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電影節的分類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上述300多個國際電影節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3種類型: 專業性國際電影節有150多個,特點是規模小,舉行的時間也短,最多一周,最少3~4天,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專業題材的影片,包括政治、軍事、科技、文教、衛生、工農業等30多種專業。歷史最久的專業性電影節是1945年義大利創辦的國際體育片電影節。自創辦以來,先後在義大利的科蒂納丹佩佐、聖萬桑、都靈等城鎮舉行,每年一次,為期一周。
70年代以來,中國多次參加並獲得了一些獎。其他重要的專業性國際電影節還有:國際科學電影協會輪流舉辦的國際科學普及電影節、法國創辦的昂西國際動畫片電影節、西班牙的希洪國際兒童片電影節、法國巴黎的國際軍事電影節、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和衛生電影節、芬蘭的坦佩雷國際短片電影節、聯邦德國的弗里德堡宗教電影節、捷克斯洛伐克的伐斯特拉發國際生態學電影節、丹麥的歐登塞童話片電影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幻想片電影節、美國的紐約國際手工藝品電影節、瑞士的日內瓦國際自然影片電影節等。 地區性國際電影節,現有3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小不等,放映時間一般是一周,有的兩周,只放映某一個地區、幾個地區某些國家生產的影片。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 泰國以及香港、 台灣等地共同創辦的亞洲電影節(亞太影展)是最早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之一。其他主要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還有:蘇聯創辦的專門放映亞、非、拉國家影片的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布吉納法索(原名上沃爾特)舉辦的瓦加杜古泛非電影節、在古巴舉辦的拉丁美洲新電影國際電影節、法國的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以及東盟國家電影節、巴爾干國際電影節、法語區國際電影節、北歐電影節、地中海電影節、英聯邦電影和電視節、撒哈拉地區國家電影節等。
以上3種不同性質的國際電影節在國際文化交流、政治活動、經濟貿易、科技合作等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每年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電影節。通過各國影片的放映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相互了解,為發展各國電影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B. 國際電影分為幾大類A B兩大類ABC三大類ABCd四大類
國際電影分A、B、C、D四大類。
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通常都設立一個國際評選委員會,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它的舉行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把電影節分為四類,即A、B、C、D類,電影節具體分類方式是:
A類: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電影節以競賽為主,但沒有具體的主題)
B類: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電影節以競賽為主,有具體的主題)
C類:非競賽型電影節。(不以競賽為主,以電影展映為主)
D類:紀錄片與短片電影節。
(2)德國奧伯豪森國際電影節開幕擴展閱讀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每年批准認可55個有質量的國際電影節。通常根據電影節的性質,將其分為A、B、C、D四類,即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非競賽型電影節,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A類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有評獎,可以沒有特定的主題。
15個國際A類電影節分別為: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
印度-印度國際電影節;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
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
B類
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 此類電影節突出特定的主題,截至2016年,共有24個。例如: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錫切斯電影節;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C類
非競賽型電影節,此類電影節不設評獎,主要展映入選的各國影片,例如: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D型
此類主要是紀錄片和短片電影,例如:
芬蘭-坦佩雷國際電影節
德國-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
波蘭-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畢爾巴鄂國際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
C. 9-12月或者1月歐洲有什麼電影節嗎
按舉辦時間為序 1-4月 5-8月 9-12月
電影節名稱 舉辦地 舉辦時間 創辦時間 備注
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 南斯拉夫 1月
印度國際電影節 印度(新德里) 1月中旬 1952年 原為不定期,1978年起每年一屆大獎:金孔雀獎
阿沃亞茲國際科幻電影節 法國 1月中旬
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 比利時 1月中下旬
聖丹斯電影節 美國(鹽湖城) 1月下旬
鹿特丹電影節 荷蘭 1月下旬-2月上旬 1972年 每年一屆 大獎:老虎獎
伊朗國際電影節 伊朗 1月下旬-2月上旬
泛非電影節 布吉納法索 2月
邁阿密電影節 美國 2月上旬
葡萄牙國際幻想電影節 葡萄牙(波爾圖 2月上旬
哥德堡電影節 瑞典 2月上旬
柏林國際電影節 德國 2月中旬 1951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熊獎
聖塔芭芭拉國際電影節 美國 3月上旬
菲斯帕克非洲電影節 3月上旬 號稱「非洲奧斯卡」
舊金山亞裔美國人國際電影節 美國 3月上旬 1982年
坦派爾國際短片電影節 芬蘭 3月中旬
布魯塞爾幻想電影節 比利時 3月中下旬
弗里堡電影節 瑞士 3月中下旬 1987年
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 土爾其 4月上中旬
香港國際電影節 中國 4月 1977年 每年一屆 非競賽類電影節
歐洲環境電影節 法國巴黎 4月
巴黎電影節 法國 4月上旬 1986年 每年一屆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新加坡 4月上旬 1988年 每年一屆
科涅克國際偵探電影節 法國 4月中旬
洛杉磯獨立電影節 美國 4月中旬 1995年 每年一屆
克利夫蘭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中下旬
休斯頓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中下旬
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 德國 4月下旬
馬德里幻想電影節 西班牙 4月下旬
華盛頓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下旬-5月上旬 1987年 每年一屆
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下旬-5月上旬 1957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門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 4月下旬-5月上旬 1993年 兩年一屆 大獎:金爵獎
保加利亞喜劇電影節 (索菲亞) 5月
戛納國際電影節 法國 5月上中旬 1939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棕櫚獎
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美國 5月中旬-6月上旬 1975年 每年一屆
丹佛國際電影節 美國 6月
墨爾本國際電影節 澳大利亞 6月 1952年 每年一屆 短片比賽:金質飛鏢獎
卡塔赫那國際電影節 哥倫比亞 6月 1960年 每年一屆 「印第安卡塔麗娜」獎
卡多利卡神秘電影節 義大利 6月
午夜太陽電影節 芬蘭 6月
貝沙洛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 6月
悉尼國際電影節 澳大利亞 6月
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 法國 6月上旬
慕尼黑電影節 德國 6月下旬-7月上旬
斯洛伐克電影節 斯洛伐克 6月下旬 1993年 每年一屆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 7月 1959年 兩年一屆 1999年改為每年一屆
希洪電影節 西班牙 7月
侯謝國際電影節 法國 7月上旬
劍橋電影節 英國 7月上中旬
歐登塞國際電影節 丹麥 7月上旬-8月下旬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 7月 1946年 1958年以前每年一屆 現兩年一屆 水晶球獎
耶路撒冷電影節 以色列 7月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 8月上中旬 1946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豹獎
廣島動畫電影節 日本 8月上中旬
蘇格蘭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英國 8月中下旬 1947年 每年一屆 非競賽性電影節
挪威電影節 挪威 8月中下旬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 8月中下旬 1992年 兩年一屆 大獎:金鹿獎
多維爾美國電影節 法國 8月-9月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 8月下旬-9月上旬 1977年 每年一屆 大獎:美洲大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 9月 1953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殼獎
馬爾摩電影節 瑞典 9月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 9月上中旬 1932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獅獎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 9月上中旬 1976年 每年一屆
波士頓電影節 美國 9月中下旬
國際自然電影節 瑞士 9月下旬
科隆電影節 德國 9月下旬
波亞里奧喜劇電影節 義大利 9月下旬
荷蘭影展 荷蘭(尤特夏) 9月下旬-10月上旬
釜山電影節 韓國 9月下旬-10月上旬
東京國際電影節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1985年 1991年前為兩年一屆 現為每年一屆
東京國際科幻電影節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柯克電影節 愛爾蘭 10月上旬
根特國際電影節 比利時 10月上中旬
米蘭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 10月
希臘電影節 10月 10月
伯明翰電影電視節 英國 10月
布里斯托動畫電影節 英國 10月
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 加拿大 10月
雷克雅未克電影節 冰島 10月
紐約電影節 美國 10月上旬 1963年 每年一屆 非競賽類電影節
華沙國際電影節 波蘭 10月上旬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 10月中旬 1982年 每年一屆
山形紀錄片電影節 日本 10月上中旬
芝加哥國際電影節 美國 10月中旬
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奧地利 10月上下旬
日內瓦電影節 瑞士 10月下旬
霍夫國際電影節 德國 10月下旬
聖保羅國際電影節 巴西 10月下旬
尼翁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瑞士 10月下旬
洛杉磯國際電影節 美國 10月下旬 1969年 每年一屆
迦太基國際電影節 突尼西亞 10月下旬-11月上旬 1966年 兩年一屆評選非洲及阿拉伯國家影片,塔尼特獎
曼海姆國際電影節 德國 11月
佛羅倫薩紀錄片電影節 義大利 11月
萊比錫紀錄短片電影節 德國 11月
倫敦電影節 英國 11月 1957年 每年一屆,各電影節獲獎電影參評非競賽性
聖胡安電影節 波多黎各 11月
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電視節 巴西 11月 1984年 每年一屆,大獎:金鳥獎
北歐電影節 德國(盧貝克) 11月
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瑞典 11月 1990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牛獎
班夫山嶽電影節 加拿大 11月
國際體育電影節 匈牙利 11月
巴塞羅那電影節 西班牙 11月
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美國 11月上中旬 1981年
每年一屆
南特三大洲電影節 法國 11月下旬-12月上旬 1979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氣球獎
里爾國際短片及紀錄片電影節 法國 12月
台北電影節 中國台北 12月 1998年 每年一屆
開羅電影節 埃及 12月 1976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字塔大獎
哈瓦那國際電影節 古巴 12月
亞太電影節 成員國內輪流 12月下旬-1月上旬 1954年 每年一屆
D. 亞歷山大·克魯格的人物生平
1932年2月4日,克魯格出生在德國哈爾貝爾士達特的一個醫生之家,先後在故鄉及柏林上中學,之後在馬堡菲利普斯大學(Philips-Universität)和法蘭克福約翰·沃爾夫岡·哥德大學(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學習法律、歷史以及教堂音樂。1956年,克魯格以《大學的自治》一文,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58年起,他先後在柏林和慕尼黑做律師;期間他曾就教於烏爾姆藝術造型學院的電影造型系,後又曾任法蘭克福大學的客座教授。
也是在1958年,德國大導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拍攝《印度墓碑》時,他去做見習助手,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人生涯。1962年,在德國「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上,他和25位青年德國導演,聯名發表了,向當時的德國商業電影挑戰的、著名的《奧伯豪森宣言》,揭開了最初名為「青年德國電影」,後被稱為「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德國「作者電影」的序幕。1966年,他的故事片長片處女作《告別昨天》,在威尼斯電影節為德國電影抱回了21年不遇的銀獅獎。此片不僅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而且被電影批評界公認為,是「新德國作者電影」的奠基之作和大師級作品。1968年他的《雜技藝術家:一籌莫展》(1968)又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79年,克魯格再次以《女愛國者》一片,為「新德國電影」電影理念的實踐添錦加彩。
《奧伯豪森宣言》發表的當年,他和埃德加·賴茨(Edgar Reitz)以及德騰·施萊爾馬赫(Detten Schleiermacher)共同在烏爾姆藝術造型學院建立了電影造型學院。翌年他創建了自己的「凱洛斯電影」製片公司(Kairos-Film)。據不完全統計,自1960年至2006年,由克魯格編、導、演、製片以及參與策劃的大小各種類型影片多達50餘部。
此外,德國電影和文化政策問題也一向是克魯格關心的內容。早在1961年,他就與他人合著出版了《文化政策和出版監督》一書。從1962年開始,他還致力於促進建立西德的國家電影資助體制,直到1974年該體制獲得法律承認;同時他還堅持敦促西德電視台資助西德導演的電影創作,為「新德國電影」得以形成氣候,並取得蜚聲國際影壇的成就,創造了條件。1977年5月,由於反對西德電影資助基金會自1974年開始執行的審查政策,他辭去了三個電影資助基金會的評委職務,但是,這沒有妨礙他繼續積極地為改善西德電影政策而努力。1980年,為了糾正西德電影界當時多數派一統天下的不健康局面,他和同仁發起、成立了「德國電影聯邦統一協會」(Bundesvereinigung des Deutschen Films),力圖營造一個公平合理的電影企業文化。
80年代末,克魯格轉入德國電視界,他把自己對影視媒體應具備的獨立、理性思考責任的思想,也帶入了他在電視領域的實踐活動,提出了「電視發行者」的理念,積極實踐他早在影片《鍥而不舍的雷妮·派克特》(1979)中,就提出的,讓電視的技術服務於藝術的真實、獨立和自然的主張,利用私人電視台的身份,獨立製作電視節目。為此他先成立了電視節目發展公司(DCTP:Development Company for Television Programs)。1985年他又和戲劇電影出版界的143個供應商聯合成立了「有線頻道與衛視勞動共同體」(AKS:Arbeitsgemeinschaft Kabel und Satellit)。之後不久,他的DCTP公司又和日本廣告公司Dentsu以及漢堡的《明鏡》出版社(Spiegel-Verlag)聯合,成為通過德國私人電視台RTL和 SAT.1播放自己獨立製作的電視節目的合資公司,克魯格於1988年5月出任該公司經理。這個公司為德國私人電視台製作的著名的「電視文化雜志」節目(Kulturmagazin),堅持貫徹了他的影視媒體政治獨立和理性批評立場,被德國批評界譽為是「最不同尋常的」,「最風格化的」節目。
E. 奧伯豪森的奧伯豪森宣言
是26個德國青年電影人於1962年在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上發出的宣言。宣言號召建立「新德國電影」。此宣言的發起人是Haro Senft,簽名者中包括後來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導演Alexander Kluge、Edgar Reitz等。宣言的精神是「爸爸的電影死了」。
26個簽名者被稱為所謂「奧伯豪森小組」,他們基本都是稍後新德國電影的先驅。「奧伯豪森小組」在1982年被授予德國電影獎。 Oberhausen Manifesto
The collapse of the conventional German film finally removes the economic basis for a mode of filmmaking whose attitude and practice we reject. With it the new film has a chance to come to life.
German short films by young authors, directors, and procers have in recent years received a large number of prizes at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gained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critics. These works and these successes show that the future of the German film lies in the hands of those who have proven that they speak a new film language.
Just as in other countries, the short film has become in Germany a schoo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feature film. We declare our intention to create the new German feature film.
This new film needs new freedoms. Freedom from the conventions of the established instry. Freedom from the outside influence of commercial partners. Freedom from the control of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We have concrete intellectual, formal, and economic conceptions about the proction of the new German film We are as a collective prepared to take economic risks.
The old film is dead. We believe in the new one.
Oberhausen, February 28, 1962 Oberhausener Manifest
Der Zusammenbruch des konventionellen deutschen Films entzieht einer von uns abgelehnten Geisteshaltung endlich den wirtschaftlichen Boden. Darch hat der neue Film die Chance, lebendig zu werden.
Deutsche Kurzfilme von jungen Autoren, Regisseuren und Prozenten erhielten in den letzten Jahren eine große Zahl von Preisen auf internationalen Festivals und fanden Anerkennung der internationalen Kritik. Diese Arbeiten und ihre Erfolge zeigen, daß die Zukunft des deutschen Films bei denen liegt, die bewiesen haben, daß sie eine neue Sprache des Films sprechen.
Wie in anderen Ländern, so ist auch in Deutschland der Kurzfilm Schule und Experimentierfeld des Spielfilms geworden. Wir erklären unseren Anspruch, den neuen deutschen Spielfilm zu schaffen.
Dieser neue Film braucht neue Freiheiten. Freiheit von den branchenüblichen Konventionen. Freiheit von der Beeinflussung rch kommerzielle Partner. Freiheit von der Bevormunng rch Interessengruppen.
Wir haben von der Proktion des neuen deutschen Films konkrete geistige, formale und wirtschaftliche Vorstellungen. Wir sind gemeinsam bereit, wirtschaftliche Risiken zu tragen.
Der alte Film ist tot. Wir glauben an den neuen.
Oberhausen, 28.2.1962 奧伯豪森宣言
傳統德國電影的崩潰終於令電影的經濟基礎坍塌了,從理念到實踐我們都抵制這種電影製作模式。隨著舊電影的腐爛,新電影將有機會得以問世。
近年來,年輕的德國作者、導演和製片人拍攝的短片已經在國際電影節上斬獲了大量獎項,也贏得各國影評人的贊譽。這些作品和所取得的成功,昭示著德國電影的未來取決於那些證明自己掌握了新式電影語言的人們。
就像在其他國家那樣,短片在德國已經成為劇情長片訓練和實驗的基礎。我們在此宣告創作出新的德國電影長片的決心。
新的電影需要新的自由,來自根深蒂固的業內傳統的自由,來自商業夥伴外在影響的自由,來自專制的利益集團的自由。
關於新德國電影的製作,我們有理性、正規和經濟上的確切認識,我們作為一個集體,已經做好准備來承擔經濟風險。
舊電影既已死,新電影必將誕生。
1962年2月28日於奧伯豪森 Bodo Blüthner
Boris von Borresholm
Christian Doermer
Bernhard Dörries
Heinz Furchner
Rob Houwer
Ferdinand Khittl
Alexander Kluge
Pitt Koch
Walter Krüttner
Dieter Lemmel
Hans Loeper
Ronald Martini
Hansjürgen Pohland
Raimond Ruehl
Edgar Reitz
Peter Schamoni
Detten Schleiermacher
Fritz Schwennicke
Haro Senft
Franz-Josef Spieker
Hans Rolf Strobel
Heinz Tichawsky
Wolfgang Urchs
Herbert Vesely
Wolf Wirth
F. 2017年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舉辦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
戛納電影節於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
柏林電影節於每年2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因舉辦時正值寒冬而顯得格外特別。
G. 世界上共有多少種電影節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共有200多種電影節。但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所承認的一級電影節只有6個:威尼斯、戛納、西柏林、印度(又稱新德里)、莫斯科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其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屆都有宗旨口號。最高獎是「金獅獎」和「銀獅獎」。
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舉行。各國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美術片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西柏林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其特點是商業性較強。獎品是「金熊獎」、「銀熊獎」。
印度國際電影節不定期舉辦。獎品有金孔雀獎、銀孔雀獎及銅孔雀獎。
莫斯科電影節兩年一次。比賽分故事片、兒童片和短片三組進行。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每兩年舉行一次。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
上述6個電影節都具有新鮮感和權威性,凡參加過其他比賽性電影節的影片,是不能參加這6個電影節的。
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專門性的電影節,如南斯拉夫的科學幻想電影節、義大利的教育電影節、法國昂西的動畫片電影節、德國奧伯崇森的短片電影節等。
H. 奧伯豪森宣言的介紹
《奧伯豪森宣言》是包括亞歷山大·克魯格在內的26名德國青年電影人於1962年在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上發出的宣言。宣言號召建立「新德國電影」。此宣言的發起人是Haro Senft,簽名者中包括後來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導演Alexander Kluge、Edgar Reitz等。宣言的精神是「爸爸的電影死了」。
I. 跪求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完整的開幕式視頻或下載地址
mms://wmt9-od.stream.ne.jp/vod11/tiff/21thevent/081018tiff_vod500k_cut.wmv
把地址復制到迅雷里就能下了!我之前下了,575.99M!這是在官網上播放的視頻找到的網址!不過速度可能不穩定。。。有時快有時慢!如果沒速度了,重新開次迅雷可能就好了!我就是這樣下的,下了1天下下來的。反正你就放著迅雷在那下,肯定能下的!補充下,這是2個半小時的完整版!
J. 世界上有哪些舉足輕重的電影節
有: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1、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柏林電影節把自己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最高獎為「金熊獎」。
2、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9年,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如今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又因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3、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最高獎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在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8月30日-9月9日前後)於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舉辦。
(10)德國奧伯豪森國際電影節開幕擴展閱讀:
1、電影節其實就是一扇窗戶,打開這扇窗戶,世界就在眼前。每年的電影節是整個娛樂圈的盛事,電影節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跨越了單一的電影元素,參加電影節的意義也非同凡響,電影界雜糅了工業、藝術、文化和商業等領域,構成一個以新理念為主導的多元化電影盛宴。
2、電影節是電影人參與的流動的盛宴,名與利的舞會,參加電影節的意義在於你可以開拓眼界,見識到不一樣的世界,參加電影節的意義在於美好的交流。
3、電影節的開放會使整個娛樂圈大放異彩,把握住電影節這個商機,為商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電視上的呈現出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