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最早的國產動畫片是哪部
我認為早期的國產動畫有《大鬧畫室》,《駱駝獻舞》,《鐵扇公主》。第一次中國自製動畫《大鬧畫室》上映了。一個畫家正在他的桌子上畫畫,這時一個帶著換了墨水的小黑人從桌子上的墨水瓶里出現了。小黑人不斷製造麻煩,使畫家無法工作。畫家憤怒地捕捉到了小黑人,他們非常聰明,四處亂竄,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最後,畫家抓住床下的小黑人,仍然把他塞到墨水瓶里。 雖然故事很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遇到了很多困難。在真實的拍攝中,你應該移動的地方或者不應該移動的地方都應該被移動。經過多次實驗和反復試驗,他們成功拍攝
B. 中國第一部國產動畫片
★ 20世紀40年代: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
★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
回眸中國動畫八十年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中國動畫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今天的動畫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
一、艱難的創始期
談到中國動畫,不能不提及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他們可謂中國動畫片的鼻祖。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他們於1926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緊接著在1930年又攝制出《紙人搗亂記》。此後,萬氏兄弟便不辭勞苦、堅持不懈地致力於中國動畫的創作。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萬氏兄弟拍攝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錢》、《航空救國》、《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國貨的《國貨年》、《漏洞》,以及一些兒童寓言片《鼠與蛙》、《飛來禍》、《龜兔賽跑》等20餘部黑白動畫短片。直至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被迫中斷了動畫創作。而以錢家駿為中心的當時的一批動畫人也繪制了以抗日為內容的動畫短片《農家樂》,隨後又繪制兩部短片。中國動畫片在創作初期就時刻與時代氣息緊密相聯。同時最早一批的動畫人也顯示了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風格的探尋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動畫片開始了它更為廣闊的發展。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為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後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特偉任廠長,此時中國動畫人已發展到兩百多人。有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為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建國初期是中國動畫片蹣跚學步的時期,中國動畫人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動畫技術和藝術,主要是蘇聯和南斯拉夫,在動畫技藝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動畫的風格上不免受到這些國家動畫的影響,如《小貓釣魚》(1952)、《小梅的夢》(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蘇聯動畫的影子。特別是1956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令人沮喪的是與會者以為這部影片是蘇聯的影片。這個誤會使中國動畫人深刻意識到:「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會利於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 只能導致中國動畫的消減。「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 其實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也有這個傾向,萬氏兄弟的《紙人搗亂記》便是模仿美國的動畫製作,追求的是逗樂搞笑,僅是一部簡單的噱頭鬧劇而已。事實上這也是動畫娛樂本性體現,影片給人們以娛樂消遣,才會有觀眾,才會有市場。同時它在人物的造型設計上仍具有民族特點。
在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當中,民族特色十足,將軍的臉譜化便借鑒了京戲人物造型,在動作的設計上也採取了京戲的風格。影片的背景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樂,在將軍彷徨無助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響起,畫面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烘雲托月的效果。這部僅30分鍾的動畫片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當時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同時,中國的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致力於新的動畫藝術手法的探索和動畫技藝的提高。在發展中國動畫的一大片種木偶動畫時,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錢遠達,曾在20世紀50年代遠赴捷克學習,師從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節動人。後來,靳夕拍攝的《誰唱的最好》在技術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受到了局限。當時的文藝政策較為教條,由於過分強調了「政治掛帥」、「革命傳統」、「主題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進一步發展。錢家駿在1957年導演的《拔蘿卜》和1958年導演的《古博士的新發現》就注意開掘動畫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國動畫人研製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中國動畫增添一個新品種且富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接著又拍攝了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到了20世紀80年代,剪紙片技術日益成熟,在此基礎上,美影廠又研製成功剪紙「拉毛」新工藝,拍出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該片榮獲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獲得好評,在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獲兒童片一等獎和國內文化部1985年度優秀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二等獎。這一片種在國際國內都得到認可,且受到廣大觀眾歡迎。此外,在1960年又攝制了折紙片《聰明的鴨子》,情趣盎然,活潑生動。同一時期又發明創造了水墨動畫片,可謂是最具中國風格的動畫片,它將中國的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使中國特有的筆墨情趣完美地再現於銀幕,形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震驚了整個世界影壇。《小蝌蚪找媽媽》(1960)、《牧笛》(1964)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作。富於韻律的畫面、詩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動畫藝術也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
此時的動畫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國動畫的一個高潮。也是民族風格成熟的階段。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描述了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使這一形象躍然銀幕,化無形為有形,「挖掘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國外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傑作。」
中國動畫片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不僅得到國際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深入到世界民眾當中去。中國動畫片因為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獨立於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動畫片在海內外獲得越來越高的聲譽。
可是由於「文革」的影響,中國的動畫事業受到了阻礙,發展緩慢。「文革」結束後,百花開放,我國的動畫事業也迎來了它的第二個春天。中國的動畫人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動畫創作當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風格」的道路,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同時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中國的動畫業也更多地與國際接軌,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民族風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續。動畫片《三個和尚》是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在發展民族風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畫面優美富有詩意;《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火童》結合了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等也延續這一創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將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孫悟空形象;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將傳統的民族風格和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融合,探索民族藝術的新發展。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此外,《女媧補天》,《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也都富於民族風情。
三、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新發展
在動畫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動畫創作相對於世界動畫發展出現緩慢趨勢。在美日動畫的沖擊下,同時也由於缺乏市場化操作,動畫的回收相對較慢,中國動畫以往是純國家投資,私人不願投資,從而導致動畫者的流失和中國動畫業的發展緩慢。中國動畫要改變以往的操作方式。為重振國產動畫,美影廠歷時四年攝制了動畫片《寶蓮燈》,這是中國迄今投資最大的一部影院動畫長片,故事取材於中國的民間傳說,在畫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設計,音樂製作極為考究,同時現代高科技的運用也為影片增色不少,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同時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馬可波羅回香都》、《哎喲,媽媽》等一批優良的動畫片誕生,給動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動畫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綜觀中國動畫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動畫始終致力於一條本國特色的道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動畫片中洋溢著活潑清新的氣息,給人以美的啟迪。同時又十分注重教化意義,在動畫片的創作中秉承「寓教於樂」,使動畫片不致流於膚淺的純娛樂搞笑。中國動畫片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營建了一個動畫王國。
C.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電影的名稱叫什麼製作於哪一年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大鬧畫室》是1926年由萬古蟾執導,萬氏兄弟參與配音,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片。影片表現一個畫家正在畫室作畫,突然,畫家畫出的一個身著中式服裝的小人兒從畫板上跳下來。他淘氣而滑稽,給畫家添了不少麻煩。最後,經過一番追逐打鬥,小人兒被趕回了畫中。
幕後製作
影片採用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製作方法,影片中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等用動畫繪制。在繪制中曾出現過許多毛病都被萬氏兄弟逐一解決。如影片中有一段小紙人打鬥的戲,放映出來是小紙人打鬥的動作該動的不動,而牆上掛鍾、畫室里的桌子等不該動的東西反而動了。
他們經過反復試驗,終於想出了用賽璐璐復印片,即把該動的東西都畫在透明的賽璐璐上,把不該動的背景等畫在紙上,然後疊起來逐張拍攝,使影片獲得成功。
早在1919年至1922年,萬氏兄弟相繼從家鄉南京來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時,就萌發了要把中國山水畫動起來的思想。他們看了美國動畫藝術家麥斯·福乃克兄弟繪製作動畫片。
在歐美動畫製造商嚴密封鎖動畫技術和資料的情況下,他們用自己7平方米住房改作繪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用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買了一台舊照相機改裝成攝影機。
從上百次試驗失敗中摸索出經驗,於1926年在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三豐里自己居住的亭子間里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D. 求中國史上的第一部動畫~
90年代前的中國發展史
中國美術電影始於二十年代初,「萬氏兄弟」在上海拍攝了中國最早一批動畫片,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長片《鐵扇公主》。由於無人投資於1942年後中斷了。四十年代初,錢家駿等在重慶也攝制動畫短片《農家樂》,但也未獲發展。
新中國美術電影於1947年開始攝制,在東北解放區興山鎮先後產生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和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難能可貴,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發展揭開序幕。
1949年專門攝制美術片的機構-美術片組在長春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漫畫家特偉和畫家靳夕為主要領導人。1950年遷上海,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特偉任廠長,從建組時十幾人發展到二百多人。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參加這一工作。從此,美術電影就以上海為基地,迅速繁榮發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長階段,藝術人員的增加,帶來創作的發展。通過製片實踐又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藝術、技術人才,為美術電影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中,攝制了一批優秀影片,如動畫片《好朋友》、《烏鴉為什麼是黑的》、《驕傲的將軍》、木偶片《機智的山羊》、《神筆》等。尤其《驕傲的將軍》和《神筆》,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實驗。在技術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攝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夢》,是首次採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術,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也獲得成功。從此,美術片進入了彩色片時期。
建廠以後到「十年動亂」前(1957-1966)是美術電影鼎盛時期,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美術片的藝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國美術電影歷史上最優秀的作品,在國內外聲譽鵲起。周恩來總理生前指出:美術電影部門在中國電影事業中,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比較優秀的部門。1958年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剪紙片,第一部作品《豬八戒吃西瓜》一舉成功。由於它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而受到好評,開辟了發展剪紙片藝術的新路。1960年創造了水墨動畫片,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這兩部影片因此獲得極大成功。它們以優美的畫面和詩的意境,使動畫藝術進入更高的審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動畫史上的一個創舉,它的成就在國內外引人矚目。
1961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是這一時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把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現於電影銀幕,有豐富的想像力。造型藝術和動畫技巧都達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動的情節,恢宏的場景,表現了中國傣族地區的美麗神話,影片的精湛技巧,標志著木偶片藝術的成熟。剪紙片《金色的海螺》是這一時期剪紙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發揮了鏤刻藝術的特色,使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表達得絢麗多彩。《黃金夢》是一部漫畫風格的動畫片,以粗獷的線條和誇張的形象諷刺一群貪得無厭的富豪,又是一種新的形式。此外,《小鯉魚跳龍門》、《誰唱得最好》、《濟公鬥蟋蟀》、《大獎章》、《人參娃娃》、《沒頭腦和不高興》、《等明天》、《冰上遇險》、《紅軍橋》、《半夜雞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這一時期攝制的一批優秀影片。1960年,拍攝的《聰明的鴨子》,是新生的折紙片,這種充滿兒童情趣的紙偶藝術,又成為美術電影家族中新的一員。
為介紹中國美術電影的成就,於1960年舉辦「美術電影展覽會」,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產生廣泛影響,於1960年又到香港展覽,在海外獲得更大聲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術電影遭受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這一事業前進的速度。
1977年開始恢復了創作生產。從此,美術電影又進入了一個再度繁榮的新時期。從結束「文化大革命」到1984年的八年時間里,共拍攝了一百多部影片。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使中國美術電影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1979年為慶祝建國三十年而攝制的《哪吒鬧海》,是一部寬銀幕動畫長片,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在國外深受歡迎。它以濃重壯美的表現形式再一次煥發出民族風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誇張,語言幽默,生動地刻劃了新疆維吾爾民族的一個傳奇人物,後來發展為多集系列片。動畫片《三個和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雖短,寓意深刻,它既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是發展民族風格的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體現出一種高尚的精神;水墨動畫《鹿鈴》抒發了友愛之情,這兩部影片都受到好評。這一時期的剪紙片在美術形式上豐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猴子撈月》使剪紙片造型產生茸茸的質感,創造了一種新的形式。利用這種形式,又拍攝了水墨畫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形式優美、內容詼諧,動作細膩生動,豐富了剪紙片的藝術風格。《火童》把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熔於一爐,風格奇麗新穎。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西嶽奇童》(上集)、《黑貓警長》等,都是優秀的作品。
隨著體制改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4年10月調整領導班子,中年導演嚴定憲出任廠長,特偉任顧問。美術片創作隨著改革的步伐繼續前進。兩三年中完成了一批優秀影片,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刻劃了感人的猴王孫悟空形象,富於感情色彩;在傳統的民族風格中注入一些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為民族藝術的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是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攝制而成,別具一格。動畫片《女媧補天》用簡練概括的形象表現了人們想像中的上古時代,藝術形式有所創新。此外,《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來,創作上的重點,放在發展系列美術片上。加十三集的剪紙片《葫蘆兄弟》,表現一個荒誕有趣的民間故事。十三集的動畫片《邋遢大王奇遇記》是一個較有想像力的長篇童話。《奇異的蒙古馬》是根據英國作家韓素英的劇作改編拍攝的六集動畫片,表現了一匹野馬的思鄉之情,洋溢著國際間的友誼。《擒魔傳》是一部木偶連續片,把舞台木偶藝術與電影手法結合起來,展現了《封神演義》故事的浩大場面。還有一些影片在准備之中。
中國動漫發展史-黃金時代(1926-1966)
這個時代的動畫作品也許不是最多的,但卻是最好的;也許不是最精美的,但卻是製作最認真的;也許不是與國際接軌的,但卻是最突出中國傳統特色也時常因此獲得國際獎項的。
說起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一定要說萬氏兄弟,因為1926年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就是出自他們之手,然後是《一封書信寄回來》,在抗戰爆發前,他們總計繪制了二十多部動畫片,其中包括1935年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但是在1936年以前,萬氏兄弟的作品主要是模仿美式動畫的手法,他們自己對此也不十分滿意,一直在尋找著讓動畫在中國傳統土壤里紮根的辦法,到了1940年,美國動畫片《白雪公主》給了他們很大震動,下決心要搞一部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作品,在組織100多人參加繪制、前後繪制2萬張畫稿、用了一年半時間的情況下,1941年他們完成了中國以至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80分鍾的長度、取材自西遊記的故事、名演員白虹等人的配音、中國山水畫風格的背景、吸收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造型設計都使這部動畫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了繼《白雪公主》《小人國》《木偶奇遇記》之後的第四席位置,而且濃郁的中國特色又使它與前三者有明顯的區別,萬氏兄弟本想接下來就拍攝《大鬧天宮》,但是由於投資商的問題計劃沒有成功。在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萬氏兄弟進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並在1958年嘗試用剪紙的手法來拍攝了動畫片《**八戒吃西瓜》,隨後又用剪紙的手法拍攝了《人參娃娃》《金色海螺》等片,而1961年到1964年的《大鬧天宮》上下兩集無疑是中國動畫史和萬氏兄弟的顛峰之作,先後獲得卡羅維發利和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在國內國際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製作技術上,1960年問世的水墨動畫片也是一個創新,突破了以往動畫片採用單線平塗的製作手法,但是由於為了表現水墨的滲化效果要採用多層賽璐璐分別拍攝和重新合成的辦法,所以製作成本高周期長,只是用在攝影部分的製作時間,就足以製作類似的四五部普通動畫片,所以即使是後來初步掌握了這種技術的曰本人也沒有輕易嘗試,採用水墨動畫片技術製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媽媽》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來自於著名作曲吳應炬,而貫穿全片的笛聲則來自有「魔笛」美譽的一代笛子宗師陸春齡,說明那時製作者是很認真的。
同一時代的作品其實還有很多,例如《驕傲的將軍》《漁童》《沒頭腦和不高興》等等,表現手法也還有折紙、木偶等等,由於資料不充足就不細說了,這個時期的作品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動畫表現中融合各種中國傳統因素;在動畫技術上嘗試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內容里吸收了傳說、神話、典故等多種內容;在動畫製作上不管是畫面、配音、配樂都一絲不苟,在動畫受眾方面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說這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中國動漫發展史-白銀時代(1976-1990) 經歷了文革之後,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片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後來的動畫創作理念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為給小孩子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裡深深的紮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後來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在改革開放之後,動畫片製作走入繁榮時代,涌現的多家動畫製作生產部門也改變了過去上美影一家獨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這些製片單位就製作了219部動畫片,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優秀作品都是這個時段製作的,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從整體上來講,這是個比較平均的時代,既有少量全年齡段藝術動畫片,也有大量類似《黑貓警長》這樣的純粹給兒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動畫片,而且製作手法基本沿襲自上美影萬氏兄弟開創的流派,沒有太多創新也沒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進經驗,而這一段的高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製作不夠精細,更由於製作出發點是給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樂方面也明顯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時間曰本正從給歐美動畫做做簡單來料加工的階段穩步發展,並逐漸學習和吸收歐美經驗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所以說這個時代是白銀時代是因為王小波在小說《白銀時代》里曾經說過一個謎語:未來的世界是銀子的。其實說的是熱寂論里提到的宇宙的熱動平衡,所有點溫度都一樣,也就是說沒有太突出的東西,而1976年到1990年的中國動畫業給人的就是這個印象,如果考慮到部分優秀作品,也許准確點該算是准白銀時代吧。
中國動漫發展史-黑鐵時代(1990年——2002年)
首先是九十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白銀時代那種固步自封的局面終止了,數字生產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繪制方式,大大提高了製作效率;各種體制製作單位的多元化發展,使製作數量有所增加;各種專業和多能人才進入這個行業,使製作質量比以往有較大提高;但是即使數量和質量都增加了,由於製作動畫片是給孩子看的這個理念問題,在題材內容上並沒有太大突破。
其次是1995年起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採用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把動畫業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的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原本這是個動畫行業商業化和發展的絕好時機,但是同樣受限於上面所說的製作理念問題,製作方只能做適合兒童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卻不敢也不能有所突破,在有關教材里甚至自豪的宣稱「中國動畫與歐美曰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動畫相比,內容是健康的,精神是向上,是適合對孩子進行各種傳統教育的作品」,對這句話我吐一個先。
最後要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動畫片發展方向從電影院轉向電視動畫片,動畫製作公司和企業也發展到了120多家,大量的連續、系列動畫片紛紛出爐,象什麼《藍皮鼠與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都是這一時段出品的,所以表面上看起來這段時間動畫作品的總時間長度比以前要大,例如2001年動畫片總產量18000分鍾,但總計看起來其實就是動畫短片7片,系列片卻高達42部,就是說為了能在播出部門手裡拿到更多的播映費,在資金不變的情況下集數拉的越長越好,至於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說這是一個黑鐵時代是因為,電視台為了滿足播映時間的問題,引入了大量歐美曰本動畫片,而國產動畫片在比較之下無論內容、畫面、人設方面都暴露出了嚴重的不足,特別是採用傳統教育理念製作出來的動畫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子在一本正經的不說小孩話,使原本應該是觀眾的少年紛紛青睞外來動畫片,表面上看起來隨著製作單位的增加製作數量和質量似乎都在提高,但事實上正是這個時段大量觀眾紛紛「外逃」,不再去看國產動畫片了,並把它看做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徵。
這里特別要提一下《寶蓮燈》,雖然有大手筆的投入來製作,有著名演員配音,有著名歌手獻聲,造型上也吸收了許多美國動畫的要素,但本質上它並沒有脫離那個理念的約束:依然是一部以小孩子為主體觀眾的動畫片,而且模仿迪斯尼動畫的味道實在太重,只能還算是這個時代的作品而不能超脫,畢竟看《獅子王》《花木蘭》等東西要比看模仿出來卻又不太對勁的東西強一些。
中國動漫發展史-迷茫時代(2002年——現在)
之所以要把2002年定為迷茫復興元年,原因不過是因為一部《我為歌狂》的出現,也許這部52集動畫會被指責為模仿類作品,但是我覺得更應該重視的是它的製作理念——它是第一部拍給青少年而不僅是兒童看的動畫片,這對以往動畫片只是兒童課外教材的理念絕對是重大突破。與這個重要意義相比,其他所有不足就都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這就象人類燒制的第一件陶器一樣,雖然醜陋卻標志著從燒烤到煮食的一個劃時代進步。
但是《我為歌狂》和隨後的《封神榜》《隋唐英雄傳》卻沒有在創新和突破舊理念之後走的更遠,沒有製作圍繞動畫的豐富周邊產品,對年齡層次的突破也僅限於從兒童延伸到了青少年,而且國內類似作品能數的出來也僅有這么幾部,大部分動畫製作單位依然在用草率的製作態度、教育為主的製作理念、兒童為主的製作出發點來製作著所謂兒童動畫,相對於同一時期電視劇製作已經達到了製作完不能播出的飽和狀態,動畫片產量到2004年只有2萬分鍾而已,與電視台規定的6萬分鍾播出時間相去甚遠,數量不足就要引進,引進又要考慮到兒童的接受能力問題,所以才會有了新世紀天鷹戰士這樣的怪物出現。
有個別改變以往觀眾定位的動畫片出現;有引進的各種超過以往限制的動畫片出現;有網路提供的各種各類型曰本歐美動畫片出現;相應的,國產傳統動畫片被排擠到一個十分可憐的位置,雖然還是擁有了不少低年齡段的堅定FANS,但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在有其他選擇時就不會看國產動畫片卻是個不爭的事實,這就是中國動畫的迷茫時代。
E. 中國的第一部國產動畫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影片講述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時,從畫板上突然跳下一個淘氣的小紙人,在畫室里大鬧一通。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兩年後,萬古蟾又獨立製作出了動畫片《一封寄回的信》。兩片公映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
萬氏兄弟是中國美術和動畫電影事業的開創者。他們在20世紀初從南京來到上海,相繼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他們的原名分別為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動畫片上所署的名字是他們為自己起的筆名。為研製動畫片,他們在自己位於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一間7平方米的亭子間里長期通宵達旦地工作,花費數年時間,經歷了上百次試驗,才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的研製。
1935年,萬氏兄弟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他們又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它也是亞洲當時最長的動畫電影,在世界上名列第四。解放後,除老四萬滌寰早已離開動畫創作外,萬氏四兄弟中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人都成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主創人員。從1960年起,他們開始重新投入在解放前就已開始嘗試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創作。此後,歷時4年,至1963年,繪制了近7萬幅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120分鍾的鴻篇巨制。影片不但在國內深受歡迎,並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奪魁,還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上映,標志中國美術電影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此外,萬古蟾還於1957年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除了製作專門的動畫片之外,萬氏兄弟還為許多故事片製作動畫特技。著名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中那些斗劍施法的鏡頭,就是萬氏兄弟用動畫製作的。後來,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電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風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們繪制的動畫鏡頭,為影片增色不少。
F. 中國最早的動畫片是哪一部
我認為早期的國產動畫有《大鬧畫室》,《駱駝獻舞》,《鐵扇公主》。第一次中國自製動畫《大鬧畫室》上映了。一個畫家正在他的桌子上畫畫,這時一個帶著換了墨水的小黑人從桌子上的墨水瓶里出現了。小黑人不斷製造麻煩,使畫家無法工作。畫家憤怒地捕捉到了小黑人,他們非常聰明,四處亂竄,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最後,畫家抓住床下的小黑人,仍然把他塞到墨水瓶里。 雖然故事很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遇到了很多困難。在真實的拍攝中,你應該移動的地方或者不應該移動的地方都應該被移動。經過多次實驗和反復試驗,他們成功拍攝。
結果,100多人努力工作了一年半,終於完成了這部持續不到80分鍾的動畫電影。在此期間,這部動畫電影差點就沒命了。然而,萬籟鳴保證不會賠錢,這使得這部電影沒有半途而廢。這部電影同時在上海的三家影院上映,其票房收入超過了當時放映的所有故事片。《鐵扇公主》也是當時動畫電影的傑作。所以我覺得有我認為早期的國產動畫有《大鬧畫室》,《駱駝獻舞》,《鐵扇公主》。
G.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產動漫是什麼。
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1925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直至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好的鋪墊。
綜觀中國動畫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動畫始終致力於一條本國特色的道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
H.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名稱)
還有一個標志就是,2000年全國開設動畫專業的大專院校超過200所,就讀的學生有20000多人。
但是,雖然有官方統計的數量達到了40000分鍾,但是真正有影響的作品寥寥無幾,說明我們原創的能力相對薄弱。另外,中國的動畫業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I.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
第一部動畫片是《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2年,萬氏兄弟製造出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6年萬氏兄弟製作了《大鬧畫室》。1935年萬氏兄弟製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
真正產生影響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中國動畫的起步,一點也不晚,那時在亞洲也是比較先進的。
《鐵扇公主》在亞洲產生了極大的轟動,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好的鋪墊。這在當時,除美國的長片《白雪公主》而外是絕無僅有的,這是中國動畫的萌芽期。
十大國產經典動畫片
1、哪吒鬧海: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一部動畫電影,它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得過多個獎項,1980年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動畫電影獎,1983年獲得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2、大鬧天宮: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1964年製作的一部彩色動畫長片。
3、小蝌蚪找媽媽: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這部動畫片的原型出自於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
4、神筆馬良: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5年製作的的木偶人動畫片,該片講述了自幼家貧的馬良用仙人贈送的神筆幫助窮苦老百姓,並用智慧與貪官作斗爭,最後消滅貪官,懲惡揚善的故事。
5、葫蘆兄弟: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6、黑貓警長: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3年下半年至1987年改編出品的5集系列動畫片。國內原創經典動畫之一 。
7、天書奇譚:是根據《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中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的動畫長片。
8、曹沖稱象:是1982年出品的國產動畫,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本美術片為木偶動畫片。
9、南郭先生: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攝制的剪紙動畫影片。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0、三個和尚: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製作的動畫片。通過三個和尚沒水吃、寺廟失火、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救火直至後來三人合作吊水的情節,既批評了「三個和尚沒水吃」這種社會上存在的落後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齊,泰山移」的社會新風尚,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動畫片