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六大電影公司母公司

六大電影公司母公司

發布時間:2021-07-22 03:58:55

Ⅰ 雷電華電影公司的歷史

作為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北美主要的無線電視廣播公司之一,雷電化通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通用輪胎對揚基廣播網的收購案。1952年,公司將它新擴張的廣播股份組合到分公司通用電視廣播公司中。1955年輪胎廠商收購了雷電華電影製作公司後,它的媒體業務都被集中到了雷電華電視廣播電影公司旗下。1959年,在電影製片廠倒閉後,媒體分部被命名為雷電華通用,在接下來的30年間公司都以此名字經營。除了它的電視廣播業務,雷電華通用也是通用輪胎公司的(和它的母公司重組後的GenCorp公司的)其他核心業務的控股公司,包括軟飲料裝瓶、旅館,和最初的Frontier航空公司的17年。 雷電華通用廣播台的陣容中包括了北美最頂級、最具影響力的流行音樂電台中的一些。1965年5月,洛杉磯的KHJ(AM)電台介紹了「40大」(top 40)格式的Boss Radio榜單。這一限制性的策劃形式很快被許多雷電華其他電台採用,被全國非雷電華廣播公司所模仿。紐約的雷電華FM電台在多種電台呼號,包括WOR、WXLO(99X),開辟了許多模式;1983年,作為WRKS(98.7 Kiss FM),成為了第一批做說唱音樂定期節目的主要電台之一。
這家公司的電視台,大部分沒有網路關聯,它為人所熟知的是1954年紐約WOR-TV電視台開始播放的百萬美元電影系列,播放經典電影(包括雷電華作品和許多其它公司的作品)。 1962年夏天,雷電華通用和頂點電子公司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進軍收費電視服務的風險投資:到1969年初,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WHCT-TV電視台播放電影、運動節目、經典和流行音樂會,和其他一些非商業的直播表演,從安裝解密器、每周租金和個人節目收費中獲得收入。然而,雷電華通用最著名的事件是,一次可能是電視史上歷時最長的許可證爭奪戰。它開始於1965年,當時通用輪胎公司威脅賣方,如果他們想保留合同的話,他們就必須購買它任一電視台的廣告,因此被控告。接下來是超過20年的法律訴訟,最終在FCC(聯邦通信委員會)的壓力下,迫使GenCorp(1983年開始通用輪胎和雷電華通用的母公司)將它的廣播電視所有物都賣掉了。1991年,雷電華通用永久退出媒體業務。

Ⅱ 2010年度票房盤點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 市場佔有率及介紹

環球影業: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旗下的環球影業都不是好萊塢的絕對強勢公司。若單純拼爹,整個好萊塢是沒人能拼得過環球的,但跟其他電影公司的嫡長子身份不同,NBC與環球這對姊妹兩在通用電氣家裡更像是小老婆生的庶子。鼎盛時期的環球擁有兩大法寶,喜劇電影是環球手中的第一大法寶,曾在環球推出過《外星人E.T.》、《大白鯊》以及《侏羅紀公園1&2》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則是握在環球手中的另一大法寶。但現如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早已是派拉蒙夢工廠的核心骨幹,而不是環球的核心骨幹。而在喜劇片領域,我們雖然還可以依稀領略到環球在該領域里的強大底蘊,但其喜劇片的整體表現也只不過是差強人意而已,也並無太多值得大書特書之處。
環球今年的表現可謂一場噩夢,特別是在上半年。投資2億美元的《羅賓漢》在本土只撈回了1.05億;投資1.5億美元的《狼人》在本土只撈回了6200萬;而被環球寄予眾望的保羅-格林格拉斯與馬特-達蒙這對白金組合也讓環球高層再一次習慣性地臉面掃地。這部投資達到1億美元的伊戰電影雖然擁有良好的觀影口碑,但在本土卻只撈回了可憐的3500萬。但小生認為這其實不能怪雷德利-斯科特、喬-庄斯頓以及保羅-格林格拉斯。要怪,也該怪向這種夕陽類影片撥重款的環球腦殘高層。
在經歷了一個相當安靜和沉悶的2009年之後,環球高層急於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但在具體策略上的嚴重失誤再次讓環球在北美和全球賠得血本無歸。如果沒有《卑鄙的我》的英勇救駕,以環球今年的表現,都有可能被六大陣營除名。與峰會及獅們等小兄弟可憐楚楚地同屬第二梯隊。但好在下半年,環球的整體表現總算有所起色,其中最大的救駕功臣屬環球最不擅長的類型——動畫影片《卑鄙的我》。對於一家百年老店老說,靠一部自己最不擅長的動畫電影勉強保住自己好萊塢老六的位置不被峰會與獅們所取代,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環球2010年度的最後一搏——《拜見岳父大人3》雖然還在上映中,但預計最終票房肯定超過一億大關。但就算在超過一億投資線之後,再多跑出幾千萬距離,這部電影也註定會是《拜見岳父大人》系列中票房最慘的一部。但已是強弩之末的《拜見岳父大人》能取得如此成績,亦實屬不易,好歹也算是給噩夢般的2010年畫上了一個尚算圓滿的句號吧。
索尼哥倫比亞:又是一個安靜的一年
和去年一樣,今年的索尼哥倫比亞也出奇地安靜。連續兩年無票房過兩億美元的作品問世,連續三年無票房過三億美元的作品問世。在沒有蜘蛛俠和大史密斯的年代裡,安靜彷彿是索尼哥倫比亞唯一的出路。小日本接管之後的片海戰術讓本身就非常有限的票房更顯分散。
在沒有大史密斯可依靠的年代裡,索尼哥倫比亞方佛已找到了新的「礦井」,他不是別人,是史密斯家的公子哥——小史密斯。長江後浪或許會有將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那一刻,但顯然這一刻還沒有真正到來。小史密斯的票房號召力跟鼎盛時的威爾老爹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但在《功夫夢》中最終告別龍套生涯之後得以扶正的小史密斯在若干年後或許會真地蛻變成將威爾老爹拍死在沙灘上的那股長江後浪。
最近幾年,喜劇電影也成為了索尼哥倫比亞的支柱財源。他們幾乎每年都會推出若幹部能讓主子賺得盆滿缽滿的喜劇電影。今年當然也不例外。有可能是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喜劇電影往往會出現北美與海外票房嚴重不對稱的破腳現象,但這一點絲毫不影響《長大後》等「犯騷系」喜劇片的投資回報率。《長大後》也是亞當-桑德勒時隔兩年之後再度為索尼哥倫比亞犯把騷的作品,只不過這回,桑德勒先生騷得更加有味道了罷了。
2010年度整體表現還算平穩的索尼哥倫比亞在年關歲末之際晚節不保,相繼栽了兩個大跟頭。本指望憑借約翰尼-德普、安吉麗娜-朱莉、傑克-尼科爾森、歐文-威爾遜等一線巨星的票房號召力在2010年的最後一個月賺足美鈔與面子的索尼哥倫比亞卻為此付出了巨大而又慘痛的代價。如果影片本身對觀眾的吸引力有限,別說是德普與朱莉,就算是亞當與夏娃在世,恐怕也是無濟於事。
迪士尼-悲喜交加,悲大於喜。
對於迪士尼來說,過去的2010年無疑是一個悲喜交加,五味俱全的一年。喜的是在後《阿凡達》時代的2010年,北美以及全球票房榜上的狀元郎與榜眼君均出自迪士尼家。這也能讓九泉之下的迪士尼老翁感受到竇燕山當初五子登科般的喜悅。《玩具總動員3》是迪士尼皮克斯摩拳擦掌十一年之後推出的一部撼世傑作。這部完美無瑕的續集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迪士尼動畫片品質上乘,但票房爆發力總是缺那麼點火候的命運。從過去一年的表現來看,也不排除日後皮克斯在票房和口碑的雙線上完勝死對頭——夢工廠的可能性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去年北美及全球票房榜上的雙料榜眼。原著影響力、絢爛多彩的3D效果以及約翰尼-德普與蒂姆波頓所產生的化學效果等因素讓這部口碑平平的真人動畫在全球收颳了十億美元。這一成績與同門大師姐——《玩具總動員3》基本持平。
有喜,自然必有悲。這場大悲劇的幕後導演不是別人,正是頭頂金牌製片人皇冠的傑瑞-布魯克海默。對於在好萊塢叱詫風雲多年的傑瑞仁兄來說,2010年確實流年不利。被迪士尼高層寄予厚望的《波斯王子》與《魔法師的學徒》在關乎生死的北美市場上連總成本的一半都未能收回。如果傑瑞老兄在新的一年裡依然如此犯渾的話,小生認為我們有必要對這個曾經的金牌製片人重新進行更加正確和與更加與時俱進的定義。除了流年不利的傑瑞-布魯克海默,《魔法奇緣》和《創-戰績》等重金打造下的視覺怪獸們的表現也與人們之前的期待也是相去甚遠。這也是為什麼說今年的迪士尼悲喜交加,但悲大於喜的另一大主因。
但平心而論,你要求一個只會拍PG電影的製片商在好萊塢的年終票房榜上鶴立雞群,踏平各路諸侯,這本身就有點不太現實。有時,迪士尼會以保住自己的良好清新形象這一大局出發,做出一些令某些人不可思議的舉動。例如,將曾經盛極一時的獨立電影公司——米拉麥克斯的創始人——韋恩斯坦兄弟掃地出門等。
可見,迪士尼有時會為了自己母公司根本利益,適當放棄票房榜上的那點蠅頭小利。畢竟,在所有小朋友眼裡,迪士尼是他們最好的朋友。這一點是整個迪士尼集團的最大財富。與其相比,北美年終票房榜單上的排位順序顯然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20世紀福克斯:《阿凡達》之後的一片萎靡
去年誰最偉,答案肯定是華納兄弟。那麼去年誰最萎,你或許會說是環球,但如果不計算《阿凡達》的那筆夠讓人吃小半年的4.66億巨額「遺產」,去年第一大萎戶恐怕就要換人了。此外,去年20世紀福克斯還從《鼠來寶2》中收到了近一億美元的小筆巨額「遺產」。 但年初起跑時無比巨大的領先優勢並沒讓20世紀福克斯笑到最後。
去年,20世紀福克斯沒有一部電影的北美票房過億。在後《阿凡達》時代里,其師弟師妹們所表現出的萎靡疲態簡直讓人咋舌。2009年,對公司前一年的表現惱羞成怒的福克斯高層拿出了罕見的魄力與霸氣:《阿凡達》、《鼠來寶2》、《博物館驚魂夜》、《金剛狼》、《冰河世紀3》。高密度的大片投放率也讓當年的暑期檔與假日檔出現了罕見的同門師兄弟間同室操戈怪異局面。而本身內功並不深厚的20世紀福克斯在經歷了激情盪漾的2009年之後,出現集體萎靡現象並不稀奇。
雖然說激情2009為內力薄弱的20世紀福克斯去年的全盤萎靡埋下了濃重的伏筆。但未能有效利用手中預算的福克斯高層也是難辭其咎。雖然總體投入相比於其他電影公司可能寒磣些,但預算接近一億或超過一億的影片並不是沒有,且也並不是一兩部。而結果投資額在一億美元上下的影片在北美無一例外地未能邁過投資線,更不要提是盈利線。2009年的《阿凡達》等影片確實佔用了過多的預算與精力,但本土票房未能邁過投資線,這顯然已不再是預算與精力足不足的問題了。而是投資者腦殘不腦殘的問題了。
20世紀福克斯確實沒有什麼好的題材了。以至於混到將迪士尼因食之無味而果斷放棄的雞肋系列《納尼亞傳奇》當作法寶的地步。確實,可憐的福克斯已經淪落到吃別人扔在垃圾桶里的餿飯剩菜混日子的地步。但小生認為這種開脫比較無趣。因為這一事實恰好證實了福克斯的薄弱內力和昏庸決策。即使是副班長——環球今年也有一部過兩億的《卑鄙的我》與過一億的《羅賓漢》和《拜見岳父大人3》。或許,福克斯的綜合實力確實不比環球強到哪裡去。
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福克斯也不可能從年初一直倒霉到大年三十兒。在一片哀聲與悲鳴氛圍中,春季檔的《約會之夜》也算是一個特殊例外。這部北美票房達到投資額的1.8倍的准一億喜劇大片成為了福克斯今年僅有的遮羞布。但在公司不可逆轉的整體頹勢中,《約會之夜》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Ⅲ 雷電華電影公司的公司誕生


1927年10月華納兄弟公司《爵士歌手》(1927)的成功放映,使得有聲電影變得有利可圖,RCA公司為了也從中得利,它利用它的母公司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剛開發出來的光學有聲電影系統——Photophone進入了電影工業。而所有主要的電影製片廠和他們的劇院都在和AT&T公司的西部電氣分公司(Western Electric)旗下的子公司ERPI(電氣研究產品公司)簽署協議,以便跟上這個變革。為了能夠搶先加入有聲電影的熱潮,1927年年尾,RCA的總經理David Sarnoff就在FBO電影作品中運用Photophone系統和Joseph Kennedy商談。談判使GE公司在這家製片廠可以獲得一份利益,這是Sarnoff龐大計劃中的第一步;計劃的下一步,就是擁有一系列的電影院,就像其他主要的好萊塢電影製作公司一樣。幾乎同時,Kennedy開始研究收購KAO大型連鎖劇院的可能性,劇院建造在正在衰落的現場馬戲團周圍,正在嘗試轉變成電影院。早先,
百代(美國)和西席爾·地密爾的電影製作曾經合並在這個劇院集團旗下。1928年年初,KAO的總經理,百代公司的主席John J Murdock成為了Kennedy在鞏固和地密爾的PDC公司的關系的顧問。這種合作關系正是Sarnoff和Kennedy所尋找的;在Murdock的支持下,1928年5月10日Kennedy成功收購KAO。 不久,地密爾的股份被收購,他在Culver City的製片設備被百代公司接管。Kennedy嘗試將向他尋求幫助的First National Pictures納入Photophone的計劃中,但是失敗了,之後RCA決定收購Kennedy在FBO和KAO的股票,在1928年10月23日宣布雷電華控股公司成立,Sarnoff擔任董事會主席。Kennedy從合並公司的職位上退了下來,但讓百代公司從雷電華中脫離出來自己管理。 RCA擁有RKO的主要股權22%;20世紀30年代早期,RCA在這個公司的股權最高達到60%。 公司的製作和發行由Radio Pictures執行,由原來FBO的副總裁Joseph I Schnitzer管理。 離開電影事業幾年後,1930年Kennedy安排PKO從他手裡將百代收購。1931年1月29日,Kennedy將他曾經出力創建的公司的最後一些股份也賣掉了,百代公司連同它的合約演員、優秀的新聞影片業務和Culver City的製片廠和外景場地一起合並給了RKO。

Ⅳ 美國好萊塢的幾大影片公司背後的母公司是什麼,具體看補充!

你說的是大股東吧?事實上每家公司都是黨派有聯系的,因為他們的宣傳時政黨需要的。例如華納背後就是民主黨。

Ⅳ 果實電影公司母公司

花鳥魚蟲

Ⅵ 北京環球影城的母公司是什麼

北京環球影城項目不是一家公司,是一個游樂園,由美國環球影業電影公司和首旅集團共同出資,總投資高達上百億。

北京環球影城股東分別有首旅集團、首開集團、北京文化投資發展集團、通州現代化國際新城投資運營有限公司以及美國環球集團。依據人民網官方網站發布的消息顯示,其合作方式是通過上述的四家國有背景企業建立首寰投資與美國環球集團。

北京環球度假區包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北京環球城市大道、全球首家環球主題度假酒店和首旅集團諾金品牌首家度假酒店。




(6)六大電影公司母公司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變形金剛基地

變形金剛基地主題景區基於《變形金剛》系列科幻動作電影進行創作和呈現,將成為世界上首個以「變形金剛」為主題打造的主題景區。

景區採用專屬創作的延伸故事背景,以巨型泰坦 「梅特羅貝斯」作為核心人物。在這里,「梅特羅貝斯」 與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們協力聯手,在北京近郊選定一處富含能量晶體的場地,作為巢穴部隊N.E.S.T.的北京總部。

Ⅶ 好萊塢製片廠有哪些大導演分別屬於哪些公司各自創作理念是什麼都擁有哪些明星

好萊塢最早的八大影業是指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華納(Warner Bros.)、聯美(United Artists)、環球(Universal)、哥倫比亞(Columbia)和雷電華(RKO)八家,這八家電影公司創立組成的美國電影協會(MPAA)為所有在美國上映的影片分級,並為美國電影的利益進行游說。

當時的八大影業全是壟斷企業,特別是前5家公司,不但壟斷了電影製作、發行各個環節還擁有自己的院線,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迫於美國反壟斷法而出售了自己的院線(但目前大電影公司又開始介入影院經營,如索尼已擁有美國最大院線20%的股份)。由於失去院線加上電視普及的沖擊,八大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並導致雷電華在50年代破產,但因為迪斯尼(Walt Disney)的崛起,填補了雷電華留下的空位。

之後好萊塢開始進入蕭條期,20世紀70年代,原來的第一大公司米高梅逐漸衰落,而被聯美收購,但聯美的好日子尚未開始,就因為投資了影史上最最虧本的「巨片」《天堂之門》而破產,反而要米高梅來收拾殘局,組成了米高梅/聯美(MGM/UA),八大影業變為七大。與此同時,一些小公司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立並嶄露頭角,象三星(TriStar)、新線(New Line)、卡洛可(Carolco)、奧利安(Orion)等,但它們始終沒有達到七大的規模,三星和新線直到被大公司收購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好萊塢開始復甦——大購並開始了。先是依舊衰弱的米高梅被CNN的母公司特納廣播收購,特納已經有了新線和城堡岩(Castle Rock——《申肖克的救贖》、《綠色奇跡》等名片的製作公司)兩家電影廠,並很快發現米高梅的爛攤子很難消化,於是特納在留下米高梅唯一值錢的東西——世上最大的影片庫來充實自己的電視節目後(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米高梅/聯美的老片的DVD是由華納發行的原因),就把米高梅轉手給了一家義大利金融財團,唯一讓米高梅感到一絲希望的是特納沒有奪走007的版權。

1985年,即使《星球大戰》三部曲的發行也未能使福克斯擺脫破產的陰影,澳洲人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及時出現並收購了它,媒體大亨默多克確實有起死回生的絕招,在新聞集團的運作下,福克斯不但恢復了昔日的輝煌,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美國第四大電視網FOX。

日本的索尼收購了CBS唱片後也在1989年從可口可樂手裡收購了哥倫比亞和三星,組成了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Columbia-TriStar),盡管新公司一開始連續多年的虧損讓索尼不堪重負,但索尼並不願放棄。而索尼的同鄉松下在收購環球及其母公司MCA後,發現盈利遙遙無期,也未能給其影音硬體的銷售帶來多大好處,便將MCA售與了加拿大酒業巨頭西格瑪。

迪斯尼通過《小美人魚》也重展雄風,並且為了區別其兒童片的發行,迪斯尼成立了專門發行「大人片」的試金石(Touchstone)和好萊塢影業(Hoolywood Pictures),並將三個發行品牌集合為比威發行公司(Buena Vista——BV)。但進入90年代後,憑借《本能》、《終結者》系列等成功巨片春風得意的卡洛可卻開始遇到了大麻煩,它的規模無法承受連續進行的大投資,《割吼島》的失敗讓它血本無歸、掏空家底,《星門》的上映讓卡洛可徹底破了產,它的影片庫出售給了米高梅。

時代華納在90年代收購了特納廣播,新線和城堡岩也就加入了時代華納。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新世紀,七大公司全部都成為了跨國傳媒集團的一部分:迪斯尼收購了美國最大的獨立片商Miramax和ABC電視網;派拉蒙被擁有MTV的維亞康姆(Viacom)收購,並建立了UPN電視網;福克斯重組為福克斯娛樂集團並建立了美國第三大獨立片商福斯探射燈(Fox Searchlight);時代華納與AOL合並;西格瑪收購了寶麗金後,由於發生巨額虧損,又被法國媒體巨頭維旺迪購並,重組為一家新公司維旺迪-環球(Vividen-Universal);米高梅盡管仍未恢復元氣(其市場份額甚至不及Miramax等獨立片商,海外發行權也委託給了福克斯),但也建立了自己的有線電視網,並且既收購了卡洛可影片庫後,又收購了奧利安、寶麗金影業等破產公司的影片庫,重新擁有了世上最大的電影庫。當然,新成立不久的夢工廠(DreamWorks)也開始顯露實力,但無論從其市場份額還是涉及業務的深度廣度來說要成為新的第八大還有距離。因此,現在八大影業已成一種俗語,指的是好萊塢的主流片商,真正稱的上「大」的目前只有7家,也就是美國電影協會(MPAA)目前的7個成員:索尼影業(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華納(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環球(Universal)、米高梅(MGM/UA)。

關於夢工場的一點意見 (周黎明)

就目前的形勢來說,它已完全有資格當第八大。它唯一的不足是缺乏片庫,還有產品線不夠長,如沒有電視劇產品,唱片業也未發展起來等。

八大現在也只是個泛指了.......... (flyerzeng) 原來的八大片廠是從更早前的五大派生而來,而到了90年代,大型公司的並購和分裂時有發生,很多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交易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像MGM這樣的公司,一年投拍和上映的A級製作的大片都非常有限,收益也和後起的諸如新線或夢工場這樣的公司不能相提並論,甚至連遠景旗下的一間公司,如試金石都不如,這樣的公司列在八大里,也多數屬於象徵意義的.......

MGM經過數次的轉讓和並購,它的電影庫也不是完整的,目前的MGM擁有的是U/A,ORION,POLYGRAM及60年代後MGM自行拍攝的影片,基本是這么個范圍,那個CAROLCO的電影庫根本就不在MGM,而在藝匠公司手裡,這個藝匠最近好像和獅門合並了.....而藝匠似乎又是被法國的CANAL+控股的,而環球又和這個CANAL+有些什麼瓜葛........總之,CAROLCO的東西並不在MGM手裡...........而且特納在MGM的時候,已經把很多的早期MGM打包出售過,所以像<雨中曲>,<亂世佳人>這樣的MGM經典,現在是在華納手裡.........

應該沒有各自的創作理念。什麼片賺錢就拍什麼片嘍。演員和導演不屬於製片廠,但是屬於經濟公司。

Ⅷ 環球影城母公司在哪裡

環球影城母公司位於洛杉磯市區西北郊。20世紀初,電影製片商在此發現理想的拍片自然環境,便陸續集中到此,使這一塊土地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影城。

北京環球影城項目不是一家公司,是一個游樂園,由美國環球影業電影公司和首旅集團共同出資,總投資高達上百億。

北京環球影城股東分別有首旅集團、首開集團、北京文化投資發展集團、通州現代化國際新城投資運營有限公司以及美國環球集團。





(8)六大電影公司母公司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變形金剛基地

變形金剛基地主題景區基於《變形金剛》系列科幻動作電影進行創作和呈現,將成為世界上首個以「變形金剛」為主題打造的主題景區。

景區採用專屬創作的延伸故事背景,以巨型泰坦 「梅特羅貝斯」作為核心人物。在這里,「梅特羅貝斯」 與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們協力聯手,在北京近郊選定一處富含能量晶體的場地,作為巢穴部隊N.E.S.T.的北京總部。

Ⅸ 外國的所有電影製片公司

美國電影製片公司與藝術電影製片公司

「夢工廠」始建於1994年,它的創建人除了斯皮爾伯格,還有原迪斯尼執行主席傑佛瑞·卡森伯格和音樂巨子大衛·格芬。它成立以來一直與環球電影公司保持著密切的業務關系,所產影片的海外發行工作,以及DVD影碟的發行均由環球公司負責代理。此外,斯皮爾伯格本人與環球公司也關系密切,他早期執導的影片《大白鯊》、《ET外星人》和《侏羅紀公園》等都是為環球電影公司拍攝的。夢工廠最初的目標是成為多媒體娛樂巨頭。從1997年開始,連續推出了《拯救大兵瑞恩》、《角鬥士》、《史萊克》、《奔騰年代》、《馬達加斯加》等多部電影精品,在其出品的電影中,有相當部分堪稱這10年好萊塢電影兼顧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典範。但過去幾年中,該公司的宏偉目標一降再降。1999年,公司放棄了在洛杉磯建立高科技影城的計劃,並在2004年出售了旗下的音樂業務,縮減了電視製作業務。在分拆出動畫業務後,如今的夢工廠只是一家偶爾能受到奧斯卡金像獎恩澤滋潤的小型真人影視製作公司,而像今年夏季的《神秘島》(The Island)這樣的影片不時會為公司帶來票房災難。

Miramax 這幾年的聲譽可謂如日中天,不僅在奧斯卡獎上屢創佳績,商業效果也不同凡響,Good Will Hunting, Chicago, Gangs of New York等接連打破$100 Millions票房大關,成績不讓老牌好萊塢公司。公司自己也不斷壯大,已成為幾乎所有獨立電影和外國電影尋找資金來源或成片後尋求在北美流通時的首選。

由Bob 和 Harvey Weinstein兄弟倆創立的公司,當年也曾經掙扎多時,一直沒有突破,80年代末期一部「Sex Lie &Video Tape」使他們大撈了一筆,從此胃口越來越大。他們的信條是:碰到一個潛在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無論多大代價,要在競價上超過競爭者。當然,這里的競爭者指的是我後面提到的那些小公司。

成立了25年的Miramax ,運作方式在頭十幾年還只是購買成品,不製作,只在流通渠道上賺錢。他們不願沾染好萊塢過重的商業氣息,將公司總部設在紐約。倆人自信在選片上有極准確的品位,又有極強的市場宣傳手段,許多被其它大公司放棄的片子,到他們手裡都能夠起死回生。象"English Patient", "In the Bedroom"這樣的片子,在商業票房上要冒極大的風險,卻由於Miramax的介入不僅片子得以上市,而且連連獲獎,反過來幫助其被更多的影院所接受。

Weinstein兄弟野心勃勃,不甘心只是一個發行商,於是,他們找到迪斯尼,說服迪斯尼買下自己的公司,但保留他們獨立性,只是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每年$700Millions的製作費出自迪斯尼)。從此,他們可以自己投資拍片,且投資規模越來越大(如Kill Bill的$75 Millions, Cold Mountain$86 Millions, 紐約黑幫的超過$100 Millions的一部分),漸漸羽翼豐滿,已成為電影界不能被人忽視的生力軍。近十年中,他們出品的影片已先後被奧斯卡提名將近200次,獲獎50餘次,是其它公司包括老牌製片廠無法比擬的。

對於藝術價值高的影片,Miramax不在乎其商業效益,因而也投資過相當多的虧本買賣。為了使公司收支不至失衡,Bob領頭另立門戶,新建的Dimention公司專門製作商業片,與Miramax經營理念截然相反。Dimention在市場上穩扎穩打,出品的影片如「Spy Kids」等票房成績出眾,並以次增強了對Miramax的資金支持。

Miramax近年來佳作不斷,除了我上面提到的這些以為,廣為人知的還有:Pulp Fiction, Shakespeare in Love, The Cider House Rules, Chocolate, Bridget Jones''''s Diary.

2、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Searchlight是老牌影廠20世紀福克斯的藝術片分部,經營上也有其獨立性。由於公司管理層皆來自福克斯本身,所以,經營策略上比較穩重,卻也算步步為營,幾乎每部影片都賺錢。只有相當於Miramax十分之一人力Searchlight,每年的業績卻與Miramax不相上下,可見,其選片上略趨於商業性,絕對不會冒大風險,對於外語影片更是不敢輕易投資。

近年有影響影片One Hour Photo, In America, Titus, The Good Girl,今年的Thirteen,Bend It Like Beckham。

3、Focus Features

由導演李安的長期搭檔James Schamus作為兩名起始合夥人之一的Focus 成立時間較短,卻是獨立製片市場上人人交口稱贊的有生力量。曾與李安合寫了劇本<喜宴>,<冰風暴>,及<卧虎藏龍>的 Schamus(他是主寫)對於獨立影片的准確判斷無疑是公司得以發展壯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對於國際電影市場的深入了解和長期與國際影人的合作,使得Focus得以自如地運作外國資金及資源,去年成功地買斷The Pianist就是其中很好的一個例子。同時,來自環球和Miramax的市場部主管可以有效地使用與老牌製片公司建立的關系,使其在北美市場上成為挑戰Miramax和Searchlight,成為獨立製片的專家公司。

近年有影響影片:Far From Heaven, Pianist, Lost in Translation, Swimming Pool和即將上映的21Grams, Sylvia。

4、Sony Picture Classics

Sony Picture Classics是Sony Picture 的藝術部,與Searchlight相似,經營策略穩重。SONY允許他們相對獨立運營的要求,就是買斷的每一部片子不可以超過$10Millions,所以他們很少在電影節上與競爭者競價,非常保守。但其總裁在電影圈中交友廣泛,加上SONY在全世界的流通網路,使得他們往往可以直接與電影人接觸,而於私下達成合約。

近年有影響影片:卧虎藏龍,Talk to Her, Spider, 13 Conversation about one thing。

5、Lions Gate Films

加拿大的Lions Gate 是藝術電影市場上的老牌部隊,以冒險激進出名,敢於插手一些有爭議的影片,經常是Miramax的競爭對手,公司資金豐厚,有自己強大的錄像帶公司(Trimark),可以在電影衍生市場上有所作為。兩年前,$4millions買斷的Monster''''s ball使Halle Berry得到了第一個黑人奧斯卡最佳女演員,影片也同時收到$20millions的票房收入。但是,Lions Gate 很少關注外國製作,對於在北美市場沒有名氣的電影人來說,不是尋求合作的主要選擇。

近年有影響影片:Monster''''s Ball, Lovely & Amazing, Secretary.

6、United Artists

UA是老牌好萊塢公司米高梅的藝術分部,缺少獨立性和保守的運營作風使他們鮮有佳績。去年在Sundance電影節買下後來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Bowling for Columbine是UA少見的冒險之作,卻得到不凡的回報。

公司全部只有十幾個人,母公司對UA的財務限制也是每部片子的買斷價不超過$10 millions。

近年有影響影片:Igby Goes Down, Asassination Tango。

7、IFC Films

IFC是專門放映獨立電影的有線電視頻道IFC(independent film cjannel)的製作流通部門,秉承其創始電視台的風格,對獨立電影市場的行情了如指掌。去年投資並發行的My Big Fat Greek Wedding票房超過$200millions(成本只有$5 millions),打破有史以來獨立製作影片的記錄。

對外國影片情有獨衷,藝術品味不俗。近年有影響影片: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Y Tu Mama Tambien, Boys dont Cry。

8、Artisan Entertaiment

曾經是家庭錄像帶銷售商的Artisan 1999年因一部The Blare Witch Project成為獨立電影商的主力。在電影節上以$1million買下的該電影,票房收回了$140 millions(!!回報率!), 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交上如此的好運。此外,公司擁有7000部影片的錄像帶及DVD發行權,使其可以在電影院以外獲取營利。缺點是公司並不以品味而著稱,選擇影片失敗多於成功,自Blare Witch後,就很少再有一鳴驚人的佳作了。

近年有影響影片:Requiem for a Dream, Jonah, The Blare Witch Project。

9、Paramount Classics

老牌影廠派拉蒙的藝術部,少冒風險,營利為主,因而也沒有大動作,在電影節上出價相當摳門,專撿其它幾家放棄的項目,為影人所共知。如果你的影片製作成本pian偏低,開價不會太高,藝術水平有限的話,Paramount Classics會是你最後的選擇。

近年有影響影片:You Can Count on Me, Mostly Martha, Bloody Sunday.

10、Newmarket Films

Newmarket是獨立電影市場上的新軍,一出手就不同凡響,2000年出品的Momento為公司打響知名度。公司規模不大,每年可以運作的資金有限,但以購買外國影片為主。去年兩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瑞典的LiLya 4-love和丹麥的Open Hearts就是他們買進的。

近年有影響影片:Momento, Whale Rider(紐西蘭)。

美國8大製片電影公司是
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二十世紀福克斯
迪斯尼公司
米高梅公司
索尼公司
新線公司
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
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

閱讀全文

與六大電影公司母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哪些可以免費看會員電影的網站 瀏覽:155
王道電影高清完整百度雲 瀏覽:348
介紹一個喜歡的電影英文怎麼寫 瀏覽:870
現在電影為什麼更多泰國元素 瀏覽:899
奧特兄弟在哪個電影完整版 瀏覽:826
電影四根羽毛1939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705
兒童看抗日電影觀後感作文 瀏覽:666
最近有個穿越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70
cctv6電影頻道的平板廣告音樂 瀏覽:723
荒島求生電影觀後感300字 瀏覽:469
棟篤神探電影粵語土豆 瀏覽:780
關於地理的電影觀後感1000字 瀏覽:263
韓國有一部旅遊犯罪的電影 瀏覽:736
賈玲最近上映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64
電影寵愛的結局 瀏覽:201
講述泰森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21
泰國大佬愛上一個女孩的電影 瀏覽:632
唐人街探案3電影配樂名字 瀏覽:820
電影動漫成熟男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201
顏丹晨大尺度電影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