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斌的「《紅旗譜》三部曲」是:
1953年開始創作三卷本長篇小說《紅旗譜》,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譽為反映中國農民革命斗爭的史詩式作品,引起強烈反響,並被改編為話劇、電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記》,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煙圖》。
② 《紅旗譜》中朱老忠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是閃爍著奪目光彩的一個英雄,他的形象也是長篇小說園地中不多見的成功典型。
他是一個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革命性的新農民英雄形象,他急公好義,有膽有識,堅忍不拔,具有強烈的人性,在他的身上,體現了深廣的歷史內容。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里,他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好爽、正直、剛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傳統的農民英雄的性格特點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謀的斗爭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②朱老忠有一句口頭禪「出水才見兩腿泥」其中除了蘊有韌性精神之外,還有一種必勝的信念。
③小說在表現朱老忠韌性的同時,還表現了他敢於「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心腸:講義氣、重團結、救危扶困、舍己為人。為了支持好友嚴志和的兒子江濤去保定二師讀書,他不惜賣掉自己家的一頭耕牛;運濤參加革命後被捕入獄,嚴志和家遭到災難,朱老忠挺身而出,帶領江濤千里迢迢去濟南探監。
《紅旗譜》是1960年由凌子風導演的一部當時好評如潮、影響很大的電影作品。
③ 紅旗譜的介紹
《紅旗譜》是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由中央電視台、中視傳媒和天津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的紅色電視劇。該劇由桂雨清編劇,胡春桐、王寶坤執導,吳京安、巍子、陳筱諾、村裡等主演12。《紅旗譜》講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冀中平原農民不屈不撓、反抗壓迫的故事1。該劇於2004年9月12日中央一套黃金檔播出3。
④ 紅旗譜的內容簡介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還沒接觸過這本《紅旗譜》的時候,覺得這本書肯定特別的無聊,講的很老很老的一些事。《紅旗譜》這部書主要講了三代農民的不同斗爭道路及其命運的歷史性的變遷,深刻的描述了中國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尋找解放道路的的曲折歷程。其中,朱老鞏單槍匹馬,赤膊上陣,與惡霸地主馮蘭池斗爭結果卻家破人亡。朱老明最後也是傾家盪產而告終,朱老忠和嚴志和作為新的革命農民代表,他們吸取了教訓,在斗爭中找到了共產黨,終於走上了正確的斗爭道路。隨之,新一代的革命者也誕生了,他們在斗爭中逐漸成為了無產階級戰士。那個年代註定動盪不安,《紅旗譜》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和地域的基礎上,塑造了性格鮮明地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點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為醒目,他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初葉,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農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通過這部書,我也能學習到語文的一些知識,書中人物的形象鮮活,愛恨分明,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描寫刻畫生動的展現了北方農民的豪放粗獷的性格特點。
通過對這本書的了解,也讓我對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入黨有了更高的熱情,所以,我們應該多讀紅色經典,了解歷史,了解黨。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學習,培養自己堅忍不拔的個性,學會理解,學會忍耐,學會珍惜。緊緊擁護在黨的周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⑤ 《紅旗譜》故事簡介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鎖井鎮。大地主馮蘭池要砸掉48村防汛築堤集資購地48畝地的憑證——古銅鍾!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樹林中,見義勇為的朱老鞏揮著明晃晃的鍘刀,赤膊上陣保護古鍾,嚴老祥也揮斧助戰。
馮蘭池砸鍾難以得逞,他請來地主嚴老尚調虎離山,騙走了朱老鞏,砸毀了古鍾。朱老鞏悲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後,馮蘭池又想斬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兒,逼得他15歲的兒子朱小虎離鄉背井去闖關東。
1931年秋天,日本帝國主義悍然入侵中國東三省。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和敵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國人民,保定二師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學潮斗爭。江濤、張嘉慶站在斗爭的最前列。二師學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學校罷課,要求停止剿共,槍口對外。
省府宣布解散學校,開除了數十名學生,並派軍隊包圍了學校,形式十分嚴峻。為了突出敵人的包圍,朱老忠、嚴志和給保二師送來了米面。但敵人提前沖破了學生的防線,血腥鎮壓了保二師學潮,學生死傷多人,江濤被捕入獄,張嘉慶受傷被關進教會醫院。
嚴志和因二兒子又被捕入獄,悲痛欲絕,想跳河自殺。朱老忠鼓勵他要挺住,為孩子的報仇。學潮失敗的第二天,朱老忠裝扮成三輪車夫,從教會醫院救出了張嘉慶。
(5)電影紅旗譜朱秀娟圖片擴展閱讀:
孫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縣東遼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縣梁家莊。兩人的家鄉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鄉。孫犁出生於1913年,梁斌出生於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隊伍的兩個人初次相識。當時,孫犁到蠡縣去組織人民武裝自衛會。梁斌正在蠡縣擔任冀中新世紀劇社社長。梁斌給孫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孫犁的話說就是「朴實、厚重、爽氣」。
1940年,晉察冀邊區文協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間。孫犁被調到文協,一個人負責編輯文協的油印刊物《山》。當時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發表過《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和《父親》等短、中篇小說,它們就是後來引起文壇震動的梁斌代表作《紅旗譜》的發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雛形。
1941年,孫犁從晉察冀邊區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參與編輯《冀中一日》。梁斌正擔任冀中文藝幹校副校長,兩人接觸機會多起來,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為戰友加朋友。1943年的時候,為反抗日偽軍的「掃盪」,轉移到山西繁峙縣境的孫犁,還在戰爭間隙,翻山越嶺跑去看過梁斌一次。
抗戰勝利後,孫犁有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他想搞創作,就在1946年3月專門去了趟蠡縣。正擔任中共蠡縣縣委宣傳部長的梁斌為方便孫犁的寫作,安排孫犁住進了劉村。孫犁在這年的3月30日寫給康濯的信里。
這樣描繪了當時的生活:「因為梁斌同志的照顧,我的寫作環境很好,自己過起近於一個富農生活的日子,近於一個村長的工作,近於一個理想的寫作生活。」在蠡縣的三個月里,孫犁寫下了《「藏」》、《鍾》和《碑》等幾篇小說。
解放初期,孫犁在《天津日報》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則隨解放大軍南下,先後任《襄陽日報》《武漢日報》社長。1953年6月,梁斌請了創作假,正式動筆書寫《戰寇圖》(即後來的《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書十多個小時。
三十多萬字的《戰寇圖》初稿在一年後即告完成。對於當時的創作情況,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創作欲、靈感升到高潮,欲罷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那時河北的省會還是天津。就這樣,梁斌花了兩年時間,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紅旗譜》的創作,1958年1月,《紅旗譜》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當即震動了中國文壇。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場。
《紅旗譜》的成功,孫犁從未對人說過自己曾在其中起過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與同事談起這段感人往事,讀者們是無法知曉的。這裡面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孫犁和梁斌之間深厚的友誼,也體現了老作家孫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實。
⑥ 紅旗譜的劇集評價
電視劇《紅旗譜》的改編創作是成功的,它忠實於原著的基本精神,又做了合情合理的拓展,總體把握是比較好的,在歷史的涵蓋和人物的層面上比電影《紅旗譜》更為厚重豐滿,故事性更強,人物性格更為鮮明。該劇展示了上個世紀前期,以朱老忠為代表的冀中平原農民為反抗地主階級、國民黨反動派和侵華日軍的奴役和壓迫,從個人反抗到跟共產黨翻身求解放的史詩般經歷,體現了共產黨人與廣大貧苦農民心貼心,為農民的翻身解放舍家棄業、捨生忘死的高尚情操,闡釋了中國農民「不跟共產黨走跟誰走」的歷史命運。在當前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人生觀、道德觀教育方面,該片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認識價值。
電視劇《紅旗譜》人物眾多,脈絡清晰,個性分明,演員表現認真投入,吳京安扮演的朱老忠和巍子扮演的馮貴堂,雖然角色反差對比很大,但都表演得真實可信,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沒有過分的戲劇誇張;幾個女主角,如春蘭、秀梅等,表演上力求歷史環境的真實,而沒有去追求時尚的現代感。另外,該劇的製作也比較講究,服裝、化妝、置景、畫面構圖和鏡頭光影色調等,吻合歷史的真實,渲染了時代的氛圍,主旨在增強故事人物的歷史厚重感,細節處理非常有特色,這些都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 。(央視審片組評) 朱老忠闖盪過江湖,拉過桿子當過土匪,乃是一位不斷自省、正在成長,身上有各種毛病的英雄好漢,而吳京安,彷彿一生下來就是一個有豐富的革命經驗,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老革命」、「老黨員」。所以,在他的身上,難覓朱老忠從一個無業遊民、流氓無產者,逐漸轉變成一個成熟的共產黨人的成長過程;他的身上,除了一團和氣,就是一身正氣,唯獨欠缺的就是朱老忠本應有的俠氣、匪氣和江湖義氣。
此外,吳京安認為朱老忠最鮮明的個性「不是完美,而是朴實」,事實上,朴實不過是農民這一社會階層,所具有的「共性」。這一對角色的誤讀,使他在朴實的「底色」上,下再大的氣力「著色」、「潤色」,也不過是塑造出了一個僅有朴實和憨厚的「大眾化」的「普通農民」。這不僅使這個紅色經典中的「大紅人」大為減色,還使原著中那個血氣方剛、肝火旺盛的血性漢子像是患了貧血一樣,顯得底氣不足、蒼白無力 。(金羊網評)
電影《紅旗譜》,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主演:朱老鞏(崔嵬 飾);嚴志和(蔡松齡 飾);賈湘農(魯非 飾)等。
二十世紀初,冀中平原民不聊生。地主馮蘭池(葛存壯 飾)為霸佔官產,砸鍾毀證。農民朱老鞏(崔嵬 飾)為民挺身,無奈抵不過強大的封建勢力,氣病身亡。幼子虎子(陳帆 飾)——朱老忠(崔嵬 飾)逃離家鄉。25年後,正值壯年的朱老忠帶領全家從關東返回家鄉。深知盲目尋仇解決不了任何問 題。不久,他結識了地下黨領導人賈湘農(魯非 飾),並同嚴志和(蔡松齡 飾)、伍老拔(李建國 飾)等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在朱老忠的帶領下,他們在鎖井鎮和地主階級展開了斗爭。志和的長子運濤(趙聯 飾)南下黃埔軍校,參加了北伐戰爭。蔣介石背叛革命,運濤被捕入獄,革命陷入低潮。朱老忠帶著江濤(趙萬德 飾)去探望,從運濤那裡知道了更深刻的革命道理。返鄉後,他們串聯鎖井四十八村的農民,要在平原上捲起風暴。
⑧ 紅旗譜的故事梗概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鎖井鎮。大地主馮蘭池要砸掉48村防汛築堤集資購地48畝地的憑證——古銅鍾!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樹林中,見義勇為的朱老鞏揮著明晃晃的鍘刀,赤膊上陣保護古鍾,嚴老祥也揮斧助戰。
馮蘭池砸鍾難以得逞,他請來地主嚴老尚調虎離山,騙走了朱老鞏,砸毀了古鍾。朱老鞏悲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後,馮蘭池又想斬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兒,逼得他15歲的兒子朱小虎離鄉背井去闖關東。
1931年秋天,日本帝國主義悍然入侵中國東三省。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和敵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國人民,保定二師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學潮斗爭。江濤、張嘉慶站在斗爭的最前列。二師學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學校罷課,要求停止剿共,槍口對外。
省府宣布解散學校,開除了數十名學生,並派軍隊包圍了學校,形式十分嚴峻。為了突出敵人的包圍,朱老忠、嚴志和給保二師送來了米面。但敵人提前沖破了學生的防線,血腥鎮壓了保二師學潮,學生死傷多人,江濤被捕入獄,張嘉慶受傷被關進教會醫院。
嚴志和因二兒子又被捕入獄,悲痛欲絕,想跳河自殺。朱老忠鼓勵他要挺住,為孩子的報仇。學潮失敗的第二天,朱老忠裝扮成三輪車夫,從教會醫院救出了張嘉慶。
(8)電影紅旗譜朱秀娟圖片擴展閱讀:
孫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縣東遼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縣梁家莊。兩人的家鄉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鄉。孫犁出生於1913年,梁斌出生於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隊伍的兩個人初次相識。當時,孫犁到蠡縣去組織人民武裝自衛會。梁斌正在蠡縣擔任冀中新世紀劇社社長。梁斌給孫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孫犁的話說就是「朴實、厚重、爽氣」。
1940年,晉察冀邊區文協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間。孫犁被調到文協,一個人負責編輯文協的油印刊物《山》。當時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發表過《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和《父親》等短、中篇小說,它們就是後來引起文壇震動的梁斌代表作《紅旗譜》的發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雛形。
1941年,孫犁從晉察冀邊區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參與編輯《冀中一日》。梁斌正擔任冀中文藝幹校副校長,兩人接觸機會多起來,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為戰友加朋友。1943年的時候,為反抗日偽軍的「掃盪」,轉移到山西繁峙縣境的孫犁,還在戰爭間隙,翻山越嶺跑去看過梁斌一次。
抗戰勝利後,孫犁有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他想搞創作,就在1946年3月專門去了趟蠡縣。正擔任中共蠡縣縣委宣傳部長的梁斌為方便孫犁的寫作,安排孫犁住進了劉村。孫犁在這年的3月30日寫給康濯的信里。
這樣描繪了當時的生活:「因為梁斌同志的照顧,我的寫作環境很好,自己過起近於一個富農生活的日子,近於一個村長的工作,近於一個理想的寫作生活。」在蠡縣的三個月里,孫犁寫下了《「藏」》、《鍾》和《碑》等幾篇小說。
解放初期,孫犁在《天津日報》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則隨解放大軍南下,先後任《襄陽日報》《武漢日報》社長。1953年6月,梁斌請了創作假,正式動筆書寫《戰寇圖》(即後來的《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書十多個小時。
三十多萬字的《戰寇圖》初稿在一年後即告完成。對於當時的創作情況,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創作欲、靈感升到高潮,欲罷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那時河北的省會還是天津。就這樣,梁斌花了兩年時間,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紅旗譜》的創作,1958年1月,《紅旗譜》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當即震動了中國文壇。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場。
《紅旗譜》的成功,孫犁從未對人說過自己曾在其中起過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與同事談起這段感人往事,讀者們是無法知曉的。這裡面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孫犁和梁斌之間深厚的友誼,也體現了老作家孫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實。
⑨ 紅旗譜的電影簡介
電影片名:《紅旗譜》
上映:1960年
類 型:劇情片
出 品:北京電影製片
導 演:凌子風
編 劇:胡蘇 凌子風 海默 吳堅
⑩ 紅旗譜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朱老忠是《紅旗譜》中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這部作品中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朱老忠是一個跨越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歷史階段的人物。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里,他從父輩那裡繼承豪爽正直、剛毅不屈的斗爭精神,傳統的農民英雄的性格特點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實踐中,他增長了斗爭的才幹,提高了革命覺悟,在原有的農民英雄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種「新質」,使其最終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的農民英雄典型。
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謀的斗爭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的父親朱老鞏在與敵手馮蘭池的斗爭中失敗,他的父親和姐姐慘死之後,他隻身一人遠走他鄉。他並沒有就此罷休,他盡管身在異地,但時刻沒有忘記復仇,所以,幾十年之後,他帶領妻子和兒子千里迢迢重返故鄉——鎖井鎮,重新開始與馮蘭池針鋒相對的斗爭,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在幾十年的奔波生涯中,增長了對敵斗爭經驗。因此,與父輩相比,他有著更多的斗爭的智謀,懂得了斗爭的策略和方式。恰當地處理「脯紅鳥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謀這一性格特點的顯露。
朱老忠有句口頭禪:「出水才見兩腿泥。」這可以說是他韌性性格的一個凝結點,也是他不同於一般農民英雄形象的一個顯著特徵。「出水才見兩腿泥」有兩方面含義,其中除了蘊有韌性精神之外,還有一種必勝的信念。例如,高蠡起義失敗後,他痛苦萬分,但並沒有灰心,反而更加堅定了與敵人鬥志到底的信念。尤其是他後來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之後,他的這種性格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小說在表現朱老忠韌性的同時,還表現了他敢於「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心腸。這種俠義心腸在朱老忠身上表現為:講義氣、重團結、救危扶困、舍己為人的優良品質。朱老忠對朋友赤膽忠心,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為了支持好友嚴志和的兒子江濤去保定二師讀書,他不惜賣掉自己家的一頭耕牛;運濤參加革命後被捕入獄,嚴志和家遇到災難,朱老忠挺身而出,帶領江濤千里迢迢去濟南探監。這一切都是他俠義性格的具體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認識朱老忠這一性格時一定要把他和古代農民的騎士風度區別開來。朱老忠在革命斗爭中,把這種英雄品格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把它與革命斗爭的宗旨統一起來,因此,這種傳統的英雄品格在朱老忠身上便放射出嶄新的光彩。
人物原型
梁斌革命啟蒙老師:《紅旗譜》賈湘農
喜慶《播火》有續篇
——訪年逾花甲的作家梁斌
北京:《北京晚報》,1980年 6月10日,第4版.
許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長篇小說《紅旗譜》.晚報的老讀者也一定記得,《紅旗譜》第2集《播火記》就是在晚報上連載的.光陰荏苒,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如今這位老作家近況如何?前不久,我們在天津訪問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裡,話題自然扯到《紅旗譜》上.梁斌同志告訴我們1件非常有趣的事.《紅旗譜》中的賈湘農先生,是根據他在家鄉上高小時1位教過他的老師的形象寫的.當時,他的家鄉有3個教員是共產黨員,其中兩個為革命犧牲了,活著的這位叫劉憲曾,就是《紅旗譜》中的「賈湘農」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啟蒙老師,又是他的入黨介紹人.一聽這話,我們就刨根問底道:「劉憲曾知道自己是『賈湘農』嗎?你們還有聯系嗎?」梁斌笑了,他說:「這位老同志一直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在戰爭年代,不管通信多麼困難,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解放後我們見了面,他現在住在陝西.可是我一直沒有告訴他,也沒有跟別人說起過,『賈湘農』就是他.」 聽到這里,我們打趣地說:「這可是從未披露的新聞呀!」生活真是有趣,被寫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頭腦中的模特兒,作家卻按照他寫出活生生的人物.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紅旗譜》中的人物和時間,給梁斌找來了很多麻煩.梁斌同志1930年時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師范學校,參加過當時驅逐反動校長的護校斗爭,1932年河北省發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動」,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解放以後,1953年他開始寫小說《紅旗譜》,當年的「保二師學潮」和「高蠡暴動」都成了作者的題材.結果,在10年動亂里,由於這些書中的情節,梁斌被加上為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不低頭,倔強耿直的脾氣,真像作者自己筆下的「朱老忠」……
現在,梁斌已是66歲的老人了.他抓緊時間,寫完了1本3萬多字的回憶錄《在戰亂紛飛的年代裡》,又動手重新整理長篇小說《烽煙圖》.他告訴我們,這部長篇小說在寫《紅旗譜》之前就開始構思了,原來取名叫《戰寇圖》,後因與電影《戰洪圖》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煙圖》.《紅旗譜》和《播火記》是這部小說的前兩部分.修改整理後的《烽煙圖》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