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典老電影《英雄兒女》的幕前幕後
片場工作照之一 ,是老演員周文彬在給青年演員劉尚嫻講解分析角色的關系把握定位。有些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是劇照。 請注意,影片里沒這個畫面,另外演員的表情也不對,同時從電影攝影角度上講,也不能這樣構圖。
片場工作照之二 ,朝鮮老人金正泰(浦克扮)護送受傷的王芳一場戲,當時外景地是遼寧本溪南芬河。浦克生前對他抬擔架護送王芳過河的那場戲記憶猶新,非常感慨: 「當時天氣很冷,河裡結著冰碴,人一入水如針刺骨,還要抬著擔架,迎著水底炸葯崩濺的冰冷浪花……。難忘啊!演得真實,我們全進戲了!」
浦克,山東蓬萊人,一輩子扮演角色無數,正反面角色兼顧,留下了許多觀眾熟悉的銀幕形象。筆者見過浦克先生本人,身材魁梧,為人謙和。他也是長影少數從滿映走過來的老藝術家之一,演技一流,且一直是長影當紅的演員活躍在銀幕上,非常不易!
上世紀70年代,浦克在長影拍攝的《艷陽天》中扮演混入幹部隊伍中的階級敵人馬之悅。
片場工作照之三 ,導演武兆堤在給演員說戲田方。田方是位老演員,上世紀30年代就從影活躍在上海灘,演技成熟。而在《英雄兒女》的劇組中,他又是職位最高的「大官兒」,身任國家電影局副局長,從延安走過來的老幹部。
劇組合影之一, 劉世龍、劉尚嫻、田方、郭振清,導演武兆堤等在一起合影。
劇組合影之二, 1964年,導演武兆堤選中了遼寧本溪的山區為外景點,歷時八個月的電影《英雄兒女》拍攝任務在這里完成。當時駐守在這里的沈陽軍區64軍190師569團有幸奉命協助長影拍片的任務。穆大法團長親自帶領全團部隊參加了拍攝任務。工作結束後, 扮演金正泰的浦克提議,邀請部隊首長與幾位主要演員合影留念。 扮演王成的劉世龍因戲份少,提前完成工作回到了長影,故照片里沒有他。
這是原六十四軍老同志穆大法保存的一張照片。拍攝此片歷時八個月,穆大法時任569團團長,在他的帶領下,所屬部隊在橋頭,南芬思山嶺一帶,利用這兩地的地形地貌,再現了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國鬼子殊死較量的情景大戲,全團官兵很多人作為群眾演員出鏡演出。
2020年,穆大法的後代穆文朝將家中珍藏了56年的這幅照片,無償捐給了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作為珍貴革命 歷史 文物向 社會 公開展出。
劇組合影之三, 劇組主要演員與沈陽軍區64軍190師師長張懷瑞等一起合影的珍貴照片。沈陽軍區64軍190師。1964年《英雄兒女》電影攝制組就住在本溪橋頭190師部招待所,電影里所有的武器裝備、車輛人員全部由我們這支第一機械化師的英雄部隊提供保障。
片名從《團圓》--《他鄉遇故知》--《團圓》--《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源於巴金的小說《團圓》,但在毛烽和武兆堤在改寫劇本階段,改名名為《他鄉遇故知》。劇本初稿經長春電影製片廠藝委會討論後報送文化部及電影局,當時主管電影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和電影局局長陳荒煤等看後表示滿意,認為片名可用影片所改編的巴金原小說的名字「團圓」。
1964年影片攝制完成後,導演武兆堤帶著樣片赴北京放映,開國將軍羅瑞卿、蕭勁光、楊成武、許世友、傅鍾、魏傳統等觀摩後,在表示高度肯定的同時,建議將片名「團圓」改為「英雄兒女」。 作品名字的改變表現了創作視角發生了位移,表現了以革命英雄主義情懷的主題。影片於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轟動,成為影響幾代人的紅色經典影片。
Ⅱ 韓善續演出作品簡介
《找樂》:中國大陸女導演寧瀛的處女作,本片由韓善續、黃文傑、黃宗洛主演。影片聚焦一位退休老幹部,偶然間發現了一群老人聚在一起唱京戲,由此與他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影片通過唱戲的聚會,展現了中國大陸銀發族的生活面貌。在同類電影中,《找樂》真正捕捉到了生活的情趣和老年人返璞歸真的狀態,是一部上乘之作。此片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多項大獎,包括西班牙第41屆聖賽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希臘第34屆鐵塞隆尼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法國第15屆南特三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亞洲電影獎以及日本第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競賽金獎。
《黑白人間》:本片由王秉林執導,韓善續、黃宗洛、梁慶剛、曲雁、田春奎、吳衛東主演。影片講述青年孫六企圖與命運抗爭,拋棄勞苦人們的美德,最終卻無法逃脫受壓迫的命運,導致眾叛親離、悲慘結局的故事。影片揭示了舊社會「人吃人」的殘酷現實,通過孫六與李淑賢的愛情故事,以及孫六在社會中的掙扎和奮斗,展現了舊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本劇由岳秀清、韓善續、李帥、劉亞津主演,類型為國產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講述了一家家構築的故事,涵蓋了普遍性和美家庭形態,同時也涉及單親家庭的缺失。影片強調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愛是維系這種家庭的基礎。韓善續在1994年參演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小品《拆遷變奏曲》,展現了他在多部作品中的出色表演和對家庭主題的深刻理解。
韓善續,資深表演藝術家、中國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40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著名藝術家、著名演員。從1958年進入人藝,到2008年已從藝50年,在60多部話劇、50多部電影、電視劇中塑造了一系列藝術形象。在《茶館》中飾演的那個肩上總搭著一條白毛巾的伙計,那一嗓子「來嘍」,每每都能贏來滿堂喝彩。是中國影視劇三棲名家。
Ⅲ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
人民忠僕楊善洲 ——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 周五晚上學院黨支部組織我們全體預備黨員觀看了電影《楊善洲》。電影《楊善洲》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比以往所有文字記錄更加鮮活的楊善洲,與其說這是對一位退休老幹部先進事跡的深情刻畫,還不如說這是對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最真實寫照,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面,不得不讓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潸然淚下的感動。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焦裕錄、孔繁森,他們都是黨員幹部的楷模,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永存。 楊善洲同志1952年11月入黨,原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楊善洲同志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擔任保山地委領導,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為了兌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 他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做過石匠,飽嘗了作為一個農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憑著一腔熱誠、腳踏實地的奮斗一步一步成長為領導幹部後,但他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始終保持清正廉潔、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艱苦樸素,時常是頭戴竹葉帽、腳穿草鞋以普通群眾的心態往來其間,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 他「為官」多年,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沒有為家人安置工作和撈上一冊「農轉非」本本,連組織上給予的正常政策照顧也被他婉言拒絕了。他也沒有給家裡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卻把個人大量的積蓄投入到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上,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人民政府,縣里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獻給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 當我們大喊著為人民服務時,楊善洲早已身體力行,追趕在抗旱增產的田地里;當我們高唱著為社會主義奮斗終身時,楊善洲早已沖鋒陷陣,奮戰在民生戰場的第一線;當我們嘻笑著為自己的尺寸之功邀功求賞時,楊善洲早已默然離去,隱身在滿目蒼翠的大山中。我們無法想像,能夠這樣感天動
閱讀會員限時特惠 7大會員特權立即嘗鮮
地的,竟然是一位滿頭白發的黑瘦老人,我們不能忘卻,影片中關於這位老人的很多記錄曾無數次引發了我們內心的震撼,穿透了我們的心靈。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孫偉這樣評價楊善洲:楊善洲的六十年告訴我們:大公無私、堅守信念、一生奉獻依然是黨員幹部的根本。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感動中國頒獎辭這樣寫: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六十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胡總書記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胡總書記指出,楊善洲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 楊善洲老書記的一生是艱苦奮斗、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身體力行「俯首甘為孺子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通過學習他的事跡使我體會到,做好事業必須先做好人,必須端正心態,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不能好高騖遠,必須從點滴做起,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勤勉敬業。我更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