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的結局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中得到哈薩克著名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及其家人救助。還遇到了和自己女兒年齡相仿的小女孩卡麗婭,度過生命中最後一段歲月。
② 盤點哈薩克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哈薩克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路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③ 我童年時天空電影里的生人翁是誰
主人翁是哈薩克第一任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
《我童年的天空》(哈薩克語:Балалықшағымныңаспаны,俄語:Небомоегодетства),也譯作童年的天空,是一部哈薩克電影。影片於2010年1月26日在哈薩克阿拉木圖開機,原本打算在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70歲壽辰時公映。
(3)哈薩克電影音樂家擴展閱讀:
《我童年的天空》講述的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童年與青年時代的生活。童年的納扎爾巴耶夫名叫「蘇丹」,是一名少先隊員,夢想成為一名飛行員。
少年的蘇丹是個學習優異的學生,放學後常常幫助家裡干農活。農里有一公頃土地,只種甜菜,收獲的時候要上交到農庄,一車的甜菜只換來25公斤的白糖。
在他中學畢業時,他考上了基輔民用航空艦隊學院(今基輔航天大學)。他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家裡人,回到家卻發現,父親辛苦種的果樹都砍倒了。原來,莫斯科下了命令,除了家裡一棵果樹外,其餘的樹都要繳稅。父親氣不過,全砍倒了,這樣就不用繳稅了。
長輩們對蘇丹去外地上大學的事看法不一,但大多數都希望他留在家鄉照顧父母、學習一些技術。他遵從了父輩的教誨,決定從自己的家鄉做起,放棄了他的飛行員夢想,因為他認為,得不到父母及長輩祝福的事業是干不好的,這是家鄉的傳統,這也是那一代人引以自豪的事。
「我想起兒時我的父親嫁接不同品種的果樹枝到一棵樹上,讓一棵樹上同時結出蘋果、梨、櫻桃和杏子。就像我們的村莊切莫爾甘,許多不同信仰的人們和諧的生活在一起。」蘇丹這樣說。然而,命運讓他走上了從政的道路。
④ 求類似 放牛班的春天 的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為劇情/音樂類型的電影,相同類型的電影如下:
1、劇情/音樂——《海上鋼琴師》是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片,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上映。
2、劇情/音樂——《波西米亞狂想曲》由拉米·馬雷克主演,於2018年11月2日在美國上映,2019年3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皇後樂隊從偶然成軍到確立風格,再到大放異彩的經歷。
3、劇情/音樂——《音樂家》是由北京閃亮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哈薩克國家電影集團出品的歷史劇情片,由中國維吾爾族導演西爾扎提·亞合甫執導,胡軍、別里克·艾特占諾夫聯袂主演。該片於2019年5月1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4、劇情/音樂——《我們都是木頭人 》是長久允執導的劇情片,由二宮慶多、水野哲志、奧村門土、中島塞娜等主演,於2019年6月14日在日本上映。
5、劇情/音樂——《瑪琪,瑪雅,米婭》是Stephen Loveridge執導,M.I.A主演的音樂傳記電影,該片於2018年出品。
⑤ 盤點哈薩克電影大全,【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哈薩克電影大全,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路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⑥ 哈薩克族有那些歌手
葉爾肯別克,布爾津唯一傳承已故哈薩克族音樂家白山布·杜南拜歌曲的人
⑦ 冼星海的故事,短點,不是生平簡介
除了《黃河大合唱》,你對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相信大部分網友遇到這個問題,能夠回想起來的只有冼星海「人民音樂家」的稱號以及歷史課本上的那張因多次出現在學生時代視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對他所知甚少,他是我們心中的傳奇人物,我們卻不了解他的傳奇。
像冼星海這樣曾經在戰火年代鼓勵了一代人,卻漸漸被習慣快節奏的現代人遺忘,慢慢地變成歷史課本上固有「名詞」的偉人很多。但小編一直覺得,他們不應該被遺忘,在影視作品深入大眾生活的年代,更應該有屬於他們的傳奇。
很慶幸,在2019年,一部根據冼星海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家》橫空出世,給了我們深入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傳奇音樂家的機會。
這部電影由中哈合拍,胡軍、袁泉以及多位哈薩克本土演員共同出演,無論是演員演技、思想傳遞還是人物情感的細膩表達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極高劇情片,也是部讓觀眾從頭哭到尾的催淚之作。
《音樂家》的取材視角很獨特,它既沒有選擇冼星海在延安時期創作出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的高光時期,也沒有展現他由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樂家成長的艱辛歷史,而是把時間放在了他人生最後一段旅途:阿拉木圖。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傳奇的一生中看起來很「平凡」,可以簡單地概括:
「1940年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因蘇德戰爭爆發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的人生資料里佔比不高,但客死他鄉足已透露其中濃烈的傷感,是國與家之傷。《音樂家》向我們描繪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後幾年中對祖國、家人的思念,讓我們看到戰火年代一個偉大音樂家的不朽靈魂。
戰爭的殘酷,傳奇音樂家就這樣「潦草」的離開
即使對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像出這家位音樂家的一生有多麼傳奇。音樂上的輝煌創作,他的作品鼓勵了中華兒女面對敵人抗爭激情,他的一生應該是輝煌的。但在我們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結局。
但冼星海遠赴蘇聯執行任務的第二年,便因當地戰爭爆發被迫轉移至阿拉木圖,原本他打算從新疆轉回國內,但異國他鄉、持續不斷的戰火、過期的證件讓他不得不羈留當地。
戰爭年代以及外國人的身份讓他的生活舉步維艱,還好受到當地音樂家拜卡莫夫的照顧獲得院劇樂團工作,並安排他暫居在姐姐家中。但當地人的生活同樣很艱難,為了生活,冼星海典賣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國的那一天。但戰爭年代對人們太殘酷,圓滿大結局並沒有出現,直到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他都沒能回到祖國。
離行前他對妻子錢韻玲說:半年之後我就能回來。
但這個半年卻成了一生,戰爭年代從來沒有仁慈,偉大的音樂家凄涼地離開,實在太讓人惋惜。
本片導演對戰爭的毀滅性刻畫很恰當,影片開局便有一場「觸感」強烈的情節。剛到達阿拉木圖的冼星海遇到當地火車站被敵軍攻擊,曾經在車上與他交流過的小男孩在雜亂的人群中無助地等待母親的救援,當時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親外,還有冼星海。
但最終編劇並沒有製造「動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離洗星幾步之遙的地方,幼小的遺體與母親的哀鳴深深的沖擊著他的視線。戰爭有多殘酷他知道,觀眾也知道,但當這份殘酷赤裸裸地發生在我們面前時,是沖擊骨髓的疼痛。
編劇沒有選擇讓冼星海發揮「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讓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為這就是戰爭年代。也是這場戲開啟了催淚時刻,現場的觀眾都明白,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異國他鄉,拋不開的是對祖國、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靈魂
在阿拉木圖的歲月里,冼星海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思念妻女。但戰爭年代,回國的路太難了,他只能在遙遠異國,用音樂表達對家的懷念。而冼星海的家國精神,在《音樂家》中通過三個詞彙來表達:國、家、根。
離開祖國,就像大樹沒有了根,整個人都充滿對故土的思念,何況國家需要他。當時的中國也處於戰火之爭,他本來是要用自己的音樂才華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人的抗戰精神,而不是在異國他鄉平淡地生活。
當地人問他「你是因為中國在打仗才來阿拉木圖的嗎?」,他詫異地急速否認這個猜測,因為他那麼渴望為中國人民脫離戰火貢獻一份力量。正是因為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國,但現實卻不給他機會。
「我的國家正在打仗,我卻被困在這里」,他第一次因為無法回國而萬念俱灰,那種愛國情懷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的,卻仍能被先輩們的精神感染,激發出濃烈的情懷。
在當地音樂家的鼓勵下,他創作了以哈薩克本土英雄為背景的音樂《阿曼該爾達》,鼓舞了當地人民。在人生中最後的日子裡,他沒有放棄創作,因為他堅信他的音樂,祖國一定能聽到。
除了表達冼星海的愛國精神,還著重刻畫了他對妻子錢韻玲以及女兒冼妮娜的思念。當延安分別的那一刻沒有想到這會是永別,當女兒一遍遍問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時,每個人都充滿希望。當哈薩克女孩阿麗婭問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兒時,他仍舊期待著重逢。
但最終每個人的願望都未實現,殘酷而悲涼。洗星海與妻女的遭遇,是戰爭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縮影,相信這也是導演藉由這位偉人的故事,剖析戰爭對普通家庭的傷害,讓我們珍惜和平的美好。
出色的演員,讓《音樂家》更加完美
《音樂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達上都很出色,但比較遺憾地是編劇沒有著重突出他的音樂作品,與《波西米亞狂想曲》全程「演唱會」式的聽覺享受相比,《音樂家》的音樂燃爆片段太少了。
全片只有兩場濃烈的音樂渲染情節,一個是阿拉木圖劇院演奏《阿曼該爾達》另一個則是冼星海最後音樂會上高燃的《黃河大合唱》。這樣的選擇可能與編劇想要更多表達人物經歷有關,但對於期待音樂的觀眾來說可能有些許遺憾。
但胡軍、袁泉填充了這份遺憾,甚至讓觀眾遺憾了對音樂的期待,他們的表演太細膩。
其實在觀影之前,小編其實對胡軍塑造冼星海有些擔心,因為他過於硬漢的外表實在與歷史課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遠。但當胡軍飾演的冼星海出現時,立刻將觀眾帶入到人物中去,他通過眼神表達,細節的掌控將這位音樂家的形象鮮活地展現在熒屏上,完全沒有違和感。
他亦很用心,所詮釋的冼星海與現代人觀念中的「藝術家」氣息相差很大,更貼近普通人,但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窮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樂求學之路上不乏有勤工儉學、打工維持學業等經歷,並不是一個追求「文藝范」的音樂人,而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
最後三場戲更加震撼,當時冼星海已經重病在身,當胡軍出現在鏡頭時如果不是人物所散發的氣質,小編甚至誤以為是新出場的角色,他幾乎瘦到脫相。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實力派演員的努力很讓人敬佩。
飾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貢獻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台詞很少,大多鏡頭都是需要眼神戲來表達人物的內心。從分別時的擔心到教女兒唱歌時的期待,再到最後與女兒互動時的堅定,幾乎袁泉的眼神與觀眾交匯時就難催發淚水。
而當觀眾快要因為劇情、演技遺忘冼星海作為音樂家的高光時刻,導演巧妙地選擇了我們最熟悉的《黃河大合唱》為結尾,用這場演出為冼星海的人生劃下句號。當這首音樂響起時,小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冼星海,永遠不會被遺忘。
來源
⑧ 胡軍的新片《音樂家》好看嗎
簡單點說吧,一群人一起看,可能不好看。單是一個人靜靜認真的看你會發現這是一部用心的電影。這種類似文藝的電影是需要靜心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