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藍白紅電影音樂分析

藍白紅電影音樂分析

發布時間:2022-06-11 02:11:34

1. 誰能給發個影片紅白藍之藍的影片音樂賞析啊~~~高分懸賞!

<藍色情挑>是Kieslowski三色電影的首部曲,這三部電影將以藍,白,紅三色為意象,以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為命題,闡述人際關系的互動與性靈的覺醒,可以想見這會是不同凡響的創作,而一開場的<藍色情挑>也確實樹立了典範,雖然它有個最不知所雲的中文譯名,也是三部片子中最沉重的作品,不過感覺上也是最出色的作品,故事內容描寫遭逢喪夫喪女之痛的音樂家遺孀,以自我封閉,隔離記憶,抗拒情感的方式,來逃避失去親人的痛楚,後來在一連串生活,感情的探索省思中,漸漸走出陰霾感傷,終能找回面對過去的勇氣,重拾感受與愛人的能力,故事中以過世音樂家Patrice一篇未完成的樂章為軸心,這篇樂章是Patrice接受委託,為歐洲聯盟所譜寫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樂章的主題則是」愛」,當音樂家車禍身亡時這首作品仍未完成,而其遺孀Julie是唯一了解,並且有能力將殘缺的作品完成的人,然而Julie沒有辦法面對承受過去的一切,而否認這篇作品的存在,直到Julie發現自己丈夫的外遇,並且一步步走出內心的障礙,Julie才有能力面對並完成這首作品,電影也在這首曲子大工告成時劃下句點,音樂在這樣一部電影中的重要性,相信已經不言可喻了.
在這部配樂中,配樂家Preisner一人」分飾」四角,車禍身亡的音樂家Patrice,Patrice的妻子Julie,Patrice的好友,同時也暗戀Julie已久的Olivier,當然,還有那位常常出現在Kieslowski電影中的虛擬作曲家Van Den Budenmayer.我想我還是先稍微說明一下Van Den Budenmayer這個人物,因為在一般電影音樂中並沒有這種狀況,這是Priesner與Kieslowski一種特有的默契,這個虛構的音樂家其實就是Preisner在Kieslowski電影中的化身,他在Kieslowski的電影中像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且橫跨了許多部Kieslowski的電影,包括十誡系列,三色電影以及<雙面薇若妮卡>等,我們時常可以在Kieslowski的電影中,看到劇中的角色唱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歌,買他的唱片,演奏他的曲子等,甚至連原聲帶上也會將某些曲目標示成Van Den Budemayer的作品,不過別誤會,其實並沒有Van Den Budemayer這么一個人物,不過他彷彿真的存在於Kieslowski的電影世界中,無形的連串著Kieslowski所有電影間的脈絡.
在<藍色情挑>中,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作品是悼念音樂家Patrice的喪曲(Funeral Music),這個樂章一方面在電影中的葬禮場合有幾段演出,有管樂(Track 2.),弦樂(Track 14.)與管風琴(Track 13.)等多種版本,同時也成為配樂中,一個象徵Julie過去記憶的主題,非常沈痛的一個樂章,每當刻意迴避過往一切的Julie一與記憶交會,這個樂章就會無情而悲愴的轟然而出,那是Julie再怎麼逃避否認,也難以抵抗的悲痛記憶,Kieslowski有時甚至會將影像剎時隱沒,陷入一片短暫沈痛的黑暗中,彷彿現實環境與人的知覺在瞬息間,被巨大的傷痛與不堪的記憶所吞沒,而即使在電影外聽這個樂章,那種強烈的悲愴仍然洶涌浮現,讓人無力逼視,也無法抵抗.
Julie盡最大的力量要忘卻所有的過去,隔離所有的感情,使用一種封閉情感,斷絕感受的方法,來避免自己受記憶與悲傷的折磨,然而一個人無法真正的將自己和過去一刀兩斷,特別是在情感上.一開始,Julie將亡夫Patrice未完成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丟棄,然而Julie在整理遺物時,還是發現了Patrice未完成的部份樂章,這個遺漏的樂章有八個小節,在Patrice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Track 1.),這八個小節只在最後隱約浮現,並沒有具體完成,而也只有Julie知道這八個小節的存在,只是甫逢巨變的Julie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作品,甚至直接丟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原稿,顯示當時Julie根本沒有完成全曲的打算,她只想把這首殘缺的作品連同她的過去一起埋葬.只是,這個八個小節的樂章似乎一直保留在Julie心中,在Julie抗拒一切情感與記憶的同時,這個樂章也成為Julie心中,對過去記憶與內心情感的一點保留,就像Julie丟掉了所有的東西,回復本姓,更換住所,卻不自覺的保留了一串舊的藍色吊飾.觀眾很容易發現,每當Julie必須與人接觸,必須面對新的感情與生活時,這個樂章就會在幽幽浮現,因此,這個樂章隱約代表了Julie心中,仍渴望著能有重新開始生活的機會,這個遺落的樂章有時甚至和悲傷的喪曲糾結一起(如Track 5.15.The Battle Of Carnival And Lent),形成一種思緒的對立與掙扎,顯示Julie無法真正的拋開過去,也無法真正的重新開始,我有些覺得這個樂章就像一把打開心門的鑰匙,只有當Julie能面對過去,將這個樂章與亡夫的遺作結合時,才能真正的找回生活下去的意義和理由.
Olivier是Julie必須面對的新感情,最初Julie對Olivier的態度其實十分冷漠,不過隨著故事的進展,以及後來Olivier發現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另一份備份,Julie的態度也漸漸有所改變,電影中一段滿令人印象深刻的劇情,是Julie協助Oliver改寫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urope未完成的部份(Track 18.19.20.Olivier s Theme),不過Julie在此刻仍然沒有真正的對一切坦然以對,她並沒有接手完成這首作品的打算,反而同意讓Olivier接手這個音樂委託,而後來Olivier寫出來的作品,風格和Patrice的原始構思有滿大的差異,於是Julie及時介入,將Oliver激烈熱情的情緒加以收斂,讓它能比較接近Patrice的作品,但Julie仍然沒有將Patrice未完成的八個小節呈現出來.
到故事最後,Julie終於又拾回感受與愛人的能力時,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才終於得以完成,和Patrice未完成的版本比較之下,Julie將遺落的八小節樂章重新接回這首曲子,並且延展成完整的結尾,Kieslowski以運轉流暢的剪接,組合出故事中Julie所曾接觸過的人事物,同時也讓整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一首以希臘文演唱,以愛為主旨,充滿力量與感懷的禮贊,而一路下來,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成的過程,也是Julie由自我封閉到打開心門的歷程,Julie悲傷冰冷的心靈也終於掙脫禁錮,獲得自由.
<藍色情挑>可以說是影音結合中相當極致表現之一,如此緊密的影音結合是電影藝術的高度成就,然而如果要將這些音樂獨立在影像外,單就原聲帶的來考量時,不免就會遺失整體創作的藝術價值,比如,如果一個人對這部電影毫無概念,對於這張原聲帶的內容,大概就僅止於一首悲愴的喪曲,一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以及許多以此發展而成的零散短篇樂章,許多音樂運用的手法和意象,似乎很難在這些音樂獨立於故事和影像外時,還能完整的傳遞給聽眾,不過所幸的是,以<藍色情挑>的原聲帶來說,雖然會讓人覺得若有所失,獨立的音樂欣賞性仍然頗高,特別是Song For The Unification,即是一首完整的聲樂作品,而由遺落的八小節音樂鋪陳成的Reprise,虛構音樂家Van Den Budenmayer的Funeral Music,後來並沒有真正結合在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的Oliver s Theme,以及幾首小品氣質的笛子獨奏也頗為動聽,同時當中也收錄了<紅色情深>的波麗露舞曲(作為預告片的配樂),因此以一張原聲帶來說,它仍有出色的音樂獨立價值,不過以我個人的感覺,它在電影之中,才真正能讓人產生經典之作的感受.

2. 藍白紅三部曲藍的影評

三色之藍(本影評純屬復制粘貼、樓主勿怪)
《藍》、《白》、《紅》是波蘭大師級導演、「道德焦慮派」代表人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遺作。三部影片的顏色排列取自法國國旗色,因此其原始主題分別定義為自由、平等和博愛。 三色三部曲在93至94年陸續公映期間,以高度風格化的色彩映像、精妙的情景貫穿、深邃的寓意內涵引發了全球性的文藝騷動。且分別在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中獲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殊榮。以自由為主題的《藍》講述了因一次意外突然失去音樂家丈夫和五歲女兒的茱莉在往後的生活中復雜的心路歷程。此片所表達的不是行動意義上的自由,也不是政治意義上的自由,而是情感自由與靈魂自由的相互角逐。情感自由即人與外界事物情感上的聯系,對家人的愛、對朋友的信任、對路人的憐憫、對敵人的仇恨等等都是一種情感自由。它對於人們來講即是一種享用也是一種負擔。比如,對家人的愛一方面會使你感受到幸福,另一方面,在家人身陷困境時,你會焦急擔心的無法入眠。這就是說,與外界的情感聯系,在你得到滿足的同時也無形的壓負著你。因此,我們可以說情感自由是一種昆德拉式的「重」。

而靈魂自由則是完全失去任何負擔的存在形式。也就是昆德拉式的「輕」。茱莉在失去家人後,顯然已被情感自由壓得喘不過氣來。在自殺未遂後,她認識到了造成自己徹骨傷痛的就是情感自由。於是,她賣掉了別墅,告別了園丁和女傭,毀掉了丈夫未完成的遺作,甚至還用一夜情的方式回絕了曾是丈夫助手且深愛著她的奧利佛。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茱莉禁錮了感情自由,唯一留下的,便是一盞藍水晶吊燈。而這盞燈正是靈魂自由的象徵。至此,朱麗完成了從「重」到「輕」的轉換。接下來的黃昏、咖啡和雪糕、悠揚的笛聲、斗毆、陽光下的靜坐……都透露著「輕」的意味。然而,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可能杜絕所有外界的聯系。此後,導演安排了四個人與茱莉見面,第一個出場的是歸還項鏈的男孩,項鏈又把她與「重」聯系起來,但茱莉拒絕了,她寧願活在靈魂自由中。接著她遇到了同樓的舞女露絲,當露絲看到藍水晶吊燈時,便羨慕的問道「你是怎麼找到這盞燈的」朱麗回答說「我就是找到了」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茱莉已實現了靈魂自由。第三個出場的是奧利佛,他在咖啡館找到了茱莉,依然沒將她拉回情感自由。最後,朱麗去看望老年痴呆的母親,她很羨慕母親什麼都記不清,真正脫離了情感的重負,「現在我只剩下一件事要做,就是什麼也不要,我不要擁有任何東西,也不要回憶,不要朋友和愛情,他們都是陷阱。」而母親獃獃答道「你不可能什麼也不要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還是忍不住解釋了茱莉的內心狀態,同時母親的話也預示著導演開始安排茱莉漸漸向情感自由作回歸。之後,茱莉因負罪感(用貓殺幼鼠)控制不住與露絲溝通,又因強烈的求證欲去找了丈夫的情人。這兩段描寫表明了人是不可能完全禁錮住情感的。就如同舞女露絲,一個僅憑自己喜歡就去跳脫衣舞的女孩,顯然是靈魂自由的人。可當她在自己工作的艷舞酒吧遇見父親時,還是慌了心神,不知所措以至於半夜向朱莉求助。這同樣也表明了靈魂自由與情感自由的相生相剋。影片的結尾,茱莉將原先的別墅送給了丈夫的情人,並接受了奧利佛的愛,與之共同創作完成了丈夫的遺作《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朱麗又完全置身於情感自由之中,她從「輕」再次回歸到了「重」。在影片最後約一分鍾的長鏡頭里,朱麗抑鬱的面頰默默滑落兩行清淚正反映了她對生命中「輕」與「重」的難以承受和對兩種自由的無從抉擇。《藍》沒有一句華麗的詞藻或是深邃的語言,整片的意境只靠朱麗葉比諾什的表情和交替的音樂貫穿始終。作為當今歐洲影壇屈指可數的實力派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將女主人公的痛苦和抑鬱表現的無懈可擊。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進行到28分鍾左右時,需要她握緊拳頭沿著牆面摩擦。為了表現朱麗痛苦的感覺,同時也為了自己找到朱麗的感覺。比諾什拒絕任何保護措施完成了這個鏡頭。至於本片的音樂,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音樂家未完成的遺作《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從朱麗心奏的單手旋律到樂譜的合唱部分,從管弦樂隊齊奏到強聲的開頭主旋律,從交響樂到長笛獨奏,它在片中的出現也是自身不斷成長和完善的過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最後出現的那一段,朱麗和奧利佛共同續譜時,朱麗將原先奧利佛的譜曲不斷削減。「輕一點,不要敲擊樂部分……不如不要小號吧……鋼琴稍稍低沉……不用鋼琴的話……長笛,有這里開始吧。」這段情節的畫面隨著朱麗的話語漸漸轉為失焦狀態,其含義象徵著朱麗由「重」轉「輕」的心路歷程。而最後僅保留長笛這一概念自然讓人聯想起朱麗和奧利佛在咖啡館相遇時對笛聲產生的共鳴。朱麗在丈夫的遺作上舍棄了一切只留下與奧利佛相互會意的笛聲,這也進一步表明了朱麗對愛的重新接納。第二類音樂是一種猛然而至的厚重的管弦協奏段落,它在全片出現過三次,象徵著朱麗對死去家人的傷痛不時地閃現和爆發。第三類音樂可以說和第二類是相對應的,那就是悠揚的笛聲,它主要用來渲染朱麗靈魂自由的意境,強調「輕」的生存狀態。除了表情和音樂的意境延伸,《藍》中許多細節也不得不重申其精妙。在導演自述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提到了兩處有趣的情景,一是當影片進行到29分鍾時,朱麗抱著個箱子,導演用了個特寫鏡頭拍出箱子上的字母「blanco」,西班牙語白色的意思。在接下來的鏡頭,她走在三岔口稍停時,有個男人穿著藍色的衣服從她左邊經,有個女人穿著紅色的衣服從她右邊經過。這微妙的暗號正好對應了藍、白、紅的排列。還有在咖啡館朱麗將糖塊浸入咖啡時,有一個特寫鏡頭是咖啡在迅速上竄將糖塊變色。導演在這里想要表現朱麗只專注於小東西,對身邊的任何人事都漠不關心。她想一直將自己封閉起來,忘掉對面的奧利佛,忘掉耳邊的使他們共鳴的笛聲。而女主角的這些念頭在導演看來只需五秒鍾。那麼這就要求從糖塊接觸到咖啡到其全部變色必須是五秒鍾。為此,劇組忙了大半天才找到可以五秒鍾變色的糖塊。除了導演刻意安排的細節外,還有很多隱喻性鏡像也十分值得一提,比如,朱麗每次游泳的情節,水上象徵著情感自由,是「重」,水下象徵著靈魂自由,是「輕」。因此,一次朱麗剛要上岸,便突然響起了「重」的音樂。於是她整個人縮到了水下,靜靜地如胎兒般漂浮,代表回歸到了原始狀態。這就是對朱麗在「輕」與「 重」之間交替的完美隱喻。這種隱喻鏡頭在全片中不勝枚舉,包括結尾處的一組意識流般的串聯鏡頭更將整個故事的意境做了高層次的回歸。

《藍》的色彩風格相當鮮明,以水晶燈為核心,窗戶、牆壁、糖紙、泳池等都以一種沉靜的藍色出現,主導著觀眾的視覺,讓人本能從代表自由的顏色中感受到陣陣抑鬱,並由此透射著本片的核心——不同自由之間的相互壓抑。

3.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的幕後花絮

1.《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三部,紅色象徵博愛。影片是對現代社會人類溝通的一種反思。在結尾處的海難場面,三部影片的主角均再度出場,並且又是以偶發事件串聯在一起,令人嗟嘆人生的無常。三部影片均不同於一般以敘事為中心的風格,而有一種散文的意境,頗受中國小資觀眾的青睞。
2·Juliette Binoche 和Benoît Régent, Kieslowski的三部曲之藍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的主演, 還有Julie Delpy和Zbigniew Zamachowski,Kieslowski三部曲之白Trzy kolory: Bialy (1994)的主演,都在本片結尾的時候出現在鏡頭中,作為客串。
3·在背景音樂中的一段主要旋律,可以在三部曲之白Trzy kolory: Bialy (1994) 中同樣聽到。

4. 藍白紅之白深度解析

《藍白紅之白》是一部比較經典的愛情電影,導演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顯得幽默詼諧許多,是「藍白紅三部曲」中最戲劇化的一部。

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試圖用該片表現法國國旗三種顏色中象徵「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構思令人驚嘆,沒有從政治和社會群體的角度去探討這種精神,而是從社會中的個體入手,講述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遭遇的經歷。

片中多次出現主人公身著白色服裝出現的場景,白色還是婚紗和石膏像的顏色,多明尼克穿著婚紗不停回望、微笑,那麼美麗卻觸不可及。被拋棄後,卡羅爾買來了一尊貌似前妻的石膏像,卻在回國後被偷竊行李箱的混混無情摔碎。

該片通過性與財產的失而復得,探討真正的平等是建基於何種基礎之上。在美學風格方面,用導演獨有的表達方式,來使影片中充滿了對於時間對於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芻與觀照。

5.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中的插曲 也是最後的結尾曲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那個..

一步之遙,小提琴曲

6. 藍白紅三部曲到底想要表達是啥意思

藍白紅三部曲(英語Three Colours,法語Trois Couleurs)是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導演的三部電影。藍、白和紅是法國國旗從左到右的三種顏色,而三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也是基於這三種顏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的:自由、平等和博愛。三色系列是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被許多影評家認為是電影界的巔峰。

7. 藍白紅三部曲的藍色情調

中文片名
原片名:Trois couleurs: Bleu
更多中文片名:三色:藍、藍色情調、三色之藍色篇
更多外文片名;Blue、Three Colors: Blue .....(Canada: English title) (USA)、Three Colours: Blue
Bleu .....(France) (short title)、Trzy kolory: Niebieski .....(Poland)
影片類型:劇情 / 音樂

片長:100分鍾
國家/地區:法國、英國、波蘭、瑞士
對白語言:法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
色彩:彩色
混音:Dolby SR
級別:Argentina:13 Australia:M UK:15 Finland:K-12 Sweden:11 France:U Iceland:L Spain:13 USA:R Chile:14 Canada:14 Germany:12 South Korea:18 Netherlands:AL Singapore:M18 Hong Kong:IIA CAB Proctions [瑞士]
CED Proctions [法國]
Eurimages [法國]
France 3 Cinéma [法國]
MK2 Proctions [法國]
Zespol Filmowy Tor [波蘭] 人造眼 Artificial Eye [英國]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ACFK) [捷克] ..... (Czech Republic)
Film Arte [阿根廷] ..... (Argentina)
JMM Invest S.L. ..... (Spain)
MK2 Diffusion [法國] ..... (2007) (France) (all media)
MK2 Éditions [法國] ..... (2002) (France) (DVD)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Miramax Films [美國] ..... (USA) (subtitled)
Mirama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2003) (USA) (DVD)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Alfa Romeo [義大利] ..... thanks
Ercidan [法國] ..... titles and opticals
Hewlett Packard [美國] ..... thanks
Mairie de Paris [法國] ..... thanks (as La Mairie de Paris)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瑞士] ..... special thanks
RATP Roue Libre [法國] ..... thanks (as R.A.T.P)
Renoma ..... thanks
Sinfonia Varsovia ..... orchestra
Virgin France [法國] ..... soundtrack 波蘭
Poland
1993年1月10日 ..... (Warsaw) (premiere)
義大利
Italy
1993年9月1日 ..... (Venice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1993年9月3日 ..... (Telluride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93年9月8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3年9月16日
加拿大
Canada
1993年9月17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德國
Germany
1993年11月4日
西班牙
Spain
1993年11月5日
瑞典
Sweden
1993年12月17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4年2月 ..... (Fantasporto Film Festival)
阿根廷
Argentina
1994年3月3日
芬蘭
Finland
1994年7月15日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愛著他並一直心甘情願地默默協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兩人在生活中一直相親相愛,充分享受著幸福的婚姻生活,可謂是愛情事業雙豐收。當他們過著幸福生活時,噩運也隨之而來。 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驅車外出,卻禍從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間奪去了她丈夫與愛子的生命。殘酷的現實使倖免於難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與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幾度想要隨丈夫兒子去到另一個世界上,她不知道命運為何對她做出如此的安排,她不知道今後的生活會變成怎樣,不知道如何從頭再來,好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家庭被毀滅的同時,她又無可奈何地面臨一次新的選擇,但是命運之神又會給她怎樣的選擇呢?聽著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時時浮現在眼前,痛苦總是纏繞在她心頭,使她無法超脫。她只能時時聽著舊曲以自我給予安慰,來得到精神上暫時的滿足。但是,她又必須擺脫痛苦啊!於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樂稿,以抹去種種回憶,其中也包含著一份她一直心存著的疑問。偶然的機會中,一份樂譜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奧利弗的手中。他出於好意將此樂譜在媒體中廣為傳播,並無意中將這樂譜創作的原由告訴了朱莉。朱莉得知了這份樂譜確與一名女子相關,自己多年的懷疑終於得到了證實。知曉逝去的丈夫生前對她有不忠行為,朱莉痛創的心頭更是雪上加霜。那麼,今後的信念又在哪裡呢?難道自己的生活真的已經無可逆轉了嗎?奧利弗並未料到自己的好心會給朱莉帶來這樣的惡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幫助朱莉重新面對人生,重新點燃生命之燈。而對於朱莉來講,奧利弗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兩個人的關系在猜測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展開了。 片名由來片名由來《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片名取自法國國旗上的三種顏色,藍色象徵自由,白色象徵平等,紅色象徵博愛。影片的大量信息都靠女主角的臉部表情傳遞,對展現演技非常有利。本片對古典樂的運用成功地烘託了劇情氣氛,好像本身也具有色彩。
《藍色》是波蘭籍世界級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繼其探討當代人道德困惑的宏篇巨制《十誡》後的又一力作——《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篇。《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影片《藍色》相應地把視角探入到了自由的涵義中。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攝影特別獎等諸多殊榮。
花絮·Zbigniew Zamachowski和Julie Delpy,Kieslowski藍白紅三部曲之紅Trzy kolory: Bialy (1994)的兩位主演, 在本片中也出現了。
·在一個鏡頭中,我們看見朱麗拿著一個盒子,特寫鏡頭顯示上面明顯地寫著一個單詞「blanco」,西班牙語白色的意思。在接下來的鏡頭中我們看見她從後面走過來,停在了街上,有個男人穿著藍色的衣服在左邊經過她身旁,一個女的穿著紅色的衣服從右邊經過她。這些微妙的暗號正好對應了三部曲-藍、白、紅,這一順序,就像是法國國旗的色彩。
·在歐洲電視屏幕上,朱麗讓貓吃掉一個剛出生的老鼠的鏡頭被剪掉了。
·為了拍攝朱麗用手在沿著牆上的磚頭摩擦的鏡頭,Juliette Binoche本來是打算戴一個prosthetic來保護自己的手,但是這樣在鏡頭中看起來太明顯。 Binoche 覺得這段十分重要,她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用自己的雙手在牆上劃並且流了不少血。 Julie Vignon: Now I have only one thing left to do: nothing. I don't want any belongings, any memories. No friends, no love. Those are all traps.
Julie Vignon: 我唯一還要做的事情就是:無所事事。我不想要任何的遺產,任何的記憶。沒有朋友,沒有愛情。那些都是身外之物。 《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取自法國國旗上的三種顏色,藍色象徵自由,白色象徵平等,紅色象徵博愛。影片的大量信息都是靠女主角的臉部表情傳遞的,對展現演技非常有利。本片對古典樂的運用成功地烘託了劇情氣氛,彷彿本身也具有色彩。
在一個鏡頭中,我們看見朱麗拿著一個盒子,特寫鏡頭顯示上面明顯地寫著一個西班牙語白色的意思的單詞「blanco」。在接下來的鏡頭中我們看見她正在後面走過來,她停在了街上,當時有個男人穿著藍色的衣服在左邊經過她身旁,一個女人穿著紅色的衣服從右邊經過她。這些微妙的暗號正好對應了三色三部曲-藍、白、紅,按照這一順序,就像是法國國旗的色彩。在歐洲電視屏幕上,朱麗讓貓吃掉一個剛出生的老鼠的鏡頭被剪掉了。為了拍攝朱麗用手在沿著牆上的磚頭摩擦的鏡頭,Juliette Binoche原來是打算戴一個prosthetic來保護自己的手,但是這樣在鏡頭中看起來很明顯。 Binoche 認為這段十分重要,於是她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真的用自己的雙手在牆上劃並且流了不少血。

8. 關於《紅白藍》三部曲

《藍·白·紅》三部曲
法國影片,導演: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1.《藍》
《藍色》是波蘭籍世界級導演可爾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繼其探討當代人道德困惑的鴻篇巨制《十誡》後的又一力作——《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本片導演以其獨特的敘述手法,把視角探入了「自由」的深層涵義中。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攝影特別獎等諸多殊榮。
《藍》是一部法國影片,獲十項國際大獎。在我們的心目中,法國影片都是非常浪漫的,有眾多出身平微灰姑娘的美夢成真,有頻繁的約會熱愛場面。但是,藍絕對沒有這些,藍自始至終都基調低沉,沉得令人發悶。但在這極度的沉悶之中,卻有一條有關生命的主線,非常模糊,時隱時現。
這部片子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如此細膩傳神的人物心理刻畫。我們看到在如此非常環境中一個人如此真實坦露的心理過程。
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成功之處在於:語言很少、氣氛低沉情況下的人物心理刻畫。通過很多無聲的動作和細微的表情,將心理活動展示出來。整片沒有一句訴說心理的語言,譬如「您不要太難過」等。
另外在製作上,本片有許多優秀的細節。我們看到,當一部片子主題、形象、風格都定位之後,優秀導演可在這個框架之下可做很多有意義的手法創新,這些能加強片子的表現力。

2.《白》
與宿命感傷,溫情彌漫的《藍色》相比,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色》顯得幽默詼諧得多了,但是主題內涵的相似性,同樣使該片承載著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波蘭理法師卡羅爾被法國妻子拋棄,他回國後發跡又騙回了妻子的芳心。影片情節表面上看似演澤著一對異國男女的愛情悲歡,但其實質卻滿含著男主人公對人的尊嚴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也正符合了白色象徵平等的內涵。
男主人公被妻子拋棄,出於人的自尊,他奮發圖強。這種追求平等權利的願望本無可厚非,但是,影片創作者的目的並非如此單純,他們站在哲學的階梯上,用帶刺的針頭探入了人性的深處。
應該說,卡羅爾追求平等權利的初衷是令人奮進的,但是他一旦事業有成,卻用其作為手段,打著平等的幌子來進行預謀已久的報復,這是十分可怕的。他的復仇心理使他騙回前妻,在騙取了她的真心後又謀害她入獄。這種常人的復仇心理本來也是正常合情的,但是,復仇的心理演變成了瘋狂的毀滅,那無疑令人驚懼的,象徵著平等的白色已被現實的齷齪玷污,新的所謂的「平等」卻是在冷酷的情境中達成。這對並非無愛的男女之間的復雜沖突,鮮明地表現了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在「黑色」味頗濃的戲劇性情節中,我們可以隱隱地感受到導演對人性,對平等的獨到理解和深入探究。其實,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講,卡羅爾與多明妮戈這對異國男女之間的情感沖突,在「平等」的命題中也蘊涵了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巨大反差與碰撞。影片女主角多明妮戈由法國女星朱莉·德爾比扮演,她與以往塑造的人物十分貼近——外表傲慢, 內心卻狂熱似火。 此外,朱莉的面色足夠蒼白,這也正符合了影片《白色》 的不加濾色鏡的寫實風格。

3.《紅》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壓軸戲,「紅色」象徵著博愛。
影片《紅色》描繪了眾多人物間的復雜糾葛:熱戀中的學生瓦倫丁總被對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發現了他的戀人在與其他男子纏綿;命運中的偶然又將窺聽他人隱私的退休老法官捲入復雜矛盾中……
該三部曲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嘗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他的這番話是可以引導我們去窺探《紅色》的底蘊的。
女學生瓦倫丁和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都是真愛的化身,他們忠誠,熱烈地深愛著自己的戀人,但是,各種矛盾和丑惡現實不斷打擊著他們,使他們或壓抑或痛苦。其間,又有那愛聽他人隱私的老法官也在為往昔的感情創傷而苦苦哀嘆。經歷了一連串事故變遷,瓦倫丁終於和奧古斯特逐漸建立了感情……
影片中的偷窺、竊聽、背叛、報復等人物行動十分接近於基氏的前作《十誡》,在道德內涵上,該片綜合了《十誡》乃至《藍色》與《白色》的全部含義,這些看似離奇的故事情節實際上已成了導演流露極富哲理意味的主體意識,表現當代人生存狀態的信號了,它們的底蘊也因此是很值得觀眾去挖掘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作為高科技產物的電話不僅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相反卻常常令人陷於猜忌和困頓之中。密如蛛網般的電線的兩端的人們,常常會藉助話筒來傷害對方,彼此遭受創痛。這也正是這一世界級導演的又一個深遂的見解了。

附《藍·白·紅三部曲》劇情介紹:

1.《藍色情挑/藍·白·紅三色之藍色/三色:藍》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愛著他並一直心甘情願地默默協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驅車外出,但禍從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間奪去了她丈夫與愛子的生命。殘酷的現實使倖免於難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與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運為何對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毀滅的同時,她又無可奈何地面臨一次新的選擇,但是命運之神又會給她怎樣的選擇呢?聽著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時時浮現在眼前,痛苦總是纏繞在她心頭,使她無法超脫。但是,她又必須擺脫痛苦,於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樂稿,以期抹去種種回憶,其中也包括著一份她一直心存著的疑問。
偶然的機會中,一份樂譜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奧利弗的手中。他出於好意將此樂譜在媒體中廣為傳播,並無意中將這樂譜創作的原由告訴了朱莉。朱莉得知了這份樂譜確與一名女子相關,自己多年的懷疑終於得到了證實。知曉逝去的丈夫生前對她有不忠行為,朱莉痛創的心頭更是雪上加霜。
那麼,今後的信念又在哪裡呢?奧利弗並未料到自己的好心會給朱莉帶來這樣的惡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幫助朱莉重新面對人生。但是對於朱莉來講,奧利弗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兩個人的關系在猜測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展開了……

2.《三色之白/白色情迷/藍白紅三部曲之白色》

卡羅爾是一位生活在巴黎的波蘭籍理發師,工作上的壓力和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陌生感使他變得萎靡不振,無意間時常得罪他那已婚不久的年輕任性的法國妻子多明妮戈。她對丈夫的冷漠感到憤怒,於是以婚姻有名無實為理由到法院請求離婚。離婚目的沒有達成的多明妮戈燒毀了卡羅爾的發廊使他淪落街頭。此時,只有一隻皮包和一張美發師證書的卡羅爾唯一的目標便是回到波蘭重整旗鼓,讓多明妮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在熱心的波蘭人米科拉伊的幫助下,卡羅爾回到了華沙。他來到其兄尤雷科開辦的單位工作,同時又兼了一份保衛員的差事。為了多嫌錢,偶然的機會,卡羅爾義無反顧地將所有的財產都投入了房地產買賣中,他還拉了有些不情願的米科拉伊入了伙。此後,卡羅爾因炒地皮而在一夜之間成了富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又當上了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總裁。
發跡後的卡羅爾千方百計同多明妮戈取得聯系,雖然她拒絕同他會面,但卡羅爾並不放棄,發誓要征服多明妮戈。於是,卡羅爾精心策劃了一個騙局,在米科拉伊的幫助下,他對外謊稱自己已死,買了具死屍冒充自己埋在墓中,遺產留給了多明妮戈。多明妮戈從巴黎趕來華沙參加葬禮,並繼承了卡羅爾的遺產。但出人意料的是,已死的卡羅爾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她的房內。多明妮戈欣喜若狂,終於投入了卡羅爾的懷抱。在一夜狂歡過後,第二次清晨,多明妮戈一覺醒來,發現卡羅爾失蹤了,隨即警察趕來,把多明妮戈作為謀害前夫的嫌疑犯逮捕了起來……
牢中的多明妮戈隔著監獄的窗子,向注視著她的那位曾被她拋棄過的前夫平靜地揮了揮手。而此刻,遭到了報復的她又到底想要對他訴說些什麼呢?……

3.《紅色情深/藍·白·紅三色之紅色/三色:紅》

在瑞士日內瓦,年輕的女學生瓦倫丁在求學的同時又到一廣告公司兼職作了模特,其住處附近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叫奧古斯特,他正熱戀著一個叫卡琳的女孩。
瓦倫丁十分想念在英國出差的男友米歇爾,但米歇爾卻總在電話那頭傳來不信任的猜疑語氣,這使瓦倫丁很壓抑,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也在不遠處用電話傾吐著他對卡琳的愛情。
一天夜裡,拍完了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的瓦倫丁開車回家時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狗的主人——一個老頭對此十分惱火,瓦倫丁一氣之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家。一天,康復的小狗竟跑掉了,瓦倫丁來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個自稱是老法官的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廣告攝影師主動追求著瓦倫丁,而瓦倫丁卻在深情思念著米歇爾,但是他的電話越來越少,甚至充滿了火葯味。那邊,奧古斯特給卡琳打的電話也始終沒人來接。瓦倫丁和老法官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感情,他們互相頂撞,譏諷,挑動。為了看到瓦倫丁的反應,老法官竟跑到法院去自首,而奧古斯特這時正巧在法庭上。
老法官告訴瓦倫丁,他年輕時曾深愛過一個女人,誰知道竟在大學門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個有錢男人的懷抱里……不甘寂寞的奧古斯特爬到了卡琳窗戶前,見到的居然是女友和另一個男人在做愛……
奧古斯特決定去英國看朋友以暫時忘卻這塊令他痛苦的土地;瓦倫丁也終於下決心乘船去倫敦找米歇爾了。一陣狂風暴雨過後,老法官在電視上看到了英法海峽傳來的噩耗:由法國開往英國的客輪因氣候問題不幸翻船,130多人中僅6人倖存,電視鏡頭前出現了倖存者的面容。解說員在其後又介紹到:……其中有兩位瑞士人,23歲的學生瓦倫丁,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此刻,紅面襯托著他們那可愛又可悲的臉龐,他們好像認識,卻又非常陌生……

其他請查看:http://www.5ilog.com/cgi-bin/sys/link/view.aspx/5769554.htm
參考資料:http://www.5ilog.com/cgi-bin/sys/link/view.aspx/5769554.htm

http://..com/question/40419434.html?fr=qrl3

9. 急需《紅白藍三部曲》中《藍色》的音樂分析

這是一部浸透在音樂中的電影。朱莉的丈夫是一位知名的作曲家,兩個人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很幸福。一天,三人坐在車上,朱莉的丈夫講起了笑話,這時車禍發生了。幸福在一瞬間粉碎——朱莉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突如其來的重創常常使人措手不及。朱莉開始封閉自己,但周圍的一切無不在提醒她:生活仍在繼續。丈夫生前未完成的樂曲中的旋律如影行隨地拌著朱莉,一再把她從虛幻的平靜中拉回殘酷的現實。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始終以一個主題貫穿全片。全片90分鍾,平均每6,7分鍾主題以2---6小節呈現。它不僅起到渲染情緒,推動 劇情發展的作用,而且還直接參與了影片場景轉換中的銜接。雖然每6,7分鍾,這一主題就會再次出現,但由於使用多種不同樂器演奏,所以並不顯得呆板,枯燥。如在影片0:30:50處,朱莉搬到新家時,心情漸漸平靜下來,此處影片採用弦樂器演奏了這個主題並且夾雜著電子音樂製造的噪音。這一場景主題重復了3次並配以不同的噪音且噪音一次比一次刺耳,給朱莉看似平靜的心增添了幾絲紊亂。影片中也多次用笛子演奏這段主題。
主題第一次呈現是在0:09:21處,丈夫和女兒出殯。朱莉由於受傷無法參加葬禮,只能躺在病床上從屏幕上觀看。此處,音樂連接了兩個時空——葬禮現場和朱莉所在的醫院。大管與長號明亮的音色浸透著對死者無盡的哀思。一大一小兩座棺木已使朱莉與丈夫,女兒相隔兩重天,而朱莉顫抖的手指反復撫摩屏幕更使人絕望的體味到這種生死相隔。
人和動物在某些方面是很相似的。當受傷後,他們都會選擇獨處慢慢的舔拭傷口。朱莉也想通過自我療救走出悲傷的圈囿。樹林中一座小木屋沐浴在溫暖的陽光里,朱莉坐在屋裡的搖椅上似乎已睡著。這時一片幽幽的藍光籠罩在了她的臉上。音樂進入,仍是那個主題,共7小節,銅管高壓般的音響和隆隆震撼的鼓聲猛然把平靜和諧打破,接著明亮悲傷的長號響起,此後銅管與長號交替使用,大管急促、有力;長號相對舒緩、綿長憂傷。一強一弱,形成強烈的節奏,象「咚咚咚」得不斷扣擊人心。在第5小節結束時,有人找朱莉,人聲進入,「朱莉?」,緊接著高亢的銅管樂再次響起,似乎這簡單的一句問候對於朱莉也似一記驚雷,隨後主題在長號悠長明亮的音響中結束。
這段音樂起了雙重作用。首先它是朱莉內心活動的外化。看似恢復平靜但災難留下的創痛正如這種強勢如驚雷的音樂不期然的把朱莉從虛幻的平靜中喚醒。這段旋律採用大調式,剛強、沉鬱,節奏感很強給人以一種敲擊的感覺。它時時提醒:不要遺忘,悲傷,悲傷得崇高得活著。另外音樂本身也起到了蒙太奇的剪輯作用。音樂使影片從靜謐的氛圍到猛然的緊張,預示下面會發生一些事情。果然音樂第5小節結束後,影片出現了一個黑屏。然後強勢的銅觀樂再次響起。影片已剪輯到另一個畫面——一位報社的朋友。他們的對話:
記者:我知道你不想見我
朱莉:是的
記者:我能進來么?
朱莉:不
記者:這與采訪無關
朱莉:那關於什麼?
記者:我正在寫你丈夫的報道,但有件事情我不明白
朱莉:什麼?
記者:慶祝歐洲聯盟的樂章
朱莉:沒什麼樂章
記者:朱莉你變了,你以前不是這樣的
朱莉:你知道我出了車禍?在車禍中我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朱莉轉身走)
記者:朱莉,你丈夫的曲子真是你寫的么?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經過車禍,朱莉已不想和外界聯系,任何能夠提醒她記憶的都可能會刺激她敏感的神經使她痛楚。也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這段主題有如此強烈的節奏,它在敲擊什麼——生活讓我們無處可逃。
《藍》中的音樂既是朱莉內心情感的外化,也是朱莉行動的向導。它是朱莉內心樂章。每當它響起時,都會把朱莉引向下一個行動。朱莉回到郊區的別墅,那是她和丈夫曾經工作的地方。鋼琴旁還放著丈夫未完成的作品。朱莉看著這段譜子,這時攝影師用虛焦拍攝樂譜,有一種模糊感。似乎朱莉是透過淚眼在看。隨著每一個樂符的出現鋼琴響起,朱莉的手不自覺的搬動琴蓋。巨大的琴蓋聲打斷了音樂也把朱莉從悲傷中喚起。如何解脫或僅僅緩解這種痛苦,朱莉需要找到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背叛曾經珍惜的東西,賣掉房子,搬到偏僻的街區,朱莉尋找丈夫未完成或者准確說是她與丈夫合力未完成的作品。有一段樂曲非常好,就是影片中反復呈現的主題,朱莉找到了它,影片為我們合唱了這段主題,朱莉拿走它,把它丟進了垃圾車。隨著樂譜逐漸被捲入垃圾車,合唱也彷彿被扭曲了以至最後消失。這里音樂處處引導,推動劇情向前發展。
影片中有幾處朱莉游泳的場景。她從此岸游到彼岸再游回來,彷彿在泅渡,卻始終無法靠岸。當她正要上岸時,銅管高壓搬的音響進入,朱莉又跌入水中,彷彿被這強力的音樂壓迫入水中。朱莉全身蜷縮著浸泡在一池幽藍的水中,憂傷彷彿浸透骨髓。(0:45:39)
這悲傷彷彿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朱莉。既然自我療救如此困難,朱莉想到了依靠母親,那是她唯一的親人了。(0:55:52)陽光灑在養老院里,老人們顯得很安詳,歡快的音樂響起。襯托著朱莉沉重的心情。朱莉來此看望母親。母親已經痴呆,無法認出朱莉,當聽到朱莉的噩耗時仍然無動於衷。這是他們的對話:
朱莉:我什麼也不要,不要財產,朋友,愛,全是騙人的
母親:你有錢么?孩子
朱莉:該有的都有了
母親:這點很重要,人不能拒絕一切
一個人即使什麼都不記得了,但她還知道一件事:佔有,使自己手裡盡可能握有更多東西。
從母親那回來,朱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了一隻貓把家中那些幼鼠殺死。朱莉似乎陷入悲傷的海洋無力自拔。但事情突然出現了轉折。丈夫生前有一位情人。(1:14)朱莉從奧利華口中得知此事。奧利華問「你想幹嘛?」緊接著是黑屏,銅管演奏的強勢主題進入。朱莉微笑著說「去見她」。這里導演處理角色情緒的手法很巧妙。沒有用語言也沒有通過演員誇張的表演。而是給了一個黑屏,給觀眾一個想像空間。並且通過音樂來展現朱莉聽到消息後的震驚和復雜心情。此時朱莉就象跌入如黑屏般的深淵,頓時沒了方向。一方還在苦苦執著於這份深情;另一方卻早已把她看淡。她的悲傷突然失去了憑據。
也許所謂崇高的痛苦本來就是我們臆想出來的。生活仍在繼續。丈夫已死去,奧利華深愛著朱莉。現在所要做的,只是接受生活。朱莉把鄉間那棟別墅留給了丈夫的情人和他的遺腹子。朱莉再次看望了母親,隔著玻璃,然後告別。
朱莉最終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影片結尾朱莉和奧利華似乎象嬰兒一樣蜷縮在子宮里。隆隆的鼓聲和激越的銅管音響進入。華麗如絲緞般的女高音高亢、明亮。隨後鏡頭切換了一系列場景:目睹車禍的少年,痴呆的母親,護士,妓女,B超中的嬰兒,母親安詳的笑容,朱莉潮濕如嬰兒的眼睛。生活就象一副展開的畫卷。音樂漸漸趨緩,由明亮轉為渾厚,最後鏡頭定格在朱莉冥想的臉上。

閱讀全文

與藍白紅電影音樂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感人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49
電影院七排左 瀏覽:622
北京國際電影節張瑞希 瀏覽:974
電影院偶遇作文 瀏覽:533
電影壯志凌雲航母上那段音樂 瀏覽:241
電影詞彙主角 瀏覽:506
男主角裝瞎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54
電影大全超級大贏家 瀏覽:948
證人電影圖片 瀏覽:109
勵志的電影的觀後感800 瀏覽:945
鄧大眼盜墓是什麼電影 瀏覽:551
電影院沒取票嗎 瀏覽:534
返老還童電影結局 瀏覽:59
70年代農村電影音樂 瀏覽:369
電影飛虎隊音樂趙季平 瀏覽:691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電影台灣 瀏覽:21
大乳房電影 瀏覽:268
什麼軟體在手機訂電影票 瀏覽:588
范冰冰旗袍視頻電影節 瀏覽:865
粵語經典電影懷舊歌曲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