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集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影帝的第一人。叫什麼啊
歷史上第一個拿到國際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影帝大滿貫的演員是:傑克·萊蒙 (Jack Lemmon,1925年2月8日-2001年6月27日)。
傑克·萊蒙4歲時就登台演出。
長大後,雖考入哈佛大學,卻對學業毫無興趣,全部精力都投在戲劇俱樂部的演出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萊蒙應征在海軍服役。
復員後,雖當上了葯劑師,其興趣仍然在戲劇表演上,寧可拿微薄的酬勞,也要上台演出。他曾一天連演7個短劇,5年內一共參加了400多個戲的演出。
1953年,萊蒙在百老匯上演喜劇《周到的服務》,受到好萊塢著名導演喬治·顧柯賞識。後者邀請他參加《你會遇到這樣的事》一片的拍攝。
兩年後,萊蒙在影片《羅伯茨先生》(Mr Roberts)中扮演巴爾維海軍少尉,盡管是為飾主角的大明星亨利·方達等配戲,卻把這個輕佻放盪的人物演得十分成功。
結果,萊蒙首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同時還被評為「明日明星」第一名。他一躍成為好萊塢著名的性格演員。
❷ 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
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和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這三個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這三大電影節特色各異,當中戛納電影節是市場交易量最大、國際影響力最高的電影節(最頂尖),柏林電影節注重思想性和社會性(最嚴肅),威尼斯電影節則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最悠久)。這三大電影節與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被視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但不同於奧斯卡獎注重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
當然,就知名度和影響力,奧斯卡電影節排名第一,戛納排第二,另外兩個根據各人選擇。。
希望答案你能滿意。。
❸ 三大電影節加奧斯卡滿貫的演員有哪些
1.西恩·潘
好萊塢的壞小子,一個極有表演天賦的演員,天生為演戲而生,如此高的天賦恐怕他人再努力也無法企及。年輕時是個特別帥的小鮮肉,迷倒萬千少女,她的第一任老婆就是麥當娜,甚至之後與黑寡婦斯嘉麗·約翰遜有過男女上的關系,可謂是人生贏家。雖然私生活混亂,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他曾經在2004年和2009年拿到了奧斯卡男主角獎,在1998年和2003年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 在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拿到了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在199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拿到了銀熊獎最佳男演員獎,在2004年拿到美國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獎,作為一個美國人,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電影界大滿貫。作為一個演員拿到一個影帝已經無比光榮,他不止一次拿到,而且甚至奧斯卡和威尼斯拿了兩次,不得不讓人嘆服。
❹ 三大電影節歷屆的獲獎影片
戛納電影節:歷屆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獲獎名單 屆次獲獎電影獲獎者 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瑞提 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黑暗之舞拉爾斯.馮.特里厄 第52屆美麗羅塞塔;羅塞塔讓-皮艾爾.達登內 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傑羅普洛斯 第50屆鰻魚HisoIno 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利 第48屆地下社會;地下國度KarlBaumgartner 第47屆累得要命米歇爾.布郎 第47屆黑色追緝令昆丁.塔倫蒂諾 第46屆鋼琴課簡.坎皮恩 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 第45屆情天未老比爾.奧古斯特 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柯恩 第43屆桀驁不馴史蒂夫.戈林 第42屆性、慌言和錄相帶史蒂文.索達伯格 第41屆征服者佩爾PerHolst 第40屆惡魔天空下,在撒旦的陽光下ClaudeAbeille 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第38屆爸爸出差去了埃米爾.庫斯圖里察 第37屆巴黎德克薩斯維姆.文德斯 第36屆楢山節考ShoheiImamura 第35屆失蹤彼得.古伯 第35屆道路YilmazGüney 第34屆鐵人安德烈.瓦依達 第33屆影子武士黑澤明 第33屆爵士樂大全鮑勃.福斯 第32屆錫鼓;鐵皮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32屆現代啟示錄JohnAshley 第31屆木屐樹艾瑪諾歐密 第30屆我父,我主GiulianiG.DeNegri 第29屆計程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 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Lakhdar-Hamina 第27屆對話;談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26屆受雇者艾倫.布里奇斯 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茲堡 第25屆馬泰伊事件FrancoCristaldi 第25屆工人階級進天堂埃里奧貝多利 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洛西 第23屆陸軍流動外科醫院;風流醫生俏護士羅伯特.奧爾特曼 第22屆如果林德賽.安德森 第12屆爆炸;放大CarloPonti 第12屆爆炸;放大PierreRouve 第19屆一個男人和1個女人皮亞托.傑米 第19屆先生們女士們;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賴盧許 第18屆訣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戴美 第16屆豹GoffredoLombardo 第15屆諾言FranciscodeCastro 第14屆維莉迪安娜 第14屆長別離亨利.科爾比 第13屆甜蜜的生活GiuseppeAmato 第12屆黑人奧菲爾薩夏.高丁 第11屆雁南飛MikheilKalatozishvili 第10屆親切的勸告RobertWyler 第9屆靜靜的世界Jacques-YvesCousteau 第8屆馬蒂迪爾伯特.曼 第7屆地獄門MasaichiNagata 第6屆恐懼的代價RaymondBorderie 第5屆兩分錢的希望SandroGhenzi 第5屆奧賽羅WalterBedone 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 第4屆朱莉小姐AlfSjoberg 第3屆第三者亞歷山大.柯達 第1屆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塞利尼 第1屆相逢恨晚戴維.里恩 第1屆羅馬--不設防的城市FerruccioDeMartino 第1屆貧民窟ChetanAnand 第1屆田園交響曲JeanDelannoy 第1屆大地將變成紅色詹斯.丹諾 第1屆大地將變成紅色亨寧.卡爾馬克 第1屆瑪麗亞.康狄萊里亞埃米里奧.菲爾南德斯 第1屆失去的周末查爾斯.布拉克特 第1屆最後的機會LazarWechsler 第1屆考驗AlfSjoberg 威尼斯電影節:歷屆最佳影片金獅獎獲獎名單 屆次獲獎電影獲獎者 第57屆圓圈傑法.派納喜 第56屆1個都不能少張藝謀 第55屆這樣的笑VittorioCecchiGori 第54屆花火北野武 第53屆邁克爾.柯林斯;傲氣蓋天RedmondMorris 第52屆3輪車夫克里斯托夫.羅西農 第51屆雨前馬克.巴斯切特 第51屆愛情萬歲蔡明亮 第50屆藍色情挑MarinKarmitz 第50屆銀色、性、男女嘉利.保加 第49屆秋菊打官司張藝謀 第48屆烏爾加;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第47屆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之死EmanuelAzenberg 第46屆悲情城市侯孝賢 第45屆聖潔酒徒的傳奇RobertoCicutto 第44屆孩子們,再見路易斯.馬爾 第43屆夏季MargaretMénégoz 第42屆天涯淪落女OuryMilshtein 第41屆和平陽光的年代克里茨托夫扎努西 第40屆卡門阿蘭.薩德 第39屆情況;事物的狀態ChrisSievernich 第38屆德國姊妹們EberhardJunkersdorf 第37屆葛洛麗亞StephenF.Kesten 第37屆大西洋城JosephBeaubien 第36屆 第33屆馬戲院帳篷頂上的藝人亞歷山大克魯格 第32屆白日美人RobertHakim 第31屆阿爾及利亞的戰爭傑羅.龐泰科沃 第30屆北斗7星FrancoCristaldi 第29屆紅色沙漠AngeloRizzoli 第28屆城市上空的魔掌LionelloSanti 第27屆伊凡的童年時代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 第27屆家庭日記佛里奧蘇里尼 第26屆去年在馬倫巴阿蘭.雷斯奈斯 第25屆橫渡萊茵河JosephBercholz 第24屆羅維雷將軍MorisErgas 第24屆大戰迪諾.德.勞倫提斯 第23屆無法阿松的1生田中友行 第22屆不可征服的人薩蒂亞吉特.雷伊 第21屆 第20屆諾言卡爾.西奧多.德雷爾 第19屆羅密歐與朱麗葉SandroGhenzi 第18屆 第17屆被禁止的游戲;偷字十架的孩子RobertDorfmann 第16屆羅生門JingoMinoura 第15屆裁判結束安德烈.卡耶特 第14屆曼儂亨利-喬治.克魯曹 柏林電影節:歷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獲獎名單 屆次獲獎電影獲獎者 第51屆親密帕特里斯.謝羅 第50屆木蘭花保羅.托馬斯.安迪生 第49屆紅色警戒線特倫斯.馬利克 第48屆中央車站阿瑟.柯恩 第47屆性書大亨米洛斯.福爾曼 第46屆理智與情感李安 第45屆新鮮的誘惑FrédéricBourboulon 第44屆以父親的名義吉姆.謝里登 第43屆喜宴李安 第43屆香魂女謝飛 第42屆大峽谷勞倫斯.卡斯丹 第41屆微笑之家歐格斯提奧卡米尼托 第40屆被拴住的雲雀吉里.曼澤爾 第40屆八音盒科斯塔.加夫拉斯 第40屆被拴住的雲雀吉里.曼澤爾 第39屆雨人馬克.約翰遜 第38屆紅高粱吳天明 第37屆主題格列布.潘菲洛夫 第36屆大審判雷諾.霍夫 第35屆女人和陌生人RainerSimon 第35屆韋瑟比大衛.海爾 第34屆愛的激流約翰.卡薩維茲 第33屆蜂巢馬里奧.卡謬 第33屆權勢愛德華.班奈特 第32屆維羅尼卡.福斯的慾望托馬斯.舒赫力 第31屆快!快!TonyMolière 第30屆中心地帶邁克爾.豪斯曼 第30屆巴勒莫或沃爾夫斯伯格韋納修赫特 第29屆戴維JoachimvonVietinghoff 第28屆鮭魚JoséLuisGarcíaSánchez 第27屆上升LarisaShepitko 第26屆西塞英雄譜羅伯特.奧爾特曼 第25屆養女MártaMészáros 第25屆太上皇StuartCooper 第24屆達迪.克拉維茨的學徒約翰.凱梅尼 第23屆遠方的雷聲薩蒂亞吉特.雷伊 第22屆坎特伯雷故事皮爾.保羅.帕索里尼 第21屆悲慘的青春;芬齊-康蒂尼斯的花園ArturBrauner 第19屆開始工作ZelimirZilnik 第18屆誰看見他死了楊.杜里爾 第17屆出發西史柯林摩斯基 第16屆死胡同羅曼.波蘭斯基 第15屆阿爾伐維爾城安德烈.米什林 第14屆乾旱的夏天DavidE.Durston 第13屆惡魔GianLuigiPolidoro 第13屆武士道今井正 第12屆一種愛意JosephJanni 第11屆夜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第10屆托梅斯的盲人犬CésarFernándezArdavín 第9屆表兄弟克勞德.查布羅 第8屆野草莓英格瑪.伯格曼 第7屆十二怒漢悉尼.盧曼特 第6屆邀請參加舞會;舞伴的邀請吉恩.凱利 第5屆鼠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第4屆霍布森的選擇戴維.里恩 第3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曹 第2屆一個幸福的夏天ArneMattsson 第1屆吉普車上的4個人LeopoldLindtberg 第1屆灰姑娘沃爾特.迪斯尼 第1屆裁判結束安德烈.卡耶特 第1屆沒有留下地址尚保羅李塞諾華
❺ 誰是三大a類電影節全滿貫女演員
朱麗葉·比諾什
外文名: Juliette Stalens Binoche
別名: La Binoche
國籍: 法國
民族: 西歐民族
星座: 雙魚座
血型: O型
出生地: 巴黎
出生日期: 1964年3月9日
職業: 電影演員
代表作品: 《濃情巧克力》《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英國病人》
主要成就: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 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 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 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個人記錄: 影史首個歐洲三大影展影後大滿貫。
❻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雙金導演是指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中至少拿下兩座不同的最高獎的導演(金獅獎起於1949年、金棕櫚獎起於1955年,金熊獎起於1952年,在此以前因評選不規范、名稱不統一、含金量偏低、以及處於混沌期而不計入): 金獅金棕櫚金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64 紅色沙漠1967 放大1961 夜羅伯特·奧特曼1993 人生交叉點1970 陸軍野戰醫院1976 西塞英雄譜亨利·喬治·克魯佐1949 情婦瑪儂1953 恐懼的代價盧奇諾·維斯康蒂1965 北斗七星1963 豹路易斯·布努埃爾1967 白日美人1961 維莉迪安娜弗朗西斯科·羅西1963 城市上空的魔掌1972 馬蒂事件薩蒂亞吉特·雷伊1957 大河之歌1973 遙遠的雷聲黑澤明1951 羅生門1980 影武者路易·馬勒1980 大西洋城
1987 再見孩子們 1956 沉默的世界讓-呂克·戈達爾1983 芳名卡門1965 阿爾法城約翰·卡薩維茨1980 葛洛莉1984 愛的激流維姆·文德斯1982 事物的狀態1984 德克薩斯的巴黎埃曼諾·奧爾米1988 聖潔酒徒的傳奇1978 木屐樹科斯塔·加華斯1982 大失蹤1990 八音盒張藝謀1992 秋菊打官司
1999 一個都不能少 1988 紅高粱羅曼·波蘭斯基2002 鋼琴家1966 荒島驚魂邁克·李2004 維拉·德雷克1996 秘密與謊言李安2005 斷臂山
2007 色·戒 1993 喜宴
1995 理智與情感 泰倫斯·馬力克2011 生命之樹1999 細細的紅線保羅·塔維安尼
維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7 我父我主2012 凱撒必須死賈法·帕納西2000 生命的圓圈2015 計程車吉安弗蘭科·羅西2013 羅馬環城高速2016 海上火焰 最高獎大滿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柏林金熊(1961)
《紅色沙漠》威尼斯金獅(1964)
《放大》戛納金棕櫚(1966) 羅伯特·奧特曼《陸軍野戰醫院》戛納金棕櫚(1970)
《西塞英雄譜》柏林金熊(1976)
《人生交叉點》威尼斯金獅(1993) 最佳導演大滿貫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戛納最佳導演(2002)
《血色將至》柏林最佳導演(2008)
《大師》威尼斯最佳導演(2012) 二等獎大滿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64年《馬太福音》威尼斯評審團大獎
1971年《十日談》柏林評審團大獎
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納評審團大獎 張藝謀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銀獅獎
1994年《活著》戛納評審團大獎
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評審團大獎 最佳男演員大滿貫 傑克·萊蒙1979《中國綜合症》戛納影帝
1981《奉獻》柏林影帝
1982《大失蹤》戛納影帝
1992《大亨游戲》威尼斯影帝 西恩·潘1996《死囚漫步》柏林影帝
1997《可人兒》戛納影帝
1998《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
2003《21克》威尼斯影帝 最佳女演員大滿貫 朱麗葉·比諾什1993《藍》威尼斯影後
1997《英國病人》柏林影後
2010《合法副本》戛納影後 朱麗安·摩爾2002年《遠離天堂》威尼斯影後
2003年《時時刻刻》柏林影後
2014年《星圖》戛納影後 終身成就獎滿貫讓娜·莫羅1992年終生成就金獅獎
2000年終生成就金熊獎
2003年終生成就金棕櫚獎 主演最高獎滿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納金棕櫚獎
1961年《夜》柏林金熊獎
1962年《家庭日記》威尼斯金獅獎 鞏俐1987年《紅高粱》柏林金熊獎
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獅獎
1993年《霸王別姬》戛納金棕櫚獎 評委會主席大滿貫:暫無 「雙料帝後」是指在三大電影節中拿下兩座不同最佳演員獎的男女演員(一切以官網為准 ): 影星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傑克·萊蒙1992 大亨游戲1979 中國綜合症
1982 大失蹤 1981 奉獻西恩·潘1998 浮世男女
2003 21克 1997 她是如此可愛1996 死囚漫步朱麗葉·比諾什1993 藍2010 合法副本1997 英國病人朱麗安·摩爾2002 遠離天堂2014 星圖2003 時時刻刻貝蒂·戴維斯1937 艷窟淚痕1951 彗星美人安娜·瑪妮雅妮1947 安吉莉娜1958 暴風雨讓·迦本1951 黑夜是我的王國
1954 金錢不要碰 1959 流浪漢阿爾基麥迪
1971 貓 弗雷德里克·馬奇1952 推銷員之死 1960 風的傳人雪莉·麥克雷恩1960 桃色公寓
1988 琴韻動我心 1959 鳳求凰
1971 絕望的性格 索菲亞·羅蘭1958 黑蘭花1961 烽火母女淚伯特·蘭卡斯特1962 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1956 空中飛人詹姆斯·斯圖爾特1959 桃色血案1962 渡假留香畢比·安德森1958 生命的門檻1963 情人讓·路易·特蘭蒂尼昂1969 焦點新聞1968 說謊的人西蒙·西涅萊1959 上流社會1971 貓米歇爾·皮寇利1980 虛無縹緲1982 奇妙事件漢娜·許古拉1983 皮耶拉的故事1979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阿爾伯特·芬尼1963 湯姆·瓊斯1984 化妝師吉昂·馬利亞·沃隆特1983 馬里奧·里奇之死1987 莫羅事件伊莎貝爾·於佩爾1988 女人韻事
1995 冷酷祭典 1978 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2001 鋼琴教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89 現在幾點鍾1970 匹薩一角
1987 黑眼睛 伊莎貝拉·阿佳妮1981 迷戀1989 羅丹的情人霍利·亨特1993 鋼琴課1988 廣播新聞保羅·紐曼1958 炎熱的夏天1995 大智若愚梅麗爾·斯特里普1989 黑暗中的吶喊2003 時時刻刻張曼玉2004 清潔1992 阮玲玉海倫·米倫2006 女王1984 恩怨情天
1995 瘋狂的喬治王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2008 切·格瓦拉2001 毒品網路哈維爾·巴登2000 夜幕降臨前
2004 深海長眠 2010 美錯布魯斯·鄧恩2013 內布拉斯加1983 冠軍季節湯姆·康特奈1964 國王與國家2015 四十五周年
❼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些
歐洲三大電影節分別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間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以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宗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每年2月間舉辦,為期兩周。
(7)三大電影節奧斯卡大滿貫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電影節「三大滿貫」獲得記錄
1、最高獎大滿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柏林金熊(1961)、《紅色沙漠》威尼斯金獅(1964)、《放大》戛納金棕櫚(1966)。
羅伯特·奧特曼:《陸軍野戰醫院》戛納金棕櫚(1970)、《西塞英雄譜》柏林金熊(1976)、《人生交叉點》威尼斯金獅(1993)。
2、最佳導演大滿貫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戛納最佳導演(2002)、《血色將至》柏林最佳導演(2008)《大師》威尼斯最佳導演(2012)。
3、二等獎大滿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64年《馬太福音》威尼斯評審團大獎、1971年《十日談》柏林評審團大獎、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納評審團大獎。
張藝謀: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銀獅獎、1994年《活著》戛納評審團大獎、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評審團大獎。
4、最佳男演員大滿貫
傑克·萊蒙:1979《中國綜合症》戛納影帝、1981《奉獻》柏林影帝、1982《大失蹤》戛納影帝、1992《大亨游戲》威尼斯影帝。
西恩·潘:1996《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可人兒》戛納影帝、1998《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21克》威尼斯影帝。
5、最佳女演員大滿貫
朱麗葉·比諾什:1993《藍》威尼斯影後、1997《英國病人》柏林影後、2010《合法副本》戛納影後。
朱麗安·摩爾:2002年《遠離天堂》威尼斯影後、2003年《時時刻刻》柏林影後、2014年《星圖》戛納影後。
6、終身成就獎滿貫
讓娜·莫羅:1992年終生成就金獅獎、2000年終生成就金熊獎、2003年終生成就金棕櫚獎。
7、主演最高獎滿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納金棕櫚獎、1961年《夜》柏林金熊獎、1962年《家庭日記》威尼斯金獅獎。
鞏俐:1987年《紅高粱》柏林金熊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獅獎、1993年《霸王別姬》戛納金棕櫚獎。
❽ 中國影片在三大電影節上獲得的最高獎(包括最佳演員和最佳影片)
中國電影國際獲獎情況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譽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獲「電影編劇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獎」。
1956年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 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1959年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獎。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獎。
1983年
《陌生的朋友》獲第三十三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泉水叮咚》獲第13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獎、第3屆印度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高獎----金像獎、各族兒童評委會最佳獎、最佳兒童女演員二等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
《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4年
《河南尋古》、《江蘇秀色》獲法國蓬沙拉國際旅遊電影節最高金獎。
《貴州風情》、《絲綢之路上的甘肅》、 《中國人參之鄉》、《北京之游》獲第18屆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
《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遊電影節旅遊片冠軍----金比利蕾娜獎。
《鷸蚌相爭》獲第34屆西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
《水面莊稼》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業組織獎。
1985年
《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倫敦電影節倫敦電影研究所電影獎、第7屆(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
《邊城》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泉水叮咚》獲伊朗德黑蘭第15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教育類專片比賽銅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印度第4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國際評獎團授予金像獎和兒童評獎團授予的金牌。
《昆蟲世界》獲第11屆國際技術電影節紀錄片一等獎。
1986年
《良家婦女》獲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電影評論家組織獎、西班牙第18屆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獎、安達魯西亞電影作家協會評論獎、西班牙電影俱樂部聯合電影俱樂部獎、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皇家電影資料館發掘新電影獎。
《移核魚》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尼特萊國際農業電影節A類一等獎和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埃及農業神獎。
1987年
《猴子撈月》獲保加利亞卡布洛沃第4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老井》獲第7次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以蟎治蟎》、《蝴蝶》獲聖塔林第14屆國際農業與環境電影節特別獎。
1988年
《山水情》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
《不射之射》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紅高梁》獲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植物內生菌》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一人一畝地》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銅穗獎。
1989年
《紅高梁》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21電台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
《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1990年
《黃河謠》獲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山水情》獲最佳短片獎。
《本命年〉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菊豆》法國第43屆戛納電影節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第35屆巴利亞多利德電影周金穗獎。
《晚鍾》獲哥倫比亞第7屆波哥大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和音響效果獎。
《童年往事》獲美國洛杉磯奧斯卡學院電影節銀獎。
《芙蓉鎮》獲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1989年發行影片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
《三個女人的故事》獲第12屆克雷黛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
1991年
《出嫁女》獲第1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中國岩溶》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家地質學電影節大獎棗最高藝術質量獎。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最受歡迎影片;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西影廠和台灣合拍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艾維拉諾莉特別獎。
北影廠香香港合拍故事片《過年》獲第4接訥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趙麗蓉獲
最佳女演員獎。
1992年
《來自火焰山的鼓手》獲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義大利大衛獎評選活動「最佳外語片獎」。
《四十不惑》獲第四十五屆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
《秋菊打官司》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留守女士》獲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金字塔金像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心香》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93年
《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獎;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
《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獲最佳女演員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棗最佳創意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合榮譽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69屆奧斯卡攝影獎提名。
《太陽有耳》(導演:嚴浩)獲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最佳導演「柏林銀熊獎」。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孔雀獎。
《紅櫻桃》獲第5屆不結盟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大獎「火炬金獎」,導演葉大鷹獲最佳導演獎,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7年
《鴉片戰爭》(導演:謝晉)獲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金秋鹿鳴》獲第七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長故事片金獎和兒童評委獎。
1998年
《變臉》(導演:吳天明)獲第29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金孔雀獎」。
《我也有爸爸》獲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金象獎」。
兒童演員王泉(影片中飾病童大志)獲本屆影展「特別獎」。導演黃蜀芹獲由兒童和青少年觀眾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頒發的「最受歡迎的兒童故事片」--「金匾獎」。
《紅色戀人》獲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1999年
《紅河谷》獲第十七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幕獎」。
《永樂大鍾》獲第一屆布達佩斯國際科學電影節「國際電影、電視和廣播合作理事會獎」。
《一個都不能少》獲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2000年 張藝謀 《我的父親母親》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0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獲第5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梁朝偉)及技術大獎;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獲評委會大獎;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一》獲最佳導演獎。
2001年 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王小帥 《十七歲單車》
2001年 林正盛導演的《愛你愛我》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 法國愷撒電影節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獲「最佳外語片」獎
2003年 李楊導演的《盲井》 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4年9月第二十八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看車人的七月》獲得評委會特別獎,主演范偉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2004年 陸川導演的《可可西里》東京電影節的評委特別獎
2005年 王小帥導演的影片《青紅》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5年 顧長衛導演的《孔雀》獲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
❾ 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柏林國際電影節:
愷撒電影獎: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吧勒達西尼 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一九七六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一九八二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一九八四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於每年的七月五日至十五日舉行。一九四六年第一屆至一九四九年第四屆在捷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一九五零年起改在療病地卡羅維法利舉行。一九五八年以前,除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一九五九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六、七月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一九四八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創辦於一九五九年,兩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七月舉行。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六十周年,改為八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最高獎名稱為「聖 喬治獎」,靠政府撥款。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活動項目有:一由三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二舉行會外演映和專場演映;三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四舉辦回顧展;五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七七年,於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舉行。最高 獎名稱為「美洲大獎」。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一九九五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一九三四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恢復舉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 「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電影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二戰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電影節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 聖 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一九五三年,於每年的9月21-30日舉行,最高獎為「金貝殼獎」。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 吉訶德獎等。
東京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八五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另一說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幾十部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來沒有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的新內容的影片。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AFTA):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一九七五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一九六八年起,每屆同時授獎。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得提名,獎項敢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類似。
歐洲電影獎: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行地。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開羅國際電影節:
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創辦於一九七六年,於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奧斯卡金像獎:
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三十六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二十四歲的雕塑家喬治 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偢獎品,因為塑像為金色,故稱金像獎。首屆頒發儀式是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一九三一年第四頭昏腦脹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 赫利奇看到金像,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 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於是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 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一九三四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