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雲宮迅音》,中國最早使用電子樂器演奏的一首歌曲之一
Ⅱ 影視劇音樂的歷史
1.最早在影片上發聲的電影音樂 早期的有聲電影是用放映機和留聲機同時工作來發聲的。放映電影時,工作人員必須手持唱機磁頭、眼望銀幕,在需要配樂時立即把唱機磁頭放在唱片上。中國最早的發聲電影,是1930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該片由邵醉翁導演,宜景琳主演。1933年,聯華影片公司攝制了《母性之光》,該片由田漢編劇,聶耳作曲。插曲《開礦歌》的曲調清新、剛健。同時二部合唱形式也第一次出現在電影音樂中。
2.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音樂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於是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廳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樂紀錄影片《基督教的士兵》。這部紀錄片長50分鍾,由救世軍巴依奧斯克普公司拍攝,為影片配樂作曲的是澳大利亞音樂家R·N·馬卡諾里。1908年11月17日,法國巴黎公開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殺》,是世界上最早配樂的故事片。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薩恩斯作曲。
3.最早的立體聲電影音樂 1932年,巴的電影製片人阿貝爾·甘斯和安德雷·戴布利最早在電影中配上立體音響,從而獲得專利。這是根據甘斯的無聲電影巨作《拿破崙》改編的,該片於1935年在巴黎的帕拉馬溫特影劇院首次放映。
1941年,迪斯尼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幻想曲》,首先使用了美國無線電公司和沃爾特·迪斯尼製片廠合作製成的立體聲音樂。影片的音樂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奏,雷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
4..最早的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從1934年開始,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設最佳作曲、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三項獎。作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一系列音樂的作曲家,配樂獎不是單純選配現成的樂曲,而是創造性地使用與主題有關的音樂素材;最佳歌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主題歌的對象。在1942年第15屆奧斯卡頒獎儀式上,美國著名音樂家歐文·伯林擔任了最佳歌曲獎的授獎人。他打開密封名單後,驚愕了一下,隨即笑逐顏開地說:「我很高興能把這個獎頒給這個我久已熟識的傢伙。」原來獲獎的正是他為影片《假日旅店》所作的歌曲《白色的聖誕節》,歐文·伯林成了第一位給自已頒獎的人。
5.中國第一部配音電影 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該片由洪琛(化名庄正本)編輯,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主演。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次放映時,不僅轟動了全國各大城市,而且名揚東南亞各地,上海遠東公司的代表菲律賓影片商,花了18000元才買下了這部影片的上映權。
6.中國最早的電影主題歌 1929年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電影《野花閑草》中的《尋兄詞》。在電影里穿插歌曲,或者根據電影的主題思想寫成主題歌,對增加氣氛和闡發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尋兄詞》由《野花閑草》的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兩人主唱。盡管《尋兄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微不足道,但由於它是中國第一首電影主題歌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Ⅲ 中國第一部音樂電影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音樂電影《天籟絕唱》目前正式更名為《鷹笛天緣》.
中國第一部音樂電影《鷹笛天緣》9月15日上午11:30在我州道孚縣龍燈草原舉行了開機儀式。由廣東黃河集團投資,山西電影製片廠、北京經典年代影視公司、北京當然文化等幾家公司聯手打造,甘孜州委、州政府聯合拍攝的《鷹笛天緣》是一部不同於傳統電影表現手法的時尚電影。唯美的藝術色彩和感人的故事,通過音樂的紐帶,旨在錘煉一個中國電影史上創新的坐標。
劇組最終選擇我州的道孚、甘孜、德格等一些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區域作為該影片實景拍攝地,美麗而神秘的高原景色令劇組成員贊嘆迷戀不已。雖然拍攝環境異常艱險,但劇組也表示,「我們一定要拍出最美的中國首部音樂電影,以最藝術化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漢藏相融的愛情童話,向世界展現藏區的神秘與美好,展現出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
甘孜州正在爭取將片名《鷹笛天緣》改為《康定天緣》,劇中涉及甘孜州內的地名也盡量以現在的實名出現。
女主角:聶鑫
男主角:曲爾甲
Ⅳ 哪些電影原聲用了大量的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是使用電子樂器以及電子音樂技術來製作的音樂;而創作或表演這類音樂的音樂家則稱為電子音樂家。一般而言,可使用電子機械技術與使用電子技術製作的聲音來區別。使用電子機械製造聲音的設備有電傳簧風琴、漢門式電風琴與電吉他;而純粹的電子聲音製造設備則有特雷門、聲音合成器與電腦。電子音樂一度幾乎完全與西方,特別是歐洲的藝術音樂連結,但自從1960年代晚期以後,因為摩爾定律造就了可負擔的起的音樂科技,意味著使用電子方式製作音樂變的越來越在各國不同區域流行的領域普及與發揚起來。今日的電子音樂包含各式各樣以及范圍從實驗藝術音樂到流行形式如電子舞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共同發展的電子音樂成為了重要形式配樂,發出一個蓬勃發展的現代氣息。本文分析在音樂的本質,之間的關系電子音樂和電影配樂,對電子音樂在電影音樂風格,形式,探索電子音樂的獨特魅力的電影配樂。早期主要用於電子音樂在電影配樂的驚悚小說,常常作為背景音樂,關注聲音的功能,主要的使用電子音樂技術組件,擺脫傳統的「音樂」的概念。作為第一個恐怖電影「弗蘭克斯坦的新娘(ThebrideofFrankenstein,1935)是用於電子音樂,音樂是弗朗茨瓦,採用早期電子鍵盤樂器——馬特(OndesMar2tenot)效應,使怪異的氣氛。與馬特類似電子琴,後來在好萊塢,常用的甘肅民勤泰勒是一個管。泰勒民勤激烈泰勒在1922年被俄羅斯和明(LeonTheremin)的發明,在1927年早期電子儀器被介紹給美國,它可以玩一種很神秘的,有點恐怖的聲音,給人神秘的感覺,一進入美國公布的美國人有權使用它在電影配樂。如20世紀40年代希區柯克兩部「黑色電影」名作《愛德華大夫》與《失去的周末》中就使用了這種樂器。這兩部影片的配樂作曲家羅薩(MiklosRozsa)還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作為一個音樂歷史上的著名作曲家,羅曾經說過:音樂的功能,而不是圖形的特殊心理效應!羅莎在影片中使用的電子樂器民勤泰勒,是適應風格影片的基調,將影片中的張力表現淋漓盡致。
Ⅳ 電子音樂
電子樂先鋒穆格的逝世,引起電子樂迷的回憶。逝者往往提醒人們舊時代的消亡。從50年代的磁帶到新千年的蘋果電腦,音樂不再是傳統樂器支持的歌曲、歌劇或者交響樂,在今天,它變成了數字,變成了是聲音,甚至可以是自然界的任何一種可能。
如今,電子音樂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但在國內,它仍處於前衛音樂行列,不知道它究竟從何而來,和我們熟悉的音樂究竟又有那些關系。電子音樂「史記」講述的就是這段短暫卻極具爆發力的電子樂歷史。
電子樂誕生
「開演不久,一部分聽眾認為斯特拉文斯基有褻瀆音樂的企圖而怒不可遏,有人吹口哨,有人尖聲喊,以示不滿。我們這些喜歡這種音樂的人發現音樂中的言論自由受到鉗制,便仗義執言提出抗議。當晚的情形,就像一場為藝術而戰的生死搏鬥。樂隊的聲音根本無法聽見,舞台上的演員只能把一切置之度外,全憑感覺起舞。指揮也在大聲作吼,以助演員一臂之力。」
———一位評論家描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場面
如果要說起現代音樂,也許我們不得不回到1913年5月29日在法國香榭里舍大街巴黎劇院的那個晚上,那也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的晚上,根據當時的報道,演出大廳里的觀眾幾乎在一瞬間就分成了兩派,並且這次的騷亂相比達達派所引起的混亂場面也毫不遜色。
今天的音樂評論家們相信斯特拉文斯基並非有意製造這種音樂上的分裂,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那段混合了狂歡,奢靡,強烈的破壞欲,革命,以及對未來工業世界滿懷憧憬的時間里,要想在音樂理念上繼續遵循古典浪漫主義的規范對於某些作曲家來說幾乎是種折磨。
斯特拉文斯基最早是把《春之祭》作為一部交響曲來構思的,後來才把它改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其實不管什麼形式,這部在節奏與和聲方面完全和古典作品劃清界限的作品註定了要成為現代音樂的起源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創作是多風格的。前期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並表現出對異乎尋常的樂器色彩、狂烈的節奏、嚴酷的力量與熱情的偏愛。中期的音樂清澈、簡潔、單純、清晰,屬於新古典主義樂派。這一時期的第一部作品是舞劇《普爾欽奈拉》,1920年首演於巴黎歌劇院,著名畫家畢加索為該劇設計了布景和服裝。1922年作者將此劇改為同名組曲,這是作者沉迷於18世紀音樂的一部混合曲。後期他抨擊過十二音體系,但由勛伯格等人創立的序列創作技巧竟又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odorovich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羅斯作曲家。原學法律,後跟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業余學習音樂,終於成為現代樂派中名符其實的領袖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在創作中不拘一格,不斷吸收各種新的表現手段。當人們正在評論他的某種風格時,他早已轉向了另一種新風格。在種種風格流派的創作中都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十二音體系」的建構
和斯特拉文斯基相比,同時代的另一位作曲家,阿諾德·勛伯格在當時並不是那麼受到關注。但是實際上,勛伯格所創造的「十二音體系」從理論和技術上為現代音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十二音體系」,也被叫作「序列音樂」,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八度音的范圍內,包括半音在內的十二個音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作曲家在創作時,大調或者小調的音階基本可以放棄,只要將這十二個音符按照某種順序排列成一個和幾個序列。
可以想像學院派作曲家在剛接觸到序列音樂時的困惑和憤怒,但是今天的音樂必須要對勛伯格表達自己的敬意,正是「十二音體系」將音樂從某種規則中解放出來,盡管那隻是第一步,但是卻是最重要的一步。雖然追隨勛伯格的人少之又少,但他本人和他的學生韋伯恩和貝爾格一起創立的「新維也納樂派」對於後來的先鋒音樂家們影響深遠。而斯特拉文斯基在經歷了一段「新古典主義」的時期後,也自然而然的轉向了序列音樂的懷抱,你不能說這僅僅是個偶然的選擇。
勛伯格:1874年生於維也納,1951年死於洛杉磯。他幾乎是靠自學起家的。他是無調性音樂的鼻祖。他早期的代表作作品:《凈夜》(1899年)和《格雷之歌》(1903年)具有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味道。1908年他作了三首鋼琴曲是十二音體系作品的開始。
被冷落的旱其電音
另一方面,也許更早的一些時候,一些科學家對於電的使用簡直到了著迷的程度,各種在當時看來不可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電器被發明出來。這些發明者也很快就意識到,電波的原理實際上和聲波類似,都是一種頻率上的振動,通過電流振動而產生的頻率出現在人耳朵可以聽見的范圍內就成了我們能聽到的聲音,一般來說人們會把這種聲音叫做電流噪音,看上去這種聲音和音樂一點也搭不上關系,甚至大多數醫生都認為電流噪音會造成人的神經損傷,使人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來。
但是還是有些人迷戀這種屬於未來的聲音,1876貝爾發明的電話和1877年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算得上是對電流的合理運用,而且通過留聲機,音樂第一次找到了大眾化的載體,這和坐在音樂廳里或者在家看樂譜完全是兩回事。和電話與留聲機相比,大約在1922年左右,一位年輕的俄國科學家雷昂·特里明發明的一款機器
卻是完完全全談不上普及,這是一種利用聲場波形的變化來控制聲音的機器,也就是利用演奏者的身體在兩根金屬天線之間的相位改變而發出相對應的聲音,他將這機器命名為Thereminvox,後來被簡單的用他的名字稱為「特里明」。特里明先生深信電子學在未來偉大的蘇維埃共產主義社會里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想法是對的,只不過他的偉大夢想卻是在美國才真正付諸實現,那是在他移民到美國之後的事情。
大概也是在1927年左右,這台機器首次被介紹給美國社會與大眾流行音樂界,當時正是美國爵士樂的大發展的年代,盡管特里明立刻被RCA唱片公司買下代理權,並大量製造了五百台,但在當時這個既不用手指撥彈、敲打,也不用嘴巴吹奏的「樂器」卻是困惑了許多人,尤其對於當時強調樂器吹奏技巧的爵士樂手而言,這玩意根本不在他們的眼裡,許多樂手都認為這只不過是又一個昂貴的玩具罷了,即使特里明先生在30年代就已經在卡內基音樂廳向大眾展示了一場在當時極為先進的電子音樂演奏會,但是仍然在音樂界幾乎沒有造成什麼反響。不過在電影界,特里明倒是得到了不少回應,它經常被用在後來的許多驚悚電影和間諜電影的背景音效配樂里。直到後來,特里明的價值才被電子音樂家認識,並開始被廣泛地使用,甚至也許有些過於廣泛了。
二戰之後,技術催生的「聲音」藝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撕碎的不僅僅是歐洲和整個世界的格局,也不僅僅是人們對於一個美好世界的渴望,從某種層面上說,這次戰爭完全摧毀了人們頭腦中的一個緩慢而古老的古典田園,並且切斷了未來與過去的聯系。戰後的世界以一種加速度向著現代社會而去,這種變化必然會在藝術和音樂中有所體現。
戰後最重要的一位音樂家,也許要算是約翰·凱奇了,雖然到今天,也仍然有一些人對他嗤之以鼻,但是即使是那些對他不屑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凱奇,現代音樂的面貌將很有可能會呈現出和今天完全不同的態勢。和其他的音樂家比起來,凱奇更像是個演說家和哲學家,盡管他自己的作品已經非常有說服力,但是似乎他的關於音樂的演說對大眾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從凱奇不同時期的演講中,人們逐漸地發現,「音樂」這個詞慢慢地被「聲音」所代替,這些演講傳達了一種新的欣賞態度,「新的聲音,要有新的聽法。不要力求聽懂,而是要注意音響的活動。」但是從古典音樂里延續下來的欣賞習慣要想在一夜之間完全改變談何容易,尤其要讓西方的聽眾們接受凱奇的東方式禪宗思維更是難上加難。
也許為了刺激那些對他非難的評論家和觀眾,凱奇在實驗的路上越走越遠,並且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超出大眾所能接受的范圍,像加料的鋼琴,投硬幣作曲等等。也許正是因為凱奇的音樂中幾乎找不到任何西方音樂傳統的影響,他對這種音樂傳統的沖擊才會顯得如此重要。
盡管凱奇在1939年就已經錄制了最早的電子音樂作品之一,《想像的風景第一號》,但是這種把電子管振盪器產生的電流聲音錄制在七十八轉膠木唱片上的方式實在是太過昂貴和復雜。一般的情況下,像瓦雷茲,魯索羅和希林格這樣的音樂家們更多的是記錄下他們的想法,而真正實行起來卻是另一回事。這樣的情況一直要到新的錄音設備的出現才得以改變。
約翰·凱奇JohnCage(1912-1992),音樂試驗家,他摒棄了傳統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以「加料鋼琴」的先驅者出名,「加料鋼琴」就是在傳統鋼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間,放上各種不同的物體,從而改變原來的音響和音色。凱奇研究了機遇音樂、電子音樂的無音樂,最著名的作品《4分33秒》,前所未有的無聲樂曲,該曲的休止符長達4分33秒,創最長休止符的世界紀錄。�
磁帶錄音機的誕生
很明顯,磁帶作為音樂載體,這種媒介完全不同於之前的樂譜和膠木唱片,它操作起來簡單方便,最重要的是改變和處理錄制在磁帶上的聲音非常地容易,因此磁帶錄音機一出現就立刻引起了音樂家們的興趣,這是一個媒介改變音樂的活生生的例子。
到了五十年代,發展已經趨於完善的磁帶錄音機徹底改變了先鋒音樂的方式,這個類似於音樂革命的行為要歸功於兩位法國音響工程師皮埃爾·謝菲爾和皮埃爾·亨利。
四十年代,謝菲爾和皮埃爾作為同事共同為法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錄音室工作,不過嚴格地來說,他們的作品和電子音樂其實走著完全相反的兩條路。那些錄在磁帶上的聲音並不是來自於某個電子樂器,而是直接取材於真實的生活,然後音樂家們再利用磁帶錄音機特有的功能對這些聲音做技術上的處理,像改變速度,倒轉,剪切,疊加音軌等等,由於裡面的聲音都是現實中存在的聲音,因此這種音樂被稱做「具像音樂」或者「具體音樂」。
1949年,皮埃爾·謝菲爾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成功的作品《為一個人的交響樂》,從那時開始,他就一直不斷地和其他的先鋒音樂家合作,像瓦雷茲,梅西安,斯托克豪森等人,這些人對於後來的電子音樂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過知道他們的人仍然不算多。
盡管皮埃爾·謝菲爾和皮埃爾·亨利領導的聲音研究小組小心翼翼地避開了電子音樂這個尚不成熟的領域,但是同時代的其他作曲家還是非常自然地把這兩種聽覺效果極其相似的方式結合在了一起。也是在1949年,美國的工程師製造出了第一台Vocoder,也被叫做「人聲變幻器」,這台機器隨即被運到了德國波恩的語音學協會。
這台機器特殊的地方在於,它能夠為自然界的聲響帶來一種獨特的電子化效果。「人聲變幻器」立刻引起了科隆電台的一位製作人羅伯特·貝耶的濃厚興趣。隨後的一年裡,貝耶以這台機器為基礎建立了一個電子音樂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後來成為了德國早期電子音樂的一個重要據點,斯托克豪森就曾經在這里工作。通過這個實驗室的努力,具像音樂,或者說實驗音樂和先鋒音樂終於開始沾上了電流的味道。
爵士樂與搖滾樂的改變
爵士樂和搖滾樂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夠算得上是現代音樂,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少數,也對爵士樂和搖滾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爵士樂中甚至是決定性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現代音樂並不是以一種形態出現的,但是無論怎樣,各種可以被稱作是現代音樂的音樂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說對和聲功能的破壞,比如說不穩定的節奏或者根本毫無節奏可言,比如說對於普遍意義上的噪音的運用,比如說對發聲樂器的功能的再定義。從這些角度來看,爵士樂和搖滾樂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夠算得上是現代音樂,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少數,也對爵士樂和搖滾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爵士樂中甚至是決定性的。
從五十年代開始,一批爵士音樂家就決心對傳統的爵士樂進行改革,從查理·帕克和查爾斯·明格斯開始,到歐涅·寇曼和桑·拉,爵士樂從一種在低級酒吧里演奏的黑人傳統音樂變成了激進的實驗音樂。這種變化確實耐人尋味,但是事實上並不突然,黑人音樂里一直有某種對規則的破壞傾向。
自從和古典音樂分道揚鑣之後,先鋒音樂也一直在尋找能夠給自己帶來生命力的音樂形式,音樂家們對於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的興趣越來越大,他們突然發現那些簡陋的自製樂器發出的聲響,以及這些聲響所組成的結構,完完全全地代表了音樂的現代性。
而在搖滾樂的領域,甲殼蟲樂隊在1967年錄制的唱片《佩珀軍士孤獨心靈俱樂部》讓這四個小夥子一下子從流行歌手轉變成了嚴肅的音樂家。在這張唱片中,製作人喬治·馬丁充分發揮了從皮埃爾·謝菲爾和皮埃爾·亨利那裡流傳下來的對磁帶的處理技術,每一個聽到這張唱片的人都會驚訝於其中的聲音牆和變幻莫測的效果,要知道,那還是三分鍾長度的愛情流行歌曲的時代。
當然,後來的搖滾樂手要比甲殼蟲樂隊走得更遠,像八十年代紐約興起的「無浪潮」運動,從根本上動搖了搖滾樂的基礎,不過其中的科技因素不可忽視。和五十年代的實驗音樂家遇到的情況一樣,新的媒介的出現和普及也在改變著音樂的面貌。以前需要音樂家用剪刀和膠水仔仔細細完成的作品,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動動滑鼠在電腦上就能完成,錄音方式的改變造成了音樂本身改變,現代的電子音樂家們聰明地使用了前人留下的成果。
九十年代電子音樂大爆發
從九十年代中期電子音樂大爆發開始,幾乎所有的音樂都帶上了電子的味道,甚至世界音樂也成為了電子音樂中的一種素材而被經常地使用。但是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當音樂家面對的可能性更多的時候,音樂就更多的是在於選擇而不是創造,而這樣的選擇總是會伴隨著某種泛濫的趨勢。
其實從一開始,現代音樂就是基於一種和古典主義決裂的概念,而在這個概念之上隨著科技,或者說器材的發展而跟進。並且,整個音樂的未來恐怕都和科技的變革和發展有著極大的關系,至少從目前看來,音樂家的作曲技法的改變對音樂的未來並不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真正的關鍵仍然是科技。
但是,盡管科技在其中占據了主要的因素,但是真正能夠打動人的作品,仍然是那些直接來自於內心,用清晰的語言表達的深刻的情感。換句話說,人性化的電子樂並不是一種奢望,也不是流行電子樂的一種宣傳策略,實際上,我們應該明白,斯特拉文斯基,或者勛伯格,或者約翰·凱奇,或者那些最早使用電子設備來創作音樂的音樂家們,他們相信通過破壞音樂的結構,破壞人們習慣的聽覺經驗,以及通過電流產生的聲音,人與人的情感是可以達到溝通的。
Ⅵ 中國最早的電子音樂出自哪本電影
《雲宮訊音》老版西遊記片頭曲,融合了管弦樂和電子音樂。
Ⅶ 電子音樂發展史
【 1876年 】 1876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可以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的電話。把1876年作為電子音樂元年其實一點都不牽強附會。如果我們到現在都拿著兩個中間穿了線的玻璃杯來作遠程交流的話,那麼電子遇到音樂,將還是遙遙無期的事。
【 1877年 】 愛迪生發明留聲機,盡管愛迪生的留聲機只是由齒輪傳動的手搖機械裝置,但拿著自己發明的土炮錄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還是宣告了機械復制時代的來臨。不管聽起來是否殘忍,電子音樂史本身就是部技術史,沒有機器就沒有電子音樂
【 1913年 】 義大利未來主義者Luigi Russolo發表了他最著名的「噪音的藝術」宣言。他號召所有未來主義音樂家都用噪音來取代交響樂隊樂器聲音的限制。要知道那時候連打擊樂都屬於「噪音」的范疇。
【 1939年 】 John Cage寫作了他的《想像的風景/第一號》。這首曲子用的是電子音符。盡管John Cage不是純粹的電子音樂家,但他每次搞搞新意思,現代音樂的發展就往前跨一大步。
【 1949年 】 法國人Pierre Schaeffer利用自己在法國國家廣播公司的職位便利創造了他的《為一個孤獨者所作的交響樂》。這是第一件具象音樂作品,也是第一個利用磁帶的可能性創作的作品。「具象音樂」說穿了就是「剪刀加糨糊」(cut n' paste)的音樂。今天所有搞電子音樂的都遵循這種前衛法則。封Pierre Schaeffer為電子音樂的老祖奶奶絕對貼切。
【 1951年 】 Les Paul的名字對搞搖滾的肯定很熟,電吉他就是這廝發明的。一架電子合成器與電子琴的區別就在於合成器里裝了許多塊效果器。
【 1956年 】 Stockhausen錄制了《Gesang Der Juenglinge》(青年之聲)。從此一位電子音樂巨星誕生了,到現在那些做電子音樂的小屁孩還尊他為電子音樂大師,他也無比臭屁地告訴他們:「你們玩的我早在幾十年前就全玩過了,你們歇菜吧。」
【 1958年 】 在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應建築師柯布西埃的邀請,法國音樂家Edgard Varese把電子噪音和飛機的聲音拼貼在一起,創作出了電子音詩,在柯布西埃設計的菲利普展館里播放。這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樂,沒有人會到處找演奏者在哪,走進建築便是走進了音樂。
【 1963年 】 具象音樂開始走進大眾。BBS電台長篇科幻劇「Dr. Who」,大膽啟用具象音樂作配樂,把數百萬英國家庭主婦嚇得要命。隨後整個60年代便是電子音樂入傾流行音樂的小打小鬧過程。The Beatles在白色專輯里運用了具象音樂;the Grateful Dead樂隊在《Anthem of the Sun》磁帶拼貼;Miles Davis和Herbie Hancock也把Stockhausen看作是幫助他們創造fusion爵士的重要影響……
【 1974年 】 德國樂隊Kraftwerk發表了《Autobahn》。這首24分鍾的長曲,完全用了電子聲音模擬了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段旅程,成了當年的熱門金曲。Kraftwerk最大的貢獻是讓電子樂徹底與搖滾樂為代表的流行音樂脫離了關系,在音樂分類上獨立了出來。
【 1975年 】 Brian Eno遭遇車禍。這絕對是「塞翁失馬」的現代詮釋。躺在床上無所事事的Brian Eno在雨聲與蚊樣的豎琴音樂的交響中悟到Ambient的真諦。隨後才有了他發氣功一樣的唱片《Music For Airport》。
【 1977年 】 Donna Summer發表了《I Feel Love》這算得上第一支完全用電子樂器製作的流行小調,用來當口水歌也可,用來跳舞也可。Donna Summer在電子音樂的背景上,假裝高潮迭起,於是張揚「性即是權利」的Disco音樂便從這首歌開始了。
【 1979年 】 當所有人都開始厭倦朋克的時候,一眾歐洲藝術院校出來的青年將Kraftwerk式的電子音樂和流行小調混在一起,便有了Synth-pop(合成器流行曲)。Gary Numan的出現算是這種風格誕生的標志。以後像Human League、Heaven 17、Depeche Mode都算是集大成者。
【 1981年 】 Grandmaster Flash激動人心地發現其實唱機並非只是唱片回放設備,通過意外在唱片上進行scratch(亂刮),獲得了全新的音樂。是他讓唱機獲得了新生。他便是歷史上第一位Hip Hop DJ。
【 1982年 】 日本人大發飈的一年。雅馬哈的DX-7合成器使用了數碼技術。同時日本合成器製造商Roland無可比擬的TR-808鼓機和TB-303貝司機發行。從此,日本機器開始了在電子音樂領域里漫長的統治生涯。
【 1983年 】 House音樂誕生了。美國的芝加哥Warehouse俱樂部,DJ叫Frankie Knuckles。他把Donna Summer催情的Disco音樂加上廉價鼓機製造出來的節奏混在一起,把舞池裡的男同性戀者搞得興奮異常。第二天,所有人都跑到唱片店去對老闆說:「我要他們在Warehouse里播的那種唱片。」House就這么叫開了。直到這年Jesse Saunders發表了「On and On」才宣告第一張House唱片的誕生。
【 1985年 】 底特律人Juan Atkin發表的《No UFOs》被認為是第一張Techno唱片。其實Techno這個名字借用了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在那本《第三浪潮》里的小標題「Techno Rebels」。其實Techno也不是他發明的,1981年,Juan Atkin老聽Kraftwerk的《Computer World》,一心要做這樣的音樂。於是和Derrick May以及Kevin Saunderson克隆了一把,便有了日後洶涌澎湃的Techno音樂。
【 1988年 】 英國的Summer of Love上,許多參加跳舞派對的人因為磕葯的緣故,對原先House音樂的節奏已感到不滿足。所以部分DJ便開始把原來的House舞曲唱片故意增加每分鍾33轉的速度播放。因此便誕生了Hardcore,它被定義為「終極快樂」的音樂,由於原始唱片被速度加快播放後,人聲產生變形,聽起來滑稽而有趣。
【 1989年 】 由於毒品泛濫,英國許多俱樂部被政府控制。跳舞音樂派對不得不挪到戶外,便有了銳舞文化。銳舞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drug,另一個播放音樂的DJ成了明星,製作音樂的音樂家反倒沒DJ有名了。
【 1990年 】 Happy Mondays樂隊在銳舞文化上受到啟發,將電子和搖滾融合到一起。
【 1991年 】 Massive Attack憑借《Blue Line》作為首支Trip Hop樂隊正式登場。以歐陸club音樂趣味去改造美國Hip hop便是Trip Hop的初衷。那候trip hop這個詞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 1992年 】 Goldie的「Terminator」一曲融合了Hip hop和Hardcore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倒意外發明了Jungle音樂。當代的Trance音樂亦在這一年出現,當時德國的柏林和法蘭克福的銳舞正如火如荼之中,在Techno的節奏里加進優美動聽的旋律便成了Trance音樂標准範本。
【 1993年 】 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辦了Sonar音樂節,於是每年就像米蘭之於時尚界一樣,最新款的電子音樂都會跑到Sonar去發布。這一年,英國的Warp唱片公司發行了Aphex Twin以Polygon Window的化名所發表的《Surfing on the Sinewaves》唱片算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系列音樂,把一批跳脫出跳舞功能的實驗電子音樂家收羅旗下。
【 1994年 】 第一張Café del Mar的店堂音樂精選唱片灌錄成CD公開發售。Ibiza島上的chill out之音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同。以往只是Jose Padilla自己關起門來挑選一些Jazz、Downtempo、Classic音樂播放,他把那些最舒緩香艷的篇章拿出來襯托Café del Mar銷魂蝕骨的落日。
【 2000年 】 整個2000年的夏天都是UK Garage的天下。BBC Radio 1從英國那些地下電台把專門播放界於Jungle和Soul之間的UK Garage舞曲DJ挖過來大肆鼓吹,整個UK Garage音樂便蔚然成風。
參考資料:http://www.midi168.com/bbs/showthread.php?t=752 http://www.wuya.org/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
Ⅷ 電影原聲帶的歷史
我們回顧最早於1937年發行的電影音樂唱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會發現當年並沒有電影原聲帶,甚至接下來發行的幾張電影音樂唱片如《綠野仙蹤》、《森林王子》等,也都沒有。若依當年最原始的定義,這些音樂商品的確都不是Soundtrack。
最早的電影原聲帶指的是電影放映時的音樂軌,電影中主要的聲音包括了對白,音效與音樂,各自錄制在不同的音軌上,在播映時再同步播放混音,而Soundtrack指的便是當中的音樂軌,這些音樂軌的內容,也就是電影中實實在在可以聽得到的每一段音樂。早期的電影音樂唱片,並不是把這些放映帶上的Soundtrack直接拿來轉錄到唱片上,而是根據作曲家的原譜,重新演奏灌錄到唱片上的,因此,當年這些專輯並沒有被稱做Soundtrack,如《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綠野仙蹤》、《格列佛游記》等最早發行的電影音樂唱片,收錄的內容都以電影中的歌曲為主,而且是為唱片重新演唱錄制,並不是電影中原音的Soundtrack,接下來於1942年發行的《森林王子》,算是最早以唱片型式發行的純音樂電影配樂,它是由Miklos Rozsa將自己的配樂改寫成組曲,重新演出灌錄的唱片,也不是直接取自電影的Soundtrack,而且這張唱片中還加上念故事的口白,聽起來像一張加了配樂的兒童說故事錄音帶,不過由於這張專輯的成功,帶動了後來純音樂電影配樂做唱片錄音與市發行的風氣,當年這些電影配樂唱片都不是直接取自電影中的Soundtrack,而是為錄制唱片而重新選曲,表演和錄音的音樂專輯。直到1949年,米高梅電影公司推出由Miklos Rozsa擔任配樂的《包法利夫人》,這張唱片成為第一張直接將電影中的Soundtrack發行上市劇情片電影配樂專輯。
實際上,米高梅是最早將電影音樂唱片定名為Original Soundtrack(電影原聲帶)的公司,米高梅所發行的第一張Original Soundtrack,是1947年《Till The Clouds Roll By》,這是一部描寫音樂家Jerome Kern(作品有音樂劇《畫舫璇宮》等)的傳紀式音樂電影,自此之後,Original Soundtrack Album的發行,成為電影公司與唱片公司眼中一塊耀眼的新大陸,包括米高梅、派拉蒙、Decca Records等公司都陸續開始將旗下的電影配樂整理成專輯唱片做市發行。1968年派拉蒙發行Nino Rota的電影配樂原聲帶《殉情記》,創下三百萬美元以上的利潤,緊接著電影歌曲原聲帶《畢業生》也創下出色的銷售成績,電影原聲帶成為唱片市中一項實力不容小覷的新品種,日後寫下歷史新頁的電影原聲帶還有將流行音樂與通俗管弦作品合而為一的《洛基》、帶動迪斯科熱潮的《周末狂熱》、重振大型管弦電影配樂聲勢的《星球大戰》,以及將電子音樂的內涵大幅提升的經典配樂作品《火戰車》等。
今日,我們統稱因電影而發行的音樂專輯為Soundtrack Albums或Soundtrack Records,這種音樂專輯的內容其實已經變得五花八門,有時甚至名不符實,除了收錄原著配樂(Original Score)、收錄電影歌曲(Songs),甚至還可以收錄各種根本沒有出現在電影中的音樂。不論是什麼內容,只要包裝和文案能和電影扯上一點點邊,就可以湊合一堆音樂發行電影原聲帶,許多樂迷已經越來越搞不清楚,買的原聲帶中倒底有沒有自己要的音樂?
Ⅸ 電子音樂的起源原理
一、電子音樂的起源
電子音樂起源於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最早的聲音記錄裝置外表上可以記錄聲音,但是無法回放,是1857年由法國人愛德華-里昂·史考特·迪馬丁維爾發明的聲波記錄儀。
李·德富雷斯特於1906年發明的三極真空管,是第一個熱電子閥或者稱真空管,導致電路可以創造且放大音樂訊號、放送廣播波形、計算數值,並且進行其他各種功能。1954年,史托克豪森創作了他的《研究2》,這是第一部以樂譜形式出版的電子音樂作品。
二、電子音樂的原理
電子音樂是用打擊樂器、嘈雜樂器發出的雜器發出的雜音,也用人聲和具體音樂相結合,通過聲音濾波器和反響設備,使之變形、變質、變數,再經其它電子儀器和錄音技術加以剪結處理,使之再生、復合,組成作品。
(9)最早電子音樂電影擴展閱讀
電子音樂的空間布局與轉換:
在電子音樂的靜態音響空間布局基礎上, 聲音的運動體現了多種多樣的特性, 從而構成方式多樣軌跡多樣等運動空間從聲音運動方向來看, 有同向運動(聲音向同一個方向運動)反向(聲音向相反的反向運動)運動等。
從聲音運動方式來看,有飛越過渡式的運動、水平環繞式的運動(聲音在相鄰的音箱中以環繞的形式運動)、垂直升降式的運動(在三維音響空間布局中,聲音在兩個平面的垂直運動)等; 從聲音的組合形態來看,有點運動線運動、帶運動等,這些運動空間思維體現在不同的電子音樂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