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呼嘯山莊
一個人的愛與死(節)
quills
一個陰郁中蘊含著激情,冷酷中包容著狂熱的故事。
重讀希刺克利夫
凡是看過《呼嘯山莊》的讀者,大多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十分欣賞希刺克利夫,欣賞他愛的純真、質朴、野性、至死不渝;一種是對希刺克利夫不以為然,認為他變態、冷酷、無法同情和理解他那暴風雨一般的激情和愛戀、畢竟19世紀離我們已經太過遙遠,重讀《呼嘯山莊》的青年們已經在商品、經濟、流行歌曲和大眾文化中找到了「新世紀的情感」了。
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呼嘯山莊》呢?是不是欣賞希刺克利夫的都是情感上易激動熱愛幻想追求完美的浪漫主義者?對希刺克利夫難以忍受的讀者都是現實的功利的冷靜客觀的現實主義者?或者,每一次重讀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希刺克利夫的機會,使聰明的讀者有機會將手伸出自身的界限之外,觸到另一個人心中復雜又疼痛的愛的內核?
希刺克利夫是一個偏執的人,他愛上了一個人就為之犧牲一切,為愛不擇手段,愛她到死,在英國北部風聲犀利的荒原沼澤上,在一段封閉原始的時空里,又黑又臟的小野孩希刺克利夫愛上了帶給他全部幸福與痛苦的凱瑟琳。
呼嘯山莊是「厭世者的理想天堂」,在這個美麗又荒涼的封閉的世界裡,希刺克利夫以一名外來者的身份出現了——6、7歲的他流浪得快要餓死時,被呼嘯山莊的老主人恩蕭先生帶回了呼嘯山莊。應該說希刺克利夫的幼年時不幸的,他在來到呼嘯山莊前在飢餓和死亡線上度過,來到呼嘯山莊後在辛德雷的欺負和虐待中度過,應該說這一前一後的處境同樣艱難,可是,有了凱瑟琳,一切全都不同了。凱瑟琳是一個瘋狂的小丫頭,她的血液中就有著不安定的因子,「她在一天內能讓我們所有的人失去耐心不止五十次,從她一下樓起直到上床睡覺為止,她總是在淘氣,攪得我們沒有一分鍾的安寧。她總是興高采烈,舌頭動個不停——唱呀,笑呀,誰不附和著她,就糾纏不休,真是個又野又壞的小姑娘。」然而這個又野又壞的小姑娘確是善良又漂亮的,純真的她不像她那已經長大的哥哥那樣懂得嫉妒希刺克利夫受到的寵愛,她只是一個愛玩的小姑娘,她和童年的希刺克利夫脾氣很是接近,經過艱難的流浪生活的希刺克利夫並不嬌氣,也不會像辛德雷那樣小肚雞腸在父親面前爭寵,在忙忙碌碌的山莊中唯有孤獨的希刺克利夫最重視小凱瑟琳,雖然大家有著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但是對於兩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年齡。辛德雷受到的是長子的教育,他註定要承擔家長們「恨鐵不成鋼」的期望,他是社會的人;老恩蕭年事已高,認為小凱瑟琳「比她的哥哥還要壞」;約瑟夫是一個有些神經質的一身宗教氣的老農民,而耐莉的一直都是正統的想主人之想的優秀的僕人。他們對於想玩、想瘋、想鬧得凱瑟琳來說代表著規章和秩序,代表著理性的不自由的世界;希刺克利夫代表著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什麼都可能發生(事實上不會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充滿自由、冒險和無限的可能性,老恩蕭的這兩個兒女教育的都不好,幾乎都是自己在成長中確立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的,因此辛德雷不懂得謙讓和尊重,凱瑟琳也不懂得禮貌和安靜,希刺克利夫帶來的更是倔強、隱忍和功利化的態度。所以辛德雷才會對希刺克利夫處處找茬,凱瑟林才會對老恩蕭說:「你為什麼不能永遠作一個好男人呢,父親?」,希刺克利夫才會充分利用他在家裡得到的寵愛對付辛德雷,搶走了辛德雷心愛的小馬。
這就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地——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做一個對比,我們就可以發現,這里的一切多是原生態的,放任的、粗礪的,包括情感,而畫眉田莊的人們一個個則彬彬有禮,他們的世界是一個文明的世界,也只有在這樣的兩極中,才產生了非同一般的碰撞與交融。所以希刺克利夫可以嘲笑埃德加和伊莎貝拉在搶一條小狗,他還注意到了他們在爭搶之後或許是由於羞愧(道德的自我約束),又都不要小狗了,他們哭了起來。要是希刺克利夫遇到這種情況,對手是辛德雷的話就會寧可將小狗撕碎,要是凱瑟琳想要的話他根本就不會產生想不想要的問題,一定以凱瑟琳為准。在這個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孩子在情感上的細微差異,埃德加和伊莎貝拉在發出強小狗的動作時,是由自己的單純的慾望出發的,又為他們的道德教養所約束(後來都哭起來,不要了)。可是希刺克利夫對待事物就絕對不會從自己的真實需要(慾望)出發,或許是他可以選擇的餘地已經太少了,他無比珍視凱瑟琳,又萬分憤恨辛德雷,希刺克利夫對待世界的時候首先看待這世界是怎樣來對待他,他對待凱瑟琳的無比真誠是從凱瑟琳對他的一片真心來的,希刺克利夫的慾望(需要)往往帶上了「反抗」的色彩,希刺克利夫的需要是被歪曲的,在希刺克利夫這里無論是給予(凱瑟琳)還是掠奪(辛德雷)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性,這與他的生活背景緊密相連,由於希刺克利夫得到的太少,所以他要求的更多,但是,沒有人來告訴他,最應該的方式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希刺克利夫是復雜的,他的每一個舉動都關系著他是否背叛了他的全部生活(痛苦的不平等的生活),而凱瑟琳,埃德加、伊莎貝拉相比之下就要單純的多,凱瑟琳對於希刺克利夫的理解和珍視同希刺克利夫對凱瑟琳的理解和珍視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就此也可以說,希刺克利夫對凱瑟琳的情感中本身就帶有單純的「喜愛」之外的東西,他所認識的凱瑟琳不是那個真實的小姑娘了。兩個人一同到外面瘋跑,對於凱瑟琳來說是「怪有意思的事情」,對於希刺克利夫來說不啻為一種反抗的形式(還有小凱瑟林肯和他在一起),凱瑟琳對這世界是好奇的,反叛的,游戲的態度,而希刺克利夫則是反抗的,背叛的決裂的態度,因此希刺克利夫往往看不到一些他應該看到的東西,想不到一些他應該想到的事情,他對這個世界更無情,也更容易走極端。
兩個孩子的友誼在缺少文明教育的情況下發展,他們被生活緊緊維系在一起,暴虐的辛德雷就是兩個人必須一同面對的存在,在「斗爭中」,兩個孩子是「戰友」,他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假如沒有辛德雷,他們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沒有時間去考慮,對方在自己的眼中,有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兩個人的裂縫從小凱瑟琳在畫眉田莊待了5個星期後開始出現了。那時,凱瑟琳只不過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3 年後,凱瑟琳15歲,答應了埃德加的求婚,又過了3年,凱瑟琳18歲,她嫁給了埃德加。
在希刺克利夫心理,是埃德加奪走了凱瑟琳,在他重新回到呼嘯山莊後他開始了他殘酷的報復。然而是這樣嗎?埃德加奪走了凱瑟琳?住了5個星期後的凱瑟琳有了2點最為明顯的變化,首先,凱瑟琳「懂得無理是可羞的」,「不願意表現出她粗魯的一面」,並以此保持了和埃德加的關系,取得了畫眉田莊的好感;其次,「她對舊日喜愛的事物保持一種古怪的戀戀不舍之情;甚至希刺克厲夫也為她所喜愛,始終不變。年輕的林敦,盡管有他那一切優越之處,卻發覺難以給她留下同等深刻的印象。」凱瑟琳不再和希刺克利夫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了,她總是試圖調和希刺克利夫和埃德加之間的矛盾。至於希刺克利夫,也發生了變化,「那時他十六歲了,相貌不醜,智力也不差,他卻偏要想法表現出里里外外都讓人討厭的印象,自然他現在的模樣並沒留下任何痕跡。」「他學了一套萎靡不振的走路樣子和一種不體面的神氣;他天生的沉默寡言的性情擴大成為一種幾乎是痴呆的、過分不通人情的壞脾氣。」
凱瑟琳失去了童年,因為她開始理智的思考自己的命運,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永遠和希刺克利夫在一起,像孩童時那樣,她要面對的是未來,而希刺克利夫沒有未來。兩個曾經站在一起的朋友彼此失去了對方,凱瑟琳知道文明是好的,但是那並不能帶給她快樂,她在另一個世界裡是「假的」,在荒野里長大的凱瑟琳不習慣文弱的脆弱的埃德加,在另一個世界裡凱瑟琳背叛了自己的生活,她懷念以前的日子,懷念有一個驕傲地和她站在一起的小男孩,他把她當做自己,他們之間沒有禮節和規范,只有真誠的相對。在呼嘯山莊里,往日的和諧和快樂沒有了,由於辛德雷,希刺克利夫沒有了上進的機會,希刺克利夫自己放棄了自己,但是他還有一線希望,那就是凱瑟琳沒有放棄他。希刺克利夫的自暴自棄建立在他的自卑之上。在他們的愛情中,甚至是在希刺克利夫出走的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們都未曾面對過未來,既然過去的生活已經回不去了,那麼,愛應該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凱瑟琳這時暴露了她的軟弱性,她「愛」 埃德加,可是,她又說:「你難道從來沒想到,如果希刺克厲夫和我結婚了,我們就得作乞丐嗎?而如果我嫁給林敦,我就能幫助希刺克厲夫高升,並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無權過問的地位。」凱瑟琳這樣來面對自己的愛情,而希刺克利夫則選擇了逃避,因為他無法面對。這一年凱瑟琳15歲,希刺克利夫16歲。假如注意他們的年齡,我們會發現,他們還只是孩子。他們的愛建立在凱瑟琳12歲之前,他們在童年找到了共同的快樂,但是從凱瑟琳從畫眉田莊回到呼嘯山莊開始,他們的愛就無處附麗了,但這種愛還在延伸,基於不快樂的生活(是封閉和生活把他們緊緊壓在了一起),基於美好的想像。這想像的過程是漫長的,尤其是在希刺克利夫離開的3年裡,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是怎樣的生活讓兩個人對這愛念念不忘?在三年沒有見面的兩個孩子之間,可以保存下來的是什麼?
假如沒有現實的接觸,兩個人怎麼達到和諧,怎麼終生不渝?現實的空間消失掉了,餘下的只好用想像來填充了,但是,你想像出來的那個人,還是現實中的那個他/她嗎?在希刺克利夫回來之後,我們可以做一些假設,假如3年後的希刺克利夫順利地和凱瑟琳在一起了,他們能否和諧完美?希刺克利夫和凱瑟琳處與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他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超功利的愛情(假如有的話)能過堅持嗎?假如能夠,為什麼當初凱瑟琳答應埃德加的求婚?事實上當他們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問題本身就已經不純粹了。在希刺克利夫走之前的凱瑟琳的對希刺克利夫的愛,和3年後希刺克利夫回來之後凱瑟琳對希刺克利夫的愛是否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說兩個人的愛情真的是超功利的,這愛有沒有一個基點?這基點是「性」嗎?恐怕不是,那麼是什麼?是雙方都可以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可是,這時候(經過文明熏陶的)凱瑟琳和希刺克利夫在一起是否還能自由自在?兩個人有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像孩童時那樣在荒涼的野地上瘋跑嗎?凱瑟琳瞧不起埃德加的軟弱,可是假如面對的是希刺克利夫的絕對的愛(你是我,我是你),凱瑟琳是否懷疑過自己承擔的勇氣?
凱瑟琳愛著希刺克利夫,是否也在肯定著他的危險的愛?凱瑟琳曾經對伊莎貝拉說起希刺克利夫,「告訴她希刺克厲夫是什麼樣的人:一個沒馴服的人,不懂文雅,沒有教養,一片長著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要叫我把你的心交給他,我寧可在冬天把那隻小金絲雀放到園子里!」無疑,凱瑟琳是愛希刺克利夫的,這些話語里不能排除有嫉妒的成分,但是有沒有一些是出自內心的呢?她警告希刺克利夫,「我太喜歡她啦,我親愛的希刺克厲夫,我不容你專橫地把她抓住吞掉。」小說里,希刺克利夫把伊莎貝拉吞掉了(他帶給了這個愛著他的女人一生的不幸)。
雖然一切都可以用愛這一個字來涵蓋,但是這個字未免過於復雜了。當希刺克利夫再次回來,他和凱瑟琳依然相愛,但是這時候的愛恐怕只剩下一個形式,兩個人都成為了極端的形式主義者,這愛情是對自我本真被異化的反抗,希刺克利夫反抗的是不公平的世界(這世界奪走了凱瑟琳,凱瑟琳是整個世界,凱瑟琳不僅承擔她自己,還承擔了符號的意義),凱瑟琳反抗的是生活的不自由、平庸、束縛和自己的懦弱(由之帶來的痛苦和不快樂)。愛,是克服這一切的標志,希刺克利夫奮力追求,凱瑟琳卻不敢承受了。
希刺克利夫的質問是有道理的,「你現在才使我明白你曾經多麼殘酷——殘酷又虛偽。你過去為什麼瞧不起我呢?你為什麼欺騙你自己的心呢,凱蒂?」假如相愛,為什麼要欺騙自己的心呢?相比凱瑟琳,站在生活的底線上的希刺克利夫的偏執和自卑似乎更可原諒?
凱瑟琳終於死去了,這一年,凱瑟琳19歲,希刺克利夫20歲。
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凱瑟琳死後的希刺克利夫十分不討人喜歡,他的瘋狂的報復似乎是無止無休的,小林敦、小凱瑟琳、小哈里頓……這就是愛么?由愛而生的恨?他究竟更愛凱瑟琳,還是更恨這個世界?他是在為凱瑟琳而報復,還是在為自己而報復?他更愛凱瑟琳(真實的凱瑟琳),還是更愛自己(他要「凱瑟琳」永遠只屬於他一個人,留在他自己的世界裡)?你是我,我是你的意思是「假如我是流向窪地沼澤的水,你也絕對不能向大海流去嗎?」呼嘯山莊是封閉的,希刺克利夫狂熱的堅信自己的愛,堅信凱瑟琳對自己的愛,那麼,這種極端的狂熱就是極端的愛嗎?他和凱瑟琳的愛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嗎?當希刺克利夫只能成為乞丐時,凱瑟琳選擇了離開,並為此而負罪,小小的呼嘯山莊內一切竟然都是這么絕對!
http://quills.blogbus.com/logs/2005/09/1542146.html(全文)
㈡ 呼嘯山莊第一章的主要內容和讀後感
通過卡瑟林和希克厲之間狂暴恣肆的愛情描寫,展示了畸形的社會中人性的變異。亨德萊對少年希克厲的虐待、羞辱,促成了他叛逆性格的形成。他對卡瑟林火一般熾熱的愛情遭到破壞後,他復仇的怒火爆發了。這復仇的火焰,不僅燒毀了歐肖和林敦兩個家庭的上下兩代人,同時也毀滅了他自己。作者充滿激情地描繪了男女主人公充滿野性的獨特個性,以及他們之間的超世俗之愛。種種驚恐的情節和怪誕的畫面襯托出主人公的憤世凄苦的心情。作者也結構上也頗具匠心,採用了顛倒時序,多重敘述的方式,以外來者洛克烏先生的敘述為基本線索,以洛克烏先生敘述丁納莉所講的故事為小說主體,多層次、多視角地透視人物內心世界及其命運,使情節顯得撲朔迷離,峰迴路轉;加上對神秘的自然氣氛的渲染,更使小說充滿了豪放粗獷的意味。
曠野,西風,遠處的城鎮,折的雜草,崎嶇的地形,蒼涼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艱辛的奔波,寂寞的歲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沒有榮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裡——夢想夭折,飽嘗世事無常,造化弄人。這位才華橫溢而早逝的女子絕不會想到,她死後,自己唯一的小說《呼嘯山莊》會被後人譽為「最奇特的小說」且成為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絕色異彩的一粒寶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麗動人的光彩使無數讀者為之折服,深深驚嘆於它非凡的藝術魅力。
初讀此書,完全出於好奇。好奇原由來自於模糊記憶中一部老電影的片段。看那電影時年紀尚小,換頻道瞎混時間無意看到鳳凰衛視正在放的這部片子。那個鏡頭把我嚇住了:背景是窗外極空曠又猙獰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風呼嘯著高高掀起窗簾,一個長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極虛弱的一個女的相擁而泣,悲慟之狀感天動地,說的一些話也是可以使人肝腸寸斷,悲至極點的一類,氣氛很是壓抑;音樂又深重,如濁水,迴旋著淤結住,流不開化不了的讓人喘不過氣來。整個畫面多少有點怪異的感覺,甚至讓人有顫栗的恐怖感,彷彿有無形之手詭異的伸出來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掃了眼片名,頓時覺得那名字也怪,叫什麼《咆哮山莊》。就著孩童豐富想像力和自以為是的理解力,我當場對片名作了想當然的幾種解釋,——現在看了書才知道當時全是曲解了——對於這個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電影我興趣不大,轉而換台尋動畫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卻再也揮之不去,縈繞記憶深處至今日。讀了原著,憶起那個鏡頭,也知道《咆哮山莊》就是手中所捧的這本《呼嘯山莊》了,才覺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濃,很真實,很到位。天性愚駑,書中個別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時未能領會,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寫,飽含激情的對話,性格各異的人物,激起心中豐富的情感浪花,悲喜無法自製,竟身陷其中難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靈性的,它們在風中呼號,在矛盾中痛苦掙扎,在痴戀中撕心裂肺,它們點化了我拙鈍的心智,引著我進入那個癲狂,野性的世界,各色人物的臉或笑或泣,旋轉著,在眼前變換著,沖突著,意亂神迷。寒假重讀此書,再次陷入那個怪異的夢魘。
㈢ 《呼嘯山莊》電影哪一部最好看
我覺得1992年版的《呼嘯山莊》最好看。《呼嘯山莊》這本經典著作拍成多個版本的電視劇和電影,而電影一共有五部,每一部都對這本小說都有不同的詮釋方式。39版和92版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內核詮釋都堪稱經典,但我還最更喜歡92版。
電影可以在情節上復制原著,但翻拍原著的原因更多是小說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我最喜歡92版也是因為92版更符合我對小說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㈣ 呼嘯山莊的簡介
英格蘭山巒起伏的北部,有一座幾乎與世隔絕的「呼嘯山莊」,主人恩蕭一天從街頭領回一個棄兒,收為養子,取名希斯克利夫,讓他與兒子辛德雷和女兒凱瑟琳一起生活。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朝夕相處,萌發了愛情,但辛德雷十分憎惡他。老恩蕭一死,辛德雷成了主人,不僅禁止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接觸,還對他百般虐待和侮辱。這種迫害的結果,加劇了他對辛德雷的恨,也加深了他對凱瑟琳的愛。
一天,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秘密外出,認識了鄰近的畫眉田莊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頓。這個貌似溫文爾雅的富家子弟愛上了凱瑟琳的美貌,向她求婚。天真幼稚的凱瑟琳同意嫁給林頓,以便利用他家的財富,幫助希斯克利夫擺脫哥哥的迫害。希斯克利夫知道凱瑟琳出嫁的消息,痛不欲生,憤然出走。
數年之後,一位英俊瀟灑、神態威嚴的客人光臨林頓家。原來是不知去向的希斯克利夫發了財,回到家鄉。他這次回鄉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曾經迫害過他,奪走他心上人的人進行報復。
辛德雷是個生活放盪的紈袴子弟,日夜貪杯,出沒賭場,把老恩蕭留下的產業揮霍殆盡。當他看到希斯克利夫發財回來,竟請他留在山莊,把剩下的家產抵押給他,淪為他的奴僕。
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常客,林頓的妹妹伊莎貝拉把他視作傳奇式的英雄,隨他私奔。他把她囚在呼嘯山莊並折磨她,以發泄心頭的怨憤。
凱瑟琳嫁給林頓以後,看清了丈夫偽善的面目,內心十分悔恨。希斯克利夫的衣錦榮歸,更把她拋進悲愧交並的深淵。絕望中,她病倒了,不久就離開人世,留下一個懷孕僅7個月就出世的女嬰——凱蒂。
伊莎貝拉趁凱瑟琳去世之際,逃出山莊,避居倫敦郊外,不久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林頓·希斯克利夫。辛德雷在凱瑟琳死後不到半年,倒斃在酩酊大醉之中,而他的幼兒哈里頓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掌心。希斯克利夫要在孩子身上進一步實施報復,把他「培養」成一個野蠻的人,讓他經受自己童年時的遭遇。12年後,伊莎貝拉病死他鄉,希斯克利夫接回兒子。他酷肖他的舅舅,風度文雅,但自私自利,希斯克利夫非常厭惡他。
光陰荏苒,凱蒂已長得亭亭玉立。16歲生日那天,她無意中遇到並不認識的姑父希斯克利夫。當希斯克利夫知道眼前這個少女就是自己的心上人凱瑟琳和仇人林頓的女兒時,愛與恨又在他腦海里翻騰,交織成一幅新的復仇圖案:讓她與自己的兒子成婚,以便名正言順地獨占林頓家的產業。在林頓病危之際,希斯克利夫強迫凱蒂與他兒子草草成婚。幾天後,林頓死去,希斯克利夫又成了畫眉田莊的主人。小希斯克利夫婚後不久也悄然離開人世,讓凱蒂浸沉在哀慟之中。
這時,哈里頓已經23歲了,長得與青年時代的希斯克利夫一模一樣,盡管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缺乏人間的溫暖,但敦厚忠實,風度翩翩。凱蒂對他產生了愛情。希斯克利夫本希望他們互相仇視,想不到他們居然相愛了。他決心拆散這對戀人。然而,當他再仔細觀察他們時,昔日的凱瑟琳和他相愛時的情景浮現眼前。此時此刻,他心頭的恨消退了,愛佔了上風,他不忍心再報復。他要去尋找凱瑟琳。一個風雪之夜,他懷著一顆空虛的心和飽嘗人間辛酸的怨憤,發出復仇後的狂笑,離開了塵世。
下面的網址還有對這部作品的評價賞析,以及<呼嘯山莊>的原文.
參考資料:http://mms.mohappy.com/mmsbooks/contentshow.aspx?page=1&bookid=wgbbolangtehxsz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列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嘉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它開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脫離現實的天真幻想,但結合其所描寫地區激烈的階級斗爭和英國的社會現象,它不久便被評論界高度肯定,並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
㈤ 《呼嘯山莊》講什麼
英格蘭山巒起伏的北部,有一座幾乎與世隔絕的「呼嘯山莊」,主人恩蕭一天從街頭領回一個棄兒,收為養子,取名希斯克利夫,讓他與兒子辛德雷和女兒凱瑟琳一起生活。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朝夕相處,萌發了愛情,但辛德雷十分憎惡他。老恩蕭一死,辛德雷成了主人,不僅禁止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接觸,還對他百般虐待和侮辱。這種迫害的結果,加劇了他對辛德雷的恨,也加深了他對凱瑟琳的愛。
一天,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秘密外出,認識了鄰近的畫眉田莊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頓。這個貌似溫文爾雅的富家子弟愛上了凱瑟琳的美貌,向她求婚。天真幼稚的凱瑟琳同意嫁給林頓,以便利用他家的財富,幫助希斯克利夫擺脫哥哥的迫害。希斯克利夫知道凱瑟琳出嫁的消息,痛不欲生,憤然出走。
數年之後,一位英俊瀟灑、神態威嚴的客人光臨林頓家。原來是不知去向的希斯克利夫發了財,回到家鄉。他這次回鄉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曾經迫害過他,奪走他心上人的人進行報復。
辛德雷是個生活放盪的紈袴子弟,日夜貪杯,出沒賭場,把老恩蕭留下的產業揮霍殆盡。當他看到希斯克利夫發財回來,竟請他留在山莊,把剩下的家產抵押給他,淪為他的奴僕。
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常客,林頓的妹妹伊莎貝拉把他視作傳奇式的英雄,隨他私奔。他把她囚在呼嘯山莊並折磨她,以發泄心頭的怨憤。
凱瑟琳嫁給林頓以後,看清了丈夫偽善的面目,內心十分悔恨。希斯克利夫的衣錦榮歸,更把她拋進悲愧交並的深淵。絕望中,她病倒了,不久就離開人世,留下一個懷孕僅7個月就出世的女嬰——凱蒂。
伊莎貝拉趁凱瑟琳去世之際,逃出山莊,避居倫敦郊外,不久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林頓·希斯克利夫。辛德雷在凱瑟琳死後不到半年,倒斃在酩酊大醉之中,而他的幼兒哈里頓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掌心。希斯克利夫要在孩子身上進一步實施報復,把他「培養」成一個野蠻的人,讓他經受自己童年時的遭遇。12年後,伊莎貝拉病死他鄉,希斯克利夫接回兒子。他酷肖他的舅舅,風度文雅,但自私自利,希斯克利夫非常厭惡他。
光陰荏苒,凱蒂已長得亭亭玉立。16歲生日那天,她無意中遇到並不認識的姑父希斯克利夫。當希斯克利夫知道眼前這個少女就是自己的心上人凱瑟琳和仇人林頓的女兒時,愛與恨又在他腦海里翻騰,交織成一幅新的復仇圖案:讓她與自己的兒子成婚,以便名正言順地獨占林頓家的產業。在林頓病危之際,希斯克利夫強迫凱蒂與他兒子草草成婚。幾天後,林頓死去,希斯克利夫又成了畫眉田莊的主人。小希斯克利夫婚後不久也悄然離開人世,讓凱蒂浸沉在哀慟之中。
這時,哈里頓已經23歲了,長得與青年時代的希斯克利夫一模一樣,盡管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缺乏人間的溫暖,但敦厚忠實,風度翩翩。凱蒂對他產生了愛情。希斯克利夫本希望他們互相仇視,想不到他們居然相愛了。他決心拆散這對戀人。然而,當他再仔細觀察他們時,昔日的凱瑟琳和他相愛時的情景浮現眼前。此時此刻,他心頭的恨消退了,愛佔了上風,他不忍心再報復。他要去尋找凱瑟琳。一個風雪之夜,他懷著一顆空虛的心和飽嘗人間辛酸的怨憤,發出復仇後的狂笑,離開了塵世。
㈥ 《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讀後感
《呼嘯山莊》,唯一一部沒有被時間的塵土湮沒的傑出作品,《呼嘯山莊》,唯一一部有著永久藝術魅力的光輝作品。
我用了一個星期多的時間看完了《呼嘯山莊》。我合上書,不禁驚嘆,這個久居深山,幾乎從不和外界接觸的未婚女子怎麼能寫出愛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說呢?這個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獨凄涼,沒有笑聲,沒有朋友的女子,怎麼能寫成這樣一部富有獨創性和超前性的偉大作品呢?其實不管怎麼樣,不管是因為什麼這部極其富有內涵的奇書,已經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諦了!
《呼嘯山莊》到底憑借什麼成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沒有受到城市裡大眾化的影響和控制,完全描繪出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們領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著原始的性格:愛起來不顧一切,恨起來不計後果。這一切的一切在我們這些長期受到傳統禮儀的約束的人們看來就顯得非常特別,非常有新鮮感。有人說《呼嘯山莊》是「人間情愛最宏偉的史詩」要我說這都要歸功於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極豐富想像力;極強烈的激情;極深刻的內心體驗和她那把主題升華的才華和能力。我認為這些也就是為什麼《呼嘯山莊》能如此暢銷的原因了。
當我回味著這本書的深刻內涵和本質時,我發現在《呼嘯山莊》中我學到了許許多多,其中另我感觸最深的是它教會了我保持人性的尊嚴和心靈的自由。無論我們面臨著多麼嚴峻的挑戰或是多麼殘酷的考驗,我們都應該嚮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