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典的關於納粹殘殺猶太人的電影!
《浩劫》(紀錄片)
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作品,影片長達九個半小時。導演克勞德•朗茲曼用了11年的時間拍攝,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來完成這部關於德國納粹在二戰中進行種族滅絕大屠殺的紀錄片。「影片過去了那麼多年,但是絲毫沒有老去,沒有添加一條皺紋,我覺得這部影片還是一個現在的影片,而不是過去的,這是一個永恆的作品,每次看《浩劫》,都能把它當作一個源泉,它每次都會發揮創造性的效果,它是沒有時間概念的。」
影片的敘述從當今波蘭以北50英里、臨近納雷夫河的海烏姆諾開始。這個地區過去曾集居著眾多猶太人,海烏姆諾是波蘭第一個使用毒氣滅絕猶太人的地方,在那裡有四千萬猶太人慘遭滅絕,僅有兩個人倖存下來,他們是普希萊布尼克和斯雷,西蒙更是最後階段的倖存者,當時的他只有13歲半。
◆導演簡介:
克羅德 朗茲曼 1925年11月27日生於巴黎。電影家,作家,哲學家。克羅德 朗茲曼是法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人物。曾是讓 保羅薩特的密友,至今主編由這位存在主義之父創辦的《現代》雜志。他的電影工作開始於1973年的《為什麼以色列?》,後來又有四部作品,1985年的《浩劫》、1994年的《擦哈》、1997年的《活人路過》和 2002年的《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點》。他所有作品均有關二戰猶太人滅絕、猶太身份和以色列問題。
原來在2004年,在北京國際紀錄片展上,《浩劫》分兩次放映,並在北京高校做過專題放映。克勞德·朗茲曼親臨北京和觀眾見面。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翻譯的電影字幕,並在中央電視台做了關於《浩劫》的訪談節目。2006年,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分四次播放了《浩劫》。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1940年代的柏林,八歲的小男孩布魯諾和同學在外面玩耍後回到家裡,發現家裡正忙得不可開交。原來身為納粹軍官的父親被升職將要調遣,母親正在准備一次聚會。只不過布魯諾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父親的新職務是在柏林外的一個偏遠郊區,全家都要搬過去,這樣他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家和夥伴們。
一開始布魯諾很難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很快就覺得無聊起來。沒有同齡人陪他玩,母親也禁止他到處走。倒是姐姐從來不討厭跟他聊天,因為姐姐忙於擺弄自己的布娃娃,或者是跟父親的下屬——一位年輕英俊的男士兵聊天。布魯諾從自己房間的窗戶往外看,有一處很奇怪的農場,人們都穿著條紋睡衣在幹活。正當他想試著多去了解一些的時候,他被母親警告不許接近那裡。實際上就連母親也不太清楚這里,她以為只是住在某個勞動營的隔壁,丈夫隱瞞了這里是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真相。
有一天布魯諾在花園里玩的時候,不小心摔倒把膝蓋碰傷了。在廚房幹活的穿著條紋睡衣的帕維爾趕過來幫助他包紮了傷口。一次,布魯諾為了製作鞦韆,偶然發現自家的後花園的一個小小雜物間內,有個窗戶,可以輕易的爬出這個牢籠般的住所。某天,趁母親不在意,在房子周圍晃悠了幾周之後,布魯諾終於決定越過這個界限。當他開心的跑了一段路,竟來到了一個用電線網製成的圍牆邊,看到圍牆的另一邊有一個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在用手推車倒碎石子。他很驚訝終於在這里發現了可以一起玩的同齡人,布魯諾以後每天都要偷偷來這里和新朋友什穆埃爾見面。
數周過去,布魯諾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愈加感到困惑,家人教導他所有猶太人都是魔鬼而他與什穆埃爾的關系卻越來越緊密。另一方面,父親決定把他們和媽媽送到海德堡的姑姑那裡去。一想到從此無法再見到這位最好的新朋友,布魯諾感到很絕望。什穆埃爾告訴布魯諾自己的父親失蹤了三天,布魯諾決定利用最後的時間為他做些事情,於是他穿上了一件什穆埃爾拿來的條紋睡衣,拿來鐵鍬,在鐵絲網下挖了一個很大的洞,鑽了進去。
然而,無情的命運卻與小男孩布魯諾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將從此劃上句號...
當父親最終尋到那間空空如也的牢房時,絕望地喊著兒子的名字,而與此同時,母親跪倒在冰冷的鐵絲網前,捧著布魯諾原本的衣服,失聲痛哭...
鏡頭靜靜地對著布魯諾最後走入的那扇門,門外堆滿了那些所謂的,條紋睡衣...
《朗讀者》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處在盟軍和蘇軍的管制中,萬事蕭條,百廢待興。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伯格患上了猩紅熱,但他仍然時不時的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對於這位身處戰後管制區的少年而言,這是他僅有的娛樂。邁克有一次在路上猩紅熱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邁克前往漢娜住的地方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在漢娜的屋內,邁克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尋常的快樂。
兩人的關系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情慾變成了愛情,他和漢娜私下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多,兩人在漢娜的公寓中度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漢娜常常叫邁克帶來不同的書籍,然後慢慢地讀給她聽。相處中邁克和漢娜的矛盾漸漸爆發,邁克試圖對抗年齡的懸殊帶來的服從感,並想擺脫自身的稚氣和懦弱。終於有一天,當邁克前往漢娜的公寓,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這段無果之戀也走到了盡頭。
畢業之前,邁克作為實習生前往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在審判席上,邁克做夢也沒有想到,坐在戰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漢娜!審判開始了,原來漢娜曾經做過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或許是出於自責、或是對法律的無知、漢娜對指控供認不諱,並因為不願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認下本不屬於自己的重責。邁克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出於對漢娜罪行的譴責以及不願暴露自己與漢娜的關系,他選擇了沉默,就連給漢娜鼓勵的勇氣也沒有。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邁克在很多年後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並且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並且開始給邁克寫信。邁克從來沒有回過。也許他想逃避那份自責的心情;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漢娜。這讓漢娜感到無比的孤單。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邁克來到獄中看見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後物質上的援助,卻拒絕了心靈溝通。漢娜絕望自殺。
幫助漢娜處理遺願並不能使邁克逃出自責,他最後選擇傾訴來宣洩內心的痛楚。
《集中營的吶喊》
培爾是猶太婦產科醫生,二戰時被德國人抓到集中營,幫助納粹醫生做事,戰後,卻被控告幫助納粹迫害猶太人,而認為有罪。從奧斯威辛集中營逃出的蓋絲拉.培爾醫生,來到了美國,希望重新執業,行醫救人。但她申請美國公民權時,卻因為道德問題而遭到質疑,必須接受委員會的質問,勾起她許多的傷心往事。蓋絲拉在納粹壓迫下,失去了父母、丈夫跟孩子;在集中營里,蓋絲拉原本就是婦產科醫生,為了求生存,也為了保護集中營的婦女,她被迫進行墮胎手術,做了許多她不願意做的事,也因此深感愧疚與無奈…與法律周旋多次,她總算取得公民權,在紐約行醫,命運的安排,她遇上了家鄉舊識,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Ⅱ 我以前看過一部電影是以色列特種部隊突襲烏干達機場解救人質事情有誰知道電影名字·········
八十年代的譯製片 特級警令 又名 三角突擊隊 ,片中把以色列改成美國。當年看了後記憶深刻,主演 查克·諾瑞斯 被翻譯成 達 。真是不知道那時是怎麼譯的。
Ⅲ 有關以色列報復刺殺的電影
電影《慕尼黑》。
Ⅳ 推薦幾部好看的中東戰爭電影
1、《喔!耶路撒冷》
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就巴勒斯坦分治問題以投票方式決議:英國於1948年8月1日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阿拉伯國和猶太國。但是5個阿拉伯聯盟國家不同意,在以色列建國次日就發動了對猶太人的戰爭。電影以猶太人Bobby Goldman和穆斯林Sa?d兩個年輕人為主線,重現了以巴分治的歷史。他們曾經是好朋友,在美國認識,為了各自不同的使命回到中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立場讓他們在戰場上敵對。副線當然少不了愛情,Bobby與Hadassah相識於戰爭第一天,他們之間的情愫並不渲染得很誇張,能感覺到日益滋長,從眼神和行動中感受他們...
2、《波弗特》
波弗特講述了Liraz Liberti,22歲的前哨指揮官和他的軍隊,在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前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撤軍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沒有可見的敵人,以軍面對的只有黎巴嫩真主黨的迫擊炮和陶氏飛彈,根據國防部的指令,士兵們只能被動防禦,當戰友們在襲擊中一個一個死去,恐怖侵襲了整個陣地,生命是如此的沉重。時刻受到死亡威脅的年輕士兵們必須在波弗特要塞中找到一種方法來完成最後的使命。
3、《巴勒斯坦惡狼谷》
這部以突出巴勒斯坦人民苦難為主格調的動作電影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及其夥伴作為土耳其秘密間諜一同踏上了向以色列士兵復仇的道路,他們尋找到授權襲擊救援船的以色列指揮官並將其暗殺。
4、《黎巴嫩》
影片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1982年6月黎巴嫩戰爭的第一天,四名年輕的以色列士兵獨自駕駛一輛坦克,被要求配合一隊地面士兵作戰。該部隊的第一個任務是進入黎巴嫩平民村莊,清除那些看上去明顯是巴解放組織的恐怖分子。指揮官賈米里描述特派團的行動要領是要「迅速簡單」,然而隨著士兵進入村莊,看似簡單的任務很快變得復雜,最終變成了一場屠殺噩夢。在特派團出動那一刻起,他們和其他部隊失去聯系,四名士兵就被帶到了一個死亡陷阱當中。
《黎巴嫩》表現了混亂復雜的中東戰爭,這部電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政治問題。但最重要的則是,導演希望通過電影描繪四個二十齣頭年輕人的驚醒,他們突然發現自己身處殺害平民的殘酷現實中,殺人成為他們必需做的事情。他們都不是英雄,也沒有人想成為英雄。他們的生存本能和人性價值觀在激烈斗爭,這是一出毛骨悚然的人間悲劇。
Ⅳ 懸賞100!關於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慕尼黑」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召開。在運動會召開的前一周里,人們多次從媒體上看到關於這次大會的熱烈評論:這是一次「和平歡樂的盛會」。誠然,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 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在這場和平盛會的背後,卻有巨大的隱憂:有關決策官員為滿足購買先進體育器材的巨大投資需要,縮減了警衛人員和安全設施的開支。對於嘔心瀝血主辦這屆奧運會的西德官員來說,他們希望這次運動會能讓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復了一個文明國家的形象,人們應抹去二戰和希特勒時代1936年柏林奧運會所留下的陰影。西德的邊防人員和重要的運輸站口都普遍放鬆了對進出人員的檢查,這給了恐怖分子一個可乘之機。
「黑九月」發起恐怖行動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隊沒有賽事,大多數運動員在奧運村休息,晚上出去看電影。電影看完了,以色列選手陸續回到了奧運村。5日凌晨約4時,他們還在沉睡,奧運村外面忽然出現了8個模糊的身影,他們拎著沉重的運動包,悄然走向25A門旁邊的一段柵欄。
這8個人是一個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組織的成員。他們帶著沖鋒槍、手榴彈,越過柵欄,直奔既定目標———奧運村中以色列選手居住的31號建築物。他們選擇從這里進去,是因為他們先前察看過,而且知道,一些運動員在外面喝醉了,回來時常常攀越這段2米高的柵欄,保安根本不會阻攔。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徑服作為偽裝。拿今天的標准看,慕尼黑奧運會的安全工作實在是一個笑話:整個奧運村僅用一層薄薄的鐵絲網攔住,當運動員回來晚了,他們都願意翻越鐵絲網,抄近路回家。此外,奧運村內沒有攝像機、探測器,也沒有路障,門口有幾個保安,但居然沒配武器!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備: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設奧運村時當過建築工,對奧運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發前一天還潛入了奧運村,詳細偵察了以色列運動員居住的樓層。
他們在幾個以色列人住的一號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後用事先准備好的鑰匙打開門。他們的行動被屋內一名以色列運動員察覺。隨後,恐怖分子與以色列運動員們展開搏鬥。25分鍾後,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餘9人被劫為人質。
在雙方搏鬥中,奧運村治安當局接到過一些路人打來的電話,但沒引起足夠的重視。搏鬥時斷時續,幾聲槍響和撕心裂肺的呼叫過後,一切又重歸平靜。剛從睡夢中醒來的人,也鬧不清出了什麼亂子,因為在奧運村,幾乎夜夜都有各種慶祝活動,經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鬧取樂。
4時55分左右,一名沒帶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來察看情況。他打開步話機,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號前纏著頭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噥了一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人沒吱聲,從公寓門後溜了。
拯救人質行動失敗
凌晨5點,慕尼黑警察局長曼弗雷德-施賴伯在睡夢中被報警電話驚醒,於是慌忙組織人力處理危情。
5時10分,西德當局開始了拯救人質的行動。在雙方對峙當中,「黑九月」下達了最後通牒,他們要求釋放被關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監獄中的兩名囚犯;最後期限為5日上午9時,過時開始殺人。不過隨後,「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後期限的時間。
9時,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和本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道默發表聯合公告,宣布從9月5日下午起暫停全部比賽。
西德政府對「最後通牒」作出了反應,表示可以同意他們的要求,但必須就細節問題作進一步談判。西德警方欲爭取時間,為沖進31號大樓營救人質做好准備。
晚上18時35分,雙方進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觸。西德內政部長、慕尼黑警察總監和奧運村村長進入31號樓,親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擲的決心,於是決定改變原定沖入大樓營救人質的計劃。
警方於是答應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飛機把他們和人質轉送到埃及,並決定在慕尼黑機場實施營救行動。
20時30分—21時,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機。 當「黑九月」分子走過柏油碎石鋪成的停機坪時,負責這次行動的指揮官下令開火。兩名狙擊手射出兩發子彈,監視直升機駕駛員的兩名歹徒應聲倒地。機場霎時間亂作一團。隨後雙方展開激戰。
槍戰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才結束。警察在清點屍體時,有5名歹徒被擊斃,西德警官1人死亡,幾名警察受傷。9名以色列人質則全部被恐怖分子殺害。
9月6日,奧林匹克運動場里,一片肅穆。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奏響時,許多運動員禁不住放聲痛哭。
為了悼念11名死難者,11個座位被空著。倖存的以色列人在這個追悼儀式上,幾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奧運會恢復比賽。
營救行動失敗後,世界輿論為之嘩然,紛紛指責西德警察無能,抨擊西德政府「視人質生命如兒戲」。這次恐怖事件,讓西德蒙受了奇恥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對日益增加的國際恐怖活動產生了危機感。
從此以後,賽事安全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盡管恐怖襲擊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沒有人會懷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會誘使其它恐怖組織把奧運會作為襲擊目標。
另一方面,慕尼黑奧運會的血腥一幕也喚醒了主辦者的安全保衛意識,使他們看到反對恐怖主義也是舉辦奧運會舉足輕重的一環。在隨後的歷屆奧運會和其它重大賽事中,組織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資力度。
我沒有很好的總結和影評能力,但我找到幾個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
1、——————正義不能承受之脆弱——影片《慕尼黑》觀感
原諒我起了這么一個拗口又有點爛俗的名字,不過在觀看《慕尼黑》這部電影時,我的腦海中不斷閃現的確實只有這兩個詞——「正義」、「脆弱」。長期以來,關於以色列及其敵對勢力的沖突一直都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到底哪一方代表了正義,正義又需要用何種方式來捍衛,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甚至在雙方各自的陣營中,很多人對於「正義」這一概念的詮釋也越來越模糊,越來越迷茫。《慕尼黑》向我們描繪的就是以色列人的這種迷茫和彷徨。
《慕尼黑》的導演斯皮爾伯格據說也是猶太人,本人對他耳熟能詳的作品無外乎「瓊斯系列」,「侏羅紀系列」和「回到未來系列」。我一直不相信深諳娛樂片精髓的斯導能夠做出何種具備深刻反思意味的影片。盡管很多人熱捧過他的《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但是在我看來,那些不過是披著「深刻」外衣的「精緻的娛樂片」,真正做到「有深度」和「有水準」,我認為斯氏還不夠格。
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我開始對這位大鬍子導演另眼相看了。2003年的《少數派報告》讓我看到了斯氏影片中一些從未展現過的令人震撼的東西,而這次的《慕尼黑》算是正式將我折服了,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果然與眾不同!
身為猶太人的斯氏是如何看待圍繞「慕尼黑慘案」開始的一系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血腥爭斗的呢?老練的斯氏在影片中沒有急於回答這個問題,他不急不徐地通過影片主角艾夫納的視角帶著觀眾一步步地揭開了問題的答案。(順便說一句,斯氏似乎比較偏愛這種「主角視線」的敘述方式,在他的多部「反思性」電影中,無論是《太陽帝國》中的小男孩還是《辛德勒名單》中的商人辛德勒都概莫能外。也許斯氏認為這是最能夠帶觀眾入戲的敘事手法。)
影片的開始部分,正義似乎站在了以色列人一方。慕尼黑奧運村的斑駁鮮血,恐怖分子的殘暴罪行激怒了所有的人,包括觀眾。摩薩德復仇小組的全體成員個個群情激昂,儼然一副和敵人血拚到底的樣子。「血債血償」,此時所有人篤信的只有這一個信念。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 「非黑即白」 這么簡單該有多好,如果那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會少掉很多的牽掛。但是造物主就是這么無情,當你認為自己走對了方向的時候,歧路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除了迷茫,你還能怎麼樣呢?在順利幹掉了第一個敵人之後,復仇小組的第二個目標出現了,他不但是慕尼黑陰謀的策劃者之一,同樣也是一個天真小女孩的慈父。望著可愛的孩子,前來偵察情況的爆破專家臉上掠過一種復雜的表情。他們曾經異常堅定的信念開始出現一絲動搖了。
目標被一個個地幹掉了,但是誤傷也在不斷地出現,無辜的和有辜的人接連死在他們的槍口下、硝煙中,甚至連他們自己也差點死在自己人手下。伴隨著以色列人的血腥報復,敵人也開始了同樣恐怖的復仇行動。越來越多的以色列平民死於非命,摩薩德的復仇換來的只是一個血淋淋的惡性循環,周而復始,永無止境。於是迷茫越來越深,彷徨越來越重,到底這一切值得嗎?
影片的中段,斯皮爾伯格還特意安排了主角和一名恐怖分子的對話。雙方身處敵對的營壘,觀點無不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正因為如此,才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理解了什麼是「正義」。原來,曾經「正義」的復仇者也不過就是一個血腥的屠夫,而所謂的恐怖分子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正義」的復仇者。正義的概念原來是如此的脆弱,在每一個人的眼中,特別是在每一個利益集團的眼中,都有他們所謂的正義。為了這些正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在忍受著心靈的煎熬。
復仇小組中的幾個成員終於厭倦了無休止的殺戮,退出了這場血腥的爭斗,以此求得心靈的平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恰是這些退出江湖的人們遭到了暗殺,身首異處。而那些繼續殺戮生涯的人們還是活得好好的。套用一句中國的俗話「人在江湖,只能身不由己了。」
影片的結尾,主角退出了摩薩德,預備開始新的平靜的生活。但是猶太人和他們敵人的斗爭遠遠沒有結束,以色列的暗殺行動還在進行,而復仇者也正拿著屠刀在暗處等待著。新一輪的「血色循環」又要開始了。
感謝斯皮爾伯格,讓我在短短的一個上午的時間里又領悟到了一些東西!
2、——————《慕尼黑》觀感
還有人記得在72年9月慕尼黑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如果不是上屆奧運會上媒體凸顯了以色列運動員的參加,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參與提高了希臘反恐的戒備,那個「黑九月的記憶」早被以巴之間沒完沒了的沖突給沖淡了。也許在72年,我們對世界還一無所知,所以我們幸運的避開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恐怖消息。當我們重新翻開歷史,才發現奧運史上曾經有這么沉重的一頁,於是我記住了。當我們走進奧運,視野中滿是獎杯與榮譽,於是我們忘記了。
「讓世界不會忘記曾經在慕尼黑發生過的事」為此,史匹爾博格(Spielberg)執導了影片《慕尼黑》。影片講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後,以色列政府為了報復恐怖分子,組織了一個機密的暗殺小組,獵殺涉嫌策劃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腦。
影片里,由以色列猶太青年艾瑞巴納帶領的天遣小組,包括堅定勇敢兇猛的史蒂夫,善於製作炸彈的羅伯,專長偽造證件的漢斯,消滅殺人證據的卡爾共五人。他們抱著滿腔愛國熱情,堅信著他們的事業會給他們的家園帶來永久的和平。「我們應該是正義的,那是一件美麗的事,那是很猶太人的。如果我失去那個,我就失去了一切,我就失去了靈魂」,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是這樣說的,小組成員們也正是這樣想的。即便他們並沒有殺人的經驗,面對暗殺對象時不知所措,即便他們中的炸彈專家其實只是一個拆彈專家,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離開了他們熱愛的祖國,拋下妻兒忠誠的去執行他們報復行動。
開始的暗殺行動,充滿了感性色彩。如果說第一次暗殺行動中面對嫌疑者所表現出的驚惶,與暗殺成功後的喜悅說明了他們人性中的單純,那麼第二次當他們發現暗殺對象的女兒出現在爆炸現場時所作出的反應,正好說明了他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暗殺行動,無法預測的意外不斷發生,總是要不可避免的傷及無辜。這讓小組成員變得越來越不安,越來越焦慮。當他們發現他們每殺一個恐怖分子,就會又更多更兇悍的人取而代之。原本以為是一場正義的行動,卻變成永遠沒有休止的循環報復。信念在殺戮中消失,理想在鮮血中破滅。戰友接二連三的倒下,讓艾瑞巴納的情緒完全失控,最後一次行動失敗後,他返回他的祖國、視他為英雄的以色列。然而這英雄的稱號就意味著繼續以正義之名向恐怖分子宣戰,意味著繼續流血繼續沖突,所以他選擇了逃避。
《慕尼黑》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男人的故事,充滿了殺戮與血腥。但導演並沒有忘記把溫馨感人的畫面穿插在影片中。每當任務完成時,我們都會看到主人公站在一個擺滿廚房用具的櫥窗前,橙色溫暖的燈光讓影片中的那位巴勒斯坦青年的話變的更令人深思了:「我們可以一直等下去,你不知道沒有家的感覺,家就是一切。」廚房、家、國家,看起來都是獨立的單元,卻又是不可分割的一體。最無法讓人抉擇的,大概就是要愛國還是愛家。影片結尾部分艾瑞巴納與以色列情報官員在紐約的對話最說明問題,官員不斷以國家以正義名義動員主人公出山,並說明他們都是以色列人都是猶太人,是一家人。然而當主人公請官員到家裡去吃飯時,官員卻拒絕並憤然的離去,可見一家人不過是官員們以暴制暴的借口。
導演在影片中保持中立,既沒有批評巴勒斯坦,也沒有袒護以色列,做為猶太裔的導演他是超然的,也是深刻的。更令人叫絕的是最後的背景重現了紐約的雙峰塔。巴以沖突還繼續著,911的陰影還在蔓延著,和平依然遙遙無期。導演在反思,觀眾也應該反思,現在還有正義嗎?
這部影片無論是在人物刻畫上,還是思想內涵上都非常的成功。這部斯匹爾博格執導的影片中不多見的小製作,在氛圍氣勢上,一點都不輸那些大製作的片子。最近連看兩部大片——《斷背山》和《慕尼黑》,如果只讓我說哪一部我更喜歡,我會毫不猶豫選《慕尼黑》。
3、——————其他的信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人道《慕尼黑》
這位大導演總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獨特的視角剖開或幻想、或真實的生活內核,讓我們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125名小孩將會分別拿到125台攝影機,用來拍攝自己的生活——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形、在學校里是什麼樣子、看的電影、聽的音樂諸如此類。之後,他們會被安排彼此交換拍攝出來的片子。這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今年2月打算開始做的一個計劃。他對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說,他們會直接看到彼此,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他希望以此增進不同種族之間的了解,一點點填平他們之間的溝壑。
當然,斯皮爾伯格倒也沒真的瘋狂到自以為是的地步,他深知電影對這個世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只是憑借本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道《慕尼黑》
出於同樣的動機,他把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9名以色列運動員被巴勒斯坦恐怖組織殺害的慘案拍成了電影《慕尼黑》,這部電影換了一個視角,從以色列人的復仇行動開始,力求不偏不倚地表現恐怖行動給各方帶來的毀滅性災難。
對於斯皮爾伯格來說,2005年是頗有斬獲的一年,盡管《世界大戰》備受非議,但票房大賣是不爭的事實,媒體普遍拔高《世界大戰》,說這部電影影射了美國反恐戰爭的現實,斯皮爾伯格對此不置可否。當然,《世界大戰》的娛樂意義遠遠超出政治內涵,這與《慕尼黑》形成了鮮明對照。
斯皮爾伯格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直言不諱對奧委會的憤怒。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慘劇發生後,沒有任何一屆奧運會紀念受害的運動員,於是他想到自己要用電影來紀念。《慕尼黑》刻意強調受害的任何一方都是悲劇的承受者,但即便如此,還是引起了以色列特工組織等機構的抗議,從這部電影開拍到放映,爭議和威脅一直沒有中斷。
毫無疑問,《辛德勒的名單》是斯皮爾伯格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那也是他電影生涯的又一個轉折點。《辛德勒的名單》不僅為他贏得了很多耀眼的榮耀,也讓更多人記住了他。那是斯皮爾伯格電影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深入反思戰爭、種族、和平等問題的起點。到後來的《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審視更加深入了,與現在的《慕尼黑》一起,形成了斯皮爾伯格人道主義色彩濃郁、祈禱和平的代表作。他本人對這些電影的現實意義頗為冷靜,他認為,這些電影可能讓痛苦加倍呈現,他說:「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想講個故事。」
依舊老頑童
從《大白鯊》開始,斯皮爾伯格成了好萊塢獨一無二的擁有最終剪輯權的導演,到現在30多年了。他早期作品《E.T.》、《回到未來》、《奪寶奇兵》中的童真氣息到後來基本消失了。其實,這幾年,斯皮爾伯格曾經被邀請執掌《哈利??波特》這樣的電影,但他拒絕了。他說他不想靠電影維系自己的童真。「童真直到我們死去才會被我們帶走。」當然,也許是斯皮爾伯格童心不死,我們還是聽到了他計劃與老牌影星哈里森??福特推出《奪寶奇兵4》的消息。他果然還是個老頑童!
其實,人性一直是斯皮爾伯格電影不變的主題,在娛樂之外,不管早期的《E.T.》,還是後來的《辛德勒名單》,乃至《慕尼黑》,不管這只叫斯皮爾伯格的瓶子裡面裝的是什麼酒,但他其實都是用人性包裹的。我們不妨用這樣的角度去審視他,這位大導演總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獨特的視角剖開或幻想、或真實的生活內核,讓我們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在中國,斯皮爾伯格是最具知名度的好萊塢導演。這得益於中國從錄像帶時代跨越到DVD時代的電影傳播路途中,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總是能最大范圍得到各類人群的激賞,一向挑剔的央視早年也可以讓《大白鯊》在電視上播出。
現在,斯皮爾伯格一面靜觀奧斯卡風向變換,靜候佳音,一面籌備著他今年2月在巴以孩子間的紀錄片實驗計劃。再有,他正著手籌備拍攝一部關於林肯的傳記電影。
斯皮爾伯格嘴中的《慕尼黑》
我拍攝這部影片的目的是為了和平。我不認為一部電影、一本書或者其他任何一部藝術作品就能夠一舉解決中東問題,但是我所做的是一個嘗試,我用我的方式,為那裡的人民祈求和平。我認為很值得一試。在那一地區,人們真正的敵人不是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而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不肯讓步的固執。
我沒有在影片中將殺人者描寫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們有他們的家庭和朋友,可是他們濫用行刑的方式殺害無辜的人們,我詛咒這樣的屠殺。
1.這是一部關於以色列運動員在德國舉行的奧運會中被殺害的影片
2.這是一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殺害以色列運動員的影片
3.這是一部以色列特工組織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復仇的影片
4.這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
5.這是一部由一個猶太血統的導演執導的關於上述內容的影片
長達5年的籌備,對影片拍攝現場的加級型保護,三緘其口幾乎不接受任何采訪的斯皮爾伯格,如此爭議性敏感題材,自然要配上全副裝備。萬一要是影片拍竣,結果影響了以巴的和平進程,那且不是千年罪過!因此,影片拍攝過程中,斯皮爾伯格和他的智囊團不僅處處講究謹慎和尊重事實,還向前美國外交官尋求幫助,以事先向以色列政府打招呼,劇本甚至還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過目後才順利開機。
一舉一動小心翼翼,拍片過程似乎如同走鋼絲,既怕影響和平進程,又怕惹惱恐怖分子,還怕傷害以色列人感情,可見這政治敏感地帶,還真不是尋常人能走的。就連影片的名字也從最初的「復仇」簡化為慕尼黑這個地名,保險措施算是做到了十足。雖然至今爭議、質疑、批評聲仍不絕於耳,不過大部分人算是認同了老斯的努力,恐怕他也安心了不少。
啊哈哈哈哈
Ⅵ 幾年前的一部電影,慕尼黑奧運會恐怖分子襲擊了以色列代表團。後來以色列摩薩德逐個追殺。
就叫「慕尼黑」
英文片名:Munich
譯名:慕尼黑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Spielberg)
主演:艾瑞克·巴納(EricBana)
丹尼爾·克雷格(DanielCraig)
亞歷山大·貝葉爾(AlexanderBeyer)
喬夫瑞·拉什(GeoffreyRush)
塞倫·希德(CiaranHinds)
類型:劇情/驚悚
對白:英語
級別:R級
行:環球
上映日期:2005年12月23日(美國)
imdb評分:7.8/10(58,446votes)
獲獎記錄:2005年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共5項提名
劇情簡介:每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之所以被載入史冊,是因為在我們人類所處的也是萬眾嚮往的和平年代裡,只有這樣稱得上屬於全人類的體育盛事才能真正代表共同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各個人種、各個膚色的人們在一起共同地幸福生活的現狀。然而,當「黃道」停留在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時,在位於中歐重鎮慕尼黑舉行的這屆體育賽事卻發生令全世界人發指的一幕慘案。影片的故事以這屆奧運會上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屠殺的慘案事件為背景,展開情節。而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以色列的復仇行動上。影片中,身為「摩薩德」人的艾瑞克·巴納負責追蹤那伙來自巴勒斯坦地區的名為「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同時,以色列方面為了對巴勒斯坦人還以顏色,也隨即派出了殺手對付巴勒斯坦人。本該是萬眾歡騰的慕尼黑卻被重重的陰森恐怖所籠罩。這過程中,以色列的殺手們也開始不理解他們暗殺目標的選定方式,也不明白手中黑名單上的人從何而來,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幹掉名單上的所有人。隨著整個事情的發展,情況越來越復雜起來,殺手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此時,人性的力量在每一位殺手心中起了作用。一面是上級的命令,國家的需要,自己的使命,金錢的趨勢;令一面是面帶笑容的親人,同樣流淌著鮮血的「敵人」……抉擇、痛苦、恐懼、疑慮……重重復雜的內心與外患糾纏著幾個「摩薩德人」。然而,血腥的殺戮才剛剛開始……
Ⅶ 今天看了一個猶太人的電影叫《反抗軍》,有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猶太人怎麼在俄羅斯!
這是猶太人長期大規模流亡造成的,猶太人最早和最近都生活在以色列,但中間的兩千年的時間是沒有國土的民族。
在猶太教先知摩西帶領猶太人從埃及重返以色列國後,猶太人分為了十二個支系民族,後來又統一成了一個王國,在最後一個國王所羅門死後,北方的十個支族孤立南方的兩個民族成立了新的國家,但好景不長就被亞述王國滅掉,於是猶太人開始了最早的大規模流亡,而南方的兩個支系又被巴比倫王朝滅掉,大部分成了囚徒,後來波斯帝國滅掉巴比倫釋放了一部分,但他們的國家已經滅亡,他們也就開始了流亡生涯。但這只是猶太人流亡的開始,此後兩千年他們的足跡遍布歐洲、西亞、北非,到了近代大量移民美國,瑪麗蓮夢露、馬克扎克伯格都是猶太人。
到了中世紀猶太人再次遭到迫害被迫流亡。在之前的流亡中猶太教開始傳播,而基督教也開始從猶太教中分化出來。起初流亡歐洲的猶太人生活還算不錯,因為他們相比歐洲人有更多的文化和知識,從事的也都是很高端的職業,但這反而讓歐洲人心生嫉妒,此時貴族們大多開始信奉基督教,統治階級也漸漸更重視基督教,相對的猶太教遭到排斥,因為基督教傳播耶穌是猶太人所殺的謠言,挑撥了猶太人與歐洲人關系,再加上中產階層的羨慕嫉妒恨,中世紀的猶太人再次遭到仇視和屠殺,還有當時歐洲流行黑死病,也把它歸罪於猶太人,所以他們被迫再次流亡。大部分逃亡東歐,後在波蘭再次繁榮起來。但隨著基督教17世紀全面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當地的猶太人也遭到同樣的迫害,他們同樣也向東歐遷徙,這時,世界上大部分猶太人在沙俄帝國西部和波蘭境內定居下來。所以到了二戰時期,蘇聯、波蘭、烏克蘭及整個東歐的猶太人才會那麼多。直到到了1948年以色列再次建國,流亡千年的猶太人才得以回到祖國。
為什麼會穿的那麼好,顯得很有錢呢?也是在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統治者限制猶太人的職業,只允許從事貨幣借貸和少數貿易活動,像政治、文化等領域很難允許進入。這反而讓聰明的猶太富裕了起來,但東歐的整體經濟不如西歐,波蘭和蘇聯都是農業國家,流亡到這的猶太人還是有一部分從事農業等底層的勞動,有富裕的人也並非多數。也許影片所描寫的是發生在蘇聯的一些並非農民的猶太人身上的事,所以才穿的比較好吧。
Ⅷ 根據以色列特種部隊長途奔襲恩培德機場,解救人質的電影名稱,及觀看地址.
《火狐一號出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火狐一號出擊》是由焦點電影公司出品,何塞·帕迪里亞執導,裴淳華、丹尼爾·布魯赫聯合主演的犯罪驚悚片,於2018年3月16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1976年7月,一架法國航空的飛機被劫機後,迫降到烏干達恩德培市,劫匪要求以色列政府釋放被囚禁的恐怖分子。在一番唇槍舌戰後,以色列政府派出精英突擊隊去解救人質的故事。
Ⅸ 描寫以色列奔襲恩德培的電影叫什麼
叫做《奇襲恩德培(1977)》
是根據1976年以色列總參偵察營(即訛傳的「野小子」特種部隊)長途奔襲烏干達恩德培機場,擊斃恐怖分子和烏干達守軍後順利救出100多名人質的真實事件改編。
美國人拍攝的
以色列人拍了一個紀錄片,但沒有公開上演
Ⅹ 摩薩德六部經典電影是什麼
一、《忠奸人》
該片中阿爾·帕西諾用豐富的面部表情,幾近喋喋不休的對白,精湛老到的演技詮釋了一個悲劇色彩頗濃的角色,也完成了黑幫電影主角從不可一世的梟雄到落魄小匪徒的轉變。許多經典場景分外感人,讓人回味。
正因為萊佛蒂是一個很難用好和壞的簡單標准來衡量的人物,也使得道尼原本堅守的是非觀發生動搖,一度陷入內心迷惘,沒有按時向聯邦調查局發出情報,差點鑄成大錯。《忠奸人》是一部卧底警探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導演為Mike Newell。
《忠奸人》是由邁克·內威爾執導,阿爾·帕西諾、約翰尼·德普、邁克爾·馬德森、布魯諾·柯比等主演的傳記片,於1997年2月2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聯邦調查局派探員喬·皮斯通過到黑手黨進行卧底,最後沉重打擊黑手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