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波蘭音樂家肖邦電影

波蘭音樂家肖邦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19 11:36:31

① 求《鋼琴師》影評

鋼琴師里的音樂主要取自波蘭偉大的音樂家肖邦的作品,雖然有人評論略顯簡單,但是我覺得由於和歷史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發展的巧妙結合,導演對於音樂素材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影片一開始主人公斯皮爾曼在華沙的電台演奏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突然演奏被德軍的炮火打斷,波蘭寧靜的生活被戰爭打破,猶太人的惡夢從此開始了。。。。。。

此後,華沙淪陷,斯皮爾曼一家為了生計賣掉了鋼琴,搬進了猶太區,斯皮爾曼也在一家酒館里彈琴謀生,歷經了德國人對華沙猶太人的迫害,全家人最終都進了集中營。。。。。。。。自己在朋友的幫助下逃出虎口,過著東躲西藏,苟且偷生的日子。在那些不見天日的日子裡只能借在鋼琴前凌空的無聲彈奏和心裡默默回憶旋律來安慰自己,但是誰也沒有料到他的鋼琴藝術卻在關鍵時刻拯救了他的生命。。。。。。

影片的高潮出現在將近結尾處,1944年的冬天,德軍在東線節節敗退,華沙已經被蘇軍包圍,勝利解放是指日可待,對於主人公斯皮爾曼來說這可能是黎明前最後的黑暗,但是一個意外發生了——
斯皮爾曼在一幢廢棄的樓房裡棲身時,聽到樓下傳來德軍的汽車聲和德語的對話聲,無奈之下只能躲避在閣樓內藏身,這時樓下的鋼琴里卻傳來了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旋律......又不知道過了多久,飢餓的斯皮爾曼也許是認為德國人已經走了,於是下樓在房間里找工具撬罐頭蓋的時候,罐頭不小心掉在地上,裡面的水撒了出來。斯皮爾曼心疼地把罐頭撿起來,抱在懷里。突然——一個全身穿著德軍制服的德軍軍官出現在他的面前,對於他來說一個身穿德軍制服的人意味這什麼?經過五年在納粹鐵蹄下的非人生活的斯皮爾曼非常清楚!
「你在這里干什麼?」
斯皮爾曼答:「開這個罐頭。」
德軍軍官問他:「你躲在這里嗎?」
斯皮爾曼不語。
「你是干什麼的?」
斯皮爾曼答:「鋼琴家。」
於是軍官把他帶到一個房間里,房間里有一架鋼琴!
「那你就彈點什麼」
望著久違的鋼琴,斯皮爾曼沉默了。他在鋼琴前坐下,似乎考慮了一下什麼,於是如水的音樂從飛快流動在鍵盤上的手指間溢出!
這是————肖邦的第一敘事曲。」

這一段的精彩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導演的處理是全片紀實風格中最戲劇化的一幕,主角斯皮爾曼和德軍軍官之間短短的對話和兩位演員的表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動人肖邦的第一敘事曲更是令人難忘!那麼在劇情的發展中那個德軍軍官救斯皮爾曼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呢?這樣的安排是不是有些凸兀和不可信呢?單純從德軍軍官熱愛音樂的角度來說似乎不能令人信服,導演波蘭斯基讓那個德軍軍官在到達了這所房子時彈奏了一段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柔板,其用意是體現了德軍軍官在這殘酷戰爭中尋求心靈暫時的平靜與安詳。試想一下要是這個軍官彈奏的是莫扎特的歡快的奏鳴曲或是唱一段瓦格納激昂的歌劇,我估計斯皮爾曼的結局就將會是很悲慘地!導演正是巧妙的運用了音樂語言表達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潛台詞。斯皮爾曼看到這個德軍軍官為什麼承認自己是鋼琴家一度使我感到很奇怪,是因為斯皮爾曼聽到了德軍軍官的琴聲,投其所好而猜測自己也許有生存的希望?還是乾脆在臨死前利用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懷疑而作最後的演出?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從這點來看斯皮爾曼確實很聰明,進而言之猶太人確實在千年的流亡生涯里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

但是當斯皮爾曼坐在鋼琴前時,一切都改變了,對死亡的恐懼已經不再重要,以前那個曾經對自己的同胞的反抗的不理解的斯皮爾曼不見了,他的靈魂似乎變的堅強起來,五年來的痛苦遭遇,自己和家人悲慘的命運,對德國人暴行的仇恨和憤怒,都化做這一段肖邦《第一號敘事曲》表達暢快的表達出來。肖邦的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OP23),是肖邦全部四首《敘事曲》中最為著名的第一首,取材於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這部長詩敘述了波蘭民族抵抗條頓人的故事,是一部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斯皮爾曼在此時此地選擇演奏她的用意無疑只有一個——反抗!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斯皮爾曼式的反抗!為什麼是反抗?他沒有選擇莫扎特或貝多芬等德奧系的音樂家而選擇了自己最拿手的也是本民族的驕傲肖邦的作品,如果導演選擇讓斯皮爾曼演奏莫扎特或貝多芬的處理那麼斯皮爾曼就純粹是賣藝求生了,無疑全片的魅力會大打折扣。但不是,他選擇了肖邦,而在肖邦里又恰恰選擇了《第一號敘事曲》,因為這首曲子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的樂曲。這一切都是斯皮爾曼在坐在鋼琴前那短短的那一刻決定的,我想導演的意圖就是斯皮爾曼在這一刻已經決定選擇自己的方式反抗!他已經不在軟弱了,但他同時也知道演奏以後這個懂得音樂的德國人很有可能會打死他,於是先前摔瘸一條腿的形容憔悴的斯皮爾曼不見了,勾婁的身子四處找食物的斯皮爾曼不見了,對德國人噤若寒蟬,唯唯諾諾的斯皮爾曼不見了。現在這個坐在鋼琴前的斯皮爾曼是堅強的,重新獲得自尊的斯皮爾曼,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給他帶來痛苦的人!而在這種反抗中無疑他的祖國偉大的音樂家肖邦的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是他最佳的武器!

一段略顯遲疑的開場白後,曲調變得流暢,象憂傷的詢問,這時,德國軍官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下,開始聆聽斯皮爾曼的演奏。在短促的、我們聽到了內心的憂慮的曲調後,憂慮不斷地增長,變成了暴風雨般的悲憤。預示著未來的悲劇性的沖突。一段憂傷「嘆息」之後,主題聽起來特別寧靜而明朗。這時的鏡頭里是華沙城的廢墟上撒滿的月光,一束月光透過窗戶投射在演奏中的斯皮爾曼身上,象罩著一層薄紗,此時的鋼琴家也許再回憶過去美好寧靜的生活。突然琴聲的表現懷有警覺的沉靜,繼而旋律充滿了驚心動魄的悲憤之情而最終失去了明確的輪廓,成為勢不可擋的滾滾波濤!最後結束部分還原為原來那樣真摯、憂傷。但平靜的氣氛只延長了幾小節,旋風般的尾聲又重新捲入狂風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劇性沖突的氣氛里!德國軍官顯然是被他的琴聲所打動了,是人性的光輝還是音樂的力量?是出於對戰爭的厭惡還是出於對美好事物的珍惜?我想還是不用說明才是對故事最好的理解吧!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這部作品是繼斯皮爾伯格《辛德勒的名單》後又一部反映二戰猶太人大屠殺的巨片。同樣是表現倖存這個概念,手法上斯皮爾伯格是影像是黑白紀實風格而敘事結構是電影化的,而波蘭斯基的處理卻是影像雖然是彩色,但敘事結構和拍攝的鏡頭語言是主觀紀實化的。但其中許多鏡頭卻確確實實根據歷史照片和歷史記錄影片拍攝而成。比如荷槍實彈入城的德軍,在馬路上頤指氣使的德國軍官,連接猶太區的天橋,還有猶太人和普通人分道的十字路口,被槍殺在牆下的猶太人屍體,德國人毀滅猶太區的行動等等,真是歷歷在目!真實的讓人窒息。也許有人不太喜歡此片的紀事風格,我想說這也許正是此片的魅力所在,一切外界發生的激烈沖突都是通過主人公的眼睛來觀察的,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影像構圖的雕啄,兩次大的外部沖突,一次是猶太人的反擊,一次是華沙解放前抵抗運動對德國區的攻擊都是在主人公的冷言旁觀下進行。但震撼同樣是巨大和清晰地!

戰爭結束了,斯皮爾曼回到電台繼續彈他的肖邦夜曲,寧靜的和平生活再次回到人們身邊。他試圖去尋找和幫助那位德國軍官但沒有成功,影片的結尾是在肖邦的輝煌的波蘭舞曲中結束,迎接他是依然是掌聲和鮮花。。。。。。

《舊約,詩篇》里說:「你是我藏身之處。你必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 。」

②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一曲難忘》

③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

反映肖邦生平的影片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公司於1945年拍攝的《一曲難忘》。該片男主角曾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但該片只能作為文藝片來欣賞,其中很多情節與史實不符。

一曲難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導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徹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於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

④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什麼

《一曲難忘》。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一曲難忘》。

《一曲難忘》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品,導演查爾斯-維多執導的音樂傳記影片,由柯納-王爾德、曼爾-奧勃朗、保羅-穆尼等合作主演。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影片評價

該片始終表現的是肖邦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遭受苦難後的悲憒和對故國思念的赤子情懷。尤其是《英雄波羅奈茲舞曲》貫穿整個影片,是整部電影的靈魂。

是肖邦民族情感的真實寫照,這一作品氣勢磅礴,像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詩,抒發著肖邦內心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念

⑤ 作曲家肖邦有哪些作品

肖邦一生創作了大約二百部作品。[2]其中大部分是鋼琴曲,著名的有:兩部《鋼琴協奏曲》、三部《鋼琴奏鳴曲》、四部《敘事曲》、四部《諧謔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練習曲》、《十八首波蘭舞曲》、《四首即興曲》等等。作為一個波蘭作曲家,肖邦為故鄉的波蘭舞曲和瑪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調波蘭舞曲(K. 889),那時肖邦才剛7歲,肖邦一生都在作波蘭舞曲,年輕時候的許多波蘭舞曲作品最後都沒有發表,因為他認為這些作品過於單調。肖邦先是專注於先驅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和約翰·尼波默克·胡梅爾的作品,此後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肖邦對家鄉波蘭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現存的波蘭舞曲(從Op. 26 No. 1開始),都有一段華彩樂章作為開場。 瑪祖卡與波蘭舞曲不同,在19世紀初還是一個相當嶄新的音樂形式,但很快就風靡了全歐洲。肖邦不僅在城市沙龍中聽瑪祖卡,也在波蘭聽民俗原始形態的瑪祖卡,15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瑪祖卡(B大調瑪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對變音階的精彩運用和五度音階的低音,從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瑪祖卡多使用循環的形式。 肖邦手稿(8張) 總的來說,肖邦的這些作品並不適合於舞蹈,因為它們大都節奏過快,他的華爾茲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華爾茲是為沙龍譜寫的,大都使用大調,因為大調比小調更加歡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鍾圓舞曲》,作品節奏極快,而且充滿激情,其實它並非人們經常所聽到的那樣,不是為了讓人盡量在一分鍾內演奏完畢,肖邦本人或其他鋼琴家是否能夠在一分鍾內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鍾圓舞曲》,是要表達「把握瞬間」的意思;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一條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的小狗,所以這部圓舞曲也被稱為《小狗圓舞曲》。 另一類肖邦所發展的音樂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愛爾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夜曲的發明者約翰·菲爾德的影響,而肖邦的夜曲作品聽上去更加地和諧,充滿變換的韻律,曲調也更加靈活,有美聲唱法的風格。 24首鋼琴前奏曲創作於肖邦在馬洛卡的短暫旅程中,按順序對應著五度音階,從C大調開始,到A小調結束,大小調交替。 奏鳴曲肖邦大量的鋼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鳴曲,當時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對音樂形式的嚴格要求,使得肖邦無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願意受形式所約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鳴曲是早期創作的,獻給了他的老師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鳴曲(op.58,1844年)是一部紀念作品。 最受歡迎的是鋼琴奏鳴曲2號B小調(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樂章是著名的《葬禮進行曲》(Marche Funèbre),這個樂章與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詼諧曲(Sche cd封面rzo)樂章,以及之後Finale的節拍,初聽起來前後沒有關聯,但是音樂學的研究卻發現之間聯系緊密。肖邦的這部鋼琴奏鳴曲作品在當時便引起了爭議,第一,奏鳴曲的所有樂章都是用小調寫的,這在當時是不同尋常的,小調奏鳴曲習慣上至少應當有一個樂章使用大調;第二,各個樂章的主題令人憎惡,這引起了舒曼的抗議,第一樂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過氣來,第二樂章Scherzo詼諧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殘暴」(德語:grauenhaft),而第四樂章則缺乏曲調,所有這些在當時都是不合時宜的。除此之外,肖邦還作有4首敘事曲和4首詼諧曲,都是相當精緻的作品。肖邦的練習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後才發表的作品,對彈奏技術的要求很高,同時又非常適合於音樂會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調《革命練習曲》(Op. 10 No. 12)。肖邦將練習曲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此前的練習曲,比如卡爾·車爾尼的練習曲,大都只專注於教學目的,而後來的弗蘭茲·李斯特、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和克勞德·德彪西也都對練習曲做出了發展。 肖邦的即興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後才發表的,因為肖邦在作曲完畢後才發現,作品的中段與波希米亞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鋼琴作品驚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願意將其發表。 協奏曲除了獨奏作品外,肖邦還有2部鋼琴協奏曲1號(E小調)和2號(F小調)。 代表作肖邦共發表編號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後發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較有名的: 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又稱「一分鍾圓舞曲」 升C小調圓舞曲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告別圓舞曲》 降G大調圓舞曲A大調波蘭舞曲《軍隊》 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 降E大調夜曲升F大調夜曲 降B小調夜曲降A大調夜曲 第二十三號瑪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號瑪祖卡舞曲C小調練習曲《革命》 E大調練習曲《離別﹑離別曲﹑悲傷練習曲》 第一號敘事曲 第一號詼諧曲 第七號前奏曲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⑥ 反映波蘭作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哪部

《一曲難忘》是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1945年出品的彩色故事片。影片導演查爾斯.維多, 主演克內爾.王爾德、曼爾.奧博朗。該片敘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的生活片段。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⑦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

一曲難忘 一曲難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導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徹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於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

⑧ 反映波蘭音樂家肖邦生平的美國電影是

一曲難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導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徹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於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

⑨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

A Song to Remember (1945),譯名《一曲難忘》。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於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
劇情: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821年。在帝俄的侵略與蹂躪下的波蘭,凄風慘雨,沉重的腳鐐聲,馬蹄聲,槍聲,不時響起。這一切深深地印在肖邦幼小的心靈里。
十一歲的肖邦,在老師埃爾斯納教授的指導下,彈奏鋼琴的水平已相當出色了,他不僅能演奏,還會譜寫曲子。老師對他的才華贊賞不已,並為他聯系了法國巴黎音樂廳著名出版商費耶爾,讓他去巴黎試演,一展風采。但是肖邦的父親是普通的教師,無力籌備這筆路費。
十二年過去了,步入青年時代的肖邦長得英俊瀟灑。他積極投身波蘭的革命運動,又以高超的琴藝活躍在音樂沙龍里。
在一位公爵的家庭沙龍音樂會上,肖邦看到沙皇派到波蘭的總督坐在下面,他的眼睛裡燃燒著憤怒的火焰,他一下子站起,走到總督面前,毅然宣布:「我不在沙皇的劊子手面前彈琴。」說完昂首闊步走出大門。這一舉動,四座震驚,但也遭來了殺身之禍。
肖邦在秘密組織的幫助下,准備離鄉背井,與老師埃爾斯納一起去巴黎。
離開波蘭那天,肖邦的妹妹康絲坦蒂抓起地上的一把土,用手絹包好,雙手捧給肖邦深沉地說:「弗雷德里克,這是波蘭的,你永遠不要忘記!」肖邦伸出顫抖的手把這捧神聖的國土接了過去,心中盪漾著難言的情緒!到了巴黎,埃爾斯納帶著肖邦找到當年約請他們去巴黎演出的出版商費耶爾。可費耶爾事過境遷已不感興趣,埃爾斯納極力推薦肖邦。一陣悠揚的鋼琴聲從外屋傳來,肖邦驚喜地喊道:「這是我的音樂!」原來在琴房裡,當時已名揚巴黎的年輕鋼琴家李斯特正在演奏肖邦放在鋼琴上的曲譜。李斯特的臉上流露出驚喜贊嘆的神情。肖邦高興地坐在李斯特旁邊的一架鋼琴上彈奏起來,兩人和諧地彈奏著,傾心地交談,還不時伸出一隻手,緊緊相握。這就是兩位音樂巨人初次而又有特色的相識!埃爾斯納欣喜地看著,費耶爾已在考慮為肖邦舉辦音樂會的事了。
李斯特介紹肖邦認識了喜歡女扮男裝的小說家喬治·桑。她為了得到人們的尊重取了男人的名字,喜歡在公眾場合穿男人的燕尾服。她很欣賞肖邦的才華。
肖邦與埃爾斯納期待已久的音樂會終於要舉行了。可就在那天,他們收到了華沙的來信,肖邦的戰友為掩護肖邦出境而被捕犧牲了。肖邦哀鳴地大叫著戰友的姓名,帶著悲憤難忍的情緒在音樂會上彈奏了《波蘭舞曲》。他在樂聲中似乎看到了沙皇警犬的罪行,看到了戰友殷紅的鮮血……他悲憤得難以演奏下去,手指終於停在琴鍵上了。他邁著沉重的步子走出了會場。這一舉動引起全場嘩然。聽眾竊竊私議。費耶爾大為不滿。
埃爾斯納極力解釋。第二天報紙評論也不佳,但是喬治·桑在文章中卻大加贊賞:「像弗雷德里克·肖邦這樣的天才,一百年裡只能出現一次。一顆空前的明星已出現在我們中間……」喬治·桑並致函約請肖邦和他老師參加在她家舉行的音樂招待會。
在喬治·桑的客廳里,高朋滿堂。主持人高聲宣布:「李斯特將為大家演奏!」客廳里響起熱烈的掌聲。李斯特建議,為了提供適當的氣氛,把注意力貫注在音樂上,他願在黑暗中演奏。僕人將所有的燈燭全熄滅了,客廳里一片黑暗。
優美的琴聲回盪在客廳里,屏聲息氣的聽眾陶醉在音樂的溫柔鄉中,連門外的行人和馬車夫也停步欣賞這動人的音樂。
突然一道光亮從聽眾席中間的甬道,由遠而近地向演奏者的鋼琴挪近,喬治·桑手持明亮的燭台緩步走向鋼琴,她將燭台放在琴上,燭光映照著在彈奏的肖邦的側面,顯得他更加英俊灑脫,氣宇不凡!
一曲終了,餘音繞梁!客廳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人們歡呼起來。李斯特拉著肖邦的手,向大家介紹著:「這是我們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弗雷德里克·肖邦。」聽眾熱烈地歡呼起來。肖邦頻頻地向觀眾鞠躬致謝,眼睛裡閃爍著興奮、喜悅的淚光。
肖邦感激喬治·桑和李斯特的幫助,表示要盡快地開音樂會:「藝術家必須生存,某些事業必須生存,我在想念我故鄉的人民。」然而喬治·桑對肖邦的這些目的不感興趣,她建議肖邦到她的鄉間住所諾昂去度假。肖邦不願違背她的好意,來到諾昂。
在綠樹成蔭,花香鳥語的環境里,肖邦獻給喬治·桑一首又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她在樂曲聲中寫作,倆人形影不離,傾訴衷腸,他們擁抱接吻,沉浸在愛戀之中。喬治·桑對肖邦說:「你的天賦是創造音樂,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賦,否則你會迷失方向,並且失去一切。對你的天賦就是要自私,留在這兒,寫你的音樂!」一首又一首的華爾茲,瑪申卡,小夜曲的曲譜寄到了費那爾的手中出版。
然而埃爾斯納教授等待的是肖邦與李斯特一起彈奏過時還沒有寫完的《波蘭舞曲》,他也期待著肖邦能馬上回到他的身邊。由於喬治·桑的阻攔,他已許久沒有見到肖邦了。
肖邦也在日以繼夜地構思著《波蘭舞曲》,這是他思念祖國的赤子之心,他已沒有心思去寫那些輕松愉快的練習曲了。連續的陰雨天,疲勞的創作,使肖邦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沙俄又一次對波蘭愛國者下毒手,大批波蘭愛國志士被監禁,被殺害,肖邦的妹妹康絲坦蒂從波蘭趕到諾昂找到埃爾斯納,希望肖邦為波蘭革命籌款,並要求他利用他的名聲在法國人民中爭取朋友,求得幫助。康斯坦蒂最後讓教授轉交給肖邦一個裝有波蘭國土的小口袋。
在一個音樂沙龍里,埃爾斯納見到了肖邦,他臉色蒼白,顯得十分疲乏。埃爾斯納向他轉達了康斯坦蒂和戰友們的期望。喬治·桑聞訊趕來,打斷了他們的話頭說:「弗雷德里克並不對人民的斗爭負什麼責任。」埃爾斯納憤慨地反駁她:「如果他榮辱不辨,到頭來就成了自私而又可鄙,身影孤單的一條可憐蟲!」震耳的話語使肖邦清醒了,他誠摯地說:「要是我能的話,我願意給予幫助。」他接過裝著波蘭國土的小口袋,慢慢地將土倒在手裡,他臉上的肌肉抽搐了,陷入了極其痛苦的沉思中……
肖邦請費耶爾安排巡迴演出,將錢交給埃爾斯納再轉到波蘭愛國者手中。他拒絕了喬治·桑的勸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他在《波蘭舞曲》的樂曲聲中看到了離國時康斯坦蒂給他的一捧土;看到了埃爾斯納親切的臉,聽到了他的教誨:「天賦得到發展的人應該更接近那些普通的人,以使自己變得更偉大,並用自己的天才為他們的利益而奮斗!」
肖邦在掌聲,歡呼聲中,到羅馬,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一個又一個城市去巡迴演出。他的臉上滲出汗珠,神情疲乏,體力衰弱,終於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倒在埃爾斯納的懷抱中。
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師提出,想見見喬治·桑,想聽李斯特的彈奏。埃爾斯納趕到喬治·桑的住處,她拒絕了,她抑制住內心的不平靜說:「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彌補他的偉大的生命嗎?」教授回答說:「有,他在千百萬人心中所留下的精神!」
康絲坦蒂、費耶爾站在肖邦的床邊。李斯特用緩慢的旋律在彈奏著,埃爾斯納告訴肖邦:「她身體不好,來不了。」肖邦說:「我懂了,過去你是對的……現在,就像回家一樣……。」埃爾斯納回答:「對的,弗雷德里克,我們就像回到了家裡一樣……」
李斯特的琴音憂傷而又緩慢……

閱讀全文

與波蘭音樂家肖邦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蛋殼音樂電影2018年 瀏覽:135
勇敢野人愛情電影 瀏覽:200
王國電影喪屍完整版第一季 瀏覽:325
Coco電影百度雲英語 瀏覽:553
韓國科幻電影勝利號結局 瀏覽:785
影院電影大全2019免費 瀏覽:137
電影中有一個大飛艇 瀏覽:734
韓國電影不哭媽媽結局 瀏覽:389
王寶強演的什麼電影叫什麼 瀏覽:626
馴龍高手二電影英文名 瀏覽:835
黃子韜餐飲的第一部電影是 瀏覽:733
最新愛情電影電視劇推薦 瀏覽:297
水中花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144
有尤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8
名偵探柯南大電影櫻花動漫 瀏覽:308
南亞風情園電影院 瀏覽:821
電影英語音樂大全2015 瀏覽:835
電影剪輯bgm悲傷純音樂 瀏覽:616
電影周星馳版情聖 瀏覽:422
龍在江湖粵語高清電影天堂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