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大蕭條時期人吃不飽飯,為什麼超過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電影
對於美國人來說,電影就和吃飯一樣重要。美國大蕭條時期,人們可能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依然會有超過一半的人每個星期會去看一次電影。就是因為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說,看電影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看電影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的存在。
所以在美國大蕭條時期,人們就算吃不飽飯,大部分人也會保證一個星期去看一次電影。就是因為他們喜歡電影,把看電影當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電影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生活必需品。
『貳』 美國電影,講的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一個過氣拳擊手為了生活繼續比賽的事。 這部電影叫什麼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鐵拳男人》。
『叄』 2013或者2014年的美國大片電影 劇情的總體是俄羅斯大佬要搞垮美國經濟 讓美國重回經濟大蕭條
一觸即發。 男主是星際迷航中的艦長
女友凱拉奈特莉,上司凱文科斯特納。
電影簡介:
傑克·萊恩(克里斯·派恩 飾)通過一次意外經歷,接觸了CIA老將哈勃(凱文·科斯特納 飾),從此加入了CIA,通過潛入到一家私人銀行工作,調查某個可疑賬號的資金狀況。然而,他卻發現,這個賬號背後竟然隱藏著一個可能徹底顛覆全美國經濟的巨大陰謀。
『肆』 黑色星期四的華爾街,在宣傳畫下排隊領取救濟金的美國人,反映當時美國發生了什麼
在1929年10月以前,華爾街股市出現了持續7年左右的繁榮,所有股票價格都節節上升。1929年9月初,一位統計學家預言美國將出現空前規模的大蕭條,道·瓊斯指數即下跌了約10點;隨後,胡佛總統聲稱美國經濟從根本上看是健全的,股市再次大規模攀升,但整個華爾街已籠罩了一種警覺氣氛。
到10月24日出現了空前的拋售風潮,一天內有12,894,650股股票易手;在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股指更是狂瀉13%;到10月29日,股市崩潰達到極點,有1638萬股股票易手,再跌22%,再次打破歷史記錄,損失比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大5倍。在此期間,盡管一些金融巨頭曾試圖挽救股市,比如摩根公司代理人理查德·惠特尼曾一舉吃進一萬股鋼鐵公司股票等,但無濟於事,股市一瀉千里。這一逛瀉一直持續到1932年中期,歷經34個月,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了87.4%,跌幅最大的是冶金、機械、汽車、電力、化工等行業股票,跌幅均在90%以上。紐約的股市暴跌還波及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瑞典、挪威和荷蘭,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持久的股市下跌風潮。從那時起,世界金融和經濟發展陷入了長期的蕭條之中。
在1932年7月到達歷史低谷後,直到1954年才回到了1929年的最高水平。實體經濟方面,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由2036億美元降至1415億美元,降幅30%,企業倒閉85600家,工業生產降幅55.6%,進出口減少77.6%,銀行倒閉10500家,占總數的49%,失業率達到25%。記得當時有一部電影,一家公司招聘一個打字員,結果來了成百上千的應征者,最後把樓梯都擠塌了,造成大悲劇。
『伍』 尋找一個講美國大蕭條時期的電影
《美國女孩的秘密》
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小鎮,住著10歲女孩姬特·吉特里奇(阿比蓋爾·布蕾斯琳)。這位古靈精怪又貼心的小甜心,有一對樂於助人的父母,有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有間閑人免入的樹屋,還絕不放棄「騷擾」當地報社主編--雖然姬特一幅小屁孩的模樣,老被報社主編不屑一顧,可這個酷愛寫作的小傢伙,篤信自己一定能成為出色的報社記者! 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初顯端倪,小甜心姬特的生活,很快就變了樣。相熟的鄰居們紛紛搬離;爸爸要去芝加哥找工作;而媽媽不得不把空閑的房間租出去;新搬來的房客們五花八門--圖書管理員邦德小姐(瓊·庫薩克)、魔術師伯克先生(斯坦利·圖奇)、亂放電的舞蹈老師多莉,還有古板的銀行家一家。生活不免艱難,可對於樂觀的小姬特,擁擠的家裡依然其樂融融。她不但和新來的房客們關系融洽,還和兩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孩交上了朋友。更讓她興奮不已的是,自己身為記者的頭號主題也有了:大蕭條之我見!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來寧靜的辛辛那提各地,驟發了多起盜賊案件,吉特里奇一家,也沒能逃過厄運。家裡僅剩的錢財一夜間無蹤無影,這對本就不富裕的他們,簡直就是當頭一擊!倘若不能找回丟失的錢財,房屋會被銀行收回,家裡的所有人都將被迫流落街頭!難道真如謠言所說,鎮外搭營的流浪漢們正是當仁不讓的嫌疑人?小姬特決定親自出馬,運用自己敏感的「職業」直覺,發動好朋友斯特林和魯西,在流浪孩和寵物狗的傾力幫助下,破獲大案!
『陸』 大蕭條是如何影響電影院的
1929年,當全球經濟跌入谷底,數百萬人破產,導致大規模失業,多年的艱難生活,甚至自殺,好萊塢進入了某種黃金時代。有聲電影的出現為電影媒介重新注入活力,人們無疑迫切需要娛樂消遣,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數量湧向電影院。」
「即使是在大蕭條時期,也有6000萬到8000萬美國人每周去電影院看一次或更多的電影,在那些日子裡,他們確實物有所值。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一張美國電影票可以買到一部卡通片、一部新聞短片、一部b級故事片和一部主要電影,相當於4個小時的娛樂時間,而現在5美分相當於4個小時的娛樂時間,這在當時相當於一加侖汽油或一包香煙的價格。」
換句話說,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在崩潰之際,好萊塢成功地蓬勃發展,部分是因為公眾迫切需要娛樂消遣,部分是因為它自身的創造力。但這只是一段有限的時期,因為從大蕭條中得到的另一個重要教訓是,如果經濟衰退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一切都會受到影響。盡管電影公司安然度過了大蕭條的前幾年,但到了1933年,他們的巨額債務終於來了。所有這些公司都大舉借債,為大規模購買電影院和將其轉換成有聲電影提供資金,導致它們總共負債超過4億美元(2.85億歐元)。」
到了1933年,隨著大規模失業席捲美國,電影觀眾人數開始下降——那一年的降幅高達40%。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電影的上座率才有所回升,那時好萊塢不得不應對新成立的正派聯盟(League of Decency)的種種限制,該聯盟組建了強大的政治游說團體,抨擊電影的不道德內容。從那一刻起,好萊塢將不得不開始推銷美國,而不是攻擊它。」
『柒』 郎咸平:為什麼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編者按:新進大片「魔獸」在北美市場表現平平,在中國市場卻異常火爆,成為該片盈利的絕對主力。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的票房總收入將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錯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一書中論證,根據歷史經驗,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一、為什麼偉大的電影都出現在大蕭條時期?
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我想借用美國一位著名導演的話,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前一陣子講過一句話,他說當我們意志消沉的時候,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是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想起來,做父母的是有義務教養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會在早上6點鍾全家起床,7點半出發帶你的寶貝兒女去動物園。人只有到了大蕭條時期,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考慮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責任是什麼,平時是不會想的。這種改變就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當物質條件全面惡化的時候,只有尋求心靈的安慰,因此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於能夠給予心靈和精神安慰的產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麼,到底什麼東西能夠滿足你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娛樂,就是電影。
為什麼這個時候能夠孕育出一些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呢?你想想看。在經濟蕭條、物質極度匱乏、資金鏈斷裂的時期,當這些投資人要把錢投入一部電影時,你想他們會有多麼的謹慎?在經濟蕭條時期,投資人選擇投資電影的時候會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夠看上的片子、能夠賺錢的片子他才會投資。再看這些導演,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要找到一筆資金來投資有多難?所以逼得這些人不得不窮畢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才有可能賣錢,才有可能賺錢。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麼?經濟蕭條,我們渴望心靈和精神方面的安慰,於是需求上升。供給呢?投資人投資特別謹慎,只投資好片子,導演和製片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給面來說,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孕育出最偉大的電影。正因為這樣,美國偉大的電影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在大蕭條時期產生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從1929年到1939年期間出現過哪些電影?《金剛》是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拍的;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飄》,又叫《亂世佳人》,也是那個時候拍的;《小婦人》、《蝴蝶夢》、《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當時花了200萬美元,這些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個時代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明星?卓別林、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
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了,當時米高梅公司說我們的電影會說話、會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個時候,1929年之後,由於經濟大恐慌,為了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因此發明了彩色電影。連電影的拍攝技術都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也就是從1929年到1939年之間的10年,在這期間羅斯福總統曾經推出一個救市計劃,叫做羅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他的新政完全失敗了。從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失業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資的比例從16%跌到14%。美國經濟到了1938年、1939年幾乎陷入全線崩潰,1938年竟然被稱為羅斯福蕭條,這10年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期。美國經濟是什麼時候復甦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才得以復甦。
各位讀者請看一組數字,1939年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全美國只有1.5萬家電影院,你知道當時的票房是多少嗎?票房收入是7億美元。那個時候7億美元是什麼概念?當時美國股市總市值還不到200億美元,這可是全世界最龐大的股票市場。而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達7億美元,你就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了。當時每個家庭花在看電影上的錢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國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電影。各位知不知道當時一張電影票多少錢?一毛錢到一毛五分錢。也就是說,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場到250場電影。
美國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隊領取麵包、救濟金,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一面拿著兜里僅剩的銅板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因為美國有這種需求,所以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能達到破歷史紀錄的7億美元。同時,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
二、娛樂業發展與經濟景氣負相關
娛樂業從經濟衰退中獲利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據美國影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幾十年裡美國曾遭遇七次經濟不景氣,其中五次電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後,全球經濟一片叫苦不迭,而娛樂業卻一枝獨秀。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跌至63年來的最低點2.1%,娛樂支出卻升到了一個占總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各行業都顯示出低迷的態勢,但美國本土票房總收入達到了93.3億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總收入為171億美元,也增長了近5%,兩項數字均創下新高。
中國2009年的情況也是一樣,《變形金剛2》在中國熱播,電影院不但沒降價,反而漲價。仍然有大量觀眾湧入電影院,早、午、晚和夜場,場場爆滿。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電影院看《變形金剛2》,票價竟然是100元一張,比香港還要貴,這就是蕭條經濟學的背景。
這些都說明,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人們用娛樂來換取撫慰和滿足,造就了空前繁榮的娛樂業。
卓別林是一位喜劇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說在美國大蕭條之前,好萊塢流行的是音樂劇,大蕭條之後喜劇電影忽然流行起來了。卓別林最著名的兩部無聲電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講的是什麼內容?《城市之光》是對當時失業現象的諷刺,正是這一點才能打動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陽打動我們的心一樣,只有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鄉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動我們的心,美國也是一樣。《摩登時代》是在1936年拍攝的,卓別林一生的經典之作,通過他飾演的一個工人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醫院的故事,把當時人們心中的痛苦表達出來。還有秀蘭·鄧波兒,她10歲走紅,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創了歷史紀錄的天價,當時是12萬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萬美元的紅利。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秀蘭·鄧波兒叫做微笑天使。當時的影迷都說,秀蘭·鄧波兒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國人的憂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機再度造成美國經濟的蕭條。再請各位想一想,你那個時候看的是什麼電影?《大白鯊》、《教父》,還有第一部《星球大戰》等很多著名的電影。請各位讀者想一想,這些電影跟1929年大蕭條時期出品的那些有什麼不同?1929年大蕭條時期大部分是以喜劇片發泄心中的痛苦與不滿,而這個時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從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喜劇片療傷變成20世紀70年代通過恐怖片的感官刺激來抒發心中的痛苦,這很有意思。這個時期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導演?你們都聽說過,希區柯克、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三、電影投資:由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
我前面提到過,從1929年開始,美國有很多大的電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等。當時叫做產業資本時代,什麼叫做產業資本?資本家建立了電影公司,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這叫做產業資本,所有事情都是由這種資本家來做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產業資本變成了金融資本。什麼叫金融資本?那就是不再像過去一樣,由資本家自己拿錢來拍電影,而是通過上市融資來讓全美國參與。比如在股票市場上市,把股權賣給社會大眾,通過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是向資本家,而是向社會大眾籌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這些偉大電影的拍攝。
也就是說,美國的電影界從1929年的產業資本變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金融資本為主導,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發生了什麼事?美國科網股泡沫破滅,再次進入蕭條時期,於是又孕育出一系列偉大的電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環王》、《蜘蛛俠》,還有《星球大戰》第二部。這個時期的《指環王》第三集票房紀錄是1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票房是9億美元。難以想像,又是在經濟蕭條時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偉大電影。
『捌』 經濟大蕭條時,美國人在干什麼
失業、待業,領取救濟。
1932年,約有200萬美國人到處流浪——其中有25萬以上是在16~21歲之間。這些被當時媒體稱為大蕭條時期的「漂泊無依的人」中,有兩手空空的佃農;有因為大旱三年、離鄉背井的農場主;有一大批剛從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青年,還有忽然失業的愁眉苦臉的中年漢子帶著生病的嬰兒,這些人天天奔波,居無定所。
而這些人當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產階級——意氣風發的銀行行長或者曾在著名報紙上發表評論的名作家,如今卻在夜間敲門討飯或蜷縮在城市排隊領麵包的人群里。
有1500萬以上的人到處找工作,可是哪裡也沒有工作做。
(8)大蕭條三個美國人越獄電影擴展閱讀:
大蕭條解決:羅斯福進行了「爐邊談話」,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國家民眾講述國家的政策與方針,鼓舞了美國人民,為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了起到了推動作用。
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
『玖』 推薦幾個美國爆笑的喜劇片
1.《波拉特》
影片講訴的是一個在美國生活的哈薩克主持人的搞笑經歷。電影用諷刺癲狂的手段,展現了哈薩克主播到美國的一場「文化之旅」。
原本是脫口秀主持人的他就以口無遮攔、諷刺幽默而著稱,這部影片也充滿了他特有的搞笑風格。政治、惡搞、無厘頭,口碑兩極分化,一部見仁見智,可以讓人無恥地笑出淚來的片子。
2.《逃獄三王》
本劇講的就是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三個逃獄囚犯返家途中的事情。本劇最大的亮點要數其配樂了。不僅好看,而且還好聽。榮獲了第44屆格萊美最佳年度專輯大獎。難得的一部精彩電影。
3.《婚禮傲客》
說起婚禮,無外乎是一群人聚到一起,慶祝一對戀人的愛情開花結果。兩個雙雙離婚的花花公子,把周末時間都用來參加各種各樣的婚禮,但他們的目的卻是泡!伴!娘!兩個玩世不恭的婚禮傲客能得到心上人的真愛么。
4.《四十歲的老處男》
影片講訴了40歲的安迪,有著高薪厚職。他的朋友們最急於的是如何介紹一個女孩給安迪好讓他盡快擺脫處男身。影片中,安迪遇上了帶著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翠西,兩人很快墮入愛河,可是兩個人卻簽了一份「無性戀愛」的協議,安迪這次能否擺脫處男身。
5.《僵屍肖恩》
影片在延續原有的敏感和幽默的同時,延展出一個更廣博的世界,具有更黑暗的元素。影片故事設置僵屍大舉進攻城市,恐怖暴力事件接連發生,人們紛紛死去,在描寫到劇中人物面對危機的反應時,黑色喜劇開始呈現。
《波拉特》電影劇情
波拉特(薩莎·拜倫·科恩飾)是哈薩克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盡管已經成為了哈薩克排名第六的播報員,波拉特對新聞事業還是有著更廣大的追求。
於是,在國家情報局的推動下,波拉特和胖胖的電視製作人阿扎馬特·巴格托夫(肯·戴維蒂安飾)一起踏上了探訪「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文化學習之路。扛台攝像機、提個麥克風,簡單打理了些行裝,波拉特就奔向了神秘的西半球。
雖然看起來就像個找不著北的鄉巴佬,見人就老湊張香腸嘴要親面頰,還總愛街頭采訪些嚇死人的問題,波拉特還是決心拍出具有震撼性意義的「紀錄片」回去報效父老。而且私底下,他此行還有著更「艱巨」的任務——娶夢中情人好萊塢艷星帕米拉·安德森回去當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