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八思巴大活佛什麼電影

八思巴大活佛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23 17:45:16

❶ 活佛和法王,金剛上師和上師有什麼區別

一、金剛上師和上師的區別:

1、范圍不同

上師分為傳法上師和金剛上師;金剛上師是上師的其中一種。

2、要求不同

金剛上師必須具備相當的證量,並經過大成就者或傳承的認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剛上師才具備灌頂、傳法、引導的資格;上師對佛弟子所傳授的心法乃是最殊勝、最圓滿、最上層的教育。

二、活佛和法王的區別:

1、代表不同

活佛是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的尊稱;法王是佛教對佛的尊稱。

2、存在地區不同

法王主要是西藏、蒙古、日本等地的某些僧侶的尊稱;活佛主要是西藏的有些僧侶的尊稱。

3、特點不同

在藏地群眾也有對修行極好、學識淵博、威望極高,在社會上影響極大的高僧稱之為法王;活佛有活佛轉世制度,是以靈魂轉世說為根據。

❷ 忽必烈與八思巴的會見是怎樣的

八思巴(1235~1280),法名洛卓絳稱伯讓波(智幛吉祥賢)。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世祖師,出身於昆氏(款氏)家族,父桑察·索南堅贊,伯父即薩迦四世祖師薩迦·班智達。八思巴「從幼年時起,在讀寫、學法、聽經、修習等方面都是一看就懂,眾人說:『他一定是位聖人。』因此將他的名字稱為八思巴(意為聖者)」。元憲宗三年(1253)奉皇弟忽必烈之召,會見忽必烈,與後者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忽必烈即位後,八思巴被尊為「國師」、「帝師」。

佛教自七世紀傳入吐蕃,九世紀中葉,因遭到吐蕃王朝達瑪贊普「禁佛」的打擊,一度衰落。吐蕃王朝瓦解後,西藏社會陷入分裂狀態,奴隸制也逐漸向封建農奴制轉化,十世紀後半期,佛教又開始復興。十一世紀中葉,隨著封建農奴制的發展,各地農奴主的統治地位日益鞏固,彼此間的爭奪加劇,他們也各自同佛教勢力建立了密切關系,藏傳佛教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別。當時,影響較大的有噶當(「噶」,藏語意為「佛語;「當」,意為「教授」或「教誡」;「噶當」意為一切佛語一經律論三藏都是對僧人修行全過程的指導,該派在藏北當雄西南建熱振寺)、噶舉(藏語意為「口授傳承」,該派支系最多,噶瑪噶舉、蔡巴噶舉、帕竹噶舉是其較大的派系,其中噶瑪噶舉派首創活佛轉世制度,有黑帽系和紅帽系兩個活佛轉世系統)和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因其寺建在灰白色土地上得名)等派。

有確切記載的西藏僧俗代表人物與蒙古統治者聯系的建立當始自窩闊台的兒子闊端。但中外藏學家中也有人提出這種聯系的建立可能開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無論如何,薩迦派與蒙古上層的聯系確始於闊端而政治關系的確立則完成於忽必烈。

窩闊台即位後,將河西地區賜給了次子闊端。闊端駐於涼州,負有向藏族地區發展勢力的任務。闊端招降了金朝鞏州便宜總帥汪古人汪世顯,承製以古代山水畫鑒賞來降的臨洮吐蕃人趙阿哥潘為疊州安撫使,控制了甘、青、川邊界的藏區,為向西藏發展勢力打下了基礎。元太宗窩闊台十一年(1239),闊端派遣多爾答等率兵入藏,軍至藏北彭城,四齣抄掠,焚毀了熱振寺和傑拉康寺,殺死了五百多僧人。征服了西藏地區,使「所有『木門人家』都交納貢款。東從貢波以上地方,西至尼泊爾,南至捫地區一帶,所有王城都被元軍征服,收歸在元朝國法壓制之下,遵從元帝之命,並派遣使臣朝覲元都」。

繼武力征服之後,他又遣使入藏,徵聘當地有影響、有威望的人士,以便通過他們,更好地治理和控制西藏。使者入藏後,在廣泛地了解情況後,向他作了匯報,他決定首先徵聘精通佛教經典的大學者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闊端遣使帶著皇帝的詔書前往迎請,薩班在與其周圍重要人物商量後,決定前往。

1243年,薩班與其兩個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隨使者上路,一路上講經傳法,1246年八月到達涼州。此時,正值大蒙古國選舉大汗的忽里勒台召開之際,闊端不在涼州。第二年一月,薩班一行才得以謁見闊端,他為闊端講經說法,治病禳災,很受器重。闊端說:「汝攜帶如此幼小之八思巴兄弟及侍從一起前來,是眷顧於我。汝以頭來歸順,他人以腳來歸順,汝系因我召請而來,他人則是因恐懼而來,此情吾豈能不知!八思巴兄弟先前已習吐蕃教法,可仍著八思巴學習之,著恰那多吉學習蒙古語言。若吾以世間法護持,汝以出世間法護持,釋迦牟尼之教法豈有不遍弘於海內者歟!」實際上,闊端在學習佛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向薩班勸降。薩班受到的禮遇,使他確信依靠蒙古貴族將有利於薩迦派的發展。因而在這里薩班已經代表西藏各派勢力同蒙古貴族進行了談判,並決定西藏歸附蒙古。條件是蒙古國在西藏調查戶口,編造清冊。徵收賦稅,任命達魯花赤;西藏各派僧俗人士,仍可繼續任職,從而確定了蒙古貴族依靠薩迦派控制西藏的方針。

1251年,蒙古諸王、大臣的忽里勒台選舉蒙哥為蒙古國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總漠南軍國事。薩班歸降蒙古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全體藏地上層人士的認可,甘、青和川西的一些部落還沒有完全歸附,西藏的一些教派上層也在進行抵制。蒙哥一方面遣和里禱統吐蕃等處蒙古、漢軍,與兩淮、四川等處蒙古、漢軍,「皆前征進」。一方面利用薩迦派上層與闊端的關系繼續對各派上層進行勸降活動。

十一月,薩班死,八思巴繼為薩迦派教主。憲宗二年(1252),蒙哥下令在漢地、斡羅斯和吐蕃等地清查戶口。八思巴以薩迦派教主的身份寫信給西藏僧俗上層,一方面通報薩迦·班智達病逝的消息,一方面通報蒙哥即位和清查戶口的有關情況,並遣格西多吉周和松布等與清查使者同往,以便向吐蕃上層解釋詳情,避免驚懼,保證括戶順利進行。

在清查西藏戶口的基礎上蒙哥依照在其他征服地區的先例對西藏地區也實行了分封,將止貢劃歸自己、察巴分給忽必烈、迦薩分給闊端、噶瑪分給阿里不哥,旭烈兀則得到了帕竹派地區。

忽必烈受命征雲南。夏,駐軍六盤山,遣使涼州迎請。

薩迦·班智達,八思巴與闊端子蒙哥都至六盤山會見忽必烈。忽必烈留下八思巴,與之結成施主和福田關系。這是八思巴與忽必烈的第一次會見,它對八思巴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為薩迦派與元朝統治者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當時,忽必烈的軍營中已經有一些本封地的察巴噶舉派僧人。但是,他們知名度不高,影響不大。當時,南宋軍隊在邊界上堅壁清野,對忽必烈自臨洮進軍四川不利,他決定取道甘、青、川藏區,對南宋實行戰略包抄。為了順利地通過藏區,他需要一位威望高、影響大的藏族上層人士的協助。於是他邀請在涼州的薩迦派教主八思巴和噶瑪噶舉派教主噶瑪拔希到軍營中會見。

八思巴大約在該年冬天至忽必烈軍營,向忽必烈介紹了西藏的歷史、宗教情況。在王妃察必的鼓勵下,忽必烈開始接受佛教。

憲宗三年(1253)新年,忽必烈接受了薩迦派的密法灌頂,在察必的支持調停下,與八思巴結成了施主與上師的關系,而噶瑪拔希卻遲遲未到。

在忽必烈南伐大理時,八恩巴在涼州主持了其伯父薩迦·班智達靈塔開光儀式。當忽必烈自雲南北返時,他再一次到軍營中會見其施主,並追隨忽必烈到達漢地。忽必烈對年輕的薩迦派教主八思巴遠道來投十分重視,「頒給八思巴一份稱為『藏文詔書』(扎撒博益瑪)的文書,肯定八思巴作為他的宗教上師地位,重申自己皈依佛法,擔任佛教的施主」。

憲一宗四年(1254)夏,八思巴前往朵甘思(指今西藏那曲專區東部、昌都專區北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地區),可能為迎請傳戒上師和宣諭藏文詔書。不久,又返回忽必烈營地,並見到了忽必烈自大理帶回的佛牙舍利。

憲宗五年(1255)新年,八思巴向忽必烈敬獻《新年吉祥祝辭》,稱忽必烈為「尊勝人主」,祝願他「勝於各方」。至此,忽必烈與八思巴之間的特殊的宗教與政治關系正式確立。同年噶瑪拔希也曾晉見忽必烈,但他拒絕了忽必烈請他長期留在身邊的要求,並轉而到漠北投靠蒙哥和阿里不哥。後來,在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汗位之際,他因涉嫌支持阿里不哥受到了忽必烈的懲罰,從而失去了依靠最高統治者發展本派勢力的機會,八思巴便成為忽必烈身邊唯一重要的西藏宗教和政治勢力的代表。

這一年夏天,八思巴到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接受比丘戒,完成了成為一名正式佛教僧侶的全部儀式。然後又返回忽必烈營帳。

憲宗七年(1257),忽必烈與蒙哥兄弟間矛盾公開化,忽必烈被解除了兵權,不能參加對宋戰爭;阿蘭答兒、劉太平等開始檢查陝西、河南錢谷出入,忽必烈處境困難。為了趨吉避凶,忽必烈需要宗教保佑,二月,八思巴為他舉行了稱為「燒施」的宗教活動,三月,寫了《五天女贊》,為忽必烈禳災祈福。夏季,八思巴朝拜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以一個佛教徒的眼光,寫詩贊頌五台,在西藏佛教界影響甚大。冬,忽必烈親自朝見蒙哥,兄弟釋嫌,重歸於好,忽必烈處境改善,八思巴的地位也相應提高。

憲宗八年(1258)春夏之交,忽必烈受蒙哥之託,在開平主持釋道兩教關於《老子化胡經》真偽的辯論大會,除漢地儒生、道士、佛教僧人外,還有吐蕃、河西、大理等地僧人參加,八思巴也參加了這一「匯集了當時大半個中國的釋、道、儒三家精英的學術大會」。他以自己廣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向道士問難並使之辭窮,從而使佛教理論在這次辯論中戰勝了道教,道士十七人依約被罰削發為僧。這場辯論對忽必烈尊崇佛教無疑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自1254年到1260年,八思巴多數時間在忽必烈軍營或王府,從事佛教理論的研習修持,為忽必烈及其諸妃、諸子祈福禳災。當忽必烈自湖北返回燕京時,他也自開平到達那裡。顯然,他也是忽必烈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支持者之一。

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尊八思巴為「國師」,「授以玉印,統釋教」。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獻上所創新字(八思巴蒙古文),七年(1270),忽必烈再次請求八思巴向他傳授灌頂時,改西夏王的玉印為帝師印,又封八思巴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梵天佛子,化身佛陀,創制文字,護持國政,五明班智達帝師」。

帝師是皇帝和皇室成員的老師和精神支柱,也是全國佛教僧人的領袖,位在諸王之上。帝師嗣位,要賜封詔玉印,宣諭天下;新君即位,要對帝師降詔褒獎;頒發給帝師的詔書為專用的「珠詔」,帝師至京師,用皇帝出行儀仗之半為前導,百官效迎。

帝師代表佛教保佑皇帝,為皇室作各種名目的佛事,如為皇帝和皇室成員祝延聖壽、禳災祛難、祈禱國泰民安等等。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忽必烈個人而言,他即利用漢儒在漢地實行漢法,也利用藏傳佛教為鞏固其統治服務。忽必烈非常重視八思巴所創的蒙古新文字,新字一經進呈,他立即下詔在全國推行。新字是以藏文字母為基礎創制的一套拼寫符號,採用豎行自左至右的書寫方式,「它可以用來拼寫蒙古、漢、畏兀、藏等語言,所以實際上是供元朝統治下的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一套拼音字母。它的創制可以說是在元朝統一中國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扣算統一各民族文字字形的嘗試,也是第一次用一套拼音字母來記寫漢語的嘗試。對元朝將眾多的民族統一為一個大帝國和消除或減少民族間語言文字上的隔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忽必烈與八思巴的歷史性會見和他們之間宗教、政治關系的確立對元朝的統治、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都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❸ 阿旺班瑪諾布活佛是藏教哪個教的

阿旺班瑪諾布活佛是寧瑪派大成就者格則財旺如增的第六世轉世靈童,但在今世,屬於覺囊派。
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是很獨特的教派,主張以「他空見」解釋時輪,其教義與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等的一些主張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因最初由覺囊寺的袞邦·吐吉尊追(藏傳佛教偉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創建於13世紀,並以覺囊寺為傳教中心,故被稱為覺囊派。
由於覺囊派與被視為正統的格魯派的主張完全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覺囊派自稱它的教義是直接來自印度的,它的其它教理和教法大多來源於薩迦派,所以覺囊與薩迦在觀點上較為接近。在實修方面,覺囊派屬於顯密兼修,除了在見解上的解釋外,與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薩迦、噶舉、格魯、寧瑪都無大差別。

❹ 僵屍道長2裡面誰才是轉世活佛

高老莊——烏斯藏國——阿里羊同——喜馬拉雅山脈
烏斯藏國的變遷(傳承):

元朝———元帝師(八思巴)——薩伽政權—————————俄力思軍民元帥府(豬八戒原型)——(紅白藍花教)

明朝———葛舉派——帕竹政權———瑪爾巴(白教)

清朝———宗喀巴(羅桑扎巴)——格魯政權———宗喀巴(嚴密管理制度、扼殺自由)——邪教(黃教)

猜測:清朝———黑玫瑰(慈禧)(非洲人—蝦米之母)———蝦米政權(滿清政權)——慈禧說蝦米帶黃光(滿清黃教)

註:林正英《僵屍電影之靈童轉世》出現了多個極其嚴重的判斷失誤,
一、那就是把清朝僵屍政權——格魯政權(羅桑)視為烏斯藏國的核心,這明顯違背了林正英僵屍電影的視滿清僵屍為禍害的根本觀念,
二、八思巴是元朝政權的象徵,而羅桑(宗喀巴)是清朝政權的象徵,蝦米根本就是一種空白的無歷史根據的存在,事實是根本不存在靈童轉世,而只存在每個朝代政權統治階級的偏好喜好而已
三、蝦米如果是烏斯藏國的繼承者,也就表明了,烏斯藏國的一切文化都被滿清閹割化,那麼西藏的佛教也就是一個徹底的滿清傀儡存在!因為蝦米在藏文化歷史上根本就是空白的存在!

所以僵屍電視劇中飾演的毛道長恰恰是整個僵屍系列中最大的反派!!毛道長飾演的反派主要表現的就是無視藏文化歷史傳承根據,推翻一切歷史規律!

❺ 嘉措轉世活佛

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區別於其它佛教流派最明顯的特徵。它是如何出現的呢?活佛一詞最早出現於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薩迦教主八思巴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後,元代人就開始稱西藏高僧為「活佛」,這時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活佛轉世制度創立後,它才成為寺廟領袖繼承人的特稱。1252年,忽必烈召見八思巴時,也邀請噶瑪噶舉高僧噶瑪拔希。但噶瑪拔希投向了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被蒙哥封為國師,並賜給一頂金邊黑帽及一顆金印。1283年,噶瑪拔希圓寂。為將本教派既得利益保持下來,他便以佛教意識不滅、生死輪回、「化身再現,乘願而來」為依據,臨終前要求弟子尋找一小孩繼承黑帽。弟子秉承師命,找來一小孩為噶瑪拔希的轉世靈童,黑帽系活佛轉世制度就這樣建立起來了。明朝,黑帽系活佛噶瑪巴被明永樂皇帝封為明三大法王之首的「大寶法王」。今天,這一活佛轉世系統仍在傳承。1992年9月27日,拉薩堆隆德慶縣楚布寺舉行盛大的十六世噶瑪巴活佛轉世靈童坐床典禮,揭開噶瑪噶舉黑帽系活佛轉世的又一頁。活佛轉世制度創立後,藏傳佛教各教派為了自己的利益,紛起仿效,相繼建立起大大小小數以千計的活佛轉世系統。據統計,清朝乾隆年間在理藩院正式注冊的大活佛就有148名,到清末增至160名。其中,隨著本教派利益的膨脹而建立的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是達賴轉世系統和班禪轉世系統。達賴活佛轉世系統創建於16世紀。清初,五世達賴喇嘛不遠千里到北京朝見順治皇帝,被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咖恆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的稱呼從此正式確定下來,並傳承至今。現世達賴喇嘛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命「免予掣簽,特准繼任為第十四輩達賴喇嘛」後,於1940年2月22日由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主持,在布達拉宮正式坐床的。班禪活佛轉世系統出現於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正式冊封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滿語,為梵語ratna之變音,舊譯「寶師」或「大寶」)。民國時期,九世班禪與十三世達賴失和,班禪出走內地,圓寂於青海,宮保慈丹經扎什倫布寺班禪行轅尋訪到後,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特令「免予掣簽,特准繼任為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1949年8月10日在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關吉玉主持下,十世班禪坐床大典在塔爾寺舉行。17世紀格魯派掌權後,這種活佛轉世的辦法成為西藏特權階層爭奪利益的手段。為杜絕大活佛轉世中的族屬傳襲之流弊,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時,創建金瓶掣簽制度,將其列入「善後章程」第一條;大皇帝為求黃教興隆,特賜一金瓶,規定今後遇到尋找活佛靈童時,邀集四大護法,將靈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於牙簽牌上,放進瓶內,選派有學問的活佛,祈禱七日,然後由眾呼圖克圖會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佛像前正式認定。金瓶掣簽制度,完善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金瓶掣簽後,駐藏大臣、尋訪靈童負責人要將掣簽所得靈童的情況報告中央政府,經中央政府批准後,才能舉行坐床典禮。為此,清朝特製兩個掣簽金瓶,一個用於達賴、班禪轉世靈童的認定,現存放於拉薩布達拉宮;另一個用於確認蒙藏大活佛、呼圖克圖的轉世靈童,現存放於北京雍和宮。

❻ 活佛和喇嘛的區別

1、概念不同,藏語「喇嘛」是上師的意思,也就是師、善知識的意思。活佛是藏語翻譯過來的,原義是轉世的僧人,漢人將其翻譯為活佛。

2、選拔方式不同,活佛須經大成就者、傳承的認定,確認是某某成就者的轉世,舉行坐床儀式後才可以稱「活佛」。早期「喇嘛」是對上師的尊稱,不是隨便哪一個僧人都可以配得上「喇嘛」這個稱號,但傳到漢地以後,逐漸就變成對藏傳佛教所有出家人的稱呼。

3、管轄范圍不同,喇嘛是一個統稱,活佛是一些喇嘛中的領袖,相當於一個寺廟的方丈。

(6)八思巴大活佛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活佛轉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以靈魂轉世說為根據,為解決宗教首領繼承問題而產生的宗教制度。它初創於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噶瑪支派。該支派的首領都松欽巴公元1193年逝世時,遺囑弟子「將轉世再來」。

弟子們認定噶瑪拔希為其師的轉世靈童,經寺廟10年培養,正式以該派首領身份活動,成為西藏第一位轉世活佛。

格魯派(黃教)採用活佛轉世制度始於16世紀中葉,公元1542年,格魯派的哲蚌寺寺主根敦嘉措逝世,哲蚌寺正式尋找他的轉世靈童,並於1544年認定堆壠這個地方的貴族子弟索南嘉措為根敦嘉措的轉世靈童。

❼ 西藏的活佛轉世是怎麼回事啊

活佛轉世制度的由來

(之一)佛教理論中關於轉世的思想

西藏兩大活佛之一,第十世班禪大師已經圓寂一年多了,因而班禪活佛的轉世已成為舉世矚目的事情。可是活佛轉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的由來及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它的制度又有哪些特點?本文就此略作一些介紹。

古印度的《梵書》和《奧義書》中就有關於輪回的系統論述,這種觀點認為生命是無窮的,可以不斷地在不同的軀體中轉生,一個獨立的軀體死亡後,即又回到無窮的生命中去。生命與軀體就像大海與波浪那樣,一浪接一浪,是接連不斷,延續無窮的,這就是最早的輪回說。

佛教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業報」說,將輪回與個人的行為、命運聯系起來了,「業」就是指每個人的行為,認為每個人此生的行為決定了他在來生中的命運和遭遇,好的行為可以決定來生中好的命運和遭遇,壞的行為則導致壞的結果,這就是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業果報應說。這其實是古人企圖用以來解釋社會人生不平等問題的,在客觀效果上有勸人為善的社會道德意義。

佛教認為是由於人們的貪欲愚昧引起的業報因果,從而輪回不息,造成人生無窮無盡的痛苦;因此只有皈依佛法,堅持修行,修成正果之後,才能超出生死輪回,才能真正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進入涅(上般下木)(徹底消除痛苦)的境界。

但是關於解脫之道,佛教也有過不同的理論。小乘時期的佛教認為從輪回中解脫只能是個人范圍的事情,修行的目的主要是以個人的解脫為目的。後來大乘時期的佛教則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人與人、人與生物、人與自然界萬物之間在不同層次上相互影響,形成極為廣泛的因果報應關系。

大乘佛教因此純粹的個人解脫是不可能現實的,只要有一個人還存在著惡行,其因果的廣泛聯系就必然存在,所以只有眾生得到解脫,個人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脫,由此便產生了「普渡眾生」的觀點,也就是要追求一種整體的解脫。

這樣,大乘佛教的觀點就有意無意地解釋了一個世界整體性的重大問題,即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通過社會生活行為從而不斷地在自己和他人,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反射回盪,前人創造了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我們又在創造後人的生活環境,過去之「因」結成現在之「果」,我們現在行為之「業」,將來也必定有所「報」(後果)。這一來,大乘佛教的教義也成了對於社會現實中環境污染、生態平衡、艾滋病毒、熟核戰爭,人口膨脹問題的一種理論解釋。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從字面上理解似乎是指佛的靈魂不滅,並且在不同的軀體中流轉。但是從佛教的理論進行分析,活佛轉世是與靈魂說無關的,佛教是不承認靈魂存在的,起碼是不承認那種具有「實體」的靈魂的,因此活佛轉世不是靈魂的轉世。佛教理論認為,「佛」是「佛法」的覺悟者、得道者,已經是超出生死輪回的,不再受到因果業報的制約,因此活佛轉世更不是「生死輪回」的結果。

其實,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理論與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這就是「普度眾生」;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活佛轉世」是作為「至聖」的「大德的覺悟者」(佛),為了「普度眾生」從而產生的「意念」和「業力」的結果,是自己選擇的「迴向世間」、「普度眾生」的道路。

大乘佛教「普度眾生」思想的基本內容認為,「解脫」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的,然而「解脫」不應當僅僅是個人的「解脫」,而應當是包括所有眾生在內的「解脫」。因此,作為已經覺悟的「佛」就不能只顧個人的「解脫」,還必須承擔起對眾生世界的責任,這就是「普度眾生」思想,「解脫者」應回到世俗世界去幫助其它眾生擺脫苦難。大乘佛教中有所謂「化身」和「迴向」的觀點,是說佛除了自己的「真身」之外,還具有幫助世間眾生而變幻出來的「化身」。「迴向 」是指佛返回世俗,將自己的功德施予眾生、教化眾生、共向佛道。

例如在五代時期,曾經有一個契此和尚,俗稱「布袋和尚」,當時被認為是彌勒佛(未來佛)的顯化。傳說他做過一個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南宋時還有一個道濟和尚,俗稱濟公,也被稱為「羅漢活佛」。上述二人都是佛教中所謂「化身」和「迴向」的例子,但實際上他們都是被後人神化的,生前並未享有活佛的殊榮。大乘的這個思想在西藏卻成了現實,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活佛轉世制度。

(之二)藏傳佛教各派的承傳方式

在西藏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同的教主承傳方式的教派,通過這些教派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大乘佛教的轉世、輪回的教義與西藏社會現實結合的過程,以及活佛轉世制度的由來。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在藏文中,「寧瑪」有兩個意思,一是「古」,二是「舊」。該派認為他們的教法是公元8世紀時由蓮花生所傳授的。由於該派僧侶戴紅帽,所以又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教規的特點是僧人可以娶妻生子,教主採取了父子承襲的方法,例如寧瑪派的「三素爾」教主就是祖孫三代人。這種教主的承傳方式必然會導致教派組織的渙散瓦解。寧瑪派不像其它教派有一個中心寺院,而是教徒分散各地,各自又有各自的承襲,因而曾經一度瀕於絕跡。在五世達賴以後,由於黃教的支持,寧瑪派得以發展延續下來。直到現在,寧瑪派在藏族的一些地區還保存了一定的勢力。

薩迦派,「薩迦」在藏文中意為「灰色的土地」,原是根據當地土質的顏色而取的地名,後來地名成了寺名,進而成了教派的名稱。另外,又由於薩迦派寺院的圍牆上塗有紅、白、黑三色條紋,所以薩迦派亦被稱為「花教」。薩迦派的主寺在薩迦寺(今西藏自治區薩迦縣內),歷史上薩迦派的教主承傳採用了叔侄繼位的方式,並且形成了地方首領兼教主的「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直接控制地方的政治和經濟。薩迦派一度是西藏地區最強盛的勢力,在1247年,薩迦派教主薩班前往涼州與成吉思汗的孫子闊端會面,經過具體磋商後,由薩班寫了一封信給西藏各地方勢力,勸說他們歸順蒙古,從此西藏正式歸入中國版圖。

薩班死後,侄子八思巴繼承教主地位,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當了蒙古大汗,便封八思巴為「國師」,並恩賜玉印;1268年忽必烈加封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並掌管全西藏政教大權。之後,薩迦派便迅速走向衰落,其原因有兩個,一是薩迦派的興盛是由於得到元朝中央政權的支持,隨著元朝的沒落,薩迦派也就失去了有力支持;二是薩迦家族後來形成了眾多支系,而支系之間的紛爭導致了家族的瓦解,使得教主承傳難以繼續進行,從而在西藏地區失去了影響力和號召力。

噶舉派,該教派的支派極多,在歷史上曾經一度控制過西藏地方政權(如帕竹噶舉)。噶舉派中的支派之一噶瑪噶舉是最早採用活佛轉世制度的,而且一直承傳至今。

格魯派,該派僧人身著黃色袈裟,所以又稱為「黃教」,該教派由宗喀巴創立,但其在世時並未確立活佛轉世制度。宗喀巴去世一百多年後,黃教的另一個宗教領袖索南嘉措(1543~1588年)確立了活佛轉世制度,他本人被封為三世達賴,並且向前追認了兩個達賴,上溯到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主(一世達賴,1391~1474年)。事實上,活佛轉世制度完全是為了解決西藏現實社會中各教派教主的承傳問題而創立的。

達賴的正式稱號始於1578年,當時格魯派的領袖索南嘉措前往蒙古傳教,隨後,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領俺答汗便贈他以尊號:「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 「聖」在佛教里表示超出世間的意思;「識一切」,是普遍通曉的意思,也是對在顯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的稱號;「瓦齊爾達喇」是梵文,就是執金剛,這是西藏佛教界對在密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的稱號;「達賴」是蒙語「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語「上師」的意思。這個稱號合起來解釋,是指在顯宗和密宗兩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超凡入聖,其學問淵博猶如大海一樣的大師。年,清順治皇帝正式冊封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錯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更多資料請看原文:

❽ 法王是什麼意思

藏傳佛教每個教派的首領,或者以前曾被元明清等朝代冊封為法王的大德高僧,可以被稱為法王。例如薩迦法王、大寶法王。後來這個名稱漸漸為許多人所採用,凡是覺得自己很尊敬的都一概稱之為法王。

拓展資料

其他稱謂

「活佛」也是藏傳佛教在漢地傳播中出現的重要稱謂。漢族人習使用的「活佛」一詞,其實是不大准確,應譯稱「轉世尊者」。活佛並不是「活著的佛」這種字面意思。在藏語中,「活佛」有多種不同的尊稱,其中最為常用的有「珠古」、「阿拉」、「仁波切」等。

如意寶指的是摩尼寶,隨所求而即得,後來泛泛代指自己最敬愛,最尊敬的人,例如自己的上師。

❾ 活佛和法王,哪個級別大

一般說來,法王的稱號要比普通的活佛大。在封建社會,藏傳佛教的大活佛會被中央政府的朝廷,冊封為法王和國師。如元朝初期冊封的的藏族活佛和法王八思巴。他的簡介如下:八思巴(1239年~1280年) 藏傳佛教喇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吐蕃薩斯迦(今西藏薩迦)人。本名羅古羅思監藏(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八思巴(又譯八合思巴、發思巴,意為「聖者」)是尊稱。蒙哥汗三年,忽必烈從受佛戒。中統元年,世祖即位,尊為國師,使統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領總制院事,統轄藏區事務。六年,製成蒙古新字,加號大寶法王。十三年還至薩斯迦。 希望我的回答,對樓主的問題有所幫助。

❿ 藏傳佛教三大活佛

實際上並沒有三大活佛的概念,由於解放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體制,在藏區形成了格魯派獨尊的狀態,那麼藏傳佛教各傳播地區行政上形成了四大活佛體制,達賴為全藏之主,班禪為後藏之主,章嘉活佛為內蒙古之主,哲布尊丹巴為喀爾喀蒙古(粗略的算外蒙古)之主,這四大政教活佛都是格魯派。

閱讀全文

與八思巴大活佛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切爾西完整版電影 瀏覽:523
大陸兒童電影大全 瀏覽:294
泰國恐怖電影我 瀏覽:942
劉德華電影全集賭城大亨粵語版 瀏覽:582
小沈陽的電影大全 瀏覽:185
老電影扮演過軍人的女演員 瀏覽:635
澤塔奧特曼超級大電影 瀏覽:237
法國國戰爭電影 瀏覽:725
鐵朵什麼電影 瀏覽:685
電影頻道第一部長篇動畫片 瀏覽:368
大電影5雷伊的翅膀圖片 瀏覽:290
周星馳經典電影片段頂的住 瀏覽:51
2018中文電影插曲 瀏覽:441
影劇院電影院單方造價 瀏覽:275
災難電影大全老鼠 瀏覽:577
拍大尺度電影被處罰的演員 瀏覽:622
有什麼好看的鱷魚電影 瀏覽:397
鬼馬小精靈電影版英文字幕 瀏覽:737
韓國電影什麼的姐姐 瀏覽:176
少林足球電影達叔在劇中的名字叫啥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