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什麼是戲劇化電影美學最集中的代表

什麼是戲劇化電影美學最集中的代表

發布時間:2022-11-30 05:38:23

Ⅰ 有哪些電影屬於戲劇化電影舉例說明

以戲劇美學為基礎,按照戲劇沖突律來組織和結構情節,它的表現方法包括戲劇性情節、戲劇性動作、戲劇性沖突、戲劇性情境等,主要是指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國電影中佔主導地位的電影樣式。

「戲劇化電影」指在電影化的范疇內向喜劇學習和借鑒部分相宜的戲劇化的敘事方式,以完成一個故事的展示。

舊好萊塢(也稱經典好萊塢)階段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後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上,舊好萊
塢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MPPC)到大製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這一模式直到新好萊塢階段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一)舊好萊塢的戲劇電影美學特徵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
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1.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2.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
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
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3.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制
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
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
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4.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
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
大門上 「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二)關於舊好萊塢的類型片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
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
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情節公式化2.人物定性化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
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好萊塢電影自誕生後不久就在國際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霸主,活躍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縱觀好萊塢發展史,好萊塢電影美學風格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較大的變化,在此之前可以稱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而之後則可成為新好萊塢時期。

經典好萊塢電影基本成型於上世紀十年代。當時觀眾的欣賞口味偏向於古典敘事風格,有聲技術的運用也使電影中復雜的敘事與流暢的對話成為可能,這一切促成
了經典好萊塢電影濃重的戲劇化風格。同時這種風格也符合當時的製片廠制度。由好萊塢巨鱷麥克•塞納特創造的製片廠制度客觀上要求電影
必須以迎合最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為目標,而傳統的被大眾所熟悉的戲劇化美學觀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類型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些被克拉考爾稱為迎合
觀眾「深層集體心理」的影片,通過程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類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為最「美國化」的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頌揚、推崇那種粗獷的個人主義和適者生存的精神,體現著善必勝惡的道德理想,因
而在美國影壇上長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攝於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體現了西部片的特徵,或者說是體現了經典好萊塢時期
影片的特徵。
《正午》講述的是小鎮警長凱恩即將離任,並在當天迎娶未婚妻。就在兩人的婚禮進行當中,凱恩被告知被自己抓捕的惡棍已經出獄,並極有可能在一個多小時後
聯合另外兩名槍手回鎮上報仇。面對危險時刻,鎮上人人自保,不肯向凱恩伸出援手。凱恩在心灰意冷中無奈迎戰,並僥幸獲得勝利。最後凱恩將警徽扔在地上,在
小鎮居民尷尬的目光中與未婚妻離開了小鎮。影片的敘事極其符合經典好萊塢時期奉行的古典主義敘事,即三一律敘事。影片發生在一個較為封閉的西部小鎮;時間
精確地被得到控制(甚至片中時間就等同於片外觀影時間);劇情流程也是標準的開端到結局,且恰到好處。《正午》追求情節性與完整性,使用封閉式的故事結
構,建立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虛構的物化世界,並生動地刻劃出警長凱恩這個有血有肉的硬漢形象,上述的所有元素均是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風格的標簽。《正午》上
映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次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四項大獎。
然而,《正午》雖然在很多方面有著經典好萊塢的影子,但它決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經典好萊塢電影。事實上這部拍攝於1952年的影片在好萊塢發展史中扮演著
新舊兩時期轉折點的角色。《正午》中最明顯異於傳統好萊塢影片的莫過於對凱恩這個形象的塑造。傳統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著絕對的正義與公理,而凱恩
在影片中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由於小鎮居民不肯幫助這個曾經保衛他們的警長,使得凱恩的對立方不僅是惡棍,甚至還包括了小鎮居民。影片對凱恩作了大量的
心理描寫,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立場與行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從。《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過於類型化,對以往的警長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顛覆,影片還放棄了西部
片一貫的大團圓結局,選擇了凱恩扔掉警徽離開小鎮作為結束,增強了故事的客觀性。
《正午》拍攝於1952年,而這恰是好萊塢黃金時期剛剛結束的時間,好萊塢隨之進入了一段困頓的低潮期。直至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方社會後工業
化、後社會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會藝術思潮泛濫。這些新思潮激盪著人們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於藝術的欣賞取向和接受程度。電影的觀眾群體也發生了變化,經
典好萊塢時期電影的風格已不能滿足他們的觀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和五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新浪潮沖擊和影響了當時的美國影壇,加速了好萊
塢電影的變化。於是以亞瑟•佩恩的《邦尼與克萊德》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應運而生,也拉開了新好萊塢時期的序幕。

1999年薩姆•門德斯的《美國美人》即是一部典型的新好萊塢電影。影片圍繞42歲的美國中產階級萊斯特和他身邊人們的生活展開,
其中揭露了美國社會的許多問題,是一部充斥著黑色幽默與辛辣諷刺的影片。影片塑造了萊斯特這個當代美國的邊緣英雄形象。從《正午》中的警長凱恩到《美國美
人》中的萊斯特,好萊塢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在半個世紀的時間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歸根結底他們都還是英雄,只是經過時間的變遷,英雄已經從捍衛美國傳
統價值觀中的正義、善良、勇敢的保護神,變化成在畸形社會重壓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灰色生活中的另類叛逆者。萊斯特雖然在片中有著許多負面描寫,但是他卻
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影片為萊斯特的行為作了有力的解釋,使人能夠認同他的境遇,而他在社會壓力下的所作所為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觀影者潛在的反叛心理。
《美國美人》中這種假貶實褒的處理是新好萊塢時期描寫人物的典型手法。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惡分明的類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復雜的內心世界。新好
萊塢注重人物的立體化與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層次與深度。
《美國美人》淡化了戲劇化敘事,或者說是將戲劇沖突進行了分散。《正午》中一個主要矛盾貫穿始終的敘事方式在《美國美人》中嬗變為幾個矛盾事件並行發
展:中年危機,社會壓力,毒品問題,青少年問題……影片從這些美國社會問題入手,以網狀結構代替了傳統的線性結構,推動著這個關於「美國的美」的故事向前
發展,直達高潮。《美國美人》代表著新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特點,即在繼承好萊塢善於講故事傳統的基礎上,將影片的故事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為影片融入真
實性與社會性,使好萊塢電影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會意義與深度。
新好萊塢電影還受到歐洲電影的深刻影響。商業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商業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發展的一個趨勢,許多歐洲藝術電影的處理方法被用於好萊塢電影
中。《美國美人》對於鏡頭、色彩、光線等細節的處理精彩而獨特,頗具作者電影的風采。而影片中傳達出的對於社會的關注也傳承了新現實主義和新浪潮的血液。
從《正午》到《美國美人》,從經典時期到新時期,電影在好萊塢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演變,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形象或是觀念意識,都發生了巨大
的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的一套手法在當代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更善於適應社會時代需要的新好萊塢電影卻悄然占據了觀眾的視線。《美國美人》在72屆奧
斯卡頒獎禮上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多項大獎,這說明新好萊塢電影已從當年的邊緣逐漸成為主流。好萊塢電影通過自身的調整完成了向後工業時代的過渡,至今
仍雄踞世界電影工業金字塔的頂端,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什麼是戲劇化電影

所謂戲劇化電影,也就是戲劇沖突強烈的電影,通俗地說,就是情節復雜曲折的電影。

Ⅲ 如何理解影視鑒賞的綜合性

影視藝術的綜合性美學特徵絕不僅限於各種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匯,這種綜合性突破了藝術學的層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學層次上的高度綜合性。

體現為再現性和表現性的統一、紀實性和抒情性的統一、技術性和藝術性的統一,使得影視藝術成為迥異於其他藝術種類的一門獨立藝術。

影視藝術與戲劇:

影視與戲劇有著密切的關系。戲劇既是一門綜合藝術,又是表演藝術,戲劇藝術多年來在編導、導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藝術規律,為影視藝術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從歷史的淵源來看,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出現了以梅里愛為代表的戲劇電影學派;我國最早的電影理論也是「影戲」理論;20世紀40年代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戲劇化電影美學觀更是一度風靡世界銀幕。

影視藝術作為一門年輕的藝術,在其成長初期,都曾從戲劇藝術中吸取了許多營養,不僅借用戲劇的創作題材和戲劇表演經驗,而且將戲劇性矛盾沖突與戲劇性情景納入作品之中。

Ⅳ 好萊塢電影拍攝手法由戲劇化轉向電影化是在哪個年代

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轉變的。



新好萊塢電影的特點: 藝術上追求真實,受歐洲電影影響較大 突破了戲劇電影美學觀的束縛:真實;開放的劇情結構;復雜的人物;實景拍攝 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商業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娛樂化 。

戲劇化電影的特點: 清晰的情節結構: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封閉式的敘事結構;線性結構 簡明易懂(愛情故事;警匪故事等都簡單而完整,

Ⅳ 世界電影美學[成熟期]有哪些代表作

成熟期是1945年到今日了,每個年代的代表作都太多了。電影的分門別類也非常多,那不是一般的腦容量能記載呢。
比如奇幻旅程屬於科幻類,野草莓屬於劇情類,還有有好多的分支。

我建議你去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維基英文站自己查找一下。

Ⅵ 請問電影畫面的美學特性

電影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它對科學技術的依賴。電影本身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眾所周知,電影是在照相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誕生到發展,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技術的進步,對於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於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於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科學技術對電影的這種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從膠片來看,愛迪生與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最早的電影膠片,由於具有單色性(感光性能弱)、正色性(明暗對比強烈)、顯微性(被攝物體輪廓清晰)等特點,直接影響到攝
影方式和畫面的美學特徵,決定了從1895年到1925年前後的故事片的美學傾向。直到1926年,柯達膠片公司研製成功一種新型膠片,這種膠片被稱為「全色膠片」,比起過去的膠片來,這種「全色膠片」由白至黑的層次更加豐富,有光更加均勻,可以表達出演員表情上千變萬化的細微差別,非常符合戲劇化電影美學的需要,為好萊塢戲劇化電影的繁榮做好了物質技術方面的准備。當然,聲音的引入更加重要,它可以說是現代科學技術在電影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早在默片時期,人什就深感電影無聲的缺陷,為了說明劇情和劇中人物的對話,當時的影片不得不在鏡頭中間頻頻插入字幕。於是,有時就採用現場配音方式,包括現場真人配音、插入錄音音響效果、樂隊現場伴奏等方式,這種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滿意。雖然在本世紀底片、各種投影用的避器和高質量微型錄音機等的產生,使得實景攝影、運動攝影成為可能。總而言之,電影從誕生到成長始終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綜觀電影藝術發展史,無論是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盧米埃爾的固定攝影到運動攝影,從攝影棚內的人工光源到實影拍攝,從定焦鏡頭到變焦鏡頭,從單聲道到多聲道,從低感片到高感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立體電影、球幕電影,乃至全息電影,沒有一項不是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可以說,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進展,電影藝術也將有重大的變化與發展,我們很難設想下一個世紀的電影會是什麼樣子。藝術和科學的綜合,正是影視藝術退異於其它藝術的鮮明美學特色。
電影的綜合性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學層次上的綜合,體現在再現性和表現性的統一,記實性和哲理性的統一,敘述因素和隱喻因素的統一。人類思維發展的本身,就經歷過由原始綜合到學科分析,再由學科分析進入全面綜合的三大階段。電影藝術由最初的綜合——將電影的逼真性和戲劇的假定性綜合利用,再進一步發展到電影和哲學。心理學的綜合,形成電影的紀實化、哲理化、心理化等風格不同的審美趨勢。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探求如何將以上三種不同的美學風格巧妙地加以綜合化,形成更新的美學發展趨勢。縱觀世界各個電影生產大國進入叨年代以來出品的影片,實際上已經在美學追求上進行了新一輪綜合化的探索和實踐。1998年一舉奪得十一項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泰坦尼克號》,以其宏偉的氣勢和生動的故事贏得觀眾的青睞。如果要分析一下該部影片為什麼會名利雙收,可以說它的綜合化審美追求是其最大的成功之處。綜合化審美首先表現在文化藝術與科學真實高度統一。影片一開頭,藉助打撈「海洋之心」鑽石這一故事情節的展開,編導用了相當長的記福對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號進行了掃描式的審視,它猶如一部科學紀錄影片一般,對這艘巨輪的內外結構,以及沉沒時船體怎樣斷裂,斷裂在何處等問題進行了必要的考察和分析,它巧妙地把真正的科學紀錄影片的某些美學因素引入到藝術片的拍場中,將文化藝術和科學原理「文理合一」地綜合到一起。《泰坦尼克號》抓住了現代觀眾對科學真實美感的渴求,不惜成本,投入二億五千萬元巨資,拍攝了這部影片。綜合化審美其次表現在哲理與詩情的統一。《泰坦尼克號》的沉船事件,對人們所引發的理性思考是相當多又復雜的。影片的編導注意到了這一主題復雜多久性的開掘,尤其是對於人們往往不尊重科學,盲目地沉溺於自信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評: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船上必備的救生小艇意減少一半;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擔任瞭望的船員竟然不帶望遠鏡;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明明看到泰坦尼克號發出的求救信號,還以為是「鬧著玩」……影片編導似乎有把泰坦尼克號比作人類生存空間象徵的意思,提醒每一個善良的地球居民,「危險」隨時都存在,過分的盲目自信只會導致自身的死亡。標坦尼克號》的編導還依照一般觀眾的審美情趣構思了一個「富家大愛上窮司、子」的浪漫愛情故事穿插手整部影片中,真正地做到了「寓教子樂門。即使沒有得到「過於盲目自信將會導致失敗」的哲理啟示,享受一次「愛情故事」的熏陶也是值得的。雖然「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沉沒了,但泰坦尼克號上的愛情是「永不沉沒」的。當觀眾看到男主人毅傑克將生的希望讓給女主角露絲,自己卻沉入冰冷的海水,冷靜地接受死亡,能不為之動容嗎?又如《辛德勒的名單》,其明顯的美學特徵是紀實性,但它在刻畫人物心理方面也同樣達到很高的審美層次,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編導選擇了許多有個性特徵的細節、語言,進行細致入微的描述。同時,這部影片給予每個人的思想啟迪也是很深的。
它不只是單純揭露和控訴了法西斯納粹在二戰期間所犯的大屠殺滔天罪行,同時還深刻地分析了形成這一世界性大悲劇的歷史淵源。影片中的法西斯軍官阿蒙·戈特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六百年前,猶太人就是一場歐洲大瘟疫的罪魁禍首,是當時的波蘭國王批准猶太人在這座克拉科夫城市定居下來的,來時他們一無所有,赤手空拳,可他們落下根後,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如今已是腰纏萬貫,遍地開花……」他的這一說法正是希特勒上台執政以來大肆宣揚煽動清除猶太太,進行所謂種族凈化的大日耳曼民族情
緒的自我暴注。這種民族凈化思想,被希特勒用來挑起民族間的矛盾和仇恨,並已滲透到德國普通百姓的靈魂中。戰爭更使這些被扭曲了心靈喪失了起碼的人性,從而導致了一場旨在滅絕猶太民族的慘絕人寰的民族大屠殺歷史悲劇。影片的哲理性思考和分析,使《辛德勒的名單》超越了以往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的主題意義,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藝術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綜合式藝術教育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影視文化教育必然應當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許多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如在法國,198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藝術教育法》,決定在今後十年裡為藝術教育投資19億法郎,決定設立法國藝術教育高級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國民教育部和文化交流部主管,由國家有關官員和藝術界知名人士組成,負責發展藝術教育的行政、財政方面的工作,該法還決定把每年5月18日至23日定為法國中小學藝術周。而在美國,則是用另一種形式確立了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1994年美國政府以法律形式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這項法令把藝術課程(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劇院藝術)增列為美國基礎教育中的核。心課程,並在量近出台了《國家藝術教育標准》。自60年代重視「新三藝」即數學、自然科學和英語,到1990年初布希政府宣布,上述三科加上歷史、地理為中小學教育中的核心學科,柯林頓政府把藝術增列為核。心學科。從此後,美國多數學校都把藝術作為必修課,學生必須拿到學校規定的學分,才允許畢業。在那些將藝術作為選修課程的高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相關學科,選修課程計學分,沒有修到學校規定的學分,同樣不允許畢業。各國藝術教育向普及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需要越來越高,藝術教育成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正式列入學校教育之中,確立了藝術教育的目標、計劃及課程。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被明確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藝術素質發展、入格的完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藝術教育對藝術哲學、審美心理研究成果的運用使得綜合性藝術教育成為國際上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首先是重視各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舉例說,在音樂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等,都比較注重各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奧爾夫說,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音樂,而只有與動作、舞蹈、語言同時存在的音樂。因此,在著名的德國奧爾夫學院中,綜合性教學成為其最顯著的特點也就不難理解了。這種教學的綜合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注重音樂與舞蹈、動作、語言的綜合。比如該院開設的舞蹈、動作課,就是
在音樂聲中展開的,實際上也是動態的音樂課,二是注重每門課程本身的綜合,像「普通音樂」這門課,就是一門包括聲樂、器樂、節奏訓練、合唱、指揮等多種內容的綜合性訓練課。達爾克羅茲也說,任何樂思可以轉譯為動作,任何動作也可以譯成與之相對應的音樂。據此,他創立了「作態律動學」。律動,就是人隨著音樂的節奏,通過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要素和表現情感,實際上就是把音樂和舞蹈高度地融合了起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正是採用節奏性的動作,伴之以聲樂、打擊樂或鋼琴即興伴奏,以身體的運動來反映音樂的要素和情緒的。邊塞爾提出,「音樂教學在兩個意義上必須注意相互的關系,即內部的相互一致,和學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聯系。」對於內部的相互一致問題,穆塞爾解釋說,欣賞課必須同其他音樂教學工作結合起未,把它滲透到一切音樂創作和演出計劃里去;而聲樂和器樂的教學工作必須融合成一個密切而有效的統一體。他認為,音樂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因此音樂教學應該同其他領域互相交織在一起,這樣可以互相增強活力。否則,音樂教學將是貧乏的,不可能作為發展學生個性的一種媒介而獲得它的全部價值。雷默則提出了「綜合審美教育」這一概念。他所指的綜合審美教育關心的主要是所有藝術共同的行為范疇。他認為,「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樂中有旋律、和聲、節奏;繪畫中有色彩、線條、質感;詩歌中有比喻、形象、韻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種藝術都可以借用其他藝術的要素,再與自己的領域同化,而許多藝術又可以借用非藝術界的要素,藝術地加以運用,轉化成表現素材。」雷默還認為,藝術多學科課程與單學科課程相比具有下面幾點優勢,其一,通過與同族的其他科目對照,每門科目的特色更為鮮明;其二,弄清了同一族所有科目的基本原則;其三,既可從局部,也可從全局看待每一料。霍斯曼曾扼要地提出過類似的建設,他告訴了讀者「一個不需要增加學習時間、教師數量和設備,卻能擴充藝術課程的方法」,就是使整個藝術教學課程一體化。這種教學強調所有藝術之基礎的、共同的東西,即藝術的審美性、創造性、表現性的東西。雖然霍斯曼沒有對藝術教學課程一體化給予必要的論證,但他確信,「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等融為一體。」受上述思想的影響,美國部分學校的藝術教育採用了把各種藝術學科結合起來的綜合藝術教學形式,即利用繪畫、音樂、舞蹈、刺綉以及其他不同的藝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去啟發學生。被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尼蘇達州羅維爾地區的中小學藝術課程,川教育當局規定綜合藝術課程在,總課時中的最低限度的比例分別為:幼兒園佔10%,小學佔8%,初中要求達到150學時,高中列為選修,各校還可以自行增加課時比例。除必修的美術、音樂、舞蹈外,還要選修七八種可供選擇的姐妹藝術課程。
影視戲劇等綜合性藝術,在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藝術教育中得到高度重視。現代社會中,藝術媒介迅速向網路化方向發展,以藝術廣告、電視和多媒體網路為主體的媒介已日益成為社會大眾的藝術文化知識的來源和基本生活內容,並日益重構大眾藝術。心理感知的格局。它徹底超越了時空的阻隔,有力促進了世界藝術一體化格局。另外,大眾傳播的作用正在向社會生活所有領域滲透著,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面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大眾傳播成為社會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19世紀末現代科學技術在聲學、光學、電子學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果,使電影藝術等新興藝術種類不斷發展和完善。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不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電聲樂器,還出現了電子音響合成器和電腦音樂,大大擴展和豐富了音樂的表現能力。近10多年來,電腦繪畫、光效應藝術與激光藝術更是發展迅速,為影視藝術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天地。前蘇聯庫茲涅左夫主編的《青少年審美教育》一書,對於從幼兒到大學生對何利用影視戲劇進行審美教育,作出系統的明確的規定,提出詳細的可操作的指導意見。《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准》(以下簡稱《美國標准》,劉沛翻譯,尚未正式出版)是美國學校藝術教育有史以來,第一套在聯邦政府直接干預下,由四門藝術教育的全國性組織研製的藝術課程標准。《標准》的研製工作從1992年開始,1993年曾分別公布四門藝術學科標準的初稿和討論稿,最後於1994年定稿並出版。《標准》可以說是美國藝術教育界在總結美國學校藝術教育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按照1994年通過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的要求制定出台的。其根本宗旨,是為了從一個方面改進和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使美國的教育到2000年時達到美國總統柯林頓和教育部長賴利提出的「世界級水平」。在《美國標准》中,對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學生的戲劇影視等綜合性藝術學習,都提出了系統的、明確的比較高水平的要求。
各發達國家對影視文化教育的重視,表現在影視教育與各學科教育的綜合。許多發達國家在課程標准中已經沒有「視聽教學」一項,把視聽教學與影視文化教育結合起來。《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市文學區英語語言藝術課程標准》中對「視聽教學」要求規定如下:「在結構方面,學生將能夠:1.識別作者的風格;2.識別正確、恰當的語法、措詞和句法;3.通過視聽不同的媒體擴大詞彙量;4.欣賞不同形式創造性表達的美。在釋義方面,學生能夠:1.發展評判媒體和評價口語表達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維技巧;2.認識到節奏、方言、沉默、抑揚頓挫對提高演講和文學作品質量的重要性;3.在視聽中集中注重主題或情節;4.從視聽活動中獲取信息。在運用方面,學生將能夠:1.形成主動的聽力技巧:1)聽且理解指令性說明;2)在班級討論中傾聽同學的意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2.別人朗讀時認真聽講;3.利用媒體激發學習和思考;4.培養欣賞藝術、音樂和文學的能力;5.利用電子媒體加強和促進語言學習;6.進行娛樂性視聽活動;7.藉助科技手段和其他媒體表達思想。在跨學科方面,學生將能夠:利用批判性視聽促進跨學科學習;參加個人形式、小組形式、大組形式的視聽活動;合作完成語言藝術課題練習;通過視聽活動了解語言和文化的差別;積極參加群體聽力活動。」這一方面反映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給語言教學帶來得革命性變化,一方面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影視文化教育、整體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的思路、方向。美國的坎貝爾等人所著的《多元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卜書以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如何把戲劇影視等綜合藝術與語文教學乃至於其他各科教學結合起來的理論與實踐,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戲劇影視不僅涉及文字語言和多種「藝術語言」(音樂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等),同時涉及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與語文結合起來,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真是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我國,新的《藝術教育課程標准》充分體現了對「綜合性」的重視,可能因為考慮到現實條件的限制,影視文化教育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至於影視文化教育與其他各科教育的相互鏈接、相互融合,還有廣闊的未開墾的「處女地」。我們江蘇省揚州中學 1993年以來,先後申報、組織、實施了「系統開展學科思維教育」、「全方位系統開展審美教育」這兩個研究課題。1997年這兩個課題分別被立為教育部「九五規劃」的重點課題與規劃課題,並於2001年通過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小組組織的專家評審。影視藝術在兩個課題的實施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通過每年一度的藝術節、電影藝術周,組織學生觀賞影片;通過專題講座,提高學生影視欣賞的能力和情趣;藉助於「新苗文學社」和《新苗》月刊,組織學生開展影視欣賞、評論;在各科教育教學中,我們激勵教師充分利用影視手段和多媒體設備(每位教師配備一台「惠普」手提電腦),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益。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影視文化教育與各科教育教學的綜合,必將為影視文化教育開拓無限廣闊的天地,必將為各科教育教學帶來無限美妙的風光。
綜合式藝術教育,其目標具有綜合性:既重視藝術素養的培養,又重視人文素質、完善人格的培養。綜合藝術教育,其方式方法具有綜合性,有各種門類藝術的綜合;有藝術欣賞、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理論等教學活動的綜合;有藝術教育與其他各科學習的綜合;有藝術活動與廣泛的社會活動(科學、人文的)綜合,有藝術與生活、社會、人生的綜合。「綜合性課程」、「綜合性藝術教育課程」的核心是科學、人文精神的綜合。新世紀呼喚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相互融合的新型火材,新世紀呼喚科學、人文精神相互結合的基礎教育、藝術教育。科學主義要求以自然科學的眼光、原則和方法來研究世界,它把一切人類精神文化現象的認識論根源都歸結為數理科學,強調研究的客觀性、精確性和科學性。人文主義則強調以人為本,把人當作研究的核心,出發點和歸宿,希望通過入本身的研究來探索世界的本質與其他問題。科學、人大主義則是二者的辯證統一。事實上,教育哲學中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是以思想史、教育史上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之爭為背景的。李德順在《價值論》一書中指出:人類的活動有兩大原則:一是真理原則,一是價值原則。前者是說: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和規律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後者是說要「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大思潮之間的關系,究其實是真理與價值、客觀性與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孤立地看待真理或價值,都是片面的。它們各自作為矛盾的一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的。」真理論與價值論的統一是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相互融合的哲學基礎。主張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實質就是要在以人類文化「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出現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相互融合的趨勢。黃濟先生指出:「如何吸取二者之長,克服二者之短,把二者溝通起來使之協調發展,始終是哲學與教育哲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鍾後泉先生在其《現代課程論》中,詳細論述了以科學為特徵的學問中心課程與以入文主義為特徵的人文主義課程的長短,而他所建立的課程編制理論,恰恰地體現了科學、人文精神的融合。建立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必須既重視「以社會文化對人的塑造」,又重視「人的潛能的充分開發」;既重視「教育內容的科學的系統的構成」,又重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內在條件(發展階段、個體經驗、生活現實、實習動機、意志、信念、價值觀等)的認識與洞察」;既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技能、能力、智力的培養,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個性、人格的培養;既重視科學精神、科學素質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培養。據研究,創造力與智力之間存在正相關的趨勢,同時與動機、興趣、熱情、自信心、堅毅性和能吃苦耐勞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科學、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利條件。馬克思指出:「自然科學住後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將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一體化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同樣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培養具有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的綜合性人材、創新型人材是新世紀的要求;建立培養這種人材的課程體系,是新世紀的呼喚。

Ⅶ 綜合藝術的綜合藝術的主要種類

從廣義上講,戲劇包括話劇、中國戲曲、歌劇、舞劇、乃至目前歐美各國影響廣泛的音樂劇等。從狹義上講,戲劇主要是指話劇。這里所講的戲劇即指話劇,是從狹義理解的。話劇在歐美各國通常被稱為戲劇。
戲劇是在舞台上由演員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為觀眾當場表演故事情節的一門綜合藝術。戲劇藝術作為二度創作的藝術,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作為舞台演出基礎的戲劇文學和演員創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藝術。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照作品題材不同,可以分為歷史劇、現代劇、兒童劇等;按照作品的樣式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三大類型。
作為戲劇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悲劇歷來被認為是戲劇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為戲劇的一種類型,悲劇常常通過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或主人公苦難的命運,顯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正是通過毀滅的形式來造成觀眾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凈化。
戲劇除了具有綜合藝術共同的審美特徵外,還有自身獨具的特徵。在戲劇的所有特徵中,戲劇性無疑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所謂戲劇性,就是戲劇藝術通過演員扮演的角色之間的沖突來展開劇情、刻畫人物,藉以吸引觀眾,實現其藝術效果和審美作用的特性。構成戲劇性的中心環節是戲劇動作和戲劇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必須通過角色之間的對話和動作,來展開激烈的沖突和交鋒,使戲劇情節得以進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在富於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和曲折起伏的情節中,在舞台上塑造出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中外古今的優秀戲劇作品,無不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在綜合藝術中,戲劇和戲曲需要演員在舞台上為觀眾多次進行現場表演,而電影和電視則是一次性演出,用膠片或錄相帶將這種表演固定下來。因此,劇場性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另一個特點。這種劇場性對戲劇演員的表演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們常把劇本、演員和觀眾稱作戲劇藝術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質的要素自然是演員。因此,戲劇的中心應當是演員的表演藝術。戲劇表演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觀眾欣賞的過程。戲劇演員在進行二度創造時,首先要深刻挖掘劇本的內涵,掌握角色豐富的思想情感,通過情感體驗與藝術分析,克服自我與角色之間的距離,然後才能通過藝術化的表情、語言和形體動作,在舞台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員扮演的角色,應當是真實感人的舞台形象,這就要求演員的表演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傳達出角色獨特的性格氣質和內心世界。正因為戲劇藝術對表演有著很高的要求,因而戲劇理論家們都十分重視對戲劇表演藝術的研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戲劇體系,分別被稱之為「體驗派表演藝術」和「表現派表演藝術」兩大類型。戲劇在演出時,劇場中演員與觀眾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觀眾一方面欣賞舞台上演員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情緒情感的反應直接影響著演員的表演,這種當堂反饋的現象構成了戲劇藝術的重要特點。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的總稱。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地有三百多個劇種,其中包括全國性的劇種如京劇,也包括地方戲如川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在世界上,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被稱為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中國戲曲藝術,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既具有戲劇的共同特徵,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段和獨有的審美特徵,從而有別於其它戲劇形式。尤其是戲曲藝術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屬於一種表現性的綜合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劇藝術中獨樹一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僅舉中國戲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與西方戲劇「以多見一」之間的比較和區別,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巨大影響,中國戲曲藝術形式美的基本特徵是以「一」為起點,如戲曲的角色行當上是「一行多用」(生、旦、凈、丑),表演動作上是「一式多用」 (唱、念、做、打),戲曲聲腔與音樂上是「一曲多用」 (基本曲牌),舞檯布景上是「一景多用(如一桌兩椅),服飾臉譜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藝術上,還有「一人千面」 (一套程式、萬千性格)、「一曲百情」、「一步千態」、「一笑百媚」等,充分體現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戲曲「以一求多」的美學追求。
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中國戲曲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是經過漢唐直到宋金即12世紀的末期才算形成。中國戲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樂舞、俳優、百戲。唐代更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歌舞戲和參軍戲,「戲」和「曲」進一步融匯,表演形式也更為多樣。宋、金時期,戲曲藝術真正趨於成熟,宋雜劇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劇中角色也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國戲曲表演分行當的體系。元代戲曲創作和演出空前繁榮,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品,元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著名,堪稱世界戲劇藝術的不朽作品。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特別是傳奇作品大量涌現,包括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劃時代的浪漫主義傑作,湯顯祖的《牡丹亭》等。
古典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長期農業社會的產物,中國戲曲深受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又深刻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美學追求。
中國戲曲具有自身的審美特徵。尤其是表現在綜合性、程式化、虛擬性這三個方面。當然,這些特徵並非中國戲曲所獨有,許多東方戲劇也具有這些特點。
戲曲藝術高度的綜合性、程式化和虛擬性,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電影藝術是通過畫面、聲音和蒙太奇等電影語言,在銀幕上創造出感性直觀的形象,再現和表現生活的一門藝術。由於電影誕生在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劇、建築之後,所以常被人們稱作「第七藝術」。在迄今為止的所有藝術種類中,只有電影和電視是人們知道其誕生日期的兩門藝術。
1895年 12 月 28 日晚,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們自己拍攝的《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短片,這一天被電影史家們定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標志著無聲電影時代的開始。在此之後,電影這年輕的藝術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電影誕生於10年之後,即 1905 年,當時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嚴格意義上講是一部戲曲舞台紀錄片。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 (1913) 。
從總體上講,電影的樣式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四大部類。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和電視作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現象,首先是新技術的發明,然後才導致新藝術的誕生。完全可以這樣說,影視藝術是迄今為止唯一產生於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姊妹藝術。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部歷史來看,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對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在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曾經有過三次重大的變革,都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是從無聲到有聲。最初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被稱為「默片」。一般認為,有聲電影誕生的標志,是 1927 年美國的《爵士歌王》,這部影片其實是在無聲片中加進四支歌、一些台詞和音樂伴奏,但不管怎樣,它標志著電影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此,電影由純視覺藝術成為視聽綜合藝術,大大豐富了自身的表現力,使得音樂、音響和語言都成為電影重要的藝術元素。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 1931 年的《歌女紅牡丹》。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革是從黑白到彩色。最初的電影都是黑白片,早期電影曾經採用人工上色的辦法,即在黑白電影的膠片上塗顏色,如前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 (1925 年),就是經過人工上色,使銀幕上起義後的戰艦升起一面紅旗,顯然這是一項極其繁重的工作。1935年,使用彩色膠片拍攝的美國影片《浮華世界》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發生在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這一發展趨勢目前正有增無減、愈演愈烈,包括計算機三維動畫、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極富想像力的藝術手段和極其逼真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電影藝術的魅力。如在美國影片《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居然與肯尼迪總統促膝談心;《真實的謊言》中,龐大的戰斗機在一座座摩天大樓之間橫沖直撞;《侏羅紀公園》里奔跑的恐龍和始祖鳥;《泰坦尼克號》里巨大的輪船沉入水中等等。尤其是《玩具總動員》這部三維動畫片,完全是由電子計算機製作的1,500個鏡頭組成。可以說,電子計算機高科技給影視藝術帶來的巨大影響,現在僅僅是初露端倪。
尤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為電影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技術手段和藝術語言,而且直接影響到電影美學各個流派的產生和發展。聲音引入電影,促成了戲劇化電影美學觀的誕生;輕便攝影機、高速感光膠片和磁帶錄音機的出現,使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得以實現「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美學追求,這些事實都是被世界電影界所公認的。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引入,給電影美學帶來了嶄新的課題。可以預見,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進展,電影在21世紀必將發生更大的變化。
電影藝術又是綜合藝術的結晶。電影藝術的綜合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其一,它是各門藝術的綜合;
其二,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
其三,它是美學層次上的綜合。
電影藝術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紀實藝術與表演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有機地綜合到一起。特別是電影藝術綜合吸收了各門藝術的長處和特點,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這種綜合性,使得影視藝術成為一種集體創作的藝術,將編、導、演、攝、美、錄、音、道、服、化等多個職能部門集合在一起,在導演的總體構思和製片人的宏觀策劃下來共同完成攝制任務。
第一,電影和電視劇都與戲劇有著密切的關系。戲劇既是綜合藝術,又是表演藝術,戲劇藝術多年來在編劇、導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藝術規律,為電影藝術提供了許多可貴的經驗。一些電影作品的編、導、演或者來自舞台,或者兩棲於戲劇藝術和電影藝術,例如好萊塢的著名影星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等均是從舞台走向銀幕;中國從老一代演員趙丹、白楊到新一代演員鞏莉、章子怡等也是如此。
第二,影視藝術也受到文學的極大影響。影視藝術的成功首先取決於劇本,對於故事片、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來講,影視文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與此同時,文學的各種體裁都曾經直接對電影產生過巨大影響,出現過詩電影、戲劇電影、散文電影和小說電影。
第三,影視藝術從繪畫、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藝術的規律和特點,使得造型性成為影視藝術重要的美學特性之一。造型藝術善於處理光線、影調、色彩、線條和形體,為影視藝術的畫面造型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我國電影觀念的更新,突出表現在對造型性的重視與探索上,如《黃土地》畫面上大半黃土、小半藍天的構圖、《紅高粱》片尾無邊無際的紅彤彤的高粱,都顯示出電影藝術造型性的巨大生命力。
第四,影視藝術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音樂成為影視作品概括主題、抒發情感、渲染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尤其是廣為傳唱的影視歌曲更是成為影視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影視藝術與攝影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甚至認為,電影的基本特性就是照相性。當然,我們必須強調指出,以上各門藝術的多種元素進入影視之後,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被影視藝術所同化和吸收,使得電影和電視藝術成為與眾不同的獨立藝術。
影視藝術特性,體現在運動著的畫面、聲音以及完成畫面、聲音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視藝術語言主要就是畫面、聲音和蒙太奇。
影視「畫面」主要是通過攝影 ( 像) 機的鏡頭拍攝記錄下來的,對於影視畫面來講,景別 ( 包括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焦距 (包括標准鏡頭、長焦鏡頭、短焦鏡頭、變焦鏡頭等)、鏡頭運動 (包括推、拉、搖、移、跟、降、升等幾種基本形式和運動鏡頭等)、角度 (包括平視鏡頭、俯視鏡頭、仰視鏡頭等) ,以及光線、色彩和畫面構圖等,共同組成了畫面造型。
對於影視「聲音」來講,人聲 ( 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 、音樂、音響這三大類型,共同組成了聲音造型,並且與畫面相互配合,極大地增強了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用語,意為裝配、組合、構成等,在影視藝術中,這一術語被用來指畫面、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應當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其一,從技術層面上講,蒙太奇就是剪輯;
其二,從藝術層面上講,蒙太奇應當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事方式,不但鏡頭與鏡頭、段落與段落,甚至畫面與聲音均可構成蒙太奇組合關系;
其三,從美學層面上講,蒙太奇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創作方法。蒙太奇不僅體現在後期剪輯,而且也體現在前期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乃至各個創作部門合作完成的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蒙太奇思維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法。
影視藝術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商品性與文化性。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作為時代的多棱鏡與社會的萬花筒,又總是展現出一幅幅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斑斕圖景,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優秀的影視作品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此外,中外優秀影視作品,無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和獨特的藝術追求,從而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品格和獨特的藝術創新,具有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電視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 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視與電影、廣播相比,是更為年輕的傳播工具,然而它的發展之快、影響之大,卻是此前其他傳播媒介所無法比擬的。
發展迅速的電視,誕生至今僅有 60 多年歷史。1936年 11 月 2 日,英國廣播公司 (BBC) 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規模盛大的歌舞,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正式開播,人們普遍這一天作為電視事業的開端。此後,法國於 1938 年,美國與前蘇聯於 1939 年相繼開始正式播出電視節目。世界電視事業的真正發展,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1954年,美國正式開辦彩色電視節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彩色電視節目的國家。我國第一座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於1958年5月1日開始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開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中國電視藝術也從此誕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電視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具有多重功能。一般認為,電視具有新聞信息功能、文藝娛樂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務功能,但主要是前兩種功能。目前,電視藝術已經遍及我國城鄉,成為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一門藝術,電視藝術所擁有的觀眾數量,在所有的藝術種類中遙遙領先,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電視藝術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電視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類文藝節目,其中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藝術片,電視專題文藝節目,以及音樂電視(MTV),電視文藝談話類節目,電視娛樂節目 ( 如游戲類,益智類,乃至新近出現的真人秀節目) 等等。與此同時,電視文藝還應當包括直播或播映的電視文學、電視音樂、電視舞蹈、電視曲藝雜技、電視戲曲、電視戲劇、電視電影,乃至於諸多藝術類型的電視節目如藝術體操、冰上舞蹈、時裝表演等等。電視劇是電視藝術的主要類型。
電視劇的品種較多,主要包括單本劇、連續劇、系列劇或小品等。
單本劇,是電視劇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它具有獨立的故事或情節,基本上一次播完(或分上中下三集),情節緊湊,人物不多,時間大致在半小時至兩小時之間。
連續劇,是電視劇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故事情節常常較為曲折復雜,劇中人物往往數量較多,主要人物和情節都是連貫的,每集演播全劇中的一段故事,並在結尾處留有懸念,吸引觀眾連續收看,如《四世同堂》(28集)、《紅樓夢》(36 集)等。
系列劇,是一種類似於電視連續劇的形式,它有幾個主要人物貫穿全劇,但故事情節並不連貫,每集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故事,觀眾可以連續收看,也可以任意選看其中的幾集,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編輯部的故事》等。
電視小品,是電視劇中的輕騎兵,播映時間短,人物、情節都比較單純,常常擷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人物的一個特徵,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的某個側面。
從審美特徵上看,電視與電影作為姊妹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都是綜合藝術,又都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都採用畫面、聲音、蒙太奇等藝術。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因此,人們常常將影視並提。電視又有自己獨具的特徵:
首先,電視的技術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特性,由於電視和電影分別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原理,加上電視熒屏較小的特點,因而,電視畫面的面積較小,清晰度較差難以表現眾多的人物和較大的場面,在鏡頭運用方式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寫,少用遠景和全景,場景轉換不宜太快,以便讓電視觀眾弄清人物和劇情。
其次,電視的介入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觀賞特點,由於電視觀眾一般都是在家裡觀看,觀眾可以隨意選擇收看並當場評論,因此電視劇應當照顧到觀眾對劇情內容的興趣,調動各種藝術手段來吸引觀眾,在情節、場景、表演諸方面根據觀眾的審美心理作特殊的藝術處理,給觀眾以想像的空間和介入的機會,盡量使觀眾對劇中人物產生移情和共鳴,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再次,電視的迅速性形成了這門藝術更加生活化的特點,許多電視節目和晚會可以現場直播;電視劇製作周期短,成本較低,又擁有輕便靈巧的技術設備,室內戲較多等特點,因而能夠深入生活,及時將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心的問題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與此同時,電視劇在劇情內容、演員表演、服裝道具、環境布置等方面,都要求更加親切、自然和生活化,直接和逼真地反映生活。
總之,由於電視的傳播特性、技術特性和藝術特性,以及電視觀眾獨特的收視環境、收視條件和收視行為,尤其是電視藝術僅僅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使得電視藝術從創作、傳播到接受都有許多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值得人們去認真加以研究。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戲劇化電影美學最集中的代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灣電影燃燒的火鳥 瀏覽:277
牧群電影完整國語版 瀏覽:383
電影青少年音樂 瀏覽:767
我的姐姐兩張電影票照片 瀏覽:802
海吉拉電影結局是什麼意思 瀏覽:78
韓國電影美女主角 瀏覽:626
電影戰狼隊徽圖片 瀏覽:428
女巡按電影演員表 瀏覽:226
雷洛傳電影完整 瀏覽:666
一部法國的公主動漫電影 瀏覽:802
在線劇情中文字幕視頻倫理電影 瀏覽:86
奧特曼大電影百度 瀏覽:665
深圳龍華電影院哪個比較好 瀏覽:74
愛情公寓大電影結尾 瀏覽:497
朝鮮男跑到韓國愛情電影 瀏覽:92
5個免費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瀏覽:824
雅甲電影演員表 瀏覽:705
逃學威龍2神嘴風雲電影粵語 瀏覽:260
賈玲電影票房排名 瀏覽:508
泰國神話電影蛇煞 瀏覽: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