的培養?
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將來得以報效祖國,這樣才不枉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費國家的培育之心啊!
適逢甲午戰爭的120周年之際,我看了根據清朝中日戰爭拍攝的電影《甲午大海戰》。走進了電影,走進了歷史,才發現甲午戰爭,是中國人心中說不出的痛!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了多少中國人30年心血——北洋水師付之一炬!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恥辱!讓120年後的我們為之憤慨!又為之鼓舞!
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年7月末至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在清朝末期,清政府籌資從外國購進魚雷艦、鐵甲艦、巡洋艦,組建成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可悲的是,當時的清政府狂妄自大、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從此便不再更新軍械。讓一直虎視眈眈地小日本膽敢多次與北洋水師發起沖突,在黃海大戰中,發現日本軍艦早已更新中國艦隊許多,既便是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鄧世昌、丁汝昌頑強奮戰,也無法抵過日本艦隊的先進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最終日軍直沖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繼《南京條約》後,又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又一次,把中華民族帶入了災難的深淵。
之所以我會看《甲午大海戰》,是因為我來到了大連旅順,來到了旅順軍港,庄嚴氣派的軍港東側是雄偉的黃金山,西側是老虎尾半島,西南是巍峨的老鐵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地。現在有許多的遊客在這里觀賞風景,還可以看到靜靜守衛國土的巡洋艦三五成群地停靠在海港口。經過導游介紹我才知道旅順這美麗的地方還會有那麼慘痛的傷痕!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旅順軍港被日寇侵佔,隨後的幾十年由日俄分別占守,直至1955年才回到祖國懷抱。
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當時的清政府固步自封、經濟封閉,大臣們腐敗墮落,為了個人利益明爭暗鬥;而日本,當時對內推行「明治維新」增強國力,對外不斷擴張,侵略掠奪朝鮮和中國。一方是准備充分、蓄謀已久、陰謀狡詐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備不足、倉促應戰、戰略失誤的腐敗透頂的清朝政府。這不是擺明了中國必輸無疑了!
「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學生落後了,就會被恥笑;一個員工落後了,會受到批評甚至被淘汰;一個軍人落後了,會受傷甚至失去生命;一個企業落後了,會被吞並,破產;一個國家落後了,會被別的國家攻擊、欺凌。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會永記歷史,讓那些曾經的歷史永遠成為歷史!我不說「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志,也不想「先天下人之憂而憂」的情懷,但我會做一名踏踏實實的好學生,我會努力學習知識,學習做人,讓自己成為一名對家庭,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愛國電影《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演映了我們中國歷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但同時也頌揚了那些為了正義而犧牲的英雄人物。
甲午大海戰是甲午戰爭中的一場,雖然我們北洋水師團結一致,誓死對抗日本軍隊,但是兵力懸殊,還是以失敗告終。中國被迫簽下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這部電影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鄧世昌和慈禧太後。
鄧世昌,愛國將領,率領士兵對抗日本軍隊,最後和「太陽」(一條狗)一起淹死在水裡。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是鄧世昌讓士兵們把沖鋒旗掛起,可掛旗的士兵被炮彈炸死了,眼看沖鋒旗就要落下了,這時鄧世昌手裡拉著掛旗的繩子死也不鬆手,船被燒了也不放,艦在人在,艦亡人亡。他這種愛國主義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
可當鄧世昌等戰士正在拚死護國時,慈喜太後和眾妃子卻在一起看戲,還曾把戰士們作戰用的戰船當做私家游輪玩。當然,還有李鴻章等腐朽勢力,國難當頭時,他們卻還在逍遙。戰士們保家護國連命都丟了,他們還要俯首投降。如果中國的皇帝也和日本的明治大帝一樣,那該有多好啊。他自己寧可少吃一頓飯,省下來的錢用來買大炮、戰船,還鼓動他的臣民為戰艦捐款。日本有這樣的領導者能不戰勝我們中國嗎?
從這段歷史中,我不但看到了英雄們愛國勇敢,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更看到了因領導階層貪圖享樂,目光短淺而導致喪權辱國的警世作用。
我想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以史為鑒,奮發圖強。「c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作為祖國的下一代,你准備好了嗎?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甲午大海戰》。主要講了,1894年中日黃海大海戰。
1894年,日本的野心漸漸膨脹,便帶著日本新型的戰艦長崎號戰艦向中國艦隊撲來。雙方在黃河的大東溝展開陣型。
海上的炮聲震耳欲聾,水柱沖天,雙方都知道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爭。但是隨著戰事的發展,中國海軍的軍艦被連連擊沉,而日方卻一艘未沉就在這時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說道:我們即使死,也要把吉野好給撞沉。在敵人的炮火中致遠號沉沒了。
劉公島,是北洋艦隊最後戰斗過的地方。日軍佔領灘頭把大炮轉向中國艦隊實施轟炸。最後由於北洋艦隊軍心渙散一些艦長寧可沉船也不願投降。
看了這個電影後使我深受啟發。落後會被挨打!是我看完電影後腦子里第一個想到的句子。當時由於清政府,腐敗使得軍費大部分都花費於貪圖享樂,再加上許多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天津條約》……這一個個條約都是在警示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長大了為自己的國家而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