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前幾年上映過一個關於抗日的電影,電影名是一個年份,叫1973,1937,1946還是什麼的
確定不是電視劇,試試《刀鋒1937》2004 和 《兵 變》1938
導演: 郭靖宇
編劇: 徐晴 / 關山
主演: 寇世勛 / 葉童 / 孫紅雷 / 錢勇夫 / 傅晶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動作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首播: 2005
集數: 37
單集片長: 45分鍾
又名: Rush Year
㈡ 很久之前的一部抗日片
紅孩子!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 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 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 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伙 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 等,晚上悄悄離家去找紅軍,被細妹 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衛團團 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屠 殺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 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 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 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 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嚴酷的斗爭使他們經受了鍛煉和考 驗,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就是紅孩子!
㈢ 求一部抗日電影,估計十年左右
《屠城血證》
中國大陸 歷史 100分鍾 1987年
《屠城血證》是羅冠群導演的劇情片,由翟乃社、陳道明、雷恪生、沈丹萍、吳莉婕、劉江等主演,於1987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中國醫生展濤不顧個人安危千方百計將證明日軍罪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1]。
㈣ 尋找一部抗日電影,只記得一個情節,高分跪求,如果找到了再加100分,或者更多分都行
五月八月
故事梗概:
五月和八月是一對姐妹倆,她們本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在中學教書,媽媽美麗聰慧,家裡還有奶奶。 時局轉劣,人心惶惶。鄰居麗麗一家要外出避難。孩子們有些依依不捨,這讓媽媽很是擔心,於是開始做一些避難准備——讓兩個孩子練習快跑……可是,日本軍隊進城後不僅封鎖全城,而且大肆屠殺。逃亡的鄰居不是被槍殺,就是受重傷。媽媽更是憂心忡忡。 家裡斷糧了,爸爸不得不冒險上街闖一闖,打算用衣物換取糧食,小狗阿寶尾隨其後。全家人焦急地等待著爸爸的歸來,最終等到的是阿寶叼著爸爸的一隻手臂。媽媽傷心欲絕,可是面對著一家老小,她更要堅強起來。於是,她把閣樓的梯子劈掉,改為密室。然後將阿寶放逐河流,以免引起日本兵的注意。 夜裡,日本兵逐門逐戶地殺掠,五月家也未倖免。奶奶被打死,媽媽慘遭蹂躪,躲在閣樓里的姐妹倆逃過一劫。這時候,八月卻發燒了。媽媽只好冒險出外求葯,不想再失去媽媽的五月緊跟其後。不幸在回來的路上,母女倆遭到一小隊日軍的追捕。為了兩個女兒的,媽媽引開了日軍的注意。五月親眼看著媽媽被十數只日軍的魔爪拉去…… 從此,五月開始了照顧妹妹的責任。被教會難民營里的修女收留了一段日子後,姐妹倆終於見到了舅舅,來到了鎮江。一天,五月、八月、天寶表哥跟婆婆前去拜佛。在蘆葦岸邊,五月認識了喜愛畫畫的男孩方毅。在他的素描里,展示的都是駭人的屍體、殘骸斷臂、血紅河水……原來方毅也是南京城逃亡出來的的孤兒。從此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日軍終於打到了鎮江,舅舅被炸死,舅母、婆婆帶著天寶離開鎮江,無奈留下了姐妹倆。五月、八月、方毅三個孩子,堅強地生活在一起。 方毅告訴她們,父母們已經被燒化成灰塵,形成了煙雲,然後又變成了雨水,落在長江里。於是,他們來到長江岸邊,和爸爸媽媽說再見。五月把這些話告訴給南下的孤兒們,孩子們對著滔滔江水大叫:「媽媽——我愛你!」五月終於放聲大哭,把心中的抑鬱盡泄於風雨中。
㈤ 求2000年以後的抗戰/革命/抗日/之類的紅色電影。
如果是你想找質量高的,強烈推薦生死線,由影帝廖凡主演的,真的是非常精彩,而且日本人在劇里也不是弱智,相當真實的一部抗日劇,比現在亂七八糟神劇強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還有就是一部電影,叫捍衛者,或者叫姚子青,也是非常精彩,而且是真實事件改編,淞滬會戰姚子青率領一個營800人抗擊日軍,最後全軍覆沒,非常悲壯
㈥ 2000年到2012年所有的經典電影
賽德克•巴萊的台灣人民的抗日;英雄的,但不是這邊的高大全式的英雄;悲劇的,卻有一個所有正劇難以企及的氣場。歷時12年,台灣影史最大製作,台灣最高票房…繼《海角七號》之後,魏德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就是這樣的霸氣外露。然而,更多的觀眾恐怕是因為「魏德聖」這個名字而關注這部影片的。08年的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技驚四座,片中精準的細節把握、出彩的原創音樂、豐滿的人物塑造無不令人驚嘆,魏德聖因此聲名鵲起。這次,魏導以一個高難度的題材似乎想把台灣電影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這終究是一部有很多遺憾的平平之作(我這里說的是154分鍾的國際版)。
1、台灣的「日本情結」,魏德聖試圖找出源頭
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後,日本對台灣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這半個世紀理所當然給台灣文化、社會、乃至台灣人民的思想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無論結果好與壞,這都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台灣與日本的關系一直處於一種愛與恨的糾纏不清中。台灣電影(或者台灣文化)的「日本情結」向來很深,單從近20年來看,從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2000年楊德昌的《一一》,再到2008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台灣電影一以貫之地延續著這種情結。到《賽德克·巴萊》,魏德聖直指日本的殖民統治,試圖找到這個情結的源頭。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記者會中,魏德聖表示這部電影對於台灣人來講有一種心理治療的功能,台灣人對於日本的愛恨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你給我一顆最美麗的琉璃,卻踩爛我家裡的土地,回到仇恨的原點才能化解仇恨。」彩虹美在並置在一起的每個顏色都是獨立的存在,但是顏色不會去互相干擾,今天不只是台灣,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顏色在干擾顏色。魏導希望能透過完整的呈現一段仇恨的歷史去化解關於仇恨、遺憾、愛情、親情、友情等等的問題。
然而,那段歷史在魏德聖的鏡頭下卻是無止境的嗜殺。我不是說嗜殺不是歷史,為了不至於觀眾在150分鍾內睡著,這種嗜殺必不可少,但為了嗜殺而嗜殺顯然難以取得觀眾認可。影片一開始便是馬赫坡和屯巴拉爭奪獵場的場面(莫那·魯道和鐵木·瓦力斯這一族群內部的矛盾從此貫穿全片,成為一條敘事線),之後是日本佔領台灣,開始鎮壓反抗並最終使得當地民眾屈服,60分鍾後影片直接跳到1930年,「霧社事件」拉開帷幕。1930年之前的歷史本應該讓我們看「日本情結」的始源,但在並不短的60分鍾內,導演什麼也沒有呈現。沒有日本人的暴力統治(因為木頭的事而引發的沖突強度顯然不夠),也看不到什麼親民形象,男主角在默默忍受,年輕人肝火很旺——盡管讓他們憤怒的原因在影片中並沒有多少有力的交代。這樣的處理讓「霧社事件」的到來在缺乏情感鋪墊的情況下很難讓觀眾有一種壓力下巨大釋放的快感。或者可以這樣理解,1930年之前的台灣民眾還處於一種憤怒和試圖反抗的狀態,「霧社事件」後他們放棄了反抗,融入了日本文化,台灣的「日本情結」更多地產生於之後。如果這樣的話,魏德聖的心理治療又從何談起。
2、叢林戰,毫無邏輯的廝殺
霧社事件發生,影片漸漸步入高潮。突襲日本人霧社公學校集會的那場戲相當精彩,此後莫那·魯道退回叢林、日軍大舉進攻的高潮戲便陷入毫無邏輯的混亂。前半段我們不知道莫那·魯道在干什麼,只有一群孩子在跑來跑去,爆破、槍殺,來來往往雖然很精彩,可是觀眾看不清頭緒,只知道他們在打。後半段,莫那·魯道領導了反擊,依然沒有清晰的邏輯。我是說這樣的叢林戰其實可以拍的非常吸引人,《野戰排》提供了絕佳的例子,莫那·魯道完全可以做一個智勇雙全的領導者,策劃一個詳細的防禦或者攻擊方案,把部族擅長山地游擊的特長發揮出來。這樣做不僅可以為影片提供一些懸疑和驚悚元素,也有利於把緊張的情緒感染給觀眾。編劇魏德聖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顧突出部族的勇猛。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一是類似的叢林戰在台灣電影甚至華語電影中少之又少,魏德聖沒有可直接借鑒的經典範例,二是魏導在編劇和場面調度方面還有所欠缺。
3、華而不實的特效,虛假而做作
台灣版中有多達1800個特效鏡頭,微縮版中仍然留下不少。最虛假的特效鏡頭發生在叢林戰中,日本人的迫擊炮轟炸山林,畫面連續呈現5、6個爆炸效果,爆炸發生在炮彈撞在樹木以後,換話句話說爆炸發生在空中,空中爆炸的好處在於它避開了地面的樹木和人體被炸後作散射狀的殘酷效果,當然這個好處是對製片方來說的,省了不少銀子,對觀眾來說那些火紅的像花一樣的爆炸更像是一朵朵煙花,只有視覺上無關痛癢的刺激,況且連上乘的煙花都算不上,製作太拙劣,一眼看穿。類似拙劣的特效還有一個活人被手雷分解以及最後莫那·魯道帶領族人跨越彩虹橋橋斷的場面,等等。
4、女人,這次連花瓶都算不上
我們原本以為英雄背後一定有一個或幾個不平凡的女人。然而在這部戲中,一個都沒有。魏德聖不願花篇幅塑造哪怕一個有鮮明特徵的女人。唯一有點印象的是巴萬的媳婦,她說了一句「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男人在計劃什麼」。一句台詞能有什麼意義?魏德聖眼中,男人在計劃什麼跟女人無關,男人是英雄,要拯救靈魂,女人穿著和服唯唯諾諾照顧孩子就是了。很難想像在一部英雄史詩片中,女人的地位被忽略到了如此低下的地步。男權社會固然是以男性為中心,歷史也是為男性所書寫,而在表現一個民族不屈的靈魂時,那些養育男人的女人就沒有絲毫表現一點本民族氣質的可能?在男人被屠殺,部族面臨滅亡時,就只剩下最後的自縊?很難想像《賓虛》中沒有埃絲特,《勇敢的心》沒有伊莎貝拉會變成什麼樣子。
5、部落間的仇殺,喧賓奪主
影片結束於馬赫坡部落和屯巴拉部落在水中的廝殺。毫無疑問,這兩個部落間的矛盾構成了影片的副線。我們不懷疑部落間存在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我們沒有想到,在共同的異族敵人面前,它們最終還是沒有和解,而且在影片的高潮處它們的矛盾也激化到了高潮,以至於那長時間的水中廝殺搶走了莫那·魯道英勇跨越彩虹橋時悲壯氣魄的戲份。我們理解導演的用意,賽德克族的性格決定了它們不受異族奴役的同時也不會受同族壓迫,「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這句話不論對內對外都一樣適用,因此,可以說賽德克族內部的矛盾是表現賽德克族性格必不可少的。矛盾的結果是屯巴拉部落最終屈從了日本人,協助不擅長山地戰的日本人屠殺同族人。可是這樣的結果難道還不夠嗎,導演非得要一個宏大的最終的結局嗎?最後長時間的水中廝殺是作者的痛心?對歷史的反思?還是僅僅是一個最終的落場?但無論如何,最後那過分細膩和煽情的描述不免有些喧賓奪主。
出彩的音樂,令人窒息的美景,「史詩」般的氣場
音樂其實已經不能用出彩來形容,原住民那恢弘的歌聲和悠遠的意境幾乎主宰了整部影片。我相信導演為影片的音樂下足了功夫,因為導演相信音樂在這部影片中已不再僅僅是烘托效果、製造情緒那麼簡單,導演讓它賦予了敘事功能,主題曲與影片的相符和配合程度幾乎可以替代任何敘事。片中莫那·魯道與父親嘹喨動聽的《賽德克·巴萊之歌》(二重唱)令人動容,「這是我們的山唷,這是我們的溪唷,我們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唷…」歌聲似溪水般流淌,像誦經般訴說,這是賽德克族靈魂的呼喚。這樣的歌聲,這樣的情景足以載入電影史冊。此外,本片的山林之景實在美的讓人窒息,樹林、溪水、吊橋、深崖、櫻花、彩虹,所有的景配上穿著特有民族服飾的人,鏡頭始終那麼干凈、唯美,意境悠遠,令人無限嚮往。影片的演員選擇,無論是飾演青年莫那·魯道的游大慶還是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都表現的非常出色,兩位素人演員的成功在於,他們身上有一種體現原始部落民族本色的氣場,這樣的氣場為影片的「史詩」氣質增色不少。
史 黑烏鴉的羽毛比血純潔——圍牆上的
㈦ 所有的抗日電影
拜託,2樓的 《上甘嶺》是抗美援朝的電影
還有很多人 把革命戰爭(國共內戰)題材和抗日戰爭題材混淆了
《甲午風雲》(反映清政府晚期抗日的電影,第一次中日戰爭)
我花了兩個多小時整理了下抗日電影
第二次中日戰爭
幾乎是在日本發動「9.18事變」開始入侵中國的同時,中國的電影工作者就開始拍攝抗日題材的電影了。,無論是大陸還是香港
一、大陸拍的
《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雞毛信》、《地道戰》、《地雷戰》、《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鐵道游擊隊》、《回民支隊》、《平原游擊隊》、《平原槍聲》、《西安事變》、《破襲戰》、《烈火金鋼》、《血戰台兒庄》、《血性山谷》、《七七事變》、《關東大俠》、《步入輝煌》、《劍吼長城東》、《燃燒的港灣》、《飛虎隊》(以上是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將在8月「抗戰史詩」影片展播月里展播的系列,都是老電影,大部分是黑白的)
繼續補充:
《二個小八路》
《抗戰狙擊手/狩獵者》《黃河絕戀》 《太行山上》等 都是近現代拍的,彩色的
二、香港拍的:香港早期較多 現在不多了1937這一年,香港電影界一共出現了25部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電影",約占當年出產的85部電影中的三成,可見當時香港電影界對祖國被日軍侵略的關心和不滿是如何的強烈。這批港產抗日電影包括:《肉搏》《焦土抗戰》、《大義滅親》、《兒女英雄》、《時代先鋒》、《錦綉河山》、《鐵血鋤奸》、《女性之光》、《回祖國去》、《時代先鋒》、《錦綉河山》、《鐵血鋤奸》《最後關頭》,等等。1938年《游擊進行曲》
三、台灣拍的
台灣拍的不好說,因為有許多是反映國民黨軍炕日的,當然,也有的是淡化政黨 反映大背景的
《梅花》
《英烈千秋》
《八百壯士》
《覓橋英烈傳〉
〈旗正飄飄〉等
㈧ 求一部抗日電影
你要找的電影可能是《鬼子來了》,
《鬼子來了》於2000年5月上映,由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等主演,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導演明格拉對該影片這樣評價:「《鬼子來了》這部影片一反中國電影傳統的敘述和鋪墊方式,異常坦率直接,充滿力量與激情,體現了人性的復雜與多面性。整部影片如同老子所說「上善若水」,反映了中國人忍讓但堅韌不拔的性格。觀眾可以看到在中國人心底里流動的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種善不能被隨便欺侮。」
㈨ 一部抗日電影
是《生死千里 》。
主 演:肖榮生 周國賓 方舟波 王澎
故事梗概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盟軍和中國軍隊決定發動伊洛瓦底戰役,以解救陷入重圍的數千名駐緬英國軍隊。 新加坡華僑黃國維中校接受命令,挑選了一批精壯勇敢的南洋華僑司機和各國抗日誌士,組成南洋汽車運輸隊,並由他率領,向中緬邊境進發。 運輸隊一路上歷盡艱難險阻,不但要克服氣候、環境和道路的各種想像不到的困難還冒著生命危險,甘灑熱血,粉碎了日軍的多次圍追堵截。馬來西亞華僑馬來華、新加坡華僑蔡明權等人以及帶著復仇反戰心理的日本公民中村信一先後英勇地獻身抗日沙場。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各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正義戰歌。 在經歷了千難萬險之後,黃維國的車隊途經千里,終於在指定時間到達中緬邊境,與英軍派出的查爾頓中校相遇接頭。勝利完成了任務。
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2NTg5N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