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流行音樂與電影」為題寫1000字以上論文
太難了
⑵ 求關於音樂的論文(見詳細描述)2000字左右
我對音樂與人生的感悟論文(2009-12-01 18:33:01) 標簽: 音樂與人生論文作文音樂人生校園 分類:教育考試 音樂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你靜靜地傾聽就能感受她的濃郁芬芳; 人生是一壺淡綠的青茶 你全心地品嘗才能領略她的酸甜苦辣...... 無意中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首詩,感覺寫地很舒心,很淡然,又很超脫!呵呵,因為我喜愛音樂,欣賞音樂帶給人的美的享受!她的詩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以致於我不得不拿出來給大家一起分享! 雖然我的五音並不是很全,雖然我也沒有向著音樂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喜愛音樂的感覺從未在人生中消失過!在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中我最喜歡的是作家是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我小的時候通常簡稱他為莫扎特,想必很多人都對他的音樂很了解吧,他是奧地利作曲家,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我很傾佩他! 在小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他是英國倫敦的音樂神童.8歲的他在羽管鍵琴演奏、視奏能力及運用各種樂器的即興表演和作曲上,都使人嘆為觀止。 更令我記憶深刻的是,他的父親為了金錢與榮譽,讓莫扎特必須滿足聽從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這讓我想起了我的悲慘的童年,沒有快樂、沒有玩伴,留給我的都是家人的辱罵和家庭的悲劇,那個時候,我也只能在音樂中尋求自己靈魂的解脫,不過我是個男人,我是個堅強的男人,我會向莫扎特學習。莫扎特在16歲的時候結束了他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但事實上一點都不好過,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僕,在1781年6月的時候,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我很傾佩他的勇敢!我希望終有一天的我也能勇敢地走出家庭的陰霾! 我很喜歡老師的音樂與人生課,那不僅是因為我很喜愛音樂,還因為老師長地很有魅力!很多次回到宿舍的時候,室友上選修課還沒有回來,感覺特別的安靜,習慣性地打開音響,放著那些鍾愛的歐美經典音樂,讓自己沉浸在那如水如月的歌聲中,細細地品味、慢慢地遐想。此刻,感覺世界是如此寧靜、人生如此純粹,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有的只是一種純凈的美。那些來自宿舍外、廣場、後山、以及音響里的歌聲,輕輕地在空氣中劃過,輕吻著我的臉頰,彌漫在我的四周,沁入我的心扉。讓我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感動,那是一種歲月所無法觸及的感動。默默牽引著我,去感受生命中那絲絲縷縷沉澱的情懷,盪滌著心中的塵埃,還心靈以寧靜與平和。 還記得那次看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那是部關於師生的感人片子。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美,很美。 真的是一部典型的音樂與人生交織在一起的電影!我很慶幸那次我介紹給了老師這部電影,事實上除了看過它的簡介外,我都沒有好好看過。我很感激老師,感激的是她不僅採納了我的意見,而且讓我真正靜下心來好好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人生中很多的東西。^.^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我能看到有溫暖的陽光,不經意地從某些細節中流露出來,還有迷離飄渺的林中的霧氣,光被挑逗得溫柔多情,細細密密地鋪滿法國郊野常見的樹林,悄悄地爬上樹干。那不是音樂里正想表現出的一種現象嗎?這不是人生中一直追求的世外桃源么?對我來說,那真是一種難以忘懷的享受,那些被攝影師定格的美麗鏡頭,竟流淌成了一首詩。我不得不說,這部片子經典之一,就是那如水彩畫般干凈的畫面,許多水彩畫中都出現過的,灑滿陽光的浪漫春野和山林,就像音樂從你的心裡流淌過一樣,特感動,特親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那小主角皮埃爾的歌聲,簡直就像從天堂飄出的天使的聲音,悅耳動聽如仙籟般;那可愛又可敬的馬修老師,皮埃爾美麗的唇間流出的動人旋律讓他驚訝不已,讓我陶醉不已;還有孩子們的合唱,如教堂的唱詩班,將一首首歌唱出了令人景仰的神聖。如果上天能給我一次機會,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那個合唱班裡! 在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那一天,從窗口裡飛出無數的紙飛機,孩子們把手舉過頭頂輕輕地搖著,於是樓下的馬修老師沒有看見孩子們或微笑或流淚的臉,只看見一隻只輕輕搖動的手。馬修老師說,我有點想哭。可他還是沒哭。事實上,電影外的我,卻止不住流淚了!真的,如果是我,我如何捨得這一群可愛的孩子們啊;如果是我,我如何咽地下這口氣啊!我真的想問:馬修老師,您還想哭嗎?銀幕外的我,替您哭了。 也許,在追求所謂的生之快樂的今天,我們已經在真理面前放棄了追求,在殘酷的現實和美好的夢想沖突時,寧願選擇「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庸之道。學會了割捨,不再為夢想執著,懂得了折衷,不再為真愛犧牲。於是,那些甘願為情赴湯蹈火的可歌可泣,也只能停留在古人的傳奇或作家的遐想中。我們所見到的,只是太多的無奈和遺憾。很多時候,我明知道這是和錯誤的人生觀,但是我改變不了,我一直在試圖改變! 老師聽過,一首歌么:叫《Everyday》,我最喜歡的英文歌之一。這首歌是《歌舞青春2》的插曲,由兩位主角演唱的曲子!上次在課上看到的是《歌舞青春1》,但是由於影片不是高清電影,看上去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已經很不錯了,因為這部音樂劇《歌舞青春》里充滿活力的body,真摯的友情,珍貴的親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聰明,熱烈的舞蹈,動人的歌聲! 讓我感覺人生完全可以像他們這樣,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未來。 我們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每個人都是一顆鑽石,都有許許多多的面,只是,我們因為不自信或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隱卻了許多光芒。每次我跟朋友們出去KTV的時候,我總會選這首歌,雖然我唱地並不是很好,但是我愛它,我喜歡它,我會把它當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們的青春,就只有這么短短的一瞬間,為何不抓住她,做我們想做的事呢. 有時候一切就可以那麼純粹,青春不會是灰暗的、無望的,只要我們願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們去贊頌, 不是嗎?呵呵! 歌舞青春是一部讓人無法忘懷的的「高校音樂劇」。 看了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響而導致自己無法在競爭中真正快樂,只有勇於面對,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結果,才會知道友情、愛情、親情、師生情的美妙組合該是什麼樣子。 靜靜的夜晚,與那些喜愛的音樂輕輕地對話和碰撞,忘卻一切煩惱和憂傷,還自己一份寧靜和真實。我喜歡這樣的音樂人生,我愛這樣的音樂人生!
記得採納啊
⑶ 誰能給我一篇1500字左右的電影音樂賞析的文章!急急急!!!!
首先我覺得《羅馬假日》是一部經典的愛情文藝電影.
在影片的後部在例行公事般的記者招待會上,一個聲音遠遠地從人群後傳了過來:「我想請問公主殿下,對於其他友邦國家之間未來關系的展望?」一直心潮起伏不能平靜的安雅公主,眼光輕輕掠過那個一直默默注視著她的、而她昨晚才剛剛愛上的、但早已命中註定今生無緣的男人,一語雙關地緩緩說道:「我對外交展望相當有信心,就如同……我和朋友之間的友誼一樣。」說完,她的眼神又輕輕回落到喬.白萊德那魁偉、她昨晚曾深情依靠的身上,不再多說一句話,而那表情又分明若有所待。這時,此前一直一言不發的喬,這一次終於堅定地迎了上去,微笑著同樣一語雙關地插話道:「我可以代表我的新聞社說一句話,我們相信公主的判斷是不會錯的。」安雅終於聽到了她最希望聽到的回答,她情不自禁地欣慰地笑了,「我很高興地聽見你這么說……」一語未了,四目相對,默默無言,一切盡在不言之中……然而(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這么多的「然而」呢!)正在這時,又一個聲音很不適時地遠遠傳來,打斷了他們默默無語的深情對視:「公主殿下,請問你所訪問過的城市,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安雅抬頭緩緩掃視了一下全場,然後再一次深深地注視了喬一眼,「每個城市都令人難忘,要想選擇哪一個城市,實在是太難了……」說著,只見她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但很快語氣堅定地回答道:「羅馬!無疑是羅馬!!」是的,羅馬!無疑是羅馬!!沒有人可以理解此時的羅馬意味著什麼,除了男主人公. 最後一個鏡頭男主人公站在龐大的皇宮里,周圍的人都散場了,公主也已離開,他只是站著安靜地端詳著,終於轉身,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寥落而寂寞的背影,一段愉快的愛情假日就這樣落幕了.
其實他們早就知道這只是一段短暫不會有結果的愛情.在舞會上逃脫後,當喬摟著渾身濕透、瑟瑟發抖的安妮坐在河岸邊時,喬的眼神是那樣真誠而溫柔。四目對視,喬和安妮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熾熱的愛火。喬情不自禁的抱住安妮,那樣深情而堅定地吻了下去。那一刻,我的眼角有些濕潤。我明白,喬的感情終於戰勝了理智,他已經無法控制的愛上了公主,深陷愛情的沼澤無法自拔。影片中兩人相擁熱吻時,我不能看到他們的表情,然而我卻清楚地感受到了他們內心的矛盾。一個是高高在上、尊貴典雅的公主,一個是平凡的記者,他們此生註定無法在一起。然而,此刻他們暫時忘卻了一切煩囂和世俗的紛擾,沉淪在這浪漫而憂傷的夢里不願醒來。當安妮睜開雙眼,喬望著她,眼角湧出的,是一股莫名而惶惑的憂傷。兩人明白,這段愛情,是沒有告別的結局。
《羅馬假日》除了是一部愛情文藝經典電影外,它更象是一部羅馬觀光導覽電影,並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和成功,讓我們很好的感受了一回羅馬的觀光景點。片中公主因逃出皇室誤打誤撞遇到葛雷哥萊畢克演的美國記者,兩人游歷羅馬的過程,也是他們開始戀愛的過程。兩人在「真理之口」的俏皮對話,公主把手伸進真理之口被記者喬嚇到的經典畫面令我記憶猶深,記者喬伸手進真理之口突然大叫一聲假裝被真理之口咬住了,嚇了公主一跳趕快幫喬去拉手出來,原來這只是喬開的一個玩笑,這時他們就像是一對戀人讓人感覺到情人間的浪漫.在「許願池」許願的經過,騎著偉士牌饒過羅馬的大街小巷......
公主買花,還像平時接受獻花時禮節性地表示謝謝,並不知道要付錢;最後因為沒錢老闆還送了她一枝花,這一段讓人看了又覺得有點搞笑。公主去理發,理發師側頭問「剪了?」、「都剪了?」,他精心設計並打造公主的發型,完全像一個藝術家,相約晚上去船上跳舞;這些情節都很生動,也提示出了羅馬人的生活的一個方面。
而公主剪完頭發,在西班牙廣場的階梯上吃著冰淇淋的一幕,也深深牽引著我的心。雖然這些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這些事發生在一個的高高在上、尊貴典雅公主身上卻又會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也讓我們了解到一個高高在上、尊貴典雅的公主對做一些平常的小事的嚮往。
更深一層:最後的最後,公主還是回到了她的宮殿,即使那是她的囚籠她也無法放棄;而記者喬,也轉過身,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出公主的生命,回歸自己的生活。
無論未來會如何,各人的生活還是得按照既定的軌道過下去……
不記得誰曾說過:剎那就是永恆。想來,這便已經足夠了。
電影和小說里都充斥了太多的巧合和矛盾,二個人的故事或許就把一百個人的分量給用掉了……或許,公主安最初遇到的不是記者喬,而是諸如理發師某某、司機某某某……他們也會相愛吧,如果那些被遇到的人也如同喬一樣(善良?正直?)的話?然而,即使是電影,劇中人的「人生」也是不可逆轉的,從他們邂逅的那一刻、從喬決定把安帶上車、撿回家的時候……就決定了他們的故事已經拉開帷幕了。
但無論怎麼說,在我看來,這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的。擁有過童話般的美好,最終也回歸到現實。即使虛構的色彩很強烈、發生的幾率很渺茫……但比起其他那些天馬行空不知所謂只會灑狗血的東西,實在還是好得太多太多太多了!
⑷ 誰能提供我幾篇有關電影音樂鑒賞的論文呀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音樂鑒賞論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事實上我從未離開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羈的日子裡,我也承諾不離開你……」 電影《貝隆夫人》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辛酸曲折、輝煌傳奇的一生。從窮裁縫的私生女到15歲的舞女,從高級交際花到總統夫人,艾薇塔33載的短暫一生記錄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紀念日,當麥當娜傾情演繹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緩緩響起時,「貝隆夫人」的傳奇一生如電影般展現面前,人們不禁流下了熱淚……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總統貝隆的夫人,她出生貧寒,做過舞女和影視演員,她靠姿色和手腕成為貝隆夫人後,為阿根廷的社會、勞工、醫療,婦女平等,單身母親權利等方面均作出過卓越的貢獻,逝世時年僅33歲。 貝隆夫人的傳奇經歷一向是劇作家非常感興趣的題材,1976年,韋伯首先推出了由朱麗葉·科文頓(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單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隨著這首歌的轟動,由寇姆韋爾金森加盟的唱片隨即發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廣受歡迎。1978年,在萬千音樂劇迷的企盼下,《貝隆夫人》在倫敦愛德華王子劇院正式上演,創下了連演八年的驚人紀錄。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拉開了英國音樂劇攻陷百老匯的序幕。 電影《貝隆夫人》(Evita)(電影英文譯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麥當娜、班德拉斯和普萊斯主演的電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劇的所有歌曲。這部由美國拍攝的電影由於描寫了貝隆夫人早年的風塵生涯,在開拍時就遭到了阿根廷群眾的強烈抗議和堅決抵制,再加上導演挑選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聞名的歌星麥當娜來出演阿根廷的國母,更是屢遭非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麥當娜的演出風格無損於她對角色的精當把握,也不會遏制她的藝術天分和敬業精神,盡管韋伯為適應麥當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降了幾度,但她的演繹自然貼切,歌聲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攝時感動了全體攝制組,還使了整個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麥當娜扮演的這個角色,為這種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麥當娜因此獲得當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實非僥幸。對於這樣一部帶有韋伯音樂劇色彩的電影來說,實在沒有不收藏的理由。 據說,當年麥當娜為能出演女主角,寫了四頁親筆信給導演,並專門學習聲樂三個月,光在錄音棚就錄了四個月,49音樂就錄了四百多個小時,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時,面對抗議浪潮,她付出幾倍於他人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甚至阿根廷總統也被她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借總統府陽台。拍攝當天,當她出現在陽台,演唱「別為我哭泣阿根廷」時,4000群眾演員和攝制人員都被深深的感動,以至人們都瘋狂了,在電影中可以見到這一真實感人的場面。(這不是群眾演員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這首歌曲我聽了多個版本,麥當娜,伊蓮佩姬,沙拉布萊蔓,還有超女張靚影演唱的(正是由於聽了她的這首歌曲的演繹,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為「涼粉」)。但是我感覺麥當娜把韋伯的這首歌曲演繹的最為到位,盡管其他兩位佩姬和布萊蔓都是韋伯歌劇《艾薇塔》不同時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僅欣賞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這部音樂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裡面的演唱都是他親身而為,影片而名聲大震的演唱才華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現
⑸ 求音樂鑒賞的論文。1500字以上,主要關於音樂能表達什麼
音樂欣賞論文包含民族音樂,西方音樂等音樂欣賞相關論文這是音樂教育的目標。為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選擇易於培養學生民族音樂情感的教材和教.
www.wsdxs.cn/html/Music
⑹ 音樂對電影的作用論文
字數是夠的,可能還超了一點吧。還不行就自己看著辦吧!
電影已有百年歷史,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音樂已成為這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的彩色化、寬銀幕化以及立體聲音響的出現,杜比錄音系統、數字多軌錄音技術的運用等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電影音樂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想。
《My Heart Will Go On》一曲回憶的、欲以掙脫某種糾纏,悲哀的、帶有哭泣的主題音調充滿深沉的情緒,立刻將我們帶入到了《泰坦尼克號》宏大的世界當中。
在影片的前部分,交響樂配合得天衣無縫。節奏緊湊,氣勢恢弘。在隆重的交響樂烘托下,鐵達尼堅固的形象深深樹立在每個人心目中。
影片中「Rose主題」總是伴隨著浪漫的情景出現,製造出一種夢幻的氛圍。在甲板上Rose欣賞Jack的素描作品時,Rose要求Jack給她畫只戴「海洋之心」的肖像時,鋼琴旋律隨之響起,渲染出曖昧,夢幻的氣氛,清脆,優美的鋼琴聲,跳躍的音符充斥著觀眾的聽覺。預言了一場愛情將要轟轟烈烈上演。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摻差著其他的音樂元素。Jack扮成紳士參加Rose未婚夫邀請的晚宴時,Jack帶著Rose參加「真正」的Part時。《藍色多瑙河》和蘇格蘭曲風的旋律分別成為了背景音樂。《藍色多瑙河》愉快,諷刺又滑稽的配合著這個場戲。顯示出Rose的不滿與嘲諷。而Jack拉著Rose的手奔跑到三等艙時,一切都被釋放,歡笑的人們,自由自在的舞蹈。蘇格蘭調愉快的融入在這氣氛里。Rose大杯大杯的喝酒,肆無忌憚的抽煙,跳舞,歡呼。她的靈魂在這刻是自由的。在影片中,Jack 和Rose愉快,輕松的場景,背景音樂總會合著輕快的蘇格蘭調的旋律。
但冰山的出現,一切美好,平靜都被打破。激烈的交響樂給影片帶來了另一個高潮。整個節奏迅速起來,急促的節奏伴隨著畫面里的人們逃竄,強烈悲劇色彩的音樂,音調低沉,激越悲壯,震撼人心。渾厚強大的音樂以及人們驚慌,呼喊,奔逃,形成一股洪流,一瀉而下。這里交響樂的完美配合,把這一情節推向高潮點,達到震撼人心的強烈藝術效果。這幕不僅畫外音樂很好的配合,畫內音樂也密切的配合著。甲板上勇敢的樂隊成員們,演奏著小提琴,大提琴,悲傷的旋律混雜在一起,縈繞每個人的聽覺細胞,淹沒了其他一切不相乾的聲響。 影片的最後,滿頭白發的Rose把「海洋之心」丟進了大海,讓它和鐵達尼永存海底。「Rose主題」最後一次響起,畫面進入在海底沉默的鐵達尼,一切突然還原,Jack站在樓梯上等待著她,所有的人都向他們投來祝福的微笑,他們再一次的擁吻在一起,完成這個永遠無法成真的遺憾。主題歌慢慢響起,一句句歌詞流淌出真摯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動人的披露著愛情,彷彿在彌補片中不圓滿的結局,讓他們的愛情永遠得到釋然,見證他們永恆愛情。
⑺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⑻ 求一篇音樂欣賞的論文,要求1500字左右!
音樂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無論高低貴賤,我們都有欣賞音樂的自由.無論你是高興或悲傷.當你真正用心去聆聽音樂的時候.你就會忘記生活中的種種得失.盡情沉靜在美妙的音符之中.
音樂是一種心靈的產物.音樂是內心感情的一種宣洩.因此音樂往往會引起共鳴.會勾起你的喜怒哀樂.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就是在他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來的.試想失去聽覺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意味著什麼.可是貝多芬的偉大正是在於他用心去聆聽這個世界,聆聽自己的命運.所以他才能寫出那麼震撼的交響曲.貝多芬正向一個音樂精靈,在他身上我們看到音樂的兩個屬性-靈性和神奇.
我是個感情很豐富的男孩子.我認為通常這樣的人對音樂的熱情會比較高.因為音樂本身是種很感性的東西.出於對音樂的喜愛我選擇了音樂欣賞課.這對我來說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有了種突破.也糾正我對音樂的一些狹隘的理解.
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通俗流行音樂充滿了吸引力和號召力.這是因為符合了年輕人的口味.但盲目追求流行的同時我們也丟失了一些東西.流行中的確有很多好的東西.但也有很快餐的音樂.現在終於知道老鼠愛大米有多可笑了.
第一次那麼近距離和靜下心來聆聽高雅藝術還是在音樂欣賞課.那麼的震撼.感覺心靈受到洗禮.忘不了美妙的鋼琴曲的聲音. 我真的喜歡鋼琴的聲音.同時我也覺得自己的欣賞水平的提高.
在感受音樂的同時,我們更了解了許多的音樂家.其中有天才莫扎特.和音樂之父貝多芬.上面提過.不過他是讓人感受最深,心靈震撼最大的一個人.我覺得他太偉大了.
貝多芬的一生是充滿了艱辛與痛苦,但他同樣是幸福與永恆的.因為有音樂伴隨他的一生.更影響他的後代. 當然我是無法用音樂評論家的角度去分析他的音樂,我只能用心去感受,試圖能與貝多芬音樂的靈魂接觸,對於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來說,音樂是生命,貝多芬同樣如此,音樂是讓人欣賞的,但貝多芬耳失聰後,仍對音樂那種至死不悔的精神讓我感動。他仍不斷的創作,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音樂篇章。此時此刻,音樂是有靈魂的,它飄忽於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人們熱愛音樂,更愛音樂給他們帶來的那份感情。
音樂的力量是偉大的,它甚至能拯救人的生命。當然偉大的音樂只能由偉大的音樂家來創造,或許這話過於絕對了,但有一點,音樂是值得我們去付出的,也只有我們去付出了,才會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音樂,才會讓音樂家的生命永恆,讓音樂的天使留在我們的身邊。每個音樂人都希望有貝多芬那樣的成績,但音樂又是自私的,而是在於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貝多芬的創作過程也是令人驚訝的,他善於捕捉每個音樂細胞。我想音樂與貝多芬已經合為一體了。貝多芬是音樂,音樂亦是貝多芬。音樂的升華就是生命,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去撥弄那把無玄琴時,才發覺音樂就在我們身上。其實音樂無所不在.關鍵我們缺乏發現的眼光.就是因為音樂的靈性和神奇吧.所以不是沒個人都能成為音樂家.
我看過西區故事,了解了黑人音樂.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西方古典音樂的熏陶,或者曾經喜愛過已廣泛採用西方音樂體系的所謂中國民歌。我們接受那些起源於白人傳統的美國流行音樂來一般不成問題。但搖滾樂的基礎有一大半來自黑人音樂,其旋律特點,節奏方式,乃至音調高低等都與西方古典音樂有所不同。黑人樂手十分注重Showmanship。這個詞可以譯為職業道德。比如,早期的黑人民歌手即使再窮,上台也要穿西裝,因為他覺得這是職業歌手起碼的裝束。後來的黑人搖滾樂手在表演時一個比一個瘋,演出服一個賽一個地誇張。這個詞還可以譯為表演技巧。表現在音樂上,就是對即興演奏的重視。其實早期的西方古典音樂很重視即興演奏,據說莫扎特就是一個天才的即興演奏大師。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西方人把這個美好傳統給丟掉了。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唯一舞台就是酒吧。在那種嘈雜的環境下,面對喝得醉醺醺的聽眾們,沒有什麼比一大段出色的即興演奏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的了。美國搖滾樂吸收了黑人音樂這一特長,極為重視器樂獨奏,在主副歌之間總要來上一大段Solo,極為出彩。這在中國流行音樂中是少見的,這和中國樂手缺乏演出機會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人可以說是後來風靡美國的所謂「另類文化」的開山鼻祖。他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就是擴展了人們的視野,鼓勵人類第一次越過貧富、階級和膚色這些表面的差異,挑戰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許多基本價值觀念。不管這種挑戰是否有意義,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美國的文化藝術(尤其是搖滾樂)的發展受了他們很大的影響。其中一個最顯著的後果就是:人們比過去更能容忍另類的思想和藝術了,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鼓勵個性發展,崇尚標新立意。沒有這種態度,沒法想像美國搖滾樂在這四十多年裡會出現那麼多獨特的歌手,那麼多富有個性的作品,那麼多不同的流派。
雖然我們聆聽好音樂的時間不多.但我真的感覺到了音樂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不敢想像沒有音樂世界是什麼樣子.雖然沒有每次都去,可是我去的每次都用心聽了.感謝老師,感謝音樂欣賞課。我知道以後的時光中能有這樣的時間聽音樂的時候不多.可是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將永遠伴我向前邁進。我想讓音樂支撐起所有的價值和尊嚴,因為音樂讓我多了一份睿智,讓世界多了幾縷溫馨……
⑼ 音樂之聲 論文1500字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電影里,瑪利亞是一個不合格的見習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眼裡,她愛惹麻煩,她爬樹,吹口哨,頭巾下的頭發里還帶發夾,大逆不道。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於真心,她能讓修道院里嚴肅的修女發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利亞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於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里。於是,院長介紹瑪利亞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電影最能激勵我之處,是瑪利亞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備。瑪利亞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個家教,但她對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數字里,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給信心,她對信心更有信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困難、挫折考驗著我們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過於脆弱,樹立一定自信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前提,看過很多關於增強自信心的文章卻收效不佳。但是在《音樂之聲》的這個場景中,聽著從瑪利亞嘴裡泊泊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裡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那麼跨步之間被制服了。
電影里最快樂的情節要數瑪利亞與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鬆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回到家裡,發現被他當「水兵」訓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裡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鬱寡歡的冷漠上校終於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於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特拉普上校也終於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湧上心頭……
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利亞與孩子們、特拉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當瑪利亞喚起對特拉普上校的愛情時,她知道上校要與男爵夫人結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長對她說:That you have to look for your life(你必須追尋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尋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對,終於和特拉普上校結成伉儷,然而生活中的磨難沒有止境,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務,他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於是他准備冒險帶全家離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而是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雪絨花》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最後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瑪利亞一全跨過了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電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歡快的歌聲,動人的場景卻將永遠印在我的頭腦中,鼓舞我向前,將讓我學會堅強,不畏懼困難,時刻對生活充滿信心,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電影《音樂之聲》告訴了我,人世間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會我要用善良與充滿愛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要熱愛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