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電影的配樂
三個奶爸一個娃 Three Men and a Baby(1987)
歌曲:Goodnight, Sweetheart, Goodnight
作詞作曲:Pookie Hudson, Calvin Carter
演唱:The Spaniels
班得瑞 的《追夢人》
3. 有哪些電影的配樂很經典
《摯愛》這也是《東邪西毒》里的配樂,同樣經典。曲子後半部分的笛奏非常的好聽。情感的推進隨著曲調由低到高最後達到高潮,讓人回味無窮。
4. 誰知道這個廣告的背景音樂是什麼名字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5-30 23:42:01選出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該作品創作於1928年。
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3、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被譽為當代最珍貴的藝術紀念碑。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有這樣一種說法,幾乎百分之五十的人聽的第一首拉威爾的樂曲,就是《波萊羅》,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悼念公主帕帆舞》。
作為發源於西班牙的一種風格輕快的舞曲,波萊羅曾在肖邦時代盛行於法國巴黎和拉丁美洲,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其實是一首自由的舞曲。只有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個「配器的漸強音」,速度比一般的波萊羅民間舞曲要慢得多,力度也是漸漸增強的。
它不大像一部正經嚴肅的交響曲,倒很像熱情奔放的流行舞曲或是搖滾音樂。它比20世紀任何一首交響曲都走紅,甚至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主題音樂,成為拉夫特主演的電影的片名。它的「流行」好比音樂本身,由一個簡單的旋律開始,由更多的樂器不斷加進來,匯成一股眩目的光柱,超越了整整60年的時間。在1998年的法國世界盃足球賽的閉幕式上,它照亮了一個巨大的深藍色海洋,一百多位婀娜的世界名模踩著鼓點的浪花旋轉。波萊羅。波萊羅。她們低低的叫喊。波萊羅。波萊羅。它在7月14日法國獨立日這一天無限風光,幾乎蓋過了《馬塞曲》,全世界在那天叨念著兩個名字:齊達內,《波萊羅》。
拉威爾這支《波萊羅》最為特異、最為突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節奏和速度,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朦朧平靜。持續四小節後,這個主題由長笛和單簧管展開,小鼓做出若有若無的應答,單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裡那一種深沉的歌唱。它使我們想起剛剛從甜蜜的夢鄉里醒來後的無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風吹起的童年時光,想起明天是否有什麼不幸來臨而感到心中黯然,想起海上經歷的某個霧蒙的清晨,想起在高空游歷、群星共飛的月夜……想到這一切還不夠——大管加進來了,小號和薩克管加進來了,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小提琴、中音薩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進來了,十八種樂器在繼續主題及答句同樣的反復。旋律、和聲與節奏始終如一,而用小鼓節奏接連不斷地予以強調,流動的線條舒展開來,直至最後兩小節,猛然竟轉了一個調,詭異甚至是瘋狂席捲整個樂隊。可就在此時,全曲戛然而止。沒有人能料到,寧靜迷幻的《波萊羅》會以這樣一種方式結束。是粗獷狂野,更是絢爛靈動。無法言傳的矛盾通過充滿象徵性的音樂語言得到了最徹底的宣洩。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西班牙《波萊羅》舞曲,可正是拉威爾突破了舞曲本身節奏上的限制,才得以用一種更自由的方式來表現復雜的內心情感。至於這種情感是火焰般的慾望還是西西福斯般的執著,這倒不重要。就像閱讀波德萊爾的詩歌,每個人的感應效果都不一樣。發揮聯想,營造主觀印象才是理解印象派音樂的鑰匙。
拉威爾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洋溢著舞蹈的節奏,而這種魅力在《波萊羅》中表現得最為鮮明不可遏制。熟悉這首樂曲的人也許一聽到它那著名的「糾纏不清」的節奏,眼前就會幻化出這樣的情境:一間低等的西班牙小酒館,一張殘留著酒漬的大圓桌上,神情痴迷、一言不發的西班牙茨岡女郎在眾多酒徒的喧鬧、掌聲和口哨聲中不知疲倦地舞蹈……在這令人心盪神怡的音樂魔力的吸引下,舞台上所有的人們全都捲入這熱情激昂的舞蹈之中,最後在狂熱的氣氛中結束。這也是《波萊羅》第一次上演時的情境。
5. 電影不可觸及中的配樂都叫什麼名字(或者給個鏈接),尤其是那些鋼琴曲……
第一首是Ludovico Einaudi – Fly
後面
Earth, Wind & Fire – September
Frédéric Chopin – Nocturne en si bémol op. 9 n°1
Ludovico Einaudi – Writing poems
Ludovico Einaudi – Una mattina
Franz Schubert – Ave Maria D.839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The magic flute, Birdcatcher
George Benson – The ghetto
Ludovico Einaudi – Senza respiro
Carl Maria von Weber – Nein, länger trag』 ich nicht die qualen
Terry Callier – Your goin』 miss your candyman
Jean-Philippe Rameau – Les Indes galantes
Georg Philipp Telemann – Colombine ouverture burlesque
Georg Friedrich Haendel – Concerto grosso
Antonio Vivaldi – Les quatre saisons, l』été, troisième mouvement
Jean-Sébastien Bach – Suite n°1 en sol majeur BWV 1007, prélude
Jean-Sébastien Bach – Suite n°2 en si mineur BWV 1067, badinerie
Jean-Sébastien Bach – Concerto en fa mineur BWV 1056, largo
Antonio Vivaldi – Les quatre saisons, le printemps, premier mouvement
Nikolai Rimski-Korsakov – Le vol bourdon
Earth, Wind & Fire – Boogie Wonderland
Ludovico Einaudi – L』origine nascosta
Nina Simone & Hal Mooney – Feeling good
Ludovico Einaudi – Cache cache
Antonio Vivaldi – Concerto pour 2 violons et orchestre en la mineur op.3 n°8, allegro
6. Victory是來自哪部電影的配樂
Two
Steps
From
Hell,(又名地獄咫尺)廠牌簡稱TSFH或XTS(在ExtremeMusic中的簡稱),是一家位於洛杉磯的音樂製作公司。Victory是他們發行的專輯BattleCRY裡面的一曲。並不是電影或游戲的配樂。因為很豪邁,所以很多人在製作游戲或者電影背景的時候都採用這首音樂。
7. 這個背景音樂是什麼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5-30 23:42:01選出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該作品創作於1928年。
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3、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被譽為當代最珍貴的藝術紀念碑。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有這樣一種說法,幾乎百分之五十的人聽的第一首拉威爾的樂曲,就是《波萊羅》,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悼念公主帕帆舞》。
作為發源於西班牙的一種風格輕快的舞曲,波萊羅曾在肖邦時代盛行於法國巴黎和拉丁美洲,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其實是一首自由的舞曲。只有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個「配器的漸強音」,速度比一般的波萊羅民間舞曲要慢得多,力度也是漸漸增強的。
它不大像一部正經嚴肅的交響曲,倒很像熱情奔放的流行舞曲或是搖滾音樂。它比20世紀任何一首交響曲都走紅,甚至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主題音樂,成為拉夫特主演的電影的片名。它的「流行」好比音樂本身,由一個簡單的旋律開始,由更多的樂器不斷加進來,匯成一股眩目的光柱,超越了整整60年的時間。在1998年的法國世界盃足球賽的閉幕式上,它照亮了一個巨大的深藍色海洋,一百多位婀娜的世界名模踩著鼓點的浪花旋轉。波萊羅。波萊羅。她們低低的叫喊。波萊羅。波萊羅。它在7月14日法國獨立日這一天無限風光,幾乎蓋過了《馬塞曲》,全世界在那天叨念著兩個名字:齊達內,《波萊羅》。
拉威爾這支《波萊羅》最為特異、最為突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節奏和速度,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朦朧平靜。持續四小節後,這個主題由長笛和單簧管展開,小鼓做出若有若無的應答,單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裡那一種深沉的歌唱。它使我們想起剛剛從甜蜜的夢鄉里醒來後的無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風吹起的童年時光,想起明天是否有什麼不幸來臨而感到心中黯然,想起海上經歷的某個霧蒙的清晨,想起在高空游歷、群星共飛的月夜……想到這一切還不夠——大管加進來了,小號和薩克管加進來了,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小提琴、中音薩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進來了,十八種樂器在繼續主題及答句同樣的反復。旋律、和聲與節奏始終如一,而用小鼓節奏接連不斷地予以強調,流動的線條舒展開來,直至最後兩小節,猛然竟轉了一個調,詭異甚至是瘋狂席捲整個樂隊。可就在此時,全曲戛然而止。沒有人能料到,寧靜迷幻的《波萊羅》會以這樣一種方式結束。是粗獷狂野,更是絢爛靈動。無法言傳的矛盾通過充滿象徵性的音樂語言得到了最徹底的宣洩。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西班牙《波萊羅》舞曲,可正是拉威爾突破了舞曲本身節奏上的限制,才得以用一種更自由的方式來表現復雜的內心情感。至於這種情感是火焰般的慾望還是西西福斯般的執著,這倒不重要。就像閱讀波德萊爾的詩歌,每個人的感應效果都不一樣。發揮聯想,營造主觀印象才是理解印象派音樂的鑰匙。
拉威爾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洋溢著舞蹈的節奏,而這種魅力在《波萊羅》中表現得最為鮮明不可遏制。熟悉這首樂曲的人也許一聽到它那著名的「糾纏不清」的節奏,眼前就會幻化出這樣的情境:一間低等的西班牙小酒館,一張殘留著酒漬的大圓桌上,神情痴迷、一言不發的西班牙茨岡女郎在眾多酒徒的喧鬧、掌聲和口哨聲中不知疲倦地舞蹈……在這令人心盪神怡的音樂魔力的吸引下,舞台上所有的人們全都捲入這熱情激昂的舞蹈之中,最後在狂熱的氣氛中結束。這也是《波萊羅》第一次上演時的情境。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8. 尋一部西部電影,情節記不清了 但是開場的音樂非常的震撼,應該許多背景音樂都有引用
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吧?
經典配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4HtttwP2Y/
9. 數碼寶貝第一部上是不是有個插曲交波萊羅
是的,是首世界名曲,某影視的配樂(眼保健操都用這個……)
數碼寶貝背景音樂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http://music.fenbei.com/12811129
更多數碼寶貝音樂下載:
http://hi..com/miffy_rabbit/blog/item/3b6ebafa864477d6b48f31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