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與電影敘事之研究

音樂與電影敘事之研究

發布時間:2022-06-25 12:58:09

㈠ 聲音的種類有哪些它們在影視敘事中各起什麼作用

電影聲源的種類分為三種形式:人聲、自然音響、音樂

一、人聲

人所發出的由音調、音色、力度、節奏等因素所組成的聲音以及人的話語。是人類在交流思想感情中所使用的聲音手段。

二、自然音響

除了人聲以外,在電影時空關系中所出現的自然界的和人造環境中的一切音響或雜訊。有時群雜聲亦起自然音響的作用。

三、音樂

從純音樂形式轉化而來的電影視聽手段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它被納入了電影的時空關系之中,從而獲得一個為純音樂所不具備的電影空間,因此其性質完全不同於純音樂。

電影音樂基本上分為聲源處於事件或敘事空間的音樂和非事件或非敘事空間的音樂,前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英子在音樂課上唱的《小麻雀》或《離別歌》,後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片頭出現的管弦樂隊演奏的「離別歌」。

(1)音樂與電影敘事之研究擴展閱讀:

聲音的歷史

一部有聲電影出現在1927年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在這之前的1921年,聲音的兩種形式:唱片的聲音和電影中的聲音。但問題是起先收錄聲音大部分是被來自攝像機的移動帶來的巨大噪音所掩蓋,直到後來1930年改良的吊桿式麥克風才將這一問題解決。

很多電影理論學家(比如:Eisenstien, Griffith, Rotha)發現聲音給電影帶來的變化:Rotha 認為電影將不會移動,Eisenstien則說聲音並不會限制電影創作,而且對蘇維埃蒙太奇系統能推進聲音而寄予厚望。一位日本導演(Akira Kurosawa)曾說「聲音是感官的同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聲音也越來越美妙,更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這么說一部好的電影,其音樂在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隨著電影《笑傲江湖》的問世,黃沾的一曲《笑傲江湖》紅遍大江南北,傳唱至今。而電影中那些經典的台詞亦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甚至當成聖經一樣去奉承。

㈡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一切藝術在本質上都是接近音樂的,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不是直接的而是具體的。但它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緒方面的反應是最准確和細膩的。這種能力是其他任何視聽形式所不具備的,音樂情感表達的強度和直接性也超過了所有的藝術形式。音樂所表現的更多不屬於題材本身,而是對題材的情感關系。音樂的情緒調子決定了電影畫面的氣氛、神韻、情緒。電影電視中的音樂不同於純音樂之處在與音樂是為電影的具體空間和敘事環境提供輔助,與人物性格、情感狀態、故事的發展走向有直接的關系。

㈢ 音樂與電影之間有什麼關系150字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種背景氛圍。 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於用得多,便往往處理得一般化,缺乏個性,不夠考究,也常常分量過重,因此遭到評論家的批評。如果能克服這些不足,提高背景氣氛音樂的品位,那麼,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這種音樂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1.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 例如上海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的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為此,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呂其明根據這個總的基調,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並採用非常規的配器,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這種情緒的音樂在片頭音樂中有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間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結尾則表現得更為強烈;英子的父親已去世,她和媽媽、弟弟去為父親掃墓,從小把她帶大的純朴的農村婦女宋媽也要離開她們回農村去了,英子和媽媽、弟弟在滿地黃樹葉的秋天坐著車子和宋媽告別……這段畫面的背景音樂就是在弦樂隊的輕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別》的曲凋,這平緩、疏淡的音樂,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於呂其明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影片的音樂,使他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製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有時影片的某個場面營造的是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庄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而此時往往很少對話或沒有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從聽覺這個角度介入,參與畫面視覺內容的表達,使畫面內人物的某種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調,環境氣氛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當然這種音樂要用得准確適度。 例如影片《紅高梁》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櫃、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後,九兒(鞏俐飾)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櫃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嗩吶曲,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再如影片《紅高粱》中抬花轎的隊伍經過青殺口這一段,氣氛是很恐怖的,剛才還瘋狂顛轎的轎夫們,此時偃旗息鼓,收斂了那股嬉鬧勁,個個低頭屏息、躡手躡腳地走在兩旁長滿野高粱的小路上。只聽畫外音說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過青殺口,這地方不知從哪年起,長出了百十畝高粱,沒人種也沒人收。老家的人都說這是野高粱,還說這兒常鬧鬼。」畫外音說完,音樂僅以小鑼、低音大鑼等打擊樂器的兩三下聲響,便十分形象、准確地製造了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作曲家趙季平寫的這段渲染環境氣氛的音樂真可謂惜墨如金,十分精練。它去除了有些影片這類音樂過於臃腫累贅的弊病。

㈣ 分辯出原創音樂和經典配樂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

電影音樂,實際上在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深化主題,深化情緒,深化內容,渲染背景氣氛,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等 。當我們討論場景與場景,事件與事件,鏡頭與鏡頭之間所產生的對比,對觀眾造成視覺上,情感上的震撼時,我們發現音樂在其中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在影視作品中音樂與電影畫面會組合成不同的音畫關系, 從而產生影片獨特的審美效果。一部影片, 音樂、音效、語言的有機結合, 交替互補, 可以形成單一畫面元素所沒有的張力和強烈的表現力。

電影音樂具有抒發感情、參與敘事、展現環境、創造節奏等作用,是與電影其他元素相結合而起作用的。視覺與聽覺不屬於同一范疇,可是作為電影這一綜合藝術中的音樂,必須溶於整體之中,也就是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的完全一致。所以電影音樂必須服從影片整體的結構、節奏、必要性、長短等等。

日本佐藤純彌導演拍攝的《追捕》,其該片的音樂在影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電影中的各個藝術元素,諸如導演、攝影、表演、美術……都圍繞著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電影音樂則用音樂這一手段為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當然,這種作用的產生是各種藝術元素綜合的結果,在電影這門藝術中尤其是這樣。

不僅電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電影樂曲同樣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並且比用歌曲的時候多。這種用以表達影片主題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緒或刻畫主人公性格的樂曲,被稱作主題音樂。它是影片音樂的核心,全片音樂發展的基礎。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用主題音樂對劇情或主要人物進行烘托、渲染,從而達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在影片《追捕》中,每當關鍵時刻或凸顯杜丘的人物形象時,總會伴隨著相對低沉而略帶激情的主題曲,很好的渲染了當時的環境氛圍同時也彰顯了杜丘的人物形象,他總能在危機時刻化險為夷,深深地吸引觀眾們的注意力。

影片中用以深化主題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緒的主題音樂,是經過作曲者深思熟慮、精心創作出來的。主題音樂不僅有深化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同時通過它的重復、變化可貫串於整個影片之中,以配合影片中有關的內容及人物情感的變化。影片《追捕》中的主題音樂就在影片中多次出現。由於主題音樂的多次重復,使全片的音樂更集中統一,同時給觀眾留下的印象也就更為深刻。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種背景氛圍。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製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有時影片的某個場面營造的是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庄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而此時往往很少對話或沒有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從聽覺這個角度介入,參與畫面視覺內容的表達,使畫面內人物的某種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調,環境氣氛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的目的。如影片《追捕》中,杜丘不想連累真由美,說:「我是逃犯!」而真由美回答說:「我是同謀。」伴隨著此畫面的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音樂,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浪漫,溫馨的氣氛。凸顯了真有美對杜丘那誓死不渝的愛情。

在電影中,音樂有時就像一條錦帶,把一些分散的、跳躍的鏡頭串連起來,這就是音樂得連貫作用。 在鏡頭組接過程中,故事的情節、人物的動作在時間、空間上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因此從一個局部或片斷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種藝術手段從形式結構上加強它的連貫感。音樂正是這樣一種手段,影片中的音樂雖然從整體上看是不連貫的,但它在局部上的連貫性常常對它所伴隨跳躍的畫面起著一定的組織作用,使它們在觀眾的心理上產生一種連貫感。

同樣,電影音樂最擅長的也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的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是用音樂加強影片的感情色彩,從而促成整部影片與觀眾情感的契合。

㈤ 研究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有什麼目的和意義

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
影視自發明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樂,這一人們表達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藝術形式,基於聲音技術在影視中得以運用以後,使影視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視覺表達,在視聽上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人們同時運用著視覺和聽覺這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進行欣賞電影、電視。畫面與聲音是影視藝術中不可劃缺的部分。影視藝術的聲音又包括:人物語言和音樂、音響。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而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廣與發揮。隨著影視藝術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影視音樂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影視音樂的創作或繼承中,作曲家與編曲家們通過運用各種技法、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使影視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采。影視音樂的誕生與發展為影視劇的發展添上濃重的一筆。今天,影視音樂已成為影視劇創作的重要一環。
經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與定義,現在已經基本確定了聲音的藝術構成:即語言、音樂和音響.音樂,在它還沒有真正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時,早已是電影的附庸了。因為在1927年之前,純粹意義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無聲電影」似乎並沒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現場音樂的伴奏。有錢的影院用大型管弦樂,而小影院也許會用一架鋼琴代替。這種現場演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氣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並非專為電影而作或是緊貼電影情緒的——它們大多是現成或當時流行的樂曲。現代意義上的電影音樂不僅包括無聲源音樂——為影視作品專門創作和編配的音樂;還包括有聲源音樂——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種音源所放出的現實音樂,以及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現在,電影音樂早已成為影視作品中煽情、烘托氣氛的重要手段。
影視音樂是影視藝術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鑒賞影視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一般根據劇情和畫面語言長度,採取分節、分段的敘事法則.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其美感層次有立意美、渲染美、過渡美、真實美、沖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樂是記憶之門。它凝結著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這種神秘使它包容了豐富的內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詞也顯得蒼白無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選擇。若輔之以婉轉低回的音樂,這個片段定會成為影片中最撩動心弦的篇章。比如《結婚十年》。韓夢躺在沾染了十年風塵的地毯上回憶如煙往事,只有音樂才能解讀她心頭的百般滋味。比如《紅河谷》。「寧靜」死前面帶微笑的高歌,遠比慷慨陳詞來得壯烈、凄美。畫面是具象的,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音樂是對畫面的升華。
這種神秘使它長於營造美好的意境,讓影片韻味悠遠。是音樂讓《空鏡子》中飄散在小樹林里的「陶虹」的笑聲更具感染力;是音樂讓《誓言無聲》中老舊時代的冬天場景對觀眾有莫名的吸引力。音樂似乎比畫面有更長的保質期。當畫面因歲月流逝而顯得簡陋粗糙時,音樂仍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初聽時一樣悅耳。
在影片中,有時音樂擔當稱職的配角,與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編的影視劇,恰如其分的音樂是對作品主題的最好詮釋。電視劇《紅樓夢》的配樂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王立平先生彷彿曹雪芹的隔代知己,無論是「一番風雨路三千」還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旋律與文字配合得天衣無縫。同樣精彩的還有電視劇《日出》的主題歌。「播下了風花雪月,長出是愛恨情仇」,詞作者似乎比萬方更理解她父親。有時音樂與影片相映成趣。「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鄭緒嵐的歌聲為一片打殺聲中的少林寺增添了一絲柔情蜜意;《你是我心中忘不了的溫存》讓《我愛我家》在喧囂落幕之後為觀眾送去幾許溫情;「只剩得馬嵬坡前草青青」,閻肅笑看一代美人香消玉殞。
在這些與影片風格迥異的音樂中有一部分其實點出了影片的真正內涵。首先想到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音樂訴說了張大民樂觀背後的辛酸,笑容背後的淚水。而且小柯的潛吟低唱中沒有過分的悲情,音樂中滲透著揮之不去的無奈與哀愁,就像本片的主色調灰色一樣。音樂悲涼卻不乏積極因素,無數次失望之後依然給自己、給生活留有一線希望。「分手的消息已飛出多遠,愁煩的眼不妨把幸福翻開,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單。」
還有一部分甚至超越了影片的主題。譬如《三國演義》中「貂嬋已隨著清風去」的浪漫和含蓄遠勝於原著。而《牽手》中大氣舒緩的主題音樂令一部反映婚姻家庭的電視劇擺脫了世俗的氣息,具有了高貴的氣質。劇中也有夫妻間的爭吵,生活的瑣碎,可三寶的音樂沖淡了其中的市井、煩亂,從整體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調,使很長一段時間內《牽手》在同類題材中遙遙領先。
音樂更可以脫離影片被人欣賞傳唱。此時音樂成了主角,影片退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人們差不多已經忘記《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題曲;有部分觀眾只為欣賞《嘎達梅林》的音樂重又走進電影院
音樂與影視的關系是微妙的。它們相互扶助,相互影響。音樂是對影視的提煉,影視是對音樂的擴展。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音樂加入情感內核,使之更加動人;優秀的音樂令影視作品飄逸、靈動、回味無窮。許多觀眾是因為《永不瞑目》才那麼喜愛《你快回來》,而我也會因為張信哲一句「把你的發絲當成戒指繞,溫柔烙印再也抹不掉」把《梧桐雨》看完。
某導演說他最喜愛給電影配上音樂的瞬間,自己的作品在音樂中一下子鮮活了,藝術感覺也在音樂中被傳達出來。而專家說,用「影像」指稱影視作品是不準確的,因為影視劇不僅要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也要給觀眾奉上聽覺盛宴。
如果《紅十字方隊》沒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沒有《少年壯志不言愁》,這些作品不會那麼流光溢彩,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動。沒有音樂的影視是不可想像的。感謝那些優美的旋律讓珍貴的影象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閃亮。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們忙亂的生活多一份和諧,顛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煩躁的心情多一份寧靜.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所以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不僅能達到影片所需要營造的氛圍,還能消除人們長時間的視覺緊張所帶來的疲勞。總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怖· 08:38:27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音樂,如果沒有和煦動人的鋼琴、如果沒有暖和的交響樂、如果沒有影片中那群童星如天籟般優雅、聖潔、和諧的唱詩班大合唱。《放牛班的春天》還剩下什麼?剩下的只能是:平淡得如同一杯白開水似的情節,如襯衫般單薄的故事結構,還有那老掉牙的主題。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樂已經不是一種表達手段,也已經不是強調主題的表現形式。在片中,音樂就是主題!片中那美輪美奐的音樂,賦予了宗教情感的純凈與升華,有著近乎贊美詩的柔美與庄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整體氣氛 ,展現了音樂對人性起到的巨大感化作用,而影片也因此成為一部贊美頌揚人性美的音之曲。
電影音樂分為寫實性音樂和表現性音樂,影視音響也可以分為寫實和寫意兩種,《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寫實性音樂音響和寫意性音樂音響的巧妙結合運用,片中孩子們排練合唱時的歌聲就屬於寫實性音樂即有聲源音樂,而影片的背景音樂大多屬於表現性音樂即無聲源的寫意音樂。這充分體現了影片本身的主題:就是音樂!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在這個影片中主要表現在表達主題;參與敘事;抒發感情和烘托氛圍。例如影片開篇主人公指揮的樂團音樂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稱作是影片的前奏序曲,它奠定了影片全片的主題與基調;在敘事上,片中馬修教學孩子們練習合唱時的歌聲和樂曲就直接參與影片敘事,成為影片不可分割的敘事工具,特別是馬修給莫杭治開小灶時莫杭治天籟般的聲音對影片敘事和主題表達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觀眾感覺到馬修和音樂對莫杭治的影響,還有孩子們心理上的變化,直接參與劇作並表達影片主題。記得有這么一段情節,在美妙的鋼琴樂下,孩子們唱著:「風中飛舞的風箏,請你別停下,飛向大海,飄向空中,孩子們在望著你吶,在那暴風雨中,你高揚著翅膀,別忘了飛回我身旁...」而畫面鏡頭是莫杭治和佩皮諾望著窗外渴望自由的眼神,同時響起馬修的旁白:「我感到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望,在最遙遠的天邊建築自己的小屋...」我對這一段印象特別深刻,寫實音樂,寫意音樂,音樂與音樂,音樂與畫面達到一種水乳交融的境界。
影片中針對不同的情景和人物,所運用的背景音樂也不一樣,當蒙丹出現時,例如馬修制止蒙丹吸煙的第一次交鋒,莫杭治與蒙丹在晾衣房矛盾沖突,蒙丹教壞郭邦等等的情景時所響起的背景音樂,就如蒙丹本人一樣,不那麼寧靜,又帶有一股邪惡之氣,此時,音樂也起到了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每當馬修與莫杭治母親見面的時候,此時響起的音樂總是那麼輕柔舒緩,又帶有一點浪漫,將馬修對莫杭治母親的好感和單相思烘托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與莫杭治母親那美麗賢淑的形象氣質相得益彰。還有一處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體現了音樂在抒發感情和烘托氛圍上的作用,就是當校長得到消息說學校失火後驟然響起的音樂以及在回校途中所配的音樂,音樂的節奏和力度明顯加重,急促,緊張,同時蘊含著一些危險的訊息,但隨著馬修領著孩子們從迷霧中慢慢出現時,音樂突轉並慢慢停止,這告訴觀眾擔心和險情已經沒了,孩子們都安然無恙,音樂的變化同時也符合觀眾的心理變化。
此外還有片中莫杭治離開學校在街上偷看母親工作時運用的音樂也恰當的刻畫了當時莫杭治的情緒,也將母子之間的疏遠氛圍和莫杭治對母親的渴望表達了出來。其他諸如幾個學生偷看馬修的書包時用的音樂能夠烘托氛圍;當影片臨近尾聲,響起那首《Cerf-volant》,孩子們清澈的音聲從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閉室中飄逸到窗外,合著一架架承載了稚嫩筆跡的紙飛機,彷彿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馬修的面前,差點讓我落淚。陽光下,沒有言語,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們的歌聲如輕柔的海浪層層相疊,一雙雙揮舞的小手寫滿了離別的眷戀和心靈的親吻。
輕音樂的風格和特色,較之其他音樂形式更為輕快活潑,富有風趣,特別是它的曲調格外動聽。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爵士樂以英美傳統音樂為基礎,混合了布魯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樂類型,是一種「混血」的產物。也就是被賣到美洲的黑人把自己家鄉非洲的音樂風格與當地白人的音樂融合後的產物。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還有r&b:
有別於傳統的白人流行音樂,節奏怨曲強調一節中的第2和第4拍,是種很新鮮的節奏效果。與爵士樂相似 .Hip Hop:
其特色為霹靂舞,牆上塗鴉和節奏強烈的音樂,最後是鄉村音樂:
那時歌曲的內容,除了表現勞動生活之外,厭惡孤寂的流浪生活,嚮往溫暖、安寧的家園,歌唱甜蜜的愛情以及失戀的痛苦等都有。
低音提琴、大提琴是低音樂器,音色低沉渾厚;中提琴是中音樂器,音色柔美醇厚;小提琴是高音樂器,音色優美抒情,富於歌唱性。長笛音色明亮、活潑,適合表現流暢的旋律。短笛是長笛音域的補充,在樂隊中有「花腔女高音」之稱。單簧管和雙簧管是木管樂器組中的中音樂器,外形略相象,但單簧管的哨片是單簧,適合演奏活潑、流暢的旋律。雙簧管音色略帶沙啞,多表現抒情的旋律,溫柔的情緒。大管音色低沉、厚重,是木管樂器組里的低音樂器。圓號也叫法國號,音色圓潤迷人,是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音色的連接;小號音色嘹亮、輝煌適合表現號召性的旋律;長號也叫伸縮管、拉管,適合演奏號角般的旋律;大號音色低沉,笨重。 音色(musical quality)dingyi指音的感覺特性。頻率的高低決定聲音的音調,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但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音色分辨不同發生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音色是聲音的特色,根據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聲音強度的情況下,也能區分出是不同樂器或人聲發出的。同樣的音量和音配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樣色度和明度配上不同的色相的感覺一樣。
音色的不同取決於不同的泛音,每一種樂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發聲的物體發出的聲音,除了一個基音外,還有許多不同頻率的泛音伴隨,正是這些泛音決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別出是不同的樂器甚至不同的人發出的聲音。每一個人即使說話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據其聲音辨別出是不同的人。
聲音是由發聲的物體震動產生的,當其整體震動時發出基音,但同時其各部分也有復合的震動,這些各部分震動產生的聲音組合成泛音。由於部分小於整體,所有不同的泛音都比基音的頻率高,但強度都相當弱,否則則無法調准樂器的音高了。音色(tone-colour)是指樂器或嗓音的音質。
在生活中我們常說,某某人的嗓子音色很美,或音色沙啞、獨具個性。我們還會評價小提琴家或鋼琴家「音色豐富多變」,甜美或如洪鍾般輝煌……等等。這些,都不包括在我們要講的音色概念中,我們這里要說的音色,在中國的辭典里稱作「音品」或「音質」,即某種人聲(如男高音、女高音)或某種樂器特有的聲音種類。
以人聲來說,女高音嘹亮柔美,男高音挺拔高亢,女中音比較暗一些,渾厚而溫暖,男中、男低音則是莊重厚實,給人一種堅定的感覺。樂器的音色種類就更豐富了,小提琴的纖柔靈巧,大提琴的深沉醇厚,雙簧管的優雅甘美,小號的英雄氣概等等……。作曲家對於音色的運用非常講究,這些各種各樣的聲音特質對他們來說,就象是畫家手中的色彩一樣,會令他們的旋律、和聲、節奏、力度產生鮮明的效果。
每一種音色都有著特殊的意味。假設你要寫一首描寫男子漢英雄形象的進行曲,你不大可能選擇小提琴、長笛、雙簧管這一類音色纖柔的的樂器,而是會考慮響亮有力的銅管,如小號、長號。再假如,要寫一首表達纏綿愛情的樂曲,定音鼓、大鑔肯定是不行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音色有著特別的表現力。

㈥ 有源聲音在電影中不僅僅參與敘事還可以干什麼

還可以刻畫人物。

聲音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刻畫人物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人物的對白中,了解到某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比如《理智與感性》中的姐妹倆,姐姐與妹妹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兩個人的對白也完全展示了姐妹彼此不同的思想和性情。而獨白更能體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是一個人物內心真實的聲音,完全流露出本人的真實想法,用獨白來表現人物特性是最明白不過的。

電影聲源的種類分為三種形式:人聲、自然音響、音樂。

一、人聲

人所發出的由音調、音色、力度、節奏等因素所組成的聲音以及人的話語。是人類在交流思想感情中所使用的聲音手段。

二、自然音響

除了人聲以外,在電影時空關系中所出現的自然界的和人造環境中的一切音響或雜訊。有時群雜聲亦起自然音響的作用。

三、音樂

從純音樂形式轉化而來的電影視聽手段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它被納入了電影的時空關系之中,從而獲得一個為純音樂所不具備的電影空間,因此其性質完全不同於純音樂。

電影音樂基本上分為聲源處於事件或敘事空間的音樂和非事件或非敘事空間的音樂,前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英子在音樂課上唱的《小麻雀》或《離別歌》,後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片頭出現的管弦樂隊演奏的「離別歌」。



㈦ 什麼是敘事性音樂,要定義,大概百來字

電影與文學都是人類的一種表意方式,都具有時間形態的藝術特徵,因此兩者的相似性即為敘事性。當代敘事學研究以及電影改編自文學的普遍現象,均表明敘事性是電影與文學相似性的根本所在。敘事文本的基本范疇包括敘事方式、敘事角度、敘事話語,因此從兩者的敘事方式、敘事角度、敘事話語的技巧———修辭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則能清晰地看到電影與文學敘事相似性的具體表現。

一、敘事性是電影與文學相似性的根本所在 (一)理論依據。文學和電影的根本差別,是書面文字和視覺影像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把它們分隔為不同的世界。要穿越這看起來似乎是無限的隔閡,最好的方法是把文字和影像兩者都看成符號,其目的都在於傳達某種意義。在這個角度,文字和影像都是一個更大的表意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種廣義的「語言」的組成部分。文學和電影都是從自身最理想的起始線出發,一個從畫面,一個從言語,它們朝著共同目標前進,這個目標就是完善地表達意義。正是在代寫論文文本的意義和人類的理解這個哲學高度上,文學與電影建立起了本質的聯系,如伽達默爾所說的:「解釋學觀點的普遍性是包容一切的……歸根到底,歌德的論斷'萬物皆符號'是對解釋學思想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1]文學與電影最根本的聯系在於兩者都具有時間藝術塑造形象的特徵,即在時間的流動線上展開形象的敘述。小說是時間藝術,是一個詞一個詞地在延續時間中積累組合,在人腦中形成一篇小說的故事形象。電影是訴諸視覺的空間藝術,同時又是時間的藝術,電影的運動性決定了它的時間特徵,也就是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在延續時間中運動發展,最後構成整個影片的銀幕形象。正是在觀賞延續時間中展開形象,使得電影在理論上就具備了類似於文學的敘事性質。所不同的是,「文學的敘事是根據主要被看作線性順序的時間展開的,而電影似乎就是要通過同時性的觀念才能完成敘事」。「確實,敘事性是連接小說和電影最堅固的中介,文學和視覺語言最具有相互滲透性的傾向」。[2]電影敘事學與文學敘事學一樣,都是當代敘事學的重要分支,都有著濃郁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背景。而在一般敘事學和符號學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學,也涉及電影,即使在早期俄國的形式主義文論中也包含著對電影理論的研究。自從克里斯蒂安•麥茨把索緒爾的符號學原理引入電影理台州學院學報第30卷論研究,並於1964年發表《電影:語言還是言語?》之後,電影敘事研究才有了自身的獨立品格,同時,與文學敘事的聯系也更緊密了。因為,麥茨的研究表明,「電影與文學的研究自從在內容分析上建立起相同的一致性後,又在表達方式的層面上建立了一致性。易言之,過去電影與文學只是在語言的表達內容(對象、題材、范圍……)的研究方面相聯系,而現在則在語言表達的方式上聯系起來」。[3](二)事實依據。從誕生之日起,電影即是一種講故事的手段。《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等影片,盡管只有一兩分鍾,盡管不怎麼精彩,但它們確確實實在講故事。到1915年美國著名導演格里菲斯綜合運用蒙太奇手法拍出了長達2小時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短短的20年時間,電影就具備了講述復雜故事的能力,並可以與小說相媲美了。電影「大量借鑒了小說和文學這一古老形式。因為正是小說把文學遺產傳給了電影,從而使它從中獲得了靈感和源泉」。[4]79-80正如這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傑作是改編自托馬斯•狄克遜的小說《同族人》所喻示的,百年電影史說到底是電影與文學(另外還有戲劇)的關系史。這里有兩個重要事實,一是「電影事實上日益明顯地走上小說的路,並且成績斐然」。[5]電影史上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編自文學作品,而在得獎的電影中,改編自文學的比例就更高。世界上著名的小說大多數曾被搬上過銀幕,有很多還不止一次。怪不得溫斯頓說,「電影確實可以和世界文學傑作等量齊觀」。[4]48許多著名作家同時又是有名的電影編劇甚至電影導演。二是「小說對電影這一藝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一個極為重大的影響就是敘事和講故事的形式」。[4]81電影從文學尤其是小說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現實生活,通過選材、剪材來更好地表達主題思想,通過人稱、線索、結構的安排使作品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各種敘事技巧和修辭方法的運用,使作品更完美、更精緻和更富有表現力,等等。也正因為有這么多的借鑒和利用,使我們一度分不清彼此,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掀起過一場電影與文學關系的大討論,甚至出現了「電影就是在銀幕上完成的文學」這樣一種觀點。
二、電影與文學的相似性的具體表現 (一)敘事方式。1、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是敘事方式之一。文學中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這些表達方式在電影中也同樣存在,除了運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語言文字,後者是畫面影像外,其他方面,包括目的、意義、作用、效果等都很相近。例如「敘述」,常見的敘述有順敘、倒敘、分敘、插敘、補敘等,電影中也相似。這里舉倒敘和分敘各一例。倒敘是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到文章或電影的開頭來敘述,然後再使文章或電影的敘述回到「順敘」。這種手法往往可以突出中心,造成懸念,渲染氣氛,形成波瀾,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避免結構上的平鋪直敘。如《阿拉伯的勞倫斯》,影片一開始,主人公勞倫斯騎著摩托車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飛駛,前方突然閃現兩個騎車人,他躲避不及,飛入路旁樹叢中,葬禮之後再順敘勞倫斯的一生。這里的倒敘手法把主人公的愛冒險和富於人道精神的個性突顯出來,同時也有吸引觀眾的作用。分敘,是指平行地敘述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它可以把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情,寫得眉目清楚,有條不紊。影片《侏羅紀公園》中,奈得利破壞公園控制系統、偷竊恐龍胚胎逃跑卻被恐龍吃掉,格蘭博士與蕾克絲、蒂姆三人在躲避恐龍的追襲,哈蒙特、馬爾登和薩特博士則在控制中心竭力修復系統,這三條線索分開敘述,把這些事件的復雜關系敘述得一清二楚。再如議論和抒情。文學作品中的議論主要有作者的評論和作品中人物的議論兩種。相應的,電影中也主要是這兩種,如果是劇中人物的議論,可以由角色直接說,如果是作者的評論,可以藉助畫外音,也可以藉助於畫面。如俄羅斯影片《烈日灼身》中,畫在巨幅畫布上的斯大林畫像在微風吹拂下,像水波紋一樣起了皺褶,這實際上是電影編導對斯大林這個人物的評價。文學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大類,電影也與此相應。電影中的直接抒情往往直接由劇中人物的表情和動作來表現,間接抒情則藉助空鏡頭、音樂和歌曲等手段。2、結構方式。電影文本與文學文本在敘事結構方式上有著諸多的共同之處:開頭、結尾、過渡、巧合等等。例如「照應」,如《鄉音》的前半部,幾次借人物之口提到並表現了陶春的腹痛,為後面發現陶春患癌症作了伏筆。所以,後面的情節發展就顯得有理有據,也顯得自然。《魂斷藍橋》以主人公站在滑鐵盧橋上拿著吉祥符回憶開始,又以回憶結束,兩端是現在時空,而中間是回憶的內容,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前後內容上的呼應,如影片《死亡詩社》,基丁老師在上課時站到了桌子上,啟發學生要善於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並讓學生輪流站到桌子上體會一下感受。後來,校方將一起事故的責任推到基丁頭上並欲趕他出校門時,學生們不顧教務長的吆喝而一個接一個地站到桌子上對基丁表示支持。再如「省略」,在文學創作時,對現實生活進行概括,在構成情節時略去多餘的時間過程,在刻劃人物時略去沒有價值的部分,這就是省略。它是文學創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電影的藝術手法。馬爾丹說過,「電影是省略法的藝術」。[6]影片《苔絲》中,苔絲殺亞歷克那場戲:苔絲傷心地伏在桌上哭泣,她望著亞歷克插在牛肉上的那把刀子,眼裡充滿了憤怒,接下來的鏡頭表現苔絲急步從樓上下來,匆匆外出。而公寓管理員布魯斯太太坐在樓下綉花,不經意中看到天花板滲出的不斷擴大的紅暈,她好奇地站到桌上伸手去摸,旋即驚恐地用手捂住了嘴。這個情節因省略的手法而表現得非常含蓄,沒有把兇殺的場面展示出來,起到了維護苔絲在觀眾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作用。(二)敘事角度。敘事角度是敘事本文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7]敘述人身份的確認,為影片敘述提供一個總體敘事角度,不同的敘述視角,確立起敘事主體與所敘之事的距離、范圍和介入程度,從而表達出作者的敘事評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誰是敘述者」,二是「人物視點如何」。「誰是敘述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稱。文本中最常見的人稱是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藍、白、紅》,影片敘述人身份均是「本文中存在的觀眾」,即第三人稱「他者」———敘述人跟著被敘之事走,因而對故事的評判權還給了觀眾。影片《城南舊事》,保留了小說的第一人稱的自述體風格,整部影片從小英子的視角來表現,因而觀眾容易認同主人公的感受。文學中第一人稱可以直接用「我」「我們」這樣的詞語表達;影片中的第一人稱敘述,則通常採用畫外音的方式。如果說「人稱」是敘事角度的直觀表現,那麼,「人物的視點」則是敘事角度的內隱方式。文學中的人物視點可以由敘述人直接加以敘述,但電影卻不能,它要通過鏡頭來表現,有時單個鏡頭不能傳達視點關系,需要與前或後一個鏡頭的配合。如《藍色篇》中薩布林娜見朱麗的鏡頭,前一個鏡頭是薩布林娜面對攝影機的近景,下一個反打鏡頭是從薩布林娜背後拍攝的雙人近景,由此我們才可以確定,這里的人物視點是客觀視點,而不是劇中人物視點。另一方面,電影的表達面要比文學復雜,它至少有兩個敘事層面:視覺層和聽覺層,在視覺層包括了影像、構圖、光線、色彩等,在聽覺層則有對白、音響、音樂等。正因為如此,法國電影敘事學家弗朗索瓦•若斯特把電影的敘事角度分為視覺角度、聽覺角度和所知角度。如果對應這種分法,那麼,文學的敘事角度只有所知角度了。因此,敘事角度,包括人稱和視點,是電影與文學敘事相似性的表現之一,只是電影的敘事角度更加復雜而已。
(三)修辭。敘事話語在文學文本中以言語的方式存在,在電影文本中以影像的方式存在,同樣,作為敘事話語技巧主要表現的修辭,在電影和文學中也有著各自相應的手段———電影修辭直接以畫面形象為修辭手段,而文學修辭是以語言文字為修辭手段。不過,從修辭所達到的效果來看,兩者又有著相通之處,比如運用比喻和象徵來表達作者隱含著的思想,運用對比來突出差異,運用反復來表示強調,等等。電影與文學在修辭技巧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但不等於所有的文學修辭在電影中都能找到,那些藉助詞彙特有的語音、語氣、語義技巧創立的修辭,如諧音、反問、設問、呼告、仿詞、頂真、迴文、對偶、移就等等,就不能與電影的修辭建立起對應關系。電影根據自身媒介的特點,則充分運用隱喻、象徵、反復、誇張、借代、比較、襯托、示現、擬人、雙關等修辭。例如「比喻」。電影是典型的隱喻性藝術。由於直接藉助自然物作為表意符號,所以「喻體」與「本體」之間通常呈現為同一關系,而不是比喻這種文學修辭的相似關系。電影中由實物組成的代碼和被編碼物(實物本身)是無法嚴格加以區分的,本文中自然意義上的本體,與文化意義上的喻體同時出現。卓別51林的《大獨裁者》中,踢氣球舞蹈那場戲,大氣球做成一個地球儀的樣子,是為了喻示出獨裁者興格爾想統治和玩弄整個世界的野心,而這個氣球不小心被他踢破,則喻示了他終將失敗。義大利影片《天堂影院》中主人公與銀行家的女兒相愛了,但由於門第懸殊而註定是一場夢。導演藉助欄桿、建築物、木簾等障礙物將他們隔開,而當他們到野外郊遊時,遇到了銀行家。此時,銀行家在畫面中的位置恰好將兩個年輕人隔開了,盡管銀行家沒有說一句話,但畫面已經給我們喻示了「他們再也不可能在一起」的含義。再如「象徵」。電影中的象徵與隱喻非常接近,大體來說,比喻是畫面並列或「碰撞」產生的臨時的局部的新含義,象徵則畫面里的事物不斷重復出現並穩定地聯系著它的文化含義,如影片《蠅王》中的海螺。影片開頭,海螺從水裡被撈起來,並做成吹號的工具。隨著海螺被當作集合的工具和一次次的使用,它在整部影片中就獲得了「權力和規范」的象徵意義。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封閉的陳家大院在不同的片段里反復出現,於是,它獲得了象徵意義———封建社會的縮影。影片中的「主題道具」燈籠也成為封建院宅里歡娛、恩寵、榮耀的徽號,燈亮則代表著「幸福」,燈滅則象徵著所有的不幸。

㈧ 電影音樂的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根據理查德·戴維斯在《電影音樂創作完全指南》一書,電影音樂的功能可分為三大類共十小類:
一、物理功能
1、地點設定
2、時間設定
3、加強動作
4、米老鼠化
二、心理功能
1、鋪設氛圍
2、揭示人物情緒
3、暗示線索
4、掩蓋線索
三、結構功能
1、組接場景
2、主題貫串全片
每當欣賞一部電影,除了唯美的畫面,精彩的故事情節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就是音樂了。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有一段或者多段優美的音樂。或許就是有了這些音樂,有些電影才被歷史留住。若干年後,每當那熟悉的旋律響起,思緒就會把我們帶回那段特定的畫面中去。大概這就是電影中的音樂。
音樂在電影中的使用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但自從音樂融入電影後,電影就一改前觀了。總的來說,它在加強影片的感情,突出情節的戲劇性,渲染氣氛等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首先,對於電影本身而言,音樂的融入使得電影的綜合藝術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最初的有聲電影只是簡單的人物對話及聲響,留給觀眾的印象也是極其單調乏味的,似乎只是二維的效果。而當音樂滲透到電影這個集文學、美術等藝術樣式於一身的綜合大舞台之後,三維的效果立刻顯現出來。
對於觀眾而言,音樂是其欣賞電影的一大亮點。相比較而言,優美的旋律更容易讓觀眾記住一部影片。表現英雄主義與民主主義的香港90年代影片《黃飛鴻》中的《男兒當自強》,節奏快、變奏快、樂器多樣,那種傲氣傲笑萬重浪,熱血熱勝紅日光,膽是鐵打骨如金剛,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誓奮發自強做好漢的英雄主義精神被鏗鏘有力的歌唱張揚的淋漓盡致,成為當今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
電影主題曲是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尤其是和故事情節配合的天衣無縫的優美主題曲,不但能起到敘事抒情的作用,更能引起觀眾共鳴,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有時候,電影可能被人們淡忘了,但一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卻能做到恆久遠,永流傳。 電影與情緒的互動功能

㈨ 求《淺談音樂與電影情節的關系》

電影音樂的作用——渲染背景氣氛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種背景氛圍。 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於用得多,便往往處理得一般化,缺乏個性,不夠考究,也常常分量過重,因此遭到評論家的批評。如果能克服這些不足,提高背景氣氛音樂的品位,那麼,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這種音樂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1.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 例如上海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的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為此,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呂其明根據這個總的基調,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並採用非常規的配器,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這種情緒的音樂在片頭音樂中有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間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結尾則表現得更為強烈;英子的父親已去世,她和媽媽、弟弟去為父親掃墓,從小把她帶大的純朴的農村婦女宋媽也要離開她們回農村去了,英子和媽媽、弟弟在滿地黃樹葉的秋天坐著車子和宋媽告別……這段畫面的背景音樂就是在弦樂隊的輕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別》的曲凋,這平緩、疏淡的音樂,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於呂其明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影片的音樂,使他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製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有時影片的某個場面營造的是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庄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而此時往往很少對話或沒有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從聽覺這個角度介入,參與畫面視覺內容的表達,使畫面內人物的某種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調,環境氣氛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當然這種音樂要用得准確適度。 例如影片《紅高梁》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櫃、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後,九兒(鞏俐飾)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櫃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嗩吶曲,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再如影片《紅高粱》中抬花轎的隊伍經過青殺口這一段,氣氛是很恐怖的,剛才還瘋狂顛轎的轎夫們,此時偃旗息鼓,收斂了那股嬉鬧勁,個個低頭屏息、躡手躡腳地走在兩旁長滿野高粱的小路上。只聽畫外音說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過青殺口,這地方不知從哪年起,長出了百十畝高粱,沒人種也沒人收。老家的人都說這是野高粱,還說這兒常鬧鬼。」畫外音說完,音樂僅以小鑼、低音大鑼等打擊樂器的兩三下聲響,便十分形象、准確地製造了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作曲家趙季平寫的這段渲染環境氣氛的音樂真可謂惜墨如金,十分精練。它去除了有些影片這類音樂過於臃腫累贅的弊病。 http://tieba..com/f?kz=21248416

閱讀全文

與音樂與電影敘事之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香港人通常在什麼網站看電影 瀏覽:338
素媛電影完整版壞人 瀏覽:271
唯美電影風景高清圖片 瀏覽:772
韓國電影真假君王結局 瀏覽:570
背景音樂幻晝電影 瀏覽:497
參演過好萊塢電影的韓國男演員 瀏覽:176
英文原版電影睡美人 瀏覽:290
法國電影你會想念我在線觀看 瀏覽:683
中文發音電影網站 瀏覽:588
感人的電影作品英文 瀏覽:838
楊千嬅餃子類似的泰國電影 瀏覽:856
歐美吃人恐怖片大全電影 瀏覽:555
關於泰國的黑道電影 瀏覽:243
電影爵跡人物的結局 瀏覽:958
抖音黑幫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90
英語電影戰馬好詞好句 瀏覽:343
青春老男孩電影觀後感500字 瀏覽:91
p哈利波特英文版電影下載 瀏覽:250
棗陽電影院票價貴 瀏覽:218
張晉吳京還有個泰國人對打是什麼電影 瀏覽: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