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沙漠中美國大兵用巴雷狙殺對方狙擊手的電影叫什麼名
生死狙擊 吧
『貳』 一部美國片子,說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俄國狙擊手的故事,求片子名。結局是指導員犧牲自己,讓主角幹掉
《兵臨城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
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叄』 兩千米外狙殺對方狙擊手是什麼美國電影
美國狙擊手(就這名)不錯的電影,結局催淚
『肆』 一部現代歐美戰爭電影,上來時坐卡車潛入一個禁區,打死士兵後集合,然後無人機偵查,隱身衣消滅狙擊手
你搜幽靈行動阿爾法
『伍』 五名新兵守一座城幹掉多名敵軍狙擊手是什麼電影
《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是由鳳凰衛視電視劇製作中心、北京黃金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張漢傑執導,於和偉、王媛可、邵汶、劉歡、石天琦、柴鷗主演的諜戰劇。
該劇講述了成都和平解放前,熱血青年楊少誠因軍閥葉司令被謀殺,無意中掌握了驚天秘密,從而捲入各方勢力暗戰的故事。
劇情:
1941年秋,大批日戰機猛烈轟炸成都。百年老字型大小錦江春的少掌櫃楊少誠親眼目睹駐防司令葉懷忠的吉普車發生大爆炸。葉司令當場炸死,副官凌輝渾身是血受了重傷。
少誠送他去了醫院。軍統站副站長陳劍鋒趕到未來岳父葉司令的被炸現場,吃驚的發現吉普車底下隱藏了一枚德國產的定時炸彈殘骸,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起謀殺。
醫院里凌副官看到行動隊長許爾根帶人闖了進來,偷偷將一個美式煙盒放到了少誠的口袋裡。許爾根將少誠和凌輝帶回軍統站審訊。
葉司令的女兒葉眉在軍統站做機要員,她得知少誠救了共黨潛伏在司令部的特工凌輝,持槍闖進審訊室,要槍斃少誠,被陳劍鋒勸住。
凌副官撞死在刑台上,少誠大為震撼。陳劍鋒私自放了好友少誠,與站長顧華澤發生激烈沖突。回到家中,少誠發現煙盒的內夾層里藏有一張當票。
上級來密電,指示陳劍鋒調查司令之死。陳劍鋒想藉此搞垮顧華澤,而顧華澤覺得陳劍鋒背景復雜,遲早坐上自己的位置,也想除掉他。
弟弟少義嗜賭成性,將房契地契輸給陳劍鋒的父親陳子秋的手下,袍哥頭目馬三。少誠答應還錢,想用凌副官給的當票,贖回一筆金銀財寶,可當回的卻是一本晚清版《山海經》。
日偽特務谷又豐跟蹤少誠到了當鋪,少誠從暗道逃出,被葉眉打暈,吊在了屋樑上。此時,陳劍鋒追蹤日偽特務到此,少誠趁葉眉和陳劍鋒鬧誤會,將《山海經》偷走。
回到家,將書拆開,驚奇的發現《山海經》原來是一張隱形地圖。少誠獨自進了地洞,裡面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下網,地道里藏有大量的軍火和煙土。
他頓時明白,只要點燃軍火,這座城市將萬劫不復!
『陸』 二戰電影。。描述的是狙擊手對決,裡面有個女的。最後這個女的通過碎...
你說的是兵臨城下 也叫決戰中的較量 那個德國狙擊手是個德國的上校
你說的第一個場景是在一個廢棄的工廠里 那個女的是男主角瓦西里的女朋友 那次他打中了德國上校的手 但沒打死他 讓他跑掉了
你說的第二個場景是剛開始的時候 主人公瓦西里還是個鄉下的剛參軍的鄉巴佬 但是爺爺是獵人 所以他從小槍法准 和他一起的人是後來蘇軍的宣傳委 他們在武器不足無法保證人手一把槍的時候被逼著沖向德國的陣地 結果瓦西里和那個宣傳委倖存下來 在一個廢棄的噴泉里 宣傳委撿起一把搶要射擊 但瓦西里說讓他來 五發子彈全部命中 也使得宣傳委見識到了瓦西里的槍法 在而後的戰爭中宣傳委向上級推薦要大力宣揚瓦西里是位英雄以振奮士氣 但瓦西里不太習慣那樣的生活 他只想簡簡單單的當一個士兵報效祖國
『柒』 叢林戰中狙擊手連續射擊幹掉敵人 是什麼電影
電影名字就叫 《狙擊手》前蘇聯的電影 以前cctv6 還放過 但是要想下載 難度比較大
『捌』 關於阻擊手的電影
幾部關於狙擊手的電影
狙擊手溯源
現代意義上的狙擊手「Sniper」這個單詞的詞根「snipe」則在1832年第一次出現,源自於英軍在印度邊區的一種獵鳥活動。據說snipe是一種身體嬌小、動作十分靈活的小鳥,要獵獲這種鳥並不容易,需要相當不錯的射擊和潛行的技術,這種運動也就被叫做snipe。等到一次世界大戰時,sniper成了軍事上狙擊手的通稱,強調的除了射擊之外,還有掩藏自己蹤跡的能力。同樣的,德文中的「Heckenschutze」與法文的「tireurembusque」也都有埋伏射手的意思,而中文譯成了「狙擊手」,勉強算是不差。
最近,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出了個連環殺手,專門躲在暗處用狙擊步槍射殺普通民眾、一槍斃命、彈無虛發,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極大恐慌——我還真有點兒佩服美國人,什麼事兒都能搞得跟電影似的。說到電影,相信這位「華盛頓狙擊手」也一定會在銀幕上亮相,但不是現在,因為眼下就有一部「狙擊手電筒影」、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電話亭》被推遲上映。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狙擊手將不同的人引誘至一個電話亭里,一旦他們掛斷電話,便將其一槍擊斃的故事。面對發行公司推遲本應於下月15日上映該片的決定,劇本原作者拉里·科恩表示對此「並不介意」,他說:「如果你看了影片,就會知道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福克斯公司發言人顯然被嚇壞了,他表示:「該片內容與目前現實生活中的案件太相似了,此舉完全是為了保護觀眾」。你瞧,有時候,假的成了真的,電影也可能變成現實。
雖然狙擊不一定要用火器來進行;但是在一般意義上,它的發展還是跟近代槍械工藝的水平息息相關。自16世紀起,具有改良膛線的前膛來福槍在德、奧兩國開始大量的應用,主要用途是在打獵和競賽上。在美國開拓初期,有部分中歐移民也移到美洲來,定居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帶,這種前膛來福槍也隨之傳入美國,以供墾荒、狩獵、自衛之需。經過拓荒者的改良,口徑變小,槍管加長,加上槍托,也將彈頭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上以利前膛裝彈。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來福槍」的由來,因為當時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我們可以從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里看到這一時期的狙擊射擊情況。片中有一個段落,為了能讓送信的信使從包圍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脫逃,劉易斯在城牆上用遠程狙擊火力掩護,一槍一個,彈無虛發。從史實上來說,這個電影一方面誇大了劉易斯的射擊水平,另一方面也虛構了槍械工藝的發展史。在這個電影所講述的年代中,他還沒有得到後來讓他威鎮四方的名槍「打鹿將」(肯塔基來福槍)。
肯塔基來福槍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場上。華盛頓義勇軍中的狙擊手配備了這種當時射程最遠的火器(200碼左右),專門用以對付英軍軍官。而英軍正規部隊配備的是老式的BrownBess前膛裝填的滑膛燧石槍,有效殺傷射程僅為80碼——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是運氣極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在1814年寫下過這么一段話:「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至於想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電影《敵人的榮譽》描寫的就是肯塔基來福槍手在獨立戰爭中創下的最有名的狙殺成績。英軍狙擊手佛格森上尉(Capt.PatrickFerguson)潛心研究設計了新型的來福槍,有效射程在200碼以上,性能和射速都遠勝過滑膛槍;而且是後膛裝彈,這在當時是個創舉。他在1776年向英軍高層展示他的新槍,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生產了100支,並且讓他招募了一個連的狙擊步兵到美洲作戰。他首次上陣在1777年的白蘭地酒之役,把美軍打得大敗。在此役中他還瞄準了125碼外一個正騎馬離去的美軍軍官,大概是由於紳士的風度他沒有對那軍官背後開槍,殊不知那軍官正是華盛頓。這就是有名的「未開的一槍」。
歷史上的狙擊手佛格森的右臂在此役中受傷,三年後的一次戰斗中,他被一個肯塔基來福槍手射殺,死後他的新型來福槍也隨之湮沒。歷史的瞬間真是可嘆。
真正意義上的後膛裝彈步槍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投入使用的。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在1848年設計了一種落下式的後膛閉鎖裝置,成為他日後一系列後膛來福槍的基礎。經過多次改良後,他1859型的設計被美國聯邦軍隊採用。夏普斯後膛來福槍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後膛槍幾乎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裝填,這就大大地方便了狙擊手們;如果是前膛槍的話,他們必須直立裝填,目標暴露太大。
雖然我們很少在反映這一時期的電影中看到有關狙擊手的形象,但在丹澤爾·華盛頓早年主演的電影《光榮》里,我們還是可以窺到狙擊槍手的隱約身影。影片里有一段劇情說的就是,毫無槍械使用黑人奴隸加入了聯邦軍隊對抗南軍,在艱苦的訓練里,其中一項技能就是如何快速地裝彈並有效地射擊。前膛槍裝填手續繁復,雖然從18世紀起已經使用紙包彈葯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起來。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熟的士兵每分鍾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斗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鍾兩發就算不錯了。還有,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一擊必殺或者被殺
在槍械的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兩項發明跟狙擊效果直接有關,一是膛線,另一則是瞄準裝置。最早在槍管壁上拉出膛線的是1498年維也納的CasparKollner,不過他的膛線是直直兩條線,應該是用來加快裝填速度,而非用來提高准確度的。真正的螺旋式膛線大約發明1520年前後的德國的紐倫堡地區。至於瞄準裝置,大約也是在1500年前後發明的,是最基本的準星、照門的配備。有了膛線和瞄準裝置,射擊的准確度大大提高。
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瞄準裝置才真正體現出了實用價值。一戰中,德軍的狙擊手普遍使用Kar98k毛瑟步槍,配備3或4倍的瞄準鏡,倍率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在雙方距離相當近的壕溝戰場上使用起來綽綽有餘。由於德國光學產品的品質和數量都勝過其他國家,當英軍也想配發瞄準鏡時,卻尷尬地發現根本就沒有國貨供應,只能使用戰前進口的德國電影《兵臨城下》中蘇聯紅軍方面的主要狙擊用槍是Mossin-NagantM1891/30步槍,口徑7.62mmx54mm,彈葯威力十足,但是瞄準鏡多為3.5或4倍,不利長距離狙擊。而德軍使用的狙擊槍則還是一戰中使用過的Kar98k毛瑟,口徑7.92mmx57mm,瞄準鏡為2.5倍到6倍之間。
蔡斯或萊卡。而在東線方面,俄軍更是沒有所謂的狙擊手,既無裝備也無編制,因而在德軍狙擊手的槍下亡魂不可勝數。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德軍在東線開始遇到紅軍的狙擊手時,他們受到的震撼絕不亞於1914年的協約國部隊。蘇聯紅軍狙擊戰術的成功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達到巔峰,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戰中最具戲劇性的狙擊手對抗賽,著名的蘇聯狙擊手瓦西里·扎依采夫准尉(VasiliZaitsev,242次擊殺記錄)使用兩人小組的戰術,成功地狙殺單槍匹馬行動的德軍知名狙擊教官科尼格少校,對紅軍的士氣是一大鼓舞。這也是電影《兵臨城下》的故事原型,影片里的蘇聯狙擊手是來自烏拉山的獵手,而德軍少校則是擁有狩獵庄園的貴族。有意思的是,因為蘇軍狙擊手的威脅,德軍方面大量增加狙擊手學校及狙擊手的數量,並且對狙擊手給予特別的獎勵。例如在1944年納粹黨衛軍(Waffen-SS)給有50次擊殺記錄的狙擊手一隻手錶,100次擊殺的一支獵槍,150次擊殺的則被邀請跟SS的頭頭希姆萊本人一同去獵鹿。
和蘇聯紅軍相似,二戰時期的美軍也比較注重狙擊手的培養。在每個連級作戰單位基本上都會配備幾名狙擊手,各單位指揮官的戰術手冊上也有關於狙擊戰術的詳細講解。例如,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湯姆·漢克斯所帶領的小隊就配有一個狙擊手傑克森,在影片開頭的D日登陸作戰中,他首先擔任的就是消滅德軍火力點的任務。當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德軍的狙擊手一直都是極大的威脅。不論是在義大利半島的中北部山區,還是在諾曼底星羅棋布的農場果園中,到處都彌漫著突然死亡的陰影。這時,狙擊手傑克森在巡邏作戰中直接與德軍狙擊手對陣,又是一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對獵游戲。最後在守橋戰役中,他又擔任偵察和伏擊以及火力支援任務。作為一個嚴肅的戰爭題材電影,這個狙擊手在電影中的作用比較明顯地說明了現在戰爭中狙擊手的作用:指定獵殺、隨隊觀察及火力支援、巡邏與定點伏擊。
和歐洲戰區的美軍相比,太平洋戰區的美軍面臨日軍狙擊手的威脅則又大大不同。美軍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反狙擊作法多半是使用密集火力轟擊可疑地區,例如以37mm反坦克炮裝用特製的霰彈用來肅清茂密的叢林頂冠就十分有效。關於這樣的作戰方式,我們可以在電影《細紅線》中看到最典型的例子。
關於狙擊技巧
在電影《全金屬外殼》中,我們可以見到當時越南遊擊隊的狙擊戰術對美軍士氣的打擊。這個狙擊手只用一個人一隻槍就牽制了一隊美軍士兵並把他們的行進成功地拖延了半天,最後美軍還是付出了相當代價才解決掉這個狙擊手。這一情節的真實故事是:1967年的某天,美國陸戰隊第四團第二營在叢林中的遭遇。他們沿著一號公路附近巡邏,被幹掉了5個人,每個都是在雙眼間一個干凈利落的小洞,根本找不出子彈是從哪裡發射的;整個營就地找掩護,不敢前進。第二天還是一樣,沒人敢站起身來,營長呼叫空軍支援,炸彈、汽油彈、機關炮彈在四周亂炸一通。轟炸過後他們繼續前進,一個小時後聽到「砰」的一聲,又倒了一個傢伙,他們又都趴到地上不敢動彈了。這時早已暮色四合,營長再度呼叫空軍轟炸,那個越軍狙擊手竟然在黑暗中還對美軍飛機射擊。這個營在兩天內只前進了一英里半,總共1100人的兵力,卻奈何不了一名越軍狙擊手。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台詞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丹中尉對阿甘說,別向我敬禮,這會讓我成為狙擊手的靶子!而在1900年的波爾戰爭中,同樣流傳著這樣的經驗之談:「盡量跟軍官和白色岩石保持距離。」——因為前者是敵人的目標,而後者則是測距的極佳對象。這里不能不提一部很有名的狙擊題材電影,好萊塢過氣明星湯姆·貝林格主演的《雙狙人》(sinper)。雖然影片本身很爛、基本乏善可陳。但因為片中對現代狙擊戰術涉及頗多,所以還是專門提出來講一下。自從以美軍為代表的西方軍隊在越戰後普遍設立狙擊手編制,狙擊戰術就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特別是近些年隨著特種作戰任務的增加,狙擊戰術的運用更是普遍。在《雙狙人》這個電影中,就是美國情報部門和軍方合作聯手執行刺殺毒梟任務。而像這樣的狙擊獵殺任務,一般是採用「雙狙擊殺」這種現代狙擊戰術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2人一個小組,以1人觀察,1人狙擊;或者2人同時狙擊;或主射手未能成功時副手再補上一槍。當然,副射手的槍法也必需是一流的,並且隨時維持備射與瞄準的狀態才行。
這部電影還給觀眾明確了一個觀念:對付敵方狙擊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訓練有素的狙擊手。因而,這次美國華盛頓發生的系列槍擊案中,警方專家就推測殺手可能不是單獨的一個人,而是一個行動小組。
『玖』 女友在車上被狙擊手殺了,男的去追殺狙擊手是什麼電影
諜影重重。
《諜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是一部2002年美德合拍的間諜動作片,改編自羅伯特·魯德魯姆同名小說,由道格·里曼執導,主要演員包括馬特·達蒙、克里斯·庫柏、弗蘭卡·波坦特、朱麗婭·斯蒂爾斯。於2002年6月14日在美國公映。
影片主要講述了馬特·達蒙飾演的患有極端記憶喪失的男主角傑森·伯恩,試圖在逃避美國中央情報局追殺的同時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身份。
角色介紹:
瑪麗·科魯茲:德裔女孩,與伯恩在美國領事館外相遇,駕車載伯恩去巴黎,並在與他一同出生入死中萌生了感情。與伯恩一同在印度生活兩年後,被俄羅斯殺手狙擊身亡。
伯恩:原名大衛·韋伯,是一名曾參加過海灣戰爭的美國陸軍,後加入特種部隊並晉升上尉。1999年,韋伯自願加入中情局主導的「絆腳石」計劃,經過嚴酷的訓練,變成心思縝密、擁有高超殺人技巧的傑森·伯恩,因一次任務失敗掉落海中,被救後已喪失所有記憶。
精通多國外語,在槍械、爆破、格鬥、跟蹤、駕駛各種交通工具等領域都是頂尖高手,有著超快的應變能力,極強的邏輯思維和條件反射般的危機察覺能力,擅長將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用品化作殺人利器,無愧於「世界上最難追蹤的人」,「行走在地球上最酷的特工」等稱號。
伯恩在失憶後價值觀大有改變,不再沉迷於暴力和殺戮,一心只想找回身份後做一個普通人,其身不由己的遭遇和平民英雄的氣質,令人充滿同情和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