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中活動的畫面主要利用了人的感覺,知覺,感覺後效還是什麼
感覺
1)接觸事物所產生的知覺。
對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後,感覺印象並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個短暫的時間。這種在刺激作用停止後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稱為感覺後效(sensory aftereffect)。感覺後效在視覺中表現尤其明顯,稱為後像(after-image)。
視覺後像有兩種:正後像和負後像。請你先看一下強光刺激物一二分鍾,然後把眼睛閉上,這時你會看見眼前有一個與強光刺激差不多亮的像。因為後像和強光刺激一樣,都是亮的,即品質相同,所以叫正後像(positive after-image)。正後像出現以後,如果此時把眼睛轉向白色的牆壁,就會看到一個比牆壁還要暗的像,因為後像和強光刺激在品質上是相反的,所以叫負後像(negative after-image)。彩色視覺也有後像,不過正後像很少,一般都是負後像。彩色的負後像在顏色上與原顏色互補,而在明度上則與原顏色相反。例如,注視一個紅色菱形幾分鍾後,再看一白色背景時,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會看到一藍綠色菱形,這就是顏色視覺的負後像。
在視覺中,如果讓斷續的刺激達到一定的頻率,則後像可以使這些斷續的刺激引起連續的感覺。剛剛能引起連續感覺的最小頻率,叫臨界閃光融合頻率(critical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這時產生的心理效應就是閃光融合(flicker fusion)現象。例如,使用交流電的日光燈,如果每秒鍾閃動100次,我們看到的就不再是斷續的閃光而是融合的不閃動或連續的光。在中等光強度下,視覺後像能保留大約0.1秒。因此,如果一個閃爍的光源每秒鍾閃動超過10次,就會產生閃光融合現象。但是,臨界閃光融合頻率還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光的強度、波長、光落入視網膜的位置以及機體的身心狀態等都會影響臨界閃光融合頻率。
⑵ 請問為什麼會有視覺暫留到底是大腦的感覺,還是真的留在眼睛上了
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看一個亮地方的物體,回頭馬上看黑暗的地方,會有那個物體的影子,這個就是視覺殘留。還有就是扇子一面是只小鳥,另一面是個籠子,你來回轉動扇子,小鳥就會在籠子里一樣,這個也是視覺停留。視覺殘留也叫視覺暫留,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其時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
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並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就形成了視覺暫停的機理。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法國人保羅·羅蓋特發現,1828年他發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隻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
⑶ 視覺後像的解析
盯著燈泡看三十秒鍾以上,盡力不要移動目光。然後把目光移任何白色的區域。
看到燈泡發光了嗎?
這就是經典的「視覺後像」。
這是怎麼回事?!
視覺系統對變化的刺激更敏感。當刺激變成白色時,原來注意黑色的細胞,反應比其它細胞更強烈,產生更亮的後象,好像是一盞點燃的燈。
這是一個負後象,當然,正後象也存在。
視覺後象分正後象和負後象兩種。正後象是一種與原來刺激性質相同的感覺印象。負後象則是一種與原來刺激相反的感覺印象。如光亮部分變為黑暗部分,黑暗部分變為光亮部分。正負後象的發生是由於神經興奮所留下的痕跡的作用。
我們看的電視、電影就是正後像的應用。膠片以24張/秒的速度放映,視覺的殘留使我們產生錯覺,誤認為畫面是連續的。
如果看到的是一個有顏色的光刺激,則負後象是原來注視的顏色的補色。
後象的持續時間受刺激的強度、作用時間、接受刺激的視網膜部位及疲勞等因素的影響。
影視的深度感與運動感確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不僅構成了影視藝術獨特的空間與實踐,而且也成為影視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統計表明,影視觀眾對動作片,武打片等具有強烈運動性的影視特別喜愛,這種類型的電影藝術在收視率上佔有絕對的優勢.
從心理角度看,影響運動對於觀眾的影響力更為巨大,因為影響運動是一種視覺剌激,是一種作用於有機體的一種活動.當這種活動通過視覺聽覺器官輸入人的神經時,就必然引起神經系統的活動性反應.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柯勒的追隨者.
⑷ 人眼看東西是先成像還是先呈視覺
人眼看東西是先成像,後成視覺的。
視覺的形成需經由以下四個過程:
1、光經過晶狀體一系列折射後由眼球精確的聚焦後投射在視網膜上而造成「視網膜成像」
2、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將物理性的光波轉化成生理性的神經沖動,稱為「轉譯作用」
3、神經沖動經由一連串的神經元傳送到大腦視覺皮質,稱為「神經傳導」
4、視覺皮質將傳入的神經沖動解析後轉變成有意義的訊息,稱為「解碼作用」,造成我們看到光的感覺。
這里有詳細的解釋:
http://www.rfjh.tpc.e.tw/html/school/book/ok/112-113.doc
⑸ 視覺後像的簡介
視覺後像是指光刺激作用於視覺器官時,細胞的興奮並不隨著刺激的終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暫的時間的現象。這種在刺激停止後所保留下來的感覺印象稱為後象。
⑹ 為什麼會有顏色視覺後像呢
光刺激作用於視覺器官時,細胞的興奮並不隨著刺激的終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暫的時間。這種在刺激停止後所保留下來的感覺印象稱為後象。
視覺系統對變化的刺激更敏感。當刺激變成白色時,原來注意黑色的細胞,反應比其它細胞更強烈,產生更亮的後象,好象是一盞點燃的燈。
這是一個負後象,當然,正後象也存在。
視覺後象分正後象和負後象兩種。正後象是一種與原來刺激性質相同的感覺印象。負後象則是一種與原來刺激相反的感覺印象。如光亮部分變為黑暗部分,黑暗部分變為光亮部分。正負後象的發生是由於神經興奮所留下的痕跡的作用。
我們看的電視、電影就是正後像的應用。膠片以24張/秒的速度放映,視覺的殘留使我們產生錯覺,誤認為畫面是連續的。
如果看到的是一個有顏色的光刺激,則負後象是原來注視的顏色的補色。
後象的持續時間受刺激的強度、作用時間、接受刺激的視網膜部位及疲勞等因素的影響。
⑺ 為什麼看完電影後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因為看電影時,你的全部情感都在其中,感覺自己就在那個電影裡面,而看完電影後,你就回到了現實,你會用電影中的場面與現實生活中的場面進行對比,感覺像是兩個世界一樣,所以你就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⑻ 心理學中的"視覺後像"的名詞解釋,以及舉例子說明.
http://www.jswl.cn/course/psychology/illusion/hall/afterimage/afterimage.html
這是一個黑白視覺後像的例子,很容易理解,希望你喜歡。
⑼ 視覺後像和視覺後效是一回事么
貌似是一回事 可是至今沒有發現類似題目有人說 一個是腦中殘留的影像 一個是轉移視線後視物的影像 都是補色像 到免費考研論壇網站查看回答詳情>>
⑽ 視覺後象是什麼
1、所謂"視覺後象"指的是光刺激物停止作用後,在短暫的時間內仍然會在頭腦中留下印象,這種現象叫做視覺後象。
2、機制:視覺後象的生理機制是什麼呢?原來,光刺激作用停止以後,它引起的神經興奮並不立即消失,而在大腦皮層留下一定的痕跡。因而視覺映象也並不立即消失,而要保留片刻,這就產生了視覺後象。
3、由於光刺激的品質及其背景的不同,所產生的後象,又有兩種形式:正後象和負後象。
4、正後象是視分析器所保持的映象與效應刺激物具有同一的性質。例如,夜深的時候,用你的眼睛注視亮著的燈。當注視一會的時候,關掉電源。我們可以在黑暗的背景上似乎同一明度和色調的燈的光亮。這就是正後象。正因為正後象的緣故,所以我們看電影的時候,每一個前後鏡頭之間都存在前面鏡頭的視覺痕跡,因而所看到影象是完全連貫而且是活動的。察覺不出放映的各個鏡頭之間的間隔。
5、負後象是視分析所保持的映象的品質向著有有效刺激物的對立面(補色)轉化。例如,注視灰色背景上的黃色三角形或四邊形一定時以後,再把目光轉到一張白紙上,那麼在這張白紙上似乎可以看到藍色的三角形或四邊形,即黃色感覺向其補色感覺(藍)方面轉化。這就是負後象。
6、視覺後象保持的時間因人而異,感知各種不同的客物體時也不盡相同,一般大約1/30--1/50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