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肖川的介紹
肖川(原名:肖貴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英國教育哲學協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校課程中心「優秀教師與教育專家合作論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國各地講學1000餘場,受到廣泛的好評,是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② 肖川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 什麼是良好的教育
科學家巴斯德說過:「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努力的結果。」這段話生動地指出了職業理想和信念追求與事業成功的關系。確實,只有那些具有崇高教育理想和遠大抱負,並能艱苦奮斗、腳踏實地工作的教師,才能享受到事業成功的喜悅。教師對教育理性和信念的追求決定著其一生事業的成敗。
理想是人們以一定的理論和現實為依據,對未來美好目標的嚮往和追求;信念則是人們在最某種理想的長期追求實踐中形成的堅定不移的精神狀態,它是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有機結合。
理想、信念是統帥人們靈魂的精神支柱。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師德修養的內在動力,又做人的浩然正氣。「育人造士,為國之本」,三尺講台維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每一個教師都負載著民族的希望,都應該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到現實的教學工作之中。
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分類。在這里著重提出的是教師的社會理想和信念、教師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以及教師對自身價值和幸福的追求。
教師所肩負的培養下一代的特殊使命,決定了教師確立遠大的科學的社會理想和信念,有著獨特的示範意義
尤其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進程中負有培養一代新人重任的教師,確立遠大、科學的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要求就更高了。新中國50多年的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社會理想和信念只有與人民的利益、社會的發展相一致,才能得到社會的肯定,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新世紀的人民教師,要自覺加強學習,進一步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為學生起模範帶頭作用。
教師對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成就事業的力量源泉。教師對職業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通過個人職業活動的行為方式,反映出與一定社會文化相融合的高尚的職業道德,表現為既反映時代特徵、又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育理想。
教師的理想和信念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證
任何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在憧憬和嚮往著美好幸福的生活。教師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不但要有崇高的社會理想和職業理想,也要有對幸福生活和實現自身價值的追求。教師的理想信念,也要有對幸福生活和實現自身價值的追求。教師的理想信念、也決定了他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道路,追求什麼樣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家庭生活。生活理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影響著他怎樣在社會上做人。一個具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和良好精神風貌的教師,也應當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理想和高尚情趣的教師
新時代教師的生命價值體現在甘於奉獻與自我發展的統一之中。
葉瀾教授曾經精闢地指出,教育在本質上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教育過程是一種師生共同地交融於一體的生命涌動的過程。教師職業的高尚之處,也是其他職業難以比擬之處,就在於從事這一職業的教師,已經不能用人的自然生命來衡量其生命的價值。教師的生命在千萬個學生的生命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甚至可以說,在民族的生命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生命不屬於個人,而屬於國家,屬於人民。甘於獻身,固然是教師生命價值的體現,然而,無止境的自我發展,更是教師生命價值的長遠意義和不斷增值的體現。這種奉獻精神和自我發展精神的統一,集中表現對學生發展的高度負責和忘我精神。
新時代教師的生命價值體現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之中。
人的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滿足。因而,評價人生價值的尺度也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其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條件和途徑,是評價人生價值的內在依據。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其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條件和前提,是評價人生價值的外在尺度。評價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丟掉任何一個方面,缺少前者,就從根本上喪失了人生價值的意義和評價依據;缺少後者,就失去了對人生價值在一定條件下的客觀的社會評價
③ 珍珠(肖川) 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很有品味:蚌殼里的夜,有多長? 不在思量,不在思量,我已擺脫苦悶和憂傷。 如果被昔日的淚水淹沒,我的生命不會閃光。
④ 肖川的演講主題
1. 教育的方向與方法
2. 有效教學的策略
3. 生命教育的價值、目標與策略
4. 以務實的精神對待學校德育
5. 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和教師成長
6. 辦好學校的策略
7. 大學的理想與使命
8. 為了孩子幸福的人生

⑤ 電視劇裡面的角色有叫江晨茜和肖川的是什麼電視劇啊
有江晨茜和肖川的不是電視劇,是微電影《江城花火》
《江城花火》是由五道口宏楠、倩楠、周小生、王老大等傾情演繹,講述窮小子與債主女兒的故事。
這片於2019年首播。
⑥ 教師如何獲得幸福人生——聽肖川教授演講有感
大學教授肖川為學生上課引發爭議
10月20日下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知名教育學者肖川走進成都市高新實驗學校,為該校六年級學生上了一節語文課《伯牙絕弦》。這已是肖川第二次親自為高新實小的小學生上課了,2007年3月,他曾為該校五年級學生上過一次語文課《幸福在哪裡》。肖川的課非常朴實,沒有巧妙的導入,沒有華麗的設計,他的「原生態」教學引來大家的熱烈討論,大部分教師認為耳目一新,對自己的教學很有啟發,但也有個別教師直言「不適應」。
觀眾熱議:博導的課留下了什麼
和新課改實行後異彩紛呈的課堂不同,肖川的課開始得很簡單,很平實。課後,來自於高新區的聽課教師議論紛紛。這節由大學教授上的小學語文課,前半部分過「平」,後半部分的過「深」,顯然和他們的預期大相徑庭。
北師大教授發表《狗日的國學》一文 (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昨日,在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召開的「全國中小學校長高級論壇」上,北師大教授肖川在報告中講到當前學校中各種選修課時,突然放出猛言——「中小學不該學習經史子集」,語驚四座,猶如一瓢冷水潑向當下的 「國學熱」。
他曾寫:「狗日的國學」
記者在某期刊中發現了一篇肖川所著的名為「狗日的國學」一文,文中稱:「我對所謂的『國學』素來是抱不以為然的態度的」、「所謂『國學』,大多是些感悟經驗的東西,缺乏充分而嚴格的論證」。
校長、網友拍磚
昨日會後,現場某校長稱不敢苟同肖教授的觀點,「盡管他是教育界大家,有聲望,但對國學也不能妄加評論吧?」
針對「狗日的國學」一文,不少網友在網上貼出讀後感。網友「武伐」對其說服力嚴重質疑,質問肖川其言論可有支撐點與依據。他稱此言論:只能說這是新時代的「狂人語錄」罷了。
⑦ 什麼電影男生叫肖川
因為這個男生演的好,所以說他就叫笑川
⑧ 對後進生,我們如何評價——讀肖川《教育的智慧和真情》有感
對後進生,我們如何評價? ——讀肖川《教育的智慧和真情》有感 我們當老師的,總是希望自己教的學生學得多,學得好,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苦心卻適得其反,學生未必體會的到。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我們的評價肯定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這次學校組織的教育專著閱讀活動中,我特意留心閱讀有關評價的內容,其中肖川的《教育的智慧和真情》關於評價的論述給我了深刻的啟示。在《造就自主發展的人》一節中,肖川教授對於發展行評價做了清晰的論述。他認為:評價是學校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的社會化不可或缺的社會性刺激生成的方式。重視評價,對於明確教育的質量標准,豐富和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有著重要的價值。但是,在我們現實的教育教學評價活動中,粗暴的、貶損式的評價廣泛存在於我們人與人的交往之中。由此,我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評價不當現象:一、對於學習後進生我們怎樣評價?學生是孩子,總是會做錯事情,尤其是班級裡面成績比較差的孩子,他們該如何評價?肖川教授指出:發展性評價一個重要原則是激勵性、期待性,以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某一方面總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評或負面評價,他就會傾向於形成一種信念,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真的不行,從而放棄努力。是的,作為教師,在班級里最關注的就是後進生,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是第一時間牽扯了我們的視線,而我們也總是以最快的速度給予各種形式的反映評價。新學期我接了一個新的班級,但是在教學中我經常會想起已經畢業的這個班級,我時常會反思那時自己的評價,尤其是對後進生的評價是否有操之過急的現象。原來的班級中有一個「小石頭」,他很聰明,但是他就是不願意做語文作業,只要有時間,我總是在放學以後帶到辦公室讓他補做,而他每次總是皺著眉頭補啊補啊。現在想想,這樣做只會使他對於語文越來越深惡痛絕,對於我這個語文老師肯定也是沒有好感可言。現在的班級里也有這樣一個「小石頭」,這塊石頭更硬,放學鈴聲一響,他早就背好書包走了,他不願意做的作業一個字就是不動筆。由於有了前一塊「石頭」的前車之鑒,我對他採用了差異評價和延緩評價,生字不抄沒關系,只要聽寫能聽出就可以了;練習卷不做沒有關系,課堂作業本完成訂正就可以了……每天我們學了什麼,有什麼作業,我及時和她媽媽交流,適當選做一部分。開學一個月以來,我已經去他家家訪兩次了。第一次是和班主任金老師去了解性家訪,第二次我帶了幾本書,表揚他上課聽講進步大,並提出新的學習要求。不用團體的共同標准要求他,評價他,反而給了他一定的空間,最起碼語文學科不會讓他厭惡。我想,對於我們班級學業後進生的評價應該站在他們的起點上,了解他們的個體差異,多和他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這個單元和上個單元比,肯定點滴進步。這樣的評價才會慢慢地幫助後進生樹立自信,更好地和我們教師情感交流,而不會體會不到我們的苦心。二、對於行為後進生,我們怎樣評價?班級里的行為規范後進生,往往是班主任頭疼,任課教師反感,學生「千夫所指」的對象。這樣的孩子,我們又該如何評價?犯了錯,開批鬥會,班級里的孩子一起群情激昂地批判?犯了錯,第一時間給家長打電話告狀,要求回家教育?錯,作為教育工作者,學生犯了錯,肯定不能用這種簡單的、粗暴的、貶損式的評價。在教室里開批鬥會這和大庭廣眾之下脫光了衣褲有什麼區別?對於這個孩子可言,他還有什麼尊嚴可言?印象很深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小猴子不小心被樹枝劃傷了胸口,於是老猴子一個個去探望,每一個人都扒開他的傷口指指點點,小猴子的傷口不斷拉大,感染,最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它死了。有時候,我們的後進生就是這樣被我們放大評價評出來的。所以,當我們的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不妨輕描淡寫一下,輕輕地交流幾句,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我們大可以延緩評價,再觀察他幾天又如何呢?肖川教授說:「教育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一個自主發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認識、有積極的自我形象、悅納自我的人」。對於行為規范後進生評價,我們尤其是要注意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他們在集體中形成積極的形象。成功的教師以防止不良行為為目標,不成功的教師以在學生發生不良行為之後實施懲罰為目標。「出色的教師具有了不起的忽略能力。出色的教師具備一種能力,可以在忽略微小錯誤,對行為作出及時反應的同時很好地避免事態嚴重化。」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其首要問題是關注每一位學生。在我們的評價中,如何關注後進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如何讓後進生體會到我們給予的關愛?對於後進生的評價我們該如何做得更好,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永遠的課題。
⑨ 肖川教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肖川是個怪人。我受不了他。估計沒幾個人能夠受得了。
偶爾看他的書,也偶爾看他的文章。不想看多了,怕受他的毒害。他曾經寫過一些正經的學術文章,後來不寫正經文章了,把文章弄得花里胡哨的,又執意罵人。他的文章少有不罵的時候。
我不知道這個時代怎麼了,怎麼就惹肖川這個人不高興。
不高興也就罷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人不高興,我也常常不怎麼高興,但想想,也就算了。人們不都是這樣過日子?
可這個肖川比較把自己當回事,好象離了他,這個世界會滑坡、墮落下去、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讀肖川的文章,你不僅認識了他這個作者,你可能也同時認識了這樣一個患者。
估計他有深度潔癖綜合症,或者染有某種非典型的精神炎症。要不然,那麼可愛的世界,竟然被他說得危機四伏。
此類患者的基本症狀是:
有時候看上去一切正常,等他一開口說話,你就發現他這個人怪怪的,你將信將疑甚至無法理解。
有時候他挺喜歡湊熱鬧,喜歡扎堆,找人對話,但你不要被迷惑,他內心深處厭惡人群,他只嚮往孤獨。
這個世界不知怎麼啦,怎麼就有他這樣的人啊。
這個人沒別的愛好,就喜歡專門找茬。據說他讀過一些經典的書,而「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之後,也不過是為了專門找茬。他就喜歡干一些不讓你安心的事情,他不讓人好好地活著。
你覺得一切那麼合情合理,他卻說不,不那麼回事。他最受不了的事是不自由、不公平。他有那麼多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凡遇到不自由、不公平的事情,他就神經敏感。
這個世界哪有絕對的自由和公平呢?他怎麼就那麼偏執那麼死腦筋?
搞不懂。
他就是要反復地提醒你,應當有所作為。當然,如果你是一個體制內的人,他就註定了要與你保持距離。
他就是這么讓人惶惶不安,如果你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大學里的學者,他可能罵你是一個沒思想的草包;如果你是一個敢作敢當的大學里的處長,他可能罵你是一個做學問做不下去的混混。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他可能罵你年幼無知而嚴重缺乏經典閱讀;如果你是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可能寫一封信,罵你晚節不保、倚老賣老。
他做這些事做得很有耐心,他很耐心地勸說、抵制。如果你想就這么順從地想過安穩日子,他堅決不幹,他會在你的屁股後面揣你一腳,讓你醒過來。
你想過好日子嗎?
大概不行。
他是德國童話里的那個專門找茬的「駝背小人」:
⑩ 從六里坪到肖川怎麼走
有客車到肖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