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早期香港電影發展的奠基人
那恐怕就是邵逸夫老先生了,創立的邵氏影業,開啟了香港電影的序幕
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開始舉辦,每年一次,為期2周。1977~1979在6月舉行,1980年起改在4月舉行。從1978年起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承認和支持,規模不斷擴大。1977~2001年分別由香港市政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而2001~2004年則改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由第29屆開始,香港國際電影節正式由獨立慈善團體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舉辦。該電影節的宗旨主要是把香港建成世界電影中心之一,通過該項活動密切香港電影工作者和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關系,互相交流思想,切磋技藝,以了解和跟進世界電影的發展。該電影節參加上映的影片不舉行比賽,影片的部數和出品時間不受限制。
Ⅲ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歷屆資料
年份 主題 開幕電影 閉幕電影 榮譽大使/形象大使第25屆(2000)劉國昌《無人駕駛》陳果《榴槤飄香》
陳以文《想死趁現在》 第25屆(2001)楊凡《游園驚夢》
讓-雅克·貝納克斯《死亡轉賬》 楊德昌《一一》第26屆(2002)陳果《香港有個好萊塢》
湯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第27屆(2003)杜琪峰《PTU》
山田洋次《黃昏的清兵衛》 路學長《卡拉是條狗》
斯派克·瓊斯《改編劇本》 第28屆(2004)李少紅《戀愛中的寶貝》
許鞍華《玉觀音》 蔡明亮《不散》
阿倫·雷乃《嚴禁嘴對嘴》 黎明第29屆(2005)顧長衛《孔雀》
山田洋次《隱劍鬼爪》 賈樟柯《世界》
阿蘭·柯諾《無語慰晴天》 第30屆(2006)向動作指導致敬杜琪峰《黑社會以和為貴》
彭浩翔《伊莎貝拉》 尼爾-阿姆菲爾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劉德華第31屆(2007)朴贊郁《再造人之戀》
游乃海《跟蹤》 第32屆(2008)山田洋次《母親》
張作驥《蝴蝶》 馬丁斯科塞斯《電光滾石》
舒琪、關文軒《咖啡,或茶》 鄭秀文第33屆(2009)爾冬升《新宿事件》
許鞍華《天水圍的夜與霧》 賈樟柯《二十四城記》莫文蔚第34屆(2010)岸西《月滿軒尼詩》
羅卓瑤《如夢》 雲翔《安非他命》
麥曦茵《前度》 第35屆(2011)Let's Meet Here杜琪峰《單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無楊千嬅第36屆(2012)火鳳凰彭浩翔《春嬌與志明》王全安《白鹿原》楊千嬅第37屆(2013)激活無限想像邱禮濤《葉問終極一戰》賈法·帕納希《閉幕》楊千嬅第38屆(2014)世界匯聚香港彭浩翔《香港仔》
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林超賢《魔警》古天樂第39屆(2015)張艾嘉《念念》翁子光《踏血尋梅》古天樂第40屆(2016) 楊慶《火鍋英雄》
許學文、黃偉傑、歐文傑《樹大招風》 黑澤清《毛骨悚然》古天樂
Ⅳ 香港電影發展史,要從民國開始,越詳細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Ⅳ 香港的所有的電影節及獎項
香港所有電影節及獎項:
1 香港電影金像獎
2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3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4 亞洲電影節
5 香港國際電影節
6 亞洲電影大獎
Ⅵ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歷史沿革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2015年4月1日,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展示了本屆紀念特刊候選人造型合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等候選人集體亮相,兩位影後候選人湯唯和趙薇分立金像獎杯左右,影帝候選人劉青雲與另一位影後候選人吳君如則處於前排最中央位置。
Ⅶ 誰能為我介紹下香港電影節
本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海報
■一種關注
於4月6日至21日舉辦的香港電影節聲稱:4月,是「影痴」復活的大日
子。
香港電影節名氣不大,但以操辦者們對電影的痴迷著稱。每年,他們
要從前一年的戛納、柏林等著名電影節搜羅影片,令香港市民在家門口便
看到世界。讓人納悶的是不知道他們一年究竟要看多少電影,才能夠找到
這么多犄角旮旯聞所未聞的片子。譬如曾聽說芬蘭有一支男子「吶喊合唱
團」,從1987年國慶日「喊」出自己的國歌一炮而紅,又到世界各地去「
喊」人家的國歌、進行曲、兒歌……未料關於他們的一部紀錄片《將冰山
喊開》今年就出現在紀錄片單元「真的假不了」里。
去年回顧單元致敬的是小津安二郎,這名字在國內多少還有些人知道
。今年致敬的對象是清水宏,他與小津同年出生,名字遠不那麼響亮,但
卻被溝口健二稱為自己和小津都比不上的「天才」。精選的13部電影,據
說「奉勸影痴:一部也不能放過」。另一位「大師中的大師」是德國的劉
別謙,一般的影迷也絕少聽到,除了學過電影史的。查理·卓別林的評語
想必勾起大家興趣:「他以絕不色情的方式,表現了性的優雅與幽默,其
他導演都沒有這種功力。」
「小說、戲劇、文藝片」緬懷的是娛樂時代幾乎絕種的文藝片。巴金
的《家》、《秋》、《寒夜》和曹禺的《日出》、《原野》、《雷雨》均
在其中,還有根據張恨水、狄更斯、托爾斯泰等等大家作品改拍的五六十
年代文藝片。「款式老土、笨重,一股樟腦氣味,卻溫厚可親得教人要即
時擁抱」。
「焦點導演」金基德是影痴的愛,普通人是需要時間接受的;「我愛
午夜長」是午夜放映的「CULTFILM」,那更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嘗試的飯後
甜點。
自然,還有張國榮與梅艷芳的紀念放映,他們的作品,閃現著20多年
來香港的物事人情,電影,亦令他們不朽。
今年香港電影節的海報,是由麥兜的作者麥家碧設計:四隻蝸牛背著
像是花被單拼成的彩殼,歇歇停停地不知是走還是停。麥家碧說,靈感是
來自緩慢的藝術。「蝸牛慢條斯理的動態,像是與世界的步伐脫軌,擁有
自己的獨立生命圈。蝸牛是脆弱的生物,它們不愛與人爭先恐後,總是躲
在自己的保護殼里蝸居。誠如眾影痴的心態,總是默默地躲在黑暗的角落
,看著光影在時間線上流動,釋放久經塵封的心靈,讓心意隨著電影的脈
搏呼吸。」
Ⅷ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歷史
香港國際電影節自舉辦以來,一直被譽為亞洲電影薈萃之盛會,也是回顧香港電影輝煌歷史的舞台。
1970年代,時任香港文化署署長陳達文,向市政局建議創辦香港國際電影節,把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帶給本地觀眾,此建議旋即得到議員及政府的支持,於是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正式創立。首屆電影節屬於試辦性質,由市政局舉辦,選映了三十七套電影,觀眾人數只有約16,000人次,並只有香港大會堂一個放映場地。
由於第一屆的成功,香港國際電影節由1978年起開始穩步發展,由第四屆起,每年均於復活節期間舉行,為期十六天。復活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最長可達一周時間,痴心的影迷剛好可以放開手邊事,留下「一日趕三五場」的難忘記憶。
創辦初期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規模較小,選映電影數量不多,主要向香港輸入並推介國際知名電影。當時的國際電影節處在一個引進期,目標很簡單——推薦好的電影。從80年代開始,香港國際電影節改變定位,在繼續介紹國際優秀電影的同時,積極向國外電影人和觀眾展示亞洲的電影新作。
2000年,由於市政局不再運作,電影節改由香港特區政府屬下,由原來市政局分拆出來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2001年,第2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首次合辦。2002年至2004年,則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由2005年開始,電影節正式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舉辦。
Ⅸ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來歷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質[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
素,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這個電影獎和世界著名的奧斯卡一樣取名為「金像獎」而不是通常的「金馬獎」、「金雞獎」、「金牛獎」,從一開始就展示了創辦者對這個活動的眼界和雄心,以後的發展道路也證明它確實有實力成為華語影壇自己的奧斯卡。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當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以後又陸續增設了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演員獎、終身成就獎、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等等。所有的獎項中,份量最重的當然是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但是在公眾心目中,最受關注的還是具有濃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也就是在報道中經常作為頭條的「影帝」和「影後」大獎。金像獎舉辦二十四年來,共產生影帝十四位,影後十六位,基本上代表了這個時代華語影壇表演藝術的最高水準。
Ⅹ 第2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資料(98年)
第2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4月3日至18日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部電影、電視紀錄片參展。本屆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是香港導演陳嘉上剛剛完成的電影 《野獸刑警》,由王敏德、黃秋生、周海媚等主演。另一部開幕電影是胡金銓的經典作品《龍門客棧》。閉幕電影是台灣導演林正盛的新作《放浪》。
在「香港電影面面觀97-98」單元中,電影節將放映10多部香港97年製作的重要電影作品,包括劇情長片、獨立短片及錄像等。台灣、大陸的華語片則在「亞洲視野」 單元中放映。台灣電影除閉幕電影《放浪》外,還有獲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 《美麗在唱歌》,以及何平的《國道封閉》、王小棣的《我的神經病》。大陸電影在前幾年發生「撤片風波」後,已很少參展。這次將放映獨立製作《極度寒冷》、 《小武》、《誰見過野生動物的節日》等。
胡金銓
在「香港電影回顧」專題中,電影節以「超前與跨越」為題,向對香港影壇有重要影響的導演胡金銓和作家兼編劇張愛玲致意。胡金銓是位以武俠片聞名的導演大師。他的作品,將現代電影技術與傳統戲劇和國畫融化在一起,超越了傳統的武俠電影,而達到新的藝術境界。他的武打設計,深受京劇表演形式的影響,富有節奏感。而他的美術設計,又處處體現了國畫中以虛寫實的空靈意境。胡金銓的作品為數不多,但對後來的導演影響極大。胡金銓在未做導演之前,還參加演出過幾部電影。這次電影節羅致了他的所有導演作品和部分參演影片。
張愛玲
張愛玲 (1920-1995)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最近的一次改編是許鞍華1997年的 《半生緣》,將會在本屆電影節上放映。其實她也曾是一位電影編劇,寫過多個劇本,大部分以香港為背景。被認為是以跨文化的視野來寫處於新舊交替、華洋雜處中的香港社會和人情。將有5部她的編劇作品在本屆電影節上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