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42電影中留保是誰
Ⅱ 看了《1942》,你有什麼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讓我眼淚流乾的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飢荒時,千萬老百姓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慘劇。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
看到寶寶又把飯仍在地上,我撿起來放到她碗里,對她說:「寶寶你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寧可用一條命去換一碗飯……」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不夠幸福,那就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寫火熱的人生,講震撼的故事。微信公眾號:奇奇漫悅讀(ID:qiqimanyue)
Ⅲ 有一部電影講東北鬧飢荒的,叫什麼名字
1942是河南東北基本沒鬧過飢荒
Ⅳ 電影《1942》為何要偽造岡村寧次和日軍在河南救災,事實是1942年日本人根本沒在河南救災,美化侵化日軍
馮小剛在電影《1942》中有個片段,是岡村寧次和當時的日軍,在河南放糧救人的。而這部電影大量美化了日軍,還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歷史。加上電影是在全國放映的,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電影偽造歷史的目的,充其量就是為了賺錢。馮小剛說到底就是個商人,他的人品在娛樂圈是眾所周知的,能做出這種事也不足為奇。
國民政府的不作為,到了馮小剛電影里,直接變成了日軍救人。實際上在當時,日軍並沒有救人的作為,這些在很多報道中都有清楚的記載。馮小剛要是真想拍歷史,調查還是很輕松的,而他把偽歷史加入到其中,可想而知他人品如何。
Ⅳ 如何評價電影《1942》
難以言說的痛
文/夢里詩書
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關注的一部電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寫的電影影評,前前後後在電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卻總是不知如何下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客觀全面的歷史正劇,自已前前後後也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給我帶來的是那難以言說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在動盪的戰爭歲月中,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斗爭中,中國河南的飢荒事件,顯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馮導的一部《一九四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我這種從小就熱愛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件事,或許在過多年,它就如歷史的塵埃,被我們輕輕的抹去了,而馮導卻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面紗,一場大規模的飢荒,引發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東家,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最後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這位女孩的後人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劇情並不復雜,中間為了沉痛的劇情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還穿插著些許笑料,但《一九四二》還是一出冰冷徹骨的悲劇,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覺沒有處理好,顯然在這么一出大逃荒的電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覺是那麼的不合時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攝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實屬不易,馮小剛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導演。 3場電影看下來,我眼中不曾流下淚水,但內心的痛,卻是那麼的深刻,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大幅弱化了真實歷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這類關於慘痛的事情在電影中就沒有表現,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在電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時,那種震撼還是如此的強烈,我難以想像的是,人的飢餓真的能使人如此瘋狂。
倉廩實而知禮節,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的人,萬人無一,飯都沒得吃,在那個年代,禮義廉恥,人倫綱常,民族大義,一切的一切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都顯得薄如蟬翼,活下去成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現了日本侵略軍用軍糧賑濟災民的史實,雖然只是簡略的描寫,但我在看到真實的史料中,河南大約有5萬名中國軍人是被當地百姓繳械而失去戰鬥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日軍的傷員撤下來時有老鄉們搶著抬擔架,還有不少老鄉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更有甚者,幫助日軍成建制的解除國軍武裝,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機就被一場飢餓壓倒了,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但電影還是側重描寫了日軍的殘暴,在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上可謂處理的恰到好處,既符合大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在立場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遺忘的往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大災難中人性的泯滅,讓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麼的厚重,難以言說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間,讓我看到了那斷沉痛而不能忘卻的歷史。
Ⅵ 《一九四二》中花枝賣掉自己孩子的時候,為什麼沒哭
對於我們這些00後可能都不知道1942年發生了什麼,在沒有《一九四二》這部電影之前,我對她的印象只是歷史書中的大飢荒,然後自從在電影院中看到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然後我才對,當年中國大地的情況有了些了解。
讓孩子記住自己的母親,記住母親的愛和不捨得。她已經沒有辦法了,如果跟著她,女兒肯定會死,但是把它賣掉的話,還有一線的生機,在面臨生與死的抉擇是一個母親已經毫不猶豫的把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災難之所以是災難,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她們一直帶著希望,一直往前走著。
希望我們能夠記住,災難的苦,懷著一顆,憐憫他人的心,好好的生活下去。
Ⅶ 電影《1942》里張國立飾演的東家為什麼要逃荒
老東家再接待刺蝟等鄉親們吃飯的同時選擇讓拴柱去叫兵,這個做法並沒有做錯,刺蝟表面上說度過了 災荒再還回來,可問題的重點已經不是在於他們能不能還的問題,而是他們能不能走的問題,如果成百上千人在這里賴吃賴喝,過不了多久也會把老東家吃成貧困戶,這樣的結果是老東家不能接受的。
Ⅷ 電影1942劇情介紹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8)1942年大飢荒的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一九四二》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飢荒,講述的是中國人民的苦難。1993年,馮小剛經王朔推薦看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後,就萌發了將其拍成電影的願望。此後劉震雲一直不斷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劇本,甚至推翻重寫。
劉震雲表示就創作來講,劇本中的這些人物好像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自己對他們產生了感情。在創作的時候,劉震雲把劇本落實到人物身上。他表示《一九四二》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最廣大的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Ⅸ 《一九四二》是一部什麼樣的片子
從1942到2012,70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長到這些在2012年走入電影院的年輕人,多半說不出194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延津」的發音在唇齒間還顯生澀,李培基、蔣鼎文、白修德的名字似曾耳聞,但毫無附著,「大災荒」或「大飢荒」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約等於「三年自然災害」,馮小剛到底要講什麼,是每個人走進影院前都會問的問題。但70年又短到就像發生在昨天,短到就像奶奶手上戴著出嫁時的金戒指,你依然可以觸摸,它依然散發出古舊的黃色。短到,編劇劉震雲以命拙筆寫下的這個故事,不過就來自母親的親身經歷,就像姥姥告訴我胡同頂頭那戶人家的故事一樣,它是那麼近,卻又那麼不可思議。
看完影片的人都會覺得這個片子的主角是張國立父子,著墨做多,故事最完整。張國立飾演的地主,是一個待人寬善的東家,會用自家的白面換下犯法的長工,會用一碗小米安慰被迫賣兒的鄉親,會在等待死亡的末路上扶起無依無靠的孤兒,為了她重新走下去。當小女兒為了換回五升糧食把自己「成功」賣到妓院時,父親的臉上竟擠出了一絲笑容,而幾天前當女兒將自己喜愛的小貓貢獻出來時,父親還曾為此留下過淚水。哭泣與微笑,貓與人,你會發現飢餓這種無從抗拒的恐怖,輕易間摧毀了一切約定俗成、鄉約民規、倫理道德、禮義廉恥。張默飾演的拴柱是好樣的,如果說飢餓摧毀了上述所說的全部的話,在栓柱身上起碼還有一些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比如愛。他為了找回丟失的孩子,忘記了隨身攜帶的最要命的糧食,跳下西去的火車,幾乎是主動放棄了求生的希望只為找回花枝託付他的孩子,他們的孩子。當日本兵搶奪了他留給孩子的玩具時,他孱弱的身體里爆發出男人,或者說人,生命最後的倔強和力量,將日本人手中的饅頭打落在地,也終結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