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嶺風景區 分水嶺什麼時候開放
因為秦嶺北坡的河流都流入黃河,而南坡的河流幾乎都流入長江。秦嶺阻隔了長江和黃河的水源交匯,使兩河合走一邊,無法匯到一起(即把它們分開了),所以叫分水嶺。
2. 找一部電影
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 (2002)
更多中文片名:
關鍵報告
未來報告
更多外文片名:
Minority report: Sentencia previa.....Argentina / Mexico
Sentencia previa.....Colombia / Venezuela
нЯНАНЕ лМЕМХЕ.....Russia
Különvélemény.....Hungary
Minority Report - A Nova Lei.....Brazil
Raport special.....Romania
Rapport minoritaire.....Canada (French title)
Suvisni izvestaj.....Serbia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編劇:
菲利普·迪克 Philip K. Dick ....(short story)
斯科特·弗蘭克 Scott Frank ....(screenplay) and
喬恩·科恩 Jon Cohen ....(screenplay)
主演:
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 ....Chief John Anderton
柯林·法瑞爾 Colin Farrell ....Danny Witwer
薩曼莎·莫頓 Samantha Morton ....Agatha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劇情 / 科幻 / 懸疑 / 犯罪
片長:
145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 瑞典語
《少數派報告》是一部不會侮辱諸位智商的驚險片,其精彩程度堪與《黑客帝國》媲美。跟《黑客帝國》一樣,它具有優秀科幻片發人深思的特徵,同時,它也是一部令人目不暇接的動作片,不停地刺激你的視聽器官。因此,觀看此片,請帶上眼睛和耳朵,還有腦袋。
2054年的華盛頓特區。科技的高度發達已經能使人預測暴力犯罪,從而防止它的發生。但是,6年沒出過謀殺案的美國首都即將發生命案,而做案者正是打擊預謀犯罪這個特殊部門的負責人約翰·安德頓。約翰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他感覺遭人陷害,於是他需要一邊逃亡,一邊找出真相。
那三個居住在水裡、能預告未來犯罪事件的「特異功能」女子會不會出錯?約翰到底36小時後會不會殺人?他那6年前被人綁架的兒子究竟是死是活?想置他於死地的人是誰?有何動機?這些問題都必須留待大家觀看影片時去尋找答案,在此我們不能破壞影片的懸念和大家的興致。
「古老」的故事、及時的寓意
影片的故事框架來自瘋狂作家菲利普·K·迪克1956年出版的一個短篇,其寓意簡直像是為911後的美國人度身定作的,即「為了人身安全,你願意放棄多少個人的自由和隱私?」在當今世界,為了乘坐飛機,我們可以接受搜身等檢查;但乘坐地鐵你願不願意接受身份核實?影片假設,50年後的華盛頓特區市民願意接受無時無刻的身份檢查,當然不是由活人來搜身,而是藉助科技手段。
該片最令人難忘的一場戲,是一群電子「老鼠」串入一棟破舊公寓,挨家挨戶核實每個人的身份。主角躲在浴缸的水裡,屏住呼吸;不幸,一個氣泡從他鼻孔里冒出,一隻即將離去的「老鼠」覺察到動靜,便回頭凝神聆聽……在此之前,影片有一個「環顧」電子老鼠進入每家每戶的「半圓周」鏡頭,其技巧之高超令人想起大師奧遜·威爾斯在《A Touch Of Evil》中的開場鏡頭。
影片提出的另一個嚴肅命題:當你能預知即將發生什麼事情時,你的行為是否會改變「命中註定」的結局?《時間機器》中對此的詮釋是「沒有影響」,時辰到了,該死還得死;《少數派報告》似乎持相反意見:由於警方的「先見之明」,尚未發生的命案才得以阻止。但是,這個立論反過來用到約翰身上,你可以推論出「預知導致犯罪」的結論——如果他什麼都不知道,過著正常的日子,他怎麼會在「規定」時間遭遇那個即將死於他手的人?說到底,人生之路是命中註定還是自由意志起作用?是人控制著命運,還是命運擺布著人?恕我此處不再深入討論這個議題,否則看電影會變成啃尼采、叔本華。
另一個牽涉到法律的問題也很重要:如果「兇手」尚未犯罪,甚至還沒有想到要去犯罪,那麼,他豈不是無辜者?按照現行的美國法律,有犯罪動機或犯罪思想都不能算犯罪,只有付諸行動時才跨越合法和非法的界線。
Style:工匠和藝術家的分水嶺
如果《少數派報告》是一部純粹的動作片,它的成就不亞於《法櫃奇兵》或《亡命天涯》。幾場追殺戲設計得很有節奏感,而且不乏新意,即便是「炒冷飯」,如空中追車那場,在《第五元素》和《星戰前傳II》中均露過臉,但斯氏的處理更具想像力,同時更自然。顯然,斯皮爾伯格拍攝本片得到了繆斯女神的眷顧,而一位影人有沒有創作靈感,我們即使無法說出所以然,但完全可以意會。主角的幾場逃亡戲雖然刺激,但筆者最喜歡的卻是「女巫」幫助他在商場躲避追兵的那場戲,細節之巧妙令人叫絕。
我把那個有特異功能的pre-cog稱作「女巫」,因為她使我想起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開場的那三個女巫,她們也能准確地預測主人公的未來命運。跟別的斯氏作品一樣,該片有許多向前輩致敬、出處可尋的戲劇元素,但這跟抄襲有本質的區別。《少數派報告》的新意並不表現在某個場景匠心獨具,而是它對新舊元素的融合。比如,開發人類的預知潛能似乎是新發明,但三個pre-cogs女郎躺在水底的樣子又很原始;放映未來形象的設備很先進,但顯示結果的機器卻像是產自19世紀,而那個刻著未來罪犯姓名的裝置左看右看都像是撞球。男主角春風得意時,他查看全息電腦如同指揮交響樂,而背景上配的正是古典音樂;而他逃亡過程中,音樂更多是極富現代色彩的約翰·威廉斯之作(電子老鼠那段堪稱經典)。
這種未來和過去的撞擊集中體現在影片的黑色風格上。所謂「黑色」,是指好萊塢三四十年代的黑色警匪片,即「film noir」,不同於常說的「黑色幽默」。這種風格在人物塑造、場景描繪,尤其是燈光和構圖方面有一種神秘感,比如本片的攝影偏冷色,而且畫面的顆粒感很強,跟言情片中鮮艷和細膩的效果截然相反。斯皮爾伯格對黑色片心儀已久,但他的電影世界一向太光明,即便是《辛德勒的名單》仍有一股正氣,但最近兩部科幻片卻明顯把他推向「黑暗」的一面。電影界稱作的「黑暗」(dark),絕沒有貶義,而往往是指題材凝重、風格壓抑、具悲觀思想、有厚實的文化積淀。
《少數派報告》的每一個環節都讓人擊節贊嘆,演員的表演也不例外。斯氏的選角可謂十全十美,每個小角色都發光發熱,柯林·法瑞爾大有搶布拉德·彼特飯碗之勢,而靚湯更是找到了一個全面開花的機會。當然,他不會捧回小金人,但這個角色的確使他的魅力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少數派報告》絕對是暑期片的佼佼者,但筆者並不認為它可以躋身斯氏三大傑作之列。它能開啟腦筋,但卻沒有洗滌靈魂,也許這是黑色片或動作片無法承載的功能。
高人指點,技術「領先」
《少數派報告》的技術含量非常高,對科幻或科技感興趣的觀眾對裡面的場景細節可以反復咀嚼,若仍覺不夠盡心的話,可以上網跟別的科幻迷繼續商討。
影片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績超過了1982年的《銀翼殺手》(改編自同一個原作者的另一篇小說),原因是斯皮爾伯格請來了當今頂尖的未來學家,其中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把他們召在一起「腦力激盪」,戲稱「智囊團高峰會」。他們的「藍圖」在美工和導演的指導下,創造出一個依稀可辨、但開啟眼界的未來世界。
舉例如下:第一,未來的電腦界面如同全息攝影,使用者像指揮音樂那樣在空氣中「指手畫腳」,各種信息便呈現在眼前;第二,瞳孔將是識別每個人的「身份證」,不管是進入公共場所還是上班都少不了它;第三,廣告徹底實現了個性化,你所到之處,專門針對你的廣告就作為虛擬現實出現在眼前,它了解你的消費習慣和個人品味;第四,報紙雜志就像現在的網站,內容不斷滾動更新;第五,汽車要比現在的小,而且能利用磁浮原理上下行駛;第六,植物能像寵物一樣逗主人玩;第七,警察用的報話機將演變為比眼鏡稍遠一點、能放映實時畫面的透明薄片;第八,可以助你飛翔的肩背式助飛器猶如現在的滑板……
3. 老電影分水嶺拍攝地
美國珍珠港
4. 請問這張圖片是出自那部電影
《奪命異能》201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
講述了少年安德魯(戴恩·德哈恩 飾)就像絕大多數宅男那樣,內向、不善言辭,還有輕度的社交恐懼。來自父親的打罵以及母親的病重,更讓他對周遭的一切充滿戒心,成了躲在鏡頭後面的拍攝狂人,整日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為了替安德魯的未來打開局面,表哥麥特 (亞歷克斯·羅素 飾)邀請他出席校園派對。聚會過程中,在表哥好友史蒂夫(邁克爾·B·喬丹 飾)的建議下,三人進行了一次驚險的野外探洞之旅,並意外獲得了自由操縱物體的超能力。這成了他們生活的分水嶺,強烈的好奇心與表現欲催促三人不停對自身能力的上限發起挑戰,而安德魯無窮的創意使得他成為了夥伴當中的佼佼者——聚會的明星。可惜好景不長,日漸增強的能力並沒有帶來幸福,不加節制的安德魯越玩越過火,終致走向了一條不可挽回的毀滅之路……
5. 請問這幅畫是哪位著名彩色攝影大師的作品
標題: 彩色攝影之父——威廉·埃格爾斯頓地址: http://www.dipephoto.com/portal/?viewnews-12177
希望你能喜歡。
彩色攝影之父——威廉·埃格爾斯頓
威廉·埃格爾斯頓 生平簡介
William Eggleston於1939年出生於田納西州的孟菲斯。但在出生後不久,他就隨他父母遷到鄰近的密西西比州,直到1960年離開。1957年,他獲得了一生中第一架照相機,這是一架佳能平視取景照相機。兩年後,他看到了法國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一書。他為布勒松的攝影所深深吸引,於是全身心地投入攝影。而從埃格爾斯頓後來所具有的快照特色的攝影風格看,其受益於布勒松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埃格爾斯頓開始從事彩色攝影的實驗。1965年,他嘗試用彩色反轉片拍攝,1967年,他開始轉向彩色負片拍攝。他在這一年來到紐約這個藝術中心,並與李弗里德蘭德(Lee Friedlander)、加里威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交往。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比較出色的同行。他之後和這些人都成了朋友。1969年,他第一次見到了沙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當時的MOMA攝影部門主任。沙考夫斯基對埃格爾斯頓的照片感到非常驚訝,於是就說服了MOMA,買下了一張Eggleston的照片。是沙考夫斯基對他另眼相看,並給他在紐約現代藝術館隆重舉辦了個展,使他在美國藝術界一舉成名。埃格爾斯頓當時獲得的這種殊榮是功成名就的攝影家才有資格享受的特別待遇。在此之前,埃格爾斯頓只在幾個專業畫廊舉辦過幾次個人攝影展覽,在美國攝影界還很少為人所知。1974年,他獲得了著名的古根海姆獎金,這為他潛心探索彩色攝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同時他還獲得了在哈佛大學的卡彭特中心講授攝影的機會。
1976年,他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個展「William Eggleston的指引」。這是紐約現代藝術館第一次做彩色攝影個展,被看作是攝影史上的分水嶺,象徵著彩色攝影已經得到了藝術最高權威機構的承認,也確立了Eggleston現代彩色攝影的先鋒地位。
在1980年代,埃格爾斯頓遍游世界各地,足跡遍及美洲、歐洲、非洲與亞洲。1989年,他的彩色攝影作品集《大眾的森林》出版,被《紐約時報》譽為彩色攝影的第一大作。1992年,他又出版了《古代與現代》的彩色攝影作品集。從1999年到2000年,加利福尼亞州的著名的約翰-保羅-格蒂博物館為他舉辦了「威廉-埃格爾斯頓與彩色傳統」的展覽會。在從事攝影之餘,埃格爾斯頓還花去大量時間進行繪畫創造。埃格爾斯頓同時還是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他曾經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從事過錄相技術的研究工作,直至現在仍在從事揚聲器技術的開發研究。現在,埃格爾斯頓生活在田納西州的孟菲斯。
從攝影史看,在埃格爾斯頓之前,也不乏以彩色攝影這個表現形式來進行攝影探索的攝影家,如埃利奧特-波特(EliotPorter,1901-1990) 與厄恩斯特-哈斯(ErnstHaas,1921-1986)。但他們對於色彩的認識僅停留在視其為一種造型手段的層面上,他們用色彩表現的是自我而不是 現實世界。而「新彩色攝影」的攝影家們首先要表現的是「有色彩的」現實世界。對「新彩色攝影」而言,有色彩的影像只是一種結果,他們的目的在於以色彩表現 現實世界。正如沙考夫斯基在為「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指引」展所寫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埃格爾斯頓的作品並不是對色彩本身有興趣,而是對「有色彩的世界本身」 有興趣。而在波特與哈斯,色彩本身成為了目的。「新彩色攝影」與它之前的彩色攝影的區別在於:「新彩色攝影」意在如何表現「有色彩的」現實世界,而波特與 哈斯這樣的攝影家則視如何創造彩色攝影作品為根本目的。
埃格爾斯頓照片中的色彩將美國南方大眾文化的色彩譜系作了最透徹的披露。普通小旅館內的內部裝修、墓地、歌星的私人住宅內景、人們的著裝、飽浴陽光的農田中的農作物、各種色彩鮮艷的招牌等,都通過他的鏡頭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埃格爾斯頓的精緻、敏銳的色彩,再現了他個人通過色彩表達對世界的理解,也傳達了他所處時代的色彩內容。
標題: 彩色攝影之父——威廉·埃格爾斯頓地址: http://www.dipephoto.com/portal/?viewnews-12177
希望你能喜歡。
6. 新好萊塢的分水嶺發生在下面哪一年
阿瑟·佩恩導演的強盜片《邦尼和克萊德》(1967)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丹尼斯·霍珀導演的《逍遙騎士》(1969)更是成為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分水嶺。應該說就是1967年!!!
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人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道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7. 為什麼說二戰是電影史上的分水嶺
因為二戰過後日本大片出現了。
8. 分水嶺的哲學含義
分水嶺
1)相鄰水系(或河流)之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降落在分水嶺兩側的降水沿著兩側斜坡注入不同的水系或河流。如秦嶺就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秦嶺以北的降水流向黃河,秦嶺以南的降水流向長江。大別山是長江水系於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南嶺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2)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
電影名:分水嶺
導 演:李俊
編 劇:黎陽 陸柱國
主 演:張勇手 周正禹 劉教級 高保成 安琪
上 映:1964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分水嶺 (1964)故事梗概
竹蘭縣百花山人民公社,有個分水嶺生產隊,村上有兩個親兄弟,哥哥叫李雲龍,弟弟叫李雲虎。全國解放前夕,為鬧翻身、保衛勝利果實,弟弟參加了解放軍,哥哥仍然在村裡參加農業勞動。過了十幾年,哥哥在分水嶺當生產隊長,弟弟在部隊當指導員。為了支援農業生產,弟弟從部隊轉業回到了竹蘭縣。縣委本想分配他到公社去工作,但是他覺得自己離開農村太久,對農村情況不了解,要求到生產隊當社員。於是縣委就把他分配到分水嶺生產隊去了。李雲虎回到分水嶺生產隊,在思想上與自己的哥哥合不來。他認為哥哥敵我不分,階級路線有問題,哥哥認為他剛回到農村不了解情況,看問題主觀片面。因此,兄弟之間產生了矛盾。分水嶺有個老貧農,叫張老實。原本是隊上的車把式,他勞動積極,關心集體,敢同壞人壞事和階級敵人進行斗爭。因此村裡的壞人誣陷張老實,說他打瞎了大青騾子的一隻眼,李雲龍不問青紅皂白把他的車把式撤了。接替車把式的是地主分子閻萬山。閻萬山在李雲龍面前表現得很老實,但是背後卻搞投機倒把,胡作非為。一次,他夥同保管員孫啟棠盜竊隊上的肥田粉,被張老實發現了,但是他卻反咬一口,說是張老實偷的。李雲龍自從娶了孫啟棠的女兒孫桂蘭為妻後,思想逐步變質,他一心想走個人富裕的資本主義道路,群眾的意見和李雲虎的勸告他都聽不進去,而輕信壞人的讒言,認定張老實打瞎了騾子眼睛,偷了隊里的肥田粉。李雲龍被壞人利用,成了階級敵人的一桿槍。後來,在李雲虎、張老實的帶領下,依靠貧下中農,終於查出事實真相。原來李雲龍的岳父孫啟棠是一個逃亡地主,還鄉團的團長,是血債累累的反革命分子。他在解放初期偽裝貧農,改名換姓混進了分水嶺,和當地的地主、壞分子勾結在一起,一方面打擊陷害貧下中農,一方面把李雲龍拉下水,企圖奪取分水嶺的領導權。孫啟棠的罪惡事實被揭發以後,被依法逮捕,送回原籍交給群眾處理。閻萬山重新戴上了地主分子的帽子,由群眾監督勞動。李雲龍被撤職,貧農出身的張老實被群眾選為生產隊長。
編輯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