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播放外國電影電視紀錄片時,為什麼大陸都是播放譯製片,而不是外語加中字
主要跟受眾人群有關。電視觀眾跟互聯網用戶比起來,平均年齡要大許多。大家的直觀感受也應該是這樣吧,自己十天半月才可能看一次電視,經常守在電視機前的是叔叔阿姨爸爸媽媽。年齡大的觀眾,不習慣聽英文旁白、看中文字幕,所以為了照顧他們的感受,電視台會製作配音版的。這不是什麼成本原因。如果哪一天,年輕觀眾占據了電視,那電視台會毫不猶豫地播放字幕版的進口節目。
記得採納啊
⑵ 外國電影譯制的有關問題
其實是那些配音演員故弄玄虛,根據當地人的習慣刻意如此配音。我就見過電影上的配音實況。和電視上出來的效果是一樣的。不是機器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其實這樣也很好,LZ不必鑽牛角尖哦。
⑶ 為什麼外國的電影都不翻譯成國語
因為都沒有正式引入國內,都是個人字幕組拿了盜版片源翻譯的,正式引入國內的片子,就有配音,但是因為配音有失原音的感覺,所以多數電影發燒友都喜歡看原音對白的片子
⑷ 為什麼央視要把國內上映過的歐美大片再來重新譯制一遍!!
配音當然是為我們著想
1為了不讓我們在看電影時分心 配音有很大效果。
2另外如果是正規的配音公司的話 他配音 還為了讓你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該劇
3最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保護本國的語言 可不要想當然的認為外國都不配音 尤其是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人民都自覺抵制原音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就是為了保護本國語言的純潔性 當然這只是個例子 很多國家對於引進的電影也好動漫也好 都會考慮到語言這個問題 所以引進的配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然中國引進的電影都要配音的目的何在。。
ps:當然了 有些配音確實配得很爛 但我想那樣的肯定也不會進入電視上 你喜歡原音 可以在網上搜啊 畢竟互聯網還是「青睞」原音的。
⑸ 70,80年代的內參片和譯製片是怎麼回事
70年代前期,中國處在文革中,國內上映的外國電影除朝鮮、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越南這幾個所謂"友好"國家外,全部被禁止,但江青等人卻通過我國駐外使館或機構購買了大量西方和美國影片供他們自己欣賞,這些影片買的都是拷貝,沒有版權。這些原版的拷貝買回後由上譯、八一或北影等廠進行翻譯配音,做為內部參考片供內郎放映,所以叫做內參片。文革後,外國電影,尤其是歐美電影在國內全面開禁,特別是80年代後陸續大量引進國外影片的版權在國內公開上映,這些影片由上譯、長譯等廠翻譯配音後叫做譯製片,當然,文革前公開放映的外國影片經翻譯配音後也是譯製片。那些內參片後來也有很多購買了版權而得已公開放映,也就成了譯製片。
⑹ 譯製片是什麼意思啊
譯製片配音知識普及—何為譯製片配音
已故的配音大師畢克老師說過:「實際上配音是破壞原聲電影的,因為你畢竟要用一種語言來解釋另外一種語言,不管多少終究會損壞原意的,可是為什麼上譯廠的配音卻被廣大觀眾所喜歡甚至認為超越原聲,當然是因為畢竟任何人對於自己的母語會更有代入感,還因為上譯的配音演員兢兢業業,對配每部片子沒個角色都是極其認真,生怕會破壞修改掉任何原聲電影的內涵使觀眾對電影產生誤解。因此戰戰兢兢,盡可能的用漢語普通話來還原電影,希望觀眾再看電影的時候,不是認為這是中國人在說話,而是真正的外國人在說話!」我想,已故的畢克老師的話可能會給各位另外一個解答吧。
另外,大家還有一個誤區,似乎認為配音版電影和字幕版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不是專業人士,我不可能在這里詳細說明,只能簡單說明一下,實際上,將另外一種語言的電影翻譯成本國語言是為了能夠讓本國觀眾可以觀看影片,所有這類影片統稱為「譯製片」!
譯製片包括:
1.原聲+本國語言字幕,這是最基本的譯製片,也是為了能最快得讓觀眾看到國外電影,但是,因為電影是靠畫面和語言來表現的一種藝術,因此,聽不懂外語的觀眾一邊看畫面一邊看字幕會極大的破壞掉電影本身的完整性,這只是一種最快速最基本的選擇。但對於無法體會外語文化的人來說,看了這種譯製片實際上並不等於真正看懂了電影,只是了解而已。
2.原聲+本國語言解說,這種譯製片可能基本上沒有人看過,這是在一邊放原片時一邊有人在解說,解說包括故事基本發展內容,並且解說人還要擔任片中人物對白的表演,因此這個要求很高,存在時間也很短,目前已經淘汰。
3.原聲+本國語言配音,這種譯製片多用於紀錄片,因為紀錄片多為科教性質的,基本無故事性和人物,因此只需要將原聲減弱並加上配音就可以了,著名主持人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科普節目就屬於這種范圍。
4.無原聲音軌+本國語言配音,這就是最終的譯製片了,通過本國本地語言來代替別國語言,但是要符合演員表演,嘴型相同,年齡性別在聲音上做到相同,這就是最難得了。這就是我國的配音演員基本都是演員出身的原因,不過近年來,也開始專門培養配音演員了。
目前在全球公映的電影都會帶有無演員對白的只有背景音的國際音軌,用於各國各地配音使用,後天就要在全國上映的哈里森福特主演的電影《防火牆》在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的時候就出現了國際音軌出問題的情況,後來美國電影公司發來了完整的國際音軌,才使得片子的譯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而在上世紀5,60年代中國在沒有國際音軌的情況下,都是由譯制單位的錄音工作者一邊聽原片對照一邊自己重新在中文配音上加上背景音軌的,且不說市面上盜版碟子裡面的配音演員水平與真正的配音演員水平有多遠,僅背景聲音還原這一點他們就完全不夠格,因此,請以後不要把那些沒有背景音的配音也當成配音了,那些根本就是糟蹋配音藝術!!
所以,就像畢克老師所說,配音本身也是一種藝術,是一種藝術再加工,他可以加強本國演員的表演,通過優秀的配音使演員的表演更添光彩,他也可以讓異國文化通過配音與本國文化產生交集,而使得本國觀眾更能理解國外文化。關鍵在於,配音演員有沒有正確的表達了這一點,這才是關鍵,而不是什麼要不要配音。配音是肯定要的
另外,一般大家都有個誤區,似乎都認為好像只有漢語普通話才是配音,其實,任何語言都有配音的,給孫悟空,唐老鴨,希特勒,周恩來總理配音的著名配音演員李揚首先開創了將國內普通話配音的電視劇用粵語配音的先例,第一部作品就是央視的《三國演義》,開創了當時國內電視在香港播映的最高售價,至此之後,粵語配音配大陸普通話電視劇就也開始了!從去年開始,央視開始引進了一批台灣閩南語電視劇如《再見阿朗》,開始了普通話配閩南話影視的歷史(從歷史來看,閩南語是我國目前保留最古老的語言,是以古河南洛陽地區語言發展而來的,因此閩南語實際上就可以認為是古漢語了,當然,因為歷史變遷,特別是台灣加入了大量的日語,閩南語也稍有變化了),而很多漢語普通話電視劇電影很早就用藏語維吾爾語等少數民族語言配音後在少數民族中播放了!
至於在日本,歐洲各國,所有上映的電影都是配音版的,特別是法意兩國,沒有本國配音,嚴禁播放~!
⑺ 為什麼電影院放的外國電影都是國語的
國語的叫做譯製片,英文的是原聲電影。早期中國有非常優秀的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了大量的經典外語片,很多外國明星如格利高里派克,高倉健等都曾親自會見過這些幕後配音演員。21世紀開始,隨著大批優秀配音員去世,流失。中國的電影配音質量越來越差,再難有佳作出現。所以大部分觀眾更傾向於看原聲電影。 一般影院有外語片上映時會有兩個版本,原聲和譯制,供觀眾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