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爬天梯上學的一部電影

爬天梯上學的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2-05-03 06:05:43

㈠ 關於以前在CCTV6看過的一部電影

《皮諾曹奇遇記》?CCTV6放過的

傑佩托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木匠,妻子去世後,他一直渴望能有一個兒子陪伴在自己身邊。一天,傑佩托用從鄰居那裡借來的一段胡桃木作了一個木偶,誰知木偶卻變成了一個小男孩,並聲稱自己的名字叫皮諾曹。自從有了皮諾曹這個兒子,傑佩托對他關愛備至,甚至變賣了唯一的禦寒襖子給皮諾曹縫制了一身新衣服,並送他去上學。
然而,淘氣的皮諾曹為了逃學竟隨曼加波克的魔術團離家出走。離開家的日子裡,皮諾曹經歷了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也經歷了各種危險。為此,把他變成小男孩的藍仙女還兩次把他變回了木偶。在經歷了各種危險和挫折後,皮諾曹漸漸地懂得了父親傑佩托的一片苦心。最終在掉進鯊魚口中後,成功救出了早在出海尋找自己時就掉入鯊魚腹中的爸爸傑佩托。

迅雷狗狗里找到這個,看了一下預覽,就是CCTV6版的(台標都在……),應該是你要的吧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9A%AE%E8%AF%BA%E6%9B%B9%E5%A5%87%E9%81%87%E8%AE%B0&id=1

㈡ 孩子討厭讀書,家長都應該多領孩子去哪些地方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你可以帶他去4個地方:客運汽車站、火車站、高鐵站和機場。

讓他們去看看,擠大巴車的人群,穿什麼樣的衣服,抽什麼樣的煙,嘴裡說什麼話。

再帶他們去火車站、高鐵站和機場看一看來往的人群,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然後問問他們將來想成為哪一類人。

去年冬天下班回家,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在寒風中,一個小男孩坐在奶奶的垃圾車上,借著昏黃的路燈,全神貫注低著頭看著手裡的書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

我的父母沒什麼文化,為了掙錢,只好進城務工。

一家四口人擠在不足15平米的小房子里,父親在工地打工,母親騎三輪車載客。

中學之前,我沒買過內褲,都是姐姐穿剩下的,鞋子是鄰居們送來的,穿了兩年,鞋底快斷了。那年學校要開運動會,我參加了接力跳長繩比賽。

輪到我跳的時候,我飛快地跑到長繩中間,騰地跳起來,但是,腳下的鞋底突然飛了出去。

我騰一下子紅了臉,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馬上請了假回到家裡。

父親翻著滿箱鄰居送來的舊鞋,竟然找不到一雙碼數合適,鞋底沒斷,又兩只都在的。

我站在父親身邊,看不見他的臉,只看到他低頭脖子憋得通紅,我以為他生氣了,連忙擦乾眼淚說,沒事,大點的鞋也可以穿……

我仍清晰地記得,說完這句話,父親翻鞋的動作更加劇烈,他低著頭,兩滴豆大的眼淚落在破舊的鞋子上。

那天怎麼回到教室的,我已經不記得,但是永遠記得在那最虛榮最好面子的青春期,我一直鮮少說話。

憋著一股氣,我考上了本地最好的學校。

因為,每次父親從工地回家,脫掉沾滿泥漿和汗水的衣服,我都暗暗告訴自己,我要努力讀書,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

二十年後,我第一次坐硬卧從湖北來到北京,13個小時的路程中,我遇到很多和父親一樣的人。

他們有著相同的黝黑臉龐和皸裂的手背,操著不同的地方話,卻背著相同的蛇皮袋,他們性格各異,卻同樣捨不得買車上的一個盒飯。

幾年後我的工作慢慢有了起色,我漸漸習慣飛機和高鐵。

誠然,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准不在於交通工具的選擇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 頭等艙可以優先登機,銀行VIP不用排隊,演唱會最貴的票位置是最好的……

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而拉開大多數人差距的,就是讀書。

讀書,不僅是沖破階層的束縛

央視曾經播放過一部名為《翻山涉水上學路》的紀錄片,光聽名字就有些匪夷所思。

不錯,這部紀錄片正是揭露了我們所處的世界上,一些落後國家地區,孩子們冒著生命危險、跋山涉水去上學的真實境況。

孩子們為了上學,或是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與野獸同行,




她並不富裕,沒有手機,在柯坦卡離開數天里,四處打聽是否有人見過她的孩子,以確保女兒已安全抵達學校。

影片里無數相似的畫面,都讓人為之動容,每一條上學路,都潛伏著生命的危險。

我們都上過學,但我們的上學之路從未這樣艱辛、坎坷,我們從未想到這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群孩子,需要冒著危險去上學。


然而,父母們心懷不舍的相送,孩子們艱辛倔強的跋涉,都只是為了去讀書,去收獲真知,孩子們總說:「我真的很喜歡讀書,不怕吃這些苦。」

很多孩子抱怨上學苦,上學累,可相比較而言,誰更苦,誰更累呢?

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


能現在用汗水解決的事,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況且,淚水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你獲得了足夠多的知識之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

唯累過,方知閑。唯苦過,方知甜。

讀書,是相對輕松的一條路

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叫梅梅的網友說她同學的故事,感觸挺深,她同學厭學,輟學回家幫父母打理餐館生意。

每天幫著招呼客人、傳菜、端盤子、收錢,穿梭在各式各樣的食客中,餐館收益自是還不錯,生意紅火。

但沒多久就跟梅梅抱怨說掙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累身也累心,而且這樣做下來內心空虛,還是不如讀書的時候充實。

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哪條路是輕松好走的,但真正進入社會之後。

當年抱怨上學時候的苦和累,比起現實生活的曲折殘酷來說,讀書進取,通過知識升級來敲開更多的機會之門,通過智慧去獲取財富和心靈的安寧,或許才是相對輕松的一條路。

當然,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身邊有位朋友,碩博連讀之後到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就職,有次回老家,當地一位做生意的老鄉,問起我朋友的收入狀況。

朋友說了個大概,老鄉滿臉不屑說:「還以為你們高材生多棒呢,結果還沒我一間美容院收益多。」

朋友笑笑不說話,只是心裡很明白,如果不是讀書,自己的境遇只會比現在更差,然而知識的升級,思想的拔高,讓她不會去跟這位「鄙視」她收入的老鄉之間爭個輸贏高下,浪費掉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社會階級上的固化和差異,並不僅僅是財富上的差距,更多是每個人眼界和選擇的不同。

我們也許沒有辦法決定我們出生和階層,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讀書,為自己塑造一個優秀的人格,實現個人的提高和階級的突破。

由此,我們再看開篇張雪峰先生打趣的例子,或許更能明白,其實讀書真正滋養的是一個人的精神。

想起作家畢淑敏書中的一段話,或許能讓孩子們更加明白讀書所賦予的精神層面的意義,她說:

他可以聽到雪落的聲音,可他感覺不到肅穆;

他可以聽到兒童的笑聲,可感受不到純真;

他可以聽到別人的哭泣,卻體察不到他人內心的悲苦......

深以為然,或許這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但格局和見識卻千差萬別的所在。

我們教育孩子讀書,是希望他們在未來,即使面對同樣泥沙俱下的生活,也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多爭取一些自主選擇權,多增加一份對生命的掌控感。

而不是被動地、違背自己內心意願地承受和忍耐。

如果老天,如果老天善待你,給了你優越的生活,請不要收斂了自己的鬥志;如果老天對你百般設障,更請不要磨滅了對自己的信心和奮斗的勇氣。

當你想要放棄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的比你晚、起的比你早、跑的比你賣力、天賦還比你高的牛人,他們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個你永遠只能眺望的遠方。

人生,就像一家銀行,現在的努力,就是本金。

如果你覺得讀書苦,而選擇了放棄,當你走入社會,才會發現: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㈢ 幫找一下這部電影名

英國電影《希望與光榮》。

㈣ 求一部電影名字,主角是一位老頭,作家,年輕時出過書。電影開始是老

《絕美之城》是由Indigo Film公司於2013年4月11日上映的一部劇情片,該片由保羅·索倫蒂諾執導,托尼·瑟維洛、薩賓娜·弗瑞麗 、伊沙貝拉·法雷利主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中年作家漫步在羅馬,拾尋逝去青春記憶的故事。[2]

㈤ 顧明遠:教師怎樣做才能成為教育家

才培養模式需要改進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國的教育仍然不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內容方法比較陳舊,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適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是全社會共同心聲,《綱要》第一項體制改革就是進行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因此,要大力提倡教育家辦學。
讓全社會都來尊重教師
教育是有規律的,尊重規律辦學就會事半功倍,否則就會貽誤青少年的成長。教師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擔任的,教師是一門專業的職業。很多教師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培養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風格,這就是教育家。
誇美紐斯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是,長期以來教師不被社會所重視,說到科學家、藝術家都覺得很崇高,一說到教師都覺得很平凡。教師辛辛苦苦工作一輩子,還不是教育家,這不太公平。提倡教育家辦學第一個意義就是讓全社會尊重教師。
什麼樣的教師才能稱得上教育家?
教育家不能泛化
一說起教育家,我們就會想起中國的孔子、韓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等等,我國有1200多萬教師,為什麼說不出誰是教育家呢?一是我們缺乏既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有付諸實踐的影響全局的教育家。現在教育工作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教育工作實踐者,他們辛勤工作在第一線,但很少有理論的創新。另一種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很少參與教育實踐。這兩種人都有些「缺陷」。二是我們把教育家看得太高,標准太嚴。三是我們對優秀教師的經驗總結、宣傳不夠,許多優秀教師既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又有豐富的教育經驗,但是大家不知道。
教育家的三條標准
一要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熱愛教育,熱愛孩子,一輩子獻身於教育事業,把教育作為一個畢生的事業。二要在工作中肯於鑽研,敢於創新,有自己的理論見解和思想體系。三要工作出色,經驗豐富,有自己教育風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被廣大教師所公認。
怎樣才能成為教育家?
要以育人為本
作為一位教育家,包括作為一名教師,要認識教育職業的特點。首先,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而不是無生命的物質。第二,內容是傳授知識,是育人,是幫助兒童成長,培養學生的心靈,要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第三,職業的手段不同。我們不是用工具,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影響他們。別的職業都要有工具,醫生要有聽診器,要有手術刀,唯獨教師不要這些。孔子當老師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連書本都沒有,卻培養了三千多名學子,靠的是知識、智慧、人格。
要樹立人人成才的觀念
有些教師只喜歡學習好的學生,認為學習好的才能成才;學習差一點的學生就不能成才,就不喜歡。一些學校校慶都是宣傳校友里出了多少科學家,多少名人,普通勞動者就不是你的校友了?香港大學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為一個文化不高、一輩子做清潔工的老太太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人才觀不是天才觀。凡是有社會責任感、勤奮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都是人才。三好生的評選出現很多弊端,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不要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孩子的發展是曲線的,不是一輩子一直就是好學生,也不是一輩子都是差學生。媒體曾報道,有一所學校夏令營,把學生分三等: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優等生吃飯,差等生伺候。這是一種侮辱人格的反教育行為,這個孩子長大了對學校能熱愛嗎?對教師能熱愛嗎?
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
《綱要》提出,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我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人人學奧數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奧數只適合於少數對數學有天賦的學生,人人都學就扼殺了其他的才能。
我的教育信條:一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二是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培養創新人才,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到十二、三歲還沒有自己興趣和愛好,教師就要擔心他將來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
當前教育有很大的弊端就是學生「被教育、被學習」。以生為本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高中為什麼要提倡多樣化?為什麼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有選擇。有些地方把選修課又變成了必修課,又用考試來規范學生選課,這完全違背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提倡探究性學習
過去毛澤東主席講要培養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們還應該加兩句,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一個美國華裔學生寫了一本書叫《我在美國上中學》,書上介紹美國的課程很有創意,比如九年級歷史課,教師要學生製作歷史事件表,就歷史人物專訪、查找訃告、撰寫頌文,觀看一部歷史電影並加以評論等,兩個月完成。這位華裔學生選擇東方戰爭作為課題,訪問陳納德,看的陳納德傳記,寫的是宋慶齡的頌文……學生不僅僅學到了歷史知識,而且培養了搜集信息、檢索文獻的能力,這都值得我們借鑒。
「天梯」之上也有教育家
作為教師來講,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節課,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就能真正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家不光是有理論,還有一種教育家就是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克服了很多特殊困難,成就了一批學生。雖然這個貢獻不一定說很大,但是在這個領域裡面,給我們樹立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有本書名叫《天梯之上》,我非常感動,看了都要掉眼淚。介紹一位夫婦在四川山區的山頂上辦了一所小學,就是這么一個毛草棚,幾十戶人家,十幾個學生。他去了以後把學校蓋起來,不僅這個村子裡面的學生能夠上學,而且山下的孩子也到那裡去上學。學生上學要走很多山路,還要爬天梯,這個老師保護他們一個一個爬上去。他從教19年,2009年是百名感動人物之一,公布以後,大家熱心捐錢,現在建了鐵梯,蓋了校舍,有很多學生。他的妻子開始不是老師,因為孩子增多了,他把妻子也動員上去,也在山區裡面幹了十幾年。這樣的教師非常感動人,我看也可以算得上是教

㈥ 尋訪8年前感動全網的「天梯」上學兄妹,他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尋訪8年前感動全網的“天梯”上學兄妹,他們背後有著非常感人的故事,可以說是非常勵志的,相信你們看完他們的故事後,都會有非常深刻的感觸。

陡坡的山崖,直角90度左右,有著一個超過10米的木梯,看到這個木梯,很多人可能過了不久後就忘了,但就是這個長長的木梯,承載著一對兄妹獲取知識的橋梁,是支撐他們生活的失望,你可以想像一下,在陡坡的山崖旁,兩個年齡非常小的孩子,他們背著沉重的書包,邁著天梯,小心翼翼的向上爬著,雖然危險,但是從他們的眼睛中我們可以看到,是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尋訪8年前感動全網的“天梯”上學兄妹,他們的遭遇是悲情的,但我們的社會是正能量的,在很多人的幫助下,他們不僅走出了貧困的困擾,甚至他們的故事鼓勵了很多人,帶給了很多人正能量。

㈦ 找一部電影,說西部的學校一些孩子要吊著繩索渡過江河去上學的,叫什麼名字急!謝謝

《走路上學》

在電影開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瓦娃的姐姐娜香用溜索上學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孩子們上學的艱難和環境的險惡。走路上學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馬吉鄉的小學生而言,簡直就是難以實現的夢想。

接著就是瓦娃的鏡頭,家裡沒有玩伴,他獨自在屋頂上玩耍,也不喜歡和家人多說話。瓦娃唯一高興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去接姐姐放學,然後聽姐姐講述學校里的見聞,直到後來,他獨自爬上溜索過江上學。

在這種線性的敘述結構下, 電影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讓全片的基調陽光而又溫暖,就像電影《走路上學》的名字一樣,朴實無華,使人物的感情更能夠自然流露。電影中幾乎沒有刻意製造沖突的設計,這樣很容易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並深深地被瓦娃和娜香的深深的姐弟情誼所感動。

(7)爬天梯上學的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這部劇有著宏大的主題,它關乎到貧窮、教育、希望和夢想,導演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可以讓娜香和瓦娃姐弟倆的故事緩緩鋪陳,並不動聲色。

比如說瓦娃在房頂上不斷地訓練自己的本領,就是為了能夠獨自溜索去上學,後來隨著姐姐的去世,他備受打擊,幸好最後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長終於可以走路上學,實現了他們共同的夢想。

普通的演員,實實在在的敘事方式,簡單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讓人忍不住引發思考。這部電影不管是和孩子還是成人去看,都很容易進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心情跟著故事中人物的變化跌宕起伏。對於同齡的孩子來說,線性敘述方式沒有任何壓力,就能夠輕松理解。

㈧ 有一部電影講述的是山區小孩去上學還要翻山越嶺,爬雲梯。後來有老師到他們那支教才發現上學是如此困難還

我也看過這個!!不過是很多年前看的,記不清了,好像就是那是一對夫妻都在那裡支教,一開始是男的在那裡支教,他妻子不理解他,但是後來他妻子也過去一起生活了,才慢慢理解他,就留在那裡了

㈨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一說起教育家,我們就會想起中國的孔子、韓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等等。現今,我國有1200多萬教師,為什麼說不出誰是教育家呢?一是我們缺乏既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又將此付諸實踐的影響全局的教育家。現在教育工作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教育工作實踐者,他們辛勤工作在第一線,但很少有理論的創新。另一種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很少參與教育實踐。這兩種人都有些缺陷。二是我們把教育家看得太高,標准太嚴。三是我們對優秀教師的經驗總結、宣傳不夠,許多優秀教師既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又有豐富的教育經驗,但是大家不知道。
教育家的三條標准:
一要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熱愛教育,熱愛孩子,一輩子獻身於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畢生的事業。
二要在工作中鑽研,敢於創新,有自己的理論見解和思想體系。
三要工作出色,經驗豐富,有自己的教育風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為廣大教師所公認。
要以育人為本作為一位教育家,包括作為一名教師,要認識教育職業的特點。首先,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而不是無生命的物質。第二,內容是傳授知識,是育人,是幫助學生成長,培養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第三,教育職業的手段不同。我們不用工具,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影響他們。別的職業都有工具,醫生有聽診器,有手術刀,唯獨教師不要這些。孔子當老師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連書本都沒有,卻培養了三千多名學子,靠的是知識、智慧和人格。
要樹立人人成才的觀念
有些教師只喜歡學習好的學生,認為學習好的學生才會成才;學習差一點的學生不會成才,就不喜歡。一些學校校慶都宣傳校友里出了多少科學家,多少名人,普通勞動者就不是你的校友了?香港大學為一個文化不高、一輩子做清潔工的老太太授予名譽博士學位,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人才不是天才。凡是有社會責任感、勤奮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都是人才。當下三好生的評選有很多弊端,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不要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孩子的發展是曲線的,不是一輩子一直就是好學生,也不是一輩子都是差學生。媒體曾報道,有一所學校夏令營,把學生分三等: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優等生吃飯,要差等生伺候這是一種侮辱人格的反教育行為。
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
我認為,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人人學奧數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奧數只適合於少數對數學有天賦的學生,人人都學扼殺了其他的才能。
我的教育信條:一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二是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培養創新人才,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到十二三歲還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教師就要擔心他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
提倡探究性學習
有一個美國華裔學生寫了一本書,叫《我在美國上中學》。書上介紹美國的課程很有創意,比如九年級歷史課,教師要學生製作歷史事件表,就歷史人物專訪、查找訃告、撰寫頌文,觀看一部歷史電影並加以評論等,兩個月完成。這位華裔學生選擇東方戰爭作為課題,訪問陳納德,看陳納德傳記,寫的是宋慶齡的頌文學生不僅僅學到了歷史知識,而且培養了搜集信息、檢索文獻的能力,這都值得我們借鑒。
天梯之上也有教育家
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就能真正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家不光有理論,還有一種教育家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克服了很多特殊困難,成就了一批學生。雖然貢獻不一定很大,但是在這個領域裡面,給我們樹立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有本書叫《天梯之上》,介紹一對夫婦在四川山區的山頂上辦了一所小學,就是這么一個茅草棚,幾十戶人家,十幾個學生。學生上學要走很多山路,還要爬天梯,這個老師保護他們一個一個爬上去。他從教19年,2009年被評為百名感動人物之一。大家熱心捐錢,現在建了鐵梯,蓋了校舍,有很多學生。他的妻子開始不是老師,因為孩子增多了,他把妻子動員上去,也在山區裡面幹了十幾年。這樣的教師非常感動人,我看也可以算得上是教育家。

㈩ 作文_走進新時代 100字

幸福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朦朧的概念。畢淑敏在《提醒幸福》一文中說:「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是的,但或許幸福也來源雨分享。

幸福源自自己。德國的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自己是唯一純正和持久幸福的源泉。在悲慘與痛苦的世界中,我們究竟能求得什麼呢?每個人到頭來除了自己外原來是一無所有啊!」當然,這兒的幸福來自自己,並不是指獨享。而且約瑟夫·紐頓在《人生何求》中也提到過:「幸福來自我們內心,而不是外界。」這不也可以說明我們自己就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靠自己去爭取來的,而不是憑借外界的力量。

亦然,幸福來自於幫助他人。「幫助他人,快樂自己」是人人皆知的標語。還記得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中的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嗎?他們是懸崖小學的支教夫妻,他們自己是漢族人,卻是彝族村寨甘洛縣烏史大橋鄉的教師。學校有80個彝族學生,其中17人住在懸崖下,要爬天梯上學,他們全都靠李桂林夫婦接送。他們每天冒著生命危險,播撒著知識的種子。周一和周五,是李桂林夫婦最忙的日子,他們要接送學生們過5道天梯,小一點的孩子不敢自己走,李老師背著他們上上下下。背一個孩子下去,就得重復上下兩次,按這樣計算,背五六個孩子,李老師每次都要攀爬將近 400米,相當於百層樓的高度。陡峭絕壁,踩空一步就有生命危險。在這極度危險、惡劣的環境下,二坪村小學從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

閱讀全文

與爬天梯上學的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高分電影觸不可及 瀏覽:557
手機電影下載免費下載sd網站 瀏覽:833
日本電影主角叫光子 瀏覽:670
搞笑電影視頻大全爆笑 瀏覽:916
情人電影英文名 瀏覽:836
泰國永恆電影完整版種子 瀏覽:328
電影剪影作品大全 瀏覽:475
電影院放映廳音響高度 瀏覽:259
中國電影音樂發展經歷的四個時期 瀏覽:335
電影甜蜜蜜是粵語還是國語 瀏覽:511
電影女主角凱西 瀏覽:853
激情床吻電影大全視頻大全 瀏覽:810
瘋狂進化人電影中文字幕在線 瀏覽:175
千與千尋圖電影圖片大 瀏覽:776
關於解放軍人電影大全 瀏覽:912
2011年古裝電影粵語 瀏覽:955
電影完整版致命黑蘭 瀏覽:901
抖音上周星馳電影最火的背景音樂 瀏覽:274
豆瓣好評愛情電影 瀏覽:338
創可貼電影演員表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