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很多新電影在沒上映的時候會有豆瓣評論都沒有人看過就有評論出來是怎麼回事
歪歪裡面就有很多電影都沒有上映就可以看了。
㈡ 電影《新世界》的影評
完全符合你標準的沒找到耶,只找到這兩篇,參考一下~
一、
記得安德烈·巴贊說過一句話,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該影片是如何表現其傾向的。在第一次得到《新世界》的海報時,我就覺得這是部好片子,憑著自己的感性認知和直覺認為是,在海報的影響下我選擇地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有太多的感受,心情雖不是此起彼伏,但還是久久不能寧靜。
電影的景色很美,這也是能夠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切都是那麼原始,那麼美麗。陽光、河流,青草,山石,女子的微笑與淳樸再加上那一個眼神的流露,則更加充滿了神秘氣息。我們不能不說法瑞爾的演技很棒,雖然有人說他表演時過冷淡,但我說,沉著和冷靜更能表現出對女子的至愛和關懷。我們始終很想回到那種世界,但真正身臨其境時會發現一切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完美,在那裡,外人的出現讓那裡充滿了烏煙和瘴氣。
伯格曼說過,他的電影從來無意寫實,它們是鏡子,是現實的片斷,幾乎跟夢一樣。我想,如果擱到今天這必是說《新世界》無疑了,其實縱觀古今電影敘事手段,有《沉默的羔羊》壓抑的透不過氣來的電影,有《虎口脫險》讓你放鬆極致,笑觀歷史的電影,也有《晚安,好運》充分利用所有元素的電影,但沒有一部像《新世界》這樣平和無彩,卻能博得賞識。當然,這部片子並沒有開創這種敘述手法的先例,早些時候,一部叫《與狼共舞》的電影摘得奧斯卡桂冠時這種手段就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我們並不能拿《新世界》同《與狼共舞》相比,不是相差太遠,而是各有其獨特之處。
剛才提到,影片的表述手法很平和,沒有一點波瀾起伏在其中,甚至到最後的戰爭都在情理之中,所以說,這部電影並不是只有景色能讓人津津樂道。影片的一開頭就給出了巨大的景觀,著重描寫自然生活,而並沒有任何敘事,彷彿大導演並沒有讓我們急於看到矛盾沖突的情節,到女子將主人公兩次救回時,男子的眼神都是同樣的迷離而充滿熱情。
這種電影最優之處則在於對人性的詮釋,當土著人的一次次寬容換來了數次的欺騙與傷害,他們沒有痛苦,反而和沉默,彷彿已經知錯,卻又選擇了逃避和原諒。我覺得,導演是在給我們傳達一個信息,在古代也好,在現代也好,人都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人應該接近自然,靠近自然,去享受自然帶來的美好。而不是一味的陰謀、詭計來破壞自然,以及一切與原始自然有關的物質存在。
我留下腳印,讓後人來追尋。寫到這里,想起了女主角的一句話,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這樣一部夾雜著回憶、夢境和理念的電影,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
二、
一個月沒有看電影,這還是第一次,在昨天終於把自己買的碟翻出來,隨手翻到《NEW WORLD》(新世界)。說起這部電影,真正吸引我的,還是封面及其以前看的電影介紹的片段。便猜想應該是部不錯的電影。然而當整部電影看完,才發現,這部電影與想像中的相去甚遠。
荒蠻之地的土著領土,忽來掠奪的英國侵略者。由於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引起了沖突,而英國侵略者與土著公主產生情愫……
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的確取景非常的美麗。流水潺潺,陽光,微風及半身的雜草,讓人有無限的遐想,而女主角的淳樸和善良,又使的女子更加的充滿魅力。然而,克林法瑞爾的演技實在不敢恭維,從頭到尾飾演的SMITH船長沒有一點感情色彩在裡面,只是影片開頭見到女主角流露出來的表情讓人可以感受他所表達的意思。
影片表現的很平和,中間幾乎沒什麼起伏,取景的自然使的影片有了唯一的看點,景色另人嚮往猶如世外桃源,這也許是影片唯一可以叫賣的地方。
這部電影的配樂,也與影片格格不入,一段單板的鋼琴根本無法表露自然的美麗和兩人之間神聖並超越國界的愛情心理。
也許,在我們對這部電影作反面評價的時候,不得不讓我想起凱文.克斯特納的《與狼共舞》,完美的場景,完美的劇情,完美的演員,而更完美的是表達人與自然之間的結合,這種結合在這部早期電影里表現的無暇。
看完電影,讓我們來想想女主角說的那句話:「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㈢ 求: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影評一篇
《十七歲的單車》
http://..com/question/17069262.html?si=3
《十七歲的單車》反映了兩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城裡人和鄉下人;可他們也是同一種人——「下層人」,簡單的說這部戲就是一部「下層人」的悲歌。
影片中繁華忙亂的北京城、快節奏的音樂,襯托著一個鄉下的小夥子「阿貴」,他純朴、善良、有點兒木訥,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從此阿貴就騎著自行車在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總與他格格不入。首先導演讓他看見了一個不斷換衣服的漂亮美眉,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城裡人」;然後讓他在都市四處受氣,見識下什麼是「城裡人」的氣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門口,讓他「感受生活」,不停轉動的酒店大門代表著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進的物質文明,跟著轉門彷徨旋轉的阿貴,卻代表著外來者對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貴好不容易進入了酒店卻如同呆兒般被招呼去洗了個「文明澡」,誰不知這「澡」卻洗錯了,不但要找的「張先生」沒找到,還要被迫交納洗澡費,阿貴無助地喊著「我不是來洗澡的」「是你們讓我洗的」——一個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錢」法則的阿貴,再次顯現出他與城市的不協調,他想逃可以說他是想逃離這一片令人窒息,與自己格格不入、夢魘般的土地,這里有太多的另人費解!
受盡凌辱的阿貴終於在經理的「施捨」下免費離開了酒店,可是厄運再次降臨,他唯一的財產——單車,被盜了,他不知所措的四處尋找,影片中的阿貴象盲頭蒼蠅般奔跑於茫茫的車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節奏的薩士風音樂,成分的表達出人在丟失「希望」(單車是阿貴在城裡賴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財產、相依為命的「親人」,單車是阿貴的唯一希望。)後的無助、焦慮與驚惶!——這就是城市的現實——殘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貴陷入悲哀!最後演員看著丟車現場那空餘的車鎖鏈,眼中溢滿了旋而不滴的眼淚,無一不足以震人肺腑,這正是下層人民深度絕望、無奈的表現。
車丟了,工作沒了阿貴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單車,也找回希望,在尋車的過程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的中學生,與阿貴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裡人,他的爸爸總是寵著他繼母帶來的妹妹以至於從未兌現過給他買單車的承諾。義憤之下他偷了家裡500塊錢,去舊貨市場買了一輛單車,對阿建說來,單車也不僅是單車,它是 「本來就該他的東西」,是他的尊嚴,不想單車卻是阿貴丟失的那輛。阿貴發現後,他去偷回來,阿建搶回來;阿貴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著要搶回來,兩人就為了在這循環往復中糾纏,一個要回「希望」,一個要回「尊嚴」,在最後一次的搶奪中,阿貴哭了, 他拚命的抓住他的車,撕心裂肺的呼號著。這一聲又一聲的喊叫,可以說是對不公世道的發泄,也可以說是絕望中自我保衛的發作,現實已經把這下層的打工仔,逼得獸性畢露了,阿貴的嘶喊震驚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們的繼續搶奪,似乎從他們的靈魂深處喚醒了他們的良知。阿貴這樣的喊叫,讓人感覺他將要失去的不是一輛自行車,而是他的身體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17歲的阿建承受不住這樣的喊叫,可是單車也是他身體里最重要的東西,他也不能放手,他們只得讓步,「不給車可以,還錢吧!500沒有,400也行,實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貴看來單車「這本來就是我的,我已經付過錢了」,但在阿建看來「我也付過錢了」,他們終於達成協議:一個人用一天!這個在成人看來荒謬的事情,在他們之間卻似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是身處下層社會兩個17歲人執著,是對生活最無奈的抉擇,但是也善良的。
單車把兩個17歲聯繫到一起,阿建伸出手與阿貴主動的那一「握」,更是意味深長,兩個下層的年輕人,在各自維護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約定」下,承受著最不公平的待遇,這一握手可以說是這兩個深受命運迫害 17歲之間為同病相憐結成的友誼,悲慘的現實使「敵人」變成了「朋友」!
命運似乎把他們緊密栓連,最後阿健,用磚頭拍倒那個搶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來報仇的人們把他和阿貴毒打一頓,連單車也被無情的砸爛。在影片的結尾,阿桂扛著殘破的單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後湮沒在茫茫的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單車象徵著他——一個外來的下層打工仔,永遠也無法融入這個城市中。來的時候他擁有了「希望」(單車),現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無法生存——這就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被殘害!
影片在揭露下層人悲哀的同時,也揭示了現代年輕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沖動和迷茫,成長的挫折和錯誤,使人迷茫失去理智,進而產生沖動,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圍繞這樣一個單車兩個17歲的年輕人展開。單車是他們共同的迷茫,使他們產生一致的沖動,最後同時表現出現代社會現實壓迫下年輕一族的本質特徵。因為單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可以幫助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而後人物的對話,行為也都非常的真實,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一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好,不是勝在演技,而是勝在自然真實!
㈣ 關於電影的幾個疑點給大家解釋下(新世界)影評
1關於李子成的老婆
他老婆和他那個卧底下屬一樣,只知道監視他,但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而且姜科長死了,他老婆受制的前提也不存在,皆大歡喜
他老婆給姜科長打電話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來她老婆只是受警察脅迫 而原因就是她為警察監視李 回報就是警察發給了他的壞爹爹 她是不知道李的卧底身份的 而警察也說 世界上最後知道他身份的人只有3個人了 最後都死光了
而且順道提一嘴 最後老婆送走李後 大門關上了 這一段暗示了李的內心已經徹底變了 立場也變了 他下定決心要走黑到底 關門走向另一個世界 關門的鏡頭在《教父1》裡面也曾出現過 此在向電影《教父》致敬
2 延邊老棒子和姜科長
為什麼會請老棒子?
關青在中國找的黑客是最厲害的黑客 有能力攻入美國FBI 而找的殺手當然肯定也是絕技在身 要不然傻瓜一樣的選手來韓執行這么重要的任務是要壞事的
中國延邊的朝鮮族人在韓國黑幫電影里一直都是非常勇猛的 這一點看過《黃海》的朋友就知道一點也不誇張
再一個朝鮮棒子土的打扮和表現也暗合了當時韓國人對中國人的大眾態度
㈤ 影評好的最新電影有什麼
甄子丹的《葉問2》評價非常好,拍的很有誠意!
㈥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電影不限,字數不少於800
黑天鵝
達倫曾直言不諱說《黑天鵝》的創作靈感深受《怪房客》《冷血驚魂》所影響,結果看片後發現果不其然,達倫就像波蘭斯基附體,用充滿了心理暗示和線索的鏡頭講訴了這個關於人格分裂的心理驚悚故事。
波蘭斯基電影中的主角多為身不由己,被環境控制被旁人影響,正如同達倫《黑天鵝》中的女主角Nina。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個克製冷靜脆弱的女人,但爭取角色的慾望把她推進了Thomas的辦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壓力的頂峰。起初Thomas並不滿意Nina對黑天鵝的詮釋,認為她不夠狠不夠性感,沒有釋放出自己的情感沒能夠迷失自己,但卻仍然選擇了她成為新的Swan Queen。Nina對自己的中選感到吃驚,導致她在整個排演過程中都是極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盡管她想要通過努力訓練來彌補但仍然不能夠完美詮釋黑天鵝,這時Nina便處於一個技術再沒作用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狀態。於是由人物和事件構成的各種外力便開始作用,一步步的激發或抑制Nina人性深處的黑暗勢力,而Nina便被動的卷進了這場黑白角力的風暴中心。
Thomas是個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個灰色人物讓Nina同時也讓觀眾無法分辨他的意圖。辦公室的強吻,自慰的作業,舞蹈室的主動誘惑,或許是因為他對Nina抱有佔有的慾望而進行的一系列騷擾,卻也同時可被解釋為一種指導Nina詮釋黑天鵝的非常規手段。不管怎樣,是Thomas成功釋放了Nina內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戀被重視以及不顧一切追求完美的慾望。類似的性暗示還有地鐵上對著NIna自慰挑逗的老頭。
母親是個有強烈控制欲甚至有點偏執的女人,很多時候就像一個反面角色,因為她的愛就像桎梏牢牢套在Nina的脖子上讓她無法呼吸。前有Thomas在努力釋放,同時又有母親在間接抑制和禁錮Nina內心蠢蠢欲動的黑暗慾望。例如Nina清晨自慰的那場戲,正當她讓自己沉溺在性快感中時,卻突然發現母親就睡在床邊,倉惶下被迫停止。母親發現Nina背上的抓痕後強迫似的剪短Nina的指尖,然而那些傷痕本就是黑天鵝即將被釋放的徵兆,母親的行為無疑是在阻止它的發生。於是母親的角色便可被解讀為在人性白與黑較量中,唯一能夠抑制黑暗面的親情和愛,只可惜這一次促使黑暗滋生的力量更大。因此在片尾白天鵝之死那場戲中,Nina眼中看到的只有看台上淚流滿面滿眼愛意和憐憫的母親。
Beth是前一任Swan Queen,在主演人選發布晚會上Nina目睹了Beth的不甘心和憤怒,以及與Thomas之間若有若無的曖昧。Beth出車禍後Thomas暗示Beth自殺的可能性非常大,這讓Nina發現自己有可能是Beth和Thomas之間的第三者,也就是《天鵝湖》中的黑天鵝。這種想法無疑推動了黑天鵝的破繭而出。
Lili其實在片中有兩個,一個是真實存在的競爭者,一個是Nina在人格分裂後假想出來的一個敵人。作為真實的競爭者,Lili始終都是一副叛逆放縱的模樣,穿著黑色,與Nina截然相反。這或多或少都給Nina造成一種」她黑我白「的暗示。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遺餘力的勸誘Nina放縱自己,甚至還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給Nina穿。也許只是偶然,但當Nina在廁所中換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後,似乎就預示著其心中的那隻黑天鵝已經誕生並開始成長。在影片最後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實的競爭還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終都扮演著引誘黑天鵝出現的重要推動力。這只黑天鵝在Nina心中時而化身成假想敵Lili,時而變成另一個Nina。而發生在化妝間的那場謀殺,黑天化身成假想敵Lili並激怒Nina,讓她以為殺死了競爭者從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詮釋黑天鵝。
如同波蘭斯基的《怪房客》《影子寫手》等,替代前任意味和暗示著重蹈覆轍。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剛得知自己將要被替代時在化妝間大發雷霆後摔門離去,這時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進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紅和小刀。這就構成了Nina對自己的」主動暗示「要成為第二個Beth。後來Beth的車禍和《天鵝湖》的劇情暗示,白天鵝只有以死來求解脫和自由。因此最後Nina倒在血泊中稱自己終於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殺了假想敵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黑天鵝,同時她也通過」被迫自殺」而達到了最終解脫。
「黑天鵝」其實就是Nina的一個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尋找破繭而出的時機。Nina站在兩面鏡子之間時看到鏡子裡面無數個自己中,有一個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實就是黑天鵝想要撕破Nina的軀殼以讓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開舞動和飛翔。Nina從夜店回家後與母親對峙的一個鏡頭是,鏡子中的本來只有一個Nina,卻突然分裂出一個Lili,後者跑到卧室門口引誘Nina與自己的母親作對。鏡子其實一直都是表現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鵝》全片更是遍布各種鏡子,達倫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鏡子和多面鏡子的特點構造了令人驚嘆的,人影交錯似幻非幻的視覺效果。
顏色同樣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著純凈和純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著裝多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縱甚至邪惡的人性,這是Lili和影片後半部分Nina的著裝基調。上面提到Thomas是個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現的很多場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構成,例如穿著白色襯衫的他坐在一對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裝修基調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構成。影片的第三個顏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錮,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超現實的想像場景曾在《怪房客》《冷血驚魂》中成為經典,《黑天鵝》的最後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類似場景,例如破繭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斷裂的雙腿,逐漸長滿全身的羽毛等都讓人印象深刻足以過目難忘。
㈦ 求影片《新世界》的影評,急!!!
一個月沒有看電影,這還是第一次,在昨天終於把自己買的碟翻出來,隨手翻到《NEW WORLD》(新世界)。說起這部電影,真正吸引我的,還是封面及其以前看的電影介紹的片段。便猜想應該是部不錯的電影。然而當整部電影看完,才發現,這部電影與想像中的相去甚遠。
荒蠻之地的土著領土,忽來掠奪的英國侵略者。由於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引起了沖突,而英國侵略者與土著公主產生情愫……
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的確取景非常的美麗。流水潺潺,陽光,微風及半身的雜草,讓人有無限的遐想,而女主角的淳樸和善良,又使的女子更加的充滿魅力。然而,克林法瑞爾的演技實在不敢恭維,從頭到尾飾演的SMITH船長沒有一點感情色彩在裡面,只是影片開頭見到女主角流露出來的表情讓人可以感受他所表達的意思。
影片表現的很平和,中間幾乎沒什麼起伏,取景的自然使的影片有了唯一的看點,景色另人嚮往猶如世外桃源,這也許是影片唯一可以叫賣的地方。
這部電影的配樂,也與影片格格不入,一段單板的鋼琴根本無法表露自然的美麗和兩人之間神聖並超越國界的愛情心理。
也許,在我們對這部電影作反面評價的時候,不得不讓我想起凱文.克斯特納的《與狼共舞》,完美的場景,完美的劇情,完美的演員,而更完美的是表達人與自然之間的結合,這種結合在這部早期電影里表現的無暇。
看完電影,讓我們來想想女主角說的那句話:「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㈧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有陣子不看片了,杜琪峰的那個新的探也沒看,沒興趣。偶爾在CCTV6會看一會兒,有啥看啥,常有片子會讓人一個恍惚,比方前幾天看到的一個叫做《大片》,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
香港有一類B級片,能叫做話題片,就是針對社會上的某種爭議的現象,或者某起熱門的案件,拍一個應景的片子賣錢。這類片往往會套在熟口熟面的類型故事裡,不需要多麼深刻,能形成噱頭,供觀者一看一議就算。王晶、林嶺東、邱禮濤等人都是此中好手。
做類型故事不復雜,成本卡司有無需高,自帶噱頭的宣傳屬性,是賺快錢的優選。事實上,港片衰落,近幾年繼承衣缽的韓片,也是大拍真實案件改編的片子。
說到此,《全民目擊》的段位大概也能知道了,這不是一部製作水準非常高的片子,但這是未來在中國銀幕上會非常頻繁出現的片種。基本上,《全民目擊》是個樣板片,它不優秀,但是它不雷,不扮傻扮殘。——這在今時,算得上是贊美。
戲院外的人,能參與噱頭的部分,微博上應該有了不少李某人相關的段子了吧?戲院里的人,能看到國產片演員每一個層次的表演。《全民目擊》的重頭,是唇槍舌劍的庭審交鋒,片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沖突,都是人物的言語交戰。假如說此類電影的外沿要靠噱頭話題,那麼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八成都指望演員的表演。
這是一部完全靠演員撐的戲。
孫紅雷當然是合格的類型片演員,所謂時勢造英雄,「合格」兩個字,已是最高的贊美,因為在內地的演員中,除了他,我想不到第二個中生代。孫的表演情緒化、浮誇、有攻擊性、很動物,其實是非常香港的表演方式。有時,我不太能理解港片影迷對他的反感,不帶偏見地看,他正是香港演員在今時的內地,不做第二人想的港派演員代表。在《全民目擊》這樣一部靠演員撐的戲里,加上票房、表演兩個維度,幾乎沒有哪位一線中生代能代替他。
郭富城就仍是中規中矩,很難想像,如今他能成為如此實惠的類型片演員,不會出彩但也不讓你失望,不搶眼但也不拖後腿。真是世事弄人,至少我沒想到,《父子》之後甩開偶像包袱的郭富城,能成為一個演員。
除開他二位,以及不需要有什麼作為的花瓶佟麗婭,余男、鄧家佳、趙立新、陳思成等人,就集體為大家示範了如何奉獻出一部國產爛片級別的表演。余男那個本該驚艷的亮相之前,簡直為她鋪墊到露骨,結果咧,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哦她沒表情),都沒給到力。前戲撩撥了半天,掏出一半就射了,這很要命,因為這直接影響了「摧毀司機的心理」的故事能否成立。趙立新的那種尷尬,是讓觀者都會感到的難堪,逗哏的冷了場,捧哏的補鍋乏力,只能「嗯啊嗨是」的窮對付。
但要說,在國產片里這些都是能忍的,因為鄧家佳的糟糕表演,才是毀滅性的。在孫紅雷出場後,我簡單數了一下她做了多少小動作,有嘟嘴,歪頭,咧嘴,眨眼睛、搓鼻子、挺身體……頻繁而又格格不入的賣萌小動作,是想要搶戲的糟糕配角的通病,但是能到這個程度,問題就不在演員了,而是導演。我很難想像導演在反復地看到此一段落時,他到底在想什麼,但我完全能想像觀眾的那種被挑釁、被侮辱的感受。
有你們,孫紅雷在我心中的形象,又升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