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與奧斯卡金像獎表彰和喜好的作品側重點不同,主要表現在:
1.三大電影節基於全球,入圍電影、導演、演員可以來自世界各地,沒有地域限制。而奧斯卡獎作為美國國家電影藝術最高獎,表彰的電影和影人主體基於美國本土,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而在獎項入圍和評選上有輕視東方作品和演員的特點。所以前者是國際電影節,後者是國家級頒獎禮,屬於截然不同的性質。
2.三大電影節作為全球數以百計的電影節的代表,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獲獎作品不要求高票房、高關注度、高知名度,個性和創新是三大電影節鼓勵的重要方向,力求通過世界各地電影的彼此交流,達到推進電影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奧斯卡獎重視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即影片在全球取得高票房、高關注度以及符合美國主體政治意識是獲獎的重要參考,由於這種市場指標,獲獎作品中的商業大片和政治影片比率很高,奧斯卡獎也因此成為世界關注度最高的電影獎。由於美國好萊塢百年來的深厚積累以及其本身先進的電影工業和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優勢,奧斯卡獎仍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 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中國電影和中國影人開始走向國際,許多優秀影片和電影人開始受到世界影壇的關注。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前身)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隨後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金獅獎,1989)、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獅獎,1992)、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1993)、謝飛導演的《香魂女》(金熊獎,1993)、李安導演的《喜宴》(金熊獎,1993)等先後在三大國際電影節斬獲最高獎。演員方面,1992年張曼玉憑借《阮玲玉》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成為中國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僅僅半年後,鞏俐憑借《秋菊打官司》一舉摘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後,1994年葛優憑借《活著》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同年夏雨憑借《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帝,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威尼斯影帝。翌年蕭芳芳憑借《女人四十》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涌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且有五部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喜宴》和《飲食男女》)在這一時期先後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90年代後期起華語電影發展緩慢,進入21世紀後開始面臨許多嚴峻挑戰。2000年,鞏俐受邀擔任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成為首位在歐洲三大節電影節擔任評委會主席的華人,僅僅兩年之後鞏俐再次受邀擔任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成為威尼斯電影節史上的第一位來自亞洲的評委會主席。此後張藝謀和李安兩位導演分別於2007年和2009年擔任第64屆和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王家衛也擔任了柏林、戛納(華人首位)兩大國際電影節主席。在新世紀後,共有鞏俐、張藝謀、李安、王家衛四位躋身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席。
就華語電影本身來說,雖然不乏有《三峽好人》《圖雅的婚事》這樣的影片拿下金獅獎、金熊獎等國際大獎。但一方面自身的電影產業急待變革,另方面迫切需要發展順應時代潮流的電影技術和電影風格,如3D電影、新派武俠等都是中國影人探索的方向。自2002年張藝謀轉型指導的國產商業大片《英雄》上映後,中國的電影票房記錄被屢屢刷新,每年持續走高。但同時華語電影的質量卻不能滿足大眾的期望和需求,而自《英雄》拉開中國商業大片的序幕後,華語電影反而呈現與國際影壇漸行漸遠的趨勢,不但十年來再無影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中也是斬獲甚微。如今的中國電影整體上與歐美電影產業存在差距,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期盼與世界電影同步誕生的中國電影能夠越走越遠,有朝一日不必再以獲取西方肯定和西方電影獎做為高成就的標准。
⑵ 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的歷屆介紹
第二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主題以「中國現代藝術影片」及「現代主流影片」為主題,主要以影片競賽、電影展映周、中英影視傳播學術論壇、中英政府及影視論壇為四大主要單元。目前已經確定展映的影片有《建國大業》、《浮出水面的影子》、《走路上學》、《尋找劉三姐》、《北京等待》、《愛情的牙齒》、《李米的猜想》、《紅河》、《決戰剎馬鎮》、《非常完美》等影片。國際藝術短片大賽是第二屆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的首推單元,今年將由樂視網承辦,此舉也開啟了國內視頻網站首次參與電影節的先河。目前,萬像電影節的視頻官方網站已成功落戶樂視網,而由樂視網印製的5萬份海報已陸續發放至全國200所高校,眾學子踴躍參加,目前已收到全國各地短片500餘份。
第四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於2012年10月在英國倫敦舉辦,電影節共包含影片評選及展映單元、新媒體電影節展播、微電影節、中英 文化創意產業論壇、中英經貿金融洽談會、中國影片海外發行合作推介以及頒獎典禮。本屆電影節著重 推介新生代電影,為中國電影產業提供與西方電影產業合作和交易的平台,讓華語電影在最大程度上與 國際接軌,共同發展,創造出華語電影的新篇章。
第六屆歐洲萬像國際化與電影節將於2014年9月18日至25日之間在英國倫敦舉辦,此次電影節由中英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及歐盟中國基金會共同主辦,除了常規的電影放映周及導演明星的紅毯秀,還會繼續一系列涉及中外電影合作的高峰論壇、創意產業論壇以及產業發展論壇等,並且首次加入外語片單元 。本屆影節依然注重推介新生代電影以及新生代電影人,為中國電影產業提供與西方電影產業合作和交易的平台,讓華語電影在最大程度上與國際接軌,共同發展,創造出華語電影的新篇章。
⑶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三個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
(3)歐洲萬像電影節擴展閱讀:
1、雙料主席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不同於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英國學院獎等等頒獎禮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採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評獎。每一個競賽單元均設有獨立的「評委會主席」和「評委會成員」,以主席領導並在10人以下,通常邀請電影圈、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將在討論和論證中決定獎項的歸屬。
2、華人評審
截至2015年,擔任過評審團主席(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四位:鞏俐、王家衛、張藝謀、李安;擔任過全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評委(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三位:陳凱歌、鞏俐、張曼玉。
⑷ 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含金量最高
威尼斯電影節: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
柏林電影節:
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 ,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⑸ 歐洲三大電影節有什麼不同之處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部分。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電影節還可使創作者與眾多買主接觸,展示自己的影片。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電影節成立一個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按照某種規則為影片評獎。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又稱柏林影展,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展之一(德國柏林影展、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法國戛納影展、俄國莫斯科影展)。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 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⑹ 歐洲電影節的介紹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
⑺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些
歐洲三大電影節分別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間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以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宗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每年2月間舉辦,為期兩周。
(7)歐洲萬像電影節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電影節「三大滿貫」獲得記錄
1、最高獎大滿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柏林金熊(1961)、《紅色沙漠》威尼斯金獅(1964)、《放大》戛納金棕櫚(1966)。
羅伯特·奧特曼:《陸軍野戰醫院》戛納金棕櫚(1970)、《西塞英雄譜》柏林金熊(1976)、《人生交叉點》威尼斯金獅(1993)。
2、最佳導演大滿貫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戛納最佳導演(2002)、《血色將至》柏林最佳導演(2008)《大師》威尼斯最佳導演(2012)。
3、二等獎大滿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64年《馬太福音》威尼斯評審團大獎、1971年《十日談》柏林評審團大獎、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納評審團大獎。
張藝謀: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銀獅獎、1994年《活著》戛納評審團大獎、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評審團大獎。
4、最佳男演員大滿貫
傑克·萊蒙:1979《中國綜合症》戛納影帝、1981《奉獻》柏林影帝、1982《大失蹤》戛納影帝、1992《大亨游戲》威尼斯影帝。
西恩·潘:1996《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可人兒》戛納影帝、1998《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21克》威尼斯影帝。
5、最佳女演員大滿貫
朱麗葉·比諾什:1993《藍》威尼斯影後、1997《英國病人》柏林影後、2010《合法副本》戛納影後。
朱麗安·摩爾:2002年《遠離天堂》威尼斯影後、2003年《時時刻刻》柏林影後、2014年《星圖》戛納影後。
6、終身成就獎滿貫
讓娜·莫羅:1992年終生成就金獅獎、2000年終生成就金熊獎、2003年終生成就金棕櫚獎。
7、主演最高獎滿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納金棕櫚獎、1961年《夜》柏林金熊獎、1962年《家庭日記》威尼斯金獅獎。
鞏俐:1987年《紅高粱》柏林金熊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獅獎、1993年《霸王別姬》戛納金棕櫚獎。
⑻ 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的介紹
萬像國際電影節(China Image Film Festival)創立於2009年,是歐洲最大的華語電影節,也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海外華語電影節和最受關注的在海外舉行的中國主題活動,舉辦地在全球創意文化之都英國首都倫敦。過去7年中,電影節以「中國影像、打動世界」為目標,立足倫敦,面向世界,力求為華語電影在歐洲提供一個國際性的展示平台,向世界觀眾展示當代華語優秀影片,讓更多觀眾了解中國電影,特別是促進中國年輕電影人與世界的交流。2014年4月正式升級為「歐洲萬像國際電影節」。
⑼ 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組委會特別獎 《建黨偉業》 優秀影片獎 《80後》 優秀導演獎 王全安《團圓》 優秀編劇獎 王海平《母語》 優秀男演員獎 范偉《跟蹤孔令學》 優秀女演員獎 盧燕《團圓》
黃奕《殲十齣擊》 優秀男配角獎 陳思成《守望者:罪惡迷途》
夏德俊《回馬槍》
文章《萬有引力》 優秀女配角獎 袁霆《康定情歌》
馬伊琍《跟蹤孔令學》 最具潛力女演員獎 秦嵐《母語》 優秀攝影獎敖志君《母語》優秀動畫片獎 《魁拔》、《兔俠傳奇》 優秀製片人獎 肖文革《杜拉拉升職記》
胡夢淅《母語》 優秀題材創作獎 《絕對底線》 獎項 獲獎 優秀影片獎 《五個關於青春的記憶》 最高榮譽獎 斯琴高娃 優秀編劇獎蘇小衛《秋之白華》 優秀導演獎 楊樹鵬《匹夫》 優秀男主角獎 黃曉明《匹夫》 優秀女主角獎 愛新覺羅·啟星《雁鳴湖之戀》 優秀男配角獎張默 《邊境風雲》 優秀女配角獎張歆藝《匹夫》 優秀新人獎 於小偉《查無此人》 特別表演獎 張洪傑《雨後祥雲》《哈琅署火》 傑出貢獻獎 蔡尚君《人山人海》 最受觀眾歡迎男演員獎 陳建斌《人山人海》 最受觀眾歡迎女演員獎 王珞丹《邊境風雲》 優秀記錄片 《身體的滋味》 優秀原創故事獎 《地下室驚魂》《哈琅署火》《秋之白華》
《巨額交易》 《雨後祥雲》 最佳影片獎:《九層妖塔》
最佳導演獎:陸川《九層妖塔》
最佳男主角獎:趙又廷《九層妖塔》
最佳女主角獎:蔣勤勤《一個勺子》
最佳青年影片:王凡《北京卡門》
最佳青年男演員獎:劉子豪《斐濟99°C的愛情》
最佳青年女演員獎:魏一《婆婆媽媽》
最佳青年導演獎:青陽《諜蓮花》
最佳新人獎:謝林彤《那些女人》
獲最佳中小成本影片:《神一樣的日子》
最佳特效影片:《別無選擇》
最佳新銳導演獎:王益民和羅媛元
最佳微電影獎:伊洋《後象》、 羅媛元《一次離別》
最佳微電影導演獎:廖飛宇《給我你的手》
最佳微電影編劇獎:張華軒宇《午夜計程車》
最佳微電影剪輯獎:李太岩子《鄰居》
最佳微電影攝影獎:李太岩子《來電》
優秀原創故事影片:《那些女人》、《都市繪之我在這里》、《那座山》、《住在海邊的貓頭鷹》
最佳電影劇作貢獻獎:韓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