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色情片是如何影響大腦的
最新研究表明,經常看色情片的人,大腦中與獎賞和成癮有關的腦區在體積、活躍程度以及神經連接方面都顯示出了負面的變化。盡管媒體在報道中對研究數據存在過度解讀和炒作的嫌疑,研究中觀察到的腦部變化依然表明,看色情片太多會降低性生活質量(不過首先,你得有……)、造成色情作品成癮,並改變性行為(sexual behavior)與性意願(sexual intentions)。這樣的研究意味著什麼?對於色情片和大腦,科學家們又知道哪些事情呢?
生來愛看色情片
盡管全球色情消費與日俱增,但實際上我們對於觀看色情片對人們心理、生理等方面造成的的長期影響依然所知甚少。不過對於性喚醒(無論是不是色情片導致的)對人造成的短期影響,我們還是有一些了解的。簡單來說,性喚醒有以下4個要素:認知、情感、生理以及動機。大腦中控制這4要素的腦區各不相同,但是又彼此聯系,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常識和物種的延續告訴我們,愛看小黃片是很自然的事。最近的研究甚至發現,比起好吃的,雄性獼猴更喜歡偷瞄雌性獼猴的「馬賽克」部位。簡而言之,人人都愛「性」!
看片會上癮嗎?
然而,當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人類的大腦和行為時,研究者發現,看色情片與獎賞和獵奇行為有相似之處。因此,一些科普作品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聲稱,頻繁觀看色情片造成的過度刺激,會抑制大腦內對性刺激做出神經反應的獎賞機制。
與葯物成癮相似,這種神經抑制會促使強迫的色情成癮行為,並對正常的性意願和性慾造成影響。再加上與性喚醒4要素中的認知、情感和生理的相互作用,最終影響到性喚醒的方方面面,並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
不過,雖然許多研究已經暗示了看色情片和色情片成癮具有潛在危害,但2013年的一項腦電圖研究卻認為觀看色情片不會對大腦造成影響。該研究認為,色情成癮不過是因為個人性慾較強,或者想用色情圖像來沖淡人生中的不如意。這項腦電圖研究在媒體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也加深了人們對於看色情片究竟有沒有不良影響的困惑。
由於「看色情片會改變大腦」這一觀點缺乏證據支持,色情作品成癮並沒有被寫進最新修訂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里。很多觀點認為,對色情片的興趣會使人逐漸產生自我強迫性的、不可自控的尋覓色情內容的行為,不過「色情成癮者」自己可能不會同意這一點。
關於「看片」與「大腦」的最新研究
幸好,最近一項研究使科學家們看到了解決這些矛盾的曙光。研究者們得以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透過大腦皮層,研究大腦更深處的紋狀體。紋狀體是在演化上比較古老的結構,它被認為與獎勵機制有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調查了64名健康的成年男性(他們每周看色情片的時間在0~19.5小時不等),並通過fMRI觀察他們看到色情圖片和非色情圖片時的大腦反應。研究者們想要藉此尋找觀看色情片的時間與大腦結構以及功能差異之間的關系。(相關報道:常看色情片會讓大腦萎縮?)
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看色情片越多,他們就會越頻繁地使用酒精等法律允許范圍內的成癮物質,而且他們也會感到更加抑鬱。更重要的是,看片與不看片的受試者的大腦也顯示出了差別:看片較多的受試者大腦左側紋狀體(殼核部分)活躍程度下降,並且右側紋狀體(尾狀核部分)灰質的尺寸也出現減少。不過這些影響並不是完全只發生在大腦某一側,而且受試者大腦右側紋狀體的減少與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也有關聯。即使是在排除了網路成癮和性成癮的影響後,上述結果仍然存在。
紋狀體殼核部分的活躍程度降低與性刺激有關;而經常觀看色情作品的人大腦中尾狀核尺寸的減小,則與獎勵神經迴路下調導致的對性刺激反應的抑制有關。有報道稱,頻繁觀看色情片會導致對和真實性伴侶之間的性生活感到厭倦,這也與研究中的發現相吻合。
或許更重要的是尾狀核體積的減少,以及它與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的聯系。紋狀體與習慣的形成密切相關,它可以影響高級認知功能和其所控制的行為,通過這種途徑大腦可以形成習慣,來繞過復雜的思考。高級認知功能的行為控制系統中包括了DLPFC的活動。DLPFC與目標、意願有關,並且能夠影響個人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特定刺激的反應。
DLPFC功能異常與很多精神障礙導致的社會不恰當行為,以及葯物成癮行為都有關系。一個人看色情片越多,大腦中尾狀核和DLPFC中相關區域的連接可能就會越少。當尋找特定類型色情片的行為成為一種常態時,大腦對於觀看色情片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的評估就會被打亂,從而導致人們強迫的、習慣性的去不停的觀看色情片。
將來我們與色情片的關系會如何?
科學家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論證,究竟是定期觀看色情片會導致大腦結構差異,還是大腦本身的結構差異導致一類人更傾向於觀看色情片。這本身就是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
不過,從我們目前所了解的信息來考慮,如果發現頻繁觀看色情片確實會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那也並不奇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神經可塑性更強,同時有著快速學習的能力,再加上網路色情的崛起,色情片可能對他們影響更大,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如果解決了這個「雞和蛋」的問題,將為全球范圍內保護孩子們的大腦鋪平道路。英國的文化新聞體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已經率先出台措施,引導兒童遠離色情網站。新的法律將要求限制級內容購買者在購買時需出示身份證或信用卡來證明已達到法定年齡。不過這一規定僅限於英國網站,而這最多隻佔全球色情產業的1-2%。只有全球性的合作才能更好的防止兒童接觸色情片以及可能的色情成癮。
但問題是,作為成年人,我們真的需要這種保護嗎?真的有證據證明,適度色情消費的負面影響超過它帶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希望將來關於色情作品的影響能有更多、更成熟的研究,這些研究將促進以生物心理為基礎的教育理論,並能夠回答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比如:
「色情片經常使用的格式(註:不僅僅局限於.avi等,還包括不同的電影主題)等以及它們的區別有哪些?」
「如何看待更加『道德』的色情片?(指那些更多地描述如何取悅女性的作品)」
「看多少片才能被稱為『過度』?到底什麼是色情成癮?」
「看色情片有沒有生理、心理與醫學上的好處,能否被用來治療性功能障礙?」
擴大現有的科學研究將有希望描繪出更「健康」地使用「色情」材料的願景。不過回到現實,說實話,我們現在還沒有頭緒。
內容源自:關注公眾號 性體驗師(公眾號ID:xing-tiyanshi),兩性生活專家,海量兩性知識、干貨,提供免費咨詢診斷
編譯自:BrainBlogger, The Truth About Porn Shrinking Your Brain
B. 「小電影」會讓人的性趣麻木掉嗎
「網路色情作品的廣泛使用,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發展最快的全球性實驗之一。」 2012年,美國科普作家蓋里·威爾遜(Gary Wilson)在一個TEDx的演講中這樣說道。他解釋稱,史無前例地,他們能追蹤人們對色情作品與日俱增的接觸會如何影響他們實際的性行為、性偏好和性行為趨勢。這個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教授的人,創建了名為「你色情成癮的大腦」(Your Brain On Porn)的網站,推廣反色情研究。
在演講中,他重申了這一網站的主要結論:如果色情作品唾手可得,那麼當人們看到這些作品時,大腦的獎賞迴路就會過載。他聲稱,性伴侶已不再是一個或兩個了,只要點點滑鼠,人們就可以有幾十幾百個「性伴侶」隨時待命,而和其他成癮一樣,這樣做的結果是對愉悅變得麻木——輕則對真人失去性趣,重則導致勃起障礙。他說,無處不在的色情作品會削弱人們自然的性能力。
妮可·普勞絲致力於從神經層面研究色情作品對人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人們似乎並沒有對色情作品越來越不敏感:並不是人們看得越多了,就越需要看更極端的內容。普勞絲和康考迪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福斯(James Pfaus)最近測量了280名男性的性喚起情況,發現觀看更多色情作品實際上增加了人們對不那麼露骨的內容的喚起,並增強了他們和伴侶做愛的慾望。換句話說,這讓他們對「一般」的性暗示產生更多的回應,而不是更少;對真實身體關系的慾望也更強烈,而不是更弱。
在2014年的一份綜述中,普勞絲把「對色情作品成癮」(人們認為色情作品就像毒品一樣,看得越多,需要的「劑量」就越大,也會更渴求)的說法比作「皇帝的新衣」——每個人都這么想,但是沒有實際的證據來支持這一點。
觀看色情作品是否會對性親密度產生負面影響?
2013年,普勞絲與愛達荷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卡梅隆·斯塔利(Cameron Staley)合作,讓44對一夫一妻的伴侶分別獨自觀看和一起觀看色情作品,以觀察這如何影響他們對關系的感覺。在每次觀看結束後,這些伴侶需要報告他們的性喚起程度、性滿意度、對自己的認知,以及伴侶的吸引度和性行為情況。普勞絲和斯塔利發現,觀看色情作品增強了被試與另一半相處的慾望,不管他們是獨自還是和伴侶一起看的。觀看色情作品還提高了他們對自己性行為的評價。
漸散的陰霾:色情作品對行為的影響正越辨越明
在過去十年,像普勞絲那樣的實驗方法終於開始增加。最重要的是,這些實驗的結果都對社會眼中色情作品的有害影響表達了質疑。作為2002年瑞士《多中心青少年健康調查》的一部分,7500名16至20歲的青少年被問及接觸網路色情作品的情況(超過75%的男性和36%的女性在受訪前一個月內觀看過網路色情作品),並就各種行為和態度接受測量。研究者發現,觀看露骨性材料與進行更有風險的性行為之間並沒有聯系。2012年《性成癮和強迫》上的一項綜述回顧了2005年以來的研究,發現人們普遍認為的「色情作品導致不現實的性觀念、更消極的態度和更多性實驗」的觀點,並沒有在可重復研究中得到體現。
而夏威夷大學的性學家彌爾頓·戴爾蒙(Milton Diamond)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發現,觀看色情作品既不會讓男性更暴力,也不會讓他們容易對女性有更惡劣的態度。在2013年荷蘭的一項涉及4600名15至25歲被試的研究中,心理學家葛特·馬丁·哈德(Gert Martin Hald)查看了觀看色情作品是否會對諸如冒險性行為(三人性行為、自稱異性戀者的同性性伴侶、網友性行為等),性伴侶經歷(一夜情經歷、初夜年齡、性伴侶的數量等),有償性行為(接受為性行為付錢或其他物品、為其他人支付以發生性關系)等多種不同的性行為產生影響。
他發現,色情作品的消費頻率確實會影響這些行為,然而,一旦控制了社會人口學因素、追求冒險和社會關系等其他因素,色情作品僅能解釋0.3%-4%的影響。哈德表示,我們不能忽略其影響,但需要在大環境中對其進行理解:這是多種因素中的一種,每一種都會對行為造成影響,而色情作品的影響並不比其他誘發因素大(往往更小)。
在今年早些時候的另一項研究中,哈德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尼爾·瑪拉姆斯(Neil Malamuth)則研究了對女性態度惡劣和觀看色情作品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二者之間確有關聯——但僅適用於那些「宜人性」本就低的人。那些結果並不令人驚異:在2012年,他們和亞利桑那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瑪麗·科思(Mary Koss)共同發現,只有當男性本身已經有高度性侵犯傾向時,觀看色情作品才和對女性有暴力態度有關。他們在總結之前的數據時寫道,負面影響「僅對於部分男性用戶,即那些已經有性侵犯傾向的男性存在」。人們歸罪於色情作品的那些負面行為,可能無論如何也會出現;色情作品很可能是症狀而不是原因。
越來越多的新研究支持這一信息。今年早些時候,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一組人員試圖使影響關系滿意度的原因和結果更為明朗。作為一項更廣泛的關於婚姻和健康的研究中的一部分,三年來,心理學家琳達·穆瑟(Linda Muusses)和同事追蹤了近200對新婚夫婦。這些夫婦中的每一個人都會被定期問及「露骨的網路材料」的使用情況,以及他們對這段關系的幸福感和性滿意度。
他們發現,關系中的男性越感到幸福,他們所觀看的色情作品也越少。相反,更大的瀏覽量預示著一年之後更低的幸福感。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加強的循環:和好的伴侶在一起,對關系感到滿意,那麼色情作品就不成為問題。但是失去滿意度,那人們就會觀看更多的色情作品,並且越發意識到這段關系正在崩壞。穆瑟和同事還注意到,在戀愛之初有較高的色情作品瀏覽量,並不意味著戀愛後滿意的性體驗會更少,對於男性和女性而言都是如此。
矛盾的根本:禁忌的橫行與教育的缺位
一邊是理論、觀點和公眾情緒,另一邊是實證研究。這二邊的認識為什麼長期脫節呢?部分問題源於很難說清楚色情作品到底是什麼。
我所接觸的每個研究者和色情產業的業內人士都表示,色情作品之於真實的性,就好比好萊塢大片之於現實生活。色情作品是簡單純粹的幻想。
但對於消費者而言,尤其對那些在網路觸手可及的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來說,看法則大不相同。觀眾看好萊塢大片時很清楚自己看到的是理想化的現實,但這種認識在色情作品中往往缺位。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在於:兒童、青少年和成人都不談論性愉悅,因為那是「禁忌」,是「罪孽深重」的領域。在缺乏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色情作品成了自學性知識的實際方法。2014年,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艾米麗·羅思曼(Emily Rothman)領導了一項針對低收入黑人和西班牙裔的研究,她在其中引用了一名觀看色情作品的青少年的話:「如果沒有色情作品,我知道的東西不會有我現在知道的一半多。」
人們把色情作品視為社會破壞性力量,但它本身其實沒有破壞性——只有在青少年將其用作唯一的學習材料來探究「性」時,破壞性才存在。這不是色情作品的問題,問題在於沒有其他可與之競爭的教育材料去給定一個語境,指明色情作品是虛幻和不真實的經歷。
改變這一切、消除誤解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方法,不是限制或查禁色情作品,而是該把關於性愉悅的討論提上檯面,尤其是在性教育中提。紐約大學(NYU)的心理學家扎娜·朗格洛娃(Zhana Vrangalova)專攻性領域,她說:「我們需要非色情的性教育來作為色情作品的補充,使色情作品成為幻想中的性,而非現實世界的模板。我們需要允許人們去享受性。在我們做到這一點之前,人們還是會去看色情作品,因為好奇心無法被扼殺。」
色情作品甚至有潛力走得更遠。孫晴峰不喜歡色情作品,但她厭惡的並不是色情作品本身,而是社會規范和標准所催生的刻板印象:這不是色情作品帶來的結果,而是其對於社會走向的反映。她表示:「生活在男權社會,女性會在根本上被物化。色情作品展現出這一點毫不意外。」我們需要擔心的不是色情作品是否會在社會上造成負面反響,而是那些導致色情作品令人厭惡的社會——要去把這樣的社會修好,而不是去責怪無法避免的結果。
內容源自: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健康TV),專注權威易懂、好看好玩的大健康視頻製作與傳播!
參考文獻:Aeon, Pornucopia. 有刪節
C. 美國電影《賽金性學教授》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嗎
應該叫《金賽性學教授》,英文名是Kinsay。這部自傳式電影以著名性學先鋒阿爾弗雷德·金塞教授(連尼·尼爾森)在給學生們的上課的過程中發現他的學生對性的不了解和恐懼開始講述金塞教授畢生對人類性學的研究。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逐漸發現到當時的人們對於性本身的錯誤認識和想法。於是,金塞教授開始了畢生的研究,致力改變人們長久以來的觀念,而這過程中,則發生了許多的故事。
性學大師金賽
1894年,阿爾弗萊德·查爾斯·金賽出生在美國的新澤西,誰也未曾料到,他的名字在多年之後會成為性的同意詞。金賽是家中三個孩子的長子,他的父親是工程師,作為虔誠、嚴厲的基督教徒,金賽的父親還在兼職主日學校的教師。在當時的年代,人們對身體的慾望諱莫如深,父親告訴金賽,情慾化的現代社會將導致人類道德的墮落,並希望他能子承父業。金賽的家庭並不富裕,由於無法支付費用,金賽曾身患佝僂病、風濕熱和傷寒而得不到徹底治療。
父親的管教非常嚴厲,比如周末的祈禱,和女孩子不正當的關系,以及禁止談論任何與性有關的話題,包括自慰。在當時,這種管教是司空見慣的,很多大學新生幾乎沒有任何性方面的知識。在童年時期,金賽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和他日後研究相關的東西。
年少時的金賽對自然很感興趣,曾與當地的基督教青年會一起野營。當一支部隊在金賽家的社區成立時,他加入了童子軍,而且他的父母非常支持。因為那時的童子軍是根據基督教教義成立的。金賽非常勤奮,兩年就成為了鷹級童子軍,而大多數孩子要用5、6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等級。
在中學時代,金賽是個內向而刻苦的學生。他對運動不感興趣,除了學業之外,就是專注於鋼琴。金賽曾經立志成為一名鋼琴家,不過最終還是決定進行科學研究。他開始對生物學,植物學以及動物學萌生興趣。金賽認為,他的中學生物老師娜塔莉對他能在日後成為科學家起著重要作用。
不過從年幼時起,金賽就個性反叛。後來他不顧父親的反對,進入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學習生物學和心理學,並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後他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深造,於1919年拿到博士學位。1920年,他以助教的身份加入了印第安納大學動物學系,由此步入了人生和事業的轉折點。
在印第安納大學,金賽繼續著自己先前的博士課題,不知疲倦的研究五倍子蜂,進而成為世界最權威的五倍子蜂專家,他收集的數量最龐大的五倍子蜂標本至今仍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同時,他在大學結識了也對昆蟲進化感興趣的年輕女學生克拉拉·布萊肯·麥克米倫,墜入愛河的二人很快成婚。
1938年,印第安納大學的女子學生協會提出申請,希望開設「性教育」和「結婚問題」講座。在當時的情況下,發表關於性的文章,甚至引進避孕方法都是非法的,人們幾乎無法獲得正確的性知識。校方批准了這個請求,並安排金賽來教授這一課程。
雖然性教育課程很受歡迎,但面對學生們的熱切提問,金賽幾乎無從作答,甚至他自己對性也是一頭霧水,金賽開始發現,人們對自身性行為的了解極其匱乏。於是,金賽放棄了昆蟲研究,開始了有關性的研究。他收集了學生、同事、乃至所有他能說服的人的性生活史,為了盡量全面,他甚至連同性戀酒吧和偏遠鄉鎮都不放過。1940年末,金賽的工作得到了全國性問題審議會的好評,並首次獲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的研究經費。到了40年代中期,金賽在印第安納大學成立了性研究學會。
在調研過程中,金賽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調查問卷和訪談技巧,其中包括200多種不同的性行為,問題多達350個。每次訪談完成後,記錄的數據都會被錄入早期的計算機。
1948年,金賽出版了《男性性行為》,首次印刷的25000冊在幾天內便銷售一空,幾個月後,多次再版的銷量高達20萬冊,對於學術書籍,這種銷量是無法想像的。這本書不僅成為了被譯成8種語言的暢銷書,還催生了60年代的性革命。金賽被譽為「美國的弗洛伊德」,甚至一度與伽利略、達爾文等科學先驅齊名。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人「從那一天(指出版日1月5日)才開始談論性」。
5年後,金賽出版了《女性性行為》,雖然仍然暢銷,卻飽受抨擊,因為美國人對女性性行為的調查數據大驚失色,其中62%的女性手淫,將近50%有過婚前性行為,有過私通經歷的達到26%。新聞界、神職人員與國會議員紛紛大放厥詞。其中葛培理牧師認為金賽有損道德純潔;麥卡錫稱金賽是深受共產主義影響,圖謀削弱美國人的價值觀。眾議院成立了特別調查委員會來調查金賽和他的研究。洛克菲勒基金會也停止提供研究經費。
在來自各界的輪番討伐下,金賽身心俱疲,1956年8月25日,他因心衰辭世,享年62歲。
關於影片
製片人蓋爾·穆特魯克斯(Gail Mutrux)一直希望將金賽的一生搬上大銀幕,他找到了比爾·康頓來執掌本片。康頓說:「雖然金賽已經幾乎被遺忘了,但他改變了美國人的性思維。他花20年時間收集了100多萬只五倍子蜂,並發現它們當中沒有一隻與其它相同。他用這一獨特的發現來描述人類的性行為,第一次提出每個人的性行為都是獨特的,所以用『正常』和『不正常』來形容性行為並不準確,只有『普通』和『罕見』才更加貼切。這一觀點在現在看來仍然是激進的。」
康頓對金賽越是了解,就越意識到金賽對性的探索還存在著極端的個人因素。「拍攝傳記片通常都要面對一種潛在的缺陷,那就是情節遮蓋了主題,」康頓說,「對個人奮斗和危機的強調往往會削弱人物的吸引力。我之所以被金賽吸引,是因為他的私生活同科學研究的緊密聯系。」康頓曾經編導過1998年的《神與魔鬼》,他認為生活與工作中的金賽與《神與魔鬼》中的詹姆斯·威爾是一樣的。
在有生之年,金賽極具爭議,即便時至今日,這種爭議依然存在。康頓決定用金賽式的態度來講述故事:完全的坦誠、求知和不帶任何評判的傾向。「我發現這部影片就像是性觀念的試金石,」康頓說,「金賽是個很復雜的人,我認為呈現出他的全部很重要,以讓觀眾形成自己的觀點。」
康頓用6個月時間潛心研究口述訪談、金賽自己的作品、現代的相關材料和四本傳記,其中包括喬納森·蓋索尼·哈迪(Jonathan Gathorne Hardy)所著的《Sex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ALife of Alfred C.Kinsey》。據康頓說,金賽生平的官方版本缺乏趣味,而在哈迪完成的傳記中,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個人經歷得以披露。
康頓還前往位於印第安納的金賽學會,采訪了很多熟悉金賽和與他共事的人,其中有位叫克拉倫斯·特里普(Clarence Tripp)的學者,在《男性性行為》出版後為金賽工作,成為金賽研究報告的兩位主要攝影師之一。他是金賽的得力助手,後來成為著名作家。從他的口中,康頓得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影片中金賽的科研夥伴克萊德·馬丁(Clyde Martin)和保羅·吉哈德(Paul Gebhard)至今依然健在,其中80多歲的吉哈德仍舊保持著年輕時的鋒芒,是值得特別關注的人物。康頓向老人詢問了很多敏感問題,如在研究小組成員中開展的開放性行為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其他的相關細節。
雖然金賽的妻子克拉拉在1982年便去世了,但康頓有幸拜訪了她的兩個孫女。康頓回憶說:「她們和克拉拉有很多相似之處,通過她們我得到了重要信息,克拉拉就活在她們講述的故事中。」
當康頓開始著手劇本時,他把搜集到的所有資料全都結合到一起。最重要的是,康頓決定一改以往傳記片多愁善感的慣例,轉而打造更有活力的情節。金賽曾經將揭示人們過去的性訪談形容為「棱鏡」,康頓也力圖以棱鏡的方式打造本片,來反映出一個男人的方方面面和人類社會性態度的轉變。
「對我來說,金賽最非凡的才能在於他能讓訪談對象敞開心扉,講述出生活中最隱私的一面,」康頓說,「所以我想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用金賽的訪談技巧袒露他自己的人生。」
當製片人蓋爾·穆特魯克斯看到康頓完成的劇本初稿時,非常驚訝他能將如此復雜的人生化作緊湊而有趣的故事。穆特魯克斯曾經參與《幕後謊言》和《忠奸人》的拍攝,所以深知將真實生活改編成電影的獨特方法。她說:「比爾的劇本用毫無偏見的方法來呈現一個深切影響美國文化的人,我很喜歡這樣。劇本的罕見和珍貴之處在於對金賽和他的作品沒有任何評判,而只是呈現他的生活以及他周遭發生的事情,去讓觀眾逐漸認識金賽和他對世界的影響。」
關於主演
當比爾·康頓創作本片劇本時,腦海中就一直浮現著扮演金賽的最佳人選--連姆·尼森。康頓說:「連姆天生具有著領袖的氣質,不過他是個文雅的巨人,具備演繹人物復雜內心生活的非凡能力。」
連姆·尼森知道扮演金賽是個不小的挑戰,但金賽和劇本對他的吸引讓他不願錯過這個角色,他說:「影片既沒有將金賽變成聖人,也沒避開爭議,而是將金賽作為一個復雜的個體。他的意志力令人難以置信,他有著強烈的道德感,特別是專注的程度足以最終改變社會。」
簽約出演本片之後,尼森收到一大箱資料,那是康頓花費5年時間的研究成果。尼森說:「有太多的資料需要去閱讀、分類和消化吸收,不過這很有幫助。」同康頓一樣,尼森見到了一些金賽的同事,以期了解金賽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表情、動作和習慣。不過,要成功塑造人物,最重要的就是形神兼備。
尼森說:「我們努力模仿他的發型,他的頭發就像直立的麥田一樣,雖然很難解釋,但我覺得這發型很美。還有他年幼時曾患過佝僂病,會導致脊柱彎曲,所以我必須學會這種姿勢。」
除了金賽獨特的個性之外,尼森還在劇本中發現了非同尋常的愛情故事:「金賽夫婦與眾不同的婚姻持續了35年,盡管被重重爭議所包圍,但他們依然深愛著對方,他們的穩固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而且還成功培養了三個出色的孩子。」
本片是連姆·尼森同勞拉·琳妮的第三次合作,在此之前,兩人曾共同出演百老匯劇目《激情年代》和喜劇片《真愛至上》,兩人駕輕就熟的合作無疑有助於表現金賽和克拉拉之間親密默契的關系。
勞拉·琳妮非常看好影片的主題,她說:「金賽和他的工作非常有趣,造成的沖擊也非同小可,我想不管你對金賽持何種態度,都會承認他的成果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巨大影響。」金賽的妻子克拉拉是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顯然站在時代前沿,琳妮對此深深著迷。在琳妮看來,克拉拉和金賽
一樣,都是不同尋常和有思想、有才氣的人。不過,關於克拉拉的文字記載非常有限,於是琳妮有機會從自己的想法出發塑造角色。
「我能得到的主要信息是克拉拉是個心胸寬廣的女人,她深愛著金賽,」琳妮說,「不過我開始意識到,克拉拉對情愛和性愛的話題很感興趣。她會問金賽,愛和性是如何融合到一起?你是如何將性與愛分開?在金賽的男人旅程中,克拉拉扮演著重要角色。」
D. 電影的逼真性
的。」為此,他的立論是:「攝影的美學特性在於揭示真實。」他說,「攝影機的鏡頭擺脫了我們對客體的習慣看法和偏見,清除了我的感覺蒙在客體上的精神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的眷戀。」
從以上克拉考爾和巴贊兩位電影理論家對電影本性的認識來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他們都把照相本性,即通過攝影機的鏡頭能夠逼真地反映物質世界的現實當做是電影的本性。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常容易把逼真性和真實性混為一談。能夠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逼真性,是科學的概念,是電影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屬性;而真實性則是藝術上的概念,常指藝術創作上的追求或欲達到的目的。
E. 研究電影應研究電影的哪方面,也就是如何研究電影研究性學習要,拜託了
研究電影的畫面吧。。。視聽語言課就是研究電影的 就是分析它的畫面。。。
F. 性教育片老版新婚學校
怎樣過性生沆
G. 電影理論的本體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勃興使電影理論空氣為之一變。以法國的A.巴贊和美國的S.克拉考爾為代表的紀錄派理論從50年代起取得了堪與蒙太奇理論相頡頏的地位。
巴贊首先是一位影評家,但他的影評文章超出了實踐的性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他留下的大量電影論文被編選成 4卷集《電影是什麼?》。
巴贊的電影影像本體論和長鏡頭理論(或稱場面調度理論),是他的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
電影本體論力求證明電影的「本體」實質,電影和存在、電影和現實的聯系。持有本體論觀點的重要代表人物除巴贊和克拉考爾外,還有美國的O.帕諾夫斯基和S.卡維爾等,但其中以巴贊和克拉考爾的理論體系為最完整、最有影響。
巴贊認為,電影本質上是「真實的藝術」。他在選集的序言中指出:「我們必將從照相影像開始,它是最後的綜合體的基本元素,然後以此為起點,簡略地提出一種關於電影語言的(哪怕算不上理論,也至少是)分析,其立論基礎是假定它具有內在的真實性。」
巴贊論證說,照相術的發明使人類長期以來企圖創造出一個符合現實原貌、而時間上獨立自存的理想世界的願望得到了實現。因此,從繪畫過渡到照相術時,最本質的現象是心理因素,它完全滿足了把人排除在外、單靠機械的復制來製造幻象的願望;人們終於獲得了一門「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的藝術。以照相術為基礎的「電影這個概念與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是等同的,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巴贊從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找到本體論理論的最好實踐例證,指出藝術家真實地再現現實並不等於放棄自己的創造任務。因為傳達關於人和社會的實況並不比傳達主觀視像更容易些:「藝術中的『寫實主義』形式向來都首先是具有深刻『審美意義』的形式。……在藝術中,現實如同想像一樣,是藝術家獨有的財富,而把現實的具體內容體現在文學或電影作品之中,並不比體現想像的最離奇的夢幻更容易些。」
在電影本體論的基礎上,巴贊構築起他的長鏡頭理論大廈。這一理論的兩個中心論點是:①反對蒙太奇至上論。②強調現實的多義性。
巴贊激烈地反對愛森斯坦等人的蒙太奇理論。他指出,電影從蒙太奇開始才成為一門藝術的名言,曾暫時起過積極作用,但它的效能已經發揮殆盡。蒙太奇是文學性的和最反電影的手段。電影的特性就其純粹狀態而言,相反地正在於攝影上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但是他並不絕對反對使用蒙太奇,而認為蒙太奇在電影中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是必要的:創造必要的不真實性。這是因為電影的一部分功能是使觀眾享受幻想的樂趣,如果太真實,就完全排除了幻覺。因此,他覺得可以提出下述原則作為美學的規律:在必須同時表現動作中兩個或若干因素才能闡明一個事件的實質的情況下,運用蒙太奇是不能容許的;一旦動作的意義不再取決於形體上的接近,運用蒙太奇的權利便告恢復。巴贊的蒙太奇界限論是以現實的多義性為依據的。他指出,現實是多義的,而蒙太奇從根本上反對多義性,這是由它的本性決定的。
巴贊強調現實的多義性是為了要求影片創作者通過選擇來突出事件的含義。他認為,電影敘事單元不是鏡頭,而是事件,這是具體現實的片斷,而現實本身是多面的、多義的,一個事件的確切含義是在悟出它與另一些事件之間的聯系後才能逆推出來。他還認為,雖然電影確實大抵只能從外部把握它的對象,但是它有千百種手段去處理客體的表象,能清除所有模糊的含義,使事物表象成為反映一種單一的內心現實的符號;銀幕形像存在的前提是情感與情感的外部表現之間具有必要的、明確的因果關系。
巴贊認為,從多義的現實事物中「悟出」其「確切的含義」的人,應當是觀眾。而要做到這一點,觀眾在看電影時就必須對畫面的內容有選擇的權利。只有不被剪斷的景深鏡頭才能給予觀眾這一權利。巴贊以O.威爾斯的影片為例,指出,這位導演在《公民凱恩》里用景深鏡頭來刺激觀眾,這種技巧迫使觀眾去使用他們自由的注意力,同時也使他們覺察到事實的多重矛盾,這就使其景深鏡頭具有三重的真實,即本體論的真實、戲劇的真實和心理的真實。他稱贊《安倍遜大族》,認為其鏡頭段落絕不是僅僅消極地拍下同一場景中的動作,它拒絕分割事件,拒絕按空間分解劇情發生的地點,這是一種積極的手法,其效果比經典的分鏡頭可能產生的效果更要好得多。
S.克拉考爾是另一位原為德籍的美國電影學者。他採納了巴贊的理論前提,根據自己40多年的「觀影經驗」,寫出了《電影的本性》(1960),把紀錄派理論發揮到了極至。
克拉考爾說,他的電影理論是一種「實體的美學」,而不是形式的美學。他關心的是內容。他的立論基礎是:「電影按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樣,跟我們的周圍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紀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
和巴贊一樣,克拉考爾也拋開了傳統的藝術觀念來看待電影,但比巴贊走得更遠。他斷言說,傳統藝術觀念「並不、也不能適用於真正『電影化』的影片」,因為傳統的藝術是「從上層到基礎」,即從思想意圖出發來消化物質現實材料,而唯獨電影是「從基礎到上層」,即從對物質現實的如實反映開始,最後走向某個問題或信念。因此,「如果電影是一門藝術,那麼它便是一門不同於尋常的藝術」,「是唯一能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的藝術。」
克拉考爾的理論目的是通過對各類電影的審查,找出一條最符合電影本性的發展電影的路線為此,他詳盡地分析了電影的材料與方法,摒斥了一切「非電影化」的形式和內容。樹立起他的「電影化的」標准,最後在人類活動的總的背景上論證了電影的規律和可能性。
克拉考爾用「物質現實的復原」來概括他的「電影化」的概念。為了達到「復原」的目的,他只允許電影發揮「紀錄」和「揭示」兩種功能,而排斥一切經過藝術家設計的、有明確思想意圖的、在故事結構上有頭有尾的影片。即使是純視聽形式的實驗影片也在受排斥之列,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影片固然傾向於避免講述故事,但它們在這樣做時卻很少考慮電影手段的近親性,忽視攝影機面前的現實;它們廢除了故事的原則,只是為了樹立藝術的原則,在這次「革命」中也許藝術得到了好處。電影則一無所得。
在克拉考爾看來,最「電影化」的形式和內容是「找到的故事和插曲」。所謂「找到的故事」有3個特徵:①它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構想出來的;②它是自然素材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元素,很少有可能發展成一個獨立自在的整體;③它能再現出我們周圍世界中一些典型的偶然事件,使其通過攝影機的揭示而從生活流中實現出來,繼而又消失在生活流中。
克拉考爾深深意識到,他給電影規定的嚴格的價值標准必然會遭到反駁,因為他對一切「非電影化」的題材的排斥,除了依靠他自己對電影的獨特信念和熱情外,無法在電影理論范圍內找到任何根據。於是他便轉而在人類思想和活動的變遷這一更為廣闊的背景中論證他的電影功能論。克拉考爾認為,看電影的意義在於使現代人有可能經驗物質現實,把注意力從內心世界轉移到生活的外部現象上來。現代人非常需要這個「轉移」,因為他們患了「思想空虛症」和「認識抽象症」。他認為,人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之間的關系在過去3或4個世紀中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有兩個變化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一是共同的信仰漸失人心,一是科學的威信穩定上升。由於現代人不再有共同的信仰,他們對理性的作用發生了懷疑,趨向於反理性主義;另一方面,科學的發達導致人們「把現實現象數學化」,把事物的具體的物質內容化為抽象的認識。這兩者最後使觀代人成為對觀實漠不關心的「孤獨的人群」。唯有電影才有可能幫助人們「通過攝影機來經驗這個世界」,使它從冬眠狀態中、從虛假的不存在狀態中徹底恢復活力。
J.米特里 在對電影進行整體性研究的最新一位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電影教授 J.米特里。他的兩卷本著作《電影的美學和心理學》出版於1963年。其中廣泛地論述了50年來電影理論所涉及的一切問題,評述了多種不同的論點,有明顯的綜合性質。根據法國電影研究家C.麥茨的概括,米特里在他的著作中主要論述了10大問題:①現代電影;②主觀鏡頭;③電影中的有聲語言;④電影音樂;⑤電影中的彩色;⑥純「視聽」影片;⑦電影對戲劇程式的逐漸擯棄;⑧電影與戲劇;⑨電影與小說;⑩隱喻、象徵、語言。
米特里的綜合性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對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蒙太奇理論和以巴贊為代表的本體論理論進行批判性的調和。他對影片作了歷史性分類,即「蒙太奇」影片和「時空連續拍攝」影片,認為這是電影表現手段的兩大形態,但不是水火難容的。指出這兩種美學的對立只是強調了在電影手法上存在著兩種形式的差別。一種形式在電影中相當於詩的語言,另一種形式相當於小說的語言。顯然,兩者遵循的原則是不同的。不論小說家要說什麼,總是躲在主人公身後,隱藏在表面的真實性之後,他的一切努力就是旨在創造或再創造這種真實性。詩人則不然,他直接表達思想,他和事實一起,而不只是通過事實來說話。米特里更傾向於蒙太奇理論。他說:「我們首先要反對一種傾向,這種傾向為了捕捉住『真正』的現實,想把電影變成一種純粹紀實的手段,一種紀錄行為的機器。在一定程度上,電影是紀實的,但幸而它並不完全如此,因為它存在的條件絕對不讓它這樣。當電影純粹紀實時,它必然損害藝術。」他批評巴贊在反對蒙太奇理論時「似乎總是選擇壞影片中一些表現手法加以攻擊和貶斥」,「這種做法導致他把表現方法的應用不當歸罪??需的。但他反對「把蒙太奇效果視為電影表現形式的核心。」「把它視為一般美學的基礎,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表達個人風格的手段」。他指責了愛森斯坦早期著作中的「雜耍蒙太奇」理論,強烈反對把蒙太奇手法同語言進行類比。他認為電影中的每一個抽象意義都必須植根於我們的真實感覺,想要利用蒙太奇來擔負語言的工作以傳達抽象的概念,那是對電影媒介的誤用。為此,他詳細列出了各種不同的蒙太奇,指出哪些是合適的,哪些是有違於電影的本質的。
電影理論中的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的最新發展形態是結構主義-符號學的電影研究。這種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興?麥茨認為,在米特里之後,電影理論應當進入「第二時期」,從全面的、概括性的研究轉入精確的、科學性的局部的研究,即建立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
在電影研究中把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相提並論,一是因為,一些結構主義者,如麥茨、 P.沃倫、 B.尼柯斯、U.艾柯和克莉思托娃等,本人就是符號學家,他們的工作主要就是對電影作符號式的分析;二是因為一般性的符號學研究中往往摻雜一些結構主義哲學的因素。
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電影作一般的理論研究,力圖給電影建立科學的基礎;二是運用這個科學對具體影片進行結構主義式的「讀解」分析。麥茨的著作《論電影中意義的顯現》(卷1,1968;卷2,1972)和《語言和電影》(1971)等是最有代表性的。
麥茨把電影研究分為兩種,一是廣義的電影研究,這包括電影和其他活動之間的關系、可能產生的所有問題,如技術、工業組織、電影檢查、觀眾反應、明星崇拜等。廣義的電影是社會學、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二是狹義的電影研究,僅指電影本身,不涉及影片製作的復雜程序和電影引起的種種現象。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即只限於對電影動力的內在研究,是一種「尋求意義的科學」,即研究電影如何將其內含的意義傳達給觀眾,並為這種傳達制定一個清楚的模式,找出構成電影經驗的規律。
麥茨認為,電影的核心是「意義的顯現」,即「經由符號系統來理解影片所傳達的信息的人為過程」。電影的「意義的顯現」的特性決定於電影的獨特的「表現材料」。它既非現實本身,也非蒙太奇,而是「 5個材料頻道」:①多樣的活動攝影影像;②我們在銀幕之外看到的一切文字資料;③錄下的語言;④錄下的音樂;⑤錄下的噪音和音響效果。電影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任務就是分析這些「材料頻道」的「混合的意義」。
麥茨反對把電影說成一種語言,他否認電影有任何「文法」可言,但他贊成用語言學的原理來研究電影,並採用了一系列語言學的術語,如「符碼」、「信息」、「系統」、「符體」、「並列組合」等,其中最關鍵的術語是「符碼」,它是符號學的主要研究手段所謂「符碼」並不存在於電影中,它是信息據以傳達的邏輯關系,是符號學者研究了一系列影片後將影片中起作用的規則加以歸納整理編造而成的。所以「符碼」是「表現材料」發生意義、發出信息的邏輯形式。符號學就是根據編出的「符碼」(表演、燈光、走位、攝影機運動)還原影片中的信息的。
麥茨認為「符碼」有 3個基本特性:一是「獨特程度」,如「平行蒙太奇」是電影的獨特「符碼」,為其他藝術所不可能有。二是「不同的普遍性層次」,如全景鏡頭屬最普遍層次,但西部片中的牛仔褲、西部景物屬特殊層次。三是「會下降為次符碼」。「次符碼」是對「符碼」的一種用法。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影片里,「獨特符碼」和「普遍符碼」都會有不同的用法。根據這一解釋,電影結構主義-符號學作為一般性理論研究就要分析每個「符碼」的「獨特程度」、「普遍程度」和「符碼」間的相互作用;當用於對具體影片的「讀解」分析時,則要指出無數「符碼」在作品中系統地安排和交結的情況。因此,麥茨說:「電影是所有符碼加上其次符碼的總和」,這個「總和」能從電影的「表現材料」中製造出「意義的顯現」,電影理論就是贊成某些「符碼」而反對其他「符碼」的「檢查制度」。而電影史就是由過去採用過的「次符碼」組成的。
H. 要寫一篇電影研究方面的論文,誰能給個網址或什麼建議嗎謝謝
《英美電影》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美電影在英文教學中的優勢和特點,並闡明了英美電影在大學英文教學中的作用。作為英文語言文化的有效導入途徑,它們在英文課堂中的運用,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英美電影 英文教學 導入
一、引言
「語言必須在情景中呈現和練習」——這是英國語言學家Palmer等提出的情景教學法的主體特徵。它強調在英文學習中,必須通過真實的交際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語言使用不能離開一定的社會情景。因此,用英文電影輔助英文教學,不僅保證了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的真實性,而且還生動地把文化知識、社交技巧、商業策略等展示出來,促使學生在跨文化的意識中培養語感,提高英文聽說能力,拓展自己的交際視野。
二、英文影視教學的可行性與優越性
電影通常被稱作「第七種藝術」,兼容著其他藝術的知識含量和文化彈性。它在視覺和聽覺背景下所傳遞的文化信息不容忽視。研究顯示,在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影視教學正成為一種主要的教學輔助手段。
Herron,Hanley和Cole(1995)的研究發現:帶有描述性畫面的電影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聽力有極大幫助。在同等聽力材料下,那些在課堂上觀看電影的學生,比以聲音為媒介來提高聽力的學生理解力更好,尤其是當電影中的對白配以誇張的動作,或者電影與相關的圖片和背景性文字結合運用的時候。這表明電影蘊含的視覺信息越豐富,學生聽覺能力就越高。而且,由於影視語言的外延性與內涵性處於一種常在的關系之中,它的所指和能指信息就為言語活動對象提供了一定的場景與語境,增強了感性認識。
影視教學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能擺脫母語羈絆,調動學習者眼、耳、口、大腦甚至整個身心做出反應的立體式學習語境。影片中的信息通過視覺、聽覺、話語動覺的一連串運作,傳輸給大腦中樞,建立起信號聯系,在此基礎上提高了語言能力。那些在觀賞中定格在記憶里的電影對白,一旦和現實生活中的某一生活場景相吻合,就會誘發大腦迅速做出反應和加速記憶,形成語言深化後的語感。
由此可見以電影作為英文教學輔助手段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三、英文影視教學中交互作用的發揮
英美電影課不是教師放映、學生觀看的單向學習過程,而是教師、學生、活動、設備相互作用,構成網路狀的交互教學過程。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選取適當和系統的視聽材料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這種交互作用,豐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1.教師與設備的交互
英美課上教師面對兩個對象,一是學生,一是設備。教師與設備構成操作與被操作關系,合理的操作設計取決於充分的備課工作。教師針對教材認真備課並熟悉設備,從而保證課堂上教材播放與師生討論穿插銜接合理,播放時段劃分控製得當,操作熟練。教師在向學生提供自然習得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應利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將生詞、難點、背景介紹和練習題做成幻燈片或機上操作文件,並將其合理編插到教學程序中,以便利教師講解和學生理解。
2.教師與學生的交互
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學習的過程。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是正確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作用,處理好相互關系。在英文電影課上由於一些心理因素,如對所學語言有畏難心理、缺乏自信,再加上學習時需要多感官共同運作,學生常處於緊張的學習狀態。克拉申在其情感過渡假說中認為這些不良因素會產生屏蔽效應,阻擋信息的輸入,影響正確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平等、和藹、親切的態度,教師的鼓勵和引導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促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影片播放前,教師應進行內容簡介,引導學生關注焦點,調動參與積極性,並將人物形象和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要求學生猜測或描述角色的職業、個性、相互間的關系等。播放中穿插相應指導、答疑。觀畢以問答形式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與學生共同討論重點內容。
3.學生與教材的交互
英美電影課上學生與教材是輸入與被輸入的關系,根據輸入假說,語言學習首先要保證輸入是可理解性輸入才能產生效果,輸入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要稍高於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讓其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進步。在視聽中,學生進入了一個真實的英文交際環境,要積極聆聽,並努力理解說話人的感受,感知和接受不同文化風俗與角色共鳴。對一些經典的、簡練的對白還需仔細研讀,模仿地道的音調,學習正確的語用表達。
4.學生與學生的交互
英美電影課豐富多彩的內容輸入必然會引起接收者豐富的聯想和感受。教師要適時激發學生參與的慾望,積極引導他們表達出對片中人物、內容、情節、寓意的感受,與學生共同探討片中語詞句運用精彩之處和西方文化在語言交際中的體現。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就播放的某些內容,交流彼此的看法、感受,以訓練學生表達流暢、用詞准確、靈活應變等能力。
四、英美電影在大學英文教學中的運用
下文以《阿甘正傳》為例,探討英文原聲電影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方面的效果。
1.最大限度提高學習興趣
影片創造了輕松的英文學習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習趣味性,從而使學生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研究表明第二語言的學習效果和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要在最大限度上減少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消極態度,而電影恰恰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輕松的氛圍。片中男主人公的生活有一段就在大學校園里度過,與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因此他們很感興趣,加上該片的語言純正、發音標准,學生不由自主產生了學習動力,進入了最佳學習狀態,個個聚精會神。
2.全方位促進語言輸入
影片有益於學生聽力能力的提高,促進地道的、口語化的英文的輸入。放映前教師可講解一下影片中的語言難點和要點。放映時,學生會著重注意這些語言點,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和應用。這部影片中有很多典型的英文口語範例,如:Lifewas like a box of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goingtoget.生活就像不知道下一塊會吃到什麼味的巧克力一樣,只能順其自然。We'regonnagetyou!我們會抓住你的。I can run likethewind blows.我可以跑得象風一樣快。這些句子很簡單,但都是生活中典型的口語,學生通過大量的聽力訓練,不僅加深了聽力理解,而且促進了真實、鮮活的語言的導入,有助於他們適應真實的語言環境。
3.有效導入英文國家文化
影片有助於學生對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電影是一面鏡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反映。它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些突出的社會問題。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學生加深了對美國文化的認識。例如阿甘在描述珍妮父親時用到了Kissin,and touchin,herand her sisters.似乎他是個慈愛的好父親,可後來珍妮卻離開了他。這里很多同學看的有些迷惑,其實阿甘那時作為一個孩子,也只能理解到這一步。這里實際暗指珍妮父親對她們姐妹的性虐待。大家可以從她父親的酒瓶、她破爛的衣服看出珍妮所受的非人的對待。所以她才想變成一隻鳥飛走。童年的陰影直接決定了珍妮在以後人生中安全感的缺乏以及對生命的不負責任。深愛她的阿甘多次受到她言語的傷害,她只是把阿甘當做一個傻子,竟然在阿甘表達對她的愛時指責阿甘不懂什麼是愛。經過多年的挫折後,阿甘無數次的包容和幫助才讓她看清誰是可以永遠依靠的人。影片中後來珍妮拿石塊猛砸她父親的老房子的鏡頭使觀眾充分體會到苦命的童年給她帶來的傷害之深。而這也是美國乃至整個人類的悲哀。
欣賞完影片後,師生可一起剖析一下這些社會問題的現狀和起源。教師可以從兒童虐待的概念入手,通過數據陳述該現象在美國存在的廣泛性,進而透視其存在的個人、社會及文化根源,最後延展到兒童虐待給孩子造成的身體和精神傷害。這些深入分析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美國。這種教學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難以達到的。
4.趁勢強化語言輸出
影片放映後寫影評可以有效提高寫作能力。觀看完此片後,教師可布置學生寫觀後感。學生的寫作熱情會非常高,從不同視角度抒發自己的感受。比如有的同學由衷欽佩阿甘的美德:誠實、守信、認真、勇敢和珍視感情,而有些同學針對珍妮和阿甘的愛情展開討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影視教學是英文課堂教學多元化的有效嘗試。它不僅在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聽力理解,而且還促使學生去充分了解英文世界裡的風俗民情和人生百態,提高了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起到了寓教於樂的課堂教學效果。但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習英文並不能僅僅依賴於電影本身所傳遞的信息,還要藉助於學生主體的動機和興趣,把語言的輸入、輸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全面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和交際技能。教學實踐證明,通過英美優秀影片導入英文語言和文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應對之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學習。
I. 你好,能分享一下韓國電影性的研究嗎
迅雷上有自己下去
J. 什麼是電影研究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類型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對於電影製作者而言,類型框架提供了一個生產決策的樣板,類型的相對穩定推動了片廠生產的標准化。"類型熟悉度"能夠減輕拍片的風險性,考察世紀之交十年(1991—2000)間發行的好萊塢電影我們會發現:熟悉度越高的類型電影(如劇情片和喜劇片),明星力量與批評家的評論效應對於票房的影響就越小;相反,熟悉度越低的類型電影(如科幻片和外語片),越強的明星力量與越正面的評論對於票房的影響就越積極。
同時,基於文化產品的快速廢棄,為了確保重復消費,類型需要革新。因此在一個"消費者需要熟悉度來理解他們所看但是又需要享受新奇"的電影工業中,類型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這些年來缺乏好萊塢電影類型趨勢的分析。
電影研究產生了大量類型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的演變,但是沒有提供一種對電影類型的頻率與流行度的短期及長期趨勢的統計學概覽。電影工業內部對於類型趨勢的經濟學研究也是極少的,盡管許多國家電影局對類型與票房收入都做了數據收集。
關於當代好萊塢電影製作的兩項研究,曾經分析了1967—2006年四十年間美國票房前二十名的不同類型的出現頻率。研究發現:最常出現的五種類型是動作、冒險、喜劇、驚悚和劇情片。但是在研究時段以外,劇情片從1967—1971年間出現頻率最高的類型衰落為2002—2004年間出現頻率最低的類型;西部片、戰爭片、音樂片、浪漫喜劇的出現頻率也在下降;與此同時,科幻片與動畫片廣為流行。
本研究在票房趨勢上將著重參考的一項研究,是尼克·雷德芬引入統計學分析的《美國電影票房的類型趨勢(1991—2010)》,對二十年間每年美國票房收入前五十名所做的樣本分析,這是目前類型研究中非常匱乏的一種實證研究。聚焦在不同類型出現的頻率及排名、不同類型的票房收入與發行模式以及好萊塢大片廠的發行規律等。旨在考察新世紀美國最賣座影片的類型趨勢,類型如何塑造了美國電影市場,尤其是不同類型問鼎票房榜的頻率;通過考察票房排名的趨勢,來確定特定類型上升或下降的模式。
5. 喜劇片在票房前五十名中的數量有小幅回落,在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比例也持續保持在50%以下,但是在票房前十名中的比例急劇下降,從14%降至7%。因此,進入票房前十名的喜劇片比例也減半,在2005—2010年六年間這一下降趨勢更為顯著:2006年之前,喜劇片只有一年未能進入票房前十名;但是2006年之後,五年有四年沒有一部喜劇片進入票房前十名。因此,我們可以說此類電影數量還像以前一樣多,但是在票房榜上下降。
6.恐怖片沒有特定趨勢,大部分歸因於它們在票房前五十名上出現的頻率低。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恐怖片數量下降了一半,由1991—2000年間的14部降至2001—2010年間的7部。電影數量保持穩定,但是這一類型自2005年起就沒有一部電影進入票房前二十五名。很少有恐怖片進入票房前十名,1000部樣本中只有4部。
7.浪漫愛情片在美國票房榜上的數量也很少,二十年間只有11部進入票房前十名,包括《泰坦尼克號》。11部電影中,7部是2001年前上映的,4部是2001年後上映的;2000—2010年間十年有六年沒有浪漫愛情片進入票房前十名。
8."其他"由四種不同類型組成,因此對於言說這些電影在票房榜上的趨勢意義不大。但是《拯救大兵瑞恩》在1998年高居美國票房榜首;《珍珠港》在2001年票房排名第七;《芝加哥》在2002年票房排名第十。除此之外,沒有影片進入票房前十名;這一類進入票房前二十五名的頻率也很低。9.狹窄類型主導了美國票房。
進入每年票房榜的數量是明顯的,進入1000部電影的票房前二十名的數量也如此。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中有8部奇幻/科幻類型,而許多其他電影也有很強的奇幻或科幻元素:如《怪物史瑞克2》《阿拉丁》《聖誕怪傑》被歸類在家庭電影,但是明顯也可被視為奇幻電影,許多動作/冒險電影如《蜘蛛俠》《黑暗騎士》等也有很強的科幻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