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獨奏成為無聲電影最普遍的音樂伴奏形式

獨奏成為無聲電影最普遍的音樂伴奏形式

發布時間:2022-04-18 17:02:18

① 影視藝術音樂在形態上可以分為有聲源音樂和無聲源音樂嗎

是的,客觀音樂亦稱畫內音樂或有聲源音樂。指影片畫面的規定情境中應有的音樂。如人物在歌唱、演奏樂器、收音機的廣播等。這時,音樂的出現是不可少的(但亦可做特殊安排)。

主觀音樂亦稱畫外音樂或無聲源音樂。畫面並未提供出現音樂的根據,而是作曲家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發人物內心情感或渲染環境氣氛的需要而zhuan門創作的音樂。

對畫面的補充、解釋或評價,表現了作曲家對影片所展現的事件的主觀態度,可以深化畫面的內容,加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1)獨奏成為無聲電影最普遍的音樂伴奏形式擴展閱讀

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唯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制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

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② 無聲電影的現場音樂

播放默片幾乎時時都需要現場的音樂,1895年12月28日,在盧米埃爾電影於巴黎的首映中,有了第一位現場鋼琴師。一開始,人們一直認為音樂不可或缺,對氣氛或培養觀眾情緒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小鎮或住宅區的戲院都有琴師。在1910年代開始,很多大城市開始有管樂師,或整隊管弦樂團。大量的戲劇管樂和調音器,都能夠有效刺激觀眾的情緒。
給默片的樂譜多是即興創作的。可是當播放正片變得非常普遍時,由琴師﹑管弦樂師﹑指揮和戲院本身演奏的默片音樂,便匯集起來。1915年,格里菲斯的劃時代大製作《一個國家的誕生》時,幾乎所有的樂曲都是由J.C.比爾撰寫的;由那時候開始,原創﹑專為該電影而寫的樂譜就愈來愈普遍了。
在默片的高峰時期,電影製作是僱傭最多樂師的行業(至少在美國如此)。而有聲電影的出現,加上當時正值大衰退時期,他們的生計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
很多國家的電影業界都嘗試用其他方法把聲音帶入電影。在巴西,早期的電影配有清唱表演﹑小型歌劇,或有歌手在後台配合唇形唱歌。在日本,電影除了有現場音效,還有辯士(弁士),為電影作出現場的配音和評論。弁士成為了日本電影的重要元素,他們也為外國電影(大部份是美國電影)提供翻譯。他們的受歡迎,是其中一個默片在1930年代仍在日本大行其道的原因。像卡爾戴維斯這一類的作曲家,就是專門為默片製作管弦配樂的。

③ 描述無聲電影時期的聲音表現形式

無聲電影時期 主要就是配以音樂

④ 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一、出現時間不同

1、無聲電影:出現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2、有聲電影: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

二、特點不同

1、無聲電影: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

2、有聲電影: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

三、製作方法不同

1、無聲電影:早期電影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拍攝和放映無聲影片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

2、有聲電影: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

⑤ 無聲電影有背景音樂嗎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有背景音樂,有些片子中間還穿插著字幕,用以說明情節的進展、人物的出現或者道具上的字,那些背景音樂大多都是卓別林本人作的(更能說明他是個天才吧:))有些片子就是卓別林因為受到音樂的感觸作的。他的背景音樂很有特點,帶著濃郁的卓別林風格。

⑥ 關於無聲電影的知識

1927年,美國著名的華納製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片,給世界電影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這之前,電影(1895年12月28日為世界電影發明日)全是無聲電影,電影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默片時代」。

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H.勞埃德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C.B.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R.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他們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如F.鮑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與魔》(1927)、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和K.維多的《大檢閱》(1925)等。R.J.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而中國電影默片的黃金時代如果從1913年的《難兄難弟》開始算起,到1934年的《神女》、《上海24小時》等為止,幾乎延續了整整20餘年。

但是,應該說,電影從來都不是無聲的。因為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前,人們藉助樂師給電影配樂;在日本,甚至有專門的說唱演員,當影片放映時,他們以說唱形式講解影片的內容。所配樂曲一般是由樂師根據銀幕展示的劇情即興演奏;但有些影片,例如1908年的法國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則由著名的作曲家聖-桑專門為它作曲。放映時,樂師根據作曲家提供的總譜演奏。不用說,演奏的規模視條件而定:大多數是由一位樂師獨奏(鋼琴或小提琴),有時由幾位樂師合奏,偶爾則出動交響樂隊。

到3O年代,聲音已成為電影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默片時代已經出現的類型片,由於聲音的出現而更趨成熟,更多樣化;至於音樂喜劇片、警匪片,如果沒有聲音就無法出現和發展。聲音也為電影表現提供了更具寫實效果的條件。

⑦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可以給人深陷奇境的感覺,特別是鬼片,能讓人感到震悚,有非常特別的效果!!!

⑧ 現代影視音樂的構成有哪些

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
影視自發明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樂,這一人們表達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藝術形式,基於聲音技術在影視中得以運用以後,使影視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視覺表達,在視聽上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人們同時運用著視覺和聽覺這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進行欣賞電影、電視。畫面與聲音是影視藝術中不可劃缺的部分。影視藝術的聲音又包括:人物語言和音樂、音響。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而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廣與發揮。隨著影視藝術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影視音樂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影視音樂的創作或繼承中,作曲家與編曲家們通過運用各種技法、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使影視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采。影視音樂的誕生與發展為影視劇的發展添上濃重的一筆。今天,影視音樂已成為影視劇創作的重要一環。

經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與定義,現在已經基本確定了聲音的藝術構成:即語言、音樂和音響.音樂,在它還沒有真正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時,早已是電影的附庸了。因為在1927年之前,純粹意義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無聲電影」似乎並沒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現場音樂的伴奏。有錢的影院用大型管弦樂,而小影院也許會用一架鋼琴代替。這種現場演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氣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並非專為電影而作或是緊貼電影情緒的——它們大多是現成或當時流行的樂曲。現代意義上的電影音樂不僅包括無聲源音樂——為影視作品專門創作和編配的音樂;還包括有聲源音樂——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種音源所放出的現實音樂,以及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現在,電影音樂早已成為影視作品中煽情、烘托氣氛的重要手段。

影視音樂是影視藝術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鑒賞影視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一般根據劇情和畫面語言長度,採取分節、分段的敘事法則.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其美感層次有立意美、渲染美、過渡美、真實美、沖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樂是記憶之門。它凝結著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這種神秘使它包容了豐富的內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詞也顯得蒼白無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選擇。若輔之以婉轉低回的音樂,這個片段定會成為影片中最撩動心弦的篇章。比如《結婚十年》。韓夢躺在沾染了十年風塵的地毯上回憶如煙往事,只有音樂才能解讀她心頭的百般滋味。比如《紅河谷》。「寧靜」死前面帶微笑的高歌,遠比慷慨陳詞來得壯烈、凄美。畫面是具象的,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音樂是對畫面的升華。

這種神秘使它長於營造美好的意境,讓影片韻味悠遠。是音樂讓《空鏡子》中飄散在小樹林里的「陶虹」的笑聲更具感染力;是音樂讓《誓言無聲》中老舊時代的冬天場景對觀眾有莫名的吸引力。音樂似乎比畫面有更長的保質期。當畫面因歲月流逝而顯得簡陋粗糙時,音樂仍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初聽時一樣悅耳。

在影片中,有時音樂擔當稱職的配角,與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編的影視劇,恰如其分的音樂是對作品主題的最好詮釋。電視劇《紅樓夢》的配樂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王立平先生彷彿曹雪芹的隔代知己,無論是「一番風雨路三千」還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旋律與文字配合得天衣無縫。同樣精彩的還有電視劇《日出》的主題歌。「播下了風花雪月,長出是愛恨情仇」,詞作者似乎比萬方更理解她父親。有時音樂與影片相映成趣。「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鄭緒嵐的歌聲為一片打殺聲中的少林寺增添了一絲柔情蜜意;《你是我心中忘不了的溫存》讓《我愛我家》在喧囂落幕之後為觀眾送去幾許溫情;「只剩得馬嵬坡前草青青」,閻肅笑看一代美人香消玉殞。

在這些與影片風格迥異的音樂中有一部分其實點出了影片的真正內涵。首先想到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音樂訴說了張大民樂觀背後的辛酸,笑容背後的淚水。而且小柯的潛吟低唱中沒有過分的悲情,音樂中滲透著揮之不去的無奈與哀愁,就像本片的主色調灰色一樣。音樂悲涼卻不乏積極因素,無數次失望之後依然給自己、給生活留有一線希望。「分手的消息已飛出多遠,愁煩的眼不妨把幸福翻開,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單。」

還有一部分甚至超越了影片的主題。譬如《三國演義》中「貂嬋已隨著清風去」的浪漫和含蓄遠勝於原著。而《牽手》中大氣舒緩的主題音樂令一部反映婚姻家庭的電視劇擺脫了世俗的氣息,具有了高貴的氣質。劇中也有夫妻間的爭吵,生活的瑣碎,可三寶的音樂沖淡了其中的市井、煩亂,從整體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調,使很長一段時間內《牽手》在同類題材中遙遙領先。

音樂更可以脫離影片被人欣賞傳唱。此時音樂成了主角,影片退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人們差不多已經忘記《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題曲;有部分觀眾只為欣賞《嘎達梅林》的音樂重又走進電影院

音樂與影視的關系是微妙的。它們相互扶助,相互影響。音樂是對影視的提煉,影視是對音樂的擴展。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音樂加入情感內核,使之更加動人;優秀的音樂令影視作品飄逸、靈動、回味無窮。許多觀眾是因為《永不瞑目》才那麼喜愛《你快回來》,而我也會因為張信哲一句「把你的發絲當成戒指繞,溫柔烙印再也抹不掉」把《梧桐雨》看完。

某導演說他最喜愛給電影配上音樂的瞬間,自己的作品在音樂中一下子鮮活了,藝術感覺也在音樂中被傳達出來。而專家說,用「影像」指稱影視作品是不準確的,因為影視劇不僅要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也要給觀眾奉上聽覺盛宴。

如果《紅十字方隊》沒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沒有《少年壯志不言愁》,這些作品不會那麼流光溢彩,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動。沒有音樂的影視是不可想像的。感謝那些優美的旋律讓珍貴的影象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閃亮。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們忙亂的生活多一份和諧,顛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煩躁的心情多一份寧靜.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所以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不僅能達到影片所需要營造的氛圍,還能消除人們長時間的視覺緊張所帶來的疲勞。總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⑨ 為什麼電影需要很多配樂

國產經典早期默片《神女》,現在看的碟不同地版本,配的是不同的音樂。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買的一張碟的版本,是畫面在國外全部修復後,波蘭的鋼琴師配畫面重新寫的音樂,相當震撼,跟我本科時候看的印象就完全不同了。

閱讀全文

與獨奏成為無聲電影最普遍的音樂伴奏形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續寫愛4大電影結局 瀏覽:123
flv影視高清電影大全 瀏覽:683
電影打游戲視頻大全 瀏覽:233
電影小鈴鐺圖片卡通圖片 瀏覽:487
芭比電影國語版大全 瀏覽:552
電影世界大混合 瀏覽:34
電影經典圖片剪輯 瀏覽:342
台灣電影潘多拉 瀏覽:625
世界十大殘酷電影 瀏覽:240
莫泊桑羊脂球電影圖片 瀏覽:191
推薦幾部適合高中生的英文電影 瀏覽:478
男主角崔敏俊什麼電影 瀏覽:629
電影火燒島之橫行霸道下載粵語版 瀏覽:672
經典電影人物的英文名 瀏覽:946
老演員安琪電影作品大集錦 瀏覽:732
嬰兒電影美國大全 瀏覽:202
食神周星馳電影粵語 瀏覽:276
彭於晏的戀愛電影大全 瀏覽:340
望夫成龍電影在線 瀏覽:703
電影逃出天堂島結局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