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夢圓·奮進」為主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電影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伴隨著全國影院相繼復工復產,北京國際電影節回歸,與觀眾重逢。
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和融合創新發展要求,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夢圓·奮進」為主題,突出「雲上北影節」特色,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在22日至29日為期8天的「北影節時間」里,將舉行北京展映、電影大師班等系列活動。
本屆電影節「北京展映」環節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了新突破。展映分為線上展映、電視展映、影院展映、露天展映4個部分,放映300多部中外優秀影片。
「雲上北影節」是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大亮點。本屆北影節與互聯網高度融合,境外嘉賓將以「雲連線」方式參加北影節各項活動。將在北影節官網搭建3D全景展示系統,推出各公司項目和影片的「雲展位」,舉辦線上「北京市場」展會,為展商、嘉賓提供數字化、智能化、高效率的交流合作體驗。
(1)第十集電影節擴展閱讀
2020年8月22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北京懷柔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啟動式。
2020年8月29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圓滿落幕。29日晚,舉辦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特別節目——「再相聚」,節目分為《再相聚·相聚摯愛》《再相聚·相聚2020》《再相聚·相聚未來》三大段落,勾連起中國電影人勇於「圓夢」的情懷,同時記錄了第十屆北影節突破奮進的姿態,展望了中國電影蓬勃向上的未來。
Ⅱ 中國電影節是什麼時候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電影業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關於四大電影節的定義,也漸行漸遠。較老的版本: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2010年中國的影視票房取得了國際前所未有的成績,從而誕生了又一個國際性的大型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權威的且最專業的電影節已有五個,他們分別是: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金雞百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其中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節有兩個: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
另外:
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是個綜合性質的集合概念。具體是以高校為核心,相關機構聯合舉辦的電影文化評獎活動。目前主要以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為時間最長。此外,著名的大學生電影節還有:中國杭州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天津大學生電影節、中國上海大學生電影節、中國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成都大學生電影節。每年一屆。
Ⅲ 第十屆長春電影節所有的獲獎名單!
第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建國大業》
最佳導演獎:哈斯朝魯《孟二冬》
最佳男主角獎:王學圻(《十月圍城》) 張家輝(《證人》)
最佳女主角獎:趙薇 (《花木蘭》) 惠英紅 (《心魔》)
最佳男配角獎:孫海英 (《高考1977》)
最佳女配角獎:吳君如 (《歲月神偷》)
最佳編劇獎: 《沂蒙六姐妹》
最佳攝影獎:《十月圍城》 《誰主沉浮》
最佳音樂獎: 《畫皮》
最佳數字電影獎:《幸福並不遙遠》
最佳新人獎:賈雲(《第一軍規》) 趙小歐 趙小溪(《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評委會特別獎: 《不能沒有你》、《誰主沉浮》、《歲月神偷》
Ⅳ 電影節有哪些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 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Ⅳ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題是什麼
以「夢圓·奮進」為主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電影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伴隨著全國影院相繼復工復產,北京國際電影節回歸,與觀眾重逢。
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和融合創新發展要求,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夢圓·奮進」為主題,突出「雲上北影節」特色,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在22日至29日為期8天的「北影節時間」里,將舉行北京展映、電影大師班等系列活動。
本屆電影節「北京展映」環節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了新突破。展映分為線上展映、電視展映、影院展映、露天展映4個部分,放映300多部中外優秀影片。
「雲上北影節」是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大亮點。本屆北影節與互聯網高度融合,境外嘉賓將以「雲連線」方式參加北影節各項活動。將在北影節官網搭建3D全景展示系統,推出各公司項目和影片的「雲展位」,舉辦線上「北京市場」展會,為展商、嘉賓提供數字化、智能化、高效率的交流合作體驗。
(5)第十集電影節擴展閱讀:
活動內容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活動進行了全面創新,將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分四個單元滿足影迷的觀影願望,豐富廣大群眾的電影選擇。其中,線上展映部分將由愛奇藝電影作為「官方獨家網路展映平台」,電視展映部分則由北京衛視、BTV影視、BTV青年三個頻道分時段播出。
想要隨時隨地欣賞佳片的觀眾,只需在展映期間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設備,鎖定相關頻道與播放平台即可,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同步「雲」參與北影節的展映活動。
為期8天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300多部中外佳作,舉辦10場主題論壇、4場大師班0場主題論壇、4場大師班分享、16節精彩課堂、精彩創投活動,首次集體以雲上形式呈現,打破觀眾線下觸達壁壘,以「雲端」形式讓專業內容與觀眾零距離。
「雲上的電影節」消融了時空的阻隔,成為了一個永不落幕的影視盛典,獲得各界的盛贊。北影節北京市場簽約額達330.89億元
Ⅵ 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委名單
評委會主席:
陳凱歌{中國}
評委副主席:
費爾南多·特魯巴{西班牙}
評 委:
邁克爾·巴爾豪斯{德國}
瑪麗亞·加西亞·古欣納塔{義大利}
呂克·雅蓋{法國}
陸川{中國}
小栗康平{日本} 評委會主席:
中國導演:何平
評委:
中國香港導演:張婉婷
日本導演:行定勛
泰國導演:阿彼察邦
法國影評人:讓·米歇爾·付東
Ⅶ 第10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的提名名單
最佳華語故事片提名:
《建國大業》
《不能沒有你》
《十月圍城》
《孟二冬》
最佳導演提名: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哈斯朝魯《孟二冬》
羅啟銳《歲月神偷》
最佳男主角提名:
王學圻《十月圍城》
張家輝《證人》
任達華《歲月神偷》
譚洋《孟二冬》
最佳女主角提名:
趙薇《花木蘭》
惠英紅《心魔》
最佳編劇提名: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思蕪《沂蒙六姐妹》
郭俊立、秦天南、陳嘉儀、陳銅民《十月圍城》
江海洋、谷白、宗福先《高考1977》
最佳男配角提名:
謝霆鋒《十月圍城》
孫海英《高考1977》
最佳女配角提名:
曹翠芬《沂蒙六姐妹》
吳君如《歲月神偷》
江一燕《南京!南京!》 1. 《建國大業》
2. 《十月圍城》
3. 《葉問2》
4. 《不能沒有你》
5. 《畫皮》
6. 《歲月神偷》
7. 《驚天動地》
8. 《證人》
9. 《尋找成龍》
10. 《孔子》
11. 《秋喜》
12. 《南京!南京!》
13. 《心魔》
14. 《沂蒙六姐妹》
15. 《誰主沉浮》
16. 《高考1977》
17. 《竊聽風雲》
18. 《瘋狂的賽車》
19. 《越光寶盒》
20. 《花木蘭》
21. 《人在囧途》
22. 《鄧稼先》
23. 《天安門》
24. 《第一軍規》
25. 《出水芙蓉》
26. 《重歸杜鵑》
27. 《孟二冬》
28. 《南京的那個夏天》
29. 《尋找劉三姐》
30. 《馬文的戰爭》
31. 《江山風雨》
32. 《我的唐朝兄弟》
33. 《熊貓大俠》
34. 《冰雪同行》
35. 《我是植物人》
36. 《鐵流1949》
37.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38. 《幸福並不遙遠》
39. 《緣來是咱倆》
40. 《各得其所》
Ⅷ 王寶強演過哪些電影
王寶強
簡介
姓名:王寶強
組合成員:
性別:男
出生年:1984年
生日:4月29日
(確認中)
體
重:54
kg
血
型:AB型
星
座:金牛座
國籍:中國
地域:中國大陸
職業:演員
身高:170cm
王寶強出生於河北南河縣大會塔村,6歲時開始練習武術,8歲-14歲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後來到北京闖天下,在各個劇組當武行做群眾演員。命運似乎很眷顧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歲時,王寶強被導演李揚挑中,主演獨立電影《盲井》,這部電影讓他一夜之間從武行變成金馬獎最佳新人。(法國第五屆杜威爾電影節「最佳男主演獎」、第四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以及第二屆曼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2004年參演馮小剛賀歲劇《天下無賊》,名聲大噪。
王寶強成名以後,成了家鄉河北省南和縣的寶貝,全縣人都以他為驕傲。為此節目組特意請來了寶強家鄉的兩位領導,家鄉領導對寶強寄予了厚望,還承諾幫助寶強解決他的婚姻問題。寶強也表示,只要家鄉需要,他隨時隨地到。
作品列表
主要電視劇作品:
2005年《猜心妙手》
導
演:吳
兵
2005年《暗算》
阿炳(演員)
導
演:柳雲龍
2006年《殷商傳奇之哪吒》哪吒(演員)
導
演:鍾侃燮
2006年
《士兵突擊》許三多(主演)
導
演:康洪雷
2007年
《大胃王》
導
演:羅惠德
主要電影作品:
2002年
《盲井》
導
演:李
楊
2004年
《天下無賊》
導
演:馮小剛
2006年
《集結號》
姜茂才.(主演)
導
演:馮小剛
主要獲獎作品:
2003年《盲井》在第四十屆台灣金馬電影節榮獲
最佳新人獎
2004年《盲井》在第五屆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榮獲
最佳男演員獎
2004年《盲井》在第二屆泰國金鳥電影節榮獲
最佳男演員獎
2005年《天下無賊》在第一屆電影排行榜榮獲
最佳新人獎提名
2006年《天下無賊》在第二十八屆中國電影百花獎
最佳新人獎提名
廣告作品:
淘寶網
匯源匯源奇異王果飲料代言等
Ⅸ 知名的國際電影節獎項名稱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