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王人美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
B. 急需鋼琴曲《彩雲追月》的曲作者簡介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縣人。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拉琴、吹號、彈風琴。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人,同時學習音樂。1927年回國後,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以後還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發)、《高粱紅了》等著名歌曲。此外,還創作過歌劇《台兒庄》(《洪波曲》)的音樂。1940年起在新四軍軍部工作,皖南事變時不幸犧牲。
《彩雲追月》是上世紀30年代我國年輕作曲家任光早期的代表作。最初是民族管弦樂曲,後來,作者從創新的角度運用西洋作曲技巧,採取歐洲「探戈」舞曲節奏,並汲取我國江南絲竹優美輕松的音調和樂器組成特點
。從而匠心獨運地創作出這首意境深邃、舒適優美、富有神韻的小型器樂合奏曲。
任光(1900~1941年),生於越劇之鄉嵊縣。1919年,赴法國留學作曲。歸國後,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投身於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音樂活動中,創作了一批極有影響的抗日救亡歌曲與電影歌曲,代表作有《打回老家去》、《漁光曲》等40餘首著名歌曲。
1940年,任光跟隨葉挺將軍從重慶赴皖南參加新四軍。在新四軍軍部從事宣傳工作。1941年1月,在一次行軍途中,遭國民黨軍伏擊,任光胸部中彈倒下。葉挺派一個班的兵力掩護任光撤離。敵軍發現新四軍有小股兵力抬著擔架撤離,以為一定是新四軍的高級軍官被擊中,於是,便瘋狂地追擊掃射,結果一個班的戰士相繼陣亡。當敵軍指揮官看到躺在擔架上奄奄一息的任光時,厲聲追問:「你是什麼人?」任光蘇醒過來,吃力地回答:「我是電影《漁光曲》主題歌的作者任光。」說完就閉上了眼睛。敵軍指揮官與追擊的士兵們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種悲慘的場面見到了他們內心十分崇拜的天才音樂家,而且是他們追擊殺害了他,追悔莫及。於是紛紛脫帽向任光深深三鞠躬,以表示敬意與哀悼。當葉挺將軍獲知任光犧牲的消息時,流下悲憤的淚水,說:「真可惜,一顆音樂巨星隕落了!」任光犧牲時,年僅40歲。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出生於昆明。聶耳從小喜愛音樂,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
1927年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並進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日本侵華和國內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後,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聶耳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別是《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台經常播放此歌。戰爭結束前夕,美國國務院還批准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中。 新中國成立前夕徵集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並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後每年的國慶節,聶耳譜出的樂章都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亡逝於異國的英靈。
C. 任光的人物評價
上世紀30年代初,結識了田漢等左翼進步文化人士,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中共領導的左翼劇聯音樂小組、蘇聯之友音樂小組、中國新音樂研究會等進步組織,與聶耳、冼星海等一起探索新興音樂的創作道路,積極從事革命音樂的創作與傳播,並利用職務之便刻錄包括《義勇軍進行曲》在內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唱片,廣為發行,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被音樂界譽為:「民族的號手」。
1934年,推出了他的電影音樂成名作《漁光曲》。後來創作的《打回老家去》、《王老五》等歌曲風靡全國。1935年5月9日,任光組織了電通電影公司的盛家倫、司徒慧敏、鄭君里、金山、袁牧之、顧夢鶴、施超7個演員唱《義勇軍進行曲》(即《風雲兒女》電影主題歌),第一次在百代唱片公司錄音棚內錄下首版《義勇軍進行曲》,並灌制了唱片。隨後,他又將這唱片的錄音轉錄到電影《風雲兒女》的膠片中去。這是全球第一張《義勇軍進行曲》的唱片,編號為34848b,現保存在上海的國歌紀念館中。唱片很快發向全國,《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廣為傳播,成為一首激情燃燒、影響最廣的抗日名曲。第一次灌制的唱片很快銷售一空,後來任光又連續灌制了兩次。《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首戰斗進行曲,是遊行集會的合唱曲,是喚起民眾的動員令,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赴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進修。在法期間,出席了有42個國家代表舉行的世界反法西斯侵略大會,他創作的《中國進行曲》被列入《世界革命名曲選》。 任光是中國無產階級音樂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名的革命音樂家。他創作的許多抗日革命歌曲,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開創了海外愛國、愛家歌詠的先聲,是我國電影音樂的開拓者,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和中國電影發展史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941年2月,葉挺從江西被押解到重慶途中,秘密投書重慶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秘書陽翰笙,囑他轉告周恩來:「任光已在我身旁陣亡」。以後,葉挺又在其《囚語》中以大量文字抒發對任光的思念之情。其中寫道:「至友任光,為中國音樂名家,《漁光曲》《王老五》等均其傑作。隨我至軍中後,新作甚多,別有風格,對群眾心理及大眾化問題深切明朗,軍中均以『王老五』呼之,此次率其新愛隨余行軍,備受危苦。十日晨在高坦鄉,正值激戰中,教導隊奉我令加入前線作戰。我作簡短演說後,群情激動。任君指揮唱其新歌《東進曲》,與四周機關槍聲及手榴彈聲融成最偉大的戰斗交響曲。」 葉挺將軍稱他是「中國的音樂之星」;聶耳稱他是「我們的導師」;《新華日報》則贊譽他為「民族的號手」, 郭沫若同志評價任光的作品是「在中國的新音樂,在民族的覺新上,在抗日的推進上,乃至在敵寇的投降上,的確是有著它的功績。」旅居南洋的郁達夫等人聞訊任光犧牲後深為震驚,發表了盛贊任光「忠於民族,忠於藝術」的紀念文章;延安的作曲者學會,也曾出版專刊,紀念這位烈士,號召全國音樂工作者,學習任光的進取精神和面向現實的創作方向。解放後,人們繼續懷念著這位傑出的革命烈士。浙江電視劇製作中心特為任光專攝了電視劇《彩雲追月》以作紀念;中共中央黨史辦公室還將任光定為著名烈士,載入《中共黨史人物傳》史冊。
D. 鋼琴8級《彩雲追月》
現在網路有網路功能,LZ以後可以去查看網路。
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節目部主任時,同聶耳一起,為百代國樂隊寫了一批民族管弦樂曲灌制唱片。《彩雲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創作於1935年。1960年,彭修文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重新配器。樂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笛子、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弦和吊鈸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意境】
《彩雲追月》預示了一幅夜空的畫面,「彩」代表顏色,能看得見顏色的夜晚,一定不會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輝,月光如水,清澈透明。「追」字賦予畫面以動感,朦朧中帶有一些生氣。幽淡的夜幕背景下,雲月相逐,相映成趣。
【鑒賞】
《彩雲追月》的旋律,採用中國的五聲音階寫成,簡單、質朴,線條流暢,優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簫、琵琶、二胡、中胡齊奏,弦管合鳴,悠然自得,從容不迫。秦琴、揚琴、阮彈撥出輕盈的襯腔,節奏張弛有度,使音樂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動聲色的活力。間雜的木魚、吊鈸的敲擊更襯托出夜的開闊曠遠,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沒有明顯的對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沒有沖突,有的只是和諧、圓融。樂思正象聽者此時的思緒一樣,自由發展,渾然天成。最富有動感的應該是第三部分,樂器間應答式的對話彷彿是雲月的嬉戲,忽上忽下,忽進忽退,情態逼真、意趣盎然。
歌詞:
彩雲追月
徐小俠
站在白沙灘
翹首遙望,情思綿綿
何日你才能回還
波濤滾滾延綿無邊
我的相思淚已干
明月照窗前
一樣的相思
一樣的離愁
陰缺尚能復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一海相隔難相見
親人啊親人我在盼
盼望相見的明天
鳥兒倦飛也知還
盼望親人乘歸帆
親人啊親人你可聽見
我輕聲的呼喚
門前小樹已成綠蔭
何日相聚在
E. 求作曲家任光的在校時間,身份,當時校名,政治面貌 ~ 急 ~
入嵊縣中學(現嵊州市第一中學)讀書時已學會拉二胡、吹銅號、彈風琴,有「小音樂家」之稱。中學畢業後入上海震旦大學。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入里昂大學音樂系學習,並在一家鋼琴廠當學徒。1924年畢業後,受聘於安南(今越南)亞佛音樂鋼琴製造廠,任經理。1927年回國後,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1928年,告別法籍妻子回國,在上海法商百代唱片公司任音樂部主任,從事創作歌曲並為電影、戲劇配樂。1929年,在田漢、阿英(錢杏邨)、夏衍、蔡楚生等幫助下,從事進步文化運動。九一八事變以後,與聶耳、冼星海等一起,發起組織劇聯音樂小組和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創作《漁光曲》。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1936年創作《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流傳甚廣。次年8月,再度去法國,進巴黎音樂師范學校進修。組織領導巴黎華僑合唱團,出席有24個國家代表參加的反法西斯侵略大會。所作《中國進行曲》被輯入《世界革命歌曲選》。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投身於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音樂活動中,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打回老家去》(署名前發)、《高粱紅了》等40餘首極有影響的抗日救亡歌曲與電影歌曲。此外,還創作過歌劇《台兒庄》(《洪波曲》)的音樂。1938年10月回國後,在長沙、貴陽等地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次年8月,去新加坡開展華僑歌詠活動。1940年,任光跟隨葉挺將軍從重慶赴皖南參加新四軍。1940年7月,
《任光歌曲選》
到新四軍軍部從事宣傳工作。皖南事變時不幸犧牲,其妻徐韌被捕後亦慘遭殺害。重慶《新華日報》發表悼念文章,譽其為「民族的號手」。 一生創作歌曲上百首。現存於世的名作除《漁光曲》和《打回老家去》外,流傳較廣的還有《月光光》、《新鳳陽歌》、《彩雲追月》、《大地進行曲》、《王老五呀王老五》、《別了,三年的皖南》等。198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任光歌曲選》。
F. 任光的作品風格
30年代初,受到田漢、陽翰笙、安娥等人的影響,參加了左翼音樂運動,與聶耳等一起,從事革命歌曲的創作和研究。現見他的創作歌曲有40多首。其中,《漁光曲》、《月光光》等,以委婉抒情的筆融,反映了30年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願望,《打回老家去》、《抗敵歌》《大地行軍曲》、《別了皖南》(即《新四軍東進曲》)等歌曲則以剛毅、雄健的曲調,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此外,還有一類直接採用民間音樂素材改編和創作的歌曲,如電影歌曲《新蓮花落》、《新鳳陽歌》、《王老五》以及抗戰歌曲《高粱紅了》等,都富有生活氣自和鄉土風味。這些不同風格的歌曲,生動地表現了人民大眾的感情,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風格。
G. 任光的作品是什麼風格
任光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1934,影片《漁光曲》主題歌)、《大地行軍曲(1934,影片《空谷蘭》插曲)、《月光光》 (1936,影片《迷途的羔羊》插曲)、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1936)、民族器樂曲《彩雲追月》(1935),以及歌劇《洪波曲》(1940)等作 品。 《彩雲追月》是上世紀30年代我國年輕作曲家任光早期的代表作。最初是民族管弦樂曲,後來,作者從創新的角度運用西洋作曲技巧,採取歐洲「探戈」舞曲節奏,並汲取我國江南絲竹優美輕松的音調和樂器組成特點 。從而匠心獨運地創作出這首意境深邃、舒適優美、富有神韻的小型器樂合奏曲。
H. 廣東民歌《彩雲追月》《月光光》 為何被認為是任光的作品
《彩雲追月》之所以成為任光作品,主要是因為西方簡譜最先傳入上海,任光只是將傳統粵曲寫成簡譜,於是就成他的作品。由於《彩雲追月》原作者已經無從追溯,當時的人也沒有版權意識,再加上任光的紅色背景,誰也不敢有異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任光寫《彩雲追月》之前去了一趟香港,然後寫就這首曲子。
I. 任光推出了什麼電影
任光沒有推出過電影,但為電影《漁光曲》製作了主題曲
《漁光曲》是電影《漁光曲》主題曲,由安娥作詞,任光譜曲,作於1934年。
這首歌深情地唱出了舊社會長年漂泊在海上的窮苦漁民的艱辛勞動生活,真實地反映了漁民們愁苦困頓的心情。為了寫好這首歌,任光特意到長江的入海口吳淞口,觀察漁民們捕魚勞作。根據體驗,他為這首歌創造了表現海浪起伏的特定節奏,突出了船歌的風格。
《漁光曲》歌詞節選:
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
早晨太陽里曬魚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
潮水升,浪花涌,魚船兒飄飄各西東。
輕撒網,緊拉繩,煙霧里辛苦等魚蹤。
魚兒難捕船租重,捕魚人兒世世窮。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漁光曲
J. 聶耳和田漢的合作作品
當然是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 這還用問啊,查查資料就可以,好了,就這些,還有。。。。。。好多,改天告訴你!聶耳1912年2月14日,生於昆明. 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原籍雲南玉溪。1918年入昆明師范附屬小學,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在校學業成績出眾,又喜愛音樂,課余從民間音樂家學習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熟悉傳統樂曲。1922年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活躍成員。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1927年考入雲南第一師范高級部英文組,參與本校學生進步組織「讀書會」的活動,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演出活動,並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8年後,更加積極地參加各種公開和秘密的革命活動。為逃避搜捕,於1930年7月潛離昆明,經越南轉赴上海。
1930年11月,聶耳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3月,任明月歌劇社小提琴手,師從普杜什卡接受嚴格的小提琴訓練,還自修鋼琴、和聲學、作曲法等。1932年4月,他認識了左翼劇作家兼詩人田漢,建立了與左翼文藝界的聯系,進一步堅定了走革命音樂道路的信心。和田漢的友誼與合作,對聶耳的藝術成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32年8月前往北平,積極參與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和左翼音樂家聯盟的演出活動和組織建設,並師從外籍教師托諾夫繼續學習小提琴。11月重返上海。
聶耳回上海不久即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他以熾烈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等多方面的工作,積極從事創作和評論活動。同時還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隨後又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1934年4月,聶耳進入百代唱片公司,與任光共同主持音樂部,組織錄制了一些進步歌曲唱片。1935年1月,他轉入聯華影業公司二廠任音樂部主任。日益嚴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他決定出國擬經日本前往蘇聯學習。他於4月18日抵東京。在日本,聶耳考察了日本音樂、戲劇、電影等方面的動態,向日本文藝界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新發展,並加緊學習外語和音樂。7月17日,在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年僅23歲。
作品介紹 :
聶耳一生共創作有37首歌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從事多方面活動的同時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1933年8月發表的第1首作品便是《開礦歌》(田漢詞,影片《母性之光》插曲)。隨後,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創作了《開路先鋒》(孫師毅詞)和《大路歌》(孫瑜詞)。此後他陸續創作有《碼頭工人歌》(蒲風詞)、《新女性》(孫師毅詞)、《打長江》(田漢詞)等一些優秀的工人歌曲。聶耳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聶耳創作的歌曲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有著進行曲風格的愛國歌曲,這是他的歌曲中影響最廣的一部分。包括《畢業歌》(田漢詞,影片《桃李劫》主題歌)、《前進歌》(亦名《苦力歌》,田漢詞,歌劇《揚子江暴風雨》插曲)、《自衛歌》(唐納詞,影片《逃亡》主題歌)以及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影片《風雲兒女》主題歌)等。這些歌曲以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號召性音調,斬釘截鐵般果敢的節奏,勇往直前無所阻擋的氣勢,有力地表現了處在深重災難中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從而在群眾中迅速而廣泛流傳。
聶耳還創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飛花歌》(孫師毅詞,影片《飛花村》主題歌)、《塞外村女》(唐納詞,影片《逃亡》插曲)、《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影片《風雲兒女》插曲)、《告別南洋》和《梅娘曲》(均為田漢詞,話劇《回春之曲》插曲)等。這些歌曲傾訴了飽經憂患的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平,在感情的深處蘊藏著堅韌的毅力,在抒情中飽含著剛健的美感。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時代的抒情歌曲中顯現出新的特色。此外,聶耳還創作過一些反映兒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傑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賣報歌》。
聶耳的歌曲以高昂的革命熱情,揭露了社會的矛盾,唱出了大眾的心聲。給人民帶來了力量,帶來了光明。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