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音樂賞析 求下面幾點內容啊。
這是一個孤獨的殺手裡昂在拯救一個問題少女後發生的一系列情感變化的故事。片中以溫情與凄美的節奏為主,偶爾兼具小小的輕松愉悅,讓我們在一片傷感下也會感到些許生活的小幸福。
綜觀整個電影,背景音樂幾乎沒有停過,佔大部分的是對氣氛進行渲染的效果音效,這種音效是畫外的非敘事性音效,但它與畫面結合得非常緊湊,幾乎成了敘事內音效的一部分。從這里的音效可以不斷的了解故事所闡釋的情懷以及故事所發展的方向。比如片頭,微妙的恐怖感的音效,作為故事發生的懸念展開,一陣槍響狂掃過後,繼續這個音效,時緩時快的為故事的發展作鋪墊,直至殺手出場。還有,伴隨變態警察男人的出場時是帶著神秘的詭秘音效,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而真正起到傳統意義上「背景音樂」作用的,是綿延的小提琴聲,它在必要時刻的出現
讓整個聲音環節達到一次次的高潮,成為影片里重要的提示點。當瑪蒂達在父母被殺時回家前,這樣的音樂就開始,還有後來里昂決定自己一個人去幫馬蒂娜殺人的時候,帶著憂傷與緊張的感覺,以及最後里昂被殺前等等,這樣的音樂以段落的形式貫穿全片。
影片有2個主題音樂,第一主題音樂是《shape of my heart》,片中前部分就是藉此展開
女主角馬蒂娜和男主角里昂的人物的,有里昂千篇一律的殺手生活伴隨主題曲,簡單又詳細的展現了他的職業特徵和生活習慣。還有變態警察殺了第一個人,主題音樂也一並漸強的響起,殺了馬蒂娜媽媽時達到最高點,直至變態拉開窗簾准備殺她爸爸時才減緩下來,他看了手中的表,在一個手勢中巧妙地徹底結束這段音樂;而第二主題曲便是貫穿全片的相同音符的段落式的音樂,比如馬蒂娜與里昂玩的生死游戲,在一聲槍響後結束,女孩用生命獲得兩人的游戲勝利。很多時候,這樣的主題音樂在片中不斷地展現,一步步繼續著故事的發生,一步步深入角色內心。我們在這里所聽到的並不只是簡單的音樂而已,帶著一分情感的故事是很真實的動人。
在影片中有著各種音樂音效的表示,例如有聲音源,馬蒂娜家的姐姐跳健美操時候的電視里的音樂,與里昂在家的安靜的環境音成對比介紹兩者潛存的關系。這時電話響起,主題音樂響起。配上里昂此時在家生活的畫面,使二者聯系一起。更多音樂巧妙與細節的運用之處,全面的展現人物特徵。比如里昂去看電影,《singing in the rain》的有聲音源在這里浪漫的展現殺手可愛。還有間斷式的不同音樂,在片中也突出的展現人物性格,里昂問小女孩姓名時,小女孩說里昂是殺手很酷時,里昂不同意小女孩讓他教她殺人的請求時,真人實驗後,小女孩要焚燒白粉,簡單的音樂響起,里昂為之震撼。這些都很輕松愉悅的簡短的配樂,讓觀眾在沉悶是一種小小的放鬆,更是影片音樂細節致勝之處。主題曲的適當運用也是全片的經典,在結尾處的不斷重復,當里昂開始最後逃離的時候,清晰的間斷的音樂響起。音樂減慢,光明出現第二次,在這里還進行了消聲處理。那鋼琴聲如同一股股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在人的心坎上,而萊昂倒下時落在地上,聲音雖然被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清脆的鋼琴聲所爆發出的情感力量。鋼琴在片中也以不同的方式闡釋著人物內心的想法。里昂看到小女孩留下自己去找仇人的字條,簡單的幾個鋼琴鍵盤,敲出了此時里昂的微妙情感和事情發展的勢態。當里昂殺了警署的2個壞蛋警察後,與馬蒂娜相擁瞬間,柔美的鋼琴曲奏響,兩雙鞋的對比,展現兩個人現在的感情狀況,加上音樂的效果,讓這種說不清的感情一目瞭然。
雖然是悲劇,在黑色籠罩下是我們看到的最柔美的光明,導演也在這樣的黑暗中追求著自己的美麗,對生命的熱愛,對情感的追逐,對世界的吶喊……音樂,只是柔美的篇章,是黑暗觸不到的光明,而我們追隨音樂的種子,那是一份執著的信念,好像里昂最好的朋友,那株綠色的植物,其實,偶爾,我們也被陽光滋潤——在沖破黑暗之後
2. 《如果愛》電影的音樂鑒賞
如果愛》,與愛無關
在電影院里一連看了兩遍《如果愛》。觀眾多是情侶,看的時候竊竊私語。也許和他們期待的歌舞片不一樣,每一場都有提前離場的觀眾。
我也有一些失望。論劇情的張力和巧妙,《如果愛》不如《甜蜜蜜》;論劇情的復雜和詼諧,不如《金枝玉葉》;論劇中人的心理刻畫,又不如《三更之回家》那樣細致。香港導演觸碰內地題材,前有張婉婷《北京樂與路》遭遇滑鐵盧的前車之鑒,陳可辛這次不能不加倍小心。畢竟,香港導演對內地的情形掌握的有限,很容易就陷入隔靴搔癢,乃至獵奇的套路。好在有大明星作陣,打著當代首部華語歌舞片的旗號,《如果愛》的票房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
其實,《如果愛》只能算是一部插曲多了一些的故事片,打著歌舞片的旗號,未免有些牽強。真正的歌舞片,如《西區故事》、《紅磨坊》,情節應該和歌舞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在《如果愛》中,歌舞的段落和故事情節涇渭分明,更多的是一種戲中戲的格局。其他地方出現的歌曲,只能算作是插曲。
張學友的歌聲,有百老匯音樂劇的感覺,然而演技卻不敢恭維,聲調忽高忽低,情緒控制不穩,台詞的功底明顯不夠。池珍熙的戲份過於局限,作為串場的人物,擔任見證人的職責,算天使還是凡間的人?導演的處理寫意不寫意,寫實又不像寫實,所以很看起來有些別扭。
林見東和孫納的感情戲應該是片中的重中之重,導演也著實下了氣力。可是前面的鋪墊畢竟太少,林見東的十年痴情就顯得不那麼合情合理。戲中戲的框架,加上大量的閃回,對於習慣線性敘事結構的觀眾來說,也造成一定的欣賞阻礙。
此外,片中有些地方顯得多餘,如導演聶文暫時離開劇組那場戲,曾志偉飾演的監制和工作人員的那段對話就與劇情關聯不大。還有就是一些台詞,顯得莫名其妙。記者會上,當記者集中詢問孫納的一些情況時,林見東的插話就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你們的問題沒有什麼建設性的話,我想對我的提問到此為止。」再有聶文發現了孫納和林見東的感情之後,在戲中戲打了孫納一巴掌,之後兩個人的對話,也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劇本如此,還是演員的處理問題。
說歸說,不管怎樣,片中的幾處歌舞還是蠻賞心悅目的,那段表現孫納轉變過程的戲,舞蹈演員的服裝非常有創意,舞蹈場面和現實的交叉,交待了一個人的轉變過程,節省了敘事的氣力,又增加了看點。
打動我的地方,不是事先被媒體炒作的金城武在水中流的那滴眼淚,而是被老外製片拋棄後,躺倒在冰面上的孫納,配著充滿憧憬和迷惘的歌聲,你能體會到一個女孩被傷害後心碎成一片片的滋味。還有兩個人再回到北京以後,錄音機里傳出的見東的經年錄音,雖然老套,卻很有殺傷力。最後一場戲中戲,欺騙了很多人,大多數的觀眾都以為聶文真的死了,看到聶文重新站起,很多人發出失望的嘆息聲。其實,如果導演真處理成這樣的話,就未免太離譜了。總之,論藝術成就,《如果愛》構不成經典,《甜蜜蜜》仍然是陳可辛的最佳作品。
至於《如果愛》的情節是否影射了演藝圈的潛規則,以及影射了誰這樣的問題,我沒有多大興趣。倒是覺得,這故事很像是對當下的一個隱喻。一個急著擺脫貧困的國度,會使用種種不良的手段,急功近利的同時,也留下一道道的傷痕。即便是面子建設得再富麗,沒有足夠的時間累積,總會在某一處露出馬腳,就像影片中成名後的孫納,仍舊會磨牙一樣。電影院里的說話聲、打電話聲都在給這一切做著現實的注腳。
林見東對孫納說,不要忘了北京。而現實卻是,北京,真正的北京在一點點地消逝。老房子、地下室、護城河、小飯館,破雖破矣,卻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從這點來看,《如果愛》的故事與愛情無關,倒是不經意間了營造了一個時代的心靈寫照——遺忘和記得
3.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4. 電影音樂賞析
推薦你買本書,楊宣華 :中外經典影片音樂賞析。
5. 如何鑒賞電影《霸王別姬》的背景音樂
直接 上網找啊
6. 《不能說的秘密》電影的音樂配樂鑒賞文
這是一部同時具有音樂、美術、文學、建築、動畫美感的影片
——《不能說的秘密》
我在幾天的時間內看完了四五六七八遍<不能說的秘密> 感嘆著周傑倫這個同時具有電影、詩詞創作才能的音樂人,我在想,能夠導演出那樣的電影,一定是對詩歌美術都廣有涉獵的人才能夠作到吧,我嘆服這個我喜歡的音樂人的過人才華.感嘆他第一次做電影就如此專業。影片開始以一個幾十秒的長鏡頭從高空推入主角的背影,葉湘倫剛到一個新學校同學在給他介紹學校環境,柔軟的對白,綠樹成蔭,班駁磚牆的老琴房,讓我想起宮崎駿的動畫,而這部影片也是同樣有著宮崎駿動畫的溫暖美感。那個帶有愛情、音樂、色彩,靈異的奇妙故事就這么迷幻的上演了。
影片的開頭一直在音樂中講述葉湘倫與路小雨純純的戀情,我以為這僅僅是JAY想要用特殊的表現手法回憶自己初戀或者僅是拍唯美愛情文藝片,比如一個患哮喘的女生和一個很有才華的男生浪漫的邂逅然後經過一場短暫的戀愛因為第三者而產生誤會等到女生病情加重行將就木兩人誤會解除重新開始女生卻重病不治死去。但是看過後開始慚愧低估了周董的才華,深感影片的不入俗套。影片通篇像是十八世紀的古老油畫,舒緩的音樂,古舊的鋼琴,長滿藤草的老房子,喧鬧的小巷子,陰雨的天氣。很多場景的設計和整個影片的調子都彌漫著安靜幽雅的懷舊氣氛。像是斗琴,棒球比賽,舞會卻又有著清新的時尚氣息,斗琴那段拍的很精彩,讓我想起海上鋼琴師,鏡頭快速的穿梭於鋼琴的內部,手指在琴鍵上快速的跳躍旋轉,很美!鏡頭語言用的很巧妙。影片的後半部出乎意料的轉入靈異魔幻的色彩。劇情開始變的讓人匪夷所思的,直到葉湘倫帶著滿身的灰塵疲憊的眼神重新出現在小雨的面前,觀眾的的眼淚一定開始從帶著笑容的臉上流下。而當影片完美的落幕,我回味著影片中那些初看沒怎麼在意的小細節,憂傷才慢慢的漾出來。畢業照片上他們笑的很開心,這是個悲劇還是值得慶幸的呢。葉湘論的真身死在二十年後的一片廢墟中,他們的愛情在二十年前繼續,變得更加珍貴與長久。
流暢精緻,優雅如詩
這是後人對十九世紀那位叫做肖邦的鋼琴家的音樂評價,也剛好符合這部影片 !
7. 求世界十大經典電影名曲
1、《藍色的多瑙河》 。「圓舞曲之王」、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創作於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與管弦樂曲的版本並存,樂曲描寫了多瑙河的秀麗景色,被譽為是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必演曲目。 2、《晨曲》。 英國作曲家埃爾加寫於1901年的小品,與另一首《黃昏之歌》相對應,原曲是為小提琴及鋼琴所作。 3、《印度之歌》。 由俄國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1896的發表的歌劇《薩特闊》中第四場印度商人的唱段改編而來,因其充滿異國情調的旋律而讓人難以忘懷。 4、《船歌》(選自《霍夫曼的故事》)。 法國著名的喜歌劇作曲家奧芬巴赫所作,原為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二重唱曲,後被改為多種音樂演奏形式,「船歌」又稱「威尼斯船歌」,它也是一種音樂體裁的名稱。門德爾松及肖邦亦有類似體裁的作品。 5、《閑聊波爾卡》。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波爾卡代表作之一,1858年為其在俄羅斯的演出而專門創作,樂麴生動地描繪了婦女們愉快生活的場景。 6、《倫敦德里小調》。 愛爾蘭民謠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後由奧地利作曲家克萊斯勒改編成小提琴曲。倫敦德里又叫德里,是愛爾蘭島北部的一座小城。樂曲純朴動人,充滿溫馨情調。 7、《威尼斯狂歡節》。 法國著名長笛演奏家、作曲家熱南所作,原為長笛曲,其中部分旋律引用了威尼斯的古老民歌。樂曲所描繪的明朗而歡快的節日風景經曼陀凡尼改編後顯得更為栩栩如生了。 8、《羅馬之戀》。 這是一首以羅馬名勝為題材的樂曲,那低緩而略帶傷感的旋律表達了遊人們對風景名勝依依不捨的心情。樂曲有著義大利通俗歌曲的韻律,使去過羅馬的人們對美麗的往事流連不已。 9、《義大利隨想曲》 。曼陀凡尼樂隊的保留曲目,由《塔蘭泰拉舞曲》、《我的太陽》、《弗朗西斯卡》、《桑塔露齊亞》、《瑪麗亞·瑪麗》、《富尼古利·富尼古拉》等六首曲子的主旋律組成,是其演奏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在中國獻演時也不例外。 10、《那不勒斯的塔蘭泰拉舞曲》。 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羅西尼於1830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音樂曲集《音樂夜宴》中的第八曲,原為女高音獨唱曲。 11、《卡塔麗》。 根據那波里民歌改編的著名男高音獨唱曲,又名《負心人》,描寫的是男人失去心上人之後的痛苦之情。當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哥、卡雷拉斯都曾演唱過此歌。 12、《美國組曲》。 由六首美國民謠組成,其中《溫柔地愛我》、《牛仔之歌》、《哦,蘇珊娜》等旋律都是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 13、《迷人的一瞥》。 又名《奇異的恩典》,作為英國民謠及聖歌而傳唱於世,並被多位歌手翻唱。 14、《綠袖子》。 曼陀凡尼的經典作品之一,根據十六世紀傳入英格蘭的民謠改編,許多影視劇都採用過此曲。 15、《西班牙吉普賽歌曲》。西班牙作曲家N.P.Marquina創作的具有西班牙風格的吉普賽舞曲,因其熱烈奔放而通常會作為曼陀凡尼演奏會的下半場開始曲。 16、《墨西哥草帽舞》。 根據墨西哥民間舞蹈音樂改編,是曼陀凡尼樂隊的演奏曲目中編配最好的樂曲之一。 17、《探戈》。 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斯所作鋼琴曲集《西班牙》中的第二首,因其旋律優美流暢,有如一首抒情歌曲而廣為流傳。探戈是由西班牙所特有的民族舞曲探戈·弗拉明哥演變而來的一種在現代社會廣為流傳的舞曲,曼陀凡尼本人對這一體裁尤為喜愛。 18、《藍色探戈》 。著名的探戈舞曲之一,是起著古典與現代通俗音樂橋梁作用的美國作曲家安德森1951年的作品,曾被許多樂隊改編演奏過。 19、《藍天》 。德國作曲家J.Rixher創作,是二次大戰前歐洲大陸最受歡迎的一首探戈名曲,亦曾得到不少輕音樂演奏團體的青睞。 參考資料: http://ox.icxo.com/htmlnews/2005/09/09/664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