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嘎納電影節金棕櫚

嘎納電影節金棕櫚

發布時間:2022-05-16 11:56:59

『壹』 第62屆戛納電影節什麼影片摘得金棕櫚大獎

由德國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執導的影片《白色絲帶》摘得第62屆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13至1914年間的一個德國小村莊。這原本是一個氣氛祥和、安居樂業的小村子,可是最近卻不斷發生了一些離奇古怪,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故事的講述者——一位鄉村教師回憶起一戰前夕,德國北部某村莊里的一系列離奇往事。醫生騎馬回家的時候被繩索絆倒受傷,人們馬上展開調查的同時,牧師對兩名晚歸的孩子施以體罰,並為孩子們繫上了象徵純潔的白絲帶。

白絲帶象徵著純潔,但純潔只是表象,內里是無盡的暴力循環。父權的暴力給孩子造成了心靈和身體的傷痛,但也同時將暴力解決問題的觀念傳導給了孩子,於是孩子們聯合起來同樣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這種思想將伴隨他們一生一世。

『貳』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為什麼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是戛納電影節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必須說明,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

(2)嘎納電影節金棕櫚擴展閱讀: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

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

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

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2)嘎納電影節金棕櫚擴展閱讀: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

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

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

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叄』 第74屆戛納電影節結果出爐,《鈦》登頂金棕櫚大獎,這部作品為何能獲獎

在第74屆戛納電影節中的結果也已經出爐了,並且我們可以看到《鈦》登頂了金棕櫚大獎,而大家對於這個結果也是非常滿意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他的質量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且戛納電影節也同樣說非常公正的,所以我認為這個結果還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而且在這部電影裡面,演員們的演技也同樣是非常好的,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主角們他們在裡面的表現也同樣是非常精彩的,所以我認為這個也同樣是非常不錯的,而且他們也同樣很好的將劇情也表現出來,所以我認為這個對於電影的質量來說也同樣是非常不錯的,而我認為這樣的電影也可以去獲得這樣的一個大獎的。因為從各個方面來說,這部電影還是非常精彩的。

『肆』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各國獲獎次數記錄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各國獲獎次數記錄:

美國:18次

義大利:12次

法國:10次

英國:8次

日本:5次

丹麥:4次

比利時、前蘇聯、瑞典、聯邦德國、塞爾維亞、黑山:2次

阿爾及利亞、巴西、中國、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伊朗、墨西哥、紐西蘭、波蘭、西班牙、瑞士、土耳其、韓國:1次

金棕櫚獎的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1955年,金棕櫚獎首次成為電影節的獎杯。1964年至1974年期間,金棕櫚獎又恢復「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名稱。1975年開始,金棕櫚獎固定。1998年,瑞士珠寶商蕭邦(Chopard)對獎杯進行了現代化的修改,使之更加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生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

『伍』 戛納的評委會大獎和金棕櫚獎有什麼區別嗎

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和金棕櫚獎區別如下:

金棕櫚,評委會大獎,評審團獎都是針對主競賽單元設的獎項,也就是由主競賽單元的jury——評審團選出。很顯然,金棕櫚也就是主競賽所有影片的第一名,而評委會大獎一般是頒發給評委選出的僅次於金棕櫚的影片,也就是相當於主競賽第二名。

至於「評審團獎」,其實是個安慰性質的獎項。因為主競賽的評獎多是由評審團共同商討並投票決定,但是經常出現某位評委力挺的片子沒能得到其他評委的認同,這時候一般會授予評審團獎,也就是評審團特別獎。

「一種關注」單元最佳電影獎,很顯然就跟上面所說的三個獎項不是一個檔次了。一種關注單元是戛納電影節僅次於主競賽的一個競賽單元,擁有單獨的評審團,像今年的章子怡就是一種關注單元的評審。而它也會在這個單元里進行單獨評獎。

所以,金棕櫚>評委會大獎>評審團獎>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陸』 第74屆戛納電影節結果出爐,哪位女導演獲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7月17日,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法國女導演朱利亞·迪庫諾憑其第二部作品《鈦》獲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此前女導演獲得該獎是1993年簡·康平的《鋼琴課》。

尤霍·庫奧斯曼恩的《六號車廂》和阿斯哈·法哈蒂的《一個英雄》獲評審團大獎。唐藝的短片《天下烏鴉》獲短片金棕櫚獎。

完整獲獎片單

最佳影片:

朱利亞·迪庫諾《鈦》

評審團大獎:

尤霍·庫奧斯曼恩《六號車廂》

阿斯哈·法哈蒂《一個英雄》

最佳導演:

萊奧·卡拉克斯《安妮特》

最佳編劇:

濱口龍介、大江崇允《駕駛我的車》

評審團獎: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記憶》

那達夫·拉皮德《阿赫德的膝蓋》

最佳男演員:

卡賴伯·蘭德里·瓊斯《內特拉姆》

最佳女演員:

西莉亞·史都斯坦《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短片金棕櫚:

唐藝《天下烏鴉》

短片評審團特別提及:

《Céu de agosto》

金攝影機最佳處女作獎:

達妮卡· 庫爾西奇《海鱔》(導演雙周單元)

以上內容參考界面新聞-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頒獎 法國女導演朱利亞·迪庫獲金棕櫚大獎

『柒』 第60屆戛納電影節摘得金棕櫚獎是哪部影片

獲得第6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是由克里絲蒂安·蒙吉執導,安娜瑪麗亞·瑪琳卡、弗拉德·伊凡諾夫主演的劇情片《四月三周兩天》。

1、《四月三周兩天》改編自真實的事件[9]。導演創作該片的靈感來自羅馬尼亞禁止墮胎的法令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在1966年之前,墮胎在羅馬尼亞是合法的,但是在1966年,羅馬尼亞政府頒布了禁止墮胎的法令。

2、這個法令頒布後,很多羅馬尼亞婦女在沒有任何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懷孕,從而導致羅馬尼亞的人口也隨之增加,而該片的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的。

3、導演希望通過該片透視20世紀80年代羅馬尼亞的社會生活,並呈現在墮胎法令的重壓之下,人們在生活中處處妥協的態度。

(7)嘎納電影節金棕櫚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1、《四月三周兩天》是一部張力十足的電影。在影片中,導演反復運用平穩簡約的手法,依照場景的變換順序,把幾個閉合的段落交代給觀眾。在片中朴實的對話里,依然蘊藏著足夠的戲劇張力。

2、影片中的生活是醜陋和枯燥的,然而導演卻要在這種生活中去挖掘懸念和堅強。影片唯一的高潮來自於結尾處,長鏡頭下積攢的焦灼在烏蒂拉沖出戀人家門時爆發,此時屋內的沉默比門外的喧鬧婚禮更讓人欣慰,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絲解脫後的空虛。

3、該片關注女性,影像風格質朴,有一段表達女主人公彷徨心境的搖晃鏡頭尤其讓人贊嘆 。影片誠實、純粹地展現了人們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協的生活狀態。

4、該片以一位女生的視角,用平實的鏡頭把一個有關墮胎的故事在銀幕上娓娓道來。也正因為如此,樸素的攝影手法和那些令人震驚的現象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影片仿若地殼深處涌動的岩漿,雖然被岩石包裹,但是卻爆發力十足。

『捌』 三大藝術電影節以及它們的最高獎項是什麼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註:這是我從「雅虎知識堂」里找的,回答者是snakegirl700。

『玖』 電影金棕櫚獎是什麼獎項

金棕櫚獎
一、獎項簡介

1、金棕櫚獎(Golden Palm)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里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2、評委會(評審團)獎(又稱「評委會[評審團]特別獎」)
不同於上述獎項,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屬於非常設獎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獎,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近15年的獲獎作品有: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慾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我國的獲獎影片為: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王小帥的《青紅》——當然,其中不乏獎項平衡的作用。
「評委會大獎」系偶然誕生,只因為替一兩部得不到金棕櫚的佳作而倍感惋惜才臨時設置,如今則演變為「最佳影片第二名」地位的常設獎項。與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如出一轍,旨在表彰僅次於金棕櫚獎影片的「亞軍」。

『拾』 59屆以來的戛納電影節,總共有多少部影片獲得最高大獎

59屆戛納電影節共有56部影片獲得最高獎「金棕櫚獎」,名單如下:

2006年(第59屆):《風吹麥浪》肯·羅奇;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屆):《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4年(第47屆):《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1991年(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1986年(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84年(第37屆):《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屆):《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鐵人》安傑依·瓦依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1979年(第32屆):《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屆):《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1971年(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1970年(第23屆):《陸軍野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形記》皮亞托·傑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屆):《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1962年(第15屆):《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1958年(第11屆):《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屆):《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屆):《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

《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

《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閱讀全文

與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打戰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295
四大太平洋戰爭電影有哪些 瀏覽:690
2022年電影院倒閉 瀏覽:756
搜索所有的大電影 瀏覽:851
首都電影院卡 瀏覽:912
東京電影節沒有短片單元 瀏覽:897
俄羅斯和美國海戰電影名字 瀏覽:501
電影純真時代演員 瀏覽:967
有一部電影女兒的對象是爸爸的朋友 瀏覽:874
因為愛情電影下載 瀏覽:327
電影逆世界純音樂 瀏覽:678
浪漫法國電影名稱 瀏覽:466
小微30元一個月是什麼電影 瀏覽:166
色慾天使電影中文字母 瀏覽:423
來不及看的電影票怎麼退 瀏覽:516
農村徽電影大全 瀏覽:949
一千多分鍾電影完整版 瀏覽:159
香港電影電視的英文插曲 瀏覽:332
柯南中文版電影19集 瀏覽:218
美國高中畢業後的愛情電影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