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電影歷史
在中國電影世紀史上,新時期電影佔有突出地位,這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佔了五分之一,在各個時期中時間最張;而且因為它特色鮮明,個性突出,顯得最為豐富多彩!
從1976年10月一舉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矛盾徘徊時期。在這個時期里,電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罪行這一中心內容外,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恢復被「四人幫」定為「毒草」、大張撻伐的建國後「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組織寫以同「四人幫」斗爭題材為重點的影片創作。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復映片受到了觀眾如飢似渴的歡迎;這些影片的創作者,也取得了相應的精神解放。同時出品了近50餘部故事片,特別是「十七年」間已有成就的導演如成蔭、謝鐵驪、謝晉等的重新拍片,顯現了某些創作上的生機。但總的說,那時人們的思想還不是很解放,在創作上、思考問題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顧忌,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開始了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運動為先導的這一時期的開端,人民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意氣昂揚。它帶來科學文化的春天,文學藝術的春天,也帶來了電影的春天。
從那時起到現在,經過了20年的發展,中國電影藝術同其他文學藝術類以及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走過了一條並不筆直、平坦,然而卻是發展向上的道路。在這個進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這是任何一個處於大變動的社會都在所難免的。但經過黨、政府和全體電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還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當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電影界思想空前活躍,積極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以總結建國後電影的歷史經驗、解放思想為突破口,人們不斷開拓電影創造和理論的新思路。電影和搞電影創作的人,都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既然這樣,那麼作為社會的人的電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矛盾、分歧和斗爭。在1979年10月召開的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同志在祝詞中重申:「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同時指出,「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這些,以及祝詞中的其他內容,有利於統一電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導電影工作的健康發展。那以後,電影藝術創作和學術理論上,都開始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在學術理論上,從1979年春《人民日報》開展「怎樣把電影工作搞上去」的討論以及隨後《電影藝術》關於「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的討論起,在以後數年裡。電影藝術思想空前活躍,大體是暢所欲言的。關於電影與戲劇、與文學關系的討論,關於電影美學、電影本性的討論,關於電影民族化的討論,關於電影創新的討論,記實性美學的被張揚,以及對西方傳統電影理論和現代電影理論,如蒙太奇理論、長鏡頭理論、結構主義符號學、女權主義、文本分析、原型批評,以及其他現代與後現代理論的被譯介和引進,還有對中國傳統電影理論及美學的討論,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國後從來所沒有過的蔚為大觀的學術現象。他們程度不同地、或顯或隱地影響了創作,特別是促進了電影創作者對於電影理論乃至整個文化理論的重視。加以各種影展、回顧展的舉辦,各種評獎活動、電影節參賽,還有電影創作界和理論界的走出去、請進來,都大大地增加了國內的和國際間的電影交流,拓寬了電影工作者的眼界。與此同時,台灣、香港地區以及各外國影片的引進放映,及與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鑒的機會。這一切藝術現象和相關條件,構成了新時期電影的一大特色。有學術氣氛的電影發展和沒有學術氛圍的電影發展,確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應當指出,在這些電影藝術討論和爭鳴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個誰是誰非的科學判斷。因為這還需要歷史的證明和實踐的檢驗。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都有益於中國電影的進步和電影學術自身的發展;比較好地做到了不同學術觀點的自由討論,造就了一個寬松的學術環境。在新時期的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建樹,他們的論文、專著和結集,把中國電影學術園地裝點得一派生機。
同學術理論的空前活躍同步,是創作的繁榮興盛。1979年,改革開發的頭一年,電影創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這一年共生產故事片(含舞台藝術片、下同不贅)63部。「《從奴隸到將軍》、〈淚痕〉、〈吉鴻昌〉、〈歸心似箭〉、〈啊!搖籃〉、〈苦惱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槍聲〉、〈生活的顫音〉、〈櫻〉、〈傲蕾∙一蘭〉、〈苦難的心〉、〈海外赤子〉、〈神聖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導〉、〈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這個長張的多達22部的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的故事片名單,足已印證這一成就。如果我們對這個名單稍加分析,不難進一步發現,這里不僅有題材內容的豐富性,如歷史和革命歷史、揭露「四人幫」罪行、「四化」建設、少年兒童、華僑故事、中外友誼、民間藝人命運,而且有著樣式形態的多樣化,如正劇、悲劇、喜劇、傳記、驚險等。從主創人員的層面考察,這里既有建國後「十七年」已經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創作經驗的編導藝術家。在前一類被人們已經習慣地稱之為「第三代」導演的創作中,他們在追尋現實主義回歸的意向里,力求藝術的真實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內容盡可能完美的統一,並力求寫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來。同樣是歷史人物題材的影片,《從奴隸到將軍》寫的緩急、凝重,而《吉鴻昌》則奔放、激越;〈啊!搖籃〉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槍聲〉的懸念性,〈淚痕〉的嚴謹,〈苦難的心〉的深沉,〈歸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的清喜劇風味,都使這一代導演的創作,在現實主義的一致的前提下,顯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從這個名單中看,「文革」前電影學院畢業而這時才有機會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導演的作品,佔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櫻〉、〈小花〉、〈苦惱人的笑〉。他們同樣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藝術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藝術方法及形式的處理上,力圖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櫻〉的記實性手法和記錄片式的攝影處理,〈生活的顫音〉把影片的故事結構同音樂的曲式結構疊套一起,〈小花〉中過去和現在的時空交替並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區分開來,〈苦惱人的笑〉把幻境、夢境和現實交叉組接,以人物心理構成統一的線索;這一切都標志著創作者在藝術構思上的用心。盡管這些影片帶有相當程度的實驗性,從而程度不同地顯出這樣或那樣的稚嫩痕跡,但他們的創新勇氣極為可嘉,其作品也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國電影創作生產豐富的一年」,「涌現了一批題材、樣式豐富多彩、內容、樣式有所創新,有一定藝術質量的好影片」,「有了一個帶有轉折性的、十分可喜的進展」。
Ⅱ 《流浪地球》體現了哪些中國文化特色
一部由劉欣慈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異常火爆。這部影片以超前想像力、宏大敘事、精美特效、感人情節,如同史詩一般,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不僅國內觀眾為之叫好,就連不少國外媒體都給予了很大關注。2019春節檔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春節檔觀眾滿意度得分83.9分,是自2015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高分,而該片以85.6分獲得檔期滿意度冠軍,目前的票房已超20億元。
可見,《流浪地球》達到了「現象級」標准。難怪有專家直呼,該片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其獨具的中國文化魅力,對地球家園和整個人類命運的拯救和展現,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正像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2月14日發表的文章所言,中國第一部賣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不僅取得了票房成功,並且融入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而這恰恰戳到了觀眾的淚點。
是的,一部電影乃至科幻電影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若想成功,無論是其中富含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價值,肯定有值得稱道甚至突破的地方,觸動的一定是觀眾「最柔軟的地方」。尤其對敘事宏大的科幻片來說,其中反映的價值觀、審美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片中人物所秉持和傳遞的思維方式、行為邏輯、處事原則和道德標准等,均要滿足不同觀眾的胃口。欣慰的是,《流浪地球》真正做到了。
事實上,一部電影若想吸引人,不僅需要具備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還要體現出文化價值。而《流浪地球》正是這樣一部具觀賞、藝術、價值等為一體的佳作。該片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但背後折射的是中國人對家園的摯愛,對共同命運的責任,弘揚的是中國文化在人類危難關頭敢於奉獻的精神。那種無私無畏中透出的親情、友情,以及講大局、求同存異的氣魄,任何觀眾都會被打動。這是該片文化價值之所在,展現的是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和中國精神的精髓。
Ⅲ 中國經典影視作品
國內最經典十部電視劇排行,四大名著三部上榜,你看過幾部?
不老不散
07-28 07:42
訂閱
很多朋友都喜歡沒事在家追個劇,但是說起經典的電視劇很多朋友還是比較喜歡以前的老電視劇,那麼你知道中國經典的電視劇有哪些嗎?你有看過幾部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1、 《西遊記》又稱央視版或86版《西遊記》,改編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同名文學古典名著。是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一部41集古裝神話劇。由楊潔執導,戴英祿,楊潔,鄒憶青共同編劇,六小齡童、徐少華、遲重瑞、汪粵、馬德華、崔景富、閆懷禮、劉大剛等主演,李世宏、李揚、張雲明、里坡等擔任主要配音。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依然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2、《大明王朝1566》是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本劇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布、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該劇於2007年1月8日在湖南衛視首播,2017年2月13日於優酷視頻網路獨播。
3、《紅樓夢》 1987年首播的央視版《紅樓夢》是中央電視台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攝制的一部古裝連續劇。由王扶林先生導演,周汝昌、王蒙、周嶺、曹禺、沈從文等多位紅學家參與製作。該劇前29集基本忠實於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後7集主體劇情仍採用程高本後四十回,另外拋棄了寶玉中舉、蘭桂齊芳、家復中興的小團圓結局,並根據脂批和紅學探佚學研究成果對香菱之死等情節進行了修改,又重新創作出獄神廟探監等劇情。該劇播出後,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重播千餘次,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4、《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該劇於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首播。
5、《三國演義》 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製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導演,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洪宇宙、魏宗萬、張光北主演,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著重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復雜、緊張尖銳的斗爭;這種斗爭發展成為連接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沖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
6、 《上海灘》是香港無線電視台出品的民國劇,由招振強、譚銳銘等執導,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等主演。該劇以民國年間的上海為背景,描述了上海幫會內的人物情仇以及許文強與馮程程之間的愛情故事。該劇於1980年在香港無線電視首播,1985年被引進中國內地播出。1990年,香港無線電視舉辦「八十年代十大電視劇集」評選,《上海灘》名列第一位。
7、《還珠格格》是一部改編自瓊瑤同名小說的古裝清宮喜劇,由孫樹培導演、瓊瑤親自擔任編劇,趙薇、林心如、蘇有朋、周傑、陳志朋、張鐵林、范冰冰等聯合主演。該劇講述了乾隆之女紫薇到北京城與失散多年的父親相認。在走投無路之際遇上女飛賊小燕子,並結為姐妹。小燕子為她想辦法混入宮,但在陰差陽錯中與紫薇互換了身份,成為清宮中的「還珠格格」並深受乾隆寵愛的故事。該劇於1998年4月28日在台灣中視首播;10月28日引進內地播出後最高收視突破62.8%,創造中國電視劇有數據統計後的收視紀錄。
8、《新白娘子傳奇》是由夏祖輝、何麒執導,趙雅芝、葉童、陳美琪等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該劇以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傳奇》和夢花館主的《白蛇全傳》為藍本改編,講述了白素貞與許仙之間的愛情故事。該劇於1992年11月15日在台灣台視首播。1993年引進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播映;同年該劇獲日本第二十屆國際電視美術展金牌獎。2004年,CCTV-1和CCTV8進行重播,奪得這兩個頻道的年度收視冠軍。
9、《包青天》是1993年台灣中華電視公司製作的一部長篇古裝偵探電視劇,由梁凱程,孫樹培執導,金超群、何家勁、范鴻軒、張倩等主演。該劇根據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的包拯為原型結合民間傳說改編而成,講述了包青天斷案的41個單元故事,合計236集,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部劃時代經典影視作品。
10、 《射鵰英雄傳》是香港無線電視台出品的武俠劇,改編自金庸同名小說,由王天林執導,黃日華、翁美玲、苗僑偉、楊盼盼、曾江、劉丹等主演。該劇以宋、金、蒙古三國對峙為背景,圍繞郭靖、黃蓉、楊康、穆念慈四人的故事展開,講述了郭靖在經歷各種磨難後成為一代大俠以及他與黃蓉之間的愛情故事。該劇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為《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共19集;第二部為《射鵰英雄傳之東邪西毒》,共20集;第三部為《射鵰英雄傳之華山論劍》,共20集。1983年2月28日該劇在無線電視劇台首播。1985年中國內地引進了這部電視劇。
部部都是經典,你看過幾部?
首贊
+1
平
Ⅳ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中國電影所指涉的歷史和地理范圍非常之廣,它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海外華人社區。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電影工作者們開始大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國電影獲得許多國際大獎,而且逐年增多。由於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歡迎,中國電影工業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外資並且不斷地與外方合作拍片。隨著電影生產和消費的國際化,中國電影實際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也就凸現了出來:它是由中國人為中國人生產的嗎?假定關於中國電影的性質已達成某些共識,那麼,紮根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而有別於好萊塢現象的這種電影有它自己的特點嗎?這些特點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國際電影界所洞察與闡釋的呢?這些特點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形成有意義的國際對話呢? 回顧中國電影一個世紀的發展,不由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義的歷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電影在西方發明。這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戰敗之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年。自從1895年以來,世界范圍內視覺技術的發展與中國這個正在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事件的聯系日趨緊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戲在上海的徐園上演。在此後的百年間,引進的西方電影技術在中國本土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這項研究里,我們把中國電影史的斷代精確地界定在這百年(1896~1996)間,並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遠影響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決定的。我們把1896年作為起點,因為從一年開始,中國電影的消費與銷售開始具備跨國家的性質(當然也可以設想以始於1905年拍攝的第一部中國影片或是 1913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故事片作為中國民族電影史的開端)。 我們把對於中國三個地區(大陸、台灣、香港)的電影的探討下限定在1996年,因為從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獨立於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這一中國歷史的全新篇章無疑將會對中國電影,特別是對後殖民的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盡管預測將來的中國政治和中國電影的形貌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可以在次對中國跨國電影百年史進行一番梳理。我們將探究在中國電影史的整個發展歷程中的影像生產與消費的一系列模式:從傳統的"影戲"到機器再生產的現代時期的"電影",到後現代時期的電子影像的"模擬"(simulacrum)。我們的假設是,這樣一種視覺的歷史詩學不可避免地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學相聯系,而且深深地植根於跨國資本的經濟學之中。自從電影媒體完全整合到經濟和文化之中並調和這兩者以來,它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和勾畫中國文化政治與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兩者關系的輪廓的一個很具說服力的例子[1]. 接下來我將簡要回顧歷史,並對可被稱為"跨國的中國電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個相關的理論。種種跡象顯明,似乎只有在恰當的跨國語境中才能正確理解中國的民族電影。人們必須以復數的形式提及中國電影,並且在影像製作發展過程中把它稱作跨國的。中國個案中的跨國主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作觀察:第一,19世紀以來,特別是在1949年以後,中國分成了三個地緣政治實體——大陸、台灣、香港——由此而來,這三個地區之間出現了中國的民族電影/地區電影的競爭與合作。第二,在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國電影的生產、銷售、消費的全球化。第三,電影話語本身對中國及中華性的表述與質疑,即對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華人中個人或群體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族群認同、以及性別認同的交叉檢驗。第四,一次對中國"民族電影"的重新回顧與審視,就好象是在回顧性地閱讀跨國電影話語的"史前史".這一過程旨在揭示民族電影話語的政治潛意識——電影的跨國根基與條件。這些是任何一個民族電影規劃必定要克服與超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免受實際的或假想的帝國主義的危害,或是為了迫使少數民族保持沉默來維持國家統一。
Ⅳ 中國電影博物館中有什麼
1、展覽區
展覽區由「電影的發明」、「中國電影的誕生和早期發展」、 「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新中國電影的創建與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電影」、「美術電影」、「兒童電影」、「科學教育電影、譯制電影、新聞紀錄電影」等10個展廳組成。
2、博覽區
以展示電影製作技術和電影知識,揭示電影製作的奧秘為主要內容。您可以親自動手做錄音、拍短片,體驗電影製作的樂趣,從拍攝、剪輯、美術、配音、配樂到特技、洗印等整個電影製作過程都有充分展示。觀眾參與性和互動性是博覽區突出的特色。
3、影院區
擁有全球最新的電影放映技術和設備,並設有多個放映廳,包括巨幕(IMAX)影廳和五個普通影廳,可同時容納 1210位觀眾觀影,其中包含 為殘疾人提供的座位。
中國電影博物館常年放映優秀國產影片,並定期舉辦主題公益影展。今年已成功舉辦過反腐倡廉主題影展、大學生電影節獲獎作品展、「八一禮贊」軍事題材影片展等等;並隨時關注影人動態推出主題展映。
自2009年起,中國電影博物館每年舉辦一屆學術年會。2011年起, 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年會更名為「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年會得到了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有力指導和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的大力支持。
Ⅵ 橫店的建造者是誰橫店建造原由
一、橫店的建造者是橫店集團。
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
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華夏文化園、明清民居博覽城、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紅軍長征博覽城、春秋·唐園、圓明新園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
橫店影視城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
二、1996年是為配合謝晉導演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興建的的一個景區,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景區後擴建香港街,古道縱橫交錯,珠江穿城而過,兩街在橫店接壤而處。
橫店影視城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6)中國電影文化圖片擴展閱讀:
橫店景區景點介紹:
一、廣州街·香港街
廣州街景區建於1996年, 是為配合謝晉導演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興建的,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1998年又擴建香港街,古道縱橫交錯,珠江穿城而過,還原再現了一個十九世紀的廣州、香港的街市風情。
二、明清宮苑
明清宮苑景區集影視拍攝、旅遊觀光、節慶典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大景區,始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1500畝,是橫店影視城最大的影視基地。明清宮苑是以「故宮」為模板1:1復制。
三、秦王宮
秦王宮景區是1997年為陳凱歌拍攝歷史巨片《荊軻刺秦王》而建,秦王宮 也是《英雄》《功夫之王》等大片的誕生地。設計師們花費了四年心血設計出了一幅宏偉的秦王宮藍圖,而秦王宮景區仿建的原型就是秦王朝最主要的宮殿——咸陽宮。
四、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景區以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取其神韻,結合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民俗、民風及宋時的古建特色,按影視拍攝的需要建造而成的。
五、華夏文化園
華夏文化園景區是 橫店華夏文化城最主要的景區之一,以獨特的構思和表現手法,融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是國內外獨一無二的華夏文化主題公園。
六、明清民居博覽城
明清民居博覽城景區佔地面積900餘畝,明清民居博覽城 是集古建保護、影視拍攝、旅遊觀光、藝術展覽於一體的綜合性游覽區,也是橫店影視城歷史最長、投資最大、內涵最為豐富的景區之一,分「桃花源」和「秦淮河」兩大景系。
Ⅶ 中國60年來文化方面的變化
第一,在電影的所有權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國有資本到多元資本的轉變。
在新中國的前30年,中國的電影業成功的完成了從私營電影到國營電影的改制,從所有權上保障了電影事業一體化局面的形成。這為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了體制的變化。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電影又從全部國有逐步轉變為多元資本的格局。不僅有國有資本、而且有集體資本、私人資本,不僅有境內資本,而且有跨國資本等多種形式,這種所有權的變化必然會逐步的滲透到電影的生產和消費中。
第二,在管理體制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政府領導生產到政府主導生產的轉變。
一個是領導,一個是指導,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是變化很大。從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主要是政府直接領導生產。80年代起政府按照市場規律指導電影生產的新體制,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要領導生產,這也是必然的,現在變了。
第三,在電影的國際國內語境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單一的全球化格局到全面的全球化格局的轉變。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國拒絕了西方為主導的全球化的格局,鎖定了當時以蘇聯衛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主導的全球化格局。這也是當時歷史的必然。新中國電影在困難中艱難的起飛,取得了勝利。同蘇聯決裂後,我們關起門來搞電影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文革時期走向了完全服務於階級斗爭的格局,電影陷入了危機。80年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邁向的全球化格局開放,順應了今天經濟全球化時代電影發展的需求,融匯到了這樣一個浪潮中,在中間尋求自主的品格。
有了這三點背景,我們再來理解新中國60年電影文化的變遷可能就有了一些基本的鋪墊。
我覺得60年來,中國電影文化發生了下面幾點顯著的變遷。
第一,在影片的表達體制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冷戰時代以政治斗爭為主導到後冷戰時代與生活幸福或者生活和諧為主導的轉變。
這種生活幸福或者是生活和諧可以包含以下內容:人性回歸、倫理和睦、心理調整、風尚重建、個體和諧等內涵。
集中表現為從第3、4代導演到第5代導演創作的轉變,例如《紅色娘子軍》,五、六十年代背景下把我黨領導武裝斗爭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那樣一個歷史合法化,合理化。從《黃土地》開始,創作風格,表達體制有了轉變,重新證明了地理環境、鄉土文化,民俗風尚的生活層面的東西,它的特殊重要性。
第二,在影片文化取向上,中國電影出現了從線性發展的事件性元素主導到事件性中的民族性元素的再度確認的轉變。
過去我們認定中國要消除或者是克服自己過去腐朽的,封建的傳統,要面向世界的先進性轉變。事件是先進的,過去的傳統的就是落後的,展示了這樣一個發展趨勢。《紅色娘子軍》《女籃5號》都顯示出了新的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取代舊時代的必然趨勢,促使了新中國電影確立了它獨立自主的品格。
從80年代開始,一批新的電影涌現,重新聲張過去被遺忘的或者被忽略的中華民族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特殊重要性。像第5代導演的崛起在這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有意義的範本。
第三,在影片人物塑造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藝術典型化到藝術類型化的轉變。也就是說,前30年的影片無一例外的總是致力於塑造具有藝術典型性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過去我們的文學概論教科書,藝術概論教科書都對典型性做了高度的概括,那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的電影奉獻了紅色娘子軍、何翠姑等形象,何翠姑是《小花》裡面劉曉慶扮演的角色,這些藝術典型在今天也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突出貢獻。
後30年的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發生了多樣化的美學選擇,不僅繼續塑造典型,像《牧馬人》,《芙蓉鎮》當中的人物等,而且更加努力的塑造觀眾喜聞樂見的個性化人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典型化仍然有它的價值,但是類型化的價值也開始凸顯,打破了傳統的電影美學觀念。例如馮小剛賀歲片中由葛優飾演的系列人物,這些為葛優量身訂做的人物,誠然大多屬於同一種類型,而非獨一無二的這一個。但是這些類型人物同典型一樣贏得了大量的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美學需求,也體現了新中國電影獨特的貢獻。
第四,在電影美學效果上,中國電影顯示了從思想啟蒙性主導到感性娛樂型主導的轉變。
前30年的電影在美學效果上主要承擔了啟蒙群眾的任務,統一群眾思想,教育群眾,整合群眾。新中國電影可以說順利的完成了這樣一個任務,作為一個國家電影,它要承擔的任務。
後30年,我們的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語境變了,社會對電影的要求也變了。後30年的電影有了一個新的任務,主要滿足公眾的休閑娛樂需求。在休閑娛樂需求中獲得啟蒙,獲得思想的啟迪,獲得情操的感染,提升等等。
第五,在電影的範式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模塊位移到類型互生的轉變。
模塊位移我自己是這樣看的,中國電影最初是以上海為中心,體現了東部電影的格局。後來上海電影解體,它的隨便一部分到了香港,聚集為南部電影模塊,一部分到了北京,以北京為中心,形成了北部電影模塊。
新中國電影前30年主要是北部電影模塊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主導的電影模式。這也是當時完成了它的歷史人物。到了新時期北部電影模塊面臨著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的新任務,所以這時候有西部電影的崛起,以西安、廣西、成都為新的中心,第5代導演就是從這里脫穎而出,走向世界。從而有了西部電影模塊。到了90年代,西部電影模塊也衰落的,中國電影的模塊位移格局解體了。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再也沒有固定的電影模塊,而是有了類型化的轉變。中國電影越來越向類型化前進,像愛情片、喜劇片、驚險片、動作片、歌舞片、戰爭片等等,按照這樣的類型劃分。
同時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大類型:主旋律影片、商業片、藝術片。這三個類型最近幾年出現了很有特色的類型互生的趨勢,在一部影片里這三種影片相互滲透,就是在一部影片里三種類型相互滲透,相互擁有。《集結號》是一個很重要的代表,《梅蘭芳》又繼續出來,同一部片子里,主旋律的思想性,藝術的審美價值,商業片的娛樂價值都整合在一起,滿足了公眾對藝術多樣化的,然而又是高度融匯的需求,體現了中國電影的影片能力,它的自主,本土的美學品格。這種類型互生可能是在好萊塢,在西方國家都很難看到的,但是在中國電影,它順應了中國電影的語境和需要,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有它的歷史必然性。
第六,在電影的知識型格局上,從更大層面的知識的構型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時間進化型到空間共生型的轉變。
過去我們的電影都要假設一個時間的長度,從起點到重點的發展,今天的生活是不完滿的,有缺陷的,明天會發展,明天會美好,總要一個設定未來發展的時間。這是前30年電影的主導模式。
後30年的電影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時間的進化變化了空間的共生,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是全球化當中的一個地方。體現了在全球性時代,中國人的生活處在全球流動的格局中,處在同外部的其他國家相互依存的格局中。大家是高度共生的,不是我取代你,你取代我,而是相互存在,相互平等,共同發展。這樣一種在世共生型的電影文化,也是體現的中國電影人對電影,對自己生活體驗的一種獨特理解。
Ⅷ 為什麼中國電影節越來越多,而好電影卻越來越少
伴隨中國電影票房的井噴,各類電影節也逐漸多如牛毛。但與如今中國電影的每況愈下類似,連被譽為「我國奧斯卡」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也越發江河日下。
中國電影節不僅魚龍混雜且有日薄西山之態
以金雞獎為例,從第一屆起就有盛產「雙黃蛋」的傳統,有一屆「最佳故事片」居然還產生過「三黃蛋」,這種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評選機制實在舉世罕見。
這點,中國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承其衣缽。讓人不免遐想:難道這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道路的一部分?
圖片說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時加冕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桂冠
而並稱中國四大電影節之一的長春國際電影節更是愧對以電影之名。
口號居然是:電影搭台,經貿唱戲。追求「電影文化大普及,經貿活動大豐收」,既然如此,為何不改名「長春國際貿易節」,在經貿往來的同時順帶欣賞一下兩年來的優秀電影!
那麼,在如此匪夷所思、模稜兩可的背景下,一個電影節究竟該如何運作才能脫穎而出,繼而進入良性循環,最後真正呈現一個電影節的風貌和品格。已走過11年的獨立電影節――first青年影展也許能給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與日益完善的評價體系使first青年影展獨樹一幟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個中國傳媒大學校內的短片競賽,發展至今,已能夠吸引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的半壁江山前來搖旗吶喊,這與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緊密相連。
十年前,影展的創始人宋文發現,為什麼「最佳影片」不能是參賽影片中的最好影片,於是他與同伴想把評價體系拉回至電影本身,立志將創辦的電影節發展成為新電影人的挖掘機。
這一不懈追尋也體現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參評規則里,參賽作品必須是電影人的前三部電影,而在中國,著力關注電影人處女作的電影節,僅此一家。
而在遴選評委階段,first青年影展也為人稱道。
評委需要深具藝術家的眼光和胸懷,在親子觀影前提下,經過無缺席集體討論後才可擬定所有獲獎名單
圖片說明:2014年first青年電影展評審團主席謝飛(導演)
但與諸多精良文藝片一樣,同樣像一部細水長流電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來也步履維艱。
在時間長河淌進第八年後,該影展才與那年由它推出的現象級電影《心迷宮》一起,一戰成名。
但是,在後續討論中,有評委對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執行官李子為說:《心迷宮》這個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應該給威尼斯,那樣可以走得更遠。
這話令李子為百感交集。
此後,「為雪前恥」,first青年影展開始定期安排團隊去鹿特丹電影節、金馬電影節學習對方的創投體系、志願者體系與視覺體系。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後,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系統架構。
2015年成立的「並馳實驗室」,聯合電影公司在保障創作者藝術表達的基礎上,為青年導演提供中低成本製作的全線資源支持,推動實驗作品順利進入主流院線。
而去年,擔任影展大使的陳坤,在與參展紀錄片導演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與first合作成立「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的想法。
陳坤每年出資50萬,助力青年導演拍攝紀錄片。講述青少年犯罪現狀的「少年」由此獲得30萬拍攝資金;記錄一位已過耳順之年卻還要照顧年過半百智障兒子的「羅長姐」也收獲了15萬製作經費。該片在隨後舉辦的「西湖紀錄片節」上又斬獲大獎。導演把一半獎金放回「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由此形成了一個流水不腐的紀錄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數量龐大的志願者團隊也日益成為一張華麗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發布會上,幾百人的座位上都放著寫有各自名字的瓶裝礦泉水。
眾多志願者在有限條件下,甘願承受高負荷運轉,憑借自己的熱情洋溢與青春逼人讓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時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碩果累累。
剛剛拿下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藝術貢獻獎的《暴雪將至》就是在該影展的創投會中,牽線世紀百年影業有限公司,由此進入實際運作環節;
導演馬凱花費7萬元拍攝的恐怖片《中邪》已被騰訊高價收購;
張大磊的《八月》在奪得金馬最佳影片後,又得以在內地院線公映。
今年的影展訓練營更是邀請到世界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擔任講師??
要適者生存,但不能隨波逐流
聲名鵲起後,許多企業也慕名而來。有說可以在西寧找塊地,建一座first青年電影大廈,當然需要按照房地產思維經營項目;也有企業願意出錢贊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電影展」;2014年,網路大電影風起雲涌時,有人甚至勸說first影展改弦更張。
對所有這類「雙贏」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絕。
在李子為和她的團隊看來,成為青年導演進入電影市場的最佳途徑,讓電影人在這里離電影最近,是一切資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談及未來,first青年影展的主創也不諱言:長路漫漫,荊棘遍布。
而這同樣也是中國電影節所面臨的通病。雖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卻沒有真正的電影節文化。
許多中國電影人在去過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後無不唏噓感嘆:他們驚異於,在這個以大麻和紅燈區合法化著稱的城市裡,人們卻在晨光熹微中,冒著凜冽的寒風排隊買票,在電影節此後持續十天的放映中,從早到晚,十個放映廳場場爆滿。
而在國內,想讓更多普通觀眾走進電影節影院,仍舊任重而道遠。畢竟,唯獨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長。
而與此同時,這十年間,中國的銀幕數已突破四萬塊,位居世界第一,而電影票房也從60億發展至457億,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票倉。
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里,如何使電影節不落入沉痾,不變得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能夠堅守內心最真實的呼喚,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遺餘力地打撈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為電影正名,還電影人尊嚴,才是一個專業電影節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
Ⅸ 第一部中國電影大片是什麼電影
我來回答中國電影大片是什麼電影?
中國電影大片兒在1907年由法國產的木殼兒攝影機和膠片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叫做定居山,
該片兒是由大觀園戲院上映的,由北京城萬人空巷爭相觀看,這是我國的第—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