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家洗海星電影觀看

音樂家洗海星電影觀看

發布時間:2023-01-28 18:29:50

1. 冼星海他那些作品的簡介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 6月13日生於澳門,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採用號召性、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斗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簡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歷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斗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斗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朴清新的民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斗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朴,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黃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創作於1939年,它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歷史,突出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朴實、酷愛自由、胸懷寬廣的崇高品德,憤怒地控訴了敵寇的入侵給黃河兩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最後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壯地奏出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反抗日寇的侵略、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戰斗的時代最強音。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以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鼓舞人們為真理和正義而戰斗,對未來和勝利充滿著信心。《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為求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斗爭的優秀作品,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性。
《黃河大合唱》演出後,轟動了整個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校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毛澤東觀看了冼星海親自指揮的演出,連聲稱贊。同年7月,周恩來也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並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郭沫若在《黃河大合唱》的序中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
《黃河大合唱》的問世,對抗日民族解放斗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最後的生活

1940年12月,冼星海來到蘇聯,這是他生活的最後五年。在此期間,他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飾並最終完成。1941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連年的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葯,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年簡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1918年
考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半工半讀時,就參加樂隊並擔任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員,還擔任指揮。
1926年
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選修小提琴。
1928年
入上海音樂專科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鋼琴。此期間,發表有《普遍的音樂》等音樂評論。
1929年
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後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丹第(V.D'INDY)學提琴,從師杜卡斯(Paul Dukas)學作曲理論與作曲。
1931年
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留學期間,創作有 《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國古詩》等十餘件作品。
1935年
畢業回國,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及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5年到1938年
創作有《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
任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子大學兼課。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時,為光未然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寫下了這部名垂青史的音樂名作。並創作有《生產大合唱》等著名作品。
1940年
赴蘇聯留學;次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無法回國,因生活艱苦,疾病纏身。
1945年10月30日
病逝於莫斯科克林姆林宮醫院。在莫斯科病逝,年僅40歲。
冼星海部門代表作品目錄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數百首音樂作品和大量的音樂論文,主要作品有:交響樂《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兩部歌劇音樂、兩部交響樂、四部交響組曲、兩百餘首歌曲、十餘首器樂曲等。先後發表有《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三十餘首音樂論文。

《拓荒歌》《犧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頭恨》《楊柳枝詞》《夜半歌聲》《贊美新中國》《在太行山上》《戰時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做棉衣》 、《熱血》《青年進行曲》《怒吼吧黃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亞》《路是我們開》《梁紅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黃河之戀》《黃河》《婦女進行曲》《反攻》《到敵人後方去》《打倒汪精衛》《別情》《保衛黃河》《「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 》《保衛盧溝橋墩》《拉犁歌》《二月里來》《救國軍歌》《莫提起》《贊美新中國》《誰來跟我玩》《游擊軍》《生產大合唱》《追悼歌》《頂硬上》。

冼星海的名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

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

中華民族的解放勝利,就是要每一個國民貢獻他純潔的愛國之心。

同名電視劇

片長:二十集
主創人員:
出品人:張惠建、李海元
總策劃:朱小丹、何敬修
總顧問:逢先知、金沖及
總製片:胡國華、王克曼
總監制:方健宏、白玲、何日丹
導演:段果平、程生生
編劇:王朝柱
主要演員
馬曉偉--飾冼星海 唐國強--飾毛澤東
劉 勁--飾周恩來 瑪麗詠--飾露易絲
劉 琳--飾錢韻玲 弗朗索瓦--飾杜卡斯
牟 雲--飾黃蘇英 宋曉英--飾錢母

故事梗概:

1929年,胸懷音樂救國大志的冼星海告別了故鄉和親人,踏上了巴黎求學之旅。在異國他鄉,他飽嘗了屈辱與磨難;也享受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甜蜜;更收獲了音樂的碩果。

當日寇的鐵蹄踏在了中國的土地上時,冼星海毅然離別了熱戀中的巴黎女友。回到了祖國,他用滿腔熱血譜寫出一曲曲激昂的音樂去喚醒民眾,鼓舞人民的鬥志。
在延安,冼星海譜寫出了舉世聞名的大型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成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

冼星海逝世之後,毛澤東同志於悲痛之中親筆寫下輓詞:「向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黃河大合唱》的介紹與欣賞

《黃河大合唱》有五個版本。一個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第二個版本是「蘇聯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第三個版本是「上海樂團版本」,就是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第四個版本是「中央樂團版本」是1975年嚴良堃等人根據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今天,大家能聽到的就是這個版本。第五個版本是鋼琴伴奏版本。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康塔塔」雖然不具有歌劇那麼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戲劇性還是存在的。《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這里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這一樂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場面,音樂充滿戰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據開始的主題旋律,拉寬了節奏、放慢了速度,表現船夫們穿過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種欣慰。這表明,中國人民盡管處在艱難抗戰之中,但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樂又回到了樂章開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強漸弱,由近到遠。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著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的《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表達了詩人對黃河——母親河的贊美。這一樂章由三個樂段構成。開始樂隊奏出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引子,這就是這一樂章的主題,顯示出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內心熱情的贊美。這里唱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和曲折婉轉,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幅員遼闊。第二段從「啊、黃河」開始,進入一個熱情澎湃的音樂段落,這里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及其光榮的革命傳統。接著又來了一個「啊、黃河」。這是一個激情的甩腔,音樂上更加熱情昂揚。似乎在說,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我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誓與外敵斗爭到底。此時音樂到達高潮。跟進來的第三個「啊、黃河」使音樂進入第三樂段,這時音樂變成4/4拍,氣息寬廣,像黃河一樣奔流而下。這個章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贊美,但又將黃河形象地比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這里對黃河的贊美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贊美。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個配樂詩朗誦。原來是由三旋伴奏,後來改為有琵琶伴奏。這個樂章,冼星海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的音調素材, 講述了民族的災難,也歌頌民族的英雄。是詩人進一步對黃河、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同時也暗示著黃河或者說是中華民族將面臨一場劫難。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在音樂會上很難聽到這一樂章了,因為考慮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樂章是《黃水謠》,是女聲二部合唱。這是一首民謠體的三段體歌曲,其曲調非常優美動人,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段展現出黃河兩岸人民安寧、平靜的生活,音樂十分流暢,也顯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緒急轉直下,「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這一段表現日寇入侵中國,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第三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但在情感上則變得壓抑和悲涼。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的矛盾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是《河邊對口曲》,是一個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採用了樂段反復的民間音樂結構形式,音樂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調,採用鑼鼓伴奏的方法。整個樂章是兩個流亡者的對話。這里作者借兩個流亡者的對話,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吶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是一首女聲獨唱。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的哀怨。這一段是一個絕望的婦女的內心獨白。這個婦女的丈夫流離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兒子也被日本鬼子殺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給糟蹋了,最後不得不跳入黃河母親懷抱自殺而死。作者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構思,就是想通過一個婦女的死來激發全國人民的鬥志。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作為一首獨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強,是檢驗女高音的「試金石」。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這里採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後是三部輪唱,並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也像是一個回顧,用富於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黃河在怒吼」、「揚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戰的戰爭態勢。最後發出了「戰斗的警號」,這一句被多次重復,整個音樂給人以巨大的號召力,無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戰!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沖突。這個矛盾沖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沖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作品:黃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二月里來、夜半歌聲、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等等。

歌曲試聽:http://mp3..com/m?z=0&;cl=3&ct=134217728&sn=&lm=-1&cm=1&sc=1&bu=&rn=30&tn=mp3&word=%D9%FE%D0%C7%BA%A3&pn=0

論著 冼星海發表過20餘篇音樂論文和編寫過一些音樂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發表的《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1937)、《救亡歌詠運動和新音樂的前途》(1938)、《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等短文中,著重總結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經驗,論述了以聶耳為代表的新興音樂的方向和發展前景。到延安後陸續發表了《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1940)、《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1940)等論文,並在1940年1月舉行的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代表大會上作了《邊區的音樂運動》的報告。他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國民歌的特點和民歌研究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他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指導中國新音樂的建設。他認為不論是音樂的民族形式問題,還是大眾化問題,都應以發展中國的工農音樂為基本出發點。他通過實際調查采錄和研究,初步歸納了中國民歌具有現實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點,並認為在音樂創作中吸取民間音樂的因素,能夠更真實更生動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眾的語言,創造出更豐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時也是最具有國際性的音樂作品。他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指導思想,對「五四」前後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樂家、音樂作品的歷史作用等,作了簡要述評,並論述了新音樂的本質特徵和形式特點,指出中國新音樂必須朝著「他的內容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他的形式應該是民族的」方向發展。他的這些理論著述,對中國革命音樂理論的建設起過重要的作用!

2. 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

1、《救國軍歌》

《救國軍歌》創作於1935年,是一首著名的抗戰歌曲,由塞克作詞、冼星海作曲。《救國軍歌》經新生合唱團的首唱並在上海抗日救國會組織的群眾大遊行中歌唱後,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

2、《只怕不抵抗》

《只怕不抵抗》是冼星海所作的一首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歌曲。歌曲以進行曲的節奏、平穩級進和跳躍交替出現的旋律,描繪了兒童團員們不畏強暴,英勇殺敵的戰斗精神。

歌曲為三段體結構,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重復。最後兩句只怕不抵抗的歌詞,突出了主題,更加深了歌曲的感染力。

3、《到敵人後方去》

抗日救亡愛國歌曲代表作之一。趙啟海詞、冼星海曲,完成於1938年9月。曲調旋律挺拔矯健,節奏鏗鏘有力。歌詞雄壯豪邁,極富號召力,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4、《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抗戰老歌,桂濤聲詞,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

5、《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聲樂套曲。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

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3. 介紹作曲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採用號召性、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斗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歷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斗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斗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朴清新的民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斗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朴,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黃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創作於1939年,它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歷史,突出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朴實、酷愛自由、胸懷寬廣的崇高品德,憤怒地控訴了敵寇的入侵給黃河兩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最後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壯地奏出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反抗日寇的侵略、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戰斗的時代最強音。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以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鼓舞人們為真理和正義而戰斗,對未來和勝利充滿著信心。《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為求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斗爭的優秀作品,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性。

《黃河大合唱》演出後,轟動了整個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校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毛澤東觀看了冼星海親自指揮的演出,連聲稱贊。同年7月,周恩來也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並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郭沫若在《黃河大合唱》的序中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

《黃河大合唱》的問世,對抗日民族解放斗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最後的生活

1940年12月,冼星海來到蘇聯,這是他生活的最後五年。在此期間,他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飾並最終完成。1941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連年的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葯,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4. 冼星海的主要作品

冼星海的主要作品是《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民族解放》 、《神聖之戰》等。

冼星海求真務實的作風最主要體現在他的治學作風上:一是他對中國大眾文化的現實需要方向上的正確判斷和把握,開創了中國大眾的革命音樂的創作道路;二是他探索出了中西結合的有鮮明民族特色、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樂創作之路。

冼星海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繼聶耳之後又一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他堅持並發展了從聶耳開始的革命音樂傳統,以更廣闊的題材、體裁和更豐富的藝術手法。

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偉大現實,創造了一系列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富有獨創性的音樂作品,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拓展資料: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5. 洗星海的事跡

一、從漁村走進音樂的殿堂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於澳門。父親冼喜泰曾做過水手,後以捕魚為生。冼星海出生時,父親已經去世,他和母親黃蘇英寄居在外祖父家。1911年,外祖父逝世,母親帶著他去了新加坡,靠做傭工謀生,並供他讀書。對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冼星海銘記在心,永生不忘。後來,他根據母親口述的詞,譜寫了歌曲《頂硬上》,獻給母親,表達自己對母親一生堅韌頑強的生活態度的歌頌。從10歲開始,他先後在英國人辦的學校學英語,在華僑辦的學校讀書,並接受了最初的音樂教育。1918年,他到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後升入大學預科,前後半工半讀六年。他酷愛音樂,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鑽研音樂,參加學校樂隊活動,演奏小提琴和單簧管,擔任過指揮,享有「南國簫手」的美譽。1925年他隻身來到北京,進入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學習,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兼任圖書管理工作。1928年他來到上海,進入國立音樂院。後來,他參加了田漢領導的「南國社」,田漢對冼星海的愛國思想和創作活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29年7月,冼星海發表了《普遍的音樂》一文,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樂」,「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因此,他號召學習音樂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做一個真偉大的人,不是做一個像偉大的人」。「普遍的音樂」、「救國的音樂」便成為他畢生堅持的音樂創作和社會實踐方向。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參加學潮而被迫退學。當年冬天,他啟程前往異國求學,靠朋友的幫助和在船上做苦工,於1930年春到達法國,實現了到巴黎學習音樂的願望。

二、艱辛的異國求學之路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廳等處做雜役維持生活。經馬思聰介紹,他曾隨巴黎歌劇院樂隊首席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工維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學費。接著,冼星海又向巴黎音樂學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學習作曲理論。加隆教授了解到他生活貧困時,也不收他的學費。

對在巴黎求學時的貧困生活情況,他自己有過這樣的描述:

我常常在失業與飢餓中,而且求救無門……在繁重瑣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裡抽出一點時間來學習提琴、看看譜、練習寫曲。但是時間都不能固定,除了上課的時間無論如何要想法去上課外,有時在晚上能夠在廚房裡學習提琴就好了,最糟的有時一早五點鍾起來,直做到晚上十二點鍾。有一次,因為白天上課弄得很累,回來又一直做到晚上九點鍾,最後一次端菜上樓時,因為暈眩連人帶菜都摔倒,挨了一頓罵之後,第二天就被開除了……我失過十幾次業,餓飯,找不到住處,一切困難問題都遇到過。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堅持不住,在街上軟癱下來了……有過好幾天,餓得快死,沒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忍著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錢,回到寓所不覺痛哭起來,把錢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來。門外房東在敲門要房金,只好把討到的錢給他,否則就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險(其實,如不是為了學習,倒是個活路)。有一次討錢的時候,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頰,說我丟中國人的丑!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對於學音樂雖不灰心,但有時也感到迷惘和不樂。幸而教師們幫助我,鼓勵我……在困苦的生活的時日,祖國的消息和對祖國的懷念也催迫著我努力。

……我想到自己多難的祖國,和三年以來在巴黎受盡的種種辛酸、無助、孤單,悲忿抑鬱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兩眼裡不禁充滿了淚水,回到店裡偷偷地哭起來。在悲痛里我起了怎樣去挽救祖國危亡的思念。

在這樣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卻成功地創作了《風》。這首樂曲得到了他的老師們的贊譽。由於他的作品和別人的介紹,冼星海結識了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並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杜卡的高級作曲班。當時在那裡學習音樂的中國留學生,只有他考取了這個高級作曲班,並獲得了榮譽獎。學校要給他物質獎勵,問他要什麼,他的回答是:「要飯票。」於是,學校送給他一疊飯票。

1935年5月杜卡教授突然病逝,冼星海不得不結束在高級作曲班的學習,加上他也急於回國,便在友人幫助下搭乘免費貨船回國。在法國的五年學習生活,冼星海深入學習了西方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豐富了音樂修養,開闊了藝術視野。

三、回到民族危機深重的祖國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開始,他主要靠教小提琴維持生計,其間為電影《時勢英雄》寫了插曲《運動會歌》,這是他回國後創作的第一首作品。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後,正把侵略的戰火燃向華北,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關頭。1936年,他參加了孫師毅和呂驥發起組織的「詞曲作者聯誼會」等進步組織。他要讓他的「音樂創作充滿著各種被壓迫的同胞的呼聲」,用他的音樂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

這一時期他創作了《我們要抵抗》等救亡歌曲,其中,《戰歌》、《救國進行曲》和《運動會歌》被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由於這些歌曲的銷售量創造了該公司的紀錄,他還被百代唱片公司聘請擔任配音和作曲,開始成為一名職業作曲家。然而不久,《戰歌》的唱片和母版被當局沒收銷毀,他便辭職離開百代公司,僅靠給電影寫些歌曲為生,義務給領導救亡歌曲運動的幹部教作曲和指揮,到進步歌詠組織教唱。不久,新華影片公司聘請他去擔任音樂部門的負責人。這個時期,他寫下了不少救亡歌曲和進步的電影音樂,如《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熱血》、《青年進行曲》等,這些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得到了進步文化界的贊揚。

後來,他又從新華影片公司辭職,但仍在上海進步文化界、音樂界里,從事配曲、教唱等工作。冼星海對教育和公益事業也非常熱心。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區為貧苦孩子辦了「山海工學團」,便定期去該團做輔導,教唱救亡歌曲。

他在評價自己在上海這段音樂創作活動時說:「我的作品那時已經找到一條路,吸收被壓迫人們的感情。」

四、奔赴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第一線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後,冼星海參加了洪深領導的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第二隊,到蘇州、南京、洛陽等地進行救亡文藝宣傳工作,最後來到當時的抗日救亡文宣工作中心武漢。在武漢,他與張曙等組織起幾十個歌詠隊,舉辦了許多歌詠大會,組織歌詠大遊行,深入到學校、農村、廠礦、部隊去推廣、輔導群眾歌詠,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救亡歌詠運動。這個時期,他工作和創作的熱情很高,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到達武漢前,為了深入生活,他來到漢冶萍煤鐵廠,在礦廠里住了好幾天,教工人們大合唱,與他們共同生活勞動。他還下到煤礦井的底層,與礦工們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境遇和思想狀況。他感觸至深,創作了歌曲《起重匠》。

在同廣大群眾的密切聯系中,冼星海更堅定了走救亡音樂道路的信念。這時,他創作了《保衛盧溝橋》、《保衛武漢》、《到敵人後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戰救亡歌曲。

冼星海雖然比聶耳年長七歲,但他十分敬佩聶耳,充分肯定聶耳等人所開創的革命音樂道路的重要意義,並給以高度的評價,稱聶耳為「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他繼承並發展了聶耳開創的救亡音樂的道路。

由於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和對救亡文宣工作的種種制約,使他的音樂創作和群眾歌詠活動越來越困難,他萌發了離開武漢的念頭。這時他經常見到「抗大」、「陝公」的招生廣告,又見到一些延安來的青年,他們非常刻苦、有朝氣、有熱情,使他深受感染。他開始意識到:「中國現在成了兩個世界,一個向著墮落處下沉,而另一個就是向著光明的、有希望的上進。延安就是新中國的發揚地……」正當他注意打聽延安情況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寄來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給他的聘書。不久,魯迅藝術學院又給他來了兩次電報,這樣,他就決定去延安。

五、走進抗戰救亡的新天地

冼星海於1938年11月到達延安。最初,他住在當時條件最好的西北旅社。沒過幾天,日本飛機突然來轟炸,他剛走出房門,炸彈就從天上掉了下來,他趕忙卧倒,炸彈便在他面前炸響。他幸運地躲過了這次劫難,親身感受到了日寇的殘暴。

冼星海受聘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並於1939年5月擔任該系主任,還兼任延安女子大學的音樂教授,講授「自由作曲」等課程。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教學中,他十分重視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和研究。他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有一次晚間上課,講到深夜,本該休息了,但學員們聽得很入神,毫無倦意,要求他繼續講下去,於是他一直講到天亮。由於他熱情誠懇,找他請教和修改作業的學生眾多,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常去拜訪請教,而他總是有求必應。李煥之、李凌等都曾受教於他。冼星海十分熱心群眾的音樂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跡。

最近,為詳細了解冼星海的一些生平事跡,當我會晤或派助手拜訪一些了解冼星海的老同志時,他們都對冼星海的為人稱道不已,有人說到動情處竟至潸然淚下。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冼星海為人的親和力。

當時延安的音樂教學設施和條件很差,僅有的一架鋼琴,後來被日本飛機給炸了,少數幾把小提琴還是個人帶來的,其他就是一些民族樂器。但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思想風貌、斗爭意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卻激發起冼星海高漲的創作熱情。在這里,他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聲樂套曲,還創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六、赴蘇執行任務竟成了與祖國的永別

為完成延安電影團攝制的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製作和配樂工作,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託,1940年5月與電影導演袁牧之等一起,前往蘇聯莫斯科。在蘇聯期間,由於蘇德戰爭爆發,冼星海准備取道蒙古回國,但因在中蒙邊境受阻,被迫折返烏蘭巴托,在當地的中國工人俱樂部教授音樂。1942年底,冼星海返回蘇聯的中亞地區,先後在阿拉木圖、塔什干、庫斯坦奈等地停留。在那裡,他同蘇聯的音樂工作者們結識,並協助建立庫斯坦奈的音樂館。

在蒙古和蘇聯的五年間,他不顧疾病纏身和戰時的艱苦生活,堅持創作,不僅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交響伴奏總譜,還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的創作,並寫下了《神聖之戰交響樂》等四部管弦樂組曲以及許多聲樂和器樂作品。1945年,他因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療,在病榻上還完成了管弦樂作品《中國狂想曲》。冼星海的交響音樂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付諸演奏,無法根據實際演奏效果修改定稿,這些已成了永遠的遺憾。然而,從這些作品的手稿中我們仍可以看出,他在運用交響音樂形式表現人民群眾的生活和革命斗爭,在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群眾化,以及在運用民族風格的音樂主題、結構形式和打擊樂器等方面,都作了許多可貴的、大膽的嘗試。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當年11月14日在延安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挽幛:「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七、救亡音樂的豐碑,時代精神的強音

冼星海是一位罕見的多產而富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救亡音樂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之一。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可由於戰亂,大多已散失,現存只有200餘首。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有表現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的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作品,如《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等;有具體展示同敵人戰斗的場景,將抒情性、描繪性與鼓勵性融於一體的作品,如《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等;有反映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的作品,如《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等;有為戰斗中的婦女、兒童寫的歌曲,如《做棉衣》、《戰時催眠曲》、《三八婦女節歌》等;有以抒情手法創作的優秀電影歌曲,如《夜半歌聲》、《莫提起》、《熱血》等。

冼星海善於運用獨唱、合唱、說唱等多種多樣的歌曲表演形式,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的二部合唱的形式,進行音樂創作。這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冼星海在器樂創作中把重大的題材、深刻的思想性與鮮明的標題性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交響音樂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套曲創作。他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等四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表現形式的民族化和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根據不同的題材和內容,又採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使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尤其是《黃河大合唱》,是大合唱創作的成功典範。

八、《黃河大合唱》的震撼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傑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個宏願:用音樂表現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和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創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當他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不禁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更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心弦。在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作一部長篇朗誦詩。不久,光未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傷,回延安住院治療。冼星海與他在上海時就認識,得知消息後前去看望。見面後光未然談起創作朗誦詩的構想,冼星海聽後十分興奮,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稍後,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一連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經人協助筆錄,終於完成了《黃河吟》,這也就是後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的一個寬大的窯洞里舉行晚會,光未然和冼星海都應邀參加。光未然帶病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冼星海聽完朗誦後,一把將詩稿抓在手裡,激動不已地說:「這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要把它寫成一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這將是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

冼星海於3月26日開始了大合唱的創作,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僅用了六天時間!這雖然還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為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冼星海不愧為是作曲大師!

在欽佩冼星海的才華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他為創作這部作品付出的艱辛勞動。實際上,在拿到歌詞後的一個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作素材作了細致的調查,而且為寫作大型作品進行了先期的「練筆」——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的創作和排練演出。他還多次要求人們講述渡黃河的情景和感受,對很多細節都再三追問。他還去學唱船工號子,後來用到了《黃河船夫曲》中。在創作期間,他經受了疾病的困擾和夜以繼日的辛勞。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痛之身反復推敲,每寫出一章,就請人試唱,再做修改,僅《黃河頌》就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後,在冼星海的幫助和輔導下,經過十餘天的排練,於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演唱,鄔析零指揮。緊接著,從4月25日起,冼星海又連續十次親自指揮「魯藝」的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開始的60多人,陸續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餘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演出結束後,毛澤東等領導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感動地連聲說「好」。以後,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會,《黃河大合唱》都是主要節目。1939年7月8日,周恩來聽了《黃河大合唱》後也給予高度評價,並贊譽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並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從此,《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唱,成為我國最早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對《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進行修訂,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這次修訂,在原來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加寫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寫了說白和各樂章之間的音樂,重新編配了以交響樂隊伴奏的合唱總譜。由於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盪,總譜完成後沒有機會試奏和修改,還有不盡完善之處。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蘇聯舞台,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用俄語演唱。1956年,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指揮俄羅斯合唱團和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雄壯而激奮,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著神州大地,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抗戰的勝利。《黃河大合唱》的成功之處,在於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融聲樂、器樂、文學於一體。就合唱而言,給人以音樂與文學「協奏」的感受;歌詞與音樂意境高遠,形式靈活多樣,富於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苦大眾,雅俗共賞,富於普及性;注意用情節、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上看,它還帶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全曲由八首歌曲組成,既各成章節,又渾然一體。《黃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傳世名作,在世界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產生的震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比擬。

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以及據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台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不久前,中國愛樂樂團指揮余隆告訴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們到歐美七個國家的22個城市巡迴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仍然是震撼西方樂壇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這部作品的情景時說:「《黃河》時而翻卷澎湃,時而深沉低回,時而輕舒徐緩。在20分鍾的演奏過程中,我與全體演員始終噙著眼淚,年輕鋼琴家郎朗的真誠淚水也與親切的琴聲一起,感動著台下的聽眾。美國聽眾和中國藝術家的情緒完全溝通融匯,人人熱淚盈眶……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這個享譽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讓我感慨和難忘的,不是樂團對古典名作的獨到詮釋所引來的全場歡呼,而是加演鋼琴協奏曲《黃河》帶來的巨大震撼。加演一曲整整20分鍾的大作,是音樂會中的罕見之舉!」我想,愛樂樂團這樣安排,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寫照!

九、音樂理論的貢獻

冼星海發表過20餘篇音樂論文,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等問題,發表了許多精闢的見解。從他的這些見解和實踐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創作動機中,最根本的是他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的無比熱愛,這也是體現在他作品中的最突出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觀念。冼星海深深感受到祖國的危亡、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他常常這樣說:「人民的斗爭就是我的歌。」他想用自己的作品來喚醒被侵略、被壓迫、被奴役著的人民,使他們爭取獨立、解放和自由。他特別強調新興音樂中的救亡歌曲對抗戰的作用,認為救亡歌曲是時代的精神,時代的強音,人民的心聲,合乎人民審美需要的戰斗號角。

冼星海的音樂美學思想十分豐富,音樂創作技巧形式多樣。他曾說過:「許久以前,我就立意以民間音樂做基礎,參考西洋音樂進步成果,創造一個新的中國音樂形式……我還堅持這樣的作風,這就是吸收歐美進步技巧,利用中國固有喜見樂聞的旋律,用簡單和聲配以中國和西洋樂器,尤其多用打擊樂器,使作品本身成為大眾化、民族化、藝術化的統一藝術。」「現在作曲家表現了三種不同的姿態:第一種,死硬地模仿著西洋音樂;第二種則頑強地固執著中國音樂作法;第三種是盡力想使中國音樂與西洋音樂作適當的結合。我非常贊成最後那一種。」他運用在國外學習到的作曲理論和技法,進行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特點的音樂創作,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特色和風格。他力圖用新音樂把中西音樂的精華凝聚在一起,一方面強調藝術的真實,另一方面強調與真、善相結合而產生的藝術美,在藝術實踐中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把中國音樂提高到「國際樂壇地位」,使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屹立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

冼星海始終強調「普遍的音樂」,強調音樂的藝術性、思想性與群眾性的結合,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說:「在抗戰期間,不容許我們有自我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作曲者應該大量產生抗戰的歌曲,增強抗戰的情緒。」他畢生致力於音樂的推廣和普及,尤其致力於推動群眾歌詠。這不僅出於當時救亡的需要,也是因為群眾歌詠對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他想用音樂藝術來提高國民素質。他的這些理論和實踐,對中國音樂的發展,不僅過去起過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在,人們都呼喚和期待著中國音樂早日在世界樂壇獲得應有的地位,那麼,冼星海提出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結合」,是否正是走向這一目標的方向呢?

冼星海生活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一生顛沛流離,這使他的很多音樂作品都散佚失傳,他的很多生平事跡也有待進一步梳理清楚。我們紀念冼星海,還需要深化對冼星海的研究,發掘和收集他的音樂作品,使他盡可能完整地佇立在中國音樂文化的寶庫中。

6. 冼星海先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

電影《音樂家》講述的是,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在莫斯科參加後期製作工作,突然爆發的戰爭使得他流離失所,幾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極端寒冷和飢餓的殘酷環境下,冼星海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救助,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神聖之戰》《阿曼蓋爾達》等經典作品並修改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用音樂治癒了戰爭中百姓苦難的心靈。

7. 星海觀後感

一.

星期四下午,我們看了《星海》這部電影,看完後很感動。

冼星海小時候就沒有了爸爸,他和爺爺、媽媽生活在一起。他們以捕魚為生,家裡非常的窮。星海上學後,同學們都看不起他,經常欺負他。但是冼星海沒有放棄。他既要努力的學習,下課後還幫媽媽幹活。他從小就喜歡音樂,他用海螺、貝殼,竹管自己製作樂器,後來他上了音樂學校,在肖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音樂。冼星海的媽媽很偉大,她為了冼星海做了很多事情,星海要上學的時候,因為家裡很窮,她只好把自己心愛的手鐲賣了,讓自己的兒子上學。

看完電影,我想到我平時經常碰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以前我學游泳的時候,一開始覺得很難,就不想繼續學了。後來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經過艱難的訓練和不斷的努力,最後我終於學會了游泳。以後我再碰到困難,我不會退縮,要努力地克服它!

冼星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刻苦的學習,我們現在的條件那麼好,更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爭取以後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二.

上周三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四年級的全體學生去會議中心觀看《星海》這部電影。看完後,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

影片中的星海就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他譜寫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他小時候的成長故事。

星海六歲時家裡十分貧窮,媽媽為了讓兒子上學,到街上去賣魚、賣花,甚至把自己的傳家之寶也賣了。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最後因他是疍民,就被不講理的校長開除了。為了貼補家用,星海去送外賣,客人安東尼先生發現了星海有音樂天分,願意教星海拉小提琴。等星海長大了,因生活所迫,他和媽媽來到了新加坡。在那裡,他刻苦學習,白天上音樂課,晚上還讀英語,真是廢寢忘食!經過三年的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獲得了成功,學有所成。這為今後的人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我真為他感到高興,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學習生涯。當我碰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氣餒,甚至會掉眼淚。就說說這次做語文周末卷吧!當我做到照樣子寫詞語這一題時,我就怎麼也想不出來了。它就像一隻「攔路虎」擋住了我前進的道路。我苦思冥想,只做出了一個「生機勃勃」。我想;這道題太難了,我可做不出來!我生氣地把卷子扔在了沙發上。這時,我的眼前浮現了星海的身影:當他的媽媽為了不耽誤他的學習,不讓他學音樂時,他沒有放棄,繼續努力,並且更加發奮圖,做到了學英語和音樂兩不誤。他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學習。想到這兒,我又充滿自信,把卷子從沙發上拿過來,同時翻開了語文書查找。突然,我發現了有沉魚落雁,指鹿為馬的筆記,心想哈哈!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迅速地把它們抄了下來。我繼續翻著語文書,一直翻到了詞語表。「找到了」!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詞語表裡正好有我需要的詞語。我一口氣把這張試卷做完了,心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我真喜歡這部電影。它指引著我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克服困難,奮發圖強。

三.

周五,我們觀看了影片《星海》,這讓我心裡心裡想了許許多多。

影片《星海》的主人公是我國現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他從小出生在一個窮苦人家。他年幼喪父,靠母親和爺爺撫養長大。從小冼星海就愛上了音樂,因為沒錢上學,所以整天下午去校門外聽別人唱歌。後因一次送外賣結識了安東尼先生,從此踏上了音樂生涯……

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人必須要堅強。我想:在一個窮苦人家的人孩子都能成為這么了不起的人,我們生活在繁華大都市裡,為何大多成不了才呢?我想,是因為窮人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得很艱苦,想出人頭地而拚命努力的吧!我們這些在城市裡的小孩,從小在蜜罐子里泡大的,怎麼能感受到窮人的苦呢?所以,自小都以為不努力學習就能住別墅,就能有很多的錢吧!

從中,我還學到了對命運不屈服的精神。我們在城市裡的孩子生活條件多麼好,可在農村的孩子們才沒有這么好的生活呢!可看冼星海又因此放棄學習嗎?沒有!所以我們更應愛努力了。

《星海》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許許多多,學到了許許多多。

四.

從會議中心走出來時,我的眼睛還是濕潤的,風一吹,有絲絲涼意。

周五的下午,我們觀看了電影《星海》。

剛開演就為冼星海兒時的艱苦環境而感到心酸——住在海邊的,住在漁船上,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和母親去集市上賣魚,還經常被人欺負。在集市上無意間聽到的歌謠讓他認識了一個小女孩——蒂娜,這無意間建立下的友誼讓他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可後來阿公的死卻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之後,他和母親到了新加坡去找姨媽。

在新加坡,他終於如願以償地上了學。一節偶然的音樂課讓他再次愛上音樂,也是這次偶然的音樂課,讓他認識了肖老師,也讓他開始學習正式的鋼琴。歲月蹉跎,不知不覺冼星海就已經長大了,可是他對於音樂的追求卻還是沒有放棄。當他坐在桌前,讀著英文,母親幫他剪指甲,他抬頭看見母親,邊順口說了一句:「媽,你有一根白頭發。」我鼻尖一酸,再想起他的母親為他所付出的一切,淚水慢慢涌了出來,堆積在眼眶裡。當他告訴他的母親他是去看演奏會而雙上了後,他的母親卻認為學習音樂是在浪費時間,他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因此,他聽從母親的話放棄了鋼琴。為此,肖老師找到了冼星海的母親,讓冼星海重新回到了鋼琴的面前。

然而在打掃肖家大少爺的房間時,他看見了少爺房內的鋼琴。看著他邊擦櫃子,邊看著鋼琴,我笑了,我心想:想彈就彈啊,別磨蹭了。也許就是這樣,他被肖家的大少爺責罰了,他的母親為了他差點向著大少爺跪下,那時我看到了他眼中的自責和倔強。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睛有些酸澀,待我反應過來時,淚水在就已經積滿了眼眶,不久,淚水就沖破了眼眶的束縛,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我回頭看看同學,發現許多人的眼睛裡都閃著光芒,不時地眨著眼睛,不讓淚水流下來。

終於,他和他的母親坐上了回到澳門的船。在船上,他和母親站在甲板上看著大海,他開口問母親:「媽媽,海的對面是什麼?」母親回答:「是我們的家。」聽到這句話,我的淚水再次奪眶而出,是啊,是他們的家,他們背井離鄉這么多年,終於能夠回到家的懷抱了。冼星海拉下自己的圍巾,我看著這個舉動,心裡不禁疑惑:他要幹嘛?當他聽到鋼琴聲走到餐廳時,我看著他手裡的圍巾,腦海里閃過了一個詞語:琴譜。事實告訴我,我猜對了。

當他把手放在鋼琴上,開始彈奏時,單個的音符令人覺得幼稚,不時地有人起身離開餐廳,可他卻全然不在意,因為他說過,這首曲子是獻給他的母親的。屏幕上的時光倒流,回到了他的兒時,伴隨著鋼琴聲,我才發覺他生活的困苦,他學習的不易,可是淚水早就不受控制地流過臉頰,止也止不住,當餐廳中的人們站起來為他鼓掌的時候,我的淚水洶涌而出,瘋狂地湧出眼眶,我不停地用袖子擦著眼睛,可還是止不住······他的母親也忍不住回頭拭淚,終於忍不住跑出餐廳,跑到甲板上不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淚水。

當他們站在甲板上再次眺望遠方時,電影也戛然而止,我依舊呆愣在座椅上,任淚水霸佔自己的臉龐,走出會議室時,強烈的陽光刺進我的瞳孔,令我有一瞬的茫然,走在回到教室的路上,我回憶著電影中的情節,猛的想起一句話:「你連搏都沒有搏過,怎麼知道結果。」也許著就是星海成功的原因——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奮斗過,所以他,不後悔!也如他的名字一般,以星為天,以海為地。

五.

「星海」這部電影描寫的是創作出「黃河大合唱」的音樂家冼星海的童年生活。

因為是地位低下的疍家人,冼星海小時候生活困苦,處處遭人欺負和嫌棄,他的媽媽將貴重的'玉鐲變賣,才勉強湊齊了學費讓洗星海去讀書,之後由於生活的困苦,他又被迫失學。

喜愛音樂的冼星海,從小就跟在阿公身邊吹笛子,但在一次出海,阿公的船被葡船擊沉,傷痛欲絕的星海和他的媽媽因生活逼迫,投奔到新加坡謀生。在學校,星海遇到了幾年前的大哥哥——肖友梅,肖友梅給星海的音樂之路很大的幫助和啟示,為他開辟了一條寬廣的道路。最後星海在回國的船上,為他的媽媽彈奏了一首自創曲,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他和媽媽也都止不住眼眶的淚水。

看完電影後,我立刻就想到在台灣的媽媽,想到小時候媽媽也是那麼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雖然沒有像戲中星海的媽媽生活那麼艱辛,但調皮的我也沒讓媽媽輕松多少。自從來到大陸求學,我只有在暑假才見得到媽媽,深切的思念和無盡的回憶不禁讓我紅了眼眶,聯想到電影中星海媽媽為了養育星海付出那麼那麼多,心像被重重的一擊。

影片中星海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他很珍惜學習的機會,最後成為了著名的音樂家,從中我明白:只要自己肯努力,命運也是能被改變的。就像學習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是在努力後,才取得好成績,不要總是抱怨自己太笨或不會讀書,要告訴自己還要更努力。

常常會覺得作為一個學生,每天都要寫作業、背書和考試很累,但星海卻是那麼享受學習,也許這也是洗星海為什麼最後能成為出色音樂家的原因,只有把學習知識當做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壓力或負擔,才能渴望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並且享受學習的過程。

作為學生,我們常常覺得寫完作業一天的壓力就沒了,甚至有時候還會不好好寫作業,上課也會走神,卻從沒想過能有學習的機會是多麼可貴,人們常說知識就是生命的源泉,要有渴望知識的心,才不會讓生命乾涸。電影中,星海說他們疍家人是以星星為天,海為大地,這句話讓我深深地能感受到貧寒生活中,一樣可以擁有一份樂觀和博大的胸襟。

看看星海和他媽媽艱難的一生、他們對彼此的愛和對生活的努力堅持,再看看自己,我想,大家都該好好珍惜自己求學生涯中的每一天,想想你為自己當下和未來做了什麼努力。讓我們都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去奮斗,無悔自己的美好青春!

8. 少年星海被獄霸欺負是第幾分

43分鍾。
在影片第43分鍾,冼星海不聽財閥家兒子的話,被暴打欺負,但是他沒有哭而是咬牙硬挺著。這個事情之後也堅定了冼星海的堅強意志。這個情節為電影劇情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少年星海》是以音樂家冼星海百年前在澳門的童年往事為主要內容,展示了當年其與家人的生活畫卷。影片講述少年冼星海在澳門東西文化交融的社會背景里,受葡國琴師的影響及中國音樂老師肖友梅的教導,啟發其音樂天賦的感人故事。

9. 電影音樂家演員表

電影音樂家演員有胡軍、袁泉、別里克·艾特占諾夫、阿魯贊·加佐別可娃。

《音樂家》是由西爾扎提·亞合甫執導,胡軍、袁泉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13日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作為開幕片首映,2019年5月1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講述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於衛國戰爭期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極端寒冷和飢餓的殘酷環境下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救助的故事。

角色介紹:

冼星海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冼星海來到阿拉木圖,在阿拉木圖居無定所,得到哈薩克著名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及其家人的無私救助。在哈薩剋期間冼星海進行了大量的音樂創作,還根據哈薩克民族文化創作了大量具有哈薩克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為哈薩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拜卡達莫夫

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音樂廳遇見無家可歸的冼星海。在戰爭環境中,拜卡達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艱難,每天要為口糧四處奔波,但音樂人的惺惺相惜,他把冼星海接到家中安頓,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最終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0. 求 電影 星海 觀後感

其一 今天,我和媽媽看了電影《星海》,我被電影里的冼星海深深地打動了。
冼星海從小沒有爸爸,他和媽媽、爺爺一起靠打魚生活,他們住在漁船上,家裡很貧困。星海自小就非常喜歡音樂,他用海螺、貝殼,破罐、瓷片自製的樂器,很陶醉的用筷子敲打著發出很美妙的聲音,連我都聽得入了迷。
他很想上學,可是家裡沒有錢,媽媽沒辦法只好拿出最心愛的鐲子換了錢讓他上學,他終於走進了夢想的學堂。上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欺侮他,把他的鞋踢來踢去,結果踢到了教書先生的頭上,先生很生氣問是誰乾的,同學們全都指著星海,就這樣星海被先生開除了。
後來星海的爺爺在一次出海打魚的時候不幸去世了,他和媽媽只好去新加坡找姨媽,他和媽媽在一個有錢人家幹活掙錢,他也上了一個洋學堂。在那裡他遇到了教音樂的肖老師,從此就開始勤學苦練他喜歡的音樂了。
電影的最後冼星海在輪船上自己作曲為媽媽彈奏了一首曲子,在場的人都被他的琴聲感動了,大家都站起來為他鼓掌,冼星海成功了!
冼星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他憑著自己的刻苦學習,取得了成功,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這么好,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其二電影《星海》是一部講述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先生的成長故事。

星海出生在澳門疍家漁船上,是當時最受歧視的疍家人,母親是小星海第一個啟蒙老師,後得到葡萄牙琴師的點撥和恩師肖友梅的教育,其音樂天賦得到了發揮。

劇中徐若宣飾演的星海的母親很成功,講述一個平凡的母親為了能讓自已的孩子長大了能有所作為,有本事,不再被人瞧不起,即使再窮再苦也要供小星海上學堂。。

最讓我感動的是母子倆決定回國在輪船上的那段,聆聽大海的聲音,小星海無比的興奮,即興寫曲譜,並彈給母親聽,那琴聲,配上回憶的畫面,我想全場有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動欣慰的眼淚~~

與音樂家洗海星電影觀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八部半著名音樂 瀏覽:636
美國著名電影愛情電影 瀏覽:906
偷香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950
傑森斯坦森電影免費大全中文版 瀏覽:815
重機槍掃射警察的電影名字 瀏覽:166
進入太空電影震撼背景音樂 瀏覽:189
電影獵鷹突起免費觀看完整中文版 瀏覽:650
色即是空電影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521
關於現代音樂的電影有哪些方面 瀏覽:183
重慶有哪些電影院 瀏覽:806
動物世界大全集電影視頻大全 瀏覽:766
東莞仔當上大老闆囂張不減當年是什麼電影 瀏覽:182
關於雪橇犬的電影名字 瀏覽:809
一眉道人電影優酷粵語 瀏覽:655
防止鑽石被盜55個人電影名字 瀏覽:601
美國愛情吸血鬼電影有哪些 瀏覽:390
台灣電影十七歲免費觀看 瀏覽:104
Brazil法國電影 瀏覽:152
4k花園TV完整電影 瀏覽:311
回龍觀電影票團購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